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族的祠堂在哪?
陡山吴氏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陡山村村内的陡山吴氏祠是一座在建筑、木刻、陶塑、石雕等方面都很讲究做工,而且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建筑。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后来毁于火灾,陡山吴氏祠是光绪年间的重修的。到陡山吴氏祠旅游,你会看到这是一座三进式的建筑群,由牌楼、大厅、深院等建筑所组成,祠堂拥有占地面积30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就达到1410平米。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题材广泛,且制作精良,巧夺天工,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石、木雕的宝贵遗产,曾历经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原貌基本得以保存。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核定,被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
扩展资料:
建筑组成:
牌楼
祠堂的牌楼是一座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建筑,屋檐上还悬挂着铜铃,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吴氏祠”这三个大字。步入大院,大院中还有两株清同治年间种植的桂花树,仍然枝繁叶茂。
祠堂的观乐楼是一座两层木楼,其内的梁、柱、幅上都雕龙画凤,镌刻花鸟人物,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有讲述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故事的绘画和雕塑。
拜殿
陡山吴氏祠的拜殿是宗族议事之处,分为上殿和下殿,里面供着吴氏列祖列宗牌位。到陡山吴氏祠旅游,这座建筑到处有着雕刻,有着绘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传说中的珍奇异兽,神话故事。到陡山吴氏祠旅游是你不错的选择。
戏台
吴氏祠前幢进深6米,分上下两层,明间上层向院内伸出,形成一面积约40平方米的戏台,戏台与两侧钟鼓室,后台连成一体,呈凸字形,由门道干墙和16根圆柱支撑。正中有屏风、旁开上、下场二门,戏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绘“太极八卦”等图案。
其下檐正中豁出,镶“观乐楼”金字横匾。柱间有大枋、悬枋,大枋与悬枋间有券栅。戏楼正面与正殿相对,两侧有回廊,戏台配房与回廊有过道相通,回廊有台阶与正殿相连,中间形成院落。回廊上下两层,上层有栏杆,下层曾有鼓皮隔扇门。回廊既作通道,亦可作为看楼使用。
-陡山吴氏祠
塘下方大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下方大宗祠位于义乌后宅街道塘下村,始建于宋,明代迁建于现址,清末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始在原址重建,光绪廿二年(1896)建成。
建筑主座坐北朝南,含三进两院的祠堂和右侧的花厅一座。乡人将整座建筑概括为“七厅七堂九门栏,九级踏步五石桥。”总占地面积约1859平方米。据《稠岩石川塘方氏宗谱》记载,方氏七世祖荣一府君为郡马,尚南宋济阳王郡主赵氏。从建筑布局看,门厅九开间,飨堂七开间,寝堂七开间,祠中设水院,有护祠河、方池和拱桥组成,祠堂的等级是按王侯郡马的宗庙等级规制建造的,这在民间祠堂中很罕见。花厅在祠堂西侧,为回廊式三合院结构,原用于祭祀时招待年高德邵的族亲吃住和看祠人的居所。
该祠规模宏大,取精用弘,格局完整,且传承有序,周围环境保持历史风貌。建筑还保存了清代木雕、彩画以及明清石雕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对研究明清社会政治、经济及古代宗法制度均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
2019年10月7日,塘下方大宗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保护范围:方大宗祠现存建筑本身,包括前、中、后三进以及右侧花厅。
建设控制地带:由方大宗祠东墙往东至田地直线距离30米一线;由祠堂南面至方和裕户北墙外侧,直线距离60米一线;由花厅西墙至义乌塘下信用社东墙、直线距离30米一线;由祠堂后进北墙至后山直线距离50米一线。上述四线相交接形成一四边形建设控制地带。
后宅街道:后宅街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西北部,北临大陈镇,东接苏溪镇、稠城街道,南与城西街道相邻,西北与浦江县交界。地处北纬29°22′5″,东经12°23′2″。街道办事处驻地永宁居委会,距义乌市中心8公里,紧邻义乌民航机场,浙赣铁路、03省道、杭金衢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境而过,铁路新客站坐落后宅。总面积6788平方公里,管辖49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总人
一、宗庙、祠堂概说(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宗庙的起源甚早。商代甲骨卜辞中大量的祭祀祷文,就是占卜之后由主持者在当时国王的宗庙中举行的仪式上宣读的。据《诗经·大雅·緜》所咏唱诗句为:乃召司
空,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周人的祖先太王一到周原,立刻就命令官民,建立宫室、宗庙、大社;周原出土的先周甲骨刻辞中也
有
祠,自蒿于周周原甲骨刻辞编号为H11:117。考释见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十,《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的记载,这
是对周王从镐京往岐山周原的先王宗庙进行春祭活动的一条记录。这说明宗庙的历史与汉人宗族的历史一样悠久。祖先祭祀活动是宗族存在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标志,
也是它的人文价值所在。因此,古人把宗庙看得非常神圣,所谓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
《诗经·大雅·緜》
作庙翼翼郑笺。《十三经注疏》上册,第510页。的说法,不仅象征着迁居、立朝的合法性,甚至还带有生存合法性证明的意义。
由于周代实行的是贵族政治,社会上各个等级拥有的宗庙数量,就受到非常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在《礼记·祭法》中有以下一套复杂的制度:
(1)天子七庙:考庙(父)、王考庙(祖父)、皇考庙(曾祖)、显考庙(高祖)、祖考庙(始祖),此五庙一月一祭;另有二祧庙(一昭一穆),高祖以上远祖入祧庙。祧庙不受月祭,只在冬至时接受一次祭祀,称为尝
。
(2)诸侯五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此三庙受月祭;另有显考庙、祖考庙,受
尝祭。
(3)大夫三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都只受
尝祭。显考和祖考不另设庙。
(4)上士二庙:考庙、王考庙,只受 尝 祭。皇考以上都不另设庙。
(5)中士一庙:考庙,王考无庙。
(6)庶人无庙。
如此等级分明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贵族政治的身份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除了贵族以外,当时其他阶层中的宗族组织还没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对祖先的追
溯,也远未达到王族、贵族的水准,因此,在先秦文献中,完善和典型的宗庙系统只与天子宗族,即所谓的王族相连。而在其他阶层中,由于宗庙数受到非常严格的
限制,宗庙的意义显然不够完备。但在文献中,无论存在多少等级差别,凡是为祭祀祖先而建造的建筑物,宗庙仍是最基本的通称。在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
一《宗庙考》中,所谓的宗庙就涵盖了全部,其中包括天子宗庙、后妃庙、私亲庙、功臣配享庙、诸侯宗庙、大夫士庶宗庙等等。
战国以后,随着政治等级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开始将
宗庙专归于祭祀历代帝王,相当于国庙系统,而对帝王以下各阶层宗族祭祀本族祖先的场所,则出现了 祠堂
的称呼。如楚国屈原流放到汉北,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
《楚辞集注》卷三《天问》王逸注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9页。。
祠 ,或特指春祭。《说文》: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其时青黄不接,可祭物品缺乏,故以宣读文辞为主。或泛指祭祀。《公羊传·桓公八年》: 春曰祠
,东汉何休注: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 祠堂
之意主要指后者。由于秦代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吕祖谦编《宋文鉴》卷七六,文渊阁《四库
全书》集部总集类二。,祠堂这一名称就进一步从帝王宗庙系统中分离出来(例如在著名的西汉宫廷庙议
中,就没有 祠堂 的地位参见拙著《西汉礼制建设之一
庙议》,汤志钧等《西汉经学与政治》第六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不过,那时的祠堂与后世不同。首先,它大多建立在墓地
边上,而不是像后世那样,总把祠堂建于宗族居住地的中心。《汉书·霍光传》:复土起冢为祠堂
;司马光也说:
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同上引司马光文。其次,它也不一定都属宗族所有。许多官吏在职期间颇有政绩,当其调转升迁,当地人民为抒感怀
纪念之意,集资为其建造
生祠,此风兴起于汉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二《生祠》: (《汉书》)《于定国传》: 父于公为县狱吏,郡中为之立生祠,号曰于公祠。
《汉纪》:栾布为燕相,有治迹,民为之立生祠。
此后世生祠之始。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中册,第1268页。,对后代的影响也很大,为保佑一方平安的
地方神祠堂(名目甚多),亦来源于此。如香港新界石湖墟的 周王二公书院 为纪念将当地居民从清初
迁海令的浩劫中拯救出来的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二人,由当地各界人士集资,于康熙中期建立 报德祠 一座,后来改称
书院,并成立了相应的神诞祭祀组织。参见田仲一成著、钱杭等译《中国的宗族与戏剧》第一篇第一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另可参见拙文《祭祀圈与民
间社会以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大夫殿)为例》,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9
414页。韩国学者朴元镐《方仙翁庙考 以淳安县方储庙的宗祠转化为中心》,《
家庭·社会·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年,第459 462页。,就属于这一性质。
唐、宋年间,上层官僚、士大夫宗族所立 祠堂 大多改名为
家庙。比如,唐代流传下来许多 家庙碑 、 先庙碑 之类,而很少见有称
祠堂碑的。唐末社会大乱,各级家庙大多毁于战火。宋朝建立以后,为防止重新出现豪强割据,朝廷曾严令禁止各类宗族设置家庙。庆历元年(1041),仁宗颁布赦书,许文武官立家庙
《宋史·宋庠传》。王曙也奏请三品以上立家庙,复唐旧制;文彦博请定群臣家庙之制。,但人们仍心有余悸,
因循顾望,不敢奉行。一直到十几年以后的仁宗皇祐年间,由朝廷正式下令,允许大臣建立家庙,才逐渐 复唐旧制
。从此,官宦之家可设家庙,祭高祖以下五代 ,就成为定制了。详情可参阅《宋史》卷一九《礼志·吉礼·群臣家庙》的记载。
如果要指出宗庙与祠堂的区别,那显然是因为前者有
百世不迁之宗,而后者由于宗法制度的演变,已不再有条件维持这种严格的系统与级别。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说:今天下宗子之制不可复,大率有族而无宗。宗
废故宜重族,族乱故宜重祠。有祠而子姓以为归,一家以为根本,仁孝之道,由之而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七《宫语·祖祠》,《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34
册,第695页。,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我们不能将宗庙和祠堂这两个本质上基本一致的概念绝然对立起来,虽然它们确实有过不同的发展历史和适用
范围。
一套堪称完善的汉人宗族祠堂系统,是明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到清初得以固定下来。除了帝王仍袭用宗庙之称外,其他各阶层宗族的祭祖场所都称为祠堂,如赵翼所说:今世士大夫家庙皆曰祠堂
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二《祠堂》,中华书局,1963年,下册,第691页。;科大卫则称之为
家庙式的祠堂科大卫《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2003年。。由于贵族特权的衰落,一般地主和庶民势力的增长,普通民众也逐渐获得了自建祠堂的权利,因而其分布面就非常广泛。
清代祠堂广泛兴建, 居家变祖祠
得到普遍的提倡,常常是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程庭《若菴集》卷五《春帆纪程·入新安界》,《四库存目丛书》子部补编第8
册,第114页。。这是徽州一些单姓宗族聚居村内的情况。诸姓杂居村内亦复如此,除非某姓尚未成族,否则没有例外。就连位于川渝山区的江津县,也是族必有
祠,族必有长,以祠统家
聂述文等修、刘泽嘉等纂《江津县志》卷一一之一《风俗一》,民国十三年(1924)。。
在宗族的总祠之下,各房支都建有分祠、支祠,如曾国藩所说:分建支祠,亦犹古小宗亲庙之遗意。曾国藩《先大夫置祭费记》,《曾国藩全集》第五册《诗文·杂
著》,岳麓书社,1986年,第353页。在世系的归属上,分祠很明显地要受控于总祠,但在实际功能上,除了举行全族性活动(修谱、散谱、修祠、宗族庆典
等),分祠有义务作为宗族的一个部分参与其中外,分祠日常活动的组织,财产的筹集、使用、分配,对本房族人、族务的管理等等,都是独立进行。
与祠堂性质相同、但规模有异的祭祖场所,还有上面已经提到的 家庙 。
家庙的形成可远溯至先秦,惹得孔子大怒,宣布 是不忍孰不可忍 的 八佾舞于庭
,据说就发生在季氏的家庙之中《论语·八佾》郑玄注: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刘宝楠《正义》:此注所云家庙,当即指桓庙,以公庙设于私家,故亦称家庙也。《清经解续编》卷一五三,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四册,第787
页。。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九《吉礼·祭始祖先祖》:或建为宗祠,或合为家庙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宗祠对外,所祭祖先的规则很严,规定了继高祖以下的小宗如何在龛中祭奠他们各自的祖先,并借此更加明确各小宗通过祖先祭祀实
现亲族统合的宗法理念井上彻《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96页。。家庙不对外开放,可根据建庙者愿望,突出一个
合字,所祭对象上至始祖,下至祖考,组合比较随意。比如,在明朝夏言关于家庙的著名建议中,就提出允许三品以上高级官僚的家系中存在大宗集团,允许四品以
下官僚的家系中存在小宗集团同井上彻上引书,第122页。。常建华的分析应该可以成立:虽然家庙与祠堂、宗祠同是祭祖所在,均与《家礼》有直接关系,但是
二者仍有一些重要差别。建立家庙者多为高级官僚,等级观念严重,家庙名称背后蕴含着特有的社会文化意义。常建华《明代家庙述论》,《明代宗族研究》附录
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7页。
宗族宗庙、祠堂系统的主体已如上述。除此之外,有一种性质特殊且规模甚大的
合族祠也值得一提。合族祠,也就是联宗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联宗的产物。笔者曾在《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1年。一书中详细研究过广州的
苏氏武功书院 、广东的 庐江何氏书院、东莞等地的 陈氏试馆 、东莞的 都庆堂邓氏大宗祠 、 广州大宗祠 、广州 吉山书院 、温州平阳的
陈氏纪念堂等著名合族祠,指出了它们的基本性质,其实已不是宗族组织,而是宗族间的一种同姓地域组织。关于这一问题,读者可阅读日本学者牧野巽的《广东的
合族祠与合族谱》之一、之二后收入东京御茶水书房1985年《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以及笔者对此所作的详细评论拙著《血缘与地缘
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2001年,第46
47页。。最近黄海妍著《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清代以来广州合族祠研究》三联书店,2008年。,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讨论,极具参考价值。
祠堂的经济基础是祠田、祭田,有关研究成果很多,此不赘言。读者可集中阅读前引常建华《宗族志》第五章《族产》,前引井上彻《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第七章《清代的苏州社会与宗族》。
二、宗庙、祠堂的象征意义(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大凡研究汉人宗族宗庙、祠堂(以下简称祠堂)问题的著作,都要肯定祠堂作为宗族象征物 这一深层次意义,甚至还不无夸张地称之为 血脉的圣殿
刘黎明《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页。。所谓 象征 ,是 反映 、 影像 出 本质 、
底蕴的意思,但宗族的本质和底蕴并非 血脉 所能准确概括,无血缘或血缘不明的
拟制关系大量存在于祠堂之中。那么,祠堂究竟象征了什么?怎么象征?这两个问题在中国宗族祠堂史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惜研究者大多语焉不详。
祠堂的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按一定规则供设祖先神主(牌位)的场所;
(2)举行各类祖先祭祀活动的场所;
(3)宗族尊长向族众宣讲礼法戒律和道德规范的场所;
(4)宗族成员讨论族中事务的场所;
(5)处理宗族内部纠纷的场所。
这五个方面中的每一个,都是在说
祠堂是一个什么场所,或者宗族成员在祠堂里干什么,并没有涉及祠堂的象征问题。
林耀华对义序宗族祠堂的学术思考出自于他的亲身体验,所以读来非常亲切:
宗族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全族人所供奉的祠堂。祠堂的建立,原是为祭祀,崇拜宗祖,感恩报本,然时过境迁,祠堂的功能,不复仅限于宗教方面,其他功能也渐
渐附着产生。祠堂化作族人交际的场合,变为族老政治的舞台;公众意见由此产生,乡规族训由此养成,族人无不以祠内的教义信条奉为圭臬。简言之,祠堂是宗族
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也就是整族整乡的集合表象(collectiverepresentation)。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8页。
祠堂本身只是一个建筑物,祠堂内可以进行各种性质不同的活动,可以发挥各种不同的功能(这些活动和功能当然必须与宗族有关)。但是无论何种活动和功能,对
于宗族设立祠堂的初衷或目的来说,都只是外在的和派生的,也就是说,它们并不直接反映宗庙祠堂的本体意义。祠堂在宗族成员心目中的地位,实际上远远高于在
祠堂中完成的各种纷繁的具体功能。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祠堂所具有的特殊的象征意义,完全可以脱离那些具体功能而存在。而若无那些特殊的象征意义,祠
堂中也许就不会再举行任何活动了。象征意义是所有功能表现的真正基础。
建立祠堂,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对于宗族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清人说:祠堂之设,所以尽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开业传
世之本也。康熙四十四年(1705)浙江会稽《顾氏族谱》卷二《祠堂例禁》。这里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设立祠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宗族成员的报本反始
之心
和 尊祖敬宗之意 ,换言之,祠堂所象征的,就是这一个 心 和这一个 意,两者是相通的。通过对祖先世系的追溯来探求自身肉体、精神和文化的
根 ,这是 报本反始 ;不仅在肃穆的仪式中
祭神如神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将祖先的遗训和祖先的恩德当作无声的至高命令,时刻感觉到祖先神灵的呼唤,诚心诚意地尊崇着祖先正体的延续者(宗子),这
是尊祖敬宗。前者体现的是宗族的历史感和归属感;后者体现的是宗族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这四种心理追求构成了宗族整个意识形态的支柱。祠堂的建成,之所以能
够成为宗族实现整合的标志,就是因为它以浓缩的、象征的形式,把原先不无虚幻的心理感受显现了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对于研究者来说,宗族的祠堂
不是一个物质性的空壳,不是一种建筑的模式,也不是仅仅表现具体功能的场所。透过宗族祠堂的外墙,我们应感受到这一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它培养了宗族成
员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显示了宗族的价值源泉。
祠堂通过两类形式不同的 符号 来体现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一类是正面表达上述四种心理感受的符号,如见于各类祠堂中的楹联、匾额。由于这是在祠堂中进行的一种典型的正面宣传,因而就充分象征了宗族报本反始之心
和
尊祖敬宗之意。当然,这些楹联具有显而易见的理想性夸张成分,即便如此,仍应对之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汉人宗族成员关于祠堂象征意义的最直接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基本上是脱离具体的功能表现的。
另一类则是反面体现祠堂象征意义的符号,就是把违反宗族规范的族人赶出祠堂,让不守规则者 出局 的
禁令。剥夺某一族人的宗族成员资格,是宗族在国法所允许的
自治范围内,对一个违反本族规则者所能进行的最不动声色、但又是最严厉的惩罚。如道光五年(1825)江苏润城《全城章氏宗谱》,对犯有下列过错而不思悔改的族人,不但当时就要革出祠门,以示惩训
,而且还要在家谱上 书大恶某人,使之遗臭万年 。这些过错共十四条:
(1)倚仗护符而出入衙门;
(2)不尊卧碑而兴灭词讼;
(3)逞酗酒而凌辱父母;
(4)倚强力而殴辱弟兄;
(5)不务正业酷好赌博,先破家而复诱同宗子弟;
(6)游手好闲专事挑唆,图口腹而致一脉参商;
(7)纸上栽赃设阱而贻害同族;
(8)平地生波下火而暗伤宗人;
(9)不分尊卑而戏谑无度;
(10)不论叔伯而殴詈交加;
(11)娱情嬉游而使营生之失业;
(12)溺爱婢妾而致阃范之不清;
(13)捕风捉影借端而戕贼宗支;
(14)拨草寻蛇无故而诈害子侄。
不许违反规约者入祠的警告具有非常强烈的威慑作用。它不像一般的体罚只触及皮肉,也不像一般的罚款只涉及身外之物,打了、罚了之后,人还是自己人
。 不许入祠 这一震撼人心的
符号的特殊功能,是触动了族人最敏感的神经,并且将宗族价值规范的源泉和基础,提到了生死攸关的高度:如果不被允许进入祠堂,一个人与宗族祖先之间的联系
纽带就将断绝,从此也就会失去了族人之所以为族人的全部理由。其后果的严重性,甚至还会导致那些失去入祠资格的族人死后成为无所依归的孤魂野鬼
。对于习惯将个体价值融入群体价值的中国汉人来说,被自己仍深刻认同、只不过因忘乎所以而一时有所悖逆的群体抛弃、勒令
出局,无疑是不堪设想的最悲惨的结局。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在研究了中国南方农村盛行的
孤魂祭祀(比如农历七月中旬的盂兰盆会)后,指出了这类仪式的象征性含义:
孤魂者,或多或少是被宗族抛弃的,宗族对这些孤魂,或是恐惧,或是负疚。罪犯和浪荡子之所以在孤魂之列,也是因为他们作为脱离了宗族秩序束缚的人,引起了族人的恐慌。
由于宗族是一个单靠相同血缘的人们联结起来的封闭社会,因此不属于该血缘集团的人,就被作为
外人排除出去。虽然有可能象同族合并和宗亲会那样扩大成拟制性血缘关系,但即使这样, 血缘范围之内 与
血缘范围之外的区别仍然非常严格,宗族作为封闭社会这一点并未改变。如果一个人越出宗族范围,得不到宗族的保护,其命运必定是悲惨的,他们大多要被死亡吞
噬。如果这些族外者增多,就会导致封闭社会的不安定,族外者的敌意也很可能导致宗族的动荡。因此,宗族社会有理由对这些在外无祀的孤魂、幽鬼表现出异乎寻
常的关注。孤魂祭祀对于维持宗族社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安全措施。安居在宗族内的人们,害怕流落于野外的孤魂野鬼他们感到孤魂的怨声是最可怕的。田仲一成
《中国的宗族与戏剧》,钱杭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35
436页。
反面的威胁,尤其是对一旦不能入祠而沦落为
孤魂野鬼的恐惧,显然比正面的评价更深刻地揭示了祠堂的象征意义。同时它也说明,宗族成员对祠堂意义的反复强调,并不是出于某种功能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需
要,更不是欺骗。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关系到宗族存在的根本理由,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汉人与宗族之间那不解之缘的真正纽带。族谱当然也具
有这种象征性,尤其是在修谱、散谱的过程中尤为突出地表现出来;但族谱毕竟不能像祠堂那样,可以直接地、老少咸宜地、极为通俗而不论文化高低地、形象化和
日常化地,将宗族成员与祖先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最迅速地满足汉人对以上四种心理感受的需求。
有些批判以轻蔑调侃的口吻对宗族祠堂作了漫画式的描述,似乎这一切只是一场可笑的闹剧,而宗族首领都是一群自欺欺人的大骗子,族人都是蒙在鼓里的大傻瓜。
有些人又反其道而行之,竭力渲染祠堂内的恐怖气氛,把祠堂看成一所私刑充斥、滥杀无辜的残酷的牢狱,而宗族首领近似刽子手,族人则是一群听凭宰割的可怜
虫。这两种观点都是严重的误解。宗族祠堂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更不是戏台。它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寄托了汉人宗族成员深沉执著的感情。我们当然可以
去批评这些感情所包含的不合时宜的历史内容,但我们不要去嘲弄这些感情。汉人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自觉追求,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
应该得到现代人的尊重,尤其应该得到汉人子孙们的尊重。请读下引两段文字,体验一下沉浸于其中的那略显悲怆的感慨:
祠宇为祖先栖神之地,已故者自当进位于祠,但该支后裔,当思创造何等艰辛,不独资材为难也。今附主于祠,俾先灵享无功之奉,亦何以相安?光绪五年(1879)江苏武进《承氏宗谱》卷首《祠墓规》。
临祭不许跛倚。每见近来好游荡者,于演戏赛会之场,终日争趋,不厌不倦;又或好祈福者,朝南海,走东岱,不惜劳苦,虔心虔意;乃一年三百六十日,只二日祭
祀。今所行仪节一概从简,即礼仪大备,亦不须半日时辰。凡我族人,反不若游荡祈福者聚精会神,而行立跪拜,漫不恭肃,殊失礼意!道光十年(1830)江苏
江都《卞氏族谱》卷一《基沙祠堂禁约》。
这些话,就像是一个老人正在对祠堂的象征意义作一番心情沉重的回顾。其实,他真正感到痛心的,并不仅仅是一些族人没有遵守祠堂的有关规则,而是他们对宗族价值源泉的漠视。这当中的道理,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宗族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重建,说明汉人与宗族的联结是极其牢固的,说明上面所提到的那种
漠视,毕竟没有能占领汉人的心灵。这肯定是一件幸事。
建姓在西水头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灵宝内外的建姓人口均认为其根源在西水头。然而,古今编写的《百家姓》、《千家姓》、《辞海》、《辞源》等均没有建姓记载,甚至信息发达的网络上都搜索不出建姓的来历。可见其历史非久。若要追根溯源,就只能用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谜团说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诸子分封各地为王。朱标太子不幸病故,朱元璋又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薨,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他采取谋臣建议,进行削藩,先剥夺了几个弱势叔父王权,引起镇守北京的四叔父燕王朱棣不满,1401年即建文3年,燕王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向明朝国都南京发动进攻,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即建文4年攻入,皇宫起火,朱允炆便“不知所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仍是历史疑案。
传说,因皇宫失守,建文皇帝引若干亲随从地道逃出,流落民间,屡遭追杀。永乐皇帝朱棣又派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寻找。建文帝遂决定以在位时年号中的“建”字为姓,终于躲过盘查,落脚豫西,在灵宝东塬南端干旱缺水、人迹罕至的塬头沟壑间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代得以延续。
此传说得到一些事实印证。一是《明史》载建文帝“不知所终”,永乐帝朱棣不断派人稽查,使朱允炆改名换姓、以年号为姓的行为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可能性,为民间传说提供了空间。二是建姓到现在只传到28世人。18世人建万一先生于2006年才去世,其妻尚健。现仍有19世人男性21位。大多为23—25世人。按20年一世人计算,建姓诞生只有600年左右,应在1402年以后。三是现存祠堂石碑碑文中有“吾建氏家世系族兵焚以后家谱失遗”的话,似在含蓄地记录兵临城下、皇宫起火、建文幸逃一事。四是南北院在清朝嘉庆年间给其十世祖立的墓志碑,开宗明义,“我建氏据此数百年矣。”正是建文、永乐后约300年。五是据老人们回忆,建姓祠堂原有木制对联一幅,其中上联早遗,其意无考。下联是“祖居不知何名,五世而姓显”,说明前四世隐姓埋名,不敢公开身份,属于逃亡阶段;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皇帝全传》上说建文帝逃出宫时在老家凤阳留有一子,永乐帝命其名曰“建庶子”,将其软禁,不准出门,直到1426年继位的宣德皇帝才下令恢复“建庶子”自由。这亦将建姓和朱允炆后代联系起来。
至于建姓是在明朝中叶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灵宝的说法,《重修祠堂碑记》已对其持怀疑态度,说这是“考稽穿凿,”“ 其信然耶,抑传之失其真耶?”据调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姓氏牌位中先前并没有建姓,上世纪末一建姓人到祭祖处发现无建姓牌位为之遗憾,建议补立了新牌位。
建姓立村后,发展壮大,并与后到诸姓和谐相处。
108姓氏祠堂的108个姓是:苏、戴、杜、殷、古、许、包、薛、尹、高、邓、饶、龙、洪、仲、康、潘、范、邝、段、卜、扶、周、申、阳、明、郑、董、卓、伍、傅、吕、汤、冯、眭、欧阳、聂、石、姚、汪、舒、唐、骆、施、熊、宋、郭、易、丁、马、练、巫、俞、叶、袁、邹、罗、蒙、曹、赵、蒋、严、谢、邬、方、余、奚、涂、徐、程、魏、游、谭、龚、梁、幸、林、江、温、赖、杨、蔡、何、邱、钟、王、萧、华、田、毛、衷、凌、韩、吴、刘、胡、曾、黄、陈、廖、李、卢、张、朱、蓝、彭、黎、吉。
我们希望以这次建祠活动为契机,增强宗族之间、宗亲之间的联系,大家互通信息、互相提携、共谋发展、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让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传统,永远流传,长久不衰。这对社会的发展、城乡建设、事业兴旺、百姓和睦都是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拜庙活动致辞大全,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拜庙活动致辞大全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
一年一度,棘针沟古庙会,一年一次,来自棘针沟邻村上下,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欢聚再此,共庆佳节,共贺棘针沟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今日的棘针沟,人勤劳,民富裕,村团结,达小康,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
小巷砖铺路,大街全硬化,新学校、小公园、钟鼓楼、菩萨寺,群众务工不用愁,最远到了黑非洲。更为可喜的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移动新村第三期,也就是棘针沟新村开始起步建设,未来的棘针沟,新村旧村一体发展,连同富士康敬老院,带动周边几个村,将打造成三晋第一村。
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好带头,喜跃发董事长刘跃,离不开他的无私奉献,大力支持,离不开团结战斗的村党支部、村委会。
我们希望,棘针沟村全体群众在刘跃董事长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怀感激之心,谋发展之策,办利民之事,使旧村得到改造,新村建设成功,村民安居乐业。
祝在场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日子越来越美,收成越来越好,钱包越来越鼓,家庭和和美美,事业兴兴旺旺,全面奔向小康。
拜庙活动致辞大全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乡亲们,大家好!
春和景明,生机盎然,我们村诸姓家族择良辰吉日在这里隆重举行“祠堂”落成典礼暨请祖祭祖仪式,在这里,我受族人的委托,谨代表全村各姓宗族,向前来参加祠堂落成庆典的各级领导、村里各姓的代表以及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特别感谢很多在外闯荡的各姓宗亲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赶回来参加这一盛会,更感谢各位父老乡亲对宗祠建设的大力支持。同时,还要向那些因路途遥远或公务繁忙无法赶到的族人真诚地说一声:家乡随时欢迎你们的到来!
俗语说: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乃为人本分。 古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重保持晚节,时时缅怀先人,民风自会淳朴敦厚。
祠堂就是我们拜祭祖宗、追念先人的地方。这里可以安放我们先人的英灵,可以寄托我们对先人的哀思,同时也是联系我们宗族血缘的纽带,对我们民风的教化,宗族的团结有着积极的意义。筹建祠堂,是我们村各姓宗族盼望已久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在宗祠的建设过程中,理事者不负众望,联络宗亲,制定方案,筹措资金,督促建造,劳心劳力;理财者凡事具细,精心打点,钱尽其用。智者尽其心,艺者尽其才,劳者尽其力,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各姓宗亲对先祖圣德的深情。
但这只是我们的初期工程,我们还有很多的建筑项目,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热诚奉献。为了我们先人的英灵,为了我们的宗亲的繁荣,恳请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几万、几千不嫌多,几百、几十不嫌少,各随心愿,各尽其能。更希望大家能出谋划策,共同参与,这本就是我们自家的事情。
另外,我还想说:
我们在建设好宗祠的同时,更有理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利用好宗祠。今天的落成庆典,也是一个动员大会。希望大家在使用的时候注意三点:
第一,要把宗祠建成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庄严场所。
祭拜先祖,是宗祠的基本用途;慎终追远,是指慎重地办理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
第二,要把宗祠建成孝亲敬亲、和睦乡邻的和谐场所。
就是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进而发展到宗族和睦,贫富相助、患难相帮、仇怨相忘、孝慈相仿,加强宗族凝聚力。
第三,要把宗祠建成教化子弟、培育美德的文化场所。
要体现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宗族特色,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和文化熏陶功能。要设立陈列馆,增强艺术性,还可以办书院,读祖训,采取这些办法,来感化族人、 教育 族人、引导族人,使我们全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各位乡亲、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愿我们各族宗亲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念祖念宗念先贤,同脉同心同发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上告慰先祖,下垂范子孙!
谢谢大家!
拜庙活动致辞大全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宗长、宗亲,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梁湖风光好,何门喜事多。
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刻,我们何氏族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何氏宗祠胜利落成,缅怀祖先业绩,畅谈宗族渊源,共商兴族大业,作为何氏的一员,我感到十分的荣兴和自豪!首先,我谨代表湖北何氏宗亲总会,对前来参加何氏宗祠落成典礼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全体宗亲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为何氏宗祠的兴建付出辛勤劳动、倾注满腔心血的各位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乱世藏黄金,盛世修祖堂。今天何氏宗祠的修建落成,他标志着我们湖北何氏兴旺发达的又一盛事,更昭示着江夏何氏在改革开放后家族的精诚团结,锐意进取,这里经济腾飞,人才辈出,何氏企业一派繁荣景象,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何氏宗祠修建落成,给何氏家族又增添了一座精神乐园,我们要用好宗祠这一祭祀祖先的庄严场所,通过年年岁岁的祭祀活动,高举血缘亲情的旗帜,凝聚精诚团结的族人,激励何氏子孙光宗耀祖,敬宗睦族,耕读务本,为国效忠,为民造福。教育何氏子孙,追本溯源,不忘祖先。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永远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实现家族的大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湖北何氏宗亲总会成立于20x年5月。在各地宗亲的积极支持参与下,20x年元月换届以后,总会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聘请了积极为宗亲事业工作的人员。建立了湖北何氏宗亲总会的网站,创办了《湖北何氏会刊》,设立了湖北何氏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省总会代表着湖北100多万何氏宗亲,认真指导支持省内各地宗亲成立分会,组织活动,兴办实业;积极参与省内外何氏恳亲联谊、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宗祠修缮、宗谱修订等活动;倡导扶贫助弱、帮困解难、助学重教、团结友善等优良风气。为传承宗亲文化,发展社会经济作出了我们的努力。
祖堂焕异彩,何氏一家亲。各位宗长宗亲,20x年10月,追根溯源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将20x年第17届世界何氏恳亲大会举办权,交给了湖北何氏宗亲总会。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20x多位何氏宗亲欢聚一堂、敦亲睦族、共商家事。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在这里,特别向今天在场的各位宗亲宗长发出邀请,热烈欢迎各位宗亲积极参与这一何门盛会。同时,我真诚希望湖北各地何氏宗亲,借今日之东风,尽快把各地宗亲分会组织起来,早日融入到湖北何氏宗亲总会大家庭,融入到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大家庭。让我们都以东道主的身份,满腔热情地迎接20x年的世界何氏盛会!
巍巍何姓,悠悠千古。我深信湖北何氏宗亲们一定会在尊宗敬祖、寻根追本的过程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祖的光辉历史传统,扬我家族,兴我何姓,发我后裔,共同开创何氏家族美好的明天。
祝何氏宗祠落成庆典活动圆满成功!一切顺利!
我再次代表湖北何氏宗亲总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全省一百多万何氏宗亲致以最真诚的祝愿!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拜庙活动致辞大全4
各位父老宗亲、兄弟姐妹们、各位来宾:大家好!
在这春和景明、鲜花盛开的季节,在这缅怀先贤、祭祀祖宗的 清明 时节,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参加玉浦金氏祠堂的初次庆典,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新建祠堂,是我玉浦金氏族人盼望已久的心愿,现在终于就要实现了!
“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修建祠堂,不单是为了拜祭、缅怀先祖,颂扬先祖功德,同时它也将是我们玉浦金氏家族文明友孝,兴旺发达的象征。有了祠堂,就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所,有了祠堂,也就有了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祠堂的落成是我们金家人的共识,也是我们亲如一家、血脉相连的象征。今天,我们借祠堂庆典之机相聚一堂,既是祭祀祖宗,更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宗亲聚集谈心、交流沟通的好机会,我们今后在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为宗族兴旺献计献策。
在这里我谨代表我们金氏已出嫁的女儿们,向修建祠堂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兴建祠堂从动议到初步建成历时二载,其间,设计、拆迁、募资、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心智和汗水。同时,我也向建设祠堂出资出力,添砖加瓦的 所有宗亲族人们表示感谢!各位宗亲的热心支持,积极出资才是建设祠堂的根本所在。
祠堂主体、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全部完工,预计需要150多万元。我玉浦金氏一族群策群力,各家各户积极响应集资,无私奉献,捐资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目前统计已达60多万元。要完成本族的建祠大业,资金尚有很大缺口,仍需广大宗亲慷慨解囊!我们作为金氏儿女一员,责无旁贷,也决心投入其中,共同集资捐款,为祠堂建设出一份力!在此,我愿捐出人民币×元,敬献我绵薄之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尊敬的各位长辈、亲爱的各位兄弟姑爷、各位姐妹们。今天,我族续谱建祠的大幕已经拉开,在这个舞台上,人人是主角,个个是英雄。让我们团结起来,以蓬勃之气,进取之志,奉献之心,创新之举,务实之风,把这项追本溯源,弘扬祖德,凝聚族亲,扬我族威,展我风采,激励后人的大事做实做好。
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就在蕴育我玉浦金氏世代宗族的这片富饶美丽的沃土之上,一座古朴大方、气势恢宏的金氏宗祠,拔地而起,金碧辉煌,光耀于天地之间,重聚亲族之力,再畅和顺之风,福延后代,庇佑子孙,惠泽乡里。而这一部玉浦金氏全体
宗亲共同建设祠堂的奋斗史,也将在我们金氏家史上,写上最辉煌的一页,流传百世! 最后,衷心祝愿玉浦金氏建祠大业圆满成功!
衷心祝福玉浦金氏子孙兴旺发达!
谢谢大家!
拜庙活动致辞大全5
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前后四年时间全体宗亲的共同艰苦努力,我们大郎公全体宗亲盼望已久的大郎公祠即涂氏宗祠今天胜利建成了。在这大喜大庆的日子,我首先代表涂氏宗祠理事会,代表大郎公全体裔孙,对各级领导、各地来宾、各地宗亲,远道而来参加涂氏宗祠落成、入主、进香祭祀庆典活动,表示热忱欢迎和衷心感谢!
眼前这座宗祠开建于20x年8月,工程总占地面积 8243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其中宗祠主体为三栋两摆中式传统建筑,占地面积1893平方米,建筑面积2565平方米,祠堂前右侧为芳名碑128平方米,左侧是大戏台2275平方米,戏台后还有三佛祖师庙182平方米,第二排左右二摆横屋793平方米(钢筋基已下)。还有宗祠大坪3640平方米,停车场1375平方米,共计耗资590余万元。宗祠工程全部完成后,将是我们闽西首屈一指的祠堂建筑,本地文化娱乐中心和休闲胜地。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我们涂姓氏族称不上是一个大族群。但是,涂姓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和具有十分古老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姓氏。自大禹娶涂山朴公之女娇为妻,我们祖先因国戚而得胜,至今彪炳一时的东南涂氏始祖东晋新吴候钦公而后,涂姓曾一时显赫,涂姓风云人物层出不穷。九子一婿十知州,三贤五进士等名人佳话流传至今。近代还有五男一女六将军等著名史例被人们口耳相传。博士、教授等名人也屡见不鲜。回顾涂姓悠久历史,展望涂姓辉煌未来,我们期望:宗祠落成映辉煌,大郎裔孙聚故乡;祖宗升龛财丁旺,五桂家风永传扬。
得姓于四千多年前夏禹时代的涂姓氏族,在神州大地繁衍发展,涂姓宗亲已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人数已达一百四十余万之众。仅我们大郎公后裔人数也发展到20余万人。
根据历史记载,汀州六世涂大郎公于元朝至元到元贞年间由汀州城福寿坊迁来涂坊开基。最先的落脚地就是现今兴建涂氏宗祠的圆墩樟树坳,当初涂坊这个地方尚未完全开发,森林茂密,野兽出没,邪魅藉社为害,每年必须用一对童男童女血祭社公,面对这一危难,我们的大郎公毫不屈服退避,毅然偕同姻亲赖八郎克服千难万险,前往骊山拜师学法。学成回乡后,凭借神功,一举清除邪魅,为乡民解除了一大祸害。从此,涂、赖二公被邻里乡民尊为神明,镌塑神像,立庙供奉。涂、赖二公成为乡村民间保护神,护佑子孙出入平安,乐业安居。涂、赖二公神像前,常年香火鼎盛,人们祭拜祖神十分崇敬虔诚。
明朝年间,广东流寇侵扰我县境,涂、赖二公显神兵,驱除流寇,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为此,明崇祯季年汀州府长汀县同知沈梦鲸奏请朝廷,获准旌表,诰封为“笃佑显赫侯”,赠以“笃祐显赫”的金匾和“英气快当年撑天撼地,雄风披奕世扌失社除氛。”的金字 对联 。用以表彰涂、赖二公为民除害,造福黎庶的功德,我们的祖宗是英雄法祖,祖神合一。
为永远纪念大郎公的深恩大德,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先祖文仙公选择涂坊岗楼山下土楼场,兴建了当时架构十分宏伟的大郎公祠,供广大裔孙上香祭祖,这就是大郎公祠的最初建筑。
可是,就是这样一座在我们大郎公子孙心中十分珍贵、神圣的祠堂,竟由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原因,很长时间为当地政府办公使用,乃至被拆除改建为办公楼。自此,我们大郎公裔孙聚无场,集无所,祭无祠,拜无庙。每年祭祀、拜祖活动,只能在涂坊墟场的竹头园或各房族祠堂举行。宗亲祭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更给迁居海内外的大郎公后裔回乡寻根谒祖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大郎公裔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数次商讨重建宗祠问题,因择地等原因而未果。至20x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我与师杨宗亲商谈重建宗祠事宜,他以兴办涂坊公益事业为己任,率先提出他与师红、斌昌先行出资12万元为启动资金,由我负责牵头。接着就与宜先、占发、煌英、继英、马林、师道、炘文等宗亲商议,喜讯传开,立即在广大宗亲中引起强烈反响。于5月1日成立了重建涂大郎公宗祠筹委会,进行了择地勘察数处,最后择定在大郎公开基之“圆墩樟树坳”兴建宗祠。于是,兴建一座集拜祖祭典、敬奉神明、展示祖德、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农村文化中心和丹溪风景名胜,成为广大宗亲的迫切愿望。
拜庙活动致辞大全相关 文章 :
★ 寺庙庆典活动致辞范文
★ 庙宇庆典活动致辞范文
★ 关于庙会活动发言稿
★ 祠堂庆典致辞精选三篇范文
★ 祠堂落成庆典发言稿
★ 精选新春团拜会致辞大全(三)
★ 精选新春团拜会致辞大全(一)
★ 精选新年团拜会领导致辞范文5篇
★ 精选新春团拜会致辞大全(二)
★ 精选新春团拜会致辞大全(四)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中国家谱知识简介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
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
祭毕合族会食。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
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4家谱国际:修家谱需要必备什么知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
吴氏家族的祠堂在哪?
本文2023-11-09 03:28: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0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