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能通婚的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3收藏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能通婚的姓氏?,第1张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一些世仇的家族后代也不允许结婚。我们通常知道岳飞后代和秦桧后代不能结婚,除过这个之外,还有哪些后代不能结婚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一、“岳”和“完颜”不婚

完颜是金朝的皇家姓氏,属于女真族的后裔。南宋初年,岳飞北上抗金,和金国大将金兀术打得水深火热。国仇家恨之下,完颜和岳也成了不能通婚的姓氏,岳飞和金兀术的后代不能通婚。

二、“武”和“潘”不婚

《水浒传》中,潘金莲和西门庆一起谋杀了武大郎。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潘金莲是被人误解的。但是,清河县的武氏和潘氏族人却在很长时间内不能通婚,一直到施耐庵的后人澄清。

三、“朱”和“李”不婚

朱和李是两个世仇家族。唐朝末年,朱温带领农民起义军灭了李氏江山,后来还废了唐哀帝,建立了大梁。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是几百年以后,却被李自成所灭,明朝灭亡。由此可见,李氏和朱氏也是两个不通婚的家族。

四、“吕”和“吴”不婚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员名叫吕蒙正,官至宰相。但是,吕蒙正在任职期间却与一位吴姓官员产生了矛盾。后来,这位吴姓官员在皇帝面前进献谗言,导致吕蒙正全家族被迫搬迁,这两个家族便世代不允许通婚。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能通婚的家族,这些家族大多是世仇。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仇恨渐渐逝去,这些不通婚的禁令也失效了。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个姓氏,没有统一的说法,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准确说法。《万姓谱》载有单姓30038个,复姓1619个。复姓中,有三字姓66个,四字姓两个。《中国人名大辞典》则集有4129个姓,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两个。

因为中国姓氏远非几百个,宋朝时已有了《千家编》。明朝洪武年间,吴沈等人根据户部黄册编出了《皇家千家姓》,因为明朝是朱家天下,朱姓自然排到了最前面。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可惜这部书现在已经失传了。民国时庹(tuǒ)万民也编过一部《千家姓》。据相关文献资料我国出现姓氏有五千余个现阶段都以《中国人名大辞典》为准

桃源木塘上官氏

始迁祖圣升、圣德、圣慧三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丰城县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官家嘴。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800余人,分布于后春村、栗树园、土地冈、酒铺岗等地。宗祠在官家嘴。清乾隆58年(1793)创修族谱,咸丰11年(1862)续修,光绪22年(1896)三修。旧派:圣贤英俊琼忠信博厚仁慈笃爱敬。新派:承先为孝,兆占其昌,洪昭祖德,丕锡时光,道传训典,儒家安邦,天宝定尔,衍庆孔长。

桃源木塘孔氏

迁湘始祖端位公,字子著,历城人,孔子四十八世孙,任常德录事参军。孙抃公因金人南侵而附籍于桃源,落业于杜青村孔家河。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700余人。清乾隆25年(1760)创修族谱,1931年建宗祠于孔家河。

桃源王牌港王氏

始迁祖德寰公,原籍江西吉水,明初迁居湖南桃源县东杜青村之王牌港。至1948年,历传21世,全族人口约900余人,分布于李家洲、河洑、王家桥、裴家码头、土桥等地。宗祠于清咸丰六年(1856)建在天皇寺狮子山。族谱创修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1928年续修,字派:德正绍先,明天大应;国之学者,士治必宗;道宏开基,永世昌隆;克承汝祖,丕振人文;兴家有本,登用朝廷。

桃源木塘雷家湖王氏

迁湘始祖志果公,明洪武时由江西宦游至常德,落业于善卷村。至十二世孙瑞公,清初再迁桃源县东木塘之雷家湖。至1948年,已传24代,全族人口约140余人,分布在常德善卷等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建宗祠于雷家湖。族谱创修于嘉庆5年(1800),1933年续修。1996三修族谱,丁口400余人。字派:启家有道,志业维新,贤嗣继作,代树英名,永开昌运……

桃源木塘文氏

始迁祖必发、必达二公,明洪武22年自江西隶靖宁侯叶升讨平湖广九溪峒蛮,落籍桃源县东杜青村之木塘坪,后裔分布于县境吕贞女桥、松云巢、水田等处及武陵、慈利、安福等县。1948年全族人口约9000人。必发公十三世孙文志鲸,清康熙三十年进士,必达公三世孙文澍,明成化二年进士。必发公家庙在文家河,族谱创修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道光八年、同治七年、1917年、1998年续修,丁口8000余人。必达公家庙在马鞍坡,二世大任支谱创修于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六年、光绪二十一年续修,大本、大用、大政三支合修于同治七年,光绪三十四年续修,四支合修始于1928年,1998年续修,丁口12000余人。必发房字派:光明盛世,昌隆际会忠。本用政三公字派:(自十六世始)机儒起南国,道承先正。大任公字派:(自十二世始)嗣臣士之上,锦绣光愈隆,丕振忠。桃源文氏通派:(自廿五世始)敬铭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业守典章,容和瑞兆,协赞名扬,寿增恩锡,秀蔚祚长。

桃源木塘朱氏

始祖珍禹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迁桃源县东杜青村朱家园。至1948年,已传19代,共300人,分布于朱家冲、莲子堉等地。清光绪22年(1896)建宗祠于朱家河。2003年创修族谱,丁口约600人。字派:嘉延宗自应,金玉远传芳;德修恢祖泽,学道焕文光……

桃源木塘邹氏

始迁祖汶隆公,明永乐时自江西吉水迁桃源县西之龙潭水,再迁木塘。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500余人,分布于龙潭水、九溪、延溪、木塘等地。清光绪18年(1892)建宗祠于龙潭水。光绪28年(1902)创修族谱,2003年续修,木塘支丁口300余人。字派:邦应世大,家用本方;乃为上兆,如其以德,宏学丕昌;同宗益广,祖泽愈光,元由吉安……

桃源木塘夏氏

始迁祖宗举、宗福、宗和三公,明朝中叶自安化同迁武陵仁丰村之夏家窝(现属桃源县境)。至1948年,已传18代,全族人口约100余人。清宣统3年(1911)建宗祠于夏家窝,同年创修族谱。

桃源木塘刘氏

始迁祖君岳公,清初自泸溪迁于桃源县城通道桥。至四世登朝再迁县东杜青村朱家冲。宗祠在县城。至1948年,已传13代,族人50余人。

桃源木塘流水朝刘氏

始迁祖东序公,明天启2年(1622)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木塘之流水朝。至1948年,已传27代,全族人口约400余人,分布于燕子湾等处。族谱创修于清同治9年(1870),1920年续修。宗祠在木塘流水潮。2003年三修族谱,丁口4000余人。旧派:东国宜昌尚继宗宏世大明盛正纪。百字新派:宏业承有夏,统绪继陶唐;先猷振炎汉,开建新纪元……

桃源木塘刘家河刘氏

始迁祖有章公,明天启三年由江西吉水县刘家吉迁武陵仁丰村刘家河(今属桃源县),族谱创修于1932年,1997年续修,人口500余人,旧派:章明吉迁湘,传继永嗣恒,绍宗光祖训,鸿基富贵长。新派:得泽定汉兴,季武秀景春。

桃源木塘涂氏

始迁祖开宗公,明永乐二年自江西吉水县瀑泉岗大栗树土地迁武陵仁丰村之荷花堰(今属桃源县),族谱创修于1930年,2000年续修,丁口700余人。字派:国正天心顺,官清家道承,人文延祖泽,光耀秉邦均……

桃源木塘曾家巷曾氏

始迁祖毓源公,清嘉庆十三年由江西莲花县迁桃源县东木塘乡曾家巷,2002年创修族谱,人口300余人,字派采用全国通派。

桃源彭家坡彭氏

始迁祖茂祯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吉水迁桃源县杜青村之彭家坡。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900人,分布于浔阳坪、北门坪等地。宗祠1943年建于彭家坡。族谱创修于1930年,2003年续修,统计丁口约1700人。旧派:祯履人金单大言士年单上孙水枝学道希光绍先。新派:景运际修长,顺承德泽昌;恒占兴与盛,丕肇吉和祥;庆袺凌嘉典,谟优立宪章……

桃源木塘彭氏

始迁祖廷卯公,明永乐2年(1404)自吉水迁于县东杜青村之彭家河。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约500余人。宗祠于清光绪18年(1892)建于彭家河。族谱创修于光绪29年(1903),2009年续修,丁口200余人。旧派:廷尔基希崇之登弘世德朝国。新派:长天毓远秀,诗礼继家传;正泽如云起,智谋扬万年……

桃源木塘雷湖李氏

始迁祖鉴魁公,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吉水迁桃源县东木塘之雷湖李家坪。至1949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3000余,分布于白麟州、裴家码头等处。同治年间建宗祠于李家坪野猫港。1927年创修族谱,2005年续修,丁口1185人。旧派:鉴本景玉文,木继士作承;水志世鸿儒,起盛秀钟明。新派:善积荣华振,贻谋裕后昆;发达由祖德,枝节自芳青。

桃源木塘李家湾李氏

始迁祖曾宗公,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吉安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李家湾。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桥头等处。清光绪31年(1905)建宗祠于李家湾。1928年始修族谱。

桃源木塘杨氏

始迁祖发祥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吉水迁于武陵仁丰村之大溪口(后属桃源木塘第九保杨家冈)。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700余人,分布于曾家坡及常德等处。清同治3年(1864)建宗祠于杨家冈。1915年创修族谱,1997年续修,丁口4224人。桃源支字派:国正天心顺,官清继世昌;承宗猷盛德,绍祖尚文光。常德支字派:永宗传家式,昭逢作述明;崇先维自振,慎笃善培成。

桃源木塘张氏

始迁祖明公,明初自江西迁于桃源县南白石村之黄泥田,越数世有一支孙再迁木塘。族人分布于三叉港、雷家湖等地。清咸丰6年(1856)建宗祠于本乡张黄家。至1948年,已传20代,共500人,2001年续修谱,丁口2100人。旧派:单之廷单胜泰文大单宏登起玉国正。新派:运肇恒丰庆,世承治道昌;英贤隆作育,德译永祯祥;新纪创明杰,万代均富长。

桃源木塘罗氏

始迁祖松公,明初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罗家湖。至1948年,已传18代,全族人口约700余人,分布于康家冈、锅塘湖、马草湖、易家桥等地。清咸丰9年(1859)建宗祠于罗家湖。族谱创修于光绪17年(1891),1928年续修。 2002年三修族谱,丁口2000余人。字派:维世高天德,富贵永长清,凤麟时发瑞,兰芷益争荣……

木塘罗家冈罗氏

始迁祖万春公,明万历年间由江西吉水迁于武陵三元村罗家冈(今属桃源县),族谱创修于光绪16年(1890),1917年、1944年续修,2000年四修族谱,丁口1500余人。旧派:万系朝广国起天,木文正士宗昌元。新派:本之丕著,祖德昭彰,绍述先业,迪笃前光。

桃源木塘、汤家山周氏

始祖少祖公,号周用,明朝人,原籍九江,迁南昌,未几同兄弟少岩率其子孟元、孙兴国、兴邦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牧塘坪。至八世孙礼元因避祸率子佩、珂、珠、珪再迁大安村之汤家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陬市、延泉、周家山、许家桥、苏家渡、新湘溪等地。宗祠在周家坪。族谱创修于清光绪17年(1891),宣统3年(1911)总修一次,1937年续修。

桃源木塘二周湾周氏

始迁祖思恭公,明永乐2年(1404)自吉水四十八都迁于桃源杜青村之二周湾。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800余人。清同治6年(1867)建宗祠于二周湾。族谱创修于1924年。2001年续修族谱,丁口3172人。字派:天必世昌,毓启沅阳,训蒙教则,首先纪纲……

桃源木塘周氏

始迁祖芳秀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周家坪。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约1470人,分布于陬市、延泉、水溪等地。宗祠在木塘周家湾。族谱创修于1919年。

桃源木塘郑氏

始迁祖长远公,明初自江西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郑家河。至1948年,已传18代,全族人口约100余人。1919年建宗祠于郑家河。族谱创修于1923年。

桃源木塘赵氏

始迁祖纲、纪二公,明宏治2年(1489)自江西丰城同迁桃源县东杜青村。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800余人,分布于北冈头、柳树下、鸡笼山、水溪及常德南湖坪等处。宗祠在赵家河。族谱创修于清光绪7年(1881),1941年续修。该族名人赵季平,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桃源木塘覃氏

始迁祖发林公,原籍吉水,明建文元年(1399)科解元,任施南府知府,明永乐2年(1404)调知常德府,遂落业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覃家冈。子三:薇锦留居覃家冈,薇铭居常德五村障,薇钦居汉寿新兴。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700余人。宗祠在县城东门桥。族谱创修于1929年。 1998年续修族谱,丁口5288人。旧派:发徽有造希鹤兴仁雨尚志大绍文永道隆德孔宗。新派:克昌丕业,立振家声,后世作则,继述呈祥……

桃源木塘潘氏

始迁祖思源公,明中叶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潘家河。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浔阳、白麟洲、河洑等地。清咸丰间建宗祠于潘家河。族谱创修于清光绪6年(1880),宣统2年(1910)、1941年续修。

桃源木塘傅氏

始迁祖彦公,明永乐二年自江西丰城县东门外大栗树土地迁武陵仁丰村傅家河(今属桃源县),2002年创修族谱,丁口286人。旧派:世儒宗大道,清孝绍祖先。新派:安彦永仲汝,启示端友士,国绍忠元良,泽宏正大义。

桃源木塘喻氏

始迁祖秉圣、秉瑁公,明成化七年(1472)自江西吉水县大栗树祠下迁居桃源县杜青村之木塘坪,族谱首修不详,光绪元年二修,2002年三修,已传20余代,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三汊港、贵阳等村,字派:秉可思元,国兆继胜,登单法士,天启文昌,盛世光明,大韶中正,定满乾坤,志远弘亮,德祥先瑞,广贤交辉,成年长兴,家修丕振。

桃源木塘黄氏

始迁祖殿章公,武将。后裔分布于彭家湖村、庆兰村。字派:庆光先开云。 续派(湖南通派):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两代通侯贵,千秋祖业光,合宗文节续,先泽炳淮阳。

朱家大院位于古单西南城角,北至城内中心东西大街(现胜利路),西自护城河内西马路,东至小寓首以北路,总面积约80--100亩。

朱家大院始建于明代中末期,历经近10代人的改建、扩建、修缮。鼎盛时期,大院分成诸多院落,有楼房、平房200多间。抗战时期,日寇进入单县城,朱氏族人逃亡南方,部分房子被拆被烧,解放后仅存东西相邻的两院。

单县结合研究成果、史料,对楼院及设施进行复古还原。修缮一新的朱家大院变身为单县民俗博物馆,陈列了从民间征集的数百件史料和实物。

今天大家所称的朱家大院(解放前后几经改建,原系单县县委大院),有两个较完整的楼院由县委印刷厂和政法委等办公用。据《古单朱氏族谱》记载和后人的回忆:从第十一世朱沛(明朝中期)始在朱家大院建设,经近十代人的改建、扩建,鼎盛时期大墙院内有诸多院落,楼房、平房有二百多间,进入大院,楼房都有走廊,各小院又都相通,行走在各院内如身入"迷宫",这些楼院均属朱沛的子孙们居住。

朱家在清朝时期曾挂双千顷牌,居单县八大家之首。现在人们的回忆,仅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概况;日本鬼子进单县城,朱家大院的人逃,房子部分被拆,解放后、文革中又被拆了部分,现存部分属明清建筑。

朱家大院遗存下来很多精美石器还有看家护院的火炮。朱家大院建筑上具有精美的砖雕。目前,朱家大院是三元广场的主要景点,与湖西革命会议厅改建成的平原省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单县历史名人文化墙相映成辉。朱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与遗存的朱家牌坊、复建的文昌阁、古城门楼等将成为单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瑰宝。

说到两姓不通婚这件事情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这样的事情好像就只有中国有吧,而且在中国的古代是非常的常见的,那么我们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些两性是不能通婚的,话说这其中很有可能会包括你的姓氏哦,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被错过了!

1、郑姓和施姓

最典型的就是光复台湾的郑成功与其旧部施琅之间的恩怨,施琅先处死郑成功的亲信,而后来郑成功又杀死施琅的父亲和弟弟,令两姓家族不共戴天,所以训示后人不得与对方家族结姻亲。

2、岳姓和秦姓

互不通婚还要从岳飞遭秦桧陷害说起。南宋初年,由于秦桧等奸臣陷害,名将岳飞被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的子孙逃难四方才幸免于难。自此,岳氏家族便立下规矩:岳家和秦家势不两立。后来,就有了岳秦两家不通婚的说法。

3、姬姓和嬴姓

姬姓人和嬴姓人是世仇,源于秦灭周的历史事件。《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使将军谬攻打西周公国,致其灭亡;另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了东周公国。姬姓是周朝国姓,嬴姓是秦国国姓,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姬姓后人与嬴姓后人世代为仇。不过,这件事因年代过于久远,早已不为人所知。

4、李姓和朱姓

关于李姓和朱姓是世仇有两种说法。唐朝末年,军阀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大唐王朝寿终正寝。唐朝国姓是李,李家从此世代视朱家为仇敌。此外,明朝末期,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并最终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被迫自缢在万岁山,明朝灭亡。因此,朱李两家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层。

5、杨姓和潘姓

杨家和潘家能成为世仇,完全是受了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影响,甚至有杨姓后人将潘杨不通婚的家训写进族谱。其实,《宋史》中并没有潘美与杨业不睦之类的记载。后来的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将潘仁美描述成了陷害杨业的奸臣。从此,潘仁美陷害杨业的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元明时期,杨家后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杀潘家后人。

6、吕姓与吴姓

如今,一些地方的吕氏家族,仍遵循着不与吴姓通婚的祖训。宋朝时期,出身贫寒的吕蒙正考中状元,后来当上了宰相。吕蒙正与同朝一位吴姓官员素有嫌隙,他卸任宰相后,这位吴姓官员便在皇帝面前进谗,导致吕氏全族被迫流亡,不得不改成高、江、卢、纪四姓逃亡。从此,吕姓后人就告诫子孙,世代不与吴姓通婚。

7、武姓和潘姓

一部《水浒传》,本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的歌词套在武潘两家身上恰如其分。潘金莲红杏出墙害死武大郎,这才有武松杀嫂……从此后,武潘两家势如水火两不相立,互不来往。儿女打小家长就嘱咐孩子不准和对方的孩子玩,不准和对方的孩子相好。私下相好的,到头来架不住亲朋的棍棒与眼泪,只得无可奈何拜拜分手。

方、汪、江、洪、翁、王:不能通婚,称做「六桂」的姓氏,在于以前祖先为避免杀身之祸,兄弟各自逃亡,为让日后相认各自取姓作记号,也因此有不通婚之说,防范兄弟后代的近亲通婚。

8、水姓和火姓

水姓的祖先共工氏,火姓的祖先祝融氏,两位老祖曾打过仗,所谓水火不容,后世子孙当然不能通婚了。

此外,梁、祝不通婚,源于《梁祝》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呀,历史的误会,前辈的恩恩怨怨不应成为后代牵手的障碍。往事如烟看眼前,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有缘,该牵手时就牵手……

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绍

 臧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2位。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绍,欢迎大家查看!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孝公的儿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东省境内郯城西南),建立“臧”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臧”为姓。

 二是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鲁国公族后代,而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地,因此,两支“臧”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号

 地望分布:江苏东海县,山东沂水县、诸城市。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两省,还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庄子、臧村、臧家屯、臧家庄等。

 一、远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数大姓。据《中华姓氏溯源》载,春秋时,周公封子于鲁,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鲁孝公之子 ,食邑于臧(今山东境内),其后因邑为氏。又鲁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后以字为氏。望出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由此可见,臧姓祖居山东无疑。史称“臧氏祖居东鲁,本仁祖义,世代相承”。鲁孝公之子僖伯(谥号),名 ,为鲁国大夫。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谏隐公“观鱼谓之乱政”,公不听忠言,后被人戮而夺位,在历史上留下了“矢鱼于棠”(棠——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的记载(见《古文观止》中《臧僖伯谏观鱼》篇)。故臧威信极高,封鲁地郯为国(今山东郯城西南古称东海),后以臧为姓,世代为鲁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谥号),名孙达,鲁国大夫,他曾谏鲁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国君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很得后人的称颂。因此,臧与复姓臧孙皆为一族。《中华姓氏溯源》载,臧 ,臧欣皆为一家,均系鲁公后代。

 二、近代族居简考

 元朝末年,为反抗朝廷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经过数年混战,元朝灭亡,后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连年战争的兵火和瘟疫的传染,山东复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采取移民的措施来扭转惨不忍睹的社会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于山东,所以山东大部分来自山西洪洞县和江苏东海十八村。

 莒县臧氏大部分自江苏东海和胶东迁来。据《重修莒志》载,“莒州十区臧家庄臧氏,原籍江苏省东海县当路村,始迁祖胤祚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迁至莒县黑坊口,四世成儒迁居臧家庄,分三支,今传至十七世。”“五区龙宿庄臧氏,始迁祖瑾于明洪武年间由登州府福山县迁居莒北龙宿庄(今属诸城马庄乡),生四子,长熊分支诸城枳沟,次子龙迁居石埠集,三子凤居龙宿庄,四子虎迁居昌乐辛旺集。

 五莲臧氏分两大支系,一支属诸城臧氏,祖居诸城琅琊台,有主谱,子孙后代散居有记载;另一支属枳沟崖上庄(即臧家崖)臧氏,族无主谱,各支均有支谱,谱中均记载:“吾祖世居东鲁”,据有关资料考证,此两支属一族,均从东海和胶东迁入。崖上庄分谱载“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迁于登州府福山县,延至明洪武年间先祖讳武复由登州迁回故土安居崖上庄(笔者注:可见原来就在崖上庄住过,故用“迁回故土”),世世相传”。崖上庄臧氏即现在的诸城市枳沟镇臧家崖村,始迁祖武迁来后居住多年,子孙繁衍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随之兴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长)。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类之繁,一盛一日,时潍水之滨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见崖上庄臧氏谱序)。以后逐年析居,遍布于潍河两岸。诸城市枳沟镇的东安、西安,枳沟后街、臧家崖、前后水清沟、杨家洼、山子前和五莲县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杨家沟、辉沟子、高泽、西云门、窝疃、段家庙、宅科等村,均有崖上庄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诸城兵乱,迁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据崖上庄支谱序中载:“……昔丁先生之任霍山县也,其上台臧大人系陕西人,自称出自崖上庄……”又江南境内有臧氏独立村,曰“杨家行”,云“自杨家洼”(属诸城枳沟镇)出族。”今已代远年湮,无从考究。因本支无主谱,虽有支谱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后代无记载,故不能如实统计其族人散居住地,实是遗憾。崖上庄臧氏与诸城臧氏同族不同谱,但辈序排列却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样一辈却差三世,这是因为没有统一族谱所造成的。近年来崖上庄臧氏由后水清沟运德主持,运堂负责印刷,“运”字辈“树权”兄执笔新修一部主谱,把该族系的部分分谱系统起来,是一件大好事,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财富,成为崖上庄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据。其辈序诸城臧氏原有族谱修于明末,创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谱从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祯壬午兵乱中毁于战火。到清康熙年间七世祖振荣时任广西怀集知县,又升江西宁州知府,借归里休养之机,又续修新谱,因前谱毁,先祖失考,只能从记忆中的始祖智开始新修。谱成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荣作序。七十三年后,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应钧祖续修。二十六年后又由九世祖毓云第三次修谱。六十年后,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谱,此谱称“道光谱”,目前能查到的仅有此谱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议定三十二字为今后排辈之序,其是:伟臣著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循、佑兹砺品、醇睦今人、恪先训后、庚亦经陈。“以上三十二字从十二世始,每辈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从苏北到山东,臧氏大部分用此“辈”字排序。同姓相遇,论资排辈,亲如一家,否则如同异姓路人一般。

 诸城臧氏族谱对族居地记载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记”中云:“吾祖居琅琊台,再乃迁居瓦屋庄,后又迁居于城(诸城城里)……”,又据祖辈相传云,诸城臧氏乃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苏省东海宿迁县迁入诸城琅琊台。又据长兴眉锡在康熙《诸城臧氏族谱》序中谓:“……即自吾鲁僖伯公以后之散处于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寻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间的谱序中云“臧氏之来诸城也,肇基于琅琊台,开创之人已湮乎无闻……”。所以诸城臧氏自江苏省东海宿迁县移民至诸城琅琊台,后迁居瓦屋庄,又居城里,确信无疑。相传,琅琊台始迁先祖兄弟三人从东海宿迁县迁来琅琊台,因生活困难,长兄去登州福山县,其他二人留住琅琊台,相传三世,曾有讳班祖在此居住,现有坟茔九座为证。因前谱毁于战乱,新修谱只能从迁祖智从琅琊台迁居诸城城南瓦屋庄,后又迁城里记载。二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贡生,初任湖广景陵卫经历,后升直隶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节、符、策三人,节祖敕赠文林郎,太湖知县,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人称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几、惟精、惟时,均居住在诸城城里。

 三、现代族人分布

 诸城臧氏自四世祖惟一中进士始,家业从此发迹,子孙后代繁盛,主要分布在诸城城里、五莲的仁里、胶南的西十字路。到七世以“振”辈分支时,达到鼎盛时期,共有三十一支,现分述如下:

 一、惟一祖后:长子尔用,官生,诰赠奉政大夫,刑部郎中(子二人,嗣德、懋德)。次子尔劝,明万历十六年(1598年)举人,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赠兵部尚书,人称大司马(继子一人:允德)。三子尔动,无子。四子尔令,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官至山西冀南道按察副使,因故告归,适遇明崇祯壬午诸城兵乱,带头奋起抗清殉难于城下(子五人:世德、允德、永德、同德)。五子尔寿,官生,壬午抗清殉难(子二人,新德、成德)。六子尔昌,附生(出嗣于惟几)。该支人数较多,分布极广,诸城南北吾族人俱多也,共分如下世系:

 嗣德世系:振猷;懋德世系:振佐;允德世系:振荣、振乾;世德世系: ;永德世系:振奇;文德世系:振鲁;同德世系:振采;新德世系:振声、振衣、振翼;成德世系:振莪、振芳、振华。由于战乱,子孙皆投奔各自的庄园居住,以上各世系分布在:诸城的展村、薄板台、董家沟、韩戈庄、邓戈庄、横沟、张家沟、管家庄子、高疃、王村、黑龙沟子、毛庄、兰家庄、曹家庄、封家官庄、三里庄、下茁山、北戈庄、刘家沟、刘家黑龙沟子、老屯庄、铁沟、指挥、徐家庄、乔戈庄、黄疃、孟家店子、西十字路(胶南市)、王家庄、西公、青墩、潘旺、朱解、胡埠岭、胡家楼、小店子、新庄、岳旺庄、黄家窑、小苏家庄、许家沟、史家沟、木营老庄、宋家庄子、辛家窑、胡沟、寿塔寺、台家庄、关东老庄、焦家庄子、臧家庄。五莲县的明古庄、玉皇庙、瓦窑沟、范家车村、朱家老庄、岭东、小坪、袁家庄。莒县的魏家官庄、庄家山。还有分布在安丘、高密、胶县等地。现已传至二十一世。

 二、惟几祖后:继子一人尔昌,附生(其有子三人,达德、容德、育德)。达德世系:振铎、振凤、振权;容德世系:振鹏;育德世系:振京、振扬、振昱(止)、振宜。后因家族大,分支析居。分布在:诸城县的陆家庄、朱解、东潘旺庄、陈家潘旺庄、王满庄子、宋家楼子、辛家窑、黑龙沟子、史家埠、悦庄、院西、莒北大马庄(今属诸城),洛庄、孟家窑、朱留庄、龙池子、我乐子、王戈庄、孔家庄、沙岭子庄、高家洛庄、田家庄、孙村、北十里堡、张家屯、黑龙沟。东北烟房子沟。五莲县的仁里村、泊子村、黄崖圈、花园、于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现已传至二十世。

 唯以上两大家族庞大、兴旺。

 三、惟精祖后:嗣光世系:瑞征、嘉征(止)、奎光(止);启光世系(止);龙光世系:汝谏;重光世系:汝众;禧光世系:汝明;宠光世系:汝瀚。分布在:诸城县的'瓦屋庄、我乐子、许家河子、范家庄子、辛家窑、刘家黑龙沟子、台家村、楼子、后疃、臧家楼子、七吉村、陈家窑、石岭、位井子、北戈庄、沙戈庄、土墙、松园、北程戈庄、郝家村、高乐埠、臧家庄、黄疃、孙戈庄、龙石头河等。

 四、惟时祖后:龙正世系:之秀、之进、之举。分布在:诸城的汉车、洛庄;五莲县的福禄头、福禄并。

 以上各支系行辈一样,均按十世族人规定辈序排列,有条不紊,族人相逢,亲如一家。

 五莲县仁里臧氏迁祖纯、,由诸城辛家窑迁居仁里村(原属诸城县),后因支系繁茂,由仁里迁出至孔家泊(泊子村)花园、黄家圈、于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等村,又有少数迁居胶东、北京、四川的重庆、陕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建国前还有去香港、台湾者。有的还侨居美国等国家搞科研或经商。

 五莲县玉皇庙臧氏迁祖宸纲于清雍正年间由诸城徐家庄迁入,锡鹄祖由玉皇庙又迁至瓦窑沟,分支后的一支迁居范家车村。黄崖圈臧氏迁祖 由仁里村迁入,分支后又迁入松柏乡的白庙子、香店,现已传至十八世。五莲县叩官镇的于家崮子,许孟镇的花园,日照东港区的臧家荒等村的臧氏亦由许孟镇的仁里村迁入,因年代久远主谱无记载,始迁祖失讳。五莲许孟镇的福禄头、福禄并臧氏由诸城汉车迁入,谱有记载。

 日照两城臧氏由诸城迁入。五莲还有少数臧氏由胶南迁来。五莲的朱家老庄、岭东、小坪、袁家庄臧氏均由诸城郝戈庄迁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居外地的方式也多,如:当兵专业就地安排工作,移民支边,干部南下、考学就业等。因此吾臧氏除在山东地界繁衍生存外,散居于全国各地甚多,从大江南北到海疆边陲,都有吾臧氏族人的足迹。如云南、四川到东北的黑龙江都有诸城臧氏、崖上庄臧氏、胶东臧氏安家落户,繁衍生存,但都没有忘记祖居地山东诸城、崖上庄、福山县。

 四、臧氏官爵叙略

 自东周至今臧氏名人辈出。春秋时有臧孙辰、臧孙许、臧纥皆为官。在鲁国执政的臧文仲、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武仲,官司寇。汉初有臧茶被项羽封为燕王,后拥刘邦称帝。南朝有臧奉先曾任建陵令,臧庸民任国子监助教,有史学家臧荣绪(415—488),齐莒县东莞人,著《晋书》一百十卷,在唐初流行的十八家《晋书》中号为较完善的一部,还著有《嫡论》、《拜五经序论》、《续同记》等。臧陵、臧严均属莒县东莞人,皆任参军。东汉时臧昱,广陵射阳人(江苏宝应东)人,灵帝时为扬州刺史,后任使匈奴中郎将。臧洪(160—195)东汉广陵射阳人,字子源,任青州刺史,东郡太守。明朝有臧惟一,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臧尔劝兵部右侍郎,赠兵部尚书。臧允德任锦衣千总。以上三人属诸城人。臧懋循明戏曲家、文学家,浙江长兴人,明万历八年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后弃官归里,著有《古诗所》、《唐诗所》、《元曲》等。清朝有臧庸(1767—1811)经学家。臧应选、臧琳皆为官。臧振荣,诸城人,任江西宁州知府,政绩显赫,很受百姓称颂。臧在新,字与咸,江苏阜宁人,清任虎门炮台教练,后赴日本,归国后被孙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后被害于烟雨台。

 民国初年,有诸城臧汉臣、臧济臣、臧少枚、臧文山等人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同盟会,组织起义,推翻了诸城清政府,建立了诸城民政府,臧汉臣任民政长(县长),其他人办学堂培养人才,推动民主革命。现代有臧克家、臧云蘧,臧乐源,臧东升,臧云远,臧云飞,臧鸣亚,臧恩堂,臧松年,臧云衢,臧星望,臧子望,臧坤等,从三十年代起拥护***的领导,积极参加革命,现在有的成为高级领导干部、作家、诗人、作曲家、艺人等。

;

仝姓

仝 ——仝姓 即同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 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 姓为分别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

关于仝姓的起源,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努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成为旗人为“佟”姓,故该姓基本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毁于文革

===============================

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果不然,这位二品高官,最后终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职,灭了姓氏,贬为庶民,流放到东陵脚下为生。“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 一、姓氏源流

夹谷姓源流纯正,源出自女真族,以部落名命姓。宋朝时,北方的女真族人,建立了金国,其中就有许多姓夹谷的人。金代女真人姓氏夹谷,汉字为“仝”即童或佟。金代夹谷姓中,有金世宗时名将夹谷清臣,胡里改路(大体上包括黑龙江省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广大地区)人,清臣的女儿是金朝宫中的昭仪。由于夹谷清臣是金朝胡里改路的贵戚,当地的一些部众也袭用夹谷姓。明代建州女其的努尔哈赤及其先人曾以佟为姓,并自称“爱新氏”,汉译为金。故当时的名家大族姓氏,也是姓氏的渊源之一。得姓始祖:女真。据《姓氏考略》记载可知,这个复姓出于金代,女真加古部,后讹为夹谷。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公元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开封。夹谷氏的得姓至今只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姓氏中历史最短的。夹谷氏后人奉女真为夹谷姓的得姓始祖。

在明代中期以前,据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女真中有夹温一姓”。经史料查证,夹温是远在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夹谷姓氏的谐音。夹谷是金代一个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传》中有十数位夹谷姓氏之人载人传记之中。如:“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也。姿壮雄伟,善骑射。皇统八年,袭祖驶达猛安”。 “夹谷衡,本名阿里布,山东西路猛安益打把谋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创设女直进士举,衡中第四人,补东平府教授。”关于夹谷这一姓氏, 《金史•国语》注释为:“夹谷曰仝”。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姓而演变为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这一姓氏历史上,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先世应用过,史料亦有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塔失、佟努尔哈赤”等。从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后裔,冠用汉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

======================

湖南永州,最典型的是“仝”姓。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义。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

二,旗人Tong姓起源纠正 Tong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将,一心效忠朝廷报效国家,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绝效忠其朱氏天下而早以预感杀身之货,其下有四位儿子,老祖为避免满门抄斩,为让仝氏家族后继有人,便将其四个儿子姓氏分别改为 仝、佟、童、同 ,并让其各自奔赴全国各地隐居,(后多居东北一带)虽然本姓字体上做了改动,但是发音却都一样,从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说法。最后老祖英勇就义倒在了朱家的断头台上,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仝氏家族世代尊继。到了清朝,Tong姓正统本是仝字,但是因为仝姓后代稀少,再加上史学家的无知以及盲目论断,致使Tong氏正统成了佟字。清王朝时,Tong姓成为满清八大姓氏之一,并且高于八旗之首正黄旗,全姓仝佳。(现在被史学家错误论定为:佟佳)历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尔汉, Tong佳隆科多 。解放后Tong氏全姓简化为仝、佟。。。等单字姓!

================================

三,

金朝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作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50]另一部分是金朝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概以“汉人”称之。本文所谈的女真遗裔主要就出自后者。

山西的女真遗裔

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54]夹谷氏是女真望姓之一,《金史》附《国语解》云:“夹谷曰仝。”说明早在金朝夹谷氏就以“仝”作为其汉姓了,又元杂剧《虎头牌》谓“夹谷氏姓佟”、《金安寿》称夹谷为童,字虽有异而音皆相同。由此皆可证明《仝氏家谱》的记述是言之有据的。另一本前两年适才发现,正在编修过程当中。其中记载,族人由县令、道台等数十人之多,包括远居台湾任职的也不乏其人。仝氏祖辈为运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位于运城市南端的池神庙(祭祀誉为中国死海之称的盐池)在近几年修复时发现关于仝氏先辈所作贡献的部分记载。

================================

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每一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关于清初佟佳氏,《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对佟佳氏成员佟养正做了如下记载:“佟养正,镶黄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同东旺、王肇州、索胜格等,往来近边贸易,遂寓居开原,继迁抚顺。”在史料记载中,明末清初佟姓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员多有进入明边进行贸易之人。作为以地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征,他们是处于不断地迁徙及渔猎采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栖居地为姓氏的,诸如觉尔察氏、章佳氏、索绰罗氏等都是如此。但这些姓氏是出现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为氏的范畴近似于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仿佛。但是,这些自明代以后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并非是他们氏族的原始姓氏。

中国满族佟佳氏第九次续修宗谱委员会在抚顺正式成立,同时对外宣布: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九次满族佟佳氏宗谱续修工作,并将全国首家满族历史纪念馆定址在抚顺。   昨日上午9时,抚顺市满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佟明宽宣布:中国满族佟佳氏第九次续修宗谱委员会正式成立,全国范围的中国满族《佟佳氏宗谱》第九次续修工作将从即日起开展。   记者在大会上获悉,《佟佳氏宗谱》由明朝末年佟卜年首创,清初经佟国器“订旧增新”所完成。共续修过8次。   佟明宽告诉记者,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目前,抚顺市正在筹建满族佟佳氏历史纪念馆,预计今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

山东郓城仝老家历史   我仝姓本是佟,原为辽东女真族,为夹谷氏之分支。始祖福新公,字汉东,号华溪,元末与弟文瑞镇守潼关,文瑞殉节,公遂携四子六侄归隐,并更佟为仝,迁莒州沂水,1371年迁郓城县,于郓北一十八里卜地而居,清初,人丁繁衍,散居四方,联姻孔府,代称书香,外居之人,返里修坟,皆称此为仝氏老家。又,福新公之墓,在村之东北,墓前立吊龙石碑,上题文“大元总镇仝公讳福新,字汉东,号华溪,配薛宜人之墓”

郓城仝氏以 福新公为一世始祖,传至现在已有26世。

自23世起,郓城仝氏开始统一世代用字。

23世为“锡”,简写为“西”。

其下依次为:锡--瑞--令--玉--允

                康--泰--本--乃--立(32世)

=================================

江苏睢宁是仝氏家族一大聚居地,有几万人,建有仝氏宗祠,文革被毁,现为县生产公司所在地,始祖仝文瑞,辽东人,其兄仝福新后代多居山东郓城,兄弟两人原姓佟,为佟佳氏族,大概在鸭绿江畔,仝文瑞因忠于元朝,不事明朝,恐后代遭迫害而让其长子改姓仝留居睢宁,详细情况和很多族人留言基本相同,不作翔述。仝姓乃睢宁名门望族,著名海外华人仝泽恩科学家乃睢宁人士。山东河南山西亦有很多族人分布,我是道字辈的,上面是西,下是太,德,泽,家谱未带,无法详尽。

=================================

回族中的仝氏,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 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县)定居,改为姓。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

[仝]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夹古曰仝。但这并不能说明仝姓的最早起源就是源于金人。比如:"[曹]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奥屯曰曹。"但在金以前,汉人中就有曹姓,并且很普遍。几乎每个满族姓氏都对应有一个汉姓,这些汉姓有的是已经流传很广的(比如赵、陶、陈等),而有的则明显有独创特色(比如阿、巴、拜等)。因此产生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仝”作为汉姓用的时候,究竟是女真人首创的,还是本来在女真之前中原汉民族就有的?仝姓的起源究竟在何时?现有几种观点:

一、起源于商朝:商有同国,以国为姓。后来,同姓为分别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认为“仝”来源于“同”。这种观点的确把仝姓的历史设定得很久远,但却几乎是不大可能的。按:商灭至今有近三千年,以二十年繁衍一代人计,应该已传一百五十代。这么久远的渊源,这么多代人,不可能在近三千年的历史中默默无闻。二十五史中鲜有见者。至于有分支北上出关,后成为旗人“佟”姓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二、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这种观点的可能性也很小,汉灭至今有近一千八百年,此观点不成立的理由同“起源于商朝”观。三、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这个来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1始祖为福新、文瑞:有家谱,有谱系。传承至今,约有三十代。按:元灭在公元1368年,距今约640年,以二十年为一代,当有三十代。这个起源的仝姓后裔主要在今山东郓城、江苏睢宁。2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应为入元后的女真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义。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处仝姓渊源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源于金人夹古氏。可见,在元灭之时,为避乱,金姓夹古改为汉姓仝,是比较统一的做法。

四、起源于明末:嵩县《仝氏家谱》(重修于近年)记载,明末崇祯年间,一仝姓官员因刚正不阿,得罪福王,为避祸居家隐居于河南嵩县,至今传至十五世上下。自十二世“祖”字辈以下,为“祖、宗、功、德”。明亡于公元1644年,距今约360年。但始祖的姓氏起源,不得而知。

五、起源于清:为满族姓氏佟佳的汉姓,也作佟、童、董等。那么,先汉化的女真夹古氏与后汉化的女真后裔满族佟佳氏是什么关系呢?有待进一步考证。总的来讲,有以下几个结论:

一、仝姓的历史应该不是很久远,很可能是金人创造的,用作夹古氏的汉氏。那么这个姓氏的历史应该在八百年左右,而真正作为单独的汉姓传承下来,应该是在元灭之后,也就是六百多年的历史。

二、仝姓的渊源并不是源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可能在某一时期(元灭)有比较多的夹古氏转化为仝姓,他们可能不在一处,而在各地按照姓氏转化的规则,各自行动,统一转化为tong 姓。但是由于“仝同童佟”为同音字,而女真文转化为汉字的时候只有语音不同而没有同音字的问题但是汉字可不同了,汉字存在大量的同音字,所以说不同的tong应该是由不同的女真人转化来的,除非是有记载的用字转化的,比如山东江苏一带的“仝”就是从“佟”转化来的,而回族的则是从“童”转化来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人加入这个姓氏,他们大多与女真(后来称满族)有关系。

三、夹古氏至今仍有存在,郡望抚城,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张北县一带地区(张家口以北)。现在上海,沈阳等地有人姓夹谷复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能通婚的姓氏?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一些世仇的家族后代也不允许结婚。我们通常知道岳飞后代和秦桧后代不能结婚,除过这个之外,还有哪些后代不能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