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带的盛氏家谱还有没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2收藏

江南一带的盛氏家谱还有没有?,第1张

  我国盛姓的始祖,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系出姬姓,召公●支孙

  封于盛为燕附庸姓●氏,后避汉元帝讳,改以国为氏,这一点,有充

  分的资料可资说明,譬如《姓谱》上记载说:“北海太守●伟,避元

  帝讳,改姓盛”;《后汉书西 羌传》也指出:“东海盛包,其先姓●

  ,避元帝讳改姓盛”。因此推溯起来,2000多年来的盛姓中国人,也

  是最为光荣的黄帝姬姓的后裔。�

  关于盛姓的来源,以及他们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渊源,历来姓氏学

  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譬如《姓考》上说:“周穆王时盛国之后”;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更详细指出:“周同姓国也,为齐所灭。穆天

  子传,盛姬之国也。公羊传,成降于齐师,成者盛也,讳灭同姓,故

  言成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国。”�

  从上面的文献,盛氏的来龙去脉,便一目了然了。同时依照《名

  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载的:“望出汝南、梁国”,则该稿是唐代的

  作品,可见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时,这一支姬姓后裔主要是活跃于

  我国北方的河南和四川一带。�

  不过在更早的东汉时期盛氏人士的活动范围已不仅限于河南、四

  川两地,当时我国南方的云南地方,也已经有了他们的踪迹,当时跟

  名臣司马相如有过一段渊源的盛览,根据史载是叶榆人,也就是现在

  云南省大理县的人士。�

  盛览是以问作赋之法于司马相如而在历史上留名。据说,他本来

  很自负,有一次向司马相如请教之后,竟然终身不复敢言作赋

  据查,盛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比较可靠的说法:

  1、出自姬姓,以春秋时期的盛国国名为姓氏。姬姓源于黄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因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也姓姬。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到姓名的儿子有十四个,即姬、姞、酉、祁、己、滕等。黄帝正妃嫘祖所生二子,大儿子是玄嚣,二儿子是昌意。玄嚣得姬姓,周文王姬昌就是玄嚣的后裔。

  周朝建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是其中之一,其地在现在的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于在公元前6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盛国人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姓:盛。

  2、出自祖先名字,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

  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歧山西南),是燕国的始祖。召公生活于西周初年,经历了武、成、康三世,做官数十年。召公,与周同姓,应是姬姓宗族中人。所以召公是姬姓名奭。他的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字奭为姓

  到西汉元帝时,由于元帝名刘奭,百姓必须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有书记载北海太守盛伟和东海的盛包,其先姓爽,避元帝讳改姓盛。盛姓在当今百家姓排名中居第159位,在西溪湿地的古代钱塘百家姓石碑上,看到了北宋初年的姓名排行,盛姓排在第150位,和现在的排位差不多。

  此文作者的爷爷是浙江金华人,洪字辈,据查出自碑塘盛氏,始迁祖为普宝,元朝初期为逃避朝廷徵召,从山阴(今山西省朔州市)来到浙江,在金华碑塘隐居。普宝有七个儿子,这七个儿子的子孙分别在金华及附近的兰溪东湖、慈溪、镇海等地居住,形成了以碑塘盛氏起源的浙江金华盛氏家谱,包括慈溪、镇海的(简称慈海)盛氏、东湖盛氏两个分支。

  根据字辈排行,此文作者的爷爷和他的祖辈应该是慈镇盛氏这一分支,其字辈顺序是大、志、文、邦、廷、植、炳等,始祖为昊,北宋初人,其后代居处分属慈溪、镇海二县,故谱名冠以“慈镇”二字。“昊”排在碑塘盛氏的字辈中,为始迁祖普宝的后人。

百家姓里有姓“盛”的,念shèng。

盛姓是一个传统汉族姓氏,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属以邑为氏。盛姓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以祖名为氏、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146位,2014年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5位。盛姓总人口约86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主要分布于湖南、浙江、安徽、江苏等地,这四省盛姓约占中国盛姓人口的52%。

扩展资料

盛姓代表人物

1、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死后归葬江阴。

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2、盛治华

盛治华(1916—2017),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洛溪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7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盛

-盛姓

姓盛的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盛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146位,现在的实际排名大约在156名左右

盛姓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盛国始封于周穆王时,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在公元前686年为齐国所灭。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来,2000多年来的盛姓中国人,也是最为光荣的黄帝姬姓的后裔。

2、出自祖名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姓奭。到西汉元帝时,由于元帝名刘奭,百姓必须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又如如《姓谱》上记载说:“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后汉书西 羌传》也指出:“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姓尚的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尚姓位列中国百家姓第319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为氏,称尚姓。他们尊尚父为其得姓始祖。

吕姓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0位,在台湾排第2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吕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始祖是伯夷。伯夷为姜姓,是炎帝的裔孙,在尧,舜时期负责制订 和掌管礼法,是四岳的始祖。大禹时期,伯夷因为帮助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建立吕国,被称为吕侯。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吕国贵族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吕。发展和演变:吕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比如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叱吕氏为吕姓,北周时的俟吕陵氏,也被改为吕姓。吕姓得姓以后,商朝末年,吕尚因为辅佐周武王有功,被封在齐,建立了吕姓齐国,使得吕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汉代,吕姓已经分布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并且在北宋时期迁居福建,后来有移居广东,清朝康熙年间,吕姓开始进入台湾。

瞿姓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劳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295姓,在2005年统计中列为第396姓。

秦姓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秦姓,亦称秦氏。秦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8,人口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第74位。

秦姓分布很广,以河南、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姓超的在百家姓排位多少

超姓在最新的百安姓中排在300名以外。

第1—100名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第101—200名

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

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

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涂 144谷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

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闵192欧阳193解 194强 195柴 196华 197车 198冉 199房 200边

第201—300名

201辜 202吉 203饶 204刁 205瞿 206戚 207丘 208古 209米 210池

211滕 212晋 213苑 214邬 215臧 216畅 217宫 218来 219嵺 220苟

221全 222褚 223廉 224简 225娄 226盖 227符 228奚 229木 230穆

231党 232燕 233郎 234邸 235冀 236谈 237姬 238屠 239连 240郜

241晏 242栾 243郁 244商 245蒙 246计 247喻 248揭 249窦 250迟

251宇 252敖 253糜 254鄢 255冷 256卓 257花 258仇 259艾 260蓝

261都 262巩 263稽 264井 265练 266仲 267乐 268虞 269卞 270封

271竺 272冼 273原 274官 275衣 276楚 277佟 278栗 279匡 280宗

281应 282台 283巫 284鞠 285僧 286桑 287荆 288谌 289银 290扬

291明 292沙 293薄 294伏 295岑 296习 297胥 298保 299和 300蔺

2015中国姓氏最新排名出炉,排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2015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权威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而近几年其他任何版本的百家姓排名都是所谓学者研究成果,没有数据做支撑。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十三亿七千万(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潘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潘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百家姓排第37姓。

吴 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六

“阳”姓在百家姓中排多少位

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9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67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195位,人口约603000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37%左右,

旦姓在百家姓排多少

百家姓中没有旦姓。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上古第一帝伏羲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旦,就是刚升出地平线的太阳,是朝的待称。

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燧人氏殁,庖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困,故位在东方,主春,向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

因伏羲继承始燧人氏的发明,创炮食以变茹腥之食,所以又称庖羲。史称伏羲之德像日出的太阳:“昊天旦旦,及尔游行”。足见昊天广大,明亮之极,因而昊字似天人敬日之象。

伏羲生于甘肃天水成纪,原居住在西方,他为追寻日出之地而东迁至震,震即辰,是东方城邑。在史籍《遁甲开山图》中记载:“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

震是日出之地,所以称旸谷、阳明之谷、太阳谷等。在典籍《禹贡》中说:“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史籍《淮南子》中记载:“日出汤谷,浴于咸池。”在典籍《孔安国》中记载:“日出旸谷。”说明阳明之谷、汤谷、旸谷为同一地名,即是太阳神伏羲之都。

在典籍《博雅》中称:“日,君象也。”在典籍《论衡》中也称:“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盖当时图像如此。”一日为君,就是“旦”,九日为王子。因日出于震,所以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

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唐尧虞舜皆生九子,实指九日而言;后九日被羿射杀,九日则改称“下民”,是对旮旯、宕户、荡民、九黎、九苗、九夷的蔑称。

在伏羲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号或国名为姓氏者,称震旦氏、大旦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旦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弟姬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母弟,就是周公旦,是著名的西周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历史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在典籍《郑康成诗谱》记载:“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93;之采地。周公封鲁。”

周公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是西周王朝的第一位周公。

周武王病逝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年幼,仅十二岁,因此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国。在他摄政期间,平定了“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七年后还政于周成王。周公旦在西周初期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周公旦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时,他率师出征,苦战三年后平叛,并将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展至海边。后建成周洛邑,作为周王朝的东都。

相传,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儒学大家孔子最最崇敬的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说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旦后被周成王封于鲁地,但他自己终生未去封地,而是命长子姬伯禽去继承管理,而周公旦则一直留在王室为国相。姬伯禽建立了鲁国(今山东西部,建都于曲阜),后亡于楚国。其后裔为鲁氏。

周公旦的二儿子姬凡伯,分封到凡地(今河南辉县凡城),建凡国。其后裔为凡氏、范氏。

周公旦的四儿子邢侯,其名待考,分封到刑地(今河北邢台),后亡于卫国。其后裔为刑氏、邢氏。

周公旦的五儿子胙侯,其名待考,分封于胙地(今河南滑县延津),为胙叔,建胙国,后亡于卫国。其后裔为胙氏、作氏、滑氏。

周公旦的六儿子茅侯,其名待考,分封于茅地(今山东金乡茅乡),为茅叔,建茅国,后被鲁、莒二国瓜分。其后裔为茅氏、毛氏。

周公旦的三儿子姬伯龄,被分封到蒋地(今河南固始),建蒋国,后亡于楚国。其后裔主支为蒋氏,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旦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藏民族的历史中,除了王公贵族外,普通民众大多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其中的藏名尼玛,汉义为“日”、“太阳”,也称“星期日”。

1959年西藏广大农奴获得解放后,以“尼玛”为名字的藏民族中,有冠汉姓为旦氏者。

第四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伊拉哩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升”,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在伊拉哩氏族中,有位伊拉哩·旦代,满洲镶黄旗人,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初为清军佐领,后跟从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与明军主帅洪承畴征战,在战斗中阵亡,被清太宗追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一说云骑尉)。在伊拉哩·旦代的后裔子孙中,清朝晚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冠汉姓旦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乌梁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乌梁海部,亦称兀良哈部,明朝时期对东部蒙古的称呼,又名朵颜三卫。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北元政权驱逐于大漠蒙古高原以北,设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三个指挥使司。因朵颜卫地险而强,且皆为兀良哈部族人,故常以兀良哈概括三卫。

兀良哈部在明朝时期主要居于今河北长城之外,后徙外蒙古西北部,源出突厥族,语言风俗,则似喀尔喀人,自称东巴,世居唐努山、阿尔泰山之间。兀良哈部主要分为三部: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其后裔今分布中国境内的主要在新疆阿山道,其余分属于外蒙古札萨克图汗、三音诺颜、乌里雅苏台佐理员、及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门徒。

明朝时期,大明 授三卫首领以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等官,并决定其更袭和升迁,颁给敕书,以凭朝贡。规定三卫每年两贡,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贡物有马、驼等物。

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还在辽东开东原和广宁(今辽宁北镇)等地设立马市,与三卫市易马匹。尽管这三卫族人时有寇掠明之边地的行为,但总体说尚能服从明朝中央政权管辖。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1年),朵颜卫首领花当(和通)的势力自辽东远达于宣府(今河北宣化)边外。由于三卫的屏捍,自设立三卫至明嘉靖年间的一百六十年中,平滦诸州皆未遭塞外蒙古的侵扰之祸。

在明清战争中,三卫先后服属于后金政权,满清王朝建立后,成为清朝 对内用兵的主力。

鲁旦巴氏,即源出兀良哈部,为乌梁海·乌尼吾巴的后裔。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军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型战船三百余艘、水兵两万余人,从福建东山岛启程,进逼澎湖。延平王郑克塽派水军抵抗,激战历时七昼夜,清军水师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二百艘,歼灭其精锐部队一万两千余人,收降近五千人。

澎湖失守,延平王郑克塽一下子惶乱起来,属下有主张降的,有主张守的,还有主张撤往吕宋的,一时没个结果。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施琅并没有即刻发兵攻台,而是在澎湖安顿下来,一面安抚当地百姓,一面将被俘的台湾兵将释放回台湾,释放前他还专门声明:“我绝对不会报私仇!当年杀害我父亲的人已经死去,与其他人毫不相干。”与此同时,施琅上疏朝廷,建议对郑氏集团实行招抚政策,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对于施琅的做法,康熙十分赞赏。年幼的延平王郑克塽等人看到施琅的确没有杀害自己的意思,于是连忙派人到施琅军前请降。8月13日,施琅率军抵达台湾,由鹿耳门登陆上岸。至此,清 成功平定台湾。

兀良哈部将领乌梁海·乌尼吾巴在随军平定台湾后驻留台湾府,其后裔子孙简称鲁旦巴氏,主要居于今台北市,后有汉化为单字汉姓鲁氏、旦氏、巴氏者。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盛氏始祖―――召公

盛姓起源有三:一为以祖名为氏,其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二为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地许多同姓诸侯国,其中就有盛国。盛国在今山东泰安南部一带。春秋时,盛国被齐国所灭,其后世遂以国名为姓,称为盛氏。三为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盛氏的郡望为汝南、梁国、广陵等。汝南郡,汉高帝时所置,其地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梁国郡,汉有梁国,后改称梁郡,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南。广陵郡,汉有广陵国,后改称郡,治广陵,故城在今江苏江都东北。晋初徙治淮阴,在今江苏淮阴东南。

盛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盛姓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奭姓,因避讳而改。据《通志·氏族略》、《后汉书·西羌传》及《万姓统谱》等载,西周名臣召公之后裔、汉盛苞因避元帝(名刘奭)讳,改姓盛。②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载,周穆王时盛国(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南华丰地区),后为齐所灭,子孙以国为氏。③出自他族。清满洲八旗姓盛佳氏后改盛姓;今蒙古、满、回、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盛姓。

  始祖:召公。 迁徙: 盛姓发源于古时的盛国,西周时有盛氏之女适周穆王,史称盛姬。由于盛姬本为姬姓,于是周穆王乃赐盛姓为姬姓之上位。盛姓历西周、春秋,基本繁衍于今山东泰安一带。公元前686年,齐国灭盛,盛姓开始逐渐散布于山东大地。西汉武帝时,叶榆(今云南大理)人盛览入载史册,由此可见盛姓人南迁之早。西汉末元帝时,盛国另一支以奭为姓的遗民,也因避讳而改为盛姓,于是盛姓队伍急剧壮大,东汉以后,见诸史册之盛姓有北地太守盛苞,犍为(今四川彭山、云南会泽、贵州金沙间地)人盛道、盛翔父子,廷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盛吉,司徒、梁国(今河南商丘)人盛允,此外,还有杀害董子张父亲的汝南(今河南平舆)人盛氏。表明在秦汉之际,盛姓已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定居,而且在其发展史上的两大郡望——汝南和梁国,在此际已现端倪,此外盛姓已南迁至今浙江、四川、云南等南方省份,均是不争的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姓一度在汝南、梁国繁衍得很是兴盛,可谓人丁兴旺,族大人众。但和平极其短暂,战乱持续不断,这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主旋律,盛姓南迁也势在必行,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均有盛姓避难迁入。唐末至五代,又是个纷扰的乱世,盛姓族人有南迁福建泉州者,北宋时,盛度、盛申甫父子由应天府徙杭州余杭落籍。宋元之交,战火在江浙大地燃起,于是有盛姓为避难入迁两广。明初,山西盛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浙、闽、粤地之盛姓迁居台湾者。清康乾年间以后,盛姓人分布之地更广,东北、西北均有盛姓人定居。如今,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浙江等省为多。目前盛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五十九位。 郡望: 汝南郡 汉时所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

  梁国郡 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商丘至安徽砀山一带。

  广陵郡 汉有广陵国,后改称郡,治广陵,故城在今江苏江都东北。 堂号: ①郡望堂号:汝南、梁国、广陵。②自立堂号:佐周、城山等。 字辈: 某支盛氏字辈:逢锡在道,泰永宏开,忠正世守,万代福来。

  安徽合肥盛氏字辈:克己复礼,志正型方,诗书维泽,邦家来光。

  安徽合肥另一支盛氏字辈:文章华国太,恩滋化业长,家道和为贵,万代有贤良。

  湖南衡阳盛氏字辈:英勇华恩旺,祐翰应则相,世玉名时璧,国永启祚长。业烈培钜汉,植动垂铭洋。

  云南盐津盛氏字辈:世文登金榜,富贵德久长,朝廷锡洪武,名成庆远扬。

  云南水富盛氏字辈:显柄甲埕,朝有龄文,元光金启,兴发万明,照时伯远,登维洪腾,科思希效,天玉国廷。

  山东嘉祥盛氏字辈:孝在允玉宝,春振兆洪光。

  山东济宁微山盛氏字辈:计预云太保,作振兆洪光。

郡望

汝南郡:汉置郡。治所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所辖相当于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

梁国:即梁郡。汉改砀郡为梁国。治所睢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所辖相当于今河南商丘、安徽砀山等地。

堂号

盛姓以无怨、躬养为其堂号。“无怨”堂号源出东汉的盛吉。盛吉官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大法官,每天夜里问案,让妻子拿蜡烛,自己拿着案卷办理。每判一个都要反复考虑,量刑上从宽。每判一个重刑,夫妻均流着泪反复考虑,最后决断,做了二十年的法官,人说他“有恩无怨”。

广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梁国堂:以望立堂。

蔡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民国)盛家勋等序,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十贤分祠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南汇县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勾吴盛氏宗谱,(清)盛德裕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南京秣陵盛氏族谱一卷,(明)盛时泰撰,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四卷,(清)盛庆孚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敬春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六卷,(清)盛景曾重修,蒋茂柚纂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敬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十六卷,(清)盛清学四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民国)盛虎德主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思成堂铅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龙溪盛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盛文颐总修,盛勃颐主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马庄盛氏宗谱六卷,(清)盛奕熊主编,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萃渔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盛钟歧、盛兆麟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声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南汇县图书馆。

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湖盛氏上世谱传,(民国)盛俊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广陵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柏社乡下桥头村。

浙江兰溪盛氏宗谱十卷,(民国)馀云行重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阁乡。

浙江兰溪石塘盛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下陈乡。

浙江富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六卷,(清)盛世恩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序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宫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八卷,(民国)赂载续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序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南陵漳溪盛氏宗谱三十六卷,(清)盛廷祯盛铭勋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第存一~二卷、第三十五~三十六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山东临沂盛氏族谱,(民国)盛玉功等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纠田盛氏五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盛小峰、盛凤笙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肃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云湖盛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第卷首之二、卷末之四。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汉寿盛氏族谱,首一卷,(清)盛元音纂,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广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盛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笃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四本一册。卷首品相较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都维扬盛氏续修族谱六卷,(民国)刘嵩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江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清)盛钟岐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吴中十贤祠刊印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碑塘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汇县一圃盛氏支谱四卷,(民国)盛世蕃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十贤分祠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盛虎德主修,盛巽乾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清)盛雪棠等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八卷,(清)盛甫淮等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清)盛国琛等纂,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清)吴广心等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忠孝两房家乘,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有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孝悌慈三房家乘二卷,(民国)盛纯荣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崇明盛氏世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勾吴盛宗谱九卷,(清)盛德裕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华溪中心盛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二卷,(清)盛奇福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慈溪、镇海慈镇盛氏七修宗谱十六卷,(民国)盛钟襄等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嘉兴闻湖盛氏家乘,(清)盛沅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杭闲林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敬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兰溪东湖盛氏宗谱六卷,(民国)夏增荣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兰溪石塘盛氏宗谱,(清)盛端耕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广东盛氏:洪基隆永,守业维勤。

山东泰安盛氏的字辈为“登继富兆宪庆繁祥令德维纯佑”。

山东临清康盛庄村盛姓字辈:“吉富保连章齐金。”

山东嘉祥盛氏字辈:“孝在(吉)允玉(太)宝(传)春振兆洪(红)光”。

山东微山盛氏字辈:“计预云太保作振兆洪光”。

山东临沂盛氏字辈:“清秀开维中”。

山东乐陵盛氏字辈:“茂自福学……”

山东聊城盛氏字辈:“金世泽延长同承基业”。

山东泰安盛氏字辈:“连祥传宗圣”。

山东汶上盛氏字辈:“保邦存正新志安”。

山东平度盛氏字辈:“云树吉永……”

山东青岛盛氏字辈:“起方显瑞祥维复”。

山东临清盛氏字辈:“宗子臣希善玉亭传昭瑞广澄振吉延”。

山东掖县盛氏字辈:“学业继深世乃荣昌纲德佩振可显永光”。

山东菏泽盛氏字辈:“绍效严遵守,余思念乃先。淳修庸自淑,衍毓继家传。义聚振四滨,德呈庆吉祥。”(16世至45世)

山东盛氏一支字辈:“春振兆红光”。

安徽阜阳盛氏字辈:“文广金朝玉克”。

安徽金寨盛氏一支字辈:“一宗启大元,俊秀士承先,学可崇任(人)品,文齐(其)绍祖传,希光宜正(振)裕,秉式兆(肇)登(敦)全,远(衍)庆宏家国,为儒永(允)法前”。

安徽阜南盛氏字辈:“宝之春文道义传家本”。

安徽舒城盛氏字辈:“德正行方世书为泽”。

安徽涡阳、利辛、蒙城盛氏字辈:“振立成家化克绍庆永常(金广修大道德裕体平康)”。

安徽合肥盛氏一支字辈:“克己复礼志正型方诗书维泽邦家来光(来吉家祥)”。

安徽铜陵盛氏字辈:“一宗启景运,发秀庆兵新。英雄长其美,万代焕文明。”

安徽桐城盛氏一支字辈:受福永子 大宗世思 应自有孔 孟毓恒同 华茂健隆 汝世可期 其宗必久 昌兴正学 企多英敏 谨守伦常 敬敦孝友 立志忠良

安徽合肥盛氏一支字辈:“文章华国太恩滋化业长家道和为贵万代有贤良”。

安徽太湖盛氏一支字辈:“富如松柏茂长青照月明”。

安徽太湖盛氏一支字辈:“青小爱正时再士咏世宜家声振梁国文治立纲维”。

辽宁宽甸盛氏字辈:“国作吉祥万世永昌”。

辽宁辽阳盛氏字辈:“学业继深世乃荣昌纲德佩振可显永光”。

辽宁大连盛氏字辈:“宗子臣希善玉亭传昭瑞广澄振吉延”。

湖北应山盛氏字辈:“世作宏文培景运心储原善兆家祥”。

湖北荆州盛氏字辈:“正大光明日月伟先祖定方可振伦常克勤兴家业永远保贤良”。

湖北沔阳盛氏字辈:“正大光明日月兴神祖定方可振伦常克勤兴家业永远保贤良”。

江苏泗阳盛氏字辈:“良才思章其传乃庆”。

江苏洪泽盛氏字辈:“德后仁文启”。

江苏盐城盛氏字辈:“洪如成杰庆”。

江苏宝应盛氏字辈:“成大学□桂秀端芳”。

江苏赣榆盛氏字辈:“有容德乃大,积善美名扬。忠厚传家园,一代忠久长。”

云南盐津盛氏字辈:“世文登金榜富贵德久长朝廷锡洪武名成庆远扬”。

云南水富盛氏字辈:“显柄甲埕朝有龄文元光金启兴发万明照时伯远登维洪腾科思希效天玉国廷”。

河南濮阳盛氏字辈:“儒士从泽运”。

河南睢阳盛氏字辈:“太平公敬明良传家宝”。

河南虞城盛氏字辈:“福禄传家祥自治洪德广”。

河南永城盛氏字辈:“怀世德恒记振立成家化客邵庆永长”。

湖南衡阳盛氏字辈:“英勇华恩旺祐翰应则相世玉名时璧国永启祚长镇湘材焕均锡业烈培钜汉植动垂铭洋”。

湖南石门盛氏字辈:“文武连芳忠孝克绍先”。

四川仪陇盛氏字辈:“太平登伦纯祖武”。

黑龙江尚志盛氏字辈:“福德春(存)绵”。

福建沙县盛氏字辈:“朝占文昌增显荣宗”。

青海乐都盛氏字辈:“年永增国兆加祥其”。

贵州赫章盛氏字辈:“吉黔应思基 臣忠君义之 天朝国文德 永维纲 铭廷作典常 安邦定大鼎 正厚庆元良 润泽金时茂 宏恩济世昌 奇英如宝重 万代沐荣光”。

北京回龙观盛氏字辈:“文廷西海明”。

河北盛氏一支字辈:“世国广仲来”。

盛氏一支字辈:“逢锡在道泰永宏开忠正世守万代福。 一时名士;六帖广传。

[注]上联指三国吴人盛宪。器量雄伟,宫吴郡太守,后为孙权所害。

下联指宋朝大中祥符进士盛均。终官昭州刺史。

阁藏万卷;恩溥廿年。

[注]①上联指宋朝盛子充。家有万卷阁,藏书甚 富。终官朝奉郎。

②下联指东汉盛吉。

睢阳勋烈;束鹿抚循。

[注]①上联指唐朝盛彦师。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

②下联指明朝景泰进士盛颐。授御史,出知束鹿有政绩。

时泰得三昧;子潮善六法。

[注]①上联指明朝嘉靖贡生、著名书画家盛时泰。善画水墨山水竹石。

②下联指清朝著名画家盛汇黄,字子潮。

秋林高士流芳久; 空山冒雨题赞多。

[注]①上联指元朝著名画家盛懋。有《秋林高士》等作品传世。

②下联指明朝著名画家盛琳。善画山水。其作品《空山冒雨图》,一时名流题跋者甚多。

明府有名偕第盛④; 太傅无忧闾属安②。

[注]①上联指三国吴人盛宪。

②下联指宋朝盛豫。

四言通用联:

兄弟名士;

父子画家。

——李文郑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会稽人盛宪,字孝章,为人有器量。举孝廉,历官尚书郎、吴郡太守,与弟弟盛宏、盛仲都是一时名士。下联典指元代画家盛洪、盛懋父子,嘉兴武塘人。盛洪,字文裕,善画人物、禽鸟、山水。盛懋,字子昭,继承父业,工画山水,也画人物、花鸟,布置邃密,运笔精劲。至正末年,尤其享有盛名。

阁藏万卷;

恩溥廿年。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兴国人盛子充,官至朝奉郎。家中藏书极多,有阁名叫“万卷阁”。下联典指东汉会稽人盛吉,字君达,任廷尉。每到冬至日该执行死囚犯时,妻子掌着蜡烛,他携着册、提着笔,夫妻相对哭一阵子再勾决。任职二十年,被天下人称有恩无怨。

一时名士;

六帖广传。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盛宪,器量雅伟,与弟盛宏、盛仲俱为一时名士。下联典指宋·盛均,字之才,大中十一年(857年)进士,官昭州刺史。博闻强记,曾因《白氏六贴》疏略,广为增补,成《盛氏十二帖》,颇为时人所称赞。

睢阳勋烈;

束鹿抚循。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盛彦师,隋末为澄城长,归唐授行军总管,击斩李密,以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镇熊州,讨王世充,世充平,为宋州总管。下联典指明·盛颙,字时望,江苏省无锡人。景泰进,授御史,以劾曹吉祥违法事出知束鹿,有“水镜”之称。

五言通用联

时泰得三味;

子潮善六法。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画家盛时泰,字仲交,上元人。才思敏捷,为诗古文辞,下笔数千言。工书,善山水,兼精竹石。文征明为题其小轩曰:“苍润”。盖棌其诗有“墨踪要是存苍润、画法还应入有无”之句,可谓得画家三味矣。下联典指清代画家盛汇黄,字子潮,嘉定人。号鹤汀。善画,说者谓其父兄皆善六法。汇黄屡试不售。乃亦究心绘事云。

七言通用联:

秋林高士流芳久;

空山冒雨题赞多。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画家盛懋,字子昭,嘉兴武塘人,工山水,也画人物花鸟。至正末享有盛名。有《秋林高士》等佳作传世。下联典指明代画家盛琳,号五林,江宁人。善山水,与兄昌胤齐名。为杨龙友诸人所重,其《空山冒雨图》一时名流题者甚多。

各有勋名垂两浙;

岂徒文章并三苏。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盛公祠联语节录,联为钟元棣撰书。

上德独高耆旧传;

奇文争读述行辞。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无名氏撰书挽盛旭人联语节录。原联语全文是:“勋寿本当代伟人,羡九十龄再宴鹿鸣,上德独高耆旧传;哲嗣负全球重望,合五大洲齐临鹤吊,奇文争读述行辞”。

明府有名偕弟盛;

太傅无忧闾属安。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代盛姓名人盛宪、盛豫事典。

十一言及以上通用联:

绍祖宗一点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条正路,曰读曰耕。

——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李绿园撰书盛宅客厅联语。原载《岐路灯》第十九回。

上书荐大猷,只怨才人多薄命;

赐牡成佳话,由来恩宠锡功臣。

——佚名撰盛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南陵县盛村盛氏宗祠联。

江南一带的盛氏家谱还有没有?

  我国盛姓的始祖,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系出姬姓,召公●支孙  封于盛为燕附庸姓●氏,后避汉元帝讳,改以国为氏,这一点,有充  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