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4收藏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第1张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青年相声演员裘英俊1月4日在微博上发文,其师父姜宝林于2021年12月29日晚11时55分去世。姜宝林对相声也有独一份的贡献。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1

 其实姜宝林先生的辈分并不难判断,主要是网上各种声音比较多,各种错误也比比皆是。

 比如说号称权威的某度某科,上面赫然写着姜宝林出生于1938年,所以很多二把刀自媒体就拿这个时间去判断他当年拜师陈涌泉的父亲陈子贞是不对的,因为陈子贞1941年就去世了。

 如果姜宝林真出生于1938年的话,那2018年徒弟们给他办从艺八十周年纪念,这岂不是一落地就上台演出的节奏了?所以某度某科是大大的错误,事实上姜宝林出生于1928年,11岁开始学艺,所以他2018年举办从艺八十周年纪念是说的过去的。

 另外那些二把刀自媒体说姜宝林曾经跟陈子贞学艺也不对,姜宝林开蒙老师叫陈子泉,一字之差。但是你要真到相声家谱里找这位寿字辈老先生你还找不到,因为在相声家谱上他叫陈紫荃,是德字辈艺人李瑞丰的徒弟。

 陈子泉是寿字辈艺人,那姜宝林就是宝字辈了?起码这时候也不是,他们俩只是开蒙的老师学生关系,没有拜师。

 姜宝林开蒙之后跟随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学艺,大部分的能耐是跟李洁尘学的。但是两人的关系极差,也没有摆知。用马三立的话说,李洁尘这个人人性不好,哪儿哪儿都不收他,天津几个茶社一听是李洁尘都不要他。后来姜宝林去济南晨光茶社说相声,现场效果很好,结果分账的时候晨光茶社班主孙少林只给姜宝林分了半份,理由是他是李洁尘的徒弟。

 从这段回忆中我们可以解释出好几件事来,一是为什么李伯祥和马家父子有矛盾不对付。二是为什么姜宝林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对孙少林评价不高。三是看来当年刘宝瑞和孙少林闹矛盾打擂台可能真的是刘宝瑞受委屈了。

 解放后田立禾拜师张寿臣,他怕人小辈分大,特意和几位文字辈的同行结拜把兄弟。五个人里老大姜宝林、老二田立禾、老三王文进,老四李伯祥,老五魏文亮。大家都说这是田立禾高风亮节主动降辈分结拜,没人提老大姜宝林,看来那就是因为当时相声圈还是把他算作李洁尘的徒弟。后来薛宝琨写书的时候也把他纳入李洁尘徒弟中去了。

 但是,事情的反转就是在1988年天津燕春楼姜宝林收徒仪式上。这次收徒仪式姜宝林是特意从北京赶来,目的就是为了让马三立出席。马三立在现场说了很多话,讲了他和姜宝林认识和熟悉的经过,还有姜宝林拜师的历史等等,最后马三立给下了一个定论:打今儿起,你就算我徒弟了。姜宝林在现场当着骆玉笙等许多曲艺界知名人士的面儿给马三立鞠躬献花。之后的相声家谱里,姜宝林就纳入了马三立的徒弟之中,位列常宝丰之后李文华之前。

 从这些记录和历史来看,姜宝林还是应该算作马三立的徒弟,第一,有关系有历史。第二,拜师有见证。第三,相互认可。第四,之前两位都没摆知。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那就是李洁尘在此时已经去世19年了,师父去世徒弟跳门是可以的,何况是一个门户不清的徒弟。如果李洁尘还在世的话,这件事估计还得拖着。

 不管怎么说,姜宝林拜师马三立这回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网上有人说那是马三立玩笑话,绝不是。为了收姜宝林,马三立把李洁尘的黑历史都抖搂出来了,肯定不是一时玩笑。而且现场还有那么多曲艺界大腕当见证呢。

 相声界五大宝林:侯宝林、于宝林、耿宝林、姜宝林和常宝霖,这样就都是宝字辈了。

 辈分有了,那姜宝林先生的相声水平如何呢?

 笔者的答案是很强,至少在五大宝林里中等水平。首先,他年轻时在天津相声大本营之一的连兴茶社能攒底,这没有真能耐是干不了这个的。再加上他年轻时也确实外貌比较帅,颜值即正义啊。

 其次,他的单口相声相当强悍,曾经录过上百段之多。再次,他在新时代也创作了不少相声。笔者听过印象比较深刻的如《穆三伙》,讽刺八十年代营业员脸难看话难听的段子。这段子相当不错,可以和李金斗陈涌泉《武松打虎》以及高范《不正之风》并列。

 最后,姜宝林是侯宝林先生最后一位搭档,两人一起合作过《阴阳五行》《猜谜语》《五红图》等段子,能和侯大师搭档的绝非善茬。

 姜宝林在晚年收徒不少,比较有名气的有裘英俊和于丹等人,这个当时也有点儿争议,主要是裘英俊他们太年轻,不是世家还弄个文字辈。但不管外界如何说,反正相声家谱上裘英俊于丹是妥妥文字辈了,裘英俊见着李伯祥喊个师哥就行了,这让李大白活旦上哪儿说理去。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2

 青年相声演员裘英俊1月4日在微博上发文,其师父姜宝林于2021年12月29日晚11时55分去世。

 根据姜宝林先生的嘱咐,不愿意因为去世打扰观众,所以在所有后事料理结束以后,再对外公开。

 姜宝林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能演能写的老艺术家。年轻时候学过京剧和评戏,后来跟陈子泉学艺(也有说跟吉评三的)。学成后在国内各大相声茶社,启明、连兴、晨光等都有表演。

 身为跟侯宝林齐名的四大宝林之一,姜宝林对相声也有独一份的贡献。侯宝林是让相声取代大鼓成为攒底的角儿,而姜宝林则在相声茶社开启了先打钱后表演的先例。

 姜宝林的相声风格活泼而生动,口风清脆,包袱都得特别脆,传统跟新相声都拿得动,而且并不拘泥于所谓的传统跟创新,而是怎么有效果就怎么来,所以在同行中评价很高。再加上姜宝林先生形象特别帅气,观众缘非常好,在南开区相声队担任攒底,给他开场的是天津相声名家黄铁良(侯宝林徒弟),可见姜先生的艺术水平。

 姜宝林在相声创新方面也有独一档的建树,除了创作上演《训军马》《穆三火》等脍炙人口的新段子,他还对传统相声进行了新编,比如将对口相声《报菜名》《卖布头》等改为单口,要知道这类段子很多地方需要捧哏递腿儿才能推动剧情,但姜宝林改成了自说自话,虽然没能在业界流传开来,但也成了他独具一格的节目,并且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一个把毕生献给相声的老艺术家,却在自己的师承问题上,一直备受同行争议。直到去世,弟子裘英俊才用一张生平简历,给师父正了名“他是马三立弟子”。

 姜宝林跟陈子泉学艺,后来又拜了李洁尘为师,但因为一直没有正式摆知,所以才有1988年马三立在燕春楼收徒的事情。

 当时本来是姜宝林先生收徒仪式,但马三立却成了仪式的主角,马老一人讲了二十多分钟的单口,对几个同行进行了含沙射影的攻击。其中主要“炮轰”对象就是姜宝林的师父李洁尘。

 马老说李洁尘人性不好,连累了姜宝林这个徒弟,在姜宝林去晨光茶社走穴的时候,班主孙少林故意不给姜宝林整份,就是为了寒碜李洁尘。

 当然马老说这些话也塞了不少私货,李洁尘跟孙少林确实有一些不愉快的过往,主要原因是一直在晨光茶社演出的李洁尘,后来在张寿臣刘宝瑞亲临济南创办共乐茶社,跟晨光茶社打擂台,结果李洁尘跑到了共乐阵营,变成了孙少林师徒的竞争对手。

 但这事情也不算太大的矛盾,毕竟后来刘宝瑞跟孙少林师徒握手言和了,江湖人都讲究一个“合”字,不至于因此记恨一辈子。再说晨光茶社能拿整份的人,一直就只有李寿增一人,连孙少林都比李寿增拿得少,姜宝林能拿到七厘已经算很不错了,难道他一个外来和尚还想跟李大穴头并肩齐吗?

 所以这大可以看成是马老对李洁尘的“砸挂”,或者说为自己收徒弟找一些事由,且听且一乐就是,不可偏听偏信。

 即便如此,马三立在燕春楼正式收姜宝林为徒,而且有很多同行跟天津市领导见证,还有媒体全程记录,这算是非常正式的摆知仪式,放到任何年代都没人刨的动。

 但是,姜宝林在这之后再没有在公开场合,自称是马三立弟子。包括他的徒弟裘英俊等人,在跟马氏门人做节目的时候,也从没提过这茬儿。马志明多次去裘英俊主持的节目,裘英俊都是称呼其少马爷,没有以马三立徒孙身份跟马志明论,要知道刘威这种不算门里人的,都管马志明叫“师叔”。而裘英俊也是叫马三立“马老”,而不是“马三立师爷”,姜宝林在节目上也是直呼马三立名字,而不是“我师父马三立”。

 而且姜宝林当年在南开大学收裘英俊于丹等人的时候,尹笑声作为嘉宾到场,对姜宝林从头夸到脚,还跟姜宝林合作了一个小段子。按理说同门师弟收徒弟,做师伯应该好好盘盘道,讲一下同门情谊。但尹笑声全程称呼姜宝林为“先生”,姜宝林也一样,两人一个字都没提马三立徒弟这事儿。

 这其中的缘由,可能跟同行的争议有关。毕竟姜宝林这种跳门,属于升级式跳门,在业内算是比较忌讳的。假如姜宝林没有李洁尘这个前任师父,一直就是按照陈子泉那里论,那么马老即使收了他,争议声也会小很多。

 再者姜宝林晚年收了一堆八零后的徒弟,裘英俊们如果都拿自己当文字辈,跟同行到处盘道,那就是走到哪儿都是晚辈。这种充大辈的行为在业内非常忌讳,尤其是某些特别看重辈分的封建沉渣,看到谁都恨不能高人一辈,比他辈分高的都想法子往下拉,正因为有这种人存在,所以裘英俊于丹等人在公开场合也从不提这茬,跟谁都按年龄去论。

 姜宝林跟徒弟们保持这种谦逊低调的姿态,即是为了跟同行和睦相处,也是对封建辈分的一种淡漠。

 最后,祝马三立的弟子姜宝林先生一路走好~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3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宝林先生于2021年12月29日晚11时55分在天津去世,享年95岁。

 天津相声广播主持人、演员裘英俊在其微博发文透露:“遵照先生生前遗愿,只把欢笑留给观众,不要过多打扰大家,后事一切从简,并皆已料理完毕。感谢家乡父老、各界朋友多年来对先生的厚爱。”

  从旧时学徒到军旅艺术家

 姜宝林先生生前是国家一级演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7所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由他创编的相声《家庭会议》《训军马》《穆三伙》《装聋学哑》《婆媳对话》等名段至今依旧在相声迷的口中广为传诵。

 “我8岁学艺,开始到稽古社学京剧,学不好师父就打,真给我打怕了。”姜宝林和记者说:“有一次师父让我去买饭,那会儿年纪小,贪玩,路上就被‘画锅’说相声的老艺人吸引了,站定了就走不动道了。师父从那儿等着呢,你这饭是买哪儿去了?”结果肯定又是挨了一顿打。母亲心疼,从此便不再让他学戏了。11岁那年,姜宝林正式踏入相声门,拜前辈艺人陈子泉为师,那一年是1938年。

 此后,姜宝林跟着师父四处漂泊,北京、天津、唐山等地,走到哪儿演到哪儿。16岁那年出师,开始自己闯荡江湖。

 时间到了1960年,姜宝林调入吉林广播说唱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政治部文工团相中。“我生于天津,在津学艺,在津出师,成名于天津,然后把自己所有的才智都奉献给了部队的战士们。”姜宝林说。给战士们说相声和之前所说的传统相声当然是有区别的,“你得说战士们的身边事,幽默中要有贴近性,真正把战士们在军营里的生活说出来,把他们的思想拉到节目中来。”

 翻出当年的录音《训军马》,你听,大段的贯口一气呵成,话锋一转,立即引入主题。捧哏的演员先是拿机械化炮兵与骡马炮兵进行对比,接下来跟战士们相关的战斗素材脱口而出,包袱儿就埋藏在这一来一回之间,逗得在场的战士们捧腹大笑。当年由他创作、表演的相声节目《训军马》,荣获全军汇演创作、表演“双料冠军”。

  天津是梦开始的地方

 很多人都以为退休之后的姜宝林会留在北京居住,其实老先生回到了天津,就住在南开区万德庄大街的一处公寓里。在他看来,天津这片土地就充满了幽默的基因,想把相声说好,一定得不断从这里汲取养分。

 天津既是曲艺生长和繁衍发展的沃土,更是名副其实的曲艺之乡,曲艺在天津长盛不衰、几度辉煌,产生过许多大师级艺术家。

 侯宝林和姜宝林演出

 为什么曲艺名家需要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成名成角?为什么天津这座城市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现在还依旧吗?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提问,姜宝林陷入了思考。

 “天津不是相声的发源地,但要想在这个领域里成名成家,必须来天津镀金。”为什么非得来天津镀上这一层金呢?姜宝林说:“天津人对演员是负责任的。”

 “你这个活使得好不好?对不对?这一大段贯口从头到尾顺下来到底流畅不流畅?天津观众的心里有把尺子,你拉来几个专家坐那儿也未必比天津人懂。不光是相声艺人要经过天津观众的认证,当年京剧名家厉慧良照样也得走津城,为嘛?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天津人的掌声绝对给你拍到点儿上!”

 正是这样一种氛围,吸引着这位军旅相声大家退休后选择回到天津生活。“落叶归根,解甲归田,在天津待着舒服,哪儿也不如家好。”老人说。

 姜宝林先生2018年接受今晚报记者采访

 2018年10月,在天津津湾大剧院举办了姜宝林从艺八十周年的纪念演出。91岁高龄的姜宝林仍登台站着说完三十分钟单口相声。

 姜宝林出版有《姜宝林相声选》一、二辑和《幽默笑话选》等。

杨少华先生是一位有争议的相声演员。不但他的师承有争议,平心而论,我觉得他的性格也有点小缺陷,人品也有一点点小瑕疵。

杨少华的师承辈分

马三立大师在编相声家谱的时候,将杨少华归到郭荣启门下,定位宝字辈,即便侯宝林大师、常宝霆等都认可杨少华的宝字辈,但是相声界仍然不买账,就连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也从不称呼杨少华为师哥,都是称呼杨先生,而杨少华儿子杨议拜师马志明时,马志明直接回怼:收了你,不就连你爸爸也认了?

至于杨少华的师承为什么有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杨少华的人品不行。杨少华解放前在启明茶社打杂,当时的启明茶社班主常连安撮合杨少华拜师郭荣启,而郭荣启碍于面子也就答应了,但是解放前摆知的钱的徒弟掏,杨少华这人就一直推诿著,这事就搁置下来了。

等到解放后,摆知被取消了,杨少华就更不用花钱了,其实不说摆知,杨少华自己对郭荣启先生也没有尽一点孝敬,也就是没把郭荣启当时师父孝敬,也没从郭荣启那学到东西,所以郭荣启对这个徒弟来说,既不承认,也不否认,那就是不认,我就没这么个徒弟,还解释什么?所以说杨少华这事做得不地道,当年侯宝林大师也穷,没钱摆知,还是师父朱阔泉花钱吃碗炸酱面,可见,穷只是一个原因,有没有孝敬师父、尊重师父才是最重要的。

性格小缺陷

杨少华因为出身贫寒,小时候没少吃苦,所以在生活中比较节俭;新中国成立后,杨少华添了四个儿子,孩子多,工资低,自然是捉襟见肘,日子依然过得很节俭。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无可厚非,但是节俭不等于小气。郭荣启为什么不承认杨少华这个徒弟?有人说是杨少华没摆枝没请客,这个不是主要问题,谢天顺也没摆枝,郭荣启怎么承认谢天顺?

如果杨少华当初请郭荣启等人吃个便饭,如果杨少华能在三节两寿时去郭荣启家里看看,我相信即使杨少华每回都空著手去,郭荣启也是会理解的,也不会不认这个徒弟。师徒如父子。父子情分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你没钱,心意到了也行啊。逢年过节连师父的门都不登,师父怎么可能认你?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不能太小气了。

人品小瑕疵

杨少华是马三立先生的干儿子。马三立为了提携杨少华,曾经让杨少华给自己站一个,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改革开放之后马三立把杨少华调到天津市曲艺团,让杨少华给马志明当捧哏。杨少华好好地给马志明捧,可是杨少华在台上抢词,好表现自己,让马志明心里很不爽。

后来马志明又逮到杨少华和刘俊杰在一起对活,马志明不能忍受杨少华的背叛,两个人只能裂穴。赵伟洲是杨少华的贵人,是赵伟洲捧红了杨少华,然而红了之后,杨少华又和赵伟洲裂穴,回去捧自己的儿子杨议去了。还有一点,杨少华北漂之初,吃住都在侯宝林家里,按说应该有感激之情。可是后来杨少华在电视节目中提起这段经历,没有一点感激之情,反倒认为是理所应当。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咱中国人就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在杨少华先生这里却不是这样。

相声是一门大众艺术,欣赏门槛很低,听得懂汉语的人都可以听相声;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只要在听相声时发自肺腑的开怀大笑了,看完了觉得开心,心情舒畅,那就是好相声,台上的就是好演员,就这么直观明了。当然了,关键是要让观众发自肺腑的开怀大笑,而不是靠出洋相,发怪声来咯吱人,也不靠搞擦边球,说低俗笑话来挑逗人的下三路,否则就称不上一个好演员。

在相声家谱里,马三立是“寿”字辈,侯宝林是“宝”字辈,马三立比侯宝林大一辈,所以侯宝林一直称呼马三立为“三叔”。在讲究师承和辈分的相声行里,这个规矩不能乱,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二人合影,永远是马三立坐着,侯宝林站着。

但辈分不代表名气和成就,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点似乎也存在于马侯之间。很长一段时期内,侯宝林的名声都要比马三立更大,侯被称为“相声大师”,而马直到晚年才被尊称为“相声泰斗”,大师是跟水平有关的,泰斗凭的还是辈分和资历;政治待遇上,侯也明显比马要强,虽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其中还是代表着对其 社会 贡献的肯定程度的。

那么马三立是不是真的不如侯宝林说的好?

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两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帅卖怪坏”的说法看,马更接近“怪”,侯更接近“帅”;从“说学逗唱”来看,马更擅长“说”,侯更擅长“唱”;马更长于叙述和塑造,因此其作品中诞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小人物,侯更长于文化和技法的运用,所以其作品中戏曲、方言、 历史 等内容十分丰富;二人都善于讽刺,但马更多以自嘲形式来完成,而且大多时候只讲不评,留给人自己品味,侯则更多以旁观角度揭露,是杂文式的;马显得更平民,侯显得更精英。

其次,某种意义上马的许多作品或许比侯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在侯的作品中,时代痕迹非常重,这些东西可能在当时有非常好的效果和重要意义,但时过境迁未必好使;而马的作品时代痕迹就淡了许多,更多的是人性永恒的丑陋和弱点,因此无论观众如何迭代,其表达意图依然有效。

既然如此,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 历史 地位看起来确实不如侯宝林呢?

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直接原因。侯宝林一直在北京从艺,而马三立从1950年起就扎根天津了,虽然两个城市的距离不过一百三十余公里,但北京是首都,对于全国都有辐射作用,其文化也更多的带有全国性,天津只是一个地方,影响范围有限,自然无法相提并论。

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侯的艺术是殿堂性的,马是江湖性的,因此侯与权力的关系更近,反过来得到的加持也就更多。

1949年以后,文艺为政治服务,所有旧的艺术形式都要接受新 社会 的改造。侯宝林是相声改革的积极分子和领导者,在他的努力下,相声这门民间艺术不仅得到了文明化清洁,也获得了可以配合形势、发挥宣传作用的新功能。马三立虽然也 积极编演新相声,也对相声文明化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着力更多还是一个艺术行当自身水准的提升,政治色彩始终淡了许多。加上1958年开始,马就被运动波及,此后19年远离舞台,错过了最能创造作品的壮年时光。

马三立的《买猴》、《开会迷》等也是新相声的代表,但同时与侯的新相声有明显不同的面相

侯宝林的相声新,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演出影像里,他永远都是穿大褂的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就有另一种误解的危险了。在今天的语境中,似乎“民间的”就是好的、独立的、纯粹的,而只要与权力产生关系就一定是不好的、依附的、另有所图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民间也会有阿谀奉承、也有醉翁之意、 也有坏的,殿堂里同样有专注的、坚守的、优质的。侯宝林对相声的改革,仍然是以相声为本位的,和后来的歌颂相声、政策相声、口号相声是不一样的,徒子徒孙们丢了底线走了歪路,锅还是不好一味算到前辈头上去。

说回前面,也因为侯的这种特殊地位,因此侯门弟子也基本都身居高位,不断开枝散叶之后,即使是为了抬高自身,也要壮大本门声势,所以就会一直去强化侯宝林的重要与独特,侯的影响力随之越来越大。而马三立的徒弟们显赫者寡,话语权也就掌握得少,对马的追认和抬升自然不及。这都是后人的作用,而且有时与事实并无关系。

所以,马侯二人其实 没有绝对的高下,只能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马三爷什么时候影响力和行业 历史 比侯宝林弱了?

先说行业 历史 地位,按评书和相声等艺人理算

马三爷的爷爷马诚方已经是评书艺人而且还很有名。

马三爷的父亲马德禄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的师父周德山外号周蛤蟆,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平辈亲戚马桂元,师承李德钖,外号万人迷,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还有一位平辈亲戚马四立先生(女),师承郭瑞林。

马三爷的侄子马敬伯,师承侯一尘。

马三爷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师承朱阔泉。这点介绍一下,由于马三爷辈分高,当时跟马三爷平辈的相声艺人还活着的全国就3位,是侯宝林提的收少马爷代拉师弟,侯宝林是朱阔泉的徒弟,朱阔泉师承焦德海,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这种行业 历史 地位我不知道是提问人是怎么觉得马三爷比侯宝林低呢?

再说影响力

金文声金大爷说过相声艺人 有名 有钱 有能耐 三样不挨着。60年代相声界一共评选出两个半会说相声的人,一位是济南的孙少林(孙少林艺名是马三爷起的),一位是南京的张永熙,然后半个是侯宝林。

马三爷57年被错定成右派分子,下放郊区,受苦受罪。61年才回到天津市曲艺团,而且经过挺长时间的冷嘲热讽,受尽白眼。

2001年告别演出时 问观众“我值吗” 如果没有深厚的影响力试问哪位相声艺人敢问这三个字。

侯宝林60年已经参加全国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了。

电台电视基本都是侯宝林了。

不能说侯宝林相声不好

问题是相声来源于生活体现于市井。

马氏相声主要是接地气。我认为接地气的相声是最让百姓接受和回味的。

加上地域的氛围也不一样,天津别称哏都不是白叫的。当年在天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水平不够台下真轰人。多大的腕儿能耐不够观众一样不买账。说的真好也是真捧。天津人可以不知道市委领导的名字,没有不知道马三爷的。 论影响力我没觉得比侯宝林低。

论辈分,家族 历史 都比侯宝林高。

论能耐,天津是相声的窝子。马三爷影响力绝对不差。

如果侯宝林57年也被错定成右派呢?我是说如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以后不要为了蹭点击率弄这些话题。

在我心中就等于是拿宝马7系和帕萨特做比较。

这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若是单论某个阶段,或是单论政治地位,这个问题似乎成立。

但相声是门艺术,特别是门语言的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比如讲,相声讲究师承,讲究口传身教,从相声发展到鼎盛时期,也就近百余年 历史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时代。经过众多相声艺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相声至到今天,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众所周知,中国相声主要有马候常三派,这个顺序至今没有改变,究其原因,就是马三立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和 历史 时期。马候二人仅差三岁,算是同时代艺人,两个人在解放前都已能登台演出,且都师出有名。论辈分,马三立是候宝林师叔,论籍贯,都是天津人,马三立是回族,候宝林是满族,相似之处甚多。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相声八德之一。祖父马诚方是著名评书芝人,马三立算是艺术世家了,从小耳濡目染,师拜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受益非浅。候宝林相比之下,这方面不如马三立。

中国不讲血统论,但要形成独树一枝的派别,的确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马三立的父亲和祖父,虽然是旧 社会 艺人,但对相声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这对相声定位及发展,影响巨大。旧 社会 靠相声吃饭,确非易事。露天撂地,就地抠饼,当面捉贱,那是真功夫。

马候二人在解放前都有真功夫。那时候的相声内容,自黑自嘲,相互黑嘲,不敢讲有关当朝之事,更不敢借古说今,不然,饭碗不保,命也难保。而观众,更是市井小民,贩卒走夫,这就决定了相声原本是市井文化,草根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才从江湖之远,逐步到庙堂之高。马候之人,也都有了政治地位。就连马三立都成了天津市曲协副团长,市政协委员。也曾赴朝慰问演出。1958年,所在单位划右派,,本来是四人指标,后来增加至十一人,把马三立加了进去,于是成了右派。至此到1977年,前后历时近二十年,下放改造,其间有三年是奉命返津参加演出。在此期间,多次挨斗,有次马三立以死相争,纵身跳楼,整个人身体己出窗外,幸亏有人出手,紧紧抓住其一条腿,救了一命,救了一名后来的相声泰斗。

与马老相反,候老在运动中没有受到较大冲击,政治地位稳定,有了发展空间。候老赴朝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候老与时俱进,尝试相声的改革和创新,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并多次为中央领导演出。候老还为对越自卫战的将士慰问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79年7月,候老告别舞台,同年11月,当选中国曲协副主席,此后,多次组织到国外交流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候老抽出时间,著书立说,把相声由实践推向理论高度,完成促进相声在那个阶段的质的飞跃,成为一代大师。

反观马老,在1977年结束劳动改造,己蜕蛹成蝶,厚积薄发,欲挫弥坚,重登舞台。由于下放劳动,马老也有时间把相声真谛,传给一起下放劳动改造的儿子马志明。马志明也不负父望,刻苦学习,成为今日无人能比的武哏相声大师。

马老的相声,看似零金碎玉,实乃一串珍宝。其贯口的功夫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演出风格飘逸,语言结构缜密,不紧不慢,一个目的:逗你玩!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从艺八十年的告别演出。相声泰斗的演艺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马氏相声,三代心血,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在天津,无人不宗马。马三立就是相声,相声就是马三立。相声艺人有个共识:冲不出天津,进不了北京。真要找个标志,只能是马氏相声。作为观众,大多不会欣赏大师们出的书,更愿意听原汁原味的相声,除了从事相声专业的人员。

纵观马候,各得其所。一个是相声泰斗,一个是相声大师,一个是草根,一个是人参。没有草根,哪来山清水秀,繁华似锦,没有草根,草原将变沙漠,高山将会秃顶。

马氏相声,有马志明在,仍然言犹在耳。

候氏相声,因候耀文去,似乎失去象征。

观众记不住那么多段子,只记住了逗你玩。

演员需要掌声,观众需要笑声。

还是侯宝林先生的影响力大。过去相声有“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之说。过去天津人认可的相声不仅只有马三立一个人,应该是有名的“五档相声”,即承上启下的相声艺术大师张寿臣、“小蘑菇”常宝坤、马三立、戴少甫和侯宝林。1941——1945年,侯宝林先生在天津一演就是五年,不但跻身于天津有名的“五档相声”之一,而且在天津一流的“小梨园”曲艺剧场演出时,成为相声届拿“攒底”包银的第一人。侯宝林凭借儒雅、潇洒、大气和一条字正腔圆的好嗓子,不仅在天津站住了脚,出了名,还挣了钱。所以,侯宝林也是成名于天津,是天津的精彩演出,奠定了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所以说什么侯宝林先生是因为在北京,得意于首都的缘故出的名是不客观的。解放后,侯宝林先生净化了相声的语言,纯洁了相声的表演,提高了相声的格调,使相声从一门比较抵挡的地摊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特别是侯宝林先生通过钻研、进取,在相声“俗”的形式中,赋予相声“雅”的生命,是相声俗中见雅、化俗为雅的带头人,这是侯宝林先生对相声最大的贡献!

两位大师同为相声界的泰山北斗,都是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相声老艺术家。那么为什么马老给人一种比侯宝林大师稍弱的印象呢?

首先说,相声艺人在旧 社会 的地位相当的低。再牛的相声艺人在杂耍园子里说相声,也只能是倒二。但是从侯宝林走红后,相声才第一次压大轴。这就让侯宝林大师在相声界的影响力自然高出一头。

解放后侯宝林又与老舍,刘宝瑞等人组成相声改革小组,为相声的改进与发展呕心沥血。而且还专门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官方对侯宝林大师的宣传肯定会比马老多一些,这种情况自然而然会影响老百姓的认知。

其次,从两位大师的个性来说,马老性格更内向,为人低调,朴实无华。除了演出,很少离开天津,在行业内更是长期远离北京政治中心。

而且马老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更多的展示的是天津卫市井小人物的方方面面。京津冀一带的观众能听得懂。但是稍远一点的观众,理解起来很费劲。

而侯宝林大师,是官方承认的,相声界唯一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话字正腔圆,是标准的普通话。这就使侯宝林大师的受众范围比马老大一些。

说了这么多,其实两位大师只是细微的差距。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也没有必要太较真。

马三立在影响力和 历史 地位上一定是低于侯宝林的!这跟他们是什么相声辈分无关。

当然这个高低不是从他们的功力和艺术上说的。文无第一,马三立和侯宝林的艺术特色不一样,谁好谁不好没法比较,只有看他们各自的粉丝喜欢什么了。在艺术上,二者各有特色,这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说侯宝林的 历史 地位高于马三立主要还是从对相声这个“圈子”的贡献上来说的。

坊间都有流传,二人的性格是很不同的。马三立不问世事,醉心于相声艺术。他不喜欢与外界交流,他喜欢关上门自己过日子,害怕惹事,甚至遇到事也会“忍气吞声”。而侯宝林是一个不服输,自尊心非常强的人,他不允许别人看不起相声,他会为了相声“出头”。这样的性格就导致了他们二位在相声界的地位不同。

侯宝林擅长于唱,当然说学逗也都很强。在旧 社会 ,相声的地位很低。在 社会 大众心目中,相声就是个逗乐的“玩意儿”,跟京剧甚至鼓曲都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很多曲艺园子里都是鼓曲一类的东西是大轴,相声最多也就是个倒二,因为大家都觉得相声没那个分量。但侯宝林把当时观众认为的“阳春白雪”的东西加进了他的相声里,让他的相声在艺术品位上得到了提高。侯宝林的相声不但逗乐,而且还有“艺术”的享受,因此侯宝林在曲艺园子里逐渐成为了大轴!这被认为是侯宝林对相声地位提高的贡献。

解放后,对于相声的评价一直不高。对于是不是保留并发扬这个总体上还是“地摊文化”,掺杂着各种胡说八道、伦理、屎尿屁、暧昧黄段子的东西还是有争议。这时候,侯宝林为了保住相声出面呼吁成立“相声革新小组”。小组吸收了老舍、侯一尘等一批文学家和老相声艺人,对传统相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力求净化舞台,让相声跟上时代的需求。说到底就是要给相声寻求一条活路!结果大家都知道,在以侯宝林为主的一批老艺人的努力下,相声得以保留并发扬了。

也正是因为侯宝林这些对于相声界的贡献,他成为了当时绝对的相声****。于是他的作品也被官方大规模的传播了,在全国各地侯宝林的名声大振了。而此时,马三立还是天津相声的一个著名演员,他并没有参与到这些 社会 活动中。而且后期侯宝林告别相声舞台,为相声著书立说,四处讲课宣扬相声艺术;而马三立一直活动在舞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时期。

说句实话,马三立就是个说相声的,而侯宝林不但是个说相声的,而且是个 社会 活动家,相声教育家和相声的研究者。侯宝林对于相声界来说,贡献巨大!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认为侯宝林的 历史 地位和影响力超过马三立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侯宝林是京派,马三立是津派。侯宝林的徒弟(学生)在京城的舞台上颇具影响力,而身居天津的马三立在这点上也差得很远。名师出高徒,高徒捧名师,这绝不是虚言。

马三立的相声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只是由于旧 社会 的封建礼教,使得马三立辈份及宗派的地位无人敢撼动。就相声技术水平评论,马季,候宝林,刘宝瑞等,包括后辈冯巩,郭德纲等都比马三立的强。只是老艺术家都去世了。才被称“相声泰斗"当时"单口大王"刘宝瑞被同行认可,"相声大师”候宝林被同行认可,马三立辈分高被认可。另外一个相声天才马季,是相声界唯一活着被授于"终身成就奖"的大师。国家授于同行认可的最后个'相声大师!'准确的讲相声大师只有三个,即候宝林,刘宝瑞,马季。由于马三立在相声界辈分太高,加之相声界规矩太多,只有称马三立为“相声泰斗"。如郭德纲所戏言。谁长寿谁是大师,更何况辈分高呢!

在文艺界,有人天生就具备旗手的气质。侯宝林大师好像就属于这一种。

相声是门语言的艺术,评判标准其实很复杂,你把一段贯口说得很溜,可以把绕口令倒着背,也不一定是位大师,相声表演是要看很多综合起来的素质。

实话实说,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很崇拜马三立大师,更多的是出于他本身的那些传奇经历,并不是喜欢他的相声。主要是他的相声包袱少,就像《逗你玩》,听了老半天就一个包袱。还有《秘方》,通篇都是铺垫,到最后抖出一个包袱:挠挠。中国的观众很有意思,都知道那个梗在那里,大家还是喜欢听,憋着等那个包袱出来然后哈哈一笑。

在这老几位大师中,论作品数量,刘宝瑞留下的作品最多,马三立老师可能少一些,侯宝林应该属于中游。马三立最好的时光应该是最富创作型的阶段去下放劳动改造了,这可能是作品少的主因。我记得少马爷说过落实政策回城的时候,老爷子差不多有整建制旳鸡鸭兵团了,都不想返城了。可以看出老爷子的隐忍能力。侯宝林大师最然也有下放的时候,但是时间上应该比较短。侯大师的相声包袱密集为大家喜闻乐见,而且是京派相声,侯大师表演功力较深,早期学过京剧,又比较擅长模仿,不论是作品还是表演基本上属于史无前例的。

论政治影响力,侯先生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并当过主席团成员,多次为老一辈国家***表演过相声。而马三立影响力低多了,仅当过天津的政协委员。当然这和马老不是那种喜欢出风头的人有关。

论理论研究,侯大师是行业翘楚,不仅是针对相声的研究,对于笑做过深入的研究和 探索 ,比如喜剧也有研究并有论著传世。就好比曲艺界的王国维,作品就是相声理论方面的《人间词话》。

所以从多个方面,侯宝林大师影响力比马三立大师要高出许多。

这本身就是两个问答。影响力?那是泛指的。单就业内“无人不宗马”,在马三立告别舞台演出时,马季说:我们永远忠于您,并题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其他场合马季言道:什么是马三立?马三立就是相声,相声就是马三立。由此可见一斑!再者马三爷是当时相声界文化最高的,人品最好的,为人最低调的。他的相声不以哗众取宠迎人而以娓娓道来见长,铺平垫稳……不经意间这包裹响的你躺在被窝都想乐。泰山北斗妥妥滴!

马三立和侯宝林,这两位在中国相声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按照薛宝琨教授的观点,如果相声界大师的名额只有四个,那么侯宝林马三立都稳稳入选。

但这两人对于相声的贡献又不大一样,或者说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层面,马三立更像是艺术上的大师,而侯宝林则是改变了整个行业格局的人。

一个在艺术上给后世子孙留饭,一个在技术层面改变了相声的根基,两位对于相声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伟人,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现在相声界为什么有“无人不宗马”的说法,因为但凡还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演员,多多少少都有模仿马三立的痕迹,马老对于相声的诠释跟演绎,已经到了化境一般。尤其是晚年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马三立留下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基本上都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而且马氏相声有着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人物处理,还是在倒口的运用上,你无论听哪段都会有一种感觉,这个故事肯定发生在天津。这也是马老被誉为津门相声神的原因所在,因为再也没有比他更贴切的城市标签了。

马三立马志明父子对于传统相声的坚持,也是对从业人员有深远影响的,在侯大师跟相声改进小组大刀阔斧的净化相声,马季姜昆们拼命创作新相声的时候。马家父子保留了很多传统相声的精髓和表演技法,比如“死纲死口”,这种技法对于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现挂”也必须建立在死纲死口的基础上,如果一味追求活词儿,那就不是相声,而是出洋相耍宝。可惜马老的这种坚持,现在已经被市场的洪流给淹没了,不能不说传统相声市场化,对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摧残。

可以说没有马三立这种坚持传统的精神图腾存在,也就没有今天传统相声市场化的繁荣,当然这个结果未必是马老想看到的,毕竟所谓的传统相声,已经被流量和炒作带跑偏太远了。

而侯宝林大师,对于相声的贡献又是另一个层面,侯宝林的起点相比马三立来说,低微到可以忽略不计。马三立名门之后,大名鼎鼎的马德禄之子,兄长马桂元师承万人迷李德钖,而且马三立还是相声界学历最高的,妥妥的高富帅。而侯宝林则是一个无根之萍,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小小年纪为了养家,要过饭当过花子,跟一个唱戏的师父天天挨打,后来为了生计改行说相声,结果凭着自己的戏曲功底,一炮而红。后来在天津成为五档相声,侯大师的标签是“文明相声”,在同一时期里,侯宝林的名气和地位都高于马三立。

侯宝林是第一个让相声真正成为固定攒底的角儿,当年侯大师为了跟茶馆经理抗争,提高相声艺人的收入,被茶馆经理指着鼻子骂“欺师灭祖”,相声跟鼓曲艺人收入持平,是侯大师给开的先河。

建国后侯大师带头组建了相声改进小组,并且得到了老舍先生这种顶级文人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听到的很多传统相声,都是侯大师和老舍先生等人消毒后的纯净版本。可以说没有相声改进小组的努力,就没有相声的文艺轻骑兵时代,电视相声也就不会一度成为文艺界的顶流。

侯大师是进中南海表演相声最多的一位,而且他成为伟人最喜欢的一位相声艺人,这也直接让相声成为了高层重视的艺术门类,给后来的相声黄金年代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侯宝林的努力,可能就没有马季姜昆冯巩们活跃的舞台,也没有中广说唱团铁路文工团煤矿文工团以及各地曲艺团的百花齐放,何迟梁左等顶级编剧也不会进入这个领域,《宇宙牌香烟》《小偷公司》《虎口脱险》等经典作品也不会留在春晚舞台上。

所以啊,按照郭德纲对“艺术”的解释,马三立就是“艺”的大能,而侯宝林是把相声的“术”推到了极致。你的相声水平有多高,可以找马老研究,但你相声能卖多少钱,那都是侯大师努力争取来的。

以上~~

提到相声大师马三立,可谓是中国相声史上泰山北斗一般的巨人。马派相声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通过嬉笑怒骂描绘市井百态,《逗你玩儿》、《吃饺子》、《相面》等经典作品,把一个个小人物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马三立先生本名马桂福,在家里排行老三。但怹取艺名“三立”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据马老自己说,三立者,是古人有云“人生三立”:立功、立德、立言。

马老认为自己不是武将立不了功,也不是贤臣立不了德。但作为一个公民跟一个语言工作者, 他可以以言立天地间,引人向善教人学好。

马老爷子这一生,确实贯彻了第三立,马派相声虽然有市井之俗,却无“脏”跟“臭”,不滥用伦理梗获取廉价笑声,为后世立下了很多宝贵的语言财富。

而在马三立之外,曲艺界还有另外两个叫“马四立”的演员,因为名气不如马三立先生,所以常常被人误以为是“马三立”的笔误,或者山寨版马三立。

其中一个是马三立先生的堂弟,马三立的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马德禄有三个儿子,马桂元、马桂林、马桂福(马三立)。马德禄的胞弟叫马恩荣,马恩荣有一儿一女,女儿马桂英,儿子就是马四立。

马四立其实也有相声界的师承,师傅是郭瑞林,也就是郭荣起的父亲。所以马四立跟马三立一样,都是“寿”字辈相声艺人。

但马四立先生并没有以相声为主业,而是以评书见长。而且马四立先生也算是英年早逝,所以没有留下太多作品供后世赏析。

上世纪四十年代马四立先生意外去世,对于他的死因,外界也说法纷纷,有人说是被特务杀害,也有人说抢劫被枪毙。

后来马志明先生对这位长辈的死因做了间接说明,当时因为战乱,马四立先生出门被一颗流弹击中,死于非命。

马四立先生的部分事迹,在电视系列片《一百年的笑声》也有提到。

另一个马四立是著名的京剧丑角,父马振东,为马连良父马西园之四弟,所以这位马四立也算是马连良先生的堂弟。

三立四立都有了,在老舍的话剧《方珍珠》中,有一个相声演员艺名白花蛇,本名白二立,侯宝林先生曾经在**中扮演过这个角色。

而现在娱乐圈中还有大名鼎鼎的马伊琍(一立),这下子一二三四都凑齐了,五六七八九十应该也不会远了。

包袱的意思经过细密组织、铺垫的喜剧效果,包袱是逗笑观众的主要部分。

包袱就是笑料,或者组织笑料的方式。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把包袱提出来就叫“抖包袱”,在抖之前,先要进行铺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悬念,这就叫铺平垫稳。

只有铺垫稳妥了,包袱笑料的幽默才能有最大的发挥。而笑料就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语言动作即时达到让观众发笑的目的,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男服务生把蛋糕扣到客人头上,这是属于浅层次的幽默手法。一旦包袱抖落出来,观众笑了,那么这就是个“响包袱”,,也就是成功的“包袱”;反观则是个“闷包袱”。

相声其它术语——

1、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听评书要听没听过的;听戏要听熟悉的, 边听边哼哼是很有味道的; 曲艺总是听不腻的,越听越有意思。

2、调侃儿 

江湖黑话,相声业内的一种秘密****,就是“调侃儿”、“春典”“唇典” 。说文言叫“转文”,说韵文叫“上口”,说黑话就叫“调侃儿”。

3、量活

量活,捧哏的意思。别小看这个捧哏,在使活的时候捧哏是掌舵的,讲究“不把一个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艺人给新手量活,帮助掌握尺寸。

4、腻缝儿

群口相声里边也有捧哏和逗哏,同时还有一种角色叫“腻缝”,就是穿插在捧逗之间,将笑料进行传递的,比如《扒马褂》里面扮演正直中间人的角色。

5、两门抱

相声或者曲艺界而论,相声门有师承,评书、快板、大鼓等其他曲艺形式也有师承,相声演员不但入相声家谱,其他曲艺门类也有入门辈分登记。

6、填产业

相声艺人自己创作的经典段子,被其他艺人广为学习,并且沿袭下去,就是给相声“填产业”,也叫给后辈“留饭”。

7、砸挂

根据现场环境即兴发挥,对表演进行临时的修改,就叫“挂”、或者“现挂”,通常是和台下的观众互动。砸挂是现挂的一种,通常是对前场演出的演员和包袱进行重新提及,进行延伸、讽刺。

8、抄一个

当任何一个相声演员在台词中说出“爸爸”“爹”“父亲”“叔叔”的时候,其他演员都可以答应一声“唉”,这就算“抄了一个”。

9、贯口

大段连续的台词,通常考验相声演员的嘴皮子功夫。比较著名的贯口活有《报菜名(菜单子)》《八扇屏》《白事会》《夸住宅》《地理图》;趟子就是贯口,同时在快板里面大段的贯口也可以特指为趟子,比如数来宝里面有著名的“进街趟子唱八家”,唱了豆腐坊、剃头棚、铁匠铺等旧时代的小生意。

10、刨活

把段子中的“底”提前告诉给观众,让笑料失效,就叫“刨活”、“刨底”,是旧社会演员之间的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现在的演出也有“刨”,当然现在刨底的人大多数是台下的观众。

扩展资料:

包袱的艺术手段——

相声的抖“包袱儿”,列入“逗”的技法之中,在结构包袱儿时,常常使用“三翻四抖”的手法。三翻四抖,又叫“三顶四撞”,就是说捧哏的领会不到逗哏的话,到第三翻包袱儿才抖落开了。三翻是反复铺垫的意思,不一定正好三翻。

侯宝林在其《侯宝林谈相声》中将包袱儿构成的艺术手段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用直接的方法构成包袱儿,或直接将内容加以强调;或将内容加以夸大;或以揭露的方式将内容予以否定。另一类是用间接的方法构成包袱儿,或有意先将内容加以歪曲(曲解,双关,错觉,误会);或借媒介将内容加以陪衬。

使用包袱儿须经历系包袱儿、解包袱儿、抖包袱儿的过程,包袱儿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可笑的人和事。将现实中可笑事物激活,真正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这要经过一个“垫”(为揭示事物先作铺垫,把包袱儿系好)、“支”(将听众注意力引到相反方向,把包袱儿系紧)、“刨”(出人意料地解开包袱儿,刨开事物的实底,引人发笑)、“抖”(抖落包袱儿,进一步阐发事物的可笑性)的过程。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相声圈里的“干爹”简直多如牛毛,认“干爹”现象更是蔚然成风。

认干爹最多的据说是 陈寒柏 ,目前知道的一共有六个干爹,分别是 石富宽、常贵田、师胜杰、杨志刚、刘文亨和范振钰。

稍逊于他的是 李金斗, 有三个干爹,分别是 高英培、王长林、李伯祥。

而干爹认得最“左右逢源“的当属刚刚在《央视首届相声小品大赛》上取得相声组第一名的 王彤 ,他的干爹是侯耀华,相声门师父是冯巩,评书门师父是郭德纲……

除了陈寒柏,师胜杰先生还收了两个“义子”,分别是 高晓攀和苗阜 。

除了师胜杰,苗阜还有一个干爹,是相声名家 李伯祥 。

李伯祥今年已经八十岁,前阵子也在央视相声大赛上亮相,口条依然清晰,身体依然健壮。李伯祥也有干爹,那就是相声大师 刘宝瑞 。

可以看得出来,相声界认“干爹”收”义子“的现象相当普遍,几乎人人都有。于谦的干爹是郭德纲的师父候耀文,郭德纲的干爹是范振钰,王月波和李菁同时拜了贾建国为干爹,于谦和郭麒麟既是师徒也是”干父子“,郭德纲和陶阳既是师徒也是”干父子“。

认”干爹“现象之所以如此普遍,跟相声界一向重视 辈份与师承 有关系,能耐再大,攀不上相声大师或者相声名家,想要出头也很难。所以说白了,认”干爹“就是认人脉。

因此,“干爹”的含金量也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

有些“干爹”认的是 情份 赶上了,”干爹“”义子“什么的也就是改一个称谓而已。就算不称”干爹“,也是 亲如父子。像于谦和郭麒麟,从小一起的情份,再加上父辈的信任,这样的”干爹“含金量就高。

有些”干爹“认的是 事儿 赶上了。比如在《花样男团》里,金圣柱认了郭德纲为”干爹“,郭德纲也欣然应允。但是这个”干爹“含金量就低。一则当时两人都有些逢场作戏的意思,二则两人平时的活动也很难产生交集,可以交流的地方太少。

有些”干爹“属于“ 捆绑式 ”的。一般哪两位相声演员私下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程度,会约定收的弟子要认对方”干爹“。师胜杰和侯耀文,郭德纲和于谦,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说起于谦的”义子“能有百十位,但真正亲如父子的,恐怕不多。

当然也有”干爹“相当辣眼睛的,就不在这里耽误时间了。

你对相声圈”认干爹“的现象怎么看?留下评论一起聊聊!

娱乐 有理性,八卦有道理。我是八卦有理,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赞一个、粉一个再走咯

很高,相声圈里的“干爹”们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有名望、有本事、有势力,这三个“有”的程度和干儿子数量成正比。

另外还有一个“有”是:有感情。但这个“有”在相声圈是放在最后考虑的问题。

一、相声圈的“干爹”们都不简单

在相声圈一般来说只要是有头有脸的艺人都会有人拜其为干爹,比如马三立是杨少华的干爹,刘宝瑞是李伯祥的干爹、高英培是李金斗的干爹,师胜杰是苗阜的干爹,于谦是孟鹤堂的干爹其中在当干爹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张寿臣,他收的干儿子很多,其中甚至还有理论上平辈的高凤山。

这些“干爹”们要名气有名气、要本身有本事、要势力有势力,所以只要他们愿意收,相声圈想拜他们为干爹人大有人在,但他们收干儿子的标准有时候比收徒还要苛刻一些,除了干儿子必须具有相当的水平之外,“感情好”也是一个重要考虑标准。

在相声圈,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没有师承的海青也会收干儿子,比如著名相声作家廉春明,由于他在相声圈的威望很高本事很大人脉也广,其门下的干儿子也是不少,知名的就有郭德纲、于谦、汪洋、徐德亮、方清平和付强等人。

二、为什么相声圈“干爹”文化如此盛行

相声艺人为什么要拜干爹呢?

一是为了学本事,相声行业想学本事最正规的渠道就是拜师,但拜师流程麻烦不说还有唯一性和指向性,也就是说你不能再拜第二个师父。当你想跟你师父以外的相声前辈学本事的时候,拜干爹就是一个最好的方式,这也是相声行业默认的可以传授本事的途径之一。

二是为了吃饭或吃好饭,比如理论上是寿字辈的高凤山为什么要拜同为寿字辈的张寿臣为干爹呢?首先张寿臣当然有本事,其次两人岁数也合适,张寿臣比高凤山大22岁。最关键的一点是高凤山出身乞丐,在相声圈根基很浅,想在这个行业混饭吃就必须要有个好靠山,由于高凤山之前已经拜师高德亮,所以他选择拜张寿臣为干爹。

像杨少华拜马三立为干爹,孟鹤堂拜于谦为干爹,倒不是因为吃不上饭了,那不是想吃更好吃的饭嘛。

三是拉帮结派,比如著名的侯耀文、石富宽和师胜杰三人互认对方徒弟为干儿子的做法,当然我们首先得承认三位相声名家确实感情很深,但这个互认干儿子的做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拉帮结派的实际作用的,他们三人门下的徒弟和干儿子们目前已经占据了相声界半壁多的江山,如果团结起来那将是一股极其庞大的行业垄断力量。

四是感情好,有的艺人确实因为和干爹感情好,为了证明和巩固这种感情,如果不能拜师的话那就拜个干爹吧,不过这种纯粹的情况确实很少见,所谓“有感情”大部分也是建立在有本事、有势力的基础之上的。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光说理论显然太枯燥,咱们不妨拿两位干爹数量比较多的相声艺人来做一个具体分析,看看他们的干爹成色如何,又是为什么要拜。

陈寒柏,目前在相声圈已知的干爹有六位,常贵田、师胜杰、石富宽、杨志刚、刘文亨和范振钰。

这其中,师胜杰和石富宽地位特殊,因为他们本身和侯耀文就有互认徒弟为干儿子的约定,因此陈寒柏拜他们两位为干爹也是谨遵师命,没有可指摘的。

常贵田和侯耀文之间虽然没有类似约定,但他们俩关系同样深厚,作为侯耀文徒弟的陈寒柏拜常贵田也是容易理解的,而且常贵田是常家相声的长子长孙,在相声行业的地位和威望是很高的。

杨志刚、刘文亨和范振钰这三位都是天津相声名家,也都有不小的本事,不论是学艺还是在天津相声圈建立人脉,陈寒柏拜他们为师也是可以理解的。

说句公道话,别看外界对陈寒柏拜干爹有很多不友好的言论,但在相声行业内部,他拜的这些干爹都没有什么争议,这属于典型的内行无所谓,外行吵翻天的案例。

郭德纲,目前在相声圈已知的干爹有3+2位,前面的三位是靳金来、范振钰和廉春明,后面的两位是师胜杰和石富宽。此外他还在相声行业外有一位干娘,曾是评剧演员的张少华。

郭德纲拜靳金来主要是为了学艺,当初他一马双跨拜了杨志刚和靳金来为师,除了跟他们学艺之外,还跟靳金来的朋友杨乃华学戏。

郭德纲拜范振钰为干爹有学艺的成分也有借蔓儿的意思,一方面范振钰是马三立的徒孙,身上有本事,郭德纲可以跟着老爷子学东西。另一方面范振钰毕竟是火爆一时的高范组合,在北京和天津都有极高的声望,当范振钰的干儿子也能建立不少人脉。

郭德纲拜廉春明为干爹则主要是为了人脉,因为廉春明和马季关系极深,在相声圈、小品界和喜剧界都有极高的威望,连赵本山都要找廉春明写剧本,可以说拜了廉春明就等于接近了马季,同时也和中国喜剧界大部分大腕能建立联系,这对成名前的郭德纲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两人见面没几次就正式拜了干爹。

有的人可能不了解廉春明的能量,举一个例子像马季收王谦祥李增瑞为徒,就是听了廉春明的推荐。唐杰忠收徒更是直接让廉春明替他做决定,他相信廉春明的眼光和水平。马季没见过郭德纲,为什么给德云社题词,为什么在电视台夸奖郭德纲,这中间都有廉春明的作用。

为什么郭德纲的干爹有两位需要特殊标明呢?因为按照侯耀文、师胜杰和石富宽的约定,郭德纲应该也是师胜杰和石富宽的干儿子,但在公开场合郭德纲从未说明这层关系,包括师胜杰去世郭德纲称呼他也是叔,因此只能单独列出来,具体人家怎么论咱们吃瓜群众不太好猜测。

综上,相声行业的干爹文化有其 历史 根源和现实特殊性,是行业内部约定俗成的文化,本身没有什么可指摘和议论的,作为普通群众,我们权且当谈资即可。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实话实说,相声圈里的人虽然热衷认干爹,但是干爹在相声界的含金量并不高,这些义子们之所以认干爹,无非就是找靠山、攀高枝、借人脉,并且希望有师父教不到的地方,干爹能给指点一二,学点能耐。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相声界干儿子最多的是于谦(也可能是世界上干儿子最多的),郭德纲于谦私下曾经有过约定,谁的徒弟都是对方的干儿子,于是郭德纲德云社所有徒弟,全管于谦叫干爹!足足有一百多个,而且名单还会越来越长,谦哥绝对的“奔跑吧!干儿子”代言人。

而中国相声界干爹最多的是陈寒柏先生,陈先生认干爹的热情超过了所有相声界同行,绝对的空前绝后,陈先生共计有六个干爹,一个干妈,分别是:石富宽,常贵田,师胜杰,杨志刚,刘文亨,范振钰和魏文华,堪称“干爹去哪”的代言人。

咱们公平的说,相声艺人认干爹,有想学能耐长本事的因素,毕竟每一个演员的能耐都是有限的,每一个做师父的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精通,所以在相声界讲究博采众长,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非亲非故的,又不拜师,谁愿意教你呢?所以相声演员在师父之外,又会认很多干爹,平常干爹会给干儿子说说活,指点一二,大部分相声名家都有干爹,基本都是这种情况。比如李金斗认李伯祥当干爹,郭德纲认范振钰当干爹等等。

但是现在的相声演员认干爹,给人的感觉是,怎么看都是在找靠山!一般相声演员都有师父照顾,但是也有名气不大功底不强的师父,帮不了徒弟太多,所以徒弟只好到处认干爹,希望干爹能给自己的事业发展更大的助力。苗阜就属于这个情况,苗阜的师父郑小山帮不了他太大的忙,于是成功挤进主流相声界的苗阜就认李伯祥当干爹,来给自己当靠山,毕竟李快嘴在中国相声界是一位很有分量的老艺人。

但是别看干爹这个身份在相声界的含金量不高,但是他还是成为了一部分相声演员想成功的一条捷径。比如前面提到的陈寒柏,陈寒柏是侯耀文先生的徒弟,在侯先生在世的时候,陈寒柏在相声界也曾经红火一时。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青年相声演员裘英俊1月4日在微博上发文,其师父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