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曾国藩家族(十代传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6收藏

名门望族:曾国藩家族(十代传家),第1张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科举时代,曾家考取功名20多人。废除科举后,这个家族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到160多人。在后人当中有院士、有外交家、数学家、教育家等等。人才辈出、人才集中度高、跨度大,在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动荡之后,这个家族至今十代传家而不衰。

这个家族的奠基者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曾星冈)开始算起。曾国藩家族已经传承了十代,中间经历了洋人入侵、清王朝覆灭、北洋政府统治、日本侵华、国共内战、两岸分离等重大的民族和国家危机,都能传承不断,且每一代都有人才出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现象。这个家族有如此之多的人才出现,得益于曾家有完整治家理念。

耕读 隐藏家族生存发展的哲理。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曾玉屏)是中国耕读文化的景仰者。他在家庙的旁边专门粘贴了一副对联: 敬祖宗一柱清香,毕恭毕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

曾国藩将极祖父的耕读实践归纳为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孝、宝。这就是曾国藩家族的 治家八诀 。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打扫、祭祀、亲族。这八个字是增加耕读文化的最好体现。

用现在的理解,“耕”是谋生的基础,“读”是发展的需要。所以生存发展之道在于耕读。“耕”在农耕时代,意为耕田的意思。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劳动。教书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写作也是一种劳动。 用“笔耕”来表达既要劳动、也要读书,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简单务实,而且可以操作。

曾国藩一生熟读经典和历史见证名门兴衰,深研治家之道。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说:商贾之家,勤俭之家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而 八字决 是保证家族绵延10代以上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现在曾家也已经经历了十代,依然人才辈出,家道兴盛,所以 耕读八字诀 ,已经是最好的治家成功验证。

现在家庭大多富不过三代,白手起家已经很不容易,再到富二代、富三代的传承就变得更难了。靠官职权力保障,靠财富的积累都只是短暂的。唯有子孙的自立自强,懂得生存发展之道才是根本。曾国藩的家训其实是一种忧患的意识,更是深远的洞见,高瞻远瞩,也是爱家、守护子孙长久兴旺的至上法宝。

建议现在的家庭让孩子多读书的同时,多参加一些日常的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参与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验手脑并重的实际意义,把家中的人口变成劳动力人口。 小的时候,知识+实践;长大了之后就会变成智慧+创造了。 让孩子了解人格之平等,养成良善奉献的品德,建立 忠诚廉洁的治学态度 ,将来成为成人、成才、成事之人。三节:节欲、节劳、节食。

曾家累世以来 孝悌勤俭 。

早起:父母是孩子的风景,孩子看在眼里。

不收拾屋子是“败家”气象。

白天睡懒觉是懒惰的苗头。

俭:1)节俭;2)控制欲望;3)收敛

诸葛亮家的后人从事中医中药。

曾星冈制定的家文化:勤俭+耕读+孝友

选老师:真学问+品行好+志同道合

曾国藩家的藏书楼是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第一楼,有30多万册。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哪一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书香门第、忠厚之家则家运绵延,所以家中最好的房间是书房。

父母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是 志向教育 的基础。父母注重读书,又经常看书,就是 家庭文化 。言教是教育的末端,境教是教育的前端,中间还有离场教育。

父母的行为方式形成身教;父母的说话方式,形成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训谁来执行呢?

曾国藩的弟弟 曾国潢 ,在家主持家务、严格执行家训。

曾国藩的大儿媳 郭筠 (夫曾纪鸿),为曾家的孩子自强自立,增加了六条家训:

1)男女皆知习一样手艺

2)男女皆应有独自一人出门之才识

3)男皆应知俭朴,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从人人自立一本账本,写算不错。

4)男女皆因侠义,诚信不要行为有亏。

5)男女皆因报至公无私的心肠,外辱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

6)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报,蒸于此。

孩子们自立自强,全家人形成上下的统一,长子曾广云23岁高中进士,四个儿子的子女,每房长子郭筠亲自督促学习中文、日文、英文。

曾家在儿媳的选择上:要求对门的女子出生于书香门第。

曾家自己的女儿:有书香味,懂得持家之道。

刘鉴 ,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的儿子曾纪官的老婆。刘鉴负责管理曾家子孙,编写了两本书:《集字避复》识字教材,收录了3800常用字。《曾氏女训》分为三卷,德育16课、智育8课、体育8课。

女人的书香味超过香水味,香水味香一时,而书香味可以香一辈子。甚至可以代代相传。书籍便宜,但价值很高。 家中的书香味是家中的贵气 。

有钱没文化的人是土豪,又有钱又有文化的人是贵族。人和人在一起不是偶然的,甚至两个人的婚姻也是有秘密的。

曾家一脉相承的数学世家,出了四个数学家。

孩子立志的环境和条件:

1)父母的精神取向很重要,标杆的作用。长辈或名人作为榜样效应,产生共鸣感连接。

2)父母的亲密关系, 孩子只会听从他心中尊敬和爱戴的那个人的话。 配得感 ,志向的肯定。孩子非常尊重父母时,很容易与父母产生很强烈的连接。

3)更重视身教。有配对的境教环境和配对的书单。

中医世家中的中医很容易传承。上下周围环境的高度统一形成,强烈教化效果,孩子在其中耳濡目染。

曾国藩两个儿子,五个女儿。

曾国藩为第五个女儿选女婿:(不看门第、不看父亲官职。)人品好、学问好、家境好、公婆好、体质好。然后妈妈同意,女儿同意就可以了。

第五个女婿:艰苦朴素、忠厚老实、谈吐不凡、见识远大、体贴入微、才大心细、精干廉明、为守兼优、局量远大。

女儿选人家的标准:人品好,又有钱。

自奉简约、勤俭: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家教导的孩子: 不求小就而求大成。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胜。

父母: 志趣高明,切实提携 ,使子女力求上进,才能使子女日后有所成就。

勤俭的治家之道:获得家庭幸福,财富与金钱。孩子身上有好的性格和特质。 从小培养的财富承载力和转化率,懂得持家,将来的生活不会太差。孩子身上本身具备财富特质,再配对好的伴侣的人品,在任何时代,无形在创造有形,财富有道,道为无形,无形化于精神,精神显于财富,唯有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最好的教育不是把财富给孩子,而是把孩子变成财富。

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秀才(23岁),28岁中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由县、省、国家三级政府来举办。进士每三年才考一次,每次只取全国前200至300名,没有年龄限制,全国人都可参考。曾国藩名列三甲第42名。

曾国藩在清政府寒士出生,十年之内连升七级,并进入清政府核心层,在当时绝无仅有。

曾国藩每天规定自己做几件事情:

1)坚持早起,绝不睡懒觉

2)用功读书,一本书没读完,不看第二本

3)每天读十页的《二十四史》

4)每天练字半小时

5)每个月写几首诗

曾国藩印证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大树的成长法则:每天的一点点,一点一点的积累成参天大树 ,慢慢积累,层层深入。曾国藩有很好的厚重度,生生不息。

孩子读书读得慢,有可能是在感受和思考,他是边感受边思考的。这孩子的先天气质是慢热型。 慢,能够和内心的感受产生更多的连接,更能进入浅层意识,从而把知识内化于心,最后变成智慧。 曾国藩是慢学习的典型例子。曾国藩说学习要耐得住寂寞,耐得着困难。家长对孩子有耐心,是因为对孩子有信心。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大树的话,那就看看大树应该如何来培养。

孩子的心理气质:用感受来学习,先感受后思考。

理解他人的人,不会到处炫耀自己。

到处炫耀自己的人,可能不是真正理解他人的人。错误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改正,说明已经老得没用了。

导致失败的品行有两条:1)骄傲  2)多言 。

有些人说着说着把世界说回来了,有些人说着说着就把世界说没了;有的人说出了敌人,有的人说出了贵人。

鼓励女儿很坦诚的跟她同学来表白:想一个人住。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话的原则:说话时不伤害别人,而且可能会给别人带来理解和滋养。

一个人的说话方式是从家里学来的,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家中的说话交流方式就是设计孩子的人生命运的。 家中的好话是孩子的福气,家中的坏话是祸害的根源。特别我们要留意家中的口头禅,孩子会学习和模仿,会形成习惯性的说话方式。 我们说话的方式是孩子福报的来源,也可能是灾难的来源。

如果没有好话,不说话行不行? 说话是一种教育,所以说话是一种能力,有时不说话是一种智慧,会说话更是种境界。 孩子的福报,我们在家中可以设计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教会孩子怎么说话。

人生命运其实就是人生故事而已,人生故事其实就是人与人间在一起发生的一些事(与人为善)。

人生的得失,不是外在的得失,而是内在的平衡和度量而已。 人生之学问就是人生之平衡。 人生之学问就是天地之平衡,了解天道与人道就是存在的大道:一日三省、厚德载物、厚德载人。 大凡成大事者,都以报恩不记仇,以德报怨,与人为善,学会祝福别人。

看一个人怎么样,主要看一个人工作之外忙些什么。

哈佛的一个著名理论: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工作以内的事是分内的事,工作以外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教孩子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来决定人生的高度。

结果与行为有关系,而行为与信念有关系,关键在人的信念之上。

一个人的信念形成,需要有一些感受,信念的形成,伴随感受的加入,也叫做体验,也叫参与其中。参与一分就学到一分,参与十分就学到十分。

大学问在家庭日用之间 :孝敬二字近一分便是一分学,近十分便是十分学。

曾国藩每个信念的行程都可找到真实事件来作为支撑。越深刻的世界,越强烈的体验,越能成为曾国藩的信念,甚至因此而变成曾国藩的信仰。

孩子没有共鸣感,就没有连接,孩子就会没有感觉。 知识加感受才能内化于心,知识没有感受是没有感觉的 。 孩子的成长模式是先去做到后知道,感觉在话里等于信念。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植入信念的最好时机。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那些话,当我们说了话的时候,要注意孩子有没有感觉。如果有感觉的话,话语加感受就等于信念。

把笨孩子变聪明的方法是对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同时,父母能够 做到自己受孩子的欢迎 ,同时让孩子进步。

读书一定要有毅力,而且要持之以恒,只要有志气,一定能读好书。

教孩子 要十分有耐心和信心 ,这样孩子才会厚积薄发。

曾国藩只要孩子在学习上有一丝一毫的进步,都要 表扬 一番,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工作上也一样,只要别人有一丝一毫的进步,就毫不吝啬表扬,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受欢迎,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别人进步。

成事不只坚持就够了。

1) 遇到困难很容易 放弃 ,这样人生打横走,不是往高走。

2)遇到困难选择 坚持 ,但只是笨笨的坚持和观望。

3)遇到困难选择 坚持并主动的突破(因病成妍) 。

反省的次数就是进步的次数 。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自身身上找原因,并加以改正。修身进德,让自己变得更加内心坚定,行事圆融,让自己更加坚韧不拔,这样通过自身修来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当我们遇到瓶颈时 ,突破瓶颈最好的方式是增加新的信息:看看书,出去走走,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灵感。每天都要学到一点新的东西,每日一更,每天进步一点点。

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 曾国藩学习《易经》体味人生的兴衰之道。明白人生不可能什么都是圆满的,不可能没有缺陷,否则就会走下坡路 。

越是顺利和成功的时候,越要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保持警惕,不要让他们引起致命的错误。 要守缺,不要求全。只有守缺才能长保富贵,勤俭兴家者都深知此道。 不追求丰盛圆满,因为知道 阴阳之道就是平安之真道。 曾国藩为不如意而感到庆幸,报平常之心,存平安之大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感恩现在的缺失,让我们有向上的动力,由此有动力其实已经足够了,结果交给上天就好了,治家之大道,不求圆满,感恩缺失。

校长决定校风,不一定要换名校。

1听校长演讲。如果校长非常注重传统文化,孩子会学到许多传统文化校长,非常注重学习成绩,孩子在学校里更多的时间在学习。

2听完校长的演讲,再了解一下班主任的性格。

班主任跟班一年,班主任的性格就会影响你孩子一年;班主任跟班三年,班主任的性格就会影响你的孩子三年。

孩子跟家长这么多年,家长的性格有没有影响孩子呢?

与其选学校,不如选家长。其实家长如果进步了、改变了,就如同换了家长。在任何一个群体当中,最具影响力的那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往往是家风形成的重要根源。

现在的家庭谁的影响力最大呢?(父母亲)

父母亲的性格、价值取向慢慢形成家文化 。

现在家庭的装修环境慢慢形成了 境教 ;

父母亲的行为习惯形成了 身教 ;

父母亲的说话方式形成了 言教 。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在无时无刻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修身齐家的前提,不是改变孩子,而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本身是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 家风侧重点在上一代的教育,家教侧重点在下一代的教育 。家教是用来处理 已经出现的问题 ,而家风是 不让问题出现 。中国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应该有关心上一代工作委员会。

曾国藩家书原文有男国藩跪禀。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

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

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

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

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

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曾国藩家书翻译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恭谨地得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里老小都平安,诸位弟弟发奋读书,并且高兴的知道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真是神速。

眼下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得也早。只是不能用脑过度,过度了便头昏。所以经常静下心来让脑子不想任何事情,身心优闲以加强涵养工夫,以便谨敬的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

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但也不求很快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经有些心得,大约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能行走,不要别人扶持,还不能说话,没有乳吃,每天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原来一样。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怕的世兄,同乡六个,得了四个庶常、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又寄呈殿试朝考的全单。

同乡的京官还是那些。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城。梅霖生病势严重,很是可虑。黎樾乔老前辈那里,父亲没有去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报寄回。

儿子等在京城,自己知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大人告诉一下。

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第六篇  乐趣哲学

第五集我们讲了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智慧,本集我们为大家讲述曾国藩的乐趣哲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生活压力巨大,各种家庭事务头绪纷乱,工作中有干不完的活,每天辛苦不说,犯一点小错误就被领导批评,还是总是得不到同事的支持。有木有感觉自己很苦逼?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遇到这些不如意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看看曾国藩的乐趣哲学,学习他是如何机智地和同事沟通,又是如何面对生活的逆境。

什么是乐趣?一般意义上我们会认为乐趣就是幽默,但是这里讲的乐趣哲学是从广义范围上讲的,不仅仅是包括幽默。我们总结曾国藩的乐趣哲学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幽默,二是智趣(这里的智是智慧的“智”),三是志趣(这里的志是志向的“志”)。

首先,我们讲曾国藩的幽默。

听过前面几集的讲述,大家对曾国藩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感觉他要求对自己各种高要求,平时肯定是一个不苟言笑、很严肃的人,然而,曾大帅其实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平时没事还喜欢讲讲段子呢。

你是不是有点不相信啊?请听这个故事。

在第四集中我们讲到这样一个场景,在军营曾国藩早上要和大家一起到餐厅用餐,在饭桌上曾大帅谈笑风生,十分和气。

有一次,曾大帅在饭桌上和大家聊天,谈到自己家里的一则小趣儿事:那时候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刚刚结婚,可是新媳妇晚上不早睡觉,要在织布机前面叮叮咣咣地织布,这使得曾纪泽很受不了。为啥新媳妇不早睡觉?她不敢早睡啊,因为曾国藩律己律人,要求家中的女眷(包括夫人欧阳氏、四个女儿和新来的媳妇)也要有严格的作息,白天参加劳动,晚上纺织或者缝衣,所有女眷每人一辆纺车,而且要求每天每人要至少纺出四两线。

曾国藩的夫人欧阳氏每天织布到半夜,婆婆不睡媳妇哪敢睡觉,可这新媳妇天天晚上不早睡觉,愁坏了新郎曾纪泽,有天晚上他实在受不了,就大声喊道:“妈,求求你明天把你大儿媳的纺车砸掉吧,她天天晚上织布,吵死我了。”

寂静的深夜这个喊声显的尤其大,整个总督府院子里的人都听到了,曾国藩也没睡着呢,他于是也大喊:“老婆,要砸就先砸你那台纺车吧,我也吵着睡不着啊!”

曾国藩向来家教严格,更别提是对儿子了,所以曾国藩完全有可能起来训斥纪泽一顿,太不像话了,深更半夜这样喊,下人们都能听见,丢不丢人啊。可事实证明,这只是我们印象中的曾国藩,并不是那个鲜活的曾国藩,他没有训斥儿子,而是逗家人一乐。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把家里发生的糗事编成段子,在单位食堂公开讲出来,让幕僚们笑到喷饭,给艰苦的军营的生活添加一点色彩。

幽默是一种生活重压下的润滑剂,不时地给自己、家人和同事带来一点欢乐,能让家庭气氛更加和谐,也拉近了自己与同事的距离,给一层不变的生活涂一些润滑剂,我们会有更多前进的动力!

接下来,我们讲曾国藩的智趣(智慧的智)。

曾国藩做两江总督的时候,有一个县里面的团练把总叫李元,给他写公文用了“移”这样一种文体。

我们知道公文文体主要分为三种: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上行文就是下级单位对上级单位的行文,例如请示、报告;下行文是上级单位对其所属的下级单位的行文,比如批复、通知等;平行文是同一级别单位之间的行文,例如“函”这种文体。

我们现代已经不使用“移”这种文体,但是在当时这算是一种平行文。一个县里的团练把总官阶也就是七品,曾国藩是两江总督官阶一品,按说这个公文肯定该用上行文的文体来写,但是李元却用了“移”这样一种平行文的文体。

曾国藩的办公室主任收到这个公文,吓坏了,李元这个同志太不懂事,怎么这样不尊敬领导。其实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李元肯定是没有系统学过公文,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应该不是故意的,但是在当时,这样藐视领导是犯了“僭越”的大罪。

但不巧的是,曾国藩正好进来已经看到这个公文,大家都在担心,心想李元这下玩完了。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发作,他默默地批示完公文,把文件还装回信封,在封皮上批了一首小令:“团练李把总,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李把总有意思啊,是想和我平起平坐吗,怎能用“移”这公文体呢,你是真不懂还是故意的?

你看,曾国藩并没有责罚李元,只是调侃了他一下。等这批示出来,办公文的同事们感觉这位曾领导真是太有意思了,大家都在传阅这首小令,整个办公室一团笑声,曾国藩自己假装听不见,心理却也在偷偷乐。

这是就是智趣,曾国藩用和谐包容的态度原谅了李元,机智地用一首小令挽回了尴尬的局面。李元一定会明白领导的用意,会感激曾大帅能够原谅他犯的错误,日后对曾大帅也会更加敬重;而办公室的同事们会看到曾领导的才能,更会佩服领导的胸怀。

记得有一次自己给领导做PPT,不小心把最后一页”谢谢大家”提到了前面,领导在会上打开PPT首先看到最后一页,他机智地说,我们的PPT用了倒金字塔的结构,想先感谢大家,然后开讲,同事们一笑而过。

虽然领导没有批评我,但是我知道这是领导给足了我面子,也是一种间接的提醒,自己暗暗提醒自己下次一定认真做好。自己犯的小错误导致的尴尬场面,领导适时开了个机智的玩笑缓和了一下气氛,对我来说却比哪些大而空的说教更加有效。

智趣也是团队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的这种智慧和胸怀。如果自己犯了错误要努力学习相关技能,弥补不足;如果队友犯了错误可以机智而不失尴尬地提醒他,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越来越优秀。曾国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幕僚们的建议才能制定合理的作战方案,最后打败太平军。

最后,我们讲曾国藩的志趣(志向的志)。

曾国藩在家训中讲一个人要“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忧就是忧患意识,一个人有了忧患意识才会有志向;乐就是志趣,是指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志趣就是要求我们不管面对顺境还是逆境,总应该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实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在第一集中我们就讲过,曾国藩在他人生的第三阶段建湘军、平战乱,忍受着种种苦难。

在江西,湘军三次败给太平军将领石达开的部队,曾国藩的水军基本全军覆灭,当时的江西总共十三府就有九府被太平军占领,曾国藩所在的南昌三面被围,加之他身边的两大将领塔齐布去世、罗泽南被调走,他当时的处境如同一个江中心的孤岛,稍微有点风浪,他便有被拍下水的危险。

我们讲过,湘军不是朝廷的正规军,朝廷不派拨粮饷,可那时候江西官场的同僚们也不支持曾国藩,他自己筹措粮饷又四处求告无门,湘军几乎到了末路。

加上曾国藩本人有牛皮癣的老毛病,心情不好的时候病情会更加严重,残酷的现实加上身体的疾病,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当时有多惨。

可是他自己并没有觉得很苦,在给弟弟的信中竟然调侃自己的病情,他说自己最近全身是疮,奇痒难耐,公事很多,事情多了病情就愈发厉害,有一次下棋,边挠边下,等下完棋以后,棋盘上画的格子都被皮屑覆盖了,问弟弟自己厉害不?!

听起来有点瘆人哈,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的病情是有多严重,因为曾国藩这个病和心情有很大关系,心情好就好病情就好点,心情差病就更加严重,他自己都惨到这个程度了,还不忘记调侃病情,也是没谁了!

这其实就是身处逆境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虽然内心很苦闷,但是日子总要一天天过,高兴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何不为自己找点乐子?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大概也不会有曾国藩这样惨了,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充满生机的阳光心态。

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鼓舞了士兵,他最终带来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这种乐观精神不是让我们盲目快乐,而是在忧患中寻找一种宣泄口,在困难面前给自己鼓励、给队友打气,没有这种精神,或许我们国家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

正如苏东坡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在世如同一场旅行,难免回碰到各种问题,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应该有志向,也应该有趣味。

生活实苦,愿你在重压之下仍能够学会寻找乐趣,学会享受生活!

自此,六集曾国藩的故事就为大家讲完了,我们最后借用曾国藩弟子为他写的挽联来概括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大家是不是意犹未尽啊,甚至反问难道曾国藩就没有缺点全是优点吗?欢迎各位听众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根据您的留言抛出论点,在第七集让大家热烈讨论。

关闭

书籍简介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目录

全部课程 >

同学们还在听这些课:

换一换

精选学习笔记 / 52

发表学习笔记

蓝色的记忆

04-27 23:58

乐趣的哲学是自信的浪漫主义精神,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能看得透看得开。这就要求多读书,多修德,能自律。人生是一场旅行,有苦有累有磨难,困境中要学会寻找乐趣,才能放松心情,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进。快乐开心是一天,郁闷伤心也是一天,何不选择前者。

118

分享

青紫

04-27 10:52

生活中遇到问题不可避免,但用机智豁达的心态巧妙处置,就可以像圣贤一样不被问题所扰,生活会有滋有味,工作效益会非常可观哦!

38

分享

深圳木林森幼教曾楚秦

04-21 00:13

人从一出生,就知道了最终的相同结果,无论贫富异或强弱。因此常有人问:人为什么而活?我这大半年里也因为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今天的课文里,我了解到伟人曾国藩如何在逆境中面用幽默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故事,很受启发。乐观之人无敌!

35

分享

开心果

04-13 23:46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身处逆境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拥有充满生机的阳光心态。虽然内心很苦闷,但是日子总要一天天过,高兴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何不为自己找下乐子

51

分享

渔翁

03-24 00:21

乐观是一种心态,幽默是一种智慧。你能看透、看开就会乐观,你想幽默就得多读书,多留意生活,做一个有智趣的人。

60

分享

虹(La vonne)

03-23 23:48

曾公的乐趣哲学:幽默 智趣 志趣1)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 有了它才会有更多前进的动力2)智趣是团队建设中必不可少的3)志趣是不管面对顺境还是逆境 都应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 这样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人生如同一场旅行 我们都是匆匆过客 应有志向和趣味

54

分享

随缘

03-23 23:17

生活确实很苦,我们一定要在重压之下像曾国藩那样寻找乐趣,学会享受生活。要幽默,有智趣和志趣,这样才不会被困难所束缚。

37

分享

查理:B190胡13762110884

03-23 22:50

人生在逆境中更应该充满乐趣与幽默,更要鼓励同志们坚信必胜的正能量,最终会战胜困难取的成功!

32

分享

start all over again

03-23 22:02

曾国藩在家训中讲一个人要“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忧就是忧患意识,一个人有了忧患意识才会有志向;乐就是志趣,是指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9

分享

start all over again

03-23 22:01

如果自己犯了错误要努力学习相关技能,弥补不足;如果队友犯了错误可以机智而不失尴尬地提醒他,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越来越优秀。

23

分享

球大哥15717510920

03-23 20:50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人都需逆流而上。

为人处世,当内正外圆;内正很多人都能做到,而外圆则更显示做人处事的技巧与智慧。

生活有苦有甜,乐观每一天,更能体会生活的甜美,也能促进更好的生活!

25

分享

start all over again

03-23 20:18

幽默是一种生活重压下的润滑剂,不时地给自己、家人和同事带来一点欢乐,能让家庭气氛更加和谐,也拉近了自己与同事的距离,给一层不变的生活涂一些润滑剂,我们会有更多前进的动力!

从书名上看,大家可能很难产生兴趣去读这本书,一本知名度不高,而且是一位满清大臣写的说教类的书有什么可看呢?但是如果耐心去看它,定会有全新的认识,《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它是一类讲道理,助人修身提升类的书,不像小书那样跌宕起伏,意境优美,或者同人产生共鸣。因此,读这本书非得有足够耐心不可,最终就算读八分,看进去五分,施行一分,也会受益很多。

曾国藩,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谥号文正。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达到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并对他的毅力进行了模仿,放在历史长河中,他也能算得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至于有人说起他在政治方向上的“过失”(帮助满清朝镇压由汉人组成的太平天国军及捻军等及平定太平天国后没有去推翻清朝统治)而指责他人是汉奸走狗从而去指责他的为人,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最多只能去判断这件事的对或者错,而不能去判断这个人怎么怎么样。因为(一)我们并没有处在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和层次,让常人去评论指责那些非常之人,很难让人信服;(二)我们是新时代人物,看待那个时代事情用的是上帝视角,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并且我们的思想较先前进步太多,所以我认为这些人的观点并不能成立,因为他在政治方针上有一定历史局限性。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共收录曾国藩的家书435通,其中和弟弟们和子女们的信占比最大,《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精华也基本都在与弟弟子女们的书信中,篇幅一般都十分长。)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除具有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一)他的治军才能很受后人重视,家书中与九弟曾国荃谈论的军务内容是其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二)他的治家思想,也很受后人重视,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致诸位贤弟书中讲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以教育弟弟们成才是曾国藩一以贯之的指导原则。

曾国藩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不苟言笑,做事按部就班,十分传统保守,严谨,戒骄,戒躁,戒色,甚至写给自己家人们的书信上,格式也极为讲究(在称谓、启辞、结语、祝词、署名上很严谨),他大概是一个无趣的人(我猜他的弟弟们和子女们也这么觉得),天性被严重压制。不过他身上所具有的这些品质,正是现在所缺少的,对很多事情都有着很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总的来说就是教育人很有一套)。

下面我列举一些信稿分享:

(一)给弟弟们在信稿中抄录自己写的用于警示鞭策自己的《五箴》之一 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译文:用花言巧语取悦别人,最终只会干扰自身。整天闲言碎语,也会搅乱你的心神。懂的人绝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绝不真懂。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只会让智者发笑、愚者惊骇。那些惊骇的人最终会弄清原委,会认为你其实是在欺骗。那些笑话你的人会鄙视你,即便你发誓也会怀疑你。过错与悔恨交集丛生,铭记在心以求自我改正。铭记在心却仍然重蹈覆辙,可叹你已白发苍苍一事无成。

(二)告诫弟弟们避免因考试没考中,积愤太久,以致产生骄傲懈怠的习气。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译文:我平生在科举考试方面非常顺遂,只是小考考了七次才考中。但每次不中。没敢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只是深深惭愧自己的考试诗文罢了。现在想起来,还如芒刺在背。因为考试场里,只有文章丑陋而侥去但中的,绝没有文章好而被埋没的,这是绝对的道理。

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奋读书,只因做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很多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到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人,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儿诗和古文,或者喜欢搞点儿考据,或者喜欢谈论理学,目空一切自以为才学能压倒一切人。但在有见识的人看来,他们的造诣也没多高,也只配让人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要力除傲气,力戒自满,不要让别人冷笑,才会有进步。

(三)曾国藩位至二品大员后对门风的重视,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月十八日的书信中告诫四弟曾国潢:

“家中《五种遗规》,四弟需日日看之,句句学之。我所望于四弟者,为此而已。家中蒙祖父厚德余荫,我得忝列卿贰,若使兄弟妯娌不和睦,后辈子女无法则,则骄奢*佚,立见消败。虽贵为宰相,何足取哉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别家无好榜样者,亦须自立门户,自立规条;况我家祖父现样,岂可不遵行之而忍令堕落之乎”

注:卿贰:这里指二品大员的意思。

自主持军务以来,曾国藩日理万机,烦乱不堪,但仍不忘在家书中告诫弟弟们要重视家风建设,教育晚辈要勤慎、勤敬。

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六月初二日与诸弟书中写道:“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敬。即令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定之理。愿吾弟及吾儿侄等听之省之。”在咸丰四年六月十八日与诸弟书中写道:“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余深悔往日未能实行此二字也。千万叮嘱!澄弟向来本勤,但敬不足耳同历之后,应知此二字之不可须臾离也。”

以上四处仅仅是从其书信中找到比较平常的例子。

——————————————分割线—————————————————

题外话:我读那些历史类书或者人物传记基本上是因为对某一段历史发生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物感兴趣,跟看故事一样,兴趣是主要原因,并没有带着目的去看。但是如果非要问看这些有什么用?研究历史有什么用?

搁以前我大概会毫不迟疑的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即前人们做得好的那些,我们奉为模范;前人们做得不好的那些,作为以后的教训,设法避免。

这个答案粗略一想,感觉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好像不怎么对。因为世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呢?很多朝代的制度及处理事情的方法何尝不是本着历史上的经验呢?但其结果如何?基本都在重蹈覆辙罢了。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它是没有用的。不知前事,一意孤行的人,注定要失败。虽然那些历史书及传记类书虽然是记录事情的书,但是要探索的,是其中的道理而并不是事情本身或者某个单独的人(这里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不过道理从实践中出来才更站得住脚,所以才会了解学习那些事情。

曾国藩36字家训家规:

1、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竟成。  

2、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    

3、专: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4、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    

5、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广宽,得道多助。    

6、静:静能生明,怒以伤身。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7、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    

8、暇:人生苦短,莫图便盖。事忙易错,且更从容。    

9、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小处放松。    

10、明:人贵自知,自知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11、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2、硬:刚正不阿,铁骨正之。迎难勇进,雄壮豪迈。    

13、俭:俭以养德,贫而自强。物欲丧志,侈以败业。    

14、重:心胸宽博,举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    

15、廉: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节欲莫贪,克己复礼。    

16、勤:刻苦求进,勤学善思。懒惰误己,勤奋兴财。    

17、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18、忠: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    

19、仁:仁术并用,以仁爱人。仁礼并施,稳聚人心。    

20、诚:推心置腹,言而有信。精诚所至,始终如一。    

21、敬:平易近人,不卑不亢。内外兼修,乐道人善。    

22、恕: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23、和: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谐通。    

24、谦: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    

25、挺:艰难险苦,坚定意念。决不气馁,振作精神。    

26、辣:激浊扬清,赏罚严明。恩威并重,治病救人。    

27、变: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28、悔:遇有不测,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    

29、耐: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耐以生存。    

30、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31、滑:化危为夷,缓解矛盾。以滑化险,急中生智。    

32、展:化大为小,一展了之。诱其松懈,自我发展。    

33、浑: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    

34、忍: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忍气静心,平息愤争。    

35、退:节制锋芒,谦和退避。激流勇退,养精蓄锐。    

36、圆:既讲原则,也讲艺术。举止留心,内方外圆。    

久利之事无为,众争之地勿往:

一直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去的地方不要前去。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的东西,或许有害。

世界上哪有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能够一直获利的事情,那有可能是骗局,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性的头脑,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很多人争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招致麻烦。正如《论语》中所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一位妈妈,一天骂了女儿两句,这个女儿离家出走了。路上饥寒交迫,遇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给了她一碗粥喝,这个女子认为老太太是天底下最好的人。聊到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对妈妈满腹怨言。老太太说:“你妈妈每天都给你做饭吃,你没感恩她。我今日就给你喝完粥,你就感激我?”这位女儿无地自容,马上回家了。

曾子说:“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是说喜爱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厌恶而知道他的优点。

告诫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要感情用事,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的缺点和优点。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扩展资料: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另还著有《挺经》、《冰鉴》等现代畅销书。

-曾国藩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如下: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人物评价: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受到后人很高的的评价。他的一生勤俭廉劳,不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为官,在官场获得了巨大成功,官运一直很旺。

对于自己的后代子女教育也一直受后人赞扬和学习,一生共十二位子女无一人是纨绔子弟。

名门望族:曾国藩家族(十代传家)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科举时代,曾家考取功名20多人。废除科举后,这个家族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到160多人。在后人当中有院士、有外交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