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论文题目都有什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1收藏

古代文学的论文题目都有什哪些?,第1张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0 贾谊论

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汉乐府诗分析

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

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2 《西厢记》的传播

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

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传播

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

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91 论归有光的散文

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

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

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西河县在陇南地区,也就是三楼所说的陇南市,过去陇南市叫做武都县,在陇南地区下属有个西河县,西河县是甘肃与四川的交接点。

各地牟氏简介

(一)浙江台州牟氏

始迁祖牟尧(公元960-1030)字唐佐,号简庵,思载公长子,仕益公孙,秦铁骑大将军琳公之后四十四世,据《畲川牟氏宗谱》记载:公讳琳,其先祖山东兖州平昌世泽人(初考今山东诸城)。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自蜀迁台之黄,距今已有1013年,北宋至清代,人才辈出,中进士12人,省元29人、解元1人、乡进士1人、举人5人、武举8人。今台州牟氏已成望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台州市族人有203万人(不包括外迁市外),占全市总人口的034%,此支牟氏遍布浙江台州市四区二市四县,温州市乐清、永喜、瑞安,杭州市区,金华市永康、武义,绍兴市嵊州、新昌,宁波市象山、奉化、镇海,舟山市普陀、沈家门,湖州市长兴,全省合计人口约4万人。

(二)铁口牟氏

铁口牟一世祖是牟千,牟全是六世祖。据说牟子国有老弟兄四人,迁移至此,弟兄两人落户“西宅”,另弟兄两人,一住铁口,一住梁家。铁口一支,就是大将牟全的祖先;另一说是明万历年间,牟氏弟兄二人由福山牟子国迁此,因兄弟建房两处,以东西之分,东为“东宅”,西为“西宅”,后便形成两个村庄,再后来,东宅因宁海州在一河之隔的半城修城,建至一半,夜间村中怪石狂叫三声,城垣倒塌。民间有“铁口叫,城墙倒”的说法,于是“东宅”改名为“铁口”,现铁口村牟姓族人约900余人,现已繁衍二十四代(自牟全算起)。“西宅”现仍用西宅村名,“西宅”与“铁口”两村,居民仍以牟姓为多。从八世开始,除长份人留住铁口,其余分别迁往江苏、广西、湖广、东三省及山东的泰安、日照、潍坊、德州等地。

(三)朝鲜牟氏

朝鲜牟氏是宋吏部尚书牟庆后人。宋《高丽史》记载,牟庆在宋钦宗时曾任吏部尚书,1126年出使高丽。恰逢高丽权臣李紫谦作乱,牟庆参与平乱,立功受赏。此时,中原遭金兵入侵,汴京被金攻陷后,归路阻断,牟庆留在高丽,被封为牟平君。据韩国《咸平牟氏大同谱》记载,朝鲜牟氏先祖牟庆后北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二世祖讳光正密直府事平章事;三世祖始讳挺麟侍中典书;四世祖讳元机典书平章事;五世祖讳震老侍中典书;六世祖讳汝长平章事,七世祖讳皓谥忠武副元帅平章事。目前朝鲜牟氏有2万多人。祖忠正公怀国诗:安得精兵超岱崇,直屠金虏立成功。忍闻五国城消息,未返孤臣老海东。

(四)满洲牟氏渊源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洲牟氏出自朝鲜族洪氏,后改称牟氏。该支朝鲜族洪氏源出唐朝时期的大臣洪殷悦,被派遣至新罗国出使的文化交流使节,后被挽留定居在朝鲜半岛南阳郡(今朝鲜南阳),从第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牟易金为洪殷悦后裔分衍的平山本贯一派,始祖叫洪志庆,追溯其渊源还是汉族,属于“唐洪”,不属于“土洪”。在朝鲜、韩国,“土洪”人数非常少,其洪氏主流皆“唐洪”。该支牟氏鼻祖为牟易金,是自己改的一个非常卑躬的名字。他在明朝末期后金政权建立之初归附佟·努尔哈赤,被佟·努尔哈赤任命为头等侍卫,抬入旗籍,直接成为满洲正白旗人,其后裔子孙因姓牟氏。

(五)遵义牟氏

遵义胜宗支系牟氏宗族,起籍于河南省中牟县。元至正二十三(1636)年七月至八月,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牟母陈氏,陈友谅大汉政权、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陈尚书之次女,恐牟氏后裔遭朱元璋诛杀涂炭,聚膝下四子牟敬、牟茴、牟福、牟英,取明镜一口破成四片各执一片,分别避难。牟福留守湖北公安县丘墓,牟敬逃往山东栖霞创业,牟英、牟茴随陈氏母入川,落业重庆府巴县(今巴南区)和瓮坝铜贯驿(今重庆市九龙坡区铜贯驿镇),传四代三房。清顺治年间分支迁徙,后世子孙自称“镜子牟”或“四块牟”。牟英后裔,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牟应魁、颜氏一代徙迁遵义县西乡天旺里第三甲(今遵义县南白镇宝峰村)定居落业。牟福后裔牟应乾,娶重庆府江津县大什字李昔曹之女,明万历十二(1584)年落业播州仁怀里(今仁怀市)生盖坝。其后裔牟介、牟欲明均武职,明天启年间镇守夔府(今重庆奉节县)。明崇祯年间,牟欲明后裔牟胜宗为避战乱,举家徙迁四川遵义军民府遵义县西乡沙溪里七甲干溪定居落业。

(六)台湾牟氏

据台湾文献会1960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牟氏在台湾是排名207的较大姓氏,当时约有六十多户姓牟的人家,多为解放时期迁至台湾的牟姓人士之子孙。分布于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彰化、花莲等地。其中有牟宗三、牟俊峰等牟氏名人。

(七)陕西省周原牟氏

周原牟亦称西岐牟。周朝推翻商王朝,封侯派往中原中牟国,牟姓在西岐(今岐山县)的别墅,后称牟家寨。族谱遗文:周原牟氏系大明洪武初由晋之洪洞迁入,高祖牟万春,妻赵氏,当年择溪而居,凿洞为家,艰苦创业,已传21代累620余年。今西岐县故郡乡牟家寨有三村,即牟家庄村、牟家塬村、牟家下河村。牟家村(寨)现有260多户,1160余牟姓,特别是牟家庄村有大学生、硕士、博士100多人,县(市)乡级干部6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的有30多人,是岐山县有名的文化大村。

(八)潍县城北牟家庄子牟氏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镇的前别化村和牟家庄子村因位于老潍县城北四十里,故而称“城北牟家庄子牟氏”。两村牟氏人口约有1600余人(包括外迁人口)。牟惟孝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2年)创谱时,曾记“吾牟氏相传登州府栖霞县人也,自明朝始迁至莱州府潍县北庄别化庄居住,后又分居牟家庄子住。其始原有族谱被火焚失,已不知有几世矣。”先祖的名讳已失,惟孝公曾多方打听,也去过青州等地,终无结果。只能往上追记到有记载的牟琴祖,便将琴祖为“一世祖”。琴祖以上据说还有三代,自琴祖始,三世祖叔伯兄弟六人,形成了今天别化、牟家庄子两村的六个分支。卑祖的后裔是第一分支;思古祖的后裔是第四分支,同住别化村,称为村前头支和村后头支。居住牟家庄子的卞祖的后人是第二分支,称为东湖同支;思仁祖的后人是第三分支,称为西门里支;思博祖的后人是第五分支,称为东湾崖支;思舜祖的后人是第六分支,称为庄当瓤支。

(九)湖北利川牟氏

利川牟氏是利川的望族之一,被其宗支主要有两支:一是入利始祖牟茂的后裔。牟茂为李唐之后,祖居山西平阳,移迁南京江宁府上元县五凤村(今河南商丘南)。牟茂祖父李文鸿,家资万贯,良田万倾,一妻三妾,生三子,名九章、万章、宪章。宪章生六子,名强、盛、魁、铁、瑛、茂。文鸿公九十寿终,葬于安徽麒麟山红藤穴。因葬地犯禁,朝廷辑捕灭族,三子六孙弃家逃生,避祸而由李姓改牟姓。逃经湖北孝感麻城到荆州,过虎渡口时,大祖强被淹死。此后,二祖回江南烟收坝,三祖魁往山西(一说去四川宣汉县),四祖往公安碎石岭,五祖瑛往山东栖霞岭。元至正二年(1342)我祖茂由公安出大库门过虎口渡经施州卫(今恩施)到清江县(今利川市),走石板岭到高歇口至桐木箐到大木杠落业。茂祖戌边抚民,曾任施州宣慰使、援边宣慰使,追授荣禄大夫。茂祖配向氏,生仲泰。仲泰祖曾任南京都督佥事,仲泰祖配向氏,生季兴、季旺。季兴祖居利川,配向氏,生高凤、九凤、彰凤、翔凤、碧凤、仪凤,季兴祖后裔已繁衍三十余代,八万余人,现遍及利川、恩施、建始、咸丰等地,季旺祖移居蜀东夔州府万县(今重庆万州),旺祖生万凤、联凤、捷凤、登凤、提凤。今万州及云阳、奉节等地牟氏均为季旺祖之后。仲泰祖晚年随季旺祖定居万州,死后葬于法隆寺。二是景武祖后裔。祖籍湖北黄州麻城,明弘治年间景武祖从川万(四川万县)到利川,景武祖荣禄大夫,配向氏,生永良、永伯。景武祖繁衍二十余代,现有万余人。另外,1952年,日隆公(原籍山东栖霞)从部队转业到利川,祖孙四代现有二十多人。利川牟氏,崇文尚武,奋发图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有数以百计的将军、名宦,数以千计的学者、专家、企业家,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可谓根深枝繁叶茂、英雄辈出、名人荟萃、声名远扬。

(十)重庆万州牟氏

渊源万州牟氏与利川牟氏同是牟茂后裔。牟茂因平夷有功,爵封授边尉使司之职。葬大木贡油竹坪李子坳(今东城区下坝村)。配向氏,生仲泰。仲泰,一三五O(元朝至正庚寅)年生利川市大木贡。一三九四(洪武甲戊)年移居蜀东夔州府万县巴南里下元坝(今万州区白羊镇石龙村)。晚年与次子季旺同住法隆寺牟家塆(今万州区太安镇)。明洪武年初,任都城南京都督佥事(从二品官),因德行高尚,忠君有功,加升为一品官。妻向氏封为一品夫人,茂公追封为荣禄大夫,泰母向氏追封诰命一品夫人。向氏生季兴、季旺。季兴公同母留守祖业。配 氏,生高凤、九凤、彰凤、翔凤、碧凤、义凤。后称利川牟氏六大房。泰公晚年与次子季旺同住牟家塆,殁葬法隆寺。季旺祖一三七四(洪武甲寅)年,生利川市大木贡。一三九四(洪武甲戊)年迁蜀东夔州府万县巴南里下元坝(今万州区白羊镇石龙村),配向氏、生万凤、联凤、捷凤、登凤、提凤。

(十一)河北景县牟氏

河北省景县王谦寺乡牟家榆林村,是景州牟氏主要聚居地。始祖牟大发,来自山东青州府昌乐县牟家村,“几世几年迁于蓨邑(景县)藐矣”。现全村132户,486人。在外人口多于在村人口,另未迁出一支,人口过百。总计牟氏人口有1200余人,已传至十七世。

(十二)内蒙赤峰牟氏

赤峰牟姓来源于山东莱州府, 据传高祖为牟善衡,大约1840年前后, 他带着两个(一说是三个)儿子来到赤峰乌丹定居,赤峰牟姓人氏全是他的后代,后一个儿子去了东北,他的后代在赤峰地区非常多,赤峰牟氏普遍为人本分厚道,因家谱丢失,来源只是听说,可能不准。我父亲是振字辈。(赤峰牟氏提供)。

(十三)四川达州牟氏

入川始祖:明洪武七年(1374年),牟曰善昆仲数人随父牟融母李氏自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举家西迁,经利川渡江由万州(万县)入川,至宣汉县(东乡县)王家乡路侧埋锅造饭时证一红匣,内存珍珠,因物取名红匣岭遂定居。后牟曰善留居,融祖率其余诸子返湖未遂而途居万州。由是宣汉牟氏后裔遂尊曰善公为牟氏入川始祖。子孙发繁及分布:善公有二子,次子牟翼就地发派,长子牟翔于永乐年间迁大成镇(与王家乡接壤)落业。翔翼二祖共有九子二十一孙,至今600余年发育子孙已见25代。时光推移伴历史变迁,子子孙孙或避兵燹,或躲苛捐,或逃灾荒,或游宦为官,或商贾迁徙及复杂的多种原因,族人遍布达州各县及巴中、城口、陕西部分地区,尤其近20年来外出各省及大城市定居者有之,侨居海外异国者亦有之。

(十四)山东临清牟氏

临清牟氏始祖生于(1550年)左右,自万历十年(1583年)来自东郡中牟,因贸易迁居清渊县新城。三世祖于清初迁于城南土桥村,同治六年八世祖讳志孔,为人忠厚,尊先敬祖,为我土桥牟氏续著珍留了世代家乘族谱,至十五世历时四百余年,现今衍续已十七世,虽无名人志士,但祖祖孙孙代代相安。

(十五)广西玉林牟氏

玉林牟氏始祖方言公,原籍山东省栖霞县铁口村,是元代东征日本大将牟全后裔。明正统时以进士任广西兴业县外翰,殁于任内,长子云七迁玉林,次子云明留居兴业。云七长子上序迁高山,次子上正迁韦村。至今裔孙繁育至25代,分布在10多个村共一万多人,高山村占半数。明清时期共有3人中进士,有16人中举人,有149名秀才。废科举后至现在有大专院校毕业生250人,有留学生,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还有上校、少将军衔者,高级职称者等。正是人才辈出,郡人谓之“有名有声高山村”。

碑廓,在中国古代,“廓”通“郭”,指外城,也泛指城市。牟姓是碑廓镇上的一个大姓,清康熙木刻的《牟氏家谱》里,就把“碑廓”刻作“碑郭”。光绪《日照县志》“乡社图”上,也将“碑廓”标为“碑郭”。由此看来,“廓”与“郭”确实是一对通假字。故当地人把碑廓读音为beiguo(一声),中国一些古老的地名,一直保留着古代读音的特点,往往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就像山西的洪洞读作“洪tóng”,安徽的六安读作“lù安”,山东的东阿读作“东ē”一样,它们各有各的来头,无论你明白与否,都得这么去读。

姓氏源流

何(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

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见毛诗谱)。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1-2]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源流二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

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汉书·五行志》中说: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详见何启东家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娙何,亦称娙娥,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女官名称,后成为西汉妃嫔的称号。娙何之称由汉武帝刘彻所置,后来依汉元帝刘奭执政的规定,娙何位居昭仪之下,地位相当于关内侯。娙何负责掌管内宫事务,地位相当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员。在史籍《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补遗》中记载:“娙娥秩比将军、御史大夫。众人谓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汉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俸禄。

在娙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何氏。

源流五

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据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阿拉伯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满汉大臣传》记载: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领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灭克烈部后,皆归于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汉姓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豁罗剌思氏、火鲁剌思氏、郭尔罗特氏等,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尔列斤蒙古的时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儿·玉鲁生一子,名叫豁罗剌思,他组织了害罗剌思氏族,其后人以豁罗剌思为姓氏,成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当文史料中曾以“火鲁剌思”、“郭尔罗特”等文字出现过,在史籍《蒙古秘史》中以“豁罗剌思”表述。成吉思汗铁木真初兴时期,豁罗剌思部曾反对过他,后来又支持和参加他统一漠北的许多战争。成吉思汗分封领地的时候,豁罗剌思部随同哈布图哈萨尔游牧于大兴安岭西麓,这时的部号多称郭尔罗斯。十六世纪中叶,郭尔罗斯部随同孛儿只斤氏迁徙到松花江、嫩江汇合处游牧。明末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布木巴,带领部分部众随科尔泥部首领奥巴依后金。顺治五年,布木受封为札萨克镇国公,掌郭尔罗期前旗。九年之后,哈萨尔的后裔回穆带别一部分郭尔罗期部众归后金,受封为札萨克辅国公,领郭尔罗斯后旗。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郭尔罗斯氏多冠以汉姓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称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据夏日哈(今青海都兰),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有汉姓何氏、夏氏、黄氏等。

⑷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蒙古族莽努特氏,为喀尔喀蒙古的一个部落,今中国河套以北、蒙古国、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广大地区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布,而且是蒙古国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腾氏,以地为氏。克什克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赐军队的“却薛台”称号,即亲军卫队,清朝时期称克什克腾旗,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来氏,为蒙古扎剌亦尔部木华黎的后裔子孙,蒙古语Mohulai(毛忽来)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扎剌亦尔·木华黎氏蒙古著名将领、攻金统帅。他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誉称为“四杰”之一。他的后裔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多冠以汉姓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成吉思汗上八世祖篾年土敦的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组织了忙忽惕氏族,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氏。忙忽惕部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与成吉思汗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忙忽惕·畏答儿率领下归附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忙忽惕·畏答儿与兀鲁兀惕·术赤台同为铁木真的先锋,冲垮了敌军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铁木真转危为安。成吉思汗在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部族人都跟随忙忽惕·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在现今的内蒙古奈曼、宁城、翁牛特、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汉姓为何氏、贺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时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gen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称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内蒙古巴林左、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脱果特氏,亦称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togo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⑿蒙古族赫锡特氏,亦称何西勒,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s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七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中记载:

⑴大厂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为失兀喇,在元朝时期被赐给蒙古名“何也思答儿”。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儿随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为武德将军、上千户,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汉译“火者”(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何氏。今居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氏读为“火”音。

源流八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还有伊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九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亦称鄂斯尔,世居木鲁(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苏赫基诺一带)、索伦、卓秦(皆在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hu Hala。后多冠汉姓为鄂、何。

⑵达斡尔族克音氏,世居黑龙江克音(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何、秦。

源流十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格尔克氏,亦称给力克氏、乌尔滚克勒氏,世居葛尔钦(今吉林和龙阴阳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后,鄂温克族、,满族格尔克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

鄂伦春族柯尔特依尔氏,亦称克勒特西尔氏,有那旦千、红改达千、车车依尔千等分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te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伦春族、满族柯尔特依尔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十二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①据史籍《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②安徽庐江黄屯何氏,是明朝时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后代,方孝孺被惨遭极刑后,方氏族人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氏为何氏。但该支何氏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逝世后复姓方。这在何氏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③在清朝时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二十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源流十三

源于僰人后裔,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一、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参见《史记殷本纪赞》。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二、传说大禹的后代。

三、商朝莱侯的后代,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氏。 郡望堂号:江都郡 姓氏家谱:萧山来氏家谱 历史名人:来济, 来曜, 来秉奎 下面是我们山东寿光的家谱上的序:来氏序者,序来氏也。周有来章,汉有来歙,唐有来济。来氏之姓,自古有之,非一世矣。即今之世,登莱莒州、益都、朐邑、乐安、寿县,来氏之姓,渤海(这儿还有两个字,我不认识)。嗟夫!古今之不同,典籍之不明者,闻吾姓,愕然惊,哑然笑者,真犹蜀犬吠月,粤犬吠雪,少所见而多所怪。坐井而观天,非天之小,实所见者小也。余自少时,至乐安西族,见其谱云。我是我们那儿的第21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第11世来笑山(字秀春),现在有这位先祖的墓碑,是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五月立石。我们那儿的排辈是这样的: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我是延字辈。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萧山来氏,属于子姓,由于未入《百家姓》而被人视为不是古姓。其实,来氏在史传中早有所见,东汉云台28将中就有来歙,因战功被封为征羌侯;三国时蜀有来敏,学识为时人所称;唐朝来氏入仕而有名者更多,甚至有人冒姓。但因谱系失传,世系不易贯穿。据现存《萧山来氏宗谱》所载,萧山来氏是两宋之间,由河南鄢陵迁来,卜居萧山,繁衍生息,成为大姓。来姓后裔有分布四川、湖北、陕西、山东等地者,也有返迁回河南者,惜难详考。从现有资料看,萧山来氏的世系,派脉、事业以及繁衍沿革尚能研究其概貌。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洛阳、延秋来氏的前十二世,据延秋来布周考列如次: ①来承甫 ②③④失考 ⑤来思信明末避乱,由洛阳迁延秋 ⑥来秉乾 ⑦来焕 ⑧来迎祺 ⑨来大生来廑生 ⑩来百龄 ⑩来加禄来加福 ⑩来宗有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赴陕州 三子太和、遂和、三和(后由陕州迁咸阳)。 洛阳来氏族人有传代排字,在重修洛阳来氏家谱后附有一大段联句称: 来氏祖籍本萧山, 洛城、延秋一脉传,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会、启、英、华”归一支, 原定辈字已传完。 民国年间经商议,续十六字作规范, “增、福、延、庆”承华后, “克、绍、祖、武”紧相连, “尊、师、重、道”接着续, “光、耀、家、庭”四百年。 谨遵祖训勿更改, 重名重字应避免, 续字用尽无以继, 后人共商再续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①宗字之后有景字、志字和朝字、大字两种排法。 ②据传民国年间有孟县(现洛阳市吉利区)来敬斋过延秋时与族人相议,后续十六个字。 ③十六字排辈估计能传四百年。这一首小诗说明了洛阳地区来氏的渊源、字辈,有重要资料价值。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其世系如次: ①来泰(元末由楚入蜀,居于梁山。一②来均受一③来晁富一④来志清(以上四世均“潜隐未仕”。一⑤来昭宜良令-⑥来尚廉“好施予”-⑦来朝“拾金还主”-⑧来知德配倪氏,有子二人-⑨来时敏来时升邑廪生-⑩来许来谒来译邑廪生。 其中的来知德是蜀地来氏的第八世,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万历三十 二年(1604年),享年80岁。来知德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来知德在《明史》有传。 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

古代文学的论文题目都有什哪些?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
点击下载
上一篇:廖氏对联字排下一篇:马姓的祖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