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吗 徐福在日本地位有多高
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吗
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这是在中国流传了好多年的一种说法,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可。其实,这种说法是并不准确的,因为这毕竟是传说,我们并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来确认这种说法。
徐福雕像
首先,徐福是不是真的到了日本就存在疑问。大家只知道徐福是出了海,但是究竟去了哪里,历史书上面没有记载,跟着他一起去的人也都没有回来。反正就是不在中国了,至于是遇上了海啸,还是到了别的地方,大家都是不确定的。你说他去了日本,我还说他去了美国呢,我还说他去了新加坡、菲律宾呢。
其次,假设徐福去了日本,也并不是全部的日本人的祖先。徐福当初出海的时候,是有着一个浩浩荡荡的大队伍的,里面有几百人的男孩和女孩,都是经过了精挑细选,打算去“献给神仙”的。至于最后是不是被徐福一个人享用了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徐福带着他们到了日本,那么男童女童长大了,各自成家,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如今的日本人。
最后,还有日本原先的土著民的问题。虽然至今对生命起源存在着未解的秘密,但是日本作为一个环境还算不错的地域,是会有土著民存在的,也就是原住民。这样的话,原住民的后代一定不会是徐福的后代,毋庸置疑。
但是话说回来,在徐福去日本这个假设下面,徐福的一些后人很可能是今天的日本人。
徐福在日本地位有多高
如果传说成立的话,徐福是到了日本去,那么徐福在日本的生活,应该是很不错的。即使不像今天人们所说的“日本人全是徐福的后代”这么夸张,但是对于当初不算发达的日本来说,徐福的地位一定是重要的。
徐福塑像
首先,徐福是有非常强的生活的能力的。传说中的纵横家鬼谷子最宠爱的关门弟子,同时下山之后就受到了始皇帝的重用。无论成果怎么不显著,始皇帝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他。要是没有什么能耐,怎么会做的这么成功?他可以亲自教他带的人们怎么种地,怎么捕鱼,怎么生活。
说到他带来的孩子,那是几百人,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是孩子,所以都很听话。千挑万选出来的孩子,只要徐福一个发号施令,都是会乖乖照着做的。因此,不用说当地的土著民,单是这些孩子,就会接受各种差遣,让徐福的生活过的很享受了。
再就是土著们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地方,里面应该是存在原住民的。那么,鉴于隋唐时候“遣唐使”们的奋不顾身,可想而知,往前推百年的日本人们是生活的有多原始。因此,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的徐福,会是原住民们崇拜的对象。他会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茹毛饮血的生活。
这样说来,徐福称“王”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为毕竟“皇帝”是嬴政的发明,当初还不算接受,也是表现了一种尊重。
徐福是哪里人
徐福的家族记载在古代正统的文献记载里不多,后人想要了解徐福家族的起源和具体演变,依据的是汉代著作的关于族谱的记录和唐宋时代里出现的术士的家谱资料。据学者研究,记载徐福家族历史的徐氏家谱,族谱资料有出自三国的南洲徐谱。
徐福东游
这本徐谱写着在南洲也就是现在的南昌,有一个名士叫徐稚,祖籍为东海,他的祖先徐该,隐居在南洲,永不为官,耕田读书传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书中还写到,徐仲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徐长,小儿子叫徐延,徐延也叫徐尚。
徐长生的儿子取名为徐猛,徐猛生的儿子为徐谘与徐福又叫徐市,徐福带领祖先进入东海祖洲就是现在的日本,徐尚知道徐福将要造反不再回来,于是让其曾孙隐居洪都(南洲,南昌)徐该来不及隐避,让自己的儿子坚持隐居南洲,从此移居到了南洲,传了八代一直到徐稚。还有其他作者著作的徐氏家谱里记载,徐福者,又称徐市或希,谱名徐仪,字君房,他的父亲叫徐猛,祖父叫徐长,从祖父讳延即尚,曾祖父仲。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徐延得知了徐福要造反,入东海不再回来,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南昌,自此世居南洲。
后代学者参考这几处文献,并且经过细细考证核实发觉一下几点大体相同,第一徐氏夏朝的时候被封于徐氏,徐氏子孙大多分散东海郡及周边等地,徐福的父亲徐猛,祖父徐长,曾祖父徐仲,因为徐福带了几千人去往日本,没有在返回,徐氏担心秦始皇降罪,惹来灭门之灾,于是赶紧让后代子孙都迁移到南昌并且长期隐居南昌。经过这样的资料考证,那么能确定的是徐福是东海琅琊郡人,为江苏连云港赣榆县人。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移民大国,每一年都有众多华人奔赴海外,开启全新生活。他们曾经是在历史车轮下,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只能选择保住自己的性命。那个时期国家危机万分,水深火热之下,出国才能有更好的和平的生活。后期则是留学热潮的趋势下,许多有条件的人,都更愿意前往海外读书,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确实有所不足。这些人在毕业后,大部分都选择留在国外,而不是建设国家。
等到老年后,思乡情绪更盛,许多人又会带着自己全家回到中国,想要寻找当初的家乡。一家族海外漂泊381年,带着族谱来中国认祖归宗,称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族谱的演变史
从古代的大家族们伊始,由于家族内的人员实在是过多,也为了给族中子弟一个身份证明,族谱就此诞生。族谱其实更好地维系了家族,对于看重血统的古代皇室贵族们而言,族谱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而这是由中国的制度更迭所带来的,当世袭制把禅让制给取代后,一个家族的人就能永远掌握江山,成为大好河山的主人。他们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会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平民们割裂开来,确保血统的纯净性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家谱也就此诞生。
家谱都是被书写在纸张上,因此普遍认为它的出现是在文字诞生之后。不过许多家族,其实在早期使用的都不是纸张,而是通过口述就把家谱给传播下去。曾经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蒙古族,早期就一直靠口述来传递家谱。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谱,是被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的,商朝的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家谱。商朝时期,龟甲和兽骨多用于占卜之中,上面所写的也应该是占卜的事项。但是这一块龟甲上印刻的文字确实同一家族好几代人的性命,自然其就是家谱。
现今发现的龟甲家谱共有三件,内容最多的一件记载了儿氏家族11代共13名子孙的名字,保存完整,为历史研究带去了重大价值。现今能拥有保存下来的家谱的家族,曾经几乎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可惜在时光冲刷下,一切的荣誉都如过往云烟消散。而在韩国,有一个在海外漂泊了381的家族,其后人带着自己家族的族谱来到中国认祖归宗,更是自称自己是中国人,在当时引发了众多关注。
田氏家族的过往
一切的开始,都源自于这个家族的先祖,田好谦所做出来的选择。出生在1610年的河北省邯郸市的他,没有接受时人的约定俗成,即靠着辛苦读书,考中功名来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他从小就对军事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自己也对带兵打仗很感兴趣。于是田好谦在年岁稍大后,就成为了当地民兵队里的一员,成了军人。这一时期的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国家在蛀虫和奸臣的侵蚀下,正在面临倒塌的危机。
田好谦在刚刚参军后,还没来得及接受训练,战争便突然而至,他不得不被派遣上了战场。可惜他还没来得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就被敌人俘获成了一名俘虏。尽管自己落入敌手,田好谦毫不畏惧,他的独立特行也引起了朝鲜军官的注意。这名朝鲜军官对于这样有气节的人很欣赏,甚至打算把田好谦策反,想让其留下来,为朝鲜献力。
田好谦自然是不愿意,他深知做叛徒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尽管前方等待自己的是高官厚禄,但人总是会为自己的坚持而放弃一些事物。田好谦的内心中,对国家的热爱是无法被取代的。结果这名军官反而更加欣赏他,在得知他不愿意为朝鲜效力后,就放走了田好谦,只是他不能回到大明,但依旧可以在朝鲜生活下去。
此后田好谦也不得不在朝鲜安顿下来,回国对此时的他来说,是一件不可奢求,无法实现的事情。他只能在朝鲜生活下去,还娶妻生子,有了全新的家庭。但即便如此,田好谦一直都挂念自己的祖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它,他也会把自己的过往告诉给子孙们,告诉他们自己是中国人,故乡在河北省的邯郸市,他毕生想心愿都想要再次回到中国,亲眼见到自己的家乡。田好谦对后人们的言传身教,此后也一代代地流传了下去,田氏后人们也都想要和中国联系,来寻找自己的故土。
故土难离,寻亲困难
可惜当他们想要来到中国的时候,几乎席卷了全世界的战争开始了,而弱小的中国和朝鲜都是被欺压的对象,中国此后遭遇了百年磨难,才终于建立全新秩序。而朝鲜更为凄惨,直接被俄国和日本瓜分,不得已分裂成为了两个国家,田家也在这场人祸中,无法赶来中国。直到公元2004年,田氏家族的后人们,才终于找到机会来到中国认祖,这个漂泊了381年,无根无萍的家族,终于再一次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的怀抱。
田家后人们带着家谱来到中国,想要寻找自己的亲人,他们每个人都能说出流利的普通话,可见对祖国始终没有忘怀。因为语言是他们和祖国的唯一联系,就算在韩国使用的不是汉语,他们依然坚持让家族的人都在学习普通话。田氏家族来到了田好谦的故乡,即鸡泽县,想要寻找自己祖先的亲人们。鸡泽县的村民们无不感动,他们没有想到,一位在数百年被俘获的士兵,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故乡,到死都想着要回到祖国。
山阳公后裔,有一部分迁到日本。 阿知宫据日本《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即原田族谱)记载,山阳公刘协有一个玄孙刘阿知,大概是山阳公刘秋的兄弟辈,于刘秋袭爵为山阳公
时,见当时天下混乱之象已生,遂于是年五月初一召集家臣商议对策。
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与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到达日本,成为刘姓在日本的始祖,并被后世尊称为"阿知王"。
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在华夏文明的文化传承中,人们总觉得,有不少内容,日本和中国是相通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日本的文字。毕竟,对比日本文字与中国汉字,有部分从字体结构来看,可以说长得完全属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不过,它在含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确切来说,日语文字是由中国“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并混合使用。
于是,人们不禁会想,在遥远的古代,日本和中国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很多人将这种可能性推到了徐福身上。
▲日本文字
不少人在一直怀疑:日本人的来源,是否极有可能就是大约22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出海寻找带去的那3000童男童女的后人?
历史的真相究竟怎样?对于发生在秦朝,徐福带去的,后来和徐福一起不知所踪的那3000童男童女,他们究竟漂流到了大洋上的什么地方?是死是活?是不是最后真的去了日本,并在那块土地上安了家?
▲日本人与中国有何渊源?
▌徐福东渡日本“中国说”
1、司马迁《史记》:徐福到达“平原广泽”并在此定居!
关于徐福东渡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称徐福为“徐市”)以及“淮南衡山列传”(直接称作“徐福”)。其中,对徐福东渡之事记载比较详细的当属“淮南衡山列传”部分。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提到,徐福从南到蓬莱,与海神对话以及海神向他索要童男童女作为礼物之事(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徐福向秦始皇编造的托辞)。同时,还记载了徐福带着谷种、百工随行的情况,然后他们到达了一个叫做“平原广泽”的地方。徐福到了这个地方以后,他觉得当地气候温暖,风光秀丽,人民也非常友善。徐福因为给秦始皇要寻找的仙药并没有找到,因此“止王不来”。也就是说,达到“平原广泽”这个地方后,徐福不再回来,而是在当地自立为王。而且徐福还教授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以及造纸等先进的生活技能。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平原广泽”到底在哪里?
这在后人看来,觉得可能正是日本。尽管目前没有确切的文献可供考证。如果以《史记》“封禅书”中的内容只说它在“渤海”来推测的话,按照正常情况,如果是渤海,一直顺海前行,出了渤海海峡,就会进入黄海,如果再顺着黄海继续前行,也只能顺海向东南方行进,而再往前方,也刚好是日本岛所在的位置。
因此,人们将“平原广泽”视为到达了日本也是符合逻辑的。
2、《三国志》与《后汉书》:徐福达到“亶洲”留此不归!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与《后汉书》的“东夷列传”中,也分别提到了徐福东渡之事。
(1)《三国志》说法: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里说徐福东渡到达“亶洲(又作澶洲)”并留此不归,具体内容为: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
而关于“亶洲”这一地名的记载中,《三国志》还提到,“亶洲”与“夷洲”同在中国外海的东南方向,而且两者相距不远。根据这一说法,结合一些古今地理位置对比,人们认定“夷洲”为今天的台湾岛(台湾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改称“流求”,明中叶称“北港”、“东番”,明朝末年才开始称“台湾”),因此“亶洲”应该指日本岛。
▲徐福东渡至日本
也就是说,实际“亶洲”指的正是古时候提到的“倭国”。而且《三国志》还在“魏书·倭人传”中专门对“倭国”的具体地理位置作了说明:
“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这句话,道出了古时候中国人认为倭国的位置就在我国古代海外的东南方向,此时,“亶洲”已与“倭国”在地理位置上不谋而合。
这基本上也可以说明,徐福确实是带着3000童男童女东渡去了日本。
(2)《后汉书》说法:
《后汉书》“东夷传‧倭”中提到徐福的去向,其实是和《三国志》的观点保持一致的,其中也提到了“澶洲”:
“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二十馀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
既然,《三国志》与《后汉书》里都说了,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去了古之“亶洲”,而且,这个地方皆指向今天的日本,那么,这更增加了徐福去向日本说法的可能性。
▲东夷古国
3、《义楚六帖》:首次明确提出徐福去了日本!
徐福东渡之事,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由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博采诸多经论,以及儒道诸书所撰成的佛学辞典《义楚六帖》(又称《释氏六帖》)中,首次明确提出徐福最终到达的地方是日本!并说徐福到达后,将日本的“富士山”称为秦始皇曾将要找的“蓬莱”。而且还说,今日在日本的秦氏为其后人。
▲《释氏六帖》即 《义楚六帖》
关于这部分记述,具体内容记载在《义楚六帖》卷二十一“国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
“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段记述并非义楚亲历,而是因为他有一位来自日本的朋友叫宽辅(法号,弘顺大师,927年到达中国),生活在日本醍醐天皇时代。因此,不少人认为,关于徐福在日本的这段可以称作“历史”的部分,应该是这位叫做宽辅的人给义楚讲述的。于是,这段记载还是值得商榷和有待进一步考证,虽然可以作为徐福可能的去向之地作为参考,但还是不能绝对诠释疑惑。
4、欧阳修著《日本刀歌》:徐福带去秦“焚书坑儒”前部分典籍
在欧阳修所著《日本刀歌》中明确指出,徐福的去向正是日本,并且认为,徐福去日本还携带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因此使得在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之前的大量典籍得以在日本保留。该内容原文如下: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欧阳修
对于这一观点,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亲房所著《神皇正统记》也将此事作为信史记录,内容称:
“孔子全经唯存日本矣”
▲孔子讲学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的话,更加印证了徐福东渡日本说法的真实性。
▌徐福东渡日本“日本说”
到底徐福有没有到达日本?在日本,徐福文化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要历史记载有历史记载,要家谱也可以有。
郑成功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岛,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千秋功绩。而说起郑成功个人及其家族,其实也曾发生过很多故事,这个家族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少有的极具国际化背景的家族。比如说郑成功本人其实可以算是中日混血儿,而且他还有个只有日本名字的弟弟。而郑成功的家族后来甚至成为了清朝的旗人,他弟弟的家族后来则完全变成了日本人。那么当时这个家族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背景复杂的郑芝龙 说起郑成功家族的国际背景,当然首先还是要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为郑芝龙的背景之复杂,可以说就算是在现代也会超出多数人的想像。 郑芝龙出生在福建泉州,他的父亲郑士表曾在泉州做过小吏,但因为家计困难,所以在郑芝龙17岁那年,郑士表让他带着两个弟弟去澳门投靠在那里经商的舅父黄程。而当时澳门在事实上已经被葡萄牙人占据,所以郑芝龙到了澳门之后为了谋生,就学了葡萄牙语。而且他为了得到葡萄牙人的信任,还入了天主教,并有了一个葡萄牙式的天主教名,叫尼古拉斯·伊瓜安·加斯帕尔德(Nicholas Iquan Gaspard)。 葡萄牙人所描绘的郑芝龙 在澳门期间,郑芝龙又结识了当时长住日本的大海商李旦,后来在得到舅父黄程同意之后,郑芝龙前往日本长崎,成为了李旦的手下,而这一年他才19岁。到了日本之后,他很快娶了一个当地华侨翁翊皇的女儿为妻。不过这个女孩虽然出身华侨家庭,却是这位华侨的日本妻子在改嫁给这位华侨时带来的女儿,所以这位华侨的女儿其实还是日本人,而她的生父姓田川,所以有时她也被称为田川氏。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也就知道了,郑芝龙在郑成功出生之前,其实就已经拥有了至少3个国家的背景。而在田川氏嫁给他1年之后,郑成功就出生在了日本长崎。所以郑成功确实是个出生在日本长崎的中日混血儿。而在两年之后,田川氏又给郑芝龙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也就是郑成功的弟弟。 日本长崎郑成功诞生地的纪念碑 而在此前后,郑芝龙先是被李旦派到当时侵占台湾的荷兰人那里做翻译,但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荷兰人,自己拉起队伍,在海上开始了亦商亦盗的生涯。到公元1627年,郑芝龙的舰队就发展到了700艘船,而且还不时袭扰广东和福建沿海,因为成为了明朝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不过在1年之后,明朝福建巡抚熊文灿就联络郑芝龙,将他招安,郑芝龙此后也就成为了熊文灿手下的海防游击。 郑氏兄弟分离两国 而成为了明朝官员的郑芝龙很快想起了还在日本的妻儿。公元1630年,他先把大儿子郑成功接回了中国,但他的妻子田川氏却被日本德川幕府禁止出国,而小儿子当时还只有3岁,所以也随母亲留在了日本。而当时田川氏及其生父的家族都认为郑芝龙恐怕不会再回日本了,所以就决定把郑成功的弟弟过继给田川家族,并为他取名田川次郎左卫门。 中国台 南郑成功祖庙的郑成功母子像 所以田川氏和她的次子后来就一直生活在日本。但郑芝龙和郑成功都没有忘记田川氏,所以也一直在想办法把他们母子接到中国。不过这父子俩的努力直到15年之后才取得了进展,当时郑芝龙通过在日本的一些老关系取得了日本幕府的特许,终于可以把田川氏接到中国了。但这却并不意味着郑家终于可以团聚了,因为德川幕府虽然允许田川氏去中国,但却不允许郑成功的弟弟次郎左卫门去中国。虽然田川氏也曾试图花重金疏通幕府,但幕府知道郑芝龙家族当时富甲一方,所以要让他家在日本留一个人质,以便将来获取更大利益。所以无论田川氏怎么哀求,幕府的态度始终非常坚决,次郎左卫门绝对不能离开日本。 最终田川氏无奈,只好在公元1645年自己来到了中国,和郑芝龙及郑成功团聚,而次郎左卫门则被留在了日本。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田川氏离开日本上船前,曾哭着对次郎左卫门说道: 儿勿忘儿父及儿兄,又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国。 所以后来田川次郎左卫门就独自在日本生活了,后来他又改名为田川七左卫门。不过虽然他的父母兄长都回了中国,但他们之间却也没有失去联系。因为日本幕府留他在日本就是为了未来和郑家做更多生意,所以并没有阻止他们一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而当时正值明清更替的乱世,在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称帝,建立了南明隆武政权。因为有拥立之功,所以郑芝龙一时权倾朝野,其家族本来就有的生意更是越做越大。 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像 所以郑芝龙就让在日本的次子田川七左卫门担任自己家族在日本的总代表,为自己打理在日本的贸易事务,七左卫门在此期间也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公元1646年,清军南下,并让郑芝龙的泉州同乡洪承畴劝降郑芝龙。当年12月,郑芝龙降清。但郑成功却始终拒绝投降,之后自己带领军队继续抵抗。 不到一年之后,田川氏所在的福建安平被清军攻克,田川氏为免受 自尽而亡。所以此后郑成功就与清军有了杀母之仇,有些学者认为郑成功此后誓死不降清也与此事有很大关系。而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七左卫门得信之后也下定决心,支持郑成功抗清到底。后来郑成功在 的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在初战失利之后龟缩在赤嵌城试图长期顽抗,根据一些记载,当时在日本生意做的很成功的七左卫门还曾给郑成功送来几十船物资与银子,帮助郑成功最终通过长期围困使荷兰人最终投降,成功将台湾收复。 郑氏兄弟后代的不同命运 不过后来,郑成功和田川七左卫门这两兄弟的后人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各自经历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首先是在郑成功 后不久,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郑氏家族与田川家族的联系逐渐中断。而在公元1683年,清朝发起 之战,在澎湖海战中清军击败郑氏军队,随即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shuǎng)率领全家投降清朝。之后,郑氏全家被迁往北京,并被编入清朝汉军八旗中的正黄旗,郑克塽本人被封为汉军公。之后郑家后人一直担任正黄旗下的佐领职位。 郑克塽画像 在雍正年间,郑家在八旗的改编过程中被从正黄旗调整到了正红旗,后人始终有人世袭佐领一职,直到清末。1920年,被认为是郑成功九世孙的郑沂、郑泽兄弟还曾重修郑氏家谱。1930年,郑泽还向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捐赠过郑成功的画像,但此后这家人就再无消息了。 而田川家族在日本海禁之后则逐渐日本化,成为了日本人。后来在田川家所在的长崎,也曾长期存在姓郑的华裔家族,他们被认为就是田川七左卫门的后裔。在公元19世纪末,这个家族有一个名叫郑永邦的人曾经成为日本的外交官,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谈判中,他还曾担任日方谈判代表伊藤博文的翻译。几年之后,他甚至还担任了日本驻天津的领事。而这个家族后来又改为日本姓氏福住,近年来还有人曾经到泉州参加过纪念郑成功的相关活动。 所以郑氏家族确实是一个先祖和后裔都非常多样性的家族。但桃花石杂谈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他所做的事绝对是要盖过他在家族出身与背景的。而郑成功虽然家族背景非常复杂,但他在世期间驱逐荷兰殖民者,为中华民族夺回了被西方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这个历史事件没有任何争议,所以他的历史功绩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应该得到铭记的。
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吗 徐福在日本地位有多高
本文2023-11-08 18:58: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