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汪氏家谱,我爷爷是友字辈,我爸爸是少字辈?
你好。
据了解,《汪氏家谱》中汪姓,上溯至夏朝,距今近4000年。按今汪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占全国百家大姓总人口的038%。
汪姓族谱编修极为完整,现存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编,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了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图书馆编,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汪氏族谱达131种,你可以去查看看。
一、出自汪芒氏
商时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汪姓“出自古诸侯汪芒氏后裔”,《通志·氏族略》也说:“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国,其人以国为氏。”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当时大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防风氏迟到了,结果被大禹处死。国人后来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西南部),鲁国第21位君主是鲁成公,成公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姬满的封地在汪,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关于汪姓为鲁成公之后,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其神奇经历:“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 (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三、少数民族汪姓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满族汪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称:清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县满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瑶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乱改姓是这一历史时期汪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齐荣,当时被誉为“满朝翁六桂联芳”,遂传为佳话。
汪氏家谱
南阳汪氏(锅片汪)修普组委会
中富 汪佐 聚胜 传印 富华 中勤 从政
编辑
从政 聚胜 汪佐 运泰
校对
聚贵 聚胜 中勤 从政 成立 润明 瑞新 新立 喜党 玉平 德方
汪氏始祖----汪满
汪满源出姬姓,为春秋时鲁成公庶子,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与汪,人称汪侯,遂以为氏。
传及黑肱,生子兆祥。手握福瑞,受封颍川,食采汪地。万代始祖,首表像图,辉煌牒普。原吾汪氏,发迹轩辕,如木之源,文王造周,姬旦兴鲁,伯禽袭爵,成为鼻祖。
目录
一 序
二 汪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三 1。编辑委员会。2新野汪堤理事会成员。3。唐河祈仪汪庄理事会成员。4。唐河张店理事会成员。
四凡例。
五字派。
六族训。
七世系图。
八世系表
九史海漫步
十.后记。
序
本支《南阳汪氏》始迁祖洪,系越国公华之后(系七十三世),明洪武武年间,与长兄贤,狄兄书为避乱,自徽州(现黄山市徽州区)西出。途中,三人商议,若逃一处无异则好,若有不测,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保一脉,一处死不如各自逃生,商定,无一为记,将随带一锅一分为三,各带一片,后人以此为记,故本支俗称“锅片汪”。
始迁祖洪墓碑载:“贤散湖广书隐陕西,洪散河南”。洪到河南省新野县汪堤后,几百年来,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无族谱以统之,造成世代不明,宗支不分,春秋交替,汪氏族人,子又生子,孙又生孙,茫无记述,途人相识,不知何门其祖何伟,其祖母何氏,姑氏和门,岂不贻笑大方。
世人皆知,族人祖孙众多,皆祖先一人遗传,由子孙向上追朔,初之为兄弟,由兄弟而上朔为一人之身,由一人分而置于途人,吾族谱已到不得不续了。
族谱续后,凡我后裔,见其谱者,宜思立身行道,以显父母而荣宗。勤奋劳作,为吾族症辉,为社会效力。
汪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起源”。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秦秋时的阳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里),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周公姬旦,(周武王姬发之弟)为汪氏肇祖,因“周”地为其采邑,所以世人称姬旦为周公。周文王驾崩后,周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百废待兴,周公姬没有到曲埠就任,留相王室,辅佐武王,于是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受封,建都曲埠(今山东泰山之南)。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592年)生庶子取名满。因姬满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于“汪”地(当时鲁国的平阳),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颍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氏始祖,即一世祖。[汪侯生子挺,挺为周司谏,生子诵`芒,诵为司马,生子金钺`铨`锜,皆有令名]。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是第四世汪锜。《礼记`擅弓篇》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484年)齐国伐鲁,鲁与齐师战于朗,汪琦在朗之战中死去。按当时鲁国的礼仪制度规定,为国家而战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藏。汪琦当时尚未成年,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殓,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怎能不按国殓(指为国牺牲)对待呢!”于是以成年人之礼将其敛葬。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字国辅,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屡建战功,受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壑县金奇,毛公甘及黔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黔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郡。治所始新。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新安江上游,祈门等地,与浙江,江西二省交界,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壑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改壑州为徽州,辖壑县,黔县蝥源,绩溪,休宁,祈门六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所以徽州又称新安。至此新安郡汪氏江南祖籍。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不受外界的干扰,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生育繁衍,成了新安郡望族。移家于壑县。南齐时,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汪叔举四传而越国公华。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弟汪铁佛一道,于岁末一举定了壑州,宣州,杭州,睦州,蝥州,饶州等地动乱,甲十万兵,威震江南,建吴国称王号,乃奉隋。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主动向唐朝称臣,武德四年,被唐朝调祖授予壑州刺史,封越国公,二品,总管壑州,宣州,杭州,睦州,蝥州,饶州六州诸军事。汪铁佛封开国公。越国公华,地位尊荣无比,又拥有实际的兵权,威名震天下,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稳若磐石。汪华生有九子,九个儿子长大以后,汪华让儿子们在壑州境内迁徙散居,各自谋生,其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浙江等地,也有迁往
中原的,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壑州徙河间。”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宋元年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少数迁徙至湖北,湖南地区。主要聚居地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明清时期,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居住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除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江苏,湖南,湖北,上海,广东,福建,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人的足迹。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迁徙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族人迁徙繁衍情况。
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都会很快就在当地出人头地,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负有声望的大,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人口众多。
汪氏字派
云 忠 呈 祥 瑞 恩 泽 培 德 惠 岚 桂 增 金 玉 松 梅 耀 辉 理 伦 铭 浩 华 修 善 道 业 升
鹏 举 达 世 昌 琰 钧 葆 通
注:
(八十九)十七世为云字派
(九十 )十八世为忠字派
(九十一)十九世为呈字派
(九十二)二十世为祥字派
(九十三)二十一世为瑞字派
(九十四)二十二世为恩字派
以下依次顺延。
族训
立志创业 修身养性
夫之志,当存高远。不论能力大小,必以事业为重,做事要有决心,恒心,耐心,对人要有诚心,热心,爱心。当惜时如金,勿蹉跎岁月。富贵不损其志,贫贱不移其节。常存礼仪廉耻之心;勿为酒色财气所累。远离赌场,毒品,**音像;勿交奸邪,盗骗,凶恶之徒。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尊,自信,自律,自重。
忠字仁爱 勤俭治家
人之品德,贵在忠孝节义。时时学习技能,立志报效国家;常常饮水思源,诚心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爱护妇幼;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创业,兴家之准则。贫穷时尤需艰苦奋斗,富贵后仍葆勤俭美德。事业成于忧患,败于安乐。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族人务必长存忧患意识,不断开拓进取,方可永世繁衍。
诚信待人 谦和处世
处世待人,以不欺为要,忠诚守信。乃人际交往之根本;理解,宽容,是健康心理之表现。肯吃亏,常吃亏,才能得到他人尊重;你谦让,我谦让,方可迎来社会祥和。坚持正义,爱憎分明。民族英雄齐仰之;民族败类共讨之。豁达大度,不计私怨。内部矛盾,以和为贵,捐弃嫌,惜其事。方正坦诚做人,圆和谦恭处世。
培德育才 教子有方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应根据儿童生长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家庭及学校,父母亦老师,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处处垂范。学孟母三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效岳母刺字,教孩子自幼树立报国之志。不求金玉贵,但愿儿孙孝。对孩子要培德育才,寓教于乐,时时鼓励,循循诱导,勿宠之,勿纵之,勿吓之,勿弃之,勿以物质诱惑之,勿以暴力迫之。教子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沟通无限,理解万岁。培养节俭品德,历练吃苦精神。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毅力的有用人才。
上述训诫,我辈族人宜慎思之,行之
世系总图
七十三世 七十四世 七十五世 七十六世 七十七世 七十八世 七十九世
始迁祖 二世祖 三世祖 四世祖 五世祖 六世祖 七世祖
一风
兴龙
淇 付龙
宝山
见龙 宗佛 有兰
起龙
海 应龙
跃龙
寅 云 胜龙 有秫
济 成龙 宗训 有才
继俊洪
洪
连 洧
滨
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
---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
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
谁知道汪氏家谱,我爷爷是友字辈,我爸爸是少字辈?
本文2023-11-08 13:42: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