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笃慕的彝族六祖分支
古滇国时期,今曲靖至滇池一带属古滇国之范围,汉文文献中记载在今曲靖一带是滇族部落联盟下的劳浸、靡莫两个部落,彝文献中则记述为实、勺两个部落。据说实、勺两家在“拜谷楷戛”(在今会泽)设立歌场,赛歌招亲。阿普笃慕去赶歌会,与实、勺两家的3上女儿蚩以武吐、能以咪都、尼以咪哺产生了爱情,因此与3个姑娘的未婚夫家发生纷争,他们联合4个部落派出9支军队分九路进攻阿普笃慕部落。阿普笃慕部落抵挡不住,向实、勺两家求援。双方联合起来,组织部落联军,与4个部落开战。战争打了九天九夜,各有胜负,僵持不下。最后,交战双方只好承认既成事实,歃血为盟,各自撤兵。
阿普笃慕与实、勺两家的3个姑娘结婚以后,蚩以武吐生慕雅切、慕雅考;能以咪都生慕雅热、慕雅卧;尼以咪哺生慕克克、慕齐齐。阿普笃慕的6个儿子后来发展成为武、乍、糯、恒、布、默(又称黔)6个古代彝族部落,古彝文典籍称生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为“六祖”。
由于部落内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所产生的冲突和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一体的解体,六祖后裔分别从洛尼山分迁外出,开辟各自新的领地,并在与其他部族、部落的征伐和融合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奴隶制度,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分支”。
武(慕雅切)、乍(慕雅考)二部从东川、会泽迁移出来后,主要向云南各地迁徙,成为今天居住在云南各地彝族的祖先。
糯部从慕雅热传七代至额阿糯时,从东川境内迁至今昭通与曲靖接壤地带,后辗转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州境内,成为凉山彝族“曲涅部”。
恒部(慕雅卧)后来分为三支,一支迁徙并定居于今昭通,发展成为“乌蒙部”;一支经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迁至四川南部的永宁(今叙永)、古蔺一带,发展成为“扯勒部”。一支从云南昭通渡过金沙江后沿美姑河北上到达凉山各地,发展成为“古侯部”。
布部祖先慕克克传七世至阿德布时,势力大增,因而称为“德布部”。在今云南宣威时与“濮人”发生冲突,阿德布联合默部,大举进攻“濮人”,攻占了“濮人”的15座大山。并由此向四方扩展,东南路发展到今贵州普安,北路发展到今贵州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
默部原来居住在今云南北部地区,后来发展到贵州大部分地区。慕齐齐的第十一世孙默阿德,其妻妥雅尼生下德阿施,力大无比,长大后率领部民四处征讨,掠夺其他部落的土地、牛羊,建立起严格的租税制度,威服远近部落,号称“德施部”。德施部后裔发展成为东川阿于歹土司、镇雄芒部土司、贵州水西土司、贵州普安土司四大著名土司。其后裔自豪地说:“日月所照之地,尽是德施氏彝人所属。”
滇中地区的彝族主体为武(慕雅切)部之后裔,主要居住谷窝(今昆明)、竜朵嘿(即滇池)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慕雅切后裔实阿武的第十世孙皮武古,娶妻耿叩娄益,生下八个儿子,分住四方,征服周围各部落并建立了滇国。滇国强盛时期,其辖地东至云南沾益、陆良、华宁、蒙自,西到今保山县,北至今云南剑川、姚安、禄劝,南抵红河北岸,即汉武帝时设置的益州郡范围内的各彝族部落。
公元前339~329年,楚威王派大将军庄乔带兵从湖南沿清水江进入贵州境内,并从贵州西部进入云南滇池地区。后因泰国控制了黔中地区,阻断庄乔归楚,庄乔及其所率士兵只得变服易俗,融入当地彝族之中。这就是古代史上首次彝、汉民族的大融合。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巴蜀兵击灭滇王同姓部落劳浸、靡莫,迫使滇王归附,建益州郡。但摄于地方政权的传统势力,仍授滇王王印,由其仍旧统辖当地彝族各部落。
1 吴氏家谱字辈
一、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二、吴姓人口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
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三、吴姓由来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
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
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
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
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 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扩展资料:
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吴氏制定统一的行辈字比较晚,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至今仍未统一起来,各地仍旧照按自己的家谱字辈进行起名。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 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将它继承和发扬。
2 求:孔氏族谱孔氏宗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
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
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庆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
而后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但乾隆甲子(1744年)负责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土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
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 北宋元丰及明弘治年间所修的孔氏族谱,久已亡佚,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天启、康熙、乾隆和民国所修的四部。
从这四部族谱的纂修人员的设置来看,可以发现,随着世代推移,修谱机构的设置规模逐渐扩大。 为确保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衍圣公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如乾隆九年(1744年)修谱时,设立鉴定一人,由衍圣公担任;监修二人,由三品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担任;提调二人,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任;以下编次、掌收、校阅、誉录、督刊、收发等职,也是各由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之类有官职者及有科名的人员担任。
到民国时期最后一次大修时,衍圣公孔德成主持,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古时称:“纂局”),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蜻等三人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66名,另有一些勤杂员役。 修谱时,衍圣公府要先行制订条规、颁布榜示,制订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
然后择吉日举行仪式,告庙致祭后,各执事人员进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族谱纂修完成,要在孔庙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
各户族众按规定领到新谱后,即将旧谱交至族长,立即焚瘗。如有失落旧谱者,即声明,该户头户举出具证明,刻附谱后。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一,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二,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三,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
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
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
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
《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衍圣公的批准,加盖衍圣公府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级官府主要根据衍圣公府钤印的有无,来判断内孔与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有别于齐民的特权。
内孔和外孔 一般说来,作为圣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称“内孔”或“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称为“外孔”或“伪孔”。这里的里外、真伪,是以圣脉的流传作为对照的。
圣裔们所强调区别的“外孔”,其情况大致有二: 一是与圣裔同姓不同宗的孔氏。如本书第一章中所述,在古代,也有几支孔姓并非出于子姓之后,在孔父嘉至孔子一系后世的繁衍、扩大的同时,这些“圣裔”之外的孔姓渐渐淹没无闻,也无世系资料存世,然而这为数不多非圣裔的孔氏有时会想方设法混进圣裔中去,以图享受到。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8B 9B 10D四、11⑴皇上认为邓肃在敌营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让他详细奏报。
⑵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参考译文: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
少年时,他机警聪敏善于写文章,风度仪态优美,能言善辩。在为父亲守丧期间,悲伤过度超出了常礼。
进入太学,与他结交的人多为天下名士。钦宗即位后,任承务郎,授鸿胪寺主簿。
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邓肃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这之前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到这个时候就对高宗说:“金人不值得畏惧,但金军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都肯拼命。
而朝廷却不同,有同时立功而功劳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却还是平民百姓。赏赐的轻重、官位的高低,只在官员手上。
功赏不明,谁肯自我勉励呢?希望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使立功者能够自已陈报。
如果功状明确,而奖赏不合理的,或者立的功相同而奖赏不公,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的,都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朝廷采纳了邓肃的意见。
朝廷官员中有许多投降过伪政权的,邓肃请求将这些人分三等定罪处理。皇上认为邓肃在敌营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让他详细奏报。
邓肃一一详细奏来,皇上认为他说得对。耿南仲要告老还乡,其子延禧为郡守。
邓肃弹劾耿南仲父子说:“南仲父子都是罪恶之人,阻碍渡河之战,遏止勤王的军队,今日割让三镇,明日割让两河。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们这样危害国家,乞求处以典刑。”
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但邓肃言辞上没有一丝怜悯,钦宗赞叹邓肃忠心耿直,特赐他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出站就逃跑。
邓肃上表弹劾范讷:“范讷曾出兵两河,不战而逃。现在对人说:‘留守的说法有四种,出战、留守、投降、逃跑罢了,如果要出战却没有兵卒,要防守却没有粮草,不愿投降的话只能逃跑。
’况且汉朝得到俊杰才守住关中,这样的不战而逃之将,怎能委以重任。”朝廷于是罢免了范讷的官职。
管理宫室之事的陈良弼乘轿子到横门外,买内女童,邓肃连上奏章责问,当时朝中官吏多推脱离开,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邓肃身为谏官,遇事感愤激昂,不到三个月,总共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恰逢李纲被罢免宰相职务,邓肃上奏说:“李纲品学虽正但技艺疏浅,谋划虽深广但机变不足,本来不足以与圣意相称。但陛下曾经对臣说:李纲是真正的以身报国者,今日罢免他,并且责罚非常严苛。
这是我有疑虑的原因。况且两河百姓本无所适从,李纲任职不足一个月,百姓和士卒渐渐招集了起来。
现在李纲离开了,两河之民将怎么办呢?张邦昌的余党,很多还在朝做官,李纲先前乞求驱逐逆臣邦昌,然后才能治叛党的罪。现在李纲罢免了,对叛臣将怎么办呢?叛臣在朝廷,政事就偏离正轨了;两河没有兵力,外夷就会作乱。
李纲在这里也不可说没有一点作用。”朝廷动怒,邓肃被交吏部审查,被罢免归乡。
绍兴二年,邓肃避寇于福唐,因病去世。 无。
4 《羿裔熠邑彝》译文后羿的后裔中有个叫熠的人,居住在少数民族彝族地区。
熠是个义医,经常为百姓免费看病,医术精湛。熠的姨妈死后留有一个女儿名叫伊,伊长得很漂亮,神态可人,穿上漂亮的衣服,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人间的凡夫俗子根本没法比。
熠喜欢上了表妹伊,他给伊买漂亮的衣服,可是伊并不领情,抛掉了表哥给他的衣服,穿上怪异的衣服以表示示不喜欢熠,熠感觉很郁闷。为躲避表哥的纠缠,伊离开家乡,躲到一偏僻的地方,找一叫毅的人下棋,毅长得很帅,像貌堂堂,精通下棋,很有造诣。
毅穿着不同寻常,看上去意气风发。毅开导伊,使伊受益匪浅,伊很高兴,偷偷喜欢上了毅,毅也喜欢上了伊。
第二天,伊继续和毅下棋,毅送给伊一只蜥蜴作为礼物,伊则把自己的衣服回赠给毅。伊病了,梦中喊着毅的名字。
伊精神不正常了,靠着椅子咿咿细语,毅陪着她,也跟着她咿咿细语。毅早就听说过熠的大名,于是找到他,说明来意,求熠救救伊。
熠要挟毅,提出条件,要求毅在治好伊的病后离开。毅思量着只有熠可以治好伊,答应了熠的要求。
伊想起了毅,又在梦中叫者毅的名字,熠暗示伊毅已经离开了,自己很喜欢她。伊想到再也见不到毅了,生活得没意思。
于是就上吊自杀了。熠精神也恍惚了,也自杀了。
5 张衮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有俊才,拜阳平公侍郎。众务修理,处断无滞。
苻坚闻而奇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
太原郝轩,世名知人,称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太祖幸邺,历问故事于玄伯,应对若流,太祖善之。
迁吏部尚书。命有司撰朝仪,定律令,申科禁,玄伯总而裁之,以为永式,深为太祖所任。
势倾朝廷,而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太祖尝使人密察,闻而益重之,厚加馈赐。
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①忤旨,亦不谄谀苟容。
大臣多犯威怒,玄伯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太祖曾引玄伯讲《汉书》,至娄敬说汉祖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叹者良久。
是以诸公主皆厘降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 太祖崩,太宗未即位,清河王绍闻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
玄伯独不受。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门下,虚己访问,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
诏遣使者巡诸郡,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鱼与宜都公穆观等案问之,太宗多其平当。又诏玄伯坐朝堂,决刑狱。
太宗以郡国豪右,大为民蠹,乃优诏征之。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
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
太宗乃引玄伯及元城侯元屈等问曰:“前以凶侠乱民,故征之京师,而守宰失于绥抚,令有逃窜。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朕欲大赦以纾之,卿等以为何如?”屈对曰:“民逃不罪而反赦之,似若有求于下,不如先诛首恶,赦其党类。”
玄伯曰:“王者治天下,以安民为本,何能顾小曲直也?法度不平,须荡而更制。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
若其赦而不改者,诛之不晚。”太宗从之。
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太宗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更遣侍臣问疾,一夜数返。
及卒,下诏痛惜,赠司空,谥文贞公。 (节选自《魏书·崔玄伯传》,有删改) 注①謇谔:言语正直。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伯总而裁之 裁:判断,决定。B不得尚焉 尚:崇尚,尊重。
C朕欲大赦以纾之 纾;缓和,解除。D须荡而更制 荡:涤除,廓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①乃优诏征之 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①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 ②批大郜,导大窾,因其固然 D①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崔玄伯受皇帝器重的一组是( ) ①称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②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 ③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 ④善之,嗟叹者良久 ⑤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门下,虚己访问 ⑥又诏玄伯坐朝堂,决刑狱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玄伯担任吏部尚书后,在朝廷中权倾一时。太祖因此对他有所忌惮,派人秘密调查,发现他简朴贫寒后,又厚加赏赐。
B崔玄伯为官既不因言语正直而与太祖相抵触,也不阿谀奉承讨好太祖,在其他大臣大多触怒过皇上的情况下,很好地处理了君臣关系。C崔玄伯为太祖讲《汉书》时,提到娄敬劝说汉高祖将鲁元公主远嫁匈奴的事,太祖受到启发,也将公主下嫁到臣服归顺之国,以利国家安定。
D西河、建兴两地盗贼纷起,当地官员无法禁止,崔玄伯反对元屈诛杀首恶的观点,支持太宗大赦盗贼以安抚他们的主张。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幸邺,历问故事于玄伯,应对若流,太祖善之。(2)诏遣使者巡诸郡,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与宜都公穆观等案问之,太宗多其平当。
答案:1B 2B 3C 4A5⑴太祖到邺地,向玄伯遍问以前的典章制度,玄伯应答如流水一样自如,太祖认为他应答得非常好。⑵(太宗)下诏派遣使者到各郡县巡视,督查检举不守法规的官员,命令玄伯与宜都公穆观等人审查他们,太宗称赞他们(做得)公平得当。
解析:1尚:仰攀婚姻,特指娶公主为妻。2均为副词,于是。
A①介词,因;②介词,用。C①介词,趁着;②介词,依照。
D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4“太祖因此对他有所忌惮”一句原文中没有依据。
6 吴师道精明强干文言文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元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巫,再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后因丁内忧而归,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师道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尝以持敬致和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答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此造履益深。其学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吴师道,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
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少与许谦同师金履祥,与柳贯、吴莱、许谦往来密切。又与黄溍、柳贯、吴莱等往来倡和。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调宁国录事。适逢大旱,礼劝富户输捐助购米3700石平价出售,又用官储及赃罚钱银38400余锭赈济灾民,使30万人赖以存活,百姓颂德。至元初年任建德县尹,强制豪民退出学田700亩。又建德素少茶,而榷税尤重,经其一再上言,茶税得以减轻。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著作
曾采兰溪历代人物言行可为后世取法者,撰《敬乡录》。又采金华一郡人物言行撰《敬乡后录》。此外,著作有《战国策校注》、《礼部集》二十卷及附录一卷、《易杂说》二卷、《书杂说》六卷、《诗杂说》二卷、《春秋胡氏传附辨》十二卷以及《兰溪山房类稿》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1、是超品的,不是和百官一个体系,地位在百官上。
2、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
3、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
4、《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蔡国、卫国、邢国、晋国、燕国、管国、滕国、杨国、箕子朝鲜、薛国、焦国、赖国、纪国等。
5、唐朝、宋朝有县侯;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永善向为彝疆,系土司土目掌管之地。置县前,永善之疆域时划云南、时归四川。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平定乌蒙(今昭通),推行“改土归流”。雍正五年设昭通府,六年二月于米贴设一知县、教谕、典史,分驻昭通右营游击,抚驭乌西一带。此后一直隶属云南,辖于昭通。
永善是彝族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土著居民,彝族自古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整个彝族文化的浩瀚长河里,也汇集了永善彝族的心血和汗水。四川凉山出版的《曲湟》、《古侯》两大彝族史书多收集于永善。
战争导致人口的剧减,汉、回、苗等民族的迁入、相互学习与交融,统治思想的灌输,对永善彝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永善彝族渐渐形成了既有别于四川大凉山,又不同于东部方言区的昭通、昆明、贵州等地独具特色的生活风俗习惯。其中,婚姻习俗就有明显的特征。
一、定婚
永善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有婚约,这被称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约定,从今天的法律眼光来看,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已约定俗成,是彝族大家庭信守的准则,一诺千金,即使一两岁就定亲的娃娃亲,也是很少毁约的。婚约的缔结,一般遵循以下过程:
提亲。男方相中了谁家的姑娘,首先由父母提谈,探听女方父母的口吻,如果口风好,有缔结婚约的可能,再请媒人(彝语府嘎)到女方家去议亲。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形,那就是舅舅家有优先权。舅舅家开口(彝语恳抵)要娶的,其它人家不得再提亲。彝族有句名言:“喔呢啊门止”意思是“舅舅当母亲”,因此很尊重舅舅,多数姑娘会为嫁到舅舅家,尊养舅舅而自豪,其父母也因能报答后家兄弟而高兴。
说亲。即男方请人带上一坛酒、九个熟鸡蛋,到女方家商议缔结婚约的有关事宜。包括是否应允这桩婚事,商议聘金(彝语府者,俗称彩礼银子)及送聘金的时间。聘金多少不等,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尾数为“八”或“九”,一般分三次送,不能一次送完。
烧鸡(彝语者洒)。第一次送聘金叫烧鸡。即选取吉日后,由媒人带领求婚的男孩及其长辈、亲友数人(必须是奇数,多为九人)带上一坛酒,九个熟鸡蛋、一对小鸡(一雌一雄)和约定送呈的聘金,到女方家举行正式定婚仪式。女方亲友数人(多为女性)在大门口往男方前来之人身上泼冷水,以示迎接,进屋乃止。进屋后媒人将酒和鸡蛋放在一堆装满谷物的升子旁,再将聘金放在升子里,一起交给主人。寓意财谷丰盈,最后将小鸡交与主人喂养,寓意这对小鸳鸯从此相依相伴了。随即杀猪宰羊以待,主人一般要请亲友与近邻作陪,一是告知大家,双方联姻之事;二是共同庆贺。当夜,双方亲友拉家常、叙亲情,多道祝福之辞,对酒当歌,通宵达旦。天明道别,女方父母还要打发一点钱给未来的女婿,以示接纳。随后,女方将礼节性地回访男方,男方隆重接待。烧鸡表示婚约的正式缔结。
二、结婚
和定婚一样,结婚也要经过几个过程。
择期。男女双方到一定的年龄,女方年龄为奇数(多为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时,由男方找“毕摩”先生测算,选择吉日良辰。测算依据是男女双方及父母生辰八字。主要看女方家是不是“出人年”,男方家是不是“进丁年”,其次看有没有其他“相克”。
送期。择好婚期,男方请媒人带好一坛酒,九个鸡蛋,去告知女方。
接亲(彝语下母)。婚礼分二天两地举行。第一天女方家为主,男方组织迎亲队携带一坛酒,九个鸡蛋和为新娘准备的衣服、头饰、毡衣、裙子、腰带、鞋袜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搬运嫁妆。迎亲队除媒人外全为男性,由媒人领头,一定要有新郎一名弟弟参与,没有亲弟弟,堂弟弟也是可,其他人员不仅要年青力壮,而且能歌善舞、能言善辩,否则女方亲友会小看男方,甚至嘲笑男方亲友无能人。
泼水。迎亲队到大门口时,新娘的女友姊妹们使劲地往他们身上泼冷水。
抹花脸。吃过晚饭,待夜幕降临,女方的姑娘们以水调匀锅烟煤、阳尘,先抹新郎之弟(彝语下母北,俗称花脸头),再抹到部分迎亲队员的脸上,花脸不能全部抹完,且必须奇数个。抹花脸后来不能再洗脸,要回到新郎家一起洗后将水泼到新娘床下。
对歌。抹花脸后,女方两名女歌手开始挑战,迎亲队的两名歌手迎战。形式两人对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首我一首,同曲同词,边舞边唱。内容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竟比知识渊博;或互相戏谑,引亲友开心、愉快;或表达传统、伦理与先哲,教诲后生晚辈;或述说人间至纯至真的亲情。舞姿古朴,曲调优雅,词意华美,回答往返,荡气回肠。鸡鸣时改唱留亲歌(彝语仍得格)。形式由二对二改双方集体对唱,各自由一名歌手领唱,用同一曲调,各用各的唱词;内容一是女方对迎亲队的调侃、鞭挞,二是对新娘的挽留,三是迎亲队表达一定要接走新娘的决心和对后家的安慰,幽婉的曲调,感伤的词句,把新娘与亲人之间的依恋和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新娘已梳妆打扮穿上嫁妆。
扯耳朵(彝语挠北克,俗称抢亲)。黎明将至,女方的年青男女一层又一层地把新娘围护在中心,迎亲队则一次又一次地保护新郎之弟冲入人墙去扯新娘的耳朵,直到扯着为止。
哭亲。扯了耳朵,新娘已成别家之人,开始哭别亲人。首先是父母,往下是兄弟姐妹等,内容历数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以及难以报答的忧伤。
背新娘。哭亲后即发亲,由新娘之弟将新娘背出门交予迎亲队,新郎之弟背着新娘往男方进发,婚礼主场也是由此转到男方。接亲的人一部分抬嫁妆,一部分轮流背新娘,一直背到新郎家。新娘不能着地,中途换人背时,先垫上草席供其踩踏,送亲的人中专门负责拿草席的是新娘的小表弟(彝语席帖)。也只有草席这东西是由送亲人拿。
送亲(彝语府母)。女方要派亲友护送新娘至男方,愿意前往的都可以参加送亲,一般数十人不等。还要从中挑选两三个姊妹陪伴新娘。
进亲棚。新郎家在大门外适当的地方搭一个简易露天棚子迎接新娘,谓之亲棚。将至新郎家,迎亲队将新娘背入亲棚,送亲的人们围坐两侧,新郎家抬出酒,每人斟一碗,宾主相互劝饮,气氛热烈。
梳头。亲棚里,仍由在后家给新娘梳头之姑母(新娘父亲之姐妹)将来时的一股辨子分梳为两股,寓意此青丝已分属娘家与婆家。彝语有句话“外侄100根头发有50根是舅舅家的”根源于此。
入房。斟酒梳头完毕,仍是新郎之弟将新娘背入新房。送亲的姐妹与新娘同卧,直至三天后回门,此期间,新郎不得与新娘同寝。
是夜,再次对歌,风格一改女方的婉约,以高亢欢乐为主旋律。
送客(彝语嘎洒)。第二天早饭后,男方为女方送亲的人饯行。先把客人招呼在头天搭亲棚的地方坐好,再用簸箕抬出羊卦、猪苦胆、猪连贴及感谢媒人、孝敬长辈的谢媒钱(府嘎者)、舅爷钱(喔呢者)、伯父钱(抛喔者)、姑母钱(啊伯者)以及打发兄弟、表弟和其他送亲小孩的兄弟钱(麻之者)、表弟钱(席贴者)、小孩钱(确渣革渣),每份钱物搭一瓶酒。每组钱都不多,只是礼节性的。媒人看了猪苦胆、猪连贴,祝福说:“苦胆亮汪汪,苦胆把把长,两家亲情地久天长。”
回门(彝语约哪古)。三天后,新郎新娘及陪同的兄弟姐妹一行,多则十余人,少则几人,带上一坛酒,有的还要牵一只羊回谢后家。后家再次杀猪宰羊以待。此后三五日,新郎独自将新娘接回圆房,正式成为夫妻。
送清净菩萨(彝语写俄布)。婚后,男女双方都有要请毕摩先生送清净菩萨,解除污秽,驱逐鬼怪。清除口舌是非,以图全家清清净净、和睦安康。
三、婚后拜年(彝语角古)
结婚后,每逢过年,夫妻都有要回家拜年,所带礼物主要是一坛酒、九个熟鸡蛋、半边猪头。
四、婚配禁忌
永善彝族乃至整个彝民族都很尊崇血缘和宗法制的家族关系,严禁家族内通婚。解放前多禁等级外通婚,禁与外民族通婚,现已开放。故有人称永善彝族的婚姻为“等级内、家族外婚姻”。姨妈、姨娘家子女互称兄弟姐妹,一般不相许配。
五、常用数字
永善彝族婚姻过程中多用“三、五、九、十一”等奇数字,偶数字仅有“八”偶尔用一两次,最喜欢用“九”。“九”彝语读“固”,“固固口口”表示牢固久远之意,这是父母希望子女感情久远,婚姻美满,家庭稳固、幸福,可谓用心良苦。忌讳“四、七”。
汉代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后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抹胸肚”。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肚兜”。《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按照彝族人的观念,人是火造就的,没有火就不会有人,有了火才有了世界,人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是火塘里面的火光,人的一生中都有火的陪伴,人死的时候最后还是交给了火,所以,彝族人生死存亡都被视做是火的作用。
中国的少数民族彝族人崇尚火,对火有着神圣的情感。他们把火视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认为火是与太阳一样重要的东西。彝族人的一生与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孩子呱呱坠地,要由长辈抱到火塘上方绕一绕,祈求孩子能得到火神“阿依迭古”的福佑;儿女长大成人或娶亲或出嫁,新人要从火盆上跨过去,意味着祛灾避邪,开始走上新生活;人死后采取火葬方式,在神职人员“毕摩”念诵的《指路经》中走向另一个世界。古代的彝族人用火来取暖、照明、防身、祭祀、庆祝和烹调食物,长年累月守护着火种,视火如生命的希望,光明的所在,明天的美好。因此,彝族人对火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之情。黑有兴是彝族中颇有威望的人,周围的人称他为“阿贝”,也就是“阿爸”的意思。他告诉记者:
“我们彝族人家一年四季都要在堂屋中烧着一堆火。早上起床时,扒开头天晚上堆捂的炭火,用松毛点燃,这火就不能熄了。如果火熄了,就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这个家庭就不好了。火塘是很神圣的,任何人不得从火塘上穿越过去或者是吐口痰,这会触犯了忌讳,要遭雷劈的。”
正因为对于火的崇拜,彝族由火而生发出了几千年文明史中许多不曾磨灭的痕迹。至今,楚雄的全体彝族人每到中国农历六月二十四,都会举行为期三天的盛况空前的节庆活动--“火把节”。
“火把节”古时侯又被称为“星回节”。“星回节”是怎么规定出来的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彝族教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尧汉先生说:
“彝族使用十月太阳历来安排一年的播种和收获季节。这部如今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太阳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一个月整整36天,全年365或366天,上半年的过年日就是‘星回节’。在彝族历史上,有一种以北斗星的转向定季节的天象测量仪,当测量仪上北斗星的尾巴指向将一年切为两半时,上半年的过年日'星回节’就到了。从‘星回节’那天开始的三天里,彝族村寨都会杀鸡宰羊,进行祭祀和扫除,并点燃火把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地进行歌舞欢庆活动,以祛祸避邪,祈求全年都有好日子。‘星回节’就是‘火把节’。”
“火把节”来临之时,彝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欢欢喜喜地聚集到高处开阔的平地上,进行摔跤、斗牛、打磨秋等活动,举家上下走亲访友,当夜幕来临之时,人们三五成群围着一堆堆篝火跳脚、对歌和撒火把。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尽情抒发欢乐之情,(歌声起)还要唱出这样的歌曲:“月亮出来罗,弦子调好罗,罗哩罗,罗哩罗哩罗……月亮圆又圆,月亮露笑脸,我们大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
阿普笃慕的彝族六祖分支
本文2023-11-08 15:44: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