安徽安庆枞阳周潭有什么样的文化历史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2收藏

安徽安庆枞阳周潭有什么样的文化历史吗?,第1张

周潭集镇形成于明代初期,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因地势如潭,又为周姓聚居之地,故名周潭。古建筑有“八角亭”、周氏宗祠、枕流古刹均坐落在集镇东部。有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字及“中国的保儿。柯察金”吴运铎题字的周潭中心小学,有大文学家、大书法家郭沫若题写校名的周潭中学。周潭镇1994年列入省建设厅出版的“安徽省百家小集镇”。有企事业单位20多家,有工商业、饮食服务业第三产业100余家。镇党委政府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狠抓集镇建设,2006年新建的15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先后建成的周潭商品大市场和周潭综合大市场均已投入使用,2007年投资8800万元的周潭明星商城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现集镇经商、居住人口6000多人,最高峰时日市场人流量在1万人次以上,已成县境东部边陲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周潭镇为古桐城东乡,自古崇文尚武,被称为“武术之乡”。早在四百年前的康熙年间,周氏名流追求读书入仕已蔚然成风。周氏学者,一代名儒周大璋因才思敏捷,学高一筹,是盛世名相张延玉拜的恩师。张宰相为感谢恩师的教育之恩,亲笔为周氏宗祠题两块匾额“地学名家”、“潭溪望族”。历史上享誉海内的“东乡武术”,其发源地就位于周潭镇的发洪山(大山村),始兴于山边章氏,后传于社会。清初至咸丰年间,东乡武术高手辈出。著名的有:清嘉庆甲子科第二名武举章慕斌;技艺高超的拳师章观鳌;具有正义感的教练章启勋;为父报仇的侠女章素云等。清道光二十八年(1948年),东乡三十六位教头(世人称为三十六名教)率领百名武术精湛的村民乔装香客,暗藏刀棍,进入九华山,生擒恶僧,为民除害,从此“三十六名教”英名远扬,东乡武术威震大江南北,号称“打不过东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练拳习武已成为村民们强身健体的必修课。同时“崇文尚武”之风亦日趋渐浓。

资料来源:安徽文化网

东乡武术代有名师。以清朝为例,武举就有多名。其中今属白梅乡孙畈村束家大院的束永言,力大无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皇封武林郎。今属周潭镇大山村的章慕斌,武功高强,荣获武举第二名。

民国以前,东乡人在农闲之际,特别是春节期间,多以自然村庄为单位组成习武小组,俗名叫“场子”。习武的青年人在20岁以上,先学徒手,后学武器(刀、棍、铁尺、鞭、耙等)。学员可相互比武,切磋技艺,最后同师傅对打,俗称“破拳”。教“场子”的称为拳师,教学有成绩、有影响的称为“老拳师”。旧时,拳师在授徒时往往留一手,即“看家的本领”不教,以免在“破拳”时被徒弟所伤,闹出笑话。周家潭地区,章姓家族与周姓家族因在同“太平军”的战斗中结了仇,故两姓家族长规定:武术“传媳不传姑”,这是因为姑娘出嫁便是人家的人,两姓之间若发生武斗,怕她们帮婆家来打架。这些陈规陋习有一定程度上影响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至一些高超的武艺失传。

改革开放后,东乡武术之花再度盛开,授徒习武之风又起,枞阳大地武馆林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枞阳长江武馆和后方桃满武校。(疏获)

枞阳“东乡武术”的神功奇技作者:吴昭谦

在祖国雄居世界武术首列的诸多武林派别中,有一支土色土香,独具魅力的地方拳、农家拳,那便是枞阳县“东乡武术”。这里的“东乡”原指桐城县往昔桉县域东、南、西、北的划分的一种泛称。并非行政区划。

“东乡武术”主要分布在今枞阳县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五个乡,其中周潭乡是发源地。

在新编的《安徽省体育志》的传统武术中,它排名第二,仅次于“九华山拳”,但它实际的名声与武艺水平,当列皖省榜首。

三十六教头九华山大战“花和尚”

自清初到咸丰的200年之间,是“东乡武术”的兴盛时期。其间英才辈出,民间流传的三十六教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大战“花和尚”,扬威长江中下流的事迹颇富传奇色彩。 传说清道光、咸丰年间,皇宫内有一位贾姓侍卫官,精通武艺,酷好女色,因与宫女有染,犯了“天条”,遂出家避难。他落脚九华山,收了几个徒弟教练武术。九华山名闻天下,众多上山进香者中不乏青年美女,贾和尚本性难移,建下暗室,诱骗朝山进香妇女苟合(解放前庐江冶父山寺庙和尚也曾用此法诱奸进香妇女),进而侵犯邻村妇女,人民深受其苦。 山下有一黄姓长者久谋除此花僧。听说东乡有武林高手,好打不平,便派人求助。三十六教头闻听奸情齐声吼,个个摩拳擦掌,又挑选了青壮年百余人,乔装香客,暗藏武器,直奔九华山而去。 到了庙前,众教头即发出挑战。只见绰号“孙铁头”的教头,两手卸下重达100多斤的大铁门扔到山下。寺中和尚见来者不善,急将二道门千斤闸放下,又被力大无比的邓教头用肩扛住。只听一声呐喊,众教头率众一齐拥入庙内,那“花和尚”急忙拿起大刀,同几个和尚合力抵御,没有几个回合,见势不妙,纵身一跃上了屋。岂料屋顶上早有埋伏,为首教头章冠鏊一棍就挑飞了贾和尚手中的刀。技不如人,贾和尚只得俯首跪地求饶。接着众人将*僧押送县衙惩办,从暗室中放出受害妇女。从此三十六教头除暴安良的声名远播,直至清末民初时,仍有老艺人将三十六教头的侠义行为编成长段唱词赞颂。

吴汝纶笔下的首席教头章冠鏊

章冠鏊者,桐之东乡人也。其先世世习农务。冠鏊为人骁勇有气力,然亦业农,为人佣,尝任并日之功,人争致之。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冠鏊居东乡,乡之力士皆出其下,子弟攻武艺者多从冠鏊游。咸丰癸丑,粤贼陷吾桐,桐民俱受贼害。东乡负其意气,贼至,辄群毙之,匿不以闻。久之,贼微觉,相戒勿过东乡境,迂道行。以故五六年独不被贼,贼亦以是怨东乡未发。章氏于东乡为巨族,多豪健精悍之士,他族皆不之及。冠鏊尤以骁勇冠其族人。贼怨东乡久,又所诛求辄不报,己未秋,拥众大掠东乡,乡人聚族居者姓,率其族御之。冠鏊之族数千人为前队,与贼遇,贼众且十倍章氏,他族见贼众甚,皆望风而靡,莫敢援章氏者。贼围章氏数重,章氏大困。顷之,一人带剑持矛,奋臂大呼,率众突围而出,出顷之复入,如是者三,格杀贼不可胜计,矢石火炮如雨注,不能中,出入重围中如无人,贼众辟易,不敢仰视。询之,乃冠鏊也。围竟解,章氏数千人得无恙。贼以冠鏊故,不敢留东乡,稍稍自引去。后贼中每相与语及冠鏊,辄惊愕相顾曰:“吾有是人,天下不足争也。”冠鏊既解章氏之围,行里许,就地坐,叹曰:“吾气尽力竭,不能行,且死矣!”族人舁以行,复数十步,欧血而卒,时年已六十余矣。既卒之二年,余避乱至东乡,乡人每津津谈冠鏊事,有泣者,过前年与贼战处,辄相指示为美谈,曰:“犹记章冠鏊杀贼突围时也。”

三十六名教的姓名他们是:章观螯、周年信、邓贤美、章文甫、吴怀川、王小雀子、谢依俊、陆蛤蟆、孙铁头、沈可田、黄小姑(章素芸)、蒋连生、邓奎榜、邓观凡、周年芳、王德辉、周炳坤、丁飞习、王再翁、章南友、谢济美、周爱西、周小牯牛、朱正大、施江燕(钢燕子)、吴忠珠、王调署、王耀典、章小虎、宋魅久、吴名川、钱西飞、陶小挺、章八尺、何不沾、章文赞。

黄小姑两下苏州报父仇

在三十六名教头中,还有一位巾帼英侠,人称黄小姑。她原来姓章,名素芸。为报父仇,她历经艰险,两下苏州,除掉了仇人。

章素芸之父章启勋,原系枞阳周家潭大洪山武师。在镇压太平军时被编入淮军,初任小头目,因他精通拳剑,后任军中教练。同乡许三、魏达,也编入淮军悍将程学启部,但他俩游手好闲,其中的许三绰号三脚猫,尤为无赖。他为了巴结讨好程学启,想将章素芸介绍给程作“压寨夫人”。章父不允,许三便设计挑拨离间说章启勋辱骂程,程哪能容得。于是二人合计将章启勋诱骗至兵营中,诬他投敌。结果章启勋与另外的太平军8个降王一起被杀掉。事后,许三封锁真相,写信给章素芸,说其父被英国军队杀害,邀她去苏州,商办后事。章素芸怀着悲伤疑虑的心情,女扮男装来到苏州,暗中查访,得知父亡真相。色迷心窍的许三知素芸来苏州,就约她会面。会面后,许三先是“猫哭老鼠——假慈悲”地安慰素芸几句,紧接着置酒款待,托词调戏,想达到以桃代李之计。酒过几杯后,素芸猛地从小腿绑带中抽出匕首,对许三直刺。那许三也是两手准备,心存戒备,在右颊被划破后,迅即往桌下一缩。素芸掀翻桌子,二人随即交手打斗。许三哪里是素芸对手,见打她不过,虚晃一拳,便溜之乎也。

仇人未杀死,素芸怅然而归,归途中经滁州螂讶山,遇到一位老尼,竟是武林高手。于是拜师学艺,苦练剑术,并向她诉说自己冤仇未报之苦。老尼念其孝心可嘉,表示愿助一臂之力。 这年春末,程学启驻军营房外来了一老一少两位村妇,正是素芸与老尼。程学启听说桐城章**来了,喜笑颜开。见面一看,章**美色果然名不虚传,急忙设酒款待,并重提成婚之议。素芸假装答允,并设计诳许三回来对质。当素芸得知许三回来查明住处后,在夜晚二更时,来到许三处将他生擒,横驾于马上,直带到父亲的坟上,先审问了一番。此时许三如实招供了他如何勾结英军戈登谋杀8个降王的同时,对章父下了毒手。待三脚猫招供后,章素芸砍下许头放在父亲坟上祭奠。随后,素芸寻小路直奔昆山,把仇人走狗魏达也送上西天。 素芸报了父仇,复回家乡,终身未嫁。后在桐城、无为交界处结庐居住,自称黄小姑,潜心习武、练功,过着清静平淡的生活。

“周铁弹”飞弹打臬台

话说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叫朱作鼎的绿林好汉,他不但武艺高强,且又擅用轻身功,能飞檐走壁,**越室作案,常是独脚大盗,夜间打劫。后来他聚敛了不少钱财,便用钱权交易买到一个官职,居然做到了安徽的臬台,即按擦使,专责管理公检法的省级官吏,不料此人地位虽改,本性难易,他贼性成瘾,若不盗窃总是手痒痒的。于是他白天装模作样的升堂审案,夜晚又化装作案,很像**《燕子李三》那样的飞贼,常到富室盗窃。 其时安徽省会在安庆,安庆府内有一位姓周的班头捕快,也即相当今日的刑警大队长。他因练就一手百发百中的飞弹打人绝技,人称“周铁弹”。他在以官作假面具的真盗朱作鼎的手下任职。常因破不了朱做的“无头案”而挨打,心中甚是不服。当这些案件迭起,他又耳闻顶头上司的出身时,顿生怀疑,便大胆的假设起这位臬台大人了。于是每到夜晚,便守候在臬台府衙庭院的角落里。一个夜晚三更时分,果然窥见一个黑影从府内后院飞起,过了一会这个黑影又从外面飞回来,手中隐约夹着一个包裹。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周铁弹”飞手一个铁弹打出,只见啊了一声,此人跌落。到黎明时分,“周铁弹”擂鼓报案。此时朱臬台头缠白布出庭,忙问何事。周捕头忙说:盗窃案已破!朱问:案犯在哪?周答:“远在天边”……虽然“近在眼前”的潜台词尚未说出,朱臬台已心照不宣,马上宣告退堂。

朱作鼎见自己真相已露,次日便丢下官印潜逃,还作诗一首。后即出家为僧,那时代出家便一了百了,也不吃官司了。他后来又云游至枞阳县浮山。这里风景幽胜,他遍历36岩72洞,行至金谷岩滴水洞,见两崖陡峻,中仅一隙可见青天,便纵身一跃,以“铁壁挂画”的悬空定式出写了“一线天”三个大字,至今仍存留在滴水洞的崖壁上。

这个神秘色彩浓郁的民间传说故事,是我父亲在我年幼时向我津津乐道的,不料它竟被原原本本地收录在新编的《浮山志》中,而志书里所说的“周铁弹”还明言他就是“东乡拳”的名教头之一哩。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因为铜山镇及其周边有大量铜矿资源,而铜陵市在建国初就开始是以铜开采冶炼为主的,所以那时,国家就允许铜陵有色在池州铜山镇开况了,慢慢的铜山镇聚集了大量来自铜陵的职工,所以铜山镇慢慢的由一开始的行政区划保留在原贵池区,日常管理有铜陵有色负责到最后经同意将行政权一起全部交割给铜陵市,这样以便于铜陵有色更好的发展。像池州铜山镇这样作为铜陵市的“飞地”的例子,铜陵还有呢:如在安庆怀宁的“安庆铜矿”铜陵市另外管辖有一块普济圩农场,位于市区和郊区飞地灰河乡之间,即使铜陵长江大桥建成以后,普济圩农场仍然是一块飞地,因为枞阳县与铜陵长江大桥相连的江岸仍归枞阳管辖。

吕氏的字辈排行:

山东武城吕氏字辈:“连元岭一宝春化福云昭”。

山东莱州吕氏字辈:“诜希宝臣峰启泽永康长绍堂志兴润桂占金清绪世再延香”。

山东青岛吕氏字辈:“维贤可继世”。

山东沂水、莱芜吕氏字辈:“纪文全志兴”。

山东曹县吕氏字辈:“法付太亦”。

山东烟台吕氏字辈:“应瑞永道贻序兆”。

山东日照吕氏字辈:

一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二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三支派:“京东海青秀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其他源流说:

源于任姓,属于任氏分封之国,据《左传》: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任姓,黄帝最小儿子之姓,分封在任国,任氏势力扩张,建立起来十个小国,毕为其中之一。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甘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氏族的显赫。

得姓始祖:

吕姓始祖为伯夷的裔孙,为姜姓,是四岳的始祖。他因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姜姓诸侯国吕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并,其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尊伯夷为开国始祖。

以上内容参考  吕氏

安徽安庆枞阳周潭有什么样的文化历史吗?

周潭集镇形成于明代初期,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因地势如潭,又为周姓聚居之地,故名周潭。古建筑有“八角亭”、周氏宗祠、枕流古刹均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