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体字创始人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书法界
解析:
历代书法家(元)--赵孟,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以上资料转载自:arts163/Article_ShowArticleID=1557
宋人首倡书画“尚意”之风,主张不拘常法,追求性灵之意趣,强调自出新意,叛逆传统。但自苏、黄、米、蔡之后,书风渐渐空疏荡逸,直至元代的赵孟頫奇峰突起,书法方始进入一个新境界。
赵孟頫(1254—1322)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他博学多才,善于诗文、考据学,精通音乐,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当时已如大厦将倾,他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他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是元代当之无愧的书坛盟主。他推崇简约的书画风格,其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其“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传世书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丘壑图》、《秋郊饮马图》、《江村渔乐图》。著有《松雪斋文集》10卷(附外集一卷)。
赵孟頫一生与书法为伴,曾反复学习与临摹过钟繇、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智永、褚遂良、李邕等人的作品,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更是情有独衷,临写过数百本。在广泛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赵孟頫的书法遂能集晋韵、唐法、宋意于一体,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是篆、隶、楷、行、草样样精通的书法大家,其晚年创作的集中了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种书体的《六体千字文》长卷便是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这其中最具有创造价值和影响力的当属楷书和行书。
赵孟頫创立了楷书史上独具特色的“赵体”,与唐楷的欧体、颜体、柳体并列为楷书四体。赵体不像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而是字形偏于扁方,结体宽绰而不失古朴;也不像颜体、柳体那样比较注重横轻竖重或提按等传统程式,而是用笔圆润,结体娴雅。这种楷书吸收了行书的一些成分,点、横、撇、捺之间动静相宜,流美动人。同时,其用笔不拖泥带水、不含糊暖昧,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都十分清晰,使学书者易懂易学。与唐楷三体相比,赵体楷书既得晋人风流倜傥之神韵,又具唐人法度端严之雍容,读其字,会感到他既能从容不迫地掌控线条,又能在平和澹定之中时露锋芒。就书法风格来讲,如果说欧体险峻遒劲、颜体雍容大度、柳体骨力劲健,赵体则闲雅秀逸,是文人书卷风流气质的典型代表。其楷书代表作有《胆巴碑》、《妙严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如《赤壁赋》,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堪称书法传世经典之作。
在赵孟頫的各体书艺中,传世最多者当推行草。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书信和题跋。他的行草从各个方面汲取了二王精华,同时又融入己意,秀美潇洒,风流俊赏。传世名作有《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洛神赋》、《赤壁赋》、《七绝诗册》等。晚年行书《七绝诗册》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借用了唐代李翱向禅僧问道的故事,据说黄药禅师指点李翱当学在天之云逍遥自在,或如在瓶之水恬静淡然。赵孟頫用此语也许正是以之与自己的人生相印证。此帖短短五行大字,字形由收敛而渐趋舒展,由小渐大,最后一句,墨色亦由浓而淡,就如书写者的心境,渐渐在书写中会意升华,洇开一片慧心禅悟。
赵孟頫之于书法史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异彩纷呈、精妙绝伦的书迹,更在于他以自己的书法实践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北宋四家后,世人追捧“尚意”书风,标举个人性情,但却日益忽视书法技艺层面的积累与练习,从而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粗率单薄、疏野浅露的怪圈。赵孟頫之所以力尊古体、追摹晋唐,显然是看到了这一弊端。赵之一生几乎遍临名帖,对各家书法都了然于胸。综观其书作,钟繇之质朴沉稳,羲之之蕴藉潇洒,献之之流丽恣肆,李邕之崛傲欹侧,皆能融入其笔端纸墨。如果没有如此深厚的艺术积累,就不可能成就这样一位书法大师。如果说晋唐书法给予赵孟頫的是风韵与法度的双重熏陶,那么,宋代书法给予他的就是推陈出新、率性而为的勇气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孟頫既是宋代“尚意”书风的纠偏者,又是最好的传承者;既是晋唐书风的尊奉者,又是最全面的发挥者。因此,后人评他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称他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的书法大家。整个元代书法几乎都笼罩在他的荫庇之下,明清许多著名书家也多从他处受益。他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第三个影响深远的大师。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烦的字在朝鲜、日本也非常风行。
在绘画方面,他开创了元代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新风尚,使文人画走向全面成熟。首先。在创作心态上,赵孟頫作画显得轻松自如,不像他之前的宋代画家那样绘画如视劲敌,不敢有丝毫疏忽。因此,他的绘画形象简练概括,很少细节描绘,而注重整体气势。作为文人画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以书入画。作为一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用不同笔法表现不同世象,比如石以飞白笔勾勒,竹以八分,而水用篆体。他所独创的荷叶皴,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他还提倡“作画贵有古意”,也就是以古为门面而创造新意。赵孟頫的古是与工对意的,工指南宋以来院体画“用笔纤细,敷色浓艳”的风格。赵体画在工细中见简率,其画风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跳出工艳琐细之窠臼而别开质朴自然之生面。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的一幅佳作,描绘山东济南郊区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采取平远法构图。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遛遥相对。本图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鼓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故多而不繁,疏朗有致。作者用写意手法画诸岸树木,树干简略双钩,树叶用墨随意点成,笔法灵活,书法意趣浓厚。山峦皴法细密,青绿晕染。房舍人畜、芦荻舟帆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他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综观全图,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屋宇人物,诸多景物被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很客观地评价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赵孟頫儒雅安详的书画姿态也影响了他的家庭,他的夫人管道昇能书,善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儿子赵雍也精通书画。据说赵孟頫欲置妾,曾作词试探调侃管道舁:“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而管道舁则作《我侬词》以答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通篇情重意浓、入骨化血。据说“松雪得词,大笑而止”,从此再未提过纳妾之事。赵孟頫仕途彷徨时,还是管道昇以《渔父词》箴其归去:“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赵孟烦有此才情远见的妻子,也是他一生之大幸。
宋朝灭亡后,赵孟頫躲回家乡潜心书画,后被元世祖请到宫廷。赵孟烦气宇轩昂,风度卓然,才高八斗,诗书画俱佳,深得元世祖的赞佩。此后,赵孟頫一直留在元世祖的身旁,其排位甚至在右丞相叶李之上。有一次,赵孟頫骑马从宫墙外走过,不小心竟连人带马掉到护城河里去了。元世祖知道后,立刻命人将宫墙朝后移两丈,将道路放宽,以防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虽然元世祖对赵孟頫的才华推崇备至,政治上却并不授以重任,其中的苦楚和欢乐也只有赵孟烦自知,他更是寄情于书画之中,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身为赵宋宗室后裔,赵孟烦却入仕元朝,宦海一帆风顺,使其一生毁誉参半。“清初第一写家”傅山最执于“人品高书品自高”,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渗透着孤高品格和崇高气节,“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画征录》)。傅山“一生重气节,以圣贤自许”,认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而痛诋赵孟頫、董其昌之书,评价其作品柔靡轻弱、不足为法。这样“以人论书”,显然有失公允和偏颇。平心而论,赵孟烦不愧为一代艺术宗师,他浸*于魏晋风度之中,其风雅精致的气质和洗练简凝的技巧,为元明书画开一代先风。傅山也不得不承认赵孟頫墨迹“圆转流丽”,并甚爱之。以人论书的非难使赵孟頫屈沉艺史几百年,但他仍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苏东坡、明代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扬中外,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妻子管道舁,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为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绮丽篇章。
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卓越贡献。
赵孟頫的影响力显然是不如柳公权的。赵孟頫和柳公权同为书法大家,其二人皆为书法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物,作为登上书法榜的双雄,赵孟頫和柳公权,各自开创的书法若真要在书法造诣上区分一二是很难做到的。要论后世的影响力,前者明显不如后者。
一、二人身世的差异赵孟頫为皇室后裔,他是赵匡胤第十一世子孙,秦王赵德芳的嫡系子孙。这个身份就当时来说其实是非常显贵的。但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片光明的仕途和荣华富贵的生活,反而成了制约他的枷锁。在南宋快要灭亡的岁月里赵孟頫不得不放弃仕途而回家隐居。而柳公权就不一样了,他生活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兄弟家是当时大官。而作为富家子弟的他,加上父兄两辈所积攒起来的人脉关系,他的仕途生涯自然是一帆风顺。
二、二人所处环境的差异赵孟頫作为宋朝的遗臣和元老虽然被忽必烈赞赏有加,但是其侍奉元朝君王,这一点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自然是小事一桩,但是对于古人来说便是不忠不义的代名词。但古代文人的共同理想就是辅佐明君建功立业,仕途能够青云直上,从而治国齐家平天下。而这种矛盾便是深深地隽刻在赵孟頫的心中使其备受煎熬。而柳公权仕途一路一帆风顺,其能正义执言作为忠臣谏臣,连皇帝都大家赞赏颇有魏征之风。而当时达官贵人也以能够求得柳公权的一负墓志铭为荣。
赵孟頫师承王羲之一派,流传于世的草书行书居多。而柳公权作为楷书,大家其流传于世的行书草书却非常少。作为两个不同的派别,我们评价二人高低,却不能只以书法造诣为主。其政治生涯以及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如此,但二人皆为书法历史上的瑰宝,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留下灿烂与辉煌。
赵孟頫 (fǔ),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公元1254-1322年,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著名书画家。
据史书记载,赵孟頫为宋室后裔(yì),南宋灭亡后,他便归隐乡里,常与道士于山水之间游,或谈玄论道、或挥毫遣性,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后来元世祖闻其名,招至入宫,赞赏他的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之后又得到了成宗、仁宗的重用,曾一度成为兵部郎中、荣禄大夫等。但也多受他人排挤,常有人冷嘲热讽的说他是前朝遗老、宋之贵人。赵孟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
赵孟頫一生信奉道教,喜读“老庄”之微言,并与著名道士吴全节、张留孙等交往甚厚,故养成一种处世豁达、超然、与世无争的平淡性格。遂处逆境但也悠然,常把时间用在书画艺术上,不与俗人计较个中得失。体现出了道家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风格。
赵孟頫的艺术信念,坚持并钟情于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崇尚王羲之笔墨的“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人神”的艺术风格。通过追求魏晋情怀这一途径,既表达了他的沧桑之感,又寄托了他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情。
赵孟頫的书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元史》说:“孟頫篆籀(zhòu)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代鲜于枢在《困学斋集》中说:“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其书风特点遒劲、飘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并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同誉为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楷居多,现存的主要有《赤壁赋》、《六体千字文》、《归去来兮辞》、《玄妙观重修山门记》、《洛神赋》、《兰亭十三跋》、《道德经》等。他的绘画作品则以《幼舆丘壑图》、《秋郊饮马图》、《百骏图》,《赵氏三世人马图》等为最。
赵孟頫深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到了他的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和风格。同时他的这一风格又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艺术思想,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明代前中期书法和绘画的发展。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从史料记载分析,赵宋灭亡后,子孙后代没有改姓氏。一是新统治者元朝廷没有那种非要灭前朝九族的观念,二是赵宋朝廷的后裔,投降或被招安后不用更名改姓,照样在元朝中做官。三是元朝统一中国后,并没有继续剿灭宋皇室赵姓九族,而是继续对外扩张,一直苦于征战。
赵姓为宋朝国姓。
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赵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二帝”徽宗、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部)。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于“靖康之乱”后,纷纷逃出,分布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灭南宋统一中国。
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正式建国号大元。对大元国臣民,实行“以儒治国”政策,在征战中,元军使用“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政策,招安使用前朝臣将贵族,并不刻意灭杀赵姓。如: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直系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赵璧(1220年-1276年),字宝臣,元朝政治人物,官至元中书右丞。
元灭宋后,宋皇室被元朝当局搜查极严,但对民间并不因姓赵而滥杀。如山东青州赵姓,为元代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赠太师中书左丞相伯颜后裔。据立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的赵氏莹碣记载:元灭宋后,有赵姓因怕株连而改姓,元宪帝得知后为安定民心,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为赵姓。
赵体字创始人
本文2023-11-08 13:40: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