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的族谱保存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1收藏

夏姓的族谱保存在哪里???,第1张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夏氏家族现多数分布在江苏泗洪,一支在东北长春市。

  夏姓有源于姒姓、妫姓、官位、少数民族等说法,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夏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夏姓的来源

 1出自姒姓,据《姓谱》所载,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杞,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国名「夏」为氏。

 2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4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5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6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7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8回族中的夏姓,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从西亚来泉州,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汉字译音或谐音: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

 9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10蒙古族中的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

 11满族中的夏姓,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 血液 。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12锡伯族中的夏姓,锡伯族夏氏 历史 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13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14北宋西夏国鲜卑党项族有夏姓。

夏姓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中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 三国 到南北朝时期,见于史籍的夏姓人物廖廖无几,均为今浙江人。宋代,有较多的夏姓人物出现在史籍,仍用现在浙江人居多,还有出自现在的江西、安徽、湖南、山西等地者,这说明夏姓人中有较大发展,分布地更加广泛,明代夏宏,这大约是最早出现在闽粤的夏姓人物。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 经验 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国家也有夏姓华人,夏姓在当今年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5位。

夏姓姓氏 文化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夏姓家族名人

 夏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人的革命气节。

 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前20-约29):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 天下 。

 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元鼎:南宋文学家、诗人。

 夏友兰:元代 教育 家。

 夏庭芝:元代作家。

 夏迪:元代画家。

 夏伦:著名戏曲家。

 夏之鼎(1782-1827):清代画家。

 夏瑞芳(1871-1914):近代出版家。

 夏述唐(1888-1920):河南省息县夏寨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夏云杰(1903-1936):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九一八事变后加入 抗日战争 行列,1932年9月加入中国***,历任中共汤原中心委员,汤原反日游击总队 政治 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满(临时)委员。

夏姓女宝宝取名有夏玉盈、夏阁如、夏苑梅、夏宜婉、夏靓芸。

1、夏玉盈

美石为玉,玉是石头的精华,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也指美丽,美好、尊贵,如玉液、亭亭玉立。用作人名意指美丽动人、美好、高洁、高贵、出尘脱俗之义。

2、夏阁如

指藏书的地方,如阁本;也指官署名,内阁的简称,如阁学。用作人名意指聪明、渊博、学识、学问之义。

3、夏苑梅

用于女孩名中寓意着女宝宝美艳动人,善于观察和发现。结合"苑”和"梅”的文字本意,"苑”还理解为(学术、文艺)荟萃的地方,寓意着女宝宝学识渊博;“梅”作为“岁寒三友”,梅花极其耐寒,也体现了女宝宝坚强、不服输的性格。

4、夏宜婉

用作人名意指温和、温暖、温柔之义。本义为柔顺,也指顺从或婉转,引申为温柔或美好。用作人名意指温柔、美丽、安静、美好之义。

5、夏靓芸

靓字又指妆饰艳丽,或指安静,与“静”字相通。用作人名意指容貌的赞美、俊俏、端庄得体之义。用作人名意指勤劳、勤奋、上进进取之义。

夏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十一位。

在《百家姓》这部古代书籍中,夏姓被列为第十一个姓氏。《百家姓》是一部记载了汉字姓氏的著作,共收录了411个姓氏,以单字的方式排列。夏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姓氏,也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

夏姓源远流长,根据史书记载,夏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重要朝代,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夏朝始于夏禹,夏禹是尧的臣子,因其治水有功,被尧传位而建立了夏朝。尽管夏朝的确立和存在存在争议,但夏姓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夏姓的流传至今,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姓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结构和族群归属。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姓氏往往与社会地位和身份密切相连,成为人们社会认同的一部分。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古代汉字姓氏的著作,旨在以字义联想的方式来记忆百种姓氏。这本书的正式名称为百家姓赞或增广百家姓,是明代初期著名文学家、辞赋家郑板桥编纂的。它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的经典读本之一,也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家姓共收录了411个姓氏,其中排列顺序基本按照声母的顺序,每个姓氏前都有一个与该姓氏相关的简单韵文,用以帮助记忆。这些韵文多以姓氏的字义为基础,通过联想或双关的方式,让人们更容易记住不同的姓氏。

编纂百家姓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学习姓氏,通过韵文的形式,将姓氏与字义联系在一起,使记忆更加深刻。同时,这本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姓氏分布和族谱文化。

渊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夏姓

失去王权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为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渊源二

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地,他建立了陈国,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氏至今。

渊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四

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氏。

渊源五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

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

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

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

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

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渊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官,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六卿之一,即后来的司马,是主掌军政、军赋、并兼掌天文历法的官员,历朝历代、各诸侯大国皆沿袭,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改称为兵部,将夏官单独保留改在司天监中,专职负责天文历法。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仿照周礼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之为“四辅”,其中的夏官就是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官员。

在夏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官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官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渊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卿,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首先创制的官位,实际上是“三卿”的统称。三卿,就是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太府卿负责掌管国家的金帛财帑,也就是政府财政,南朝陈国、北魏王朝依南朝制度设置。从北齐至隋、唐、宋诸朝,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辽、金、元时期改寺为监,主官亦因而改称太府监。太仆卿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帝王的舆马和全国马政。少府卿亦为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还在西汉时期,诸侯王也设有少府,各地郡守亦设有少府。至东汉时期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纺织、印染等。宋、明两朝改归工部,清朝时期称内务府,多由宗族权贵主理。

在夏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采,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祭祀之官,专职负责君王的丧采,掌管大丧之事务,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夏,就是为死者招魂复魄。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夏采位在下大夫序列。在夏采属下,有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官秩为正四命,相当于后来的正五品。

在夏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采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夏启。

各支始祖

夏世清:名字安,字公杰,系周世宗显德年甲寅生,宋真宗时将清修山立关关付长子庸管次子立业,另居寿七十四岁,仁宗天圣五年丁卯八月十六殁,葬清修寺山门左侧石框内石穴乾巽兼亥已向。配:许氏,周世宗显德二年乙卯三月十七日卯时生,寿八十一风,显祐二年乙亥四月十八日戌时殁,葬失考。子二:成庸;成通。是为湖南汉寿枫田夏氏始祖。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

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

云覆瑶坛净;

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汝殷绵世泽;

禅舜振家声。

联上句说夏姓最初出自大禹之后,大禹娶了涂山氏女子,嗣受舜禅,国号为夏。后代遂以夏为姓了。联下句说明代先贤夏泰和的故事。夏泰和,字汝殷,莆田县后街人,精治《诗》、《易》,善撰文赋,教授生徒者众,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取举人。 七言通用联 文章藻丽推训导

节义清廉羡执中

联上句说明代先贤夏宏聘的故事。夏宏聘,莆田县府学前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明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考取举人,官授连州训导。他善于结交挚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有诗集行世。联下句说宋代袁州宜春人夏执中的故事。夏执中字子权,其姊为孝宗后。夏执中官任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礼,戚畹争先恐后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一人持毫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对联献上。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将要提拔重用之,夏执中叩谢曰:“他日无累陛下,保全足矣”!朝官益贤之。

五经开国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

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

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

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刺史堂前怀德政

芙蓉祠畔笑英风

支分白水历今几万春秋

祖拜丹墀独对三千礼乐

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沙坪畈上弯夏家村族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唐代武宁县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联 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

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光耀山河祖德千秋炳烈

庭盈兰桂宗支万代繁昌

都昌 夏道尧

尊祖宗一脉相承曰勤曰俭

教子孙两行职业惟读惟耕

大快文章观化育

政惟孝友验齐家

河深海深家情最深

山长水长族义更长(夏国初提供)

湖北省鄂州太和镇夏家畈会稽郡敦睦堂玉一公祖堂前的横匾是:浙水永流

祖堂对联是:

一脉相承夏氏子孙承一脉,千秋长祀祖堂香火祀千秋

(夏文进提供) 地域 字辈山东临邑久金大荣 贞祥富来 国家昌盛 幸福安康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夏氏通用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世永庆太平春

(注:以上“夏氏通用”字辈,是1995年华中部分省及地区尊光庭公为始祖而联修谱谍,所修订的辈字) 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湖南常德德宏忠绪敦齐湖南安化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乐道彰浙江上虞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浙江温州国家成正夏锡德竹明炎贵州金沙绪左邦国登永正乾坤新诗书开文运裕后启经纶齐家先治礼世代佐朝庭续宗长茂盛义方显名声贵州盘县 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贵州桐梓  在永登仁文先天崇正德,禹鼎传国宝显之元明清,康兴绍昌胤祀祖启后昆,光大诗书绪忠厚庆有余。  河南开封开化正西象酬天舜应奇永国宗子登玉敬万从思令有来祖积增培乐依希庆源传多世存宪照瑞维高邦占仁贤善孝焕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云南昭通启登由科国中华朝富荣昌诚进士玉四川乐山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国维光四川泸州友应维联自绍朝,明贤在廷世成昭。鼎定时临荣帝德,高登隆位祖宗尧。正大芳清开富永,守安治理启英豪。学仁华国文章贵,孝义天昌泽厚苗。 安徽怀宁觉有妙朝永景文广子振应家道世代延大昌先进登显效元良荣华绳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余庆安徽肥东国振从文,中英育秀,同庆尔康,家传仁厚安徽庐江臣业宏美,永大其良。忠孝维则,明德克仓。精文卫武,兰桂芬芳。家声建正,源水流长。安徽六安义应明先业,平成述祖功。贤儒光泽远,继世锡恩同。国正方昌美,家兴久传忠 安徽寿县传家怀善,元德承先,多修兆庆,克宝亿年,邦基永定,福寿康全,纪世进化,国本长延辽宁辽阳“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宽洪君德广国泰永吉昌广东新会溪道东子景汝能盏太华日明德远扬永振熏犹隆世泽创开基业启贤良江西都昌芗溪:应时登金榜 忠义振朝邦 乾坤纲常泰 道德万四方

西源:学贤宗孔孟诗书继汉唐祖德忠厚远浙绍永传芳

夏姓的族谱保存在哪里???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