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播放过哪些韩剧?
孪生兄妹 韩剧:孪生兄妹(又名妈妈姐姐) 导演:李冠熙 策划:金世英 剧本:赵素惠 剧长:44集 主要演员: 安在旭--饰秀哲 金素妍--饰柔京(承利) 高休--饰京斌 黄秀贞--饰如京 其他演员: 罗文姬 赵京焕 高斗心 张美姬 裴斗娜 剧情简介: 公司老板张学秀和妻子正玉,接连生了三个女儿,如京、楠京、世京。为了延续张家香火,老母亲同正玉商议,说服学秀采用人工受孕新法,生个儿子。 替身母亲是健康漂亮的工薪阶层年轻女子韩映淑。临产时,映淑意外地生下一对双胞胎兄妹。张家奶奶和正玉来医院抱孩子,映淑请求他们只抱走男孩,把女孩留给自己抚养。张家同意,但要映淑履行合约,从此断绝关系,永不往来。 18年过去,男孩成了汉城张府的继承人、大学生张京斌。女孩卢承利,在龟尾某企业当电视机检验工,和当推销员的母亲相依为命。这年的5月,两家各自筹备庆祝孩子的成年生日。 映淑的男友刘基仲所长,一夜之间在赌场上输了个精光。黑帮头目和打手登门讨债,刘还不起债,惨遭毒打。刘诱逼映淑潜逃躲债。卢承利不知母亲去向,心中十分焦虑。 5月25日,汉城张家烟花爆竹、喜气盈门,祝贺小寿星张斌京十八华诞。龟尾的卢承利却孤零零地待在家里,等着妈妈的电话,只有汽车修理厂的青年技工泰成给她送鲜花,并邀她同去江边漫步。 映淑潜入汉城,悄悄抄下张学秀宅院门牌号,并打电话把地址告诉承利的好友灿美。灿美转告承利,要她带着妈妈的照片去汉城找张家,说张家是她妈的老熟人,很有钱,定会乐意帮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承利决定去汉城投奔素不相识的张家。 京斌妈罗正玉看到承利妈的照片,问了承利的生辰和她母亲的近况。承利谎称母亲因车祸刚去世,举目无亲。正玉心里明白承利是京斌的孪生妹妹,顿生怜悯之心,但不敢相认。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婆婆,老人忌讳泄露埋藏了18年的家庭秘史,坚决反对收留承利,要她打发姑娘回家去…… 分集剧情简介 第1、2集 公司老板张学秀和妻子正玉,接连生了三个女儿,如京、楠京、世京。为了延续张家香火,老母亲同正玉商议,说服学秀采用人工受孕新法,生个儿子。 替身母亲是健康漂亮的工薪阶层年轻女子韩映淑。临产时,映淑意外地生下一对双胞胎兄妹。张家奶奶和正玉来医院抱孩子,映淑请求他们只抱走男孩,把女孩留给自己抚养。张家同意,但要映淑履行合约,从此断绝关系,永不往来。 18年过去,男孩成了汉城张府的继承人、大学生张京斌。女孩卢承利,在龟尾某企业当电视机检验工,和当推销员的母亲相依为命。这年的5月,两家各自筹备庆祝孩子的成年生日。 映淑的男友刘基仲所长,一夜之间在赌场上输了个精光。黑帮头目和打手登门讨债,刘还不起债,惨遭毒打。刘诱逼映淑潜逃躲债。卢承利不知母亲去向,心中十分焦虑。 5月25日,汉城张家烟花爆竹、喜气盈门,祝贺小寿星张斌京十八华诞。龟尾的卢承利却孤零零地待在家里,等着妈妈的电话,只有汽车修理厂的青年技工泰成给她送鲜花,并邀她同去江边漫步。 第3、4集 映淑潜入汉城,悄悄抄下张学秀宅院门牌号,并打电话把地址告诉承利的好友灿美。灿美转告承利,要她带着妈妈的照片去汉城找张家,说张家是她妈的老熟人,很有钱,定会乐意帮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承利决定去汉城投奔素不相识的张家。 京斌妈罗正玉看到承利妈的照片,问了承利的生辰和她母亲的近况。承利谎称母亲因车祸刚去世,举目无亲。正玉心里明白承利是京斌的孪生妹妹,顿生怜悯之心,但不敢相认。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婆婆,老人忌讳泄露埋藏了18年的家庭秘史,坚决反对收留承利,要她打发姑娘回家去。 第5、6集 罗正玉约见承利,转交婆婆给的一笔钱,动员她回龟尾去,并把她送到机场。承利不愿回家受人奚落,没有登机,回到原来的旅馆租了间房住下,打算找份工作,独立生活。 承利给正玉打电话,准备退还遣返金,接听电话的正是张学秀。他听说承利的母亲是韩映淑,蓦然忆起往事。追问夫人正玉,得知承利果然是京斌的双胞胎妹妹。学秀当初就反对拆散这对双胞胎兄妹,他对妻子说,既然京斌是他的孩子,承利也同样是他的骨肉。 第7、8集 张学秀约见卢承利,不敢说出自己是她的生父,只是对她不幸失去母亲表示慰问,还表示无论她是在汉城工作还是上大学都愿意全力帮助。罗正玉秉承婆婆意旨,一直想摆脱承利。她再次约见承利,提出愿意把承利送去美国她妹妹正兰处,在那里工作或上大学都不成问题,承利答应考虑。 黑帮头目雇佣秀哲侦查刘基仲和韩映淑的下落。秀哲在远郊民家发现了他们,通知打手抓走基仲。映淑求秀哲放过基仲,并把双胞胎兄妹的来历告诉他,求他去汉城打听承利的情况。秀哲设计放走基仲,来汉城找到承利,告知她的身世。承利感觉自己生活在谎言之中,心情非常激动。 第9、10集 卢承利当面质问学秀,张家是不是领养了双胞胎哥哥,把她丢给母亲。学秀把事实真相告诉承利。秀哲在夜总会找到从前女友、歌女英姬,暂时寄住她寓所。承利在地铁站突然头晕,打手机叫秀哲接她回去。 秀哲闯社长室,通报承利病倒,责问学秀为何如此冷血,让亲生女儿孤零零地躺在三流旅馆。学秀来旅馆探望承利,承认她是女儿,与京斌享有同样权利。秀哲电告学秀,承利已住院。学秀叫京斌一同上车去医院。承利因营养不良、贫血导致脱水,正在睡觉。学秀说京斌和承利是相隔两分钟出生的孪生兄妹。秀哲请龟尾好友泰成打发灿美来汉城照顾承利。 第11、12集 卢承利得到父亲的温暖和关爱,从普通病房换到了头等病房,又有龟尾好友灿美、秀哲、泰成的照顾,病情迅速好转。张学秀宣布承利是张家成员,引起家人思想混乱。京斌出走,杳无踪影。奶奶和夫人焦虑不安,茶饭不进。三个姐姐议论纷纷。 如京小时候曾偷窥母亲解下缠在腹部假装大肚子的长缎带,早就知道京斌不是她母亲生的。京斌在外地给如京打电话,提到童年旧事。在道溪老宅时,如京骑着小自行车,带着骑三轮脚踏车的弟弟,走道煤矿村很员的地方,然后越骑越快,甩掉弟弟,独自绕道回家。如京恍然大悟,来到道溪老宅,找到京斌,对当时遗弃弟弟的想法表示真诚的忏悔,消除了姐弟之间多年的隔阂。 第13、14集 秀哲向英姬借到钱,租了两间房子让灿美住下。他得知申幸子因他放走基仲受牵连,遭黑帮毒打抄家,赶忙回龟尾把幸子接到汉城。幸子妒忌秀哲偏袒灿美,三人住一块矛盾重重。京斌离家两天后,给父亲打手机,说他跟大姐在道溪路上,过几个钟头就到家。家人如释重负。 吃饭时,京斌请求将双胞胎妹妹接到家里,和他一起分享幸福。举座皆惊。奶奶让正玉做决定,正玉同意了京斌的请求。京斌去医院探承利,希望兄妹共同面对生活,克服困难。学秀去医院把承利接回家,见过家人。奶奶说人长得不错,就是连行大礼都不会,嘱咐正玉好好教她礼仪。正玉准备丰盛晚宴,迎接新成员。承利却去了灿美住处,耽误了家宴,受到奶奶的批评。 第15、16集 承利住下,三姐世京与她不断发生摩擦。秀哲领幸子、灿美登上63大厦,从最高处远眺南山塔,观赏汉江风景,俯瞰汉城市貌。正玉带承利逛超市购新衣。学秀赠秀哲巨额支票,酬谢他对承利的关照。灿美反对哥哥收巨款。学秀说去张家退款,却在夜总会喝得烂醉。次日,发现支票丢了。原来幸子把支票藏了起来,换成现金,买新床,为灿美上美发学院交学费。承利帮灿美筹足钱,把酬金退还学秀,说他们之间的亲情是金钱买不到的。 自从一次险些撞车后,由于一连串巧遇,不会说话的大**如京暗地对帅哥秀哲产生感情。老夫人按家谱替承利改名为张柔京。承利不原改名,学秀说服,说在家必须叫柔京,在旧朋友中间可以叫承利。 第17、18集 母亲失踪后,承利无依无靠,曾提出要同泰成结婚,他猛然一愣,没有答应。这次他专程来看承利,还约了灿美相聚。承利没有事先通知家人,就把客人领回家吃晚饭,引起世京不满。席间,柔京谎称他们都是学业优秀的一流大学生。世京发难,打破沙锅问到底,弄得客人很尴尬。 秀哲和如京在网吧玩游戏机。他发现有人看色情,便前去制止,两人殴打起来,砸烂两台电视机,被警察押往警所。如京跟去警所,打手机请楠京来私了。映淑和基仲在农场打工,受当地工人欺负。律师给承利办理迁户口手续,发现其母无死亡登记。女佣打扫卧室,摔碎了装着承利和生母合影的镜框,承利感情失控,大闹厨房。 第19、20集 京斌批评柔京把已故母亲的照片摆出来,让张家难堪。兄妹激烈争吵,惹怒了老夫人,责骂柔京不尊重哥哥缺乏家教。柔京堵气出走。灿美和秀哲劝柔京回家,并把她送到张宅。张学秀留秀哲兄妹俩做客。老夫人看中秀哲一表人才,欲选他当大姑爷,许配如京。秀哲背着同居女友幸子,频繁与如京约会,还偷偷地练习哑语。蒙在鼓里的幸子,对秀哲一片痴情,体贴入微。 为报答秀哲对柔京的关照,张学秀约他到办公室,聘请他来公司工作。在京峰锅炉株式会社工厂大门,秀哲巧遇如京来上班。他从门卫嘴里得知,如京是张社长的大女儿,心里美滋滋地走进公关室,约如京去餐厅吃晚饭。楠京和柔京逐渐知道了他们的关系,便在中间穿针引线。 第21、22集 律师替柔京办理迁户口,需要她生母的死亡证明。柔京向生父坦白,是自己说了谎,其实生母还活着,只因她突然抛弃女儿,跟别的男人出走,心里恨她,才当她死了。学秀嘱咐女儿保守秘密,不要让家人知道此事,引起混乱。秀哲查出幸子偷了他准备还给张家的巨额支票,怒火中烧,两人关系降到冰点。学秀约见秀哲,托他探听柔京生母的下落。楠京送给大姐两张高级音乐演奏会的入场券,叫她自己找个伴一起去。如京发手机短信息约秀哲同去。不料京斌忽然来公关室,说很想跟大姐约会,要大姐陪他去看**。如京借口有事,推掉了弟弟,溜去找秀哲一起去听音乐会。京斌也接到女朋友权宝罗的手机,约他去看精彩演出。 第23、24集 京斌与宝罗在世宗文化会馆观看百老汇音乐剧,发现如京与秀哲也在那里。楠京告诉京斌,一次大姐撞了秀哲的车,从那时候起,他们就开始交往了。柔京上商场买许多贵重衣物回家,受到老夫人批评。老夫人责成儿媳妇对柔京严加管教,帮助她准备明年考大学,正玉觉得柔京不听她的话,心里左右为难。京斌曾向女友宝罗介绍柔京是表妹,柔京感到屈辱, 兄妹关系紧张。京斌约会灿美,表示要同她哥交朋友,学习取得柔京信任的经验。 第25、26集 刘基仲自觉处境犹如虎落平原,悄悄离开农场。韩映淑看到他的告别条,陷入绝望之中,不禁借酒消愁。农场流氓黑夜入室,企图强奸映淑,映淑挣脱强暴,用酒瓶击破歹徒头颅,逃亡汉城,与秀哲联系。楠京在广告公司当导演,见柔京在家无聊,便带她去看拍广告,柔京对二姐感情渐深。营业部徐部长举行会餐,欢迎新营销员孔哲秀,传闻他是社长家的大女婿候选人,大家都另眼相看。楠京邀请世京、京斌、柔京、灿美去夜总会跳舞,帮助他们消除误会,建立感情。 第27、28集 孪生兄妹同做噩梦,柔京害怕,到隔壁房间,要京斌陪她。兄妹玩电脑游戏。翌晨,早餐不见两人下楼。世京发现兄妹同睡一床,举座惊诧。此事掀起轩然大波。夫人责备京斌不成体统,京斌认为龙凤胎兄妹困了睡一块儿,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怪妈妈没有把他们当作亲生子女看待,气得正玉扇了他一个耳光。老夫人斥责儿媳,不该打她的宝贝孙子。韩映淑在旅馆服药自杀,被送往医院。张学秀为她支付住院费,并嘱秀哲好好照顾她。映淑出院后住秀哲家疗养。学秀想见映淑,请秀哲联络,并说如京的妈妈对秀哲很感兴趣。 第29、30集 学秀初会映淑,感谢为他生育了两个孩子,且把女儿养大成人,送回他身边。京斌与灿美约会,送她到家门口。别后灿美告诉映淑,他就是她亲生儿子。映淑约会社长,提出想见京斌,学秀答应安排。柔京逐渐改变对张家的敌意,给老夫人送了一袋糖炒栗子。老夫人自言自语:“这丫头还会孝敬奶奶,开始学乖了。”秀哲一边与幸子非婚同居,一边与如京谈恋爱,心情异常矛盾。他忽而与如京绝交,弄得她犯相思病;忽而抛弃幸子,气得她暴跳如雷。这次他决定倒向如京,接受她家早已发出的邀请,与妹妹登门共进晚餐。
不是不流行,而是仍在进行中。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读起来朗朗上口,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字辈,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女孩是没有的,原来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男孩儿出生起名字,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同一字派的男孩儿,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这叫大名。有的不按字派起名,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贴在堂屋,这叫号对,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我们大多是这样,包括我。
这个大名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因为所有证件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准,身份证肯定是成年以后就要办的。结婚时候起的大名,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只在结婚时用一下,所以时间一长,有些人连自己的大名都会忘记。
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或家庭,把家族观念看得比较重,孩子出生直接起大名,使用一生。如果这个家族大,那么族里男孩的名字就很相近,第一个是姓,肯定是一样的,第二个是字派,也是一样的,只有最后一个字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孝感名人、康熙帝师熊赐履,他上一辈的字派是祚,他父亲叫熊祚延。他是赐字派,叫熊赐履,他弟弟叫熊赐瓒,他堂弟叫熊赐屿,都是赐字辈的。而且,看得出来,他们的名字是从小就按字派起的,使用了一辈子。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一些,但也有不时可以见到。
曾经在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现在再不流行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取名的含意与古代人取名字的含意大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按辈分取名
辈分是某一姓氏,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避免混乱,就从某宗祖开始,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
例如,在司姓中一支,已知鼻祖宋朝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生,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第一次修宗谱时,从十八世时起,每代一字,称为派:
尚国大迋,以应熙朝,立绍世业,开继光昭,礼全德裕,治良文超,乾坤保合,祥发泰交
第十八代为尚字,十九代为国字……,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为光字,三十三代为昭字 。
在一九九0年修谱时又增加16字:
温恭俭让,兰桂登高,谨遵宗训,信启英豪
问某某人是什么派,就是这人的辈份相对的某一字。越往上,辈分越大,派越大。越往下,辈分越小,派就越小。
以平均25岁一代一字,下面还有32字可用,也就是能用32代,可用800年左右,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到那时又可以续增字派。
按辈分起名,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就以这字再选一字,就是名字了。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光辉、光明等等等等之类,其他亦然。
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依着派字起个名字,很简单,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了。
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族内续修宗谱时,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一派人为一代,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
这样,同族人无论相处多远,是否认识,年龄多大,碰在一起了,称呼就不乱套了。
二、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既响亮,又有内涵,又不跟别人相同。
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字义有丰富的含义,深刻;字形好看,笔画适中;新奇独持,与众不同。
现在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大人对孩子的希望,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
如果以辈分取名,许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组字的,族内难免同名。更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充满的期望,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的梦想。
正如古语所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所以,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大都是凝聚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着对孩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从小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激发孩子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那种按辈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
在以前农村,可以通过一些人的名字,就能得知他是哪一辈的人。这是因当时农村同一家族的人取名,是有讲究的。往往某一辈的人会选一个相同的字,作为同一辈的人使用。不过随着乡村传统制度的崩溃,那时按辈分取名的讲究,慢慢就消失了。
是哪些原因,造成曾经按辈取名不再流行了呢?以我家族为例,我爷爷那辈的人都带有个元字辈,到了我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是开字辈,然后在我这一代是福字辈,我儿子这一代人是建字辈。
我们那边农村,之所以还能保留以辈分取名,主要还是我们那还建有宗祠,也有族谱,也就保留了这个传统,不过这个传统也不像当初那样讲究了。
比如:我父亲有五兄弟,他们辈分取名,除了第二个字是以开字,后面的字也是连贯一起的,这五个字分别是:荣、华、富、兴、贵,组合起来就是姓氏+开+最后一个字。
这种取名方式,不但在辈分在能区分是哪一辈人,从全名来看也能知道谁是老大,谁是老小了。
而我这一代的人除了福字是相同,后面的字是连不起来的,我儿子那一代人也是这样,造成这个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就是农村为何不再以辈分取名的原因了。
1、在我父亲那一代的人及其我爷爷那一代的人,当时的农村普遍是多儿多女,一个家庭当中有4~5个小孩是很正常的。这样取名就会比较连贯。
2、但到了我这一代时,那时农村陆续执行计划生育,家中的小孩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你想生几个都行。这时家中的子女就会少,各家取名都是以自己家庭为主。
3、以前农村取名,是需要通过家中的族长、德高望重的老人、读书人(以前农村识字的并不是太多)他们来取大名。
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农村有文化的人变多了,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孩子取名,不需要通过老一辈的人去取名。这也造成了每个家庭孩子取名,都有自己的偏爱。
综上所述,以前农村按辈分取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农村文盲比较多,大家都很尊重那些读书人、德高望全的老人;二是那时农村家庭儿女也生的多;三是以前农村家族观念比较强。 而现在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某些地方连祠堂都没有,更别说族谱了。并且以前在农村有话语权的老一辈人,说的话也没有那么好使了。 毕竟现在农村很多高学历的人,也有很多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小孩取名,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家族观念,也就不会再给后代按辈分取名了。
2009年,耗资上千万元、历时10年,《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工作结束,并在曲阜孔庙举行了续修颁谱大典。
新版《孔子世家谱》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入孔氏族人总数约200万人。
翻开这本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你可以看到上至孔子、下至第83代孙的孔氏后裔,他们遍布世界各地,还能看到一大堆极其相似的名字。
孔氏后裔是如何取名的?为什么会大量出现类似名字?
这就得从中国“ 按辈分取名 ”的传统说起——祖宗以诗体或对联的形式确定长幼顺序,后代名字的第一个字即对应着家族辈分。
比如北宋文学巨匠范仲淹,他的家族字辈是“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之所以分别叫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正是因为他的儿子对应着“纯”字辈。以此类推,再往下孙子就是“正”字辈,所以范仲淹的孙子叫范正思。
而说回孔子家族,在第56代之前的字辈不太严格,同代人最多以同一偏旁或同一字取名。从第56代开始,除个别情况外,孔氏后人每一代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字表示辈份。
明朝建文帝赐孔姓8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供起名用。
后因第56代孔希学、第57代孔讷(字言伯)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变成10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到了清朝,为避开皇帝忌讳,“弘、胤”被改为“宏、衍”)。
到明朝末期,孔家10个“辈字”已用完,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便奏请崇祯皇帝恩准,以“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字辈赐给第66至第 75 代后人使用。
再到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奏请同治皇帝恩准,新赐第76至第85代的字辈:“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
后来在1918年,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草拟第86至105代字辈:“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备案,次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这就是孔氏后人在家谱中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所以在2009年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中,你可以看到最小的孔氏后裔,第83代为什么会是“念”字辈。
纵观中国 历史 ,从文人志士到寻常百姓家,按照家族辈分取名的传统已延续上千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都非常流行。
但现如今,会按照家族字辈给小孩取名的人,还有多少?“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再流行?我认为 根本原因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有三种:
1、姓名不再重要,改名成了儿戏。
中国古人信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为人处事讲究光明磊落。而现在年轻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对于父母长辈给的名字,想改就改。
比如前不久,台湾掀起一轮“改名潮”,居然有两百多人把名字改成带有“鲑鱼”字样的。起因是台湾一家日本寿司连锁店推出促销活动,只要1人名字中有“鲑鱼”(即三文鱼)两字,全桌6人即可全部免费;“鲑鱼”同音字者,则可享受五折起的优惠。
为了免费吃寿司,这些人真是把自己的名字当儿戏。而据说有的人因超过3次改名次数,不能再改回原来的名字。
2、宁愿有个性,不能同名字。
当代年轻人谁不追求个性化,“按辈分取名”不仅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容易同名同姓,这就非常容易引发尴尬。
所以在给小孩取名这件事上,现在的父母更愿意按照标新立异、独一无二的标准。
3、宗族弱化,乡土传统逐渐消亡。
随着经济 社会 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乡土文化被抛弃,越来越多人离开家乡,进入到大城市工作。
以前同姓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现在则变成各自分散到五湖四海。彼此间沟通少了,不仅逐渐遗忘族规族训,甚至连祖先留下的字辈都没几个人记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追求自由个性本没有错。只是不应该以“封建残余”的眼光,看待按辈分取名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至今, 靠的不仅仅是史官所记录历朝历代的正史,还有包含每家每户兴衰变迁的家谱 。正如司马迁曾说过: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一本家谱翻开,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字辈有序,戒训善扬。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以及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 历史 文化的全过程。
放眼纵观 历史 长河,朝代会更替、家庭会离散、个人会消亡,但唯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 而正是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了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 。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在我看来,那些还会以家族辈分取名的人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 透过名字就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 社会 ,在明清之前,只有士大夫家族才有家谱,普通人是修不了家谱的。
中国近代的家族字辈取名,一般是在明朝开始的,朱元璋要求天下家族拟定字辈排行,按字辈排行取名,以利于用宗法统治天下百姓。
在二十年前的农村,大部分还是按字辈取名的,在近几年,用字辈取名的越来越少。但是,农村的很多家族还是有族谱的,有族谱就有字辈,虽然身份证上面不一定是字辈取名,但是族谱上面还是用的谱名。
现在的父母,给小孩取名只是为了好听,或者自己喜欢的寓意,随便乱取名了。个人觉得,你可以不按照字辈取名,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人类 社会 的纲常还是不能乱,要区分长幼有序,血缘远近!古人强调的同姓不能通婚也是为了区分血缘,为了后代的基因能够 健康 发展!
还有就是字辈,一般是代表吉祥的寓意。像曾姓的班辈是全国统一的,以前的皇帝御赐的。以下是曾姓班辈排行寓意解析:
曾氏字谱字辈寓意:
宏:宏伟广大
闻:消息新闻
贞:坚定不变
尚:崇敬高尚
衍:长延发展
兴:家族兴旺
毓:养育继承
传:递交传送
纪:规则制度
广:众多广阔
昭:光亮显著
宪:母法根本
庆:祝贺庆典
繁:昌盛繁荣
祥:吉利祥瑞
令:尊令指示
德:品质高尚
维:思维护卫
垂:名垂千古
佑:保佑帮助
钦:敬重佩服
绍:联系介绍
念:永不忘记
显:盛大显露
扬:升举高扬
鼎:名气极大
新:吐故纳新
开:扩展开发
国:各族共家
运:输送运行
克:克己奉公
服:佩服相信
振:震动声烈
家:住居家园
声:誉名美声
建:建设塑造
道:道义凛然
敦:诚实厚道
安:稳固平安
定:规定固定
懋:勤勉努力
修:兴造修建
肇:开头起始
懿:嘉言懿行
常:频素经常
裕:宽裕富裕
文:人文文明
焕:鲜明光亮
锦:色彩美丽
瑞:美的预兆
永:长久永久
锡:传统延续
世:世世代代
绪:有头绪端
昌:兴旺发达
80年代之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普遍按照辈分、族谱取名,尤其是北方地区,家族堂兄弟二三十口子,名字特别有规律。而80年代往后,根据辈分、族谱取名的现象就减少了很多,到了2000年往后,除了像孔姓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姓氏以外,其他大部分姓氏基本都不再按照辈分取名,不再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族谱传承断档,另一个是家族观念转变,最后一个是居住地点改变。
首先说族谱传承断档,族谱作为华夏五千年的特殊文献,极其讲究传承色彩,一旦传承遗失或者断代,那族谱就与“古书”无异,失去了内容价值。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官府对于修缮族谱都是持赞成鼓励态度,所以那一时期族谱盛行。到了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往后,由于常年战乱,很多族谱出现遗失,再加上建国后还经历了10年文化动荡,族谱又有一部分遗失,所以很多家族已经找不到传承,取名自然失去了辈分依据。
再说家族观念转变,封建时期格外讲究家族直系观念,讲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每个家族基本都会有专属的行为准则,当在定夺某件事情时,往往需要家族议事,甚至当家族中有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时,甚至还会被逐出家族,这种事情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只要一个人被逐出家族,就会变成“无根无源”之人,生活、交友处处受限,这足以看出古代人对家族观念的重视。而现如今,根本没有人再会关心你是某某家族的某一辈,名字只是代号而已,所以按辈分取名的现象逐步消失。
最后一个居住地点改变,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普遍不远行,婚姻组合往往也只是邻村之间,传统上一个村落往往就是由一个、两个家族组成,村里人之间的称呼严格按照辈分,比如像张家庄、李家庄、宋家庄等。而现如今,教育方式改变,经济方式改变,很多人成年后便离开了村庄,定居在不同的城市,或许离开村庄时,还带着“辈分”赋予的名字,但下一代就完全不会再循规蹈矩,辈分传承完全消失。
如果一个大村落一个姓全都统一排班,会造成很多人同名,应该每隔五代分支的可另续排班,这样既可以避免太多重名,又方便寻根。
什么样的事情都存在,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辈份,而是觉得按辈份起名不高大尚,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起名子,一来二去就背离了族谱。
传统的辈分许多字辈害死了一辈子的人,引起的事情是不忠,不孝,不孕不育,叔伯兄弟姐妹们不团结,所以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了,传统的精神只能取其精华!
自从韩剧"入侵",给孩子起名,就不再按"字辈"起名了。再者,现在生活节奏快,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男或女),顶多俩孩儿,所以都想取个有个性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去"专业"的起名馆起名字,相对"字辈"来说,更显得"洋气"和"大气"。
我小儿子2014年出生的,我老家农村现一直在城市生活。还是给儿子按辈分取的名字。我是山东人菏泽人,对祖宗的观念还非常深,每每回老家都会去祖宗的陵地去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心里踏实些。陵地里睡着我的祖宗,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伯父,我的宗族人。本人85年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家的情怀那么重。儿子的名字继嘉,继为字辈,嘉谐音家,我想让他成人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记住自己的家。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王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是书字辈,而我的身份证不是这个辈分取的,我的带辈分的名字只有在宗族的石碑上有,在我结婚的时候用过。我是真切的希望辈分流传下去,现在的世风、 社会 真的缺少了浓厚的辈分概念啊!
我们家族今年续修族谱,族人议定:①,字辈按“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流八字转来。取单名的,在上谱上碑时自动地加上些辈序,不得有异议。 ②重修族谱,每30年一次;家族挂众/大亲(清明扫墓)每5年举办一次; ③家族晒谱(增补记录近5年来族人的进/逝的情况及各项信息数据)。
家族,传统观念淡泊了是一部分,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见识广了,时髦了,给孩子起名字偏向年轻化,顺时代,小巧,可爱,什么,轩,梓,逸,含等等,我认为给孩子起名,应该大气点,成熟点最好,毕竟孩子大半生都是成熟期,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子轩,逸轩。
许多地方按照家谱取名,按照辈分有一定的好处,即使到了很远的地方,只要是一个姓,再问是什么辈。如果遇到辈分相近时,倍感亲切!亲人啊。通常这类姓氏的人家都有一个年长的而且有威望的老人,号召本家族每户一个代表,开会讨论本姓氏重续家谱,通过后打印成册,本家族人遵照执行。即使远在他乡,通过各种通讯方式,都会知道本族有续家谱之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承!
关于题主所说的情况,在老一辈的人当中是比较盛行的。
其实,取名也是一种文化,各家族间按辈分取名,古已有之。它的好处是:延续了家族传统,辈分之间,只要说出了名字,也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在我们的丽江农村,家乡总共有数个大姓:段、王、高、谭、何姓等等,其中这几个姓氏的人口,几乎占了家乡总人口数的80%。
我是家乡“段氏家族”的一员,我的爷爷辈,都叫“段 先”;父辈则是两个字,叫“段 ”;到了我这一辈,全都叫“段绍 ”;我的下一辈,则叫“段金 ”。段氏四代人,四个辈分,一切一目了然。
随着老一辈的纷纷去世,再加上当今 社会 的各种影响,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注重这些了。
不知从何时起,“豪”、“轩”、“怡”、“萱”满天飞,同名化越来越严重,千篇一律的,更有甚者,强改“复姓”,真乃胡编乱造矣。
这样乱取名字,有个性吗?好听吗?我只是觉得俗,简直是“俗不可耐”。
随着农村 社会 的发展,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仅仅是取名的问题,农村有很多事情都随着 社会 的“进步”而“销声匿迹”了。
我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我只是在叹息,农村的有些传统还是有必要保留和延续的。
这个话题比较有趣了,在我们村里,除了曾姓外,确实其它姓氏最近10年开始都没有严格按照辈分取名字了。现在就更随意了,按照辈分的不多。
我姓王,在我们村是第一大姓。原来我们的传统是两字、三字按辈分交替,同辈分的三字名,第二个字相同。比如说我爷爷那辈是王+字,我爸爸那辈就是王+洪+字,到了我们这辈又是王+字。第一个出现不执行这个规定的就是从我们这辈开始,至于原因,我觉得是两方面。
第一:确实没办法起名字了。因为我们这一辈和爷爷辈,以及祖宗辈都是王+字,前面已经有了过百个字被用过了,实在想不出来新鲜又有好意头的名字了啊。我印象特别深,第一个破律的堂叔憋了两个月也没给他出生的儿子起好名字。实在没办法了,来我家和我爸禀告请求给孩子起四个字的名字(我爸是他们这辈的老大,按照传统也就是家族的话事人之首)。我爸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他可以自由取名,从他以后,大家就随意了,基本上都是取四个字名字。
第二:家族观念淡泊了,也没有原来那种有大威望的族老约束。时代在发展, 社会 在进步。宗族观念逐渐淡泊了许多,大家都是更加自我的追求过好日子。也没有了几十年前那种传统的家族族老,要管理家族很多事务的约束。自然就大家放松了对起名字的严格执行了。
比如我也是这个辈分的老大,为了方便别人起名字,我给儿女起的是王+梓+字,应该说王梓+字比较容易起名字才对。但是现在我们下一辈应该有十个左右的孩子,大概5个随着我们起,剩下一半自由发挥。最 搞笑 的是还有人起王+子+字呢。人家喜欢就可以了,我虽然是这辈的老大,可不敢约束人家起名字。
其实无论是原来的按照辈分起名字,还是现在的自由发挥,都是特定时期内的产物,符合当时的流行传统,没必要过于在意。 把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问: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按辈分取名现在怎么不流行?现在在农村更盛行,因为年年或三两年都有清明大会,族里人每到清明常聚会,为了族人凝聚,农村还是按老规矩的辈份取名的,只是有的离了农村,在外面成了孤姓,少了族中的凝聚力,无拘无束的乱取起来,但那些不忘祖先的离乡人,为了后代认祖归宗有个凭据,还是按辈份取名的。
在一个村里聚居的宗族都按辈分取名,我们村的杨姓,自永乐十八年始祖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立村,到现在族人发展到两千多人,辈份从来没乱过,到十八世时老族谱字用完,于民国二十一年卖香火地百亩聚大洋万余,建起方圆数十里之内最大的祠堂,在清明会上为家族兴旺为十九世以后新排了族谱十六辈,族谱是:
宏培令德,昭明谦克,
万代增光,华宗典册。
我在第二十一世令字辈上,全族人全部按辈份取名,上世纪二十年代分布在各地的族人也都是按这个族谱取的名,基本上没有乱,零四年清明大会上,很多人回乡祭祖,有些离乡在外成孤姓的人还按族谱给后辈人把名字排了下去。
这样,就是族人在他乡相遇即使谁都不认识谁,族谱辈份没乱就是一家人。十几年前我在天津一饭馆吃饭时就遇上了一个离乡四代侄辈的族人,这个侄子还给我的酒饭买了单。
族谱辈份不乱,世世代代都有凝聚力,族谱辈份一乱,见面就是路人了。
央视一套播放过哪些韩剧?
本文2023-11-08 19:42: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