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概念。
公理化思维,这是人类在生活和工作中以公理或第一性原理为根基,运用逻辑思维去推理并建立其他理性思维体系的一种方式。
在《第一性原理》这本书中,作者李善友讲述了中西方思维结构的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习惯了实践出真知,也就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推理出一种结论性的经验成果。
而西方人则善于用逻辑演绎的方法,通过一个不需要证明真伪的第一性原理作为根基,来推导出一个理论上正确的结论,再辅以事践来论证结论的真理性。
从以上两段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实践出结果,而西方人则是先出结果,再以实践来佐证。
好,我们再回到“李约瑟难题”上,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比如四大发明,但是为什么却没有引发工业革命呢?
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项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有可能找到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做到那些不足为奇。倒是西方科学做出的那些发现才是令人惊奇的事情。
这其实就涉及到作者所提到的公理化思维的概念,这恰恰也是我们中国人所缺乏的,早在晚清时期,我们眼看着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我们却无计可施,虽然那时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你学到了人家的皮毛,却没有掌握人家的根基。
这个根基便是公理化思维。
好在中国现代已经非常注重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在公理化思维的进程上,我们也许起步比别人晚,但是以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一定不会落后于人。
这里再延伸一下,自从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他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了F=ma的经典力学公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就是把这个公式作为第一性原理,应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制造中,引领了大工业时代的到来。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我们学习西方人的长处,不是为了向西方人献媚,而是为了时刻保持一种清醒,清醒地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的不足,不断地向他人学习,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强大自身。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李约瑟难题无疑是李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提出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秦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而西方作品的部份,魏特夫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开启了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的研究兴趣若如很多不深入理解者所以为“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句话就是李约瑟问题的全部内容,那么不亦是说:李约瑟是被“李约瑟难题”所吸引,进而研究它,然后再把它给提出来——这么说显然是不准确的李约瑟在经过他毕生的钻研后总结说:魏特夫的看法是太过肤浅的并且是欧洲人本位的在这一个部份,李约瑟已经在西方获得“中国科技史”的权威研究者评价,但李约瑟却也必须承认中国这四、五百年来的科学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魏特夫的提问仍然没有解决,而李约瑟不愿意武断地结论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次等正是因为李约瑟拒绝像他所批评的魏特夫一样用民族性差异做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难题
另外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上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研究《梦溪笔谈》后,惊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所著,大约成书于1086-1093年,在这部著作中,他穷尽一生才情与智慧,以笔记的形式记录总结了前人尤其是宋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
《梦溪笔谈》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获此殊荣呢?这要先从作者所处时代说起。沈括出身于北宋,宋代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并在当时处于全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
指南针、地雷、火枪、传动装置、缫车、水晶透镜、水运仪象台等等无数世界领先的技术发明纷纷出现。国学大师陈寅恪就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这样一个科技发展全盛时期,沈括耳濡目染,难免要受熏陶。
再看作者的阅历,沈括经历丰富,中过进士,职掌过观测天象的官吏,修过水利,任过经略安抚,熟悉火药武器,做过主簿,熟悉农业……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编写《梦溪笔谈》积累了素材与经验。一个科技全盛的时代,一个阅历丰富、才情横溢的沈括,一段晚年的沉潜写作,三者结合起来必然要成就一部惊天动地的著作。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心得感想。《笔谈》二十六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等十七门。《补笔谈》三卷,补充了《笔谈》中十七门的内容。《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介绍了时人毕升领先世界的活字印刷术,描述了当时先进的“浸铜”生产工艺,总结了如何铸造铜镜、维修盐井、巧建船坞等工程技术,记述了古代兵器如弓弩的制作技术与方法……古人很多杰出的科技发明,都在其中有所体现。
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块里程碑,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工程技术与科技发明,都将难以得到保留与传承。
总结:不仅如此,沈括在记录前人科技成就的同时,凭借自己良好的科学素养,还对其中的一些科技发明进行了改良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又将这块里程碑升高了一层。
如在物理学方面,沈括在研究人工磁化现象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比西方领先4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改进了浑天仪,对日食月食等现象作了进一步的合理解释;在地理学方面,他比达·芬奇早400年发现化石并对其成因作了介绍……类似的改良和创新在数学、化学、医学等其它领域同样不胜枚举。
如此看来,《梦溪笔谈》自然当得起李约瑟的称赞了。
“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本文2023-11-08 20:18: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