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分类: 闲话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谷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乃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妣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 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分享:
一、来源有二
以下是引用片段: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三、郡望堂号 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郡望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四、家乘谱牒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五、历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答案是有的!
唐姓得姓其源有四:
(1)《姓源》云:唐尧之后;(2)《世本》云:周武王的儿子叔虞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县南),称唐
叔虞,以国为姓;(3)《后汉书·南方人传》:白狼有唐姓;(4)《三国志·郭淮传》:陇西羌有唐姓。
一、唐姓(晋阳郡),源远流长,是一个满缀着光辉的古老姓氏。唐姓的始祖是4300多年以前首
开帝位“禅让”之风而被古今中外所共钦仰的圣君唐尧。
《姓纂》记载:“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另外,《姓源》和
《姓氏考略》等书,也都指出唐姓是“唐尧之后”。帝尧圣君所居的唐地,现为河北省的唐县,也
是唐姓中国人最早的发源地。
帝尧禅位于虞舜之后,传到夏王孔申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
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
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贬为伯国。这时候,
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以唐为姓。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
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
二、山西翼城唐姓的来历又是如何呢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
地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有“以国为氏”姓了唐的。唐叔虞传到他的儿子樊父的时候,
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为山西翼城南),处于晋国的掌管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唐国的
名号虽然消失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
概言之,天下的唐姓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是周文王的姬姓。周成
王之弟叔虞得封唐地,并成为姬姓唐氏的始祖,里面有着著名的“桐叶封弟”的历史故事。原来,
当帝尧之后所建的唐国被灭的消息传到朝廷时,年幼的周成王正跟弟弟叔虞玩一种“削桐叶为圭”
的游戏。好消息传到,周成王刚好拿一片桐叶给弟弟,并且说:“以此封若。”这时,在一旁侍候
的太史佚立刻请天子择日封地,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太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
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周成王只好因一句戏言,而把唐国封给了叔虞。
三、到了东汉时期,有着光辉家世背景的唐氏,同样也跟其他许多著名姓氏一样,出现了被外族
冒用的记录。这也就是“白狼有唐姓”、“陇西羌有唐姓”的由来。由此可见,后来中国的唐氏,
一出帝尧之后,一出唐叔虞之后,到后来则有南方人、羌等外族的加入。
四、堂号:或曰:“禅让堂”,唐尧不以天下为私,把帝位让给舜,历史上称为“圣主”;或曰
“晋阳堂”,谓唐叔虞之子樊父迁居晋水(曲沃)称唐侯国于晋阳(山西为晋,阳者南方也)。
堂联:帝尧启绪,唐叔振封。
上联是说帝尧开创了唐代的统绪;下联是说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封于唐,姓了唐。
五、唐姓家训十二则: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重祭祀,修坟葬,务农业,重敬贤,慎婚配,禁
烟毒,禁非为,正人伦,壮志论。曰:立下凌云志,谱写新晋阳;耕读为基础,教育是大纲;工商可
致富,勤俭家道长;牢记曾祖训,美德要弘扬;老少齐奋发,再度创辉煌。(广东紫金县《唐氏族谱》)
六、《上杭城关唐氏族谱》:“……溯周成王时剪桐叶以为圭,封其介弟叔虞于唐,在山西晋阳郡,
晋阳唐氏所自来矣。”“……而我祖岩仙公(名隆儒,号林民),由河(南)卜居江右求田唐坊市,自此梅
江派衍,梅江即宁都也,桐干垂条,至十七代世贤公,于(元)大德七年为汀州路总管府宣抚使时,有解
元黄伯八秀兄弟(江夏郡,因避强寇罗天麟逃在汀州),独生一女曰五娘,赘为婿焉,谆谆焉命之曰:
‘婿半子也,尔为我婿,为我子也,我兄弟二人无嗣,汝苟不失予之�祀,其福汝晋阳世世克昌焉。’
缘因易晋阳为晋昌郡。而晋昌,江夏(黄姓郡望)之所由也。时仲益公(世贤公父)随任来汀,卒于官署,
兄弟运仲益公之柩归葬宁都,而世贤公遂开基凤岗(即上杭也),于城内建立祖祠,尊仲益公为世祖。”
《唐氏源流考》(《晋昌郡十五世祖考济亭唐公妣伍太孺人一脉族谱》):“仲益公之来杭也,则系之乎
晋昌焉,支原于江西宁都县第八都求田唐坊18世万山公之次男也。仲益公生世贤公,世贤公任汀州指挥
佥事。仲益公以子贵就养于汀,因游于杭,慕杭之山川秀丽,后世贤公致仕遂迁居于杭奉父仲益公为世
祖。杭之有唐其由于此。”《杭邑岗背街游击衙前统祠记》:“……二世祖世贤公于元大德癸卯年(1303)
由江西籍敕授汀州指挥佥事,于泰定甲子年(1324)致仕,因与父迁居上杭城。由后溯前则来杭当在元泰定
之间……”
至于“晋阳”易“晋昌”另有一说,据广东省紫金县《唐氏族谱·概述》:“在赣、闽两省唐氏厅堂上贴
有‘晋昌堂’。是二十二世祖祖辉公,任前凉州江陵将军,徙居晋昌。其裔孙二十六世祖邕公为北齐中尚书
舍人,累封‘晋昌玉’。后裔为了光宗耀祖,承前启后,鞭策后裔和缅怀的表现”。同时记述:“……我们
的祖先由太原晋阳南迁余杭,再徙江陵,又迁浙江,由浙江嘉兴县徙江西兴国县,再徙福建汀州府(长汀)…
…”。但《上杭城关唐氏族谱》却说“我祖岩仙公由河南卜居江右(西)求田唐坊市”,即赣州宁都。两说相
悖,且入闽出发点不同,而自古以来河南也从未有过晋昌的设置,故而本文认同《上杭城关唐氏族谱》所述,
上杭唐姓因受恩于黄家,“取其浸昌(越来越兴旺的意思)之义”(《黄潭晋昌郡唐氏族谱小引》),而易“晋
阳”为“晋昌”的说法。
《黄潭诒远祠记》(《晋昌郡十五世祖考济亭唐公妣伍太孺人一脉族谱》:“八世祖元通公开基也。初,
公原居杭成,以二世祖妣黄太孺人葬于黄潭之原,每年祭扫难以往返,于成化庚子年(1480)遂迁居黄潭中乡
一区建立一祠,因而居焉,名曰诒远”《福泽祠记》(《晋昌郡十五世祖考济亭唐公妣伍太孺人一脉族谱》
“福泽祠者,先太高祖十四世祖琳易公之所建也。公始居于河东诒远祠左畔下首下塘尾,因该处地基不广,
遂于前清康熙庚子年七月迁居社下建立祠宇。”
综上所述,上杭唐姓系于桐叶封弟的故事。并据仲益公在杭开基始,杭之有唐姓已有670多年的历史。延至
五世,子聪移居永定县大平村木坑乡(现繁衍有900多人);延至八世,元通迁往黄潭。黄潭延至14世,又由琳
易分支在社下开基。现在,黄潭唐姓已延至28代,城关唐姓也延至24代。上杭县唐姓人口达1500多人。在67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上杭唐姓还不断向外播迁发展。四世重华长子子祥迁往广东大埔县(其后裔亦有迁往漳州
平和的),三子子通迁往江西兴国蓝坑、瑞金、广东茶阳。11世祖应峰迁浙江遂昌县。17世祖道成迁浙江进贤
乡。还有迁往龙岩、长汀、永定、南平、福州、浙江、台湾等地的。
唐氏可以追溯到这麽久,所以唐朝怎麽会没唐姓呢?当然也可以用的。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本文2023-11-09 00:23: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