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村有哪三绝巧夺天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2收藏

张谷英村有哪三绝巧夺天工?,第1张

张谷英村古建筑第一绝是“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的独特框架。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屋”、“当大门”、“潘家冲”三栋,总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囤屋层层相因,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分则自成庭院,合则浑然一体,其“形离势合”的布局,在对称、均衡、向中的“干枝式”中,充分体现出封建家族制度长幼尊卑的准则和团结、凝聚的思想,也体现出星相相通、地理吻合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屋场里,每栋门庭规格不等而又相连,都由过厅、会堂屋、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厅堂里廓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青砖花岗岩为辅,气势恢弘,成为村落建筑中的一道特殊的亮丽景观。

张谷英大屋场古建筑第二绝是“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的格局。张谷英村房屋大都是依山而建,伴溪而筑,到处是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栋字相连,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共有60条,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最长的巷道有153米。

张谷英大屋场古建筑第三绝是天井为载体,合理通达、从不涝渍的排水系统。这里的天井随处可见,堂屋、厢房,厨房等处均有天井。四通八达的下水道,畅通无阻。据传,天井的排水管道是本着风水学上“山管人丁水管财,财宜藏而不宜泄”的原理设计的。所有天井的排水管都自上而下,到进门的第一个天井后左右转弯,从门前的烟火塘或渭漠河中泄出,整个过程藏而不露。虽然洞庭湖夏秋两季多暴雨,张谷英村又四面环山,如坐盆底,可一到雨天,天井底下横竖有序的石条下,凭其四通八达的隐形水道,水平适度,无一疏漏。600多年来,虽然经历多次暴雨洪灾,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天井渍水堵塞之事。

张谷英大屋场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房屋的建筑工艺精细,作为装饰品的砖雕、石刻和木雕都很精美。屋场木上雕花,石上刻字,处处皆画,步步有景,被誉为中国民俗艺术的“民间故宫”。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旅游景区更是众多。一说到"天下第一"这个名号,那一定都是最好的,我国有二十多个这样的景区呢,像天下第一寺、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佛等等。在湖南岳阳,也有个"天下第一",不过这是"天下第一村",你知道是哪里吗?

那就是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以东的渭洞笔架山和龙形山之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距离长沙、岳阳分别约150公里和70公里,这里群山环绕,风景优美。这个村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不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专家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张谷英村建筑规模大,风格奇特,几经沧桑,基本保留了原状。目前村内保留有1700多座明清建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当大门"、"潘家冲"三栋,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三栋门庭分别坐落在村子东、西、南方向,每栋建筑布局紧凑,层层相连,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远眺过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在国内可是十分罕见呢,因此有着"民间故宫"的美誉。

除此之外,最值得一看便是当大门,这里可是张谷英村的枢纽。当大门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尽管不是张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筑,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不一般,彰显了它尊贵的身份地位。为什么叫"当大门"呢?因为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门当越大意味着这个家族家大业大,有势力。门上方的横梁叫做户,是一户人家的意思,大门上刻的太极图与门当相呼应,有门当户对的美好寓意。

进入当大门内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庭院,庭院中有一道甬,两旁各有一个名为"烟花塘"的水池,塘中水波荡漾,这也算得上是当大门内一道亮丽的景观。甬道尽头又是一扇门,进门才是当大门堂屋,堂屋内供奉着张谷英的塑像,每逢年节,村民都会在此举行祭祖活动,以此来展现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岳阳楼  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包括岳阳楼古城区、君山、南湖、芭蕉湖、汨罗江、铁山水库、福寿山、黄盖湖等9个景区,总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自古以来,洞庭湖就以湖光山以引人,历代著名学家为之倾倒。唐李白诗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诗人刘禹锡也吟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是楚文化的摇篮,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许多名胜古迹。  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边天,天边水,秋来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  但是,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岳阳楼所处的位置极好。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  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了不少游人观看。其用途为何,至今说法不一。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庭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于君山并葬此。  从二妃墓翻过一道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山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兵营的遗址。从此出走,便到酒香山。传说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听说后,便派文士栾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东方朔俞喝了,后来闹出一场笑话。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荼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汨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区还有慈氏塔、襟代文庙、鲁录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去岳阳楼游览可乘火车,每天在岳阳经过并停留的特快车就有8次。从广州、长沙、北京、郑州、武汉等方赂前往的旅客都比较方便;从水路乘长江班轮可抵达城陵矶,从城陵矶到岳阳楼就很近了,有公共汽车可乘。从武汉坐船去,费用较省,游览岳阳楼及附近名胜,可在岳阳住一晚。  君山  君山系洞庭湖中小岛,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水程12公里。总面积098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隔湖相望。是一个山体呈椭圆形,两旁高、中间低的小岛。山上有大小峰72个。  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即神仙洞府之意。君山四周环水,景色旖旎,流传于此的神话典故众多。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来这里,后即为湘水女神,屈原称之为“湘君”,故后人又把这座山叫“君山”。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原有三十六亭、四十八庙、五井、四台等众多名胜古迹,现已修复的有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传书亭、朗吟亭、飞来钟等古迹。新建的洞庭山庄,茶楼、酒店,玲珑雅致,别具一格。  君山四面环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地肥沃,宜于竹类和茶树生长。有罗汉竹、斑竹、方竹、实心竹、紫竹、龙竹、梅花竹、连理竹等多种。相传斑竹上的点点斑痕乃舜帝二妃攀竹痛哭时遗留下来的。岛上所产的特色绿茶——君山银针可谓驰名海内外君山银针茶,唐时就定为贡品,专供帝王饮用。1956年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君山银针”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现为我国名茶之一。君山上的珍贵小动物-金龟,不仅可供观赏,亦是药用良材。  君山有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历代迁客骚人在此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李白有“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君山自古至今名贯中外,览岳阳楼之华丽,沐洞庭湖之辉光,吞巫山云雨,集衡岳霓裳,隐隐云间洞府,巍巍水上天堂,八百里风光旖旎,几千年古迹昭彰,真是“蓬莱宫在水中央”、“丹青画出是君山”。  张谷英村  湖南省岳阳市区以东约70公里的笔架山下,有一个神秘的民俗古村——张谷英村,由于他地处偏远山区,但却有着无法抵挡的明清民间古建筑群独特的魅力,而引起了人们探幽访胜的兴趣。  汽车从京珠高速公路或107国道岳阳县段向东行驶约半小时,便进入张谷英境内的入口——大墩坳,隔窗相望,顿觉面前豁然开朗,只见五百里幕阜山支脉绵亘至此,于东南西北四方绵延起伏突起四座大山,其中央隐现出一大片绵延达数里之遥,屋脊相接的庞然大屋,犹如巨幅画卷展铺于群山环抱之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群,天下第一村”——张谷英。  初探古村 寻访张家后辈  沿着一条由石板铺陈的古驿道,走进张谷英村,牌坊两边“古建壮奇观,先祖辛劳留胜迹;民风称典范,后人努力续新篇”的石刻对联醒然入目,好像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岁月沧桑的历史画卷。路边清澈的溪水于桥下淙淙流过,恍如一本厚厚的史书,似乎诉说着五六个世纪的历史巨变。  一进村,在一畔溪长廊边,我找到了张胜利老先生,他是一名退休老中医,为张谷英的第二十二代孙。谈起老祖先,他立刻显露出了一种绝对自豪的表情。他悠悠扬扬的声音开始讲述着,从张谷英优美的自然景观、传奇的神话故事,到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他说张谷英家族在当地数百年中,讲道德,求团结,读诗书,明礼义,攻武技,事农桑,不以江南望族自居,不以屋大欺邻弱小。尊亲孝祖,友睦乡邻,故以“孝友家风”著称。  他说大屋人世代攻读,书香绕梁,文风盛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读文化。在明清时,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贡生6人,贡员1人,举人7人,进士1人,中宪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英才辈出,据2001年统计,共出大中专学生300多人,其中留英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各一人,留美博士一人,专家教授10余名,还有县处级以上政界人士多人。  关于张谷英的身世至今是一个谜,据后人墓碑记载推测,约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殁于明·成祖永乐5年(1407年),族谱上面记载张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挥使(相当于今军区司令),于明·洪武年间由吴入楚,沿幕阜山西行,归隐于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寄情山水,并有传世百代的规划。他安排了可传三十四代子孙的派谱:“文单志有仲,功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其深入精髓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激励和期望,从派谱中可见一斑。日久,张氏家族日益庞大,于是地以人名,称为张谷英。  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达25代,形成现有单姓裔孙达万余人的赫赫大族,本宅聚居2200余人,成为一个自然村,余者客居于全国各地。村里650多户农家老少,情真义重;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祥和宁静,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目前尚有古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天井206个,厅堂237个,房屋1732间。  站在龙形山头,张胜利先生指给我看,张谷英大屋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哲学思想。大屋选址四面环山,北倚龙形山,为风水上所谓“龙脉”集结之地。大屋建筑不失为依山傍水、因地制家的典范之作。  我一边同他讨论关于民居与风水的话题,一边举步向村子里面走去。我惊叹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是那样与世无争地生活着。大屋如古堡般幽静而美丽,就像一座迷宫覆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村民们的脸上带着安详惬意的微笑,一如屋前的小河平静地流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世俗的纷争,五六百年来依然故我,人们过着哲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生活着。  深入古村 惊叹建筑之巧妙  整个张谷英村由当大门、东头岸、西头岸、聚龙湾、石大门、王家塅、上新屋、长沙塅、枫树屋、下新屋、和风塅、潘家冲等十几个门头构成一个庞大的单姓家族民居大院,建筑群既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又具有明、清两代建筑的不同风格。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方砖面地,青瓦盖顶,十字穿堂,巷道相通。  也许是受龙文化的影响,八世祖思南公于明万历年间(1593—1600年),择倚龙形山而创建了主体建筑当大门。现在保持得很完好,飞檐和斗拱明显地异于其他地方保留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保持了浓厚的明代建筑的风格。大门两旁各建有一口烟火塘(喻龙眼),既可防火又壮观瞻。一条玉带水自门前流过,与渭溪河汇合,将大屋护卫在中间,两岸建有“八字形桥”(喻龙须),桥下溪水淙淙不绝,与周围星罗棋布的水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体系,为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  大门中轴线前100米处的水田中间卧一圆形巨石(喻龙珠),与大屋后的龙形山构成一幅“巨龙戏珠”的天然立体图画,象征吉祥如意。当大门前两侧有狮、象两山(风水上称狮象把门),喻聚风聚气。大门由四块花岗岩整石砌成,面向笔架山,门户上刻有“太极图”,象征阴阳造化,四季平安。两侧巨大的圆形门当上方挂有一幅楷书对联“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此对联代表了张谷英村的耕读文化和家风。门楣上方悬挂一块楷书“当大门”三个大字,第二进门楣上书“文魁”金匾,为清·乾隆年间张煌、张炳中举时所赐。  跨进高高的石门槛,迎面是天井,沿大屋中轴向里是一个很宽敞的厅堂(正堂屋),四井五进(四个天井,五个堂屋),雕梁画栋,最后一进厅堂,庄严威武,为祖先堂,神龛上有始祖谷英公塑像。东西两侧依地而建,呈对称地伸出3—4个横向分支,呈“丰”字形结构,即横堂屋(侧堂屋),由3—5进组成,厅堂宽敞,天井对称。每一组堂屋都有明显的功能,或祭祀、或婚嫁喜庆、或集会议事、或休闲娱乐。  更为惊诧这里建筑的宏伟,规划匠心独具,设计巧夺天工。远观檐廊衔接,楼阁参差;近看天井相连,复道纵横。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天井之玄,雕画之美,用材之神,堪称五绝。其通风、通道之协调,别具一格,其采光、排水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间独立的屋子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主堂屋及横堂屋由数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天井和半开敞的堂屋以及两侧封闭的厢房构成;中间有屏门、檐廊、巷道相隔。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正堂屋及其两侧的厢房居室供长辈使用,侧堂屋由家族里各房晚辈的每个小家庭居住。  室内外窗户、门梁、屏门等用中国传统的木石雕刻工艺装饰,有的是明万历年间的旧物,虽经岁月的风霜,仍然完好如初。建筑群的木石雕刻中镂刻着许多民间传说,笔画简练,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如牌坊上的舜耕历山,挂角攻书;大梁上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屏门上的八仙过海,四郎探母;窗户上的喜鹊梅花、蝙蝠(福)松鹤(寿);案台上的鲤跳龙门、麒麟送子;天井石面上的福禄寿喜等等,技艺娴熟、造型生动。其中当大门接官厅旁边堂屋的八骏图最是大气淋漓,可以认为是木石雕刻中的代表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画面上的八匹骏马膘肥体壮,栩栩如生,或引头长嘶,或相互嬉戏,或昂首奔腾。表现了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和这大家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勃勃生机和繁荣景象。  所有建筑全部有幽深的巷道回廊连接着,独具特色的62条巷道曲折迂回,四通八达,户户相连,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总长达1495米,把整个屋场连成一片,几乎不用出大门便可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另外,巷道又成为若干条防火隔离带,如发生火灾,人在80公分宽的巷道靠双手支撑可直接攀上屋顶揭开瓦片,使火苗上窜,即截断火源,以免火灾蔓延。解放前,石大门正堂屋失火被烧毁,幸好有两旁巷道相隔,才使相邻的房屋幸免于难。  从天井上直射下来的光线,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神秘效果,更加使这里的一切变得古远朴拙,幽雅宁静。大屋共有大小天井206个,大的有22平米,小的也有2平米,平均每个天井的造价在3000元以上。天井由四块花岗岩条石打磨后按矩形砌成,底铺青石板,侧有排水暗道,历经数百年,多少次滂沱大雨、洪水倾泻,大屋从未因渍水受灾,至于水排向何处,更是一个难解之谜,实属奇迹。除排水外,天井还有采光、通风等功能。晴天可沐浴阳光,夜晚可把酒邀月,极具舞台艺术效果。足不出户即可体会外面世界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  张胜利先生很神秘地告诉我,张谷英的墓冢高居于东南面的山头上,这座山头宛如一个巨大的牛头,两边的高山恰似两个高挑着的卫士,如“狮象把门”,面前正好是两条涧水交汇处的深潭,整个地形构成叫做“金牛探海”,是一块风水宝地。张谷英的墓地修在这金牛的牛脑门上,寓意着子孙有福呐!  走进张谷英村,踏着铺满石板的幽深古道,穿梭在迂回曲折的走廊,走进一扇扇高高的大门,触摸一根根重逾万斤的石柱,探访一处处阳光直射的天井,环视一个个雕刻图案的窗口,寻求一种思古的幽情,想见其昔日的辉煌昌盛,追溯其数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不知不觉中,大屋周围的雕刻人物和神仙们恍惚退隐到了一片神秘的虚幻世界中,你仿佛感觉到历史似乎离我们更近了,而现实似乎离我们更远了,这也许就是张谷英村最大的价值所在。  当人置身于这个繁衍了二十多代人的庞大古宅时,使人感觉到处处都有一个古老而悠远的故事,一种源远流长的田园文化的呼唤。你一定会为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惊叹不已!似乎桃花源的故事又在耳边回响,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了范希文公所描述的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先忧后乐,此乐何极”的人生美好的精神境界,使人感到人生短暂,更应珍惜今天,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大自然!  张先生告诉我,古建筑群这种形离势合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忠孝悌信的家训,诠释了齐家济世的伦理观;其凝练厚重的风俗,折射了修身养性的道德观。质朴的风韵,聚于一居,深邃的文化,钟于一村,构成了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现已成为多部颇具影响力的影视作品的外景基地,美术界师生们的写生、创作的好去处,学术考察、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昔日寂静的山镇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2001年8月,这里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将会完好地保留下来,留住一个完整的明代建筑群,留住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留住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  2002年8月在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中,张谷英村名列首批1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张谷英村景区

  景区开放时间: 8: 00 - 17: 00

  张谷英起源: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地处山体环绕的盆地中,位于渭洞笔架山下,座落在张谷英镇东侧。地形以丘陵和岗地为主。西距岳阳县城5O公里,西北距岳阳市区73公里,南距长沙市130公里。

 明洪武四年(1371),张谷英村始祖张谷英自吴入楚,先迁新墙,再迁渭洞石桥冲建立第一个聚族定居点,至明中期嘉靖时,家族人丁已达200余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七世祖张公泰迁居渭洞之西头岸,这是张谷英村聚族群之始。明万历年间(1593-1600),八世祖张思南再自石桥冲旧居迁至渭洞张谷英村现址,建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主体的第一代屋,即“当大门”正堂屋。清嘉庆7年(1802),十六世祖张云浦建第二代屋——王家塅。约在清嘉庆八年至十年(1803-1805),张续栋兄张续斌建第一个庄园风格的居住点——上新屋,至此张谷英村建筑规模基本定型。古建筑群传承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由张氏后裔聚族而居形成的大型古村落,已历27代,现有615户,2468人。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明清时期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以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主要群体组成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51000平方米,其中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

张谷英村人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识字为可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4O多人取得过功名。近年来则有85人从大专院校毕业,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诗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张谷英村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

张有许多景点可看,包括祖先堂,龙珠石,攀西走廊,百步三桥等。它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前段时间因为岳阳疫情,景区关闭,现在已经达到了恢复开园的条件。详见下文。

张谷英景区介绍

岳阳张谷英村旅游区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江南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博物院”。这个村子是以其祖先张的名字命名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该村建筑规模宏大,保存明清建筑1700余座,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和审美情趣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村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尊崇孔孟之道,重视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精通武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民风极其淳朴,形成了古村落数百年来不可动摇的家族凝聚力,也成为中国古村镇文化游的不二之选。

关于张谷英景区恢复开放的通告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张景区定于8月21日(周六)恢复开放。欢迎各位游客朋友光临。参观过程中,请游客朋友们戴好口罩,积极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测试,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出行请注意安全!

张管理处

2021年8月20日

景区开放时间:8:00-17:00

人均消费:60-100元

例行的

1走京珠高速或107国道到长沙、武汉,走荣家湾高速或沿招牌12公里到张景区。

2长沙火车东站每天下午1:50有直达张景区的班车。

3岳阳快速汽车站(沃尔玛对面)每天早上6点后,每半小时有班车直达张景区。

张谷英村有哪三绝巧夺天工?

张谷英村古建筑第一绝是“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的独特框架。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