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家谱里面要包括哪些内容?
像凡客家谱那样做出了一套标准模板。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长生普、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不过也有像凡客家谱那样做出一套标准模板的。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由西方人提出的哲学终极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回家翻翻家谱,就可获得一些解答。近年来,一股民间修谱热在武汉兴起。昨天,刚刚花了120万元修完家谱的蒋先生拿到家谱后,激动地说,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蒋家人的教子秘方。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武汉出现了几家专门修家谱的公司。有的公司称拥有高科技软件,采用“互联网+”为顾客修谱。武汉化工区某修谱公司负责人刘威说,公司刚刚创立时,就有专门的团队为顾客修谱,但从前期收集材料、排版到后期校对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购买了100多个姓氏家谱的数据库后,大大提高了原始资料的搜集效率。
记者来到武汉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看到桌上正放着多部家谱。工作人员说,这里已收藏了132部家谱,以湖北省内的家族为主。“来古籍室的市民,八成以上是为了看家谱。”工作人员说,家谱区域是古籍阅览室最“火”区域。市图书馆在不断搜集家谱,也欢迎市民捐赠,近十年期间,增加了30本左右,种类也变化较大,过去的线装书几乎见不到了,都变成了非常精美的现代书样子,竖排字也变成了横排字,家谱的风格愈发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市图书馆也欢迎市民捐赠家谱。
工作人员介绍,来这里看家谱的市民,有的是为了修自家家谱寻找线索和资料,有的是“零起步”,不知道怎么修家谱,来这里参考一下模板。汉阳的一位刘先生,将一本年久失修的珍贵家谱捐赠到这里来,请求古籍室帮忙修复并保存,并希望能为其他刘氏子孙提供修家谱的资料。一些市民捐家谱,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失散的亲戚。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扩展资料:
家谱起源: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起源久远。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是谱牒产生的根源。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实行宗法封建制度,其《世本》之类的家谱,属周室宗族,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经春秋战国、秦王扫除六合,到汉高祖,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再到东汉已由世族和宗族替代;两汉时期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于是,家谱在两汉时期服务于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以至于造假的现象应运泛滥起来;隋唐时期科举取仕成为选用官员的基本途径,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由血缘关系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格局,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五代以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抬头。
自北宋起,许多文人学士挺身而出带头修谱,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功能也由政治功能转向社会功能方向发展。
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溯宗、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作为社会群体的宗族和家庭的作用。
——家谱
欧式家谱体例,是现在用得最多的家谱模式。它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家族家谱模式的简称。它的特点就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五世一表,一表一提。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1、 欧式家谱一般是一页左右十竖行,上下五层横格。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2、上下五层横格,为五世。从上往下数,一、二、三、四、五,五世。每上下相邻的两层均为父子关系。
3、同一层横格中左右相排的人均为同辈的兄弟。以年齿论,右边的排行为长,向左依次递减为老二、老三、……。
4、父亲只有一子,则竖行中父子名讳上下相对;如果父有三子,正对父亲名下的是长子,紧邻长子左边的两格则填写老二老三的名讳。
5、同辈的人数较多,一页填写不完可往下页延续,但表示世系辈分的横格不能舛错,不然的话,世系辈分就乱了。
6、一个竖格,填写夫妇二人名讳,右边写男人名讳,左边写妻子名讳。需要加注的,名字旁边加注小字。
7、首页五世,这五世不论占了几页,都是同表,都得一提。提,就是把本表最下一横层中,第五世的所有名字,都提到下一表中最上层的第一层横格中,按原来的顺序从右到左依次排好。提的作用就是上下两表关系的承上启下,互相衔接,不致舛错、断裂。
8、提到第二表的五世,领续下面的六、七、八、九四世。由于此表领续的五世是上表未世的重复,所以此表实际上只续了四世。下边后续的各表都是如此,这叫"五世一提,实续四世"。
9、家族较大,支系众多,可续完一支,再续另外一支,在卷首编好目录页码,便于日后的查阅。
10、以上9项,都是世系排序的元素。世系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除世系外,还有凡例、序言、影像、家规、题名、耆寿、节烈等诸多项目。由于各个家族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家谱编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自二十二世起,岳氏后人统一用乾隆皇帝赐我岳氏家族三十二字辈:重开奇秀,永佐朝邦,崇修喜彩,宗耀远光,英贤辅弼,金玉其相,武穆家风,山高水长。例如叫岳明,“修”字辈,三十一世。
辈分是指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也指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主要分为长辈(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母辈等)、平辈和晚辈。亦作“ 辈份 ”。
扩展资料:
辈分介绍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家谱
欧阳修式家谱格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山右向左排列,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可有一些生平记述,主要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病亡者名下划黑线,为国捐躯者名下划红线。满族修谱一般选择龙、虎、鼠年,仪式隆重,耗资颇多,故大规模修谱已渐稀少。满族家谱为研究家族史、地方史、民族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谱书、谱单种类
单张谱图表谓之谱单;富者望族不仅有谱图表且有谱序、家训、坟茔等项目装订成册,谓之谱书。满族最早的谱书为努尔哈赤时所建最早的档子,也就是爱新觉罗家族最早的谱书。满族每个姓氏为了延续本家族的历史都修有家谱。
谱书是满族以血缘关系组成家族的青史,是维护血缘关系内部家族统治的纽带。一般规模较大的谱书都有谱序、族源、谱系、祭祀(礼仪)、家训(婚丧嫁娶规矩)、典型(先烈及宦官传记)。
以上内容参考 -谱书
家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进,目前有了很大的扩展。
其格式已经丰富多变,没有唯一。
只要核心理念、内容一致,格式就不那么强调了。
一、从内容上,家谱一般包含如下格式(内容):
1、家谱序言、家族源流介绍;
2、历代家族名人画像;
3、历代先祖家规家训;
4、世系图(家谱核心):记载家族代代繁衍、婚丧嫁娶的人文信息;
5、家谱总结/统计:从政、经商、学文等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员统计表;
6、家族重大活动记载、慈善公益事迹;
7、家族相关趣闻逸事;
8、附记、家族成员联系清单、结语等。
二、从形式上,家谱主要有以下三大格式(类型):
1、纸质家谱:一般是书籍形式;
2、电子家谱:一般是文档、表格或PDF等电子书格式;
3、网络家谱:一般是网站或APP应用。
三、总结:
当前无论采用那种家谱格式、类型,无论内容大同小异,只要是清晰明确的记载了家族代代相传的人文信息,都可称为家谱,至多是丰富程度不同、排版样式不一样而已!
附三大家谱类型展示:
) 纸质家谱(孔子世家谱)
) 电子家谱(西袁氏家谱)
) 网络家谱(找你家谱 FindU)
一套家谱里面要包括哪些内容?
本文2023-11-08 19:29: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