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几次经过泉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2收藏

郑和下西洋几次经过泉州?,第1张

是的,在古代,泉州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外港口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关系密切。福建的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的太平港曾经是郑和舟师驻泊港;而泉州,则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起锚地及多次下西洋的途经地,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史迹。

福建的历史记住了那个身影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关系密切。福建的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的太平港曾经是郑和舟师驻泊港;而泉州,则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起锚地及多次下西洋的途经地,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史迹。

泉州市文史专家陈鹏曾著文《郑和与泉州史迹探索》,谈及多处郑和在泉州留下的历史遗迹。其中包括“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行香”、“泉州清净寺礼拜”、“九日山祈风”、“琅山三宝宫设坛奉祀”,以及“青阳石鼓庙分香”和“深沪三保街扎营”等多处遗迹。这些遗迹都有相应的实物或历史文献资料相印证。去年,泉州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市性的“郑和在泉史迹”普查工作,并因为历史上郑和留下的多处遗迹,成为央视拍摄专题片《1405—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景地。

而福建的长乐,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太平港是郑和舟师驻泊港;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镌立石碑《天妃灵应之记》;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在长乐南山三峰塔之东建造了天妃行宫;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清宝殿铜钟,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铸造的;此外,长乐目前还有郑和驻军过的“十洋街”、郑和题改塔名的宋代三峰塔、郑和祭海神的又一妈祖庙———文石天妃庙(1956年倒塌,2001年在原址复建)、郑和修葺过龙峰书院所在游览地———三宝岩、三宝岩郑和雕像与近年新发现的樟港显应宫“巡海大臣”郑和塑像等等遗迹。

现存最珍贵的文物要数省级文保单位———《天妃灵应之记碑》。这是郑和于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第七次出使时镌刻,全文1177字,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和所历诸国及在长乐活动情况,几百年后成为国内研究郑和下西洋最珍贵的实物资料,现保存于长乐郑和史迹馆内。

郑和为什么选择福建

郑和为什么选择了长乐和泉州?换言之,郑和为什么选择了福建?

历史学家认为,福建对郑和下西洋有几大贡献———

一是为郑和下西洋打造了出洋海船,而且,福建的气候特别适宜船队集结和开航。

福建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外,还有雄厚的造船力量作为后盾。福建山多地少,耕地不足,沿海百姓以海为田,出海捕捞,驾舟出国,通商贸易,系其主要职业。福建有广大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福建造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长乐是最早的造船地点,泉州也是福建有名造船旧址,福船早已相当著名。据考证,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均由福建长乐太平港五虎门启航出洋,为方便郑和下西洋,一部分宝船即在太平港建造。

郑和研究专家认为,从数量上看,郑和每次下西洋的船数都在48艘至63艘之间,而有关记载表明,福建五次共修造了380艘,已足够永乐时期六次下西洋之用;从建造的时间看,五次修造宝船均是为郑和下西洋的任务所需的,而且五次建造宝船的任务均由福建来承担;从建造的地点来看都在驻泊基地长乐。在《重篡福建通志》卷二百七十一中就如此明确记载:“七年(1409年)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

二是为郑和下西洋输送大批人力。

福建的泉州和长乐在当时是海滨邹鲁和鱼米之乡,可为郑和下西洋提供各种航海、贸易、翻译人才,补充海上给养。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虽然在明代开始衰落,但经济仍非常发达。

近年来,泉州文史界的一些发现也表明,郑和下西洋时曾在泉州招收过船工。从去年在安溪发现的清末同治年间手抄本《邓氏族谱》记载的内容可以推断,邓回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

福建人王景弘近年来也引起了很多历史学家的关注。对指挥七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活动而言,仅凭郑和一人的航海技能与经验,是难以独力承担的。有着“正使”身份的福建人王景弘是郑和的得力助手,他是历次航海的首席航海家,曾经亲自率领船队巡航东西洋各处,也曾数次单独负责起奉使海外国家的任务。

三是接待和护送来华各国使臣。

郑和下西洋后,大大推动了中外和平友好交流,促进对外经济贸易,许多国家的国王及其亲属、使臣纷纷随同郑和宝船来华朝贡,从福州或泉州上岸,然后再由驿道进京。

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之先河,因为每次出海都和福建发生紧密联系,也给福建的造船业、航海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明朝王应山在《闽都记》中就曾记载提到,郑和在长乐造船,使贸易如云。(郑理)

5月16日,“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长乐开幕。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我国内地及台港澳地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嘉宾参加活动。(新华)

郑和与泉州史迹

◇圣墓行香

郑和1417年第五次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也慕名至泉州东门外灵山拜谒先贤墓,当时地方官蒲和日为之勒石为记的行香碑迄今仍旧竖立在迥廊西侧。碑文为:“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据《蒲氏家谱》记载:“日和,字贵甫,寿晟公次子……至永乐十三年,与太监郑和奉诏敕往西域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司,圣墓立碑犹存。”◇泉州清净寺礼拜

泉州涂门街的清净寺,又名“圣友寺”。郑和作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到泉州著名的清净寺去做礼拜,这是势在必行之举,《西山杂志》有相关记载。◇九日山祈风

《西山杂志》记载,郑和船队“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岩祈风至清真寺祈祷”。《郑和史迹文物选》一书认证九日山“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也曾到此设祭,以求得一路平安,往来康济”。◇接官亭与郑和堤

惠安百崎是“九乡郭”回族乡,流传着开基祖郭仲远与郑和穆斯林的兄弟情谊,并引以为殊荣。民间称这里的接官亭与郑和堤,便是二人情谊的见证。◇《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海洋地理的世界地图。图示郑和下西洋所经的地理区域及航行线路等,是研究中国航海史、中西交通史和海图制图史的珍贵资料。图中所示当时隶属泉州的地方有:崇武所、泉州卫、巡检司、永宁卫、深户巡检司、金门千户所、加禾千户所、大武山等八处。

郑和是太监吗?怎么会有后代?

郑和,本名马,名何,谥号三宝,又名马、马三宝,云南昆阳人。吴鸿十四年,将军傅友德、蓝玉、穆盈打下云南,进占刚满10岁的三宝,后来又送给了燕国的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国王宓的小太监。

三宝聪明好学,足智多谋,谋略过人,深谙兵法。他在荆的困难。

永乐二年,明太祖成祖为奖励靖难有功,将他提升为三宝,为掌管内官的太监。

过去,据说马不能不要去寺庙。明亲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交给三宝,要他以郑为姓。从此,他被称为郑和。

一天,明朝的成祖问大臣袁中彻说:我想让三宝率领舰队去西方其他国家访问。你怎么想呢?当时,苏门答腊岛以西的整个印度洋被称为西大洋。就当时的航海技术而言,西洋是一个海陆相隔很远的地方。袁忠澈想了一会儿,说:三宝无论是长相还是才华,太监们都不提,完全胜任。

郑和是回族。他的祖先从西域来到中国。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有航海经验。郑和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学到了一些海外贸易的知识。所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祖的最佳人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接受了明朝成祖的特殊使命,经过充分的准备和一切准备,他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开始了漫长的航行。

1405年7月11日,苏州刘家岗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郑和告别了送别的官员和百姓,登上了船队中最大的船——宝船,缓缓向东驶去。这支船队共有208艘船,其中包括62艘长44英尺、宽18英尺的宝船,包括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翻译和医生。

郑和中国的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发展了海外贸易。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三月中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在印度半岛的古里病逝。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麻林地、曼巴萨。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早87年美国首航美洲大陆,比比比加马他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比麦哲伦早116年抵达菲律宾。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丰碑,是世界航海的伟大先驱。

大公网消息郑和第二十世孙孙正关涛告诉记者,咸阳世家宗谱郑和家世资料汇编,全面收集和记录了郑和的相关资料的后代将于6月底出版。这是郑和研究领域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的家族史。

郑和第六任先祖是元朝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咸阳的赛滇池王。为纪念祖先,郑和定居南京后,其族谱被称为咸阳世家宗谱。

洪武十四年,明军入侵云南,打败了当时统治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王曦梁。十二岁的郑和被俘,成为朱棣的一名太监宫,当时的北平王子,所以Z

据郑宽涛介绍,郑和氏子孙分三支,在南京有200多个分支。现在郑和苏州、上海、北京等地的s后裔都是从南京发展起来的;云南在玉溪、沙甸有170多家分店,郑和一家他的后代已在泰国定居。孙正宋林,清末郑和十七世孙正,跟随商队到泰国清迈做贸易,后娶了当地酋长的女儿,定居下来。现在泰国这个大概有20人。

郑和600周年之际下西洋,是郑和的共同心愿的后代来修订和出版家谱。郑宽涛说,自1985年,他的父亲郑和郑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郑和调查的后代,基本摸清了当时南京分公司的情况。然后,在1994年,他与郑和取得了联系的后代遍布全国和泰国。2004年,郑和在南京的后人恢复了中断了100多年的家族茶会,即正月初一,郑和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在清真寺举行茶会。这年年初,郑赴云南,将修订后的总谱牒初稿交给云南分院审批,并决定由云南出版社出版。

记载了郑和的所有名字的后代以图集的形式出现。同时还收录了各地家庭聚会的照片、家族史相关遗物、郑和研究在北京发现的南京郑和家谱序言。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郑和的后代是工程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取得了一些成就。郑宽涛说:也许我们家族的血液里有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郑和的祖传格言是谦逊、保密和勤奋。

张三丰,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又字君宝,号三丰,丰又作峰。较为可考的说法,张三丰约活动于元延佑(公元1314 ——1320)到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间。如果是1314~1317——1417之间的话,应该年逾百岁了!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 )人,后人以他为隐仙派。或说张三丰是宋或元甚至金时人,其籍贯,亦有“平阳”、“猗氏”、“宝鸡”说。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天启三年(公元1623)熹宗称三丰降坛显灵,封其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

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

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

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闻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三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化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

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

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传遍民间。

永乐帝为了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

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

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太极拳的创始人。

中国的历史上,太监制度一直以来占有重大地位,他们的主要任务便是作为佣人伺候好皇帝,但是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既是悲剧也是幸运的,他们的平均寿命竟远比正常男性长。

据南韩一所大学研究太监寿命的报告可以得知,某一时期的太监平均寿命大多数为70岁左右,而作为同时期的正常男性的寿命却只有56岁,这之间相差十几年的寿命,为何太监的寿命会如此之长,深究原因大概有以下2点。

据《法新社》报导,南韩仁荷大学研究「朝鲜王朝」(约1392到1910年)家谱发现,当时皇室男人大概40、50岁就去世,但宦官、阉人平均却可活到70岁。

主导研究的闵教授认为,睾固酮就是让当时这些男人寿命有所长短的原因。他说,这项发现增加一个重要线索,可以了解男人比女人短命的原因,可能就是跟因为「睾丸」惹的祸。

一般而言,雌性动物的寿命比雄性动物长,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雄性动物分泌的睾酮有关;据研究,睾酮在一定程度上能损害体内的免疫系统。

太监经过「净根」处理,由于这样特殊的生理结构,太监们的免疫系统会更加的完好,其次由于没有了性生活,体内能留住精气,所谓精气是身体的根本,精气劲足,自然寿命短不了。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生活压力较小,不为生活琐事操心。一个人如果精神压力过大,必定会影响其寿命的长短,太监相比正常男性来说,没有了娶妻生子,在外拼搏养家糊口的负担,除了伺候皇上的部分太监需要面对巨大压力之外,其他的太监只要平日里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好,工作压力较小,所以活得轻松。

郑和下西洋几次经过泉州?

是的,在古代,泉州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外港口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关系密切。福建的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的太平港曾经是郑和舟师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