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人生”为话题,求作文素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3收藏

以“艺术人生”为话题,求作文素材,第1张

作为一个艺术家,所要具备的条件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和空间想象能力,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怕会是最能打动人的吧!

大家所知道的江苏省苏州地区的周庄,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人家,只是因为画家陈逸飞周庄写生的一幅作品《双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顿时周庄的知名度享誉海内外,直至使周庄变成了旅游胜地,为周庄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陈逸飞先生有力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作出了贡献,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意义。

还有点关于齐白石大师的

白石老人晚年有诗回忆少时乡村生活:“村书挂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他那时是个半文盲,要读唐诗甚为不易,首先要打破记诵生字这一关,他的方法是把书页裁开,在每行诗的下端空处,将生字、难字以同音字注上音。

白石先生的诗作历年积累不少,刊有《老萍诗草》(1919年)、《白石诗草》(1925年)、《蜀游杂记》(1936年)……等十余种。他的诗作和画作一样,来自于生活与悟性,当然书本的基础也有渐进的积累,但更多是一种天然的观察和敏悟。试看:

《山妻》

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

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阴下纺纱声。

《不倒翁》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汝忽然来打碎,通身何处有心肝?

《风味》

满丘芋艿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

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

这些诗作的境界多为来自农村生活的敏感出发,纯粹原生态的取景和表述。至于社会性的作品如《不倒翁》,则指斥丑类,妙不可言,令人会心一笑。

白石老人论画谈艺,往往和人生的道理结合在一起,总结画理、阐发人生,发人深思。譬如,“不教一日闲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作画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余画小鸡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出版了大量《齐白石画集》、《齐白石作品集》等合集、选集外,文字类的作品也有诸如《齐白石诗卷尺牍》、《齐白石诗集》、《齐白石谈艺录》等著述一版再版,深受读者欢迎。

勤俭本色和生活逸事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几年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至今重印两次,很受读者欢迎。他这部书多为第一手资料,其中记述齐白石先生屡有精彩之笔。

一件事情是李可染带黄永玉去齐白石家做客,老人拿月饼招待,但这月饼,可不希望你吃,那上面都有蛛网了,上缺一角,不知何时被冒失的客人吃掉了。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的形式,当不得真。

另一趣事是老人的钥匙。他身上挂着一串钥匙,家里大小柜子的锁钥都由他掌管。“用一长皮条穿在一起,大概能有一尺多长,结在腰带上再用小锁锁住皮条和腰带,生怕一串钥匙脱落了,因为长年都带在身上,他的钥匙磨搓得极光亮,跟银色一般;他屋里所有的什物箱柜,都被整整齐齐地垒起来放在一起,用锁锁好,甚至一箱一柜用了好几把锁……”

至于白石老人午睡的房间,更是他的禁地,大床横亘,置于门边,为的是防止熟睡时他人偷入。他的画室只有他极其信任的心腹学生才可以自由进出,他人不得入内。

这些逸事令人觉得老先生很“抠门”,也很可爱,其造成此种行为方式的原因,在于童年生活的困苦、艰辛,困厄留下了阴影,不免影响到成年的行为,齐白石的作品,现在万金难求,但在他横跨三个朝代的生命历程中,大半生都与贫穷困苦相伴,五十五岁前一直替人画像刻印,只能勉强糊口,直到八十岁以后才有所好转。另在日本攻占北京前夕,不少银行倒闭,白石老人辛苦半生的积蓄悉数化为乌有,生活来源倏然断绝,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抗战胜利后,法币狂跌,官僚商人上午一箱一箱钞票送过来求画,下午就变成废纸。他标出“一尺十万”的润格,几天之后就发现十万元连纸钱都买不回来,只好挂出了“暂停收件”的告白。这从心理学上是解释得通的,有因必有果,所以,他的“抠门”也不难理解了。

女弟子出类拔萃

白石老人既号称弟子三千,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女弟子,跟他学画,成就斐然。不少人社会知名度极高,如孙诵昭、刘淑度、胡絜青、杨秀珍、郭秀仪、吴瑞臻、新凤霞、郁风……

刘淑度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曾给著名学者郑振铎当助手,她是有名的金石大家,齐白石赞扬她“已成女子篆刻家先驱”。胡絜青是老舍夫人,1950年正式拜师齐白石,深得老人器重,颇得真传,花卉、翎毛、草虫等或写意或工笔时有佳作。郭秀仪是著名爱国将领黄琪翔的夫人,她于2006年秋去世,活了96岁,寿命比白石老人还长,她于解放初期师从齐白石,她的画深得齐派精髓而不失自己的创意。新凤霞是吴祖光夫人,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她和老人情同父女,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清新淡雅,有一种不饰雕琢的拙趣。

黄永玉先生序新凤霞《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文中,第一句话就是:“新凤霞真漂亮!”据黄永玉先生记载,吴祖光、新凤霞举行家宴,邀请白石老人参加,那年,他已92岁高龄,由他的看护人武则萱大姐陪护而来。到后老人目不转睛地打量新凤霞,武大姐就提醒他:“你总盯着别人干啥?”,不料老人不高兴了,大声宣布:“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我就要看!”一时传为佳话,也可见老人的率性和童真了。

运笔如椽 出神入化

齐白石画作大气淋漓,小处也处理得一丝不苟,精密微妙。胡适在《齐白石年谱》序言中说:“但用大刀阔斧的人也须要拿得起绣花针的本领”,这本来是说史学的训练,但拿来状写画家的境界,也可融会贯通。

白石老人的艺术世界博大精深,仅以常人乐道的例子而言,他画的树叶,叶脉、细茎,还有蜻蜓的翅膀等等,较照相更为细微,至于草虫的结构,极其注重质感的表现,蜻蜓、蝉、蜂类甚至蝗虫的翅膀画得很透明,蝴蝶和蛾子的翅膀则显得通体通气透亮,有一触即掉的质感。蜻蜓的细部,翅膀、身躯、眼睛乃至六只足都非常清晰,透明的翅膀上脉络历历可辨,翅膀梢还有四条小黑丝……丝毫不下于照片的逼真,跟拓印的实物一样,真是鬼斧神工,不可思议。此境老人虽自谦为“小技”,但要达到创造性的境界,则难以上青天。笔墨的功力和趣味,将艺术的形式美,推倒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造诣,独步中国近现代画坛,均为其拿手的绝活,后人实在难以逾越。

就以名满天下的画虾而言:“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他将观察艺术对象的结构和自然规律,用神乎其技的笔墨表现出来,这是非他莫属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即使同行,也至难掌握,所以老人不无自负地说道:“余之画虾,临摹之人约数十辈,纵得形似不能生活,因心目中无虾也。”已到他人无法临摹复制的地步,这是何等的功力。

这种功夫,是罕见的硬功,非有积年的磨砺、高明的悟性,断难达到。这又要还原到他当年雕花木工的刻苦磨砺了。有论者指出:“尽管在形和神的关系上,齐白石继承了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但是他以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改变了以往画论中过于哲学化的表述方式,完成了文人画走向平民化的过渡。”就是对他的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定位。他驰骋其中,目游神驰,精骛八极,那一种自由的内涵风神,真的是“无异脱阶下之囚”,又好象在冲决罗网,观之读之,端的是放纵想象力的黄金时刻。

湖南画风的野逸风味

白石老人深得湖湘文化的精髓,那即是“野蛮其体魄”的原创风味,带有乡间的淳朴,艺术原创的独辟蹊径,以及活泼生动带一种蛮力的艺术生机。

民国初年的时候,上海、北京、江浙等文化发达之地,已然形成国画艺术的各种流派。但在湖南一地,自齐白石已降,才真正堪称湘派艺术的形成。

湖南自从出了齐白石之后,像黄永玉、黄永厚等,有一批称为湘军的画家,这些画家都有近似的特征,包括像齐白石当年以不拘一格的风格领衔画坛高峰,深具湖湘地方特色,笔墨野逸霸悍,胸有成竹的气息在大山的辉映下抒发出来。

在前两年于湘潭举办的齐白石艺术节上,当地专家提议,应把黄永玉与齐白石并称作“齐黄”,黄永玉也是湖南籍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家,国画理论家陈履生认为,黄永玉是一个充满话题的艺术家,是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艺术家,湖南对他的重视还不够,应该把他和齐白石并称“齐黄”来研究。对此黄永玉笑言:“我觉得很荒唐。我怎么能跟齐白石比呢?不够格。我这不是谦虚。以前在美国有个女作家写我,说黄永玉可不谦虚,但是求实。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你要说我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好,这可以;但以前说‘齐黄’是指齐白石和黄宾虹,现在缩小到湖南这个地界内,把我和齐白石并称,这令我很不安。”

虽然如此,但若说最能衔接齐白石艺术元素的湖南籍画家,还是要算今已近九十高龄的黄永玉、黄永厚兄弟,他们坚持“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要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善读书”,这和齐白石的理念大有关联。在黄氏家族湖南凤凰老宅,花栋雕梁,青砖黑瓦,气象极为浑穆端肃,饱蘸大自然风月声光之美。从这里出去的子弟,让人油然想起潘裕昆先生在长沙私宅的楹联:门有骅骝开道路,座看鹰隼出风尘。

齐白石作为我国近现代的一代宗师,从一个木匠出身的画师,一跃而成为近代艺术界的巨擘,人称他的“弟子三千”,李苦禅与李可染先后师从一代国画巨擘齐白石老人,成为“大匠之门”的两翘楚。齐派弟子李可染、李苦禅、王雪涛,崔子范,齐良迟、陈大羽、娄师白、许麟庐、卢光照、田世光、俞致贞、释瑞光、李立……等等,均名震一时,当中不少长居京城,有的已和湖湘文化关联不多,但他们一个个抱荆山之玉,怀灵蛇之珠,以蓬勃的创造精神为齐派艺术拓展出瑰丽动人的艺术空间。

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齐白石简介>>

A 齐白石坚持不懈的故事简短

有这样的一段资料: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内浪费时间,他一直用容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这句警句就是:“不教一日闲过”。怎样才算是在一天中没有闲过呢?他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挥笔作画,一天至少要画五幅。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还一直坚持这么做。

有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作完画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了。

B 关于齐白石的感人故事

毛齐之交

1949年, 进北平后,亲自给齐白石写了封信,邀请他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齐白石为了表达谢意,精心镌刻了朱文白文两枚寿山石名章,在开国大典前呈 。但他自觉年事已高,没有参加政协会议。

1950年初夏的一天, 派秘书田家英来西城区跨车胡同看望齐白石,并以老乡身份邀请齐白石到 品茶赏花。

这一日,两位湘潭老乡谈得格外亲切, 留齐白石共进晚餐,并特意准备了豆豉为主料的几样湖南菜。

席间,齐白石表示:“在我的余年里,要为这个太平盛世多画些东西。”

点点头说:“听说国内外不少收藏家在收藏你的字画,我也是白石艺术的爱好者,是否也可以收藏你的作品呢”

齐白石十分高兴,回家后,他从自己的精品中选出两件,一幅立轴《苍鹰图》,一幅1937年写的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分别题款后托人送给了 。 收到后,立刻派田家英到齐白石家,回赠他最爱吃的湖南风味“菌油”。

1952年齐白石作了一幅《茶具梅花图》,并加盖了“大匠之门”印章,请 “正”。画面上仅一茶壶两茶杯,一枝红梅,简单平淡却十分耐看。

1953年1月1日,齐白石90岁生日。 特意派人送了四件寿礼: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纯羊毫书画笔,一支东北野人参和一架鹿茸,并祝他福寿康宁。

二、争画记

建国伊始,齐白石用心制作了两方印章送 。 不久在 设宴,请郭沫若作陪,答谢齐白石。

三人饮过一杯酒, 又端起酒杯,向齐白石道:“刚才请白老喝酒,是感谢您为我制印,这一杯,是感谢您为我作画。”

齐白石一怔,不知何时给 作过画。

让秘书把画取来,展开挂到了墙上。是一幅全绫装裱的立轴,画着一棵郁郁葱葱李子树,树上落着一群毛绒绒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憨厚的老牛,老牛正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

齐白石见画后好不惊诧,这画是他练笔的“废品”,他没留神,在给 送印时,用作包装纸了。想不到 居然把这废画装裱了。

齐白石要拿回去,给 另画, 却道大可不必,这幅就不错。

齐白石发急,站起身想自己摘画,却被郭沫若拦住,说此画应是齐白石送郭的,画上标着郭的名字。

齐白石不解。

郭沫若笑说:这树上画了五只鸟,树上五鸟,这不是我的名字吗原来,郭沫若名开贞,字尚武,“尚武”谐“上五”,故有此说。

且慢! 挥挥手,要如此说,画上也标有本人的名字嘛!请问,白老画的是什么树李子树。李子树画得茂盛吗茂盛。这不就是敝人之名吗当年八路军撤离延安时, 曾对人说,离开者得胜也。于是取名李得胜。

齐白石听至此也乐了,诚恳道:如此说来,拙画还有点意思,那么,劳驾二位在卷首上赏赐几个字,如何

提笔先来:丹青意造本无法,这是借用苏东坡的句子:“我书意造本无法”。郭沫若接题,写的是:画圣胸中常有诗,套的是陆游句:“此老胸中常有诗”。上下句成为对仗工整的一联。

最终,此画还是被齐白石带回了家。以后不知下落。

三、 通身蔬笋气

齐白石喜欢画白菜,也画得好。

齐白石把白菜推许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绿的特点入画,画出的白菜新鲜水灵、生机盎然。齐白石常自称自己“通身蔬笋气”,他出身农家,画白菜,画好白菜,在他看来是极自然的事。

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也画白菜,可画得总不像,他最后忍不住去问齐白石,画白菜有什么诀窍

齐白石哈哈一笑:

“你通身无一点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

四、 无论何人先收钱

齐白石一生订过许多份润格,有的亲订,有的是弟子代订,以下这份润格,为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亲手订的,全文如下:

余年七十有余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目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

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还、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病急。

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

用棉料之纸、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

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如有先已写字者,画笔之墨水透污字迹,不赔偿。凡画不题跋,题上款者加十元。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纹,动刀破裂不赔偿。随润加工。

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五、死虾,免费附送

早年齐白石卖画,为简便起见,以数量计算,如画青菜瓜果鸡鸭鱼虾,画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钱计算。

有人要一幅虾子为题材的画。

齐白石画完,即以画上有几只虾,照只计算。

此人看了画,以菜市场买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只虾子。

齐白石不悦,但还是拿了笔,在画上给他添了只虾。

那人看画,发现这只虾画得像是走了样,毫无生气,有点奇怪。

齐白石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附送。”

六、 磨去再刻

国民 主席谭延闿,曾得一枚齐白石为其刻的石章,看了却不喜欢,认为太粗犷。可石是好石,谭延闿就将齐刻的印磨去,留下了印石。30年代后,齐白石名声倍增,谭这才感到齐印的可贵,于是再请齐白石为他重刻一印。

朱屺瞻酷爱齐白石印,却是始终如一,在几十年时间里,他不断请齐白石刻印,前后积累有近百方,且到处宣扬齐印的出色。

齐白石对朱屺瞻的挚爱很是感动,特为他刻了“知己有恩”一印,赠送他作为纪念。

七、 官入民家,主人不利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齐白石为防敌伪方的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家门口贴出告示,上书:

“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一个汉奸托人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C <<齐白石的门规>>一则小故事全文

《齐白石的“门规”》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成名后,向他拜师学画的人每天都不断,有时会影响他的工作和学习。

于是齐白石就想了一个方法。一天,他在自家的大门中间写了"心"字,表明当天的态度和心情。写好后有三个拜师的学生来到门口

,一个聪明的学生看到门上的心字后马上就走了,另外不理解的两个学生上前敲门,结果却被齐白石家人拒之门外。

第二天,三人又登门拜访,发现门上换了"木"字,聪明的学生立即敲门,受到齐白石老人热情的接待,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门中写心是为闷!心情不好也!

门中写木是为闲!收弟子正好也!

D 跟齐白石一样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吴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广阔视野。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的思者。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广为推广;另一方面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中介,在艺术上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这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吴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是我们崇敬的一代师者。

吴冠中作品《漓江新篁》: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时在农村,我有时画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东大嫂说很像,但我觉得感情不表达,认为没画好,是欺骗了她。我看过的画多矣,不能打动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欢。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E 齐白石小时候的故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

)在地上画画。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观察它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yuè

)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shuān )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勤于观察和刻苦练习使齐白石爷爷获得很大成功,他的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F 齐白石爷爷的故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七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学过木匠,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 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齐白石一生共有两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养媳陈氏春君,1881年与妻陈春君圆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发妻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1919年聘四川籍胡宝珠为副室,1941年立继扶正,育有四子(良迟、良巳、良年、齐良)三女。1943年胡宝珠病殁。

介意到://ke/view/8967tp=0_11

去看看

G 齐白石坚持做画的故事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

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7)齐白石这位名人的故事扩展阅读:

一、绘画风格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二、特点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齐白石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H 急需。。。齐白石的小故事。。。200字的

齐白石老先生小时候是个放牛娃。他放牛回家,到水塘边洗手,看到虾在水里游啊游,游得很有趣,就把虾画了下来。以后,他就把画虾作为特别的爱好了。

齐白石五十七岁那年,一天,他从木柜里取出一幅虾的画,看着看着,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按照古代画家画虾的方法画的呀,像死的一样。”他越看越不满意,就叫家里人买来几只活的长臂虾,把它们养在大水碗里。他每天对虾进行观察,写生。

有时用笔杆碰一碰虾,只见虾“腾”地跳了起来,他立刻把这个姿态画下来。就这样看了画,画了看,天长日久,他所画的虾像活的一样,身体有透明感,虾须似乎一碰就会动起来。

(8)齐白石这位名人的故事扩展阅读:

一、绘画风格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2017年12月17日晚,在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上,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45亿元起拍,在近70余次的竞争中,最终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以9315亿元成交,成为目前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二、人物生平

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一八六三年冬月二十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27岁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

1870年,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

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

1888年,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

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

I 齐白石的故事

1、早年齐白石卖画,为简便起见,以数量计算,如画青菜瓜果鸡鸭鱼虾,画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钱计算。有人要一幅虾子为题材的画。齐白石画完,即以画上有几只虾,照只计算。此人看了画,以菜市场买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只虾子。

齐白石不悦,但还是拿了笔,在画上给他添了只虾。那人看画,发现这只虾画得像是走了样,毫无生气,有点奇怪。齐白石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附送。”

2、齐白石一生订过许多份润格,有的亲订,有的是弟子代订,以下这份润格,为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亲手订的,全文如下:余年七十有余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目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

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还、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病急。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用棉料之纸、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

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如有先已写字者,画笔之墨水透污字迹,不赔偿。凡画不题跋,题上款者加十元。

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纹,动刀破裂不赔偿。随润加工。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3、齐白石喜欢画白菜,也画得好。齐白石把白菜推许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绿的特点入画,画出的白菜新鲜水灵、生机盎然。而且齐白石常自称自己“通身蔬笋气”,他出身农家,画白菜,画好白菜,在他看来这是极自然的事。

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也画白菜,可画得总不像,他最后忍不住去问齐白石,画白菜有什么诀窍?

齐白石哈哈一笑:“你通身无一点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

4、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二十七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着。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5、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当下社会上不少研究齐白石的人,包括所谓齐白石的弟子们,经常用调侃和戏说的方式评价齐白石,缺乏对大师的敬畏之心和严肃的学术精神,喜欢在花边趣事中寻觅,有意无意中,诋毁和弱化了齐白石的精神追求和艺术修养。读了《齐白石自述》这本书,方知很多曾经听到的说法存在谬误,有些是以讹传讹,对齐白石名誉造成了严重的损毁。

 齐白石

 误传之一:齐白石六十岁开始学画

 在美术界有一种说法,说齐白石六十岁以前是木匠,六十岁以后开始画画。实际情况是齐白石五岁开始对着邻居家的门房临摹门神雷公像,之后到了私塾,就常把一本一本的描红本当成画本,画画去,主要是把眼里看到的猪马牛羊,当模特画出,他的做法屡次遭到私塾老师的呵斥,说他"只顾玩,不干正事"到了十六岁齐白石开始学习细木工,主要是在建筑、家具上雕刻描金,也做一些小家具,如化妆盒、床柜等,也就是现在称工艺美术的学科,这个是需要画画功底的。也就是这个时候,齐白石真正走上了学画画的道路。二十岁的齐白石开始自学《芥子园画谱》,把《芥子园画谱》的画样,创新地用在雕花的木器上,受到主顾欢迎。二十六岁的齐白石仍以做雕花活为主。在雕花的主顾家,雕花活做完以后,总有主顾让他留下画一些画,装点门面,从这时起,齐白石开始有了画画的收入,也就是说齐白石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卖画了。二十七岁正式拜当地名师胡沁园开始画画生涯,扔掉木匠工具,改行专做画匠,从此以画画为生。

 误传之二:齐白石因徐悲鸿的提携得以成名

 其实齐白石的成名主要归功于陈师曾和林风眠,徐悲鸿只是续聘了齐白石在美术专门学校的教授职务。1917年,齐白石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掠夺而到北京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南纸铺结识陈师曾,陈师曾当时是京城著名画家,画坛领袖级人物,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齐白石刚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又出身贫寒,更没有什么留洋凭,曾经以做劳力木匠为生的经历,更成为业界讥讽的笑料。当时的人们比较看重科举,讲究题榜名士的画画身份。齐白石起初学的是八大人的画法,画风比较粗犷,不受京城人喜欢,画价很低,还不容易卖出去。有一天陈师曾到齐白石住处北京法寺,对齐白石的篆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指出了其美术作品一些不足之处,并鼓励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并为其题诗一首,赞美齐白石画画风格高雅,只是俗人不懂,不要低头求合群。最重要的是陈师曾为了提携困顿中的齐白石,在1922年赴日参加东京府应工艺馆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特意捎带齐白石的花卉、水画去参加展览,并全部卖出。画价从100到20银元不等,是当时齐白石国内卖价的100倍左右。并且日本人又为陈师曾、齐白石两人拍摄了画画过程和生活状况的纪录片,在东京艺术院放映,反应良好,起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北京琉璃厂的画商们也开始看好齐白石画作的前景,纷纷开始预订画作,准备做一把投机生意。从此齐白石在京城一炮打响,卖画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起。因陈师曾逢人便夸其画作,又策划展览,齐白石得以跻身于名家的行列。齐白石对陈师曾也更加感激。齐白石曾说,"我是永远忘不了他(陈师曾)的;除了陈师曾,懂我画的简直是绝无仅有"陈师曾和齐白石都是湖南人,两人以此成为同乡兼志同道合的朋友。

 1927年,六十五岁的齐白石应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林风眠邀请去当教授,因为齐白石认为自己是乡巴佬,到洋学堂当教授,怕学生笑话、看不起,起初一直没有答应,经林风眠和朋友三番五次的邀请,才应允了。所以,并不是人们一直传说的,齐白石是靠徐悲鸿邀请当中央美院教授后成名成家的。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徐悲鸿在齐白石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成为全国首届人代会代表等事上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误传之三:齐白石的气节和人品

 美术界人士谈起齐白石时最多的不是作品好坏、功力多深,而是齐白石如何吝啬,如何抠门,如何计较润格费的笑话。笑料的,大多都是从自称是齐白石弟子的口中说出。其实从《齐白石自述》这本书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首先说齐白石的人品。齐白石一生靠卖画为生,没有巴结任何权力阶层,也不靠近当官的,虽有几次当官的机会也断然拒绝了。这在当时卖官买官横行的时期,甘愿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是多么的可贵。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城期间,齐白石闭门谢客,拒绝把画卖给日本军人和日本投机画商,与当时众多汉奸人投靠洋人、献媚逢迎侵略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其崇高的爱国情操,怎能说见利忘义呢。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当选美协主席、人大代表,那也是群团组织,没有工资的,他还是以画画为生,养活全家。

 在《齐白石自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涉及朋友劝他到日本卖画、挣钱时说"我定居北京快过九个年头啦!近年在国内卖画所得,够我过活的,不比初到京时的门可罗雀了。我现在饿了,有米可吃,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从此可以看出齐白石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还有一事,齐白石父亲去世,他请好朋友樊樊为父母写墓碑,按照樊樊当时的润格费,悉数给了樊樊一百二十多元的笔资,足以看出齐白石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虽然和樊樊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还是尊重朋友的劳动成果。

 197年"七七事变"后,齐白石不愿参加日伪举办的什么盛典和饭局,懒得跟日伪汉奸废话,干脆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纸条,写了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其"心病"二字齐白石觉得用得非常恰当,后又在门上贴上"画不卖与官,窃恐不祥",意思是画不卖给当官的,当官进家对卖画的人不吉利。后又声明"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可见齐白石在大是大非上立场鲜明,经济上舍小利取大义。绝非有些人说的,齐白石是多么在乎蝇头小利的人。

 194年,八十三岁的齐白石看到国破家亡的状况,面对假借买画名义,常捣乱的人,他毅然在大门口贴上了四个大字"停止卖画"这对一个以卖画为生的人说是多么艰难的事。停止卖画后,对关心齐白石日常生活的朋友询问,齐白石用诗回答,"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做饿饕",意思是说我年龄大了,宁可挨冻受饿,也绝不甘心去取媚日伪汉奸。表现出齐白石大义凛然的傲骨情操。虽然停止卖画。(fsir)但每天还是画画不断,所画作品分给儿女们保存。其中不少画作是讽刺挖苦日伪汉奸的佳作。用老鼠、螃蟹等为题材,表现日本帝国主义像老鼠和螃蟹一样偷东西、横行霸道。有人劝齐白石明哲保身,齐白石回答说:"残年战乱,死何足惜,拼着一条老命,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日伪汉奸为了拉拢齐白石,想让其重新回到已经是日本人控制的艺术专科学校任教,齐白石断然拒绝,体现出齐白石在国难当头之时的爱国精神。

 误传之四:齐白石有五六次婚姻

 自媒体上传说最多的是齐白石的婚姻,传说齐白石结过五次婚,也有说六次的,与事实严重不符。齐白石一生只有两次婚姻,第一次是结发夫妻,也是童养媳陈春君,一个是先为小妾后成继室夫人的胡宝珠。1874年齐白石十二岁,当时的风俗是家里做事的人少,男孩子很小就要娶亲。女孩子的娘家,因为人口多、家境不好,为减轻吃喝负担,又想到女儿总要嫁人,早嫁过去早省心。所以不少家庭女孩很小便过门到夫家,等到男女双方成人,再同居圆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童养媳。齐白石也是在这一年娶原配夫人陈春君的,后齐白石到京城,陈春君因舍不得湖南老家的房产、田产和需要赡养的公公婆婆而未到北京和齐白石一起生活。但是,陈春君为齐白石挑选了十八岁的四川姑娘胡宝珠为小妾,照顾齐白石的生活,这在当时也不算什么新鲜事。陈春君1940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1941年,齐白石在陈春君逝世一年后,在二十余人的作证下立胡宝珠为继室,这是齐白石的第二任夫人。胡宝珠194年病故,时年四十二岁,齐白石八十三岁。再后是1944年经人介绍一位夏珠女士,顾照齐白石的日常生活,并非夫妻关系。这是《齐白石自述》中关于婚姻的解说,应该是比较真实的情况。

 误传之五:齐白石的年龄

 关于齐白石年龄的误差。齐白石自称百岁老人,其实是197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胡适在研究齐白石简历过程中发现齐白石七十五岁后大了两岁,胡适治学严谨,发现问题后,托人当面问齐白石,得到的答复十分含糊。于是,胡适又托齐白石好朋友询问,终于弄清了齐白石老人是因为听信了一个算卦人的话,说齐白石七十五岁,可能是一个不好的关口。就这样齐白石将自己的年龄,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说大了两岁,避开了七十五岁。这个大出的两岁就是迷信作怪,也透出齐白石老人的一种单纯和可爱。

 据说,毕加索曾当张大千的面盛赞过齐白石。这位白髯飘飘的白石老人,以赤子之心讴歌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和人物的美丽形象,拓展了中国画的题材空间。其人其艺,都令人敬仰。

代表作有《胡适论学近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胡适一生创作过23本书籍,10篇文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代表作介绍:

1、《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不过两月就再版。

《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分12篇,10余万字。第1篇《导言》,第2到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完成上半卷,虽然胡适在有生之年一再承诺要将下半卷付梓,但这本书始终是一本上卷书。胡适的名作《白话文学史》也只有上卷,人称善作半卷书。

2、《尝试集》

《尝试集》系诗集,胡适作。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1920年出版。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位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3、《白话文学史》

胡适断言凡有价值的文学必是白话文学;文言文学概无价值。所以他以为中国二千年间只有些“死文学”。

这本书把汉以后的中国文学史,定性为文言文学与白话文学彼此争斗、彼此消长的历史,表面上是以文言文学为正宗,实际上却是白话文学不断战胜文言文学。

所以这部历史就是白话文学不断克服障碍,最终争得“正统”、“正宗”地位的历史。

——胡适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齐白石作品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篇1

 水墨的淡雅和齐白石老先生高超的画法,创造出了一幅出神入化的《虾》。

 虾,大家都见过,它只是一只平凡的水生动物,而齐白石老先生的虾却创造出一种独有的美丽,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吧!

 黑黑的虾头充满了灵气,齐白石只用了三笔,但每一笔都毫无瑕疵,精确无比。虾身的美很柔和,但又可以看出铁甲般的坚硬,和虾头也很对称。最让人赞叹的自然是虾的胡须,如同蚕丝一般纤柔、美丽,这是点睛之笔。还有虾钳,它很纤细,但却有力,带给我一种柔中带刚的感觉。

 两只虾在画中给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它们是在干什么呢?我猜是在比武吧!两个武林高手,一个英勇善战,一个会找破绽,打起来一定会是惊天大战。还有可能是玩捉迷藏,说悄悄话,茂密的水草可是它们的秘密基地呢!

 听说,齐白石老先生为了画好虾,在家里还养了虾,每天都认真地观察它们的动态,经过齐白石老先生的辛苦付出,一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虾》诞生了!

 我们要学齐白石老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情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篇2

 在常人眼里,小兔子生性温顺,灵动多姿,乖巧可爱,蹦蹦跳跳的模样惹人喜欢。这种富有灵性的小动物,当然逃不脱文人画家的眼睛,常常成为他们笔下的“常客”。比如齐白石的《桂花双兔》,就是一幅颇有意趣的此类佳作。

 中国国画历来讲究一种空灵之美,这幅图画的色彩并不十分艳丽,而且画面留白较多,只有玉兔与桂树照应对话,使人仿佛能闻到八月桂花的芳香,听见小兔蹦跳的声音。只见画面上方,几枝桂树调皮地垂下头来,点缀的淡**小桂花也不时露出小脸,在阵阵清香中,两只小兔蹦跳而来,它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又高翘尾巴,竖耳静听。这是一幅多么悠闲的情境啊,我想两只小兔一定是因为闻到了桂花的芳香才欢乐开怀,来这里嬉笑打闹的。

 其实,桂花花香轻而淡雅、桂花花朵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吸引了文人墨客愿为其多写几笔。白石老人在这幅画中充分调动水墨技巧,将桂花与小兔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浓墨展现桂花与枝干叶,用侧锋在枝头点缀绽放的花朵。同时,作者对画中小兔形象的勾勒也十分得体,以浓墨晕染其优美的身段,以淡墨勾勒其脚爪,通过计白当黑的手法来表现那长长的兔耳,天真无邪的眼睛,在轻描淡写间把桂花玉兔表现得细腻生动。而这,正是齐白石严谨的构图风格和独到的笔墨功夫的绝佳体现。作者巧妙地将静物与动物融为一体,让人们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自觉地提升对自然的审美情感。同时,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齐白石笔下的作品,天然有一种栩栩如生、灵性十足的趣味,仅是黑白两色的水墨,便能把事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每一个欣赏齐白石作品的人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这幅质朴清新的《桂花双兔》图,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将桂花玉兔等高洁之物有机融为一体,既表达了自己不与敌伪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操,也显示出了画家从容处世、超脱不俗的胸怀。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篇3

 著名学者胡适对齐白石老人记述亲人及回忆童年的文章评价甚高,认为那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章,最能感动人。而齐白石不独作文如此,绘画更具率真之气。他一生保持农民淳朴的本色,用近乎儿童般纯真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天真烂漫。郎绍君曾说,齐白石正是通过“衰年变法”,把农民的淳朴、真率、刚健与经过改造的文人艺术语言熔为一炉,在“第二童年期”生发出奇异的光辉。德国勃纳德·利维古德说,人在60岁以后会出现第二童年期;如果有意识地接受这一转变,人的'创造力可能会走向更高的起点。

 齐白石兼攻诗文、书画、篆刻。迫于时艰,他以鬻艺养家糊口。他在学画过程中曾得到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人的扶携。特别是陈师曾,力劝其改变冷逸的画风。齐白石遂创“红花墨叶”画法———在红色、黑色的强烈对比中表现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传达强烈的生命勃发意识。齐白石的画一扫传统文人画的荒寒之气,生机盎然,具有烂漫的情趣。

 齐白石在一幅画上题有“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跋语。他主张,画家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依据,不能笔下妄为;要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概括,以营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的画取材广泛,举凡花鸟、山水、人物,无不热烈礼赞。其画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挚爱之情。梅墨生评价齐白石的画:“其艺术混合着泥土、田舍的芳香质朴气息与文人画的雅洁、洗练。生活气(齐称为“蔬笋气”)与书卷气、金石气团抱为齐白石画艺的生命机趣……”

 荷花是齐白石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他的荷花画上多作有咏荷诗。如他的《荷塘》上作有“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的诗句,写出少年时的齐白石与某位佳人相约赏荷的朦胧情怀。他还写有“一花一叶扫凡胎,抛杖拈毫画出来。解语荷花应记得,那年生日老萍衰”的题画诗。荷花解语,连齐白石的生日都记得。齐白石在92岁那年画了两幅画面近似的《荷花影》,像哄小孩一样,让弟子李苦禅、许麟庐抓阄后各得一张。我们从中既可看出齐白石的童心可掬,又可看出他对荷花的深爱之情。

 齐白石对画荷颇有研究。他曾写道:“客论画荷花法,枝干欲直欲挺,花瓣欲紧欲密。余答曰:‘此语譬之诗家属对,红必对绿,花必对草,工则工矣,未免小家习气。’”这是说,画荷不要拘于窠臼、不要流于习气。他又写道:“懊道人画荷花,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世有知者,当不以余言为自夸。识者自当窃笑也。”他评价八大山人和李鱓画荷或失于“执”,或失于“率”,而自谓兼得两家所长。

胡先生一生虽以博雅宽宏,处世「 ”中庸”着闻于世,但由于他深深自觉是当代学术、文化界的「 ”第一人”,因此他自有目空一切、粗犷不拘、恣意戏谑、大失公允的一面,而这一面是一般有关胡先生书文中较少涉及的。 这是史学家何炳棣在《我与胡适的交往》一文中所写的,在何炳棣看来,胡适一方面博雅宽宏,另一方面目空一切、粗犷不拘、恣意戏谑、大失公允。 何炳棣是国际知名的明清史研究专家。他有两部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著作,一为《明清人口论》,一为《明清社会流动史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曾这样评价说,「 ”中国要有五六个何炳棣的话,西方就没有人敢对中国史胡说八道了。” 李敖素来以狂傲出名,无人不骂,但是对何炳棣佩服之至,《李敖书启集》里有这样一段给何炳棣的信:「 ”今早起来,读尊作‘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读后赞叹,深觉体大思精,此乃真正‘大历史’,余英时、许倬云、黄仁宇之流鬼画符耳,纵张光直、李惠林、Keightley、Pearson等‘游耕制’者之‘大历史’,在尊作面前,亦灰头土脸矣,佩服之至!佩服之至!” 何炳棣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在国际学术界地位很高,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胡适对何炳棣很欣赏。胡适说他在海外只留宿过两位客人,一位是陈省身,一位就是何炳棣。 何炳棣对胡适的第一印象在一次 上,「 ”胡先生仅仅向大家遥遥举手招呼而未作谈话,可是那中小型身材和儒雅的风度却十分具有魅力。” 胡适是喜欢热闹的,喜欢人家捧他,他也喜欢捧人家。何炳棣脾气不好,很佩服胡适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对人怀疑要留余步;尽量不给人看一张生气的脸。这正是我所做不到的。” 胡适的坦诚更是让何炳棣肃然起敬,「 ”你必须了解,我在康奈尔头两年是念农科的,后两年才改文科,在哥大研究院念哲学也不过只有两年;我根本就不懂多少西洋史和社会科学,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能要求史语所做到”。胡适一个文坛领袖风云人物,居然实话实说自己根本不懂多少西洋史和社会科学,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在何炳棣看来,胡适既有博雅宽宏一方面,也有目空一切、粗犷不拘、恣意戏谑、大失公允的一方面。 胡适自我感觉是当代文化界的第一人,自称是「 ”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复兴之父”。何炳棣记载

以“艺术人生”为话题,求作文素材

作为一个艺术家,所要具备的条件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和空间想象能力,最重要的是,还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