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谱字辈顺序商丘市柘城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1收藏

宋氏家谱字辈顺序商丘市柘城县,第1张

南阳市:昌-忠-孝-仁-爱。

南阳市:汉-毅-弘-达-兴-金-印-亮-广-慧-国-顺-民-昌-盛。

南阳市〖始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卧龙区百里奚街道社区〖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庄村:宋廷贵(字步蟾,妣解氏)-宋宏臣(字亮輈,妣杜氏)-宋尽道(字庻庵,妣谢氏、继张氏、续张氏)-宋尽伦(自敦五)、宋天树(字春卿)、天赐(字纯嘏)、宋天盈(字玉枢,妣丁氏)、宋天桂(字香山)-宋德耀(字光远)、宋德灿(字英甫)、宋德辉(自煌甫)、宋德煜(道光乙丑相11月初10日吉时生,排行四,字旭,斋号晓楼,同治3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62名;妣郭氏)-春祥、寿祥、兆祥、嘉祥、凝祥、卯祥、宝祥、泰祥、安祥-金堂、升堂、中堂。

卧龙区陆营镇陈庄村:始迁祖宋文升(字中魁),御配恩惠氏-2世:宋濂式(字清洁),配吕氏-3世:宋贤(字德纯),配张氏-4世:宋魁章(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成章(字斐然,曾任开封(汴梁)府京城师傅,道光皇帝尊称为宋公,道光二年御赐荣寿碑一座),配周氏、阎氏;宋成振,配孟氏-5世:宋钧(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文(字华国),配吴氏、王氏、贾氏;宋元,配袁氏、杨氏-6世:道善、向善、乐善(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宝善(字安全),配吕氏、张氏;全善(明善、字昭亭),配冯氏、王氏、刘氏;国善,配袁氏、马氏-7世:占(三)-8世:百-9世:德(振)-10世:景-11世:应(英)-12世:厚-13世:长-14世:远。

卧龙区陆营镇冢头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潦河镇崔营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领(凌)-敏。

宛城区〖始迁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宛城区白河镇溧河店(80年代因建筑迁坟,在溧河店北宋坟挖出的墓碑记载,自唐河县宋营迁居冯堂,又从冯堂迁溧河店,俗称“老六门”,代表名号有:榆树底宋家,椿树底宋家,银匠楼宋家,油坊宋家等,及炮楼院,盐场、杂货铺等,其世系字辈为):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江-朝金、朝寅(子四:荣、华、儒、陶)-陶(妣张太君)-永宁(妣李、王太君,子七:大、晟、昌、昂、五、六、普)-普(妣阚太君,子四:立德(出继四门昂)、润德、耀德、慎德(润德,妣袁、王、邢、雷太君;耀德,妣武、张、姚太君;慎德,毓琨,孟太君)-玽、璁、琮、珍、珂、琳、玶、瑾、振(溶、雷太君)-燕、渲、浩、法、聘、崎、仙舟、渠潧、漳潧(广山、徐太君)-金全、金成、金铭(妣袁氏文华)、金玉(妣谢氏志兰)、金有-志、万、堂、亭、明、英、德-长-江-海(民国八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晢-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参见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晋庄镇大里宋、李店镇、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郭滩镇宋营村)。

宛城区瓦店镇:〖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宛城区红泥湾镇〖始迁祖宋桐,配邱氏,初居山西洪桐,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2年)迁南阳府唐河县西北四十里宋家营居住,宋桐卒后葬于桐河南七里许王家桥〗: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宛城区官庄镇(南阳油田)〖先祖系文贞公宋璟第58世孙,自四川遂宁迁居〗:祖-其-经。

邓州市罗庄镇:相-云-合-英。

邓州市小杨营乡白庙岗村:三-公-相-汉。

邓州市后桥:三-公-相-汉-九-卿-佐-元-宗-子-和-顺-崇-德-象-贤。(同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区宋营村)

南召县皇后乡郭庄村:祥-广-来-金-玉-蓝-天-朝-富-贵。

南召县石门乡宋家沟村:始迁祖宋由—宋国敬—宋典—德—文—广(立)—长—建(向)。

南召县(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居河南孟津,后由孟津迁居南召):希-朝-德-其-大-文-国-可-有-长-学-福-道-宽-广-心-平-治-安-祥-干-孟-宏-召-业-勤-俭-定-运-康-哲-诚-修-忠-正-耘-和-景-群-章-师-谊-存-翰-公-恒-持-俊-彦-赠-冠-宇-献-机-勇-宗-泽-贺-同-庆。

方城县〖一支迁唐河县〗:应-生-玉-文。

方城县〖自山西洪洞移居豫东又迁方城〗:宇-法-国-德-洪-兰-天。

方城县广阳镇〖自山西洪桐县迁来〗:明-成-文-俊-春-国(登、付、清)。

方城县博望镇湾街村:全-有-明。

方城县杨楼乡宋庄村〖始迁祖宋明自襄县迁居〗:明-天-化-田-金-庆-自-彦。

镇平县:振-炳-天-建-德-也-远。

镇平县殷宋营〖始迁祖宋士艺,字照贵,江苏南京水西门人,1387年随燕王扫北时任兵马总指挥,获胜后被封为南阳侯,1420年自山东省青州府草房集搬迁镇平〗:宋士艺-宋福(子三:宋贞、宋升、宋杰)、宋寿、宋祥-杰-军-虎—六—俊-九经-应光、应先。

镇平县东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镇平县西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内乡县鱼道河〖先祖宋介眉(满族)清朝乾隆年间自江南省庐州府庐江县西乡马庆村绣球山迁徙内乡县鱼道河〗:宋介眉-宋东有-宋义恒-宋得周-宋启蛟-宋昌平、宋昌绪(迁回江西)-宋希孔-宋嘉飞-宋炳堂-宋德利。

淅川县:国-祥。

淅川县宋湾〖前五世不详〗:泽-际-君-天-朝-德-龙-之-祖-秉(生)-育-先(仙)-泽-明-修-家-训-守-仁-存-厚-弘-科-强-国-永-保-世-昌。

社旗县:如-国-长(明)-保-建-书。

社旗县兴隆镇后门李〖明朝正德年间,宋天官(名讳失考),此官职乃为追封,原为转本御史,因参焦阁老拐娘娘一案,被焦芳反诘一口,故被诛。相传天官有八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由开封逃到方城县陈堰村〗: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付)-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瑞(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先祖九河公,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唐河宋营,本支由唐河宋营迁居〗:国-九-文-维-□(单字)-永-远-发-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玉(毓)-付-恒。

社旗县晋庄镇大里宋:永-元-发-达-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社旗县李店镇(原青台镇):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玉(毓)-付-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徙,一世祖宋桐,配邱氏,二世祖宋世南,三世祖宋国兴、宋国旺从桐寨铺镇宋营村迁到郭滩镇宋营村,后代按此派语传承〗:(民国28年从第77世起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唐河县郭滩镇宋营村〖据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新修家谱记载,一世祖宋桐,配邱氏,二世祖宋世南,三世祖宋国兴、宋国旺从桐寨铺宋营村迁到郭滩镇宋营村,后代按此派语传承〗:(民国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新野县〖系出元御史大夫宋恭让,其后裔散处新野、邓州、襄阳,毗连各村,历经数代,徙居各地,族谱散逸,世次失考,率以其始迁者为祖,而归于宋恭让〗:大-登-永-鸿-而-自-怀-先-泰-廷-之-三-公-相-汉-五-权-建-国-宗-子-和-顺-崇-德-象-贤。

新野县前宋庄:始迁祖宋大余(配郝氏,子二)-登魁(配熊氏,子四)、登贵-永昌(登魁长子,配韩、孙氏)、祚昌(登魁次子,迁徙韩营)、兆昌(又名永治,登魁三子)、永和(登魁四子)-鸿济(永治长子)、鸿度(永治次子)、鸿儒(永昌子,鸿度弟,配肖氏)、鸿镜(祚昌长子)、鸿彦(祚昌次子)-而襄(鸿儒子,配尚氏)-端(而襄子,配柳氏)-荣先(鸿儒曾孙)、承先(荣先弟)、茂先(祚昌玄孙)-天民(荣先子,嘉庆丙子举人,官至商丘教谕)。

新野县后宋庄:始迁祖宋登贵(前宋庄宋大余子)-永誉(登贵子)-(4、5世失考)-自新(永誉曾孙)、自好(自新弟)-元吉(自新子)、元魁(元吉弟)-振和(元魁子)-纯(振和子)、会泰(纯弟)。

新野县城郊乡王营村宋营〖始迁祖宋乾银明朝末年由新野县新甸铺镇后宋庄迁居,现存碑文记载,清光绪16年小阳月(公元1890年农历10月);中华民国23年中秋月(公元1934年农历8月中秋节)重修,碑文记载到十二世。〗:一世:乾、艮(为堂兄弟同迁,以姓为村名,曰宋营)—二世:先□—三世:宏□(宋乾银4子,长子绍先之子宏风、孙子国举、国用还居西山,后辈不详;次子维先6子,其3子宏烈还居果封,后辈不详)—四世:国□—五世:钦—六世:□麟、德□、鸣□、天□、名□、宗□、法□—七世:廷□、□魁、炳□、殿□、清□、□中、景□—八世:有□、全□、□贵—九世:□儒、□文、□振—十世:□善、明□、心□、□祥、学□、□陵(东陵之子扩君迁湖北襄阳)—十一世:贤□、有□、□亮、炳□、□东、□安、明□、长□、士□—十二世:□强、□峰、浩□、子□、朝□、海□、全□、云□(常安之子宋武、宋斌迁江西南昌)—十三世之后(字辈均未统一)。

新野县五通庙宋庄〖自第5世起〗:存斗-纲、良荣(纲弟,典史)、良鳌(良荣弟)-如璟(纲子,岁贡)-耀淳。

新野县黄漥:2世:士良-3世:锡琮(庠生)、锡玠(廪生)、佳胤(庠生)。

新野县宋湾〖自第10世起〗:春-安澜-维勤。

新野县宋湾〖自第9世起〗:权-锦堂、廷祯-之炳(廷祯从子)、之芳、之纲(庠生)-宗海(之芳子,官至陆军少校)。

新野县歪子镇〖自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东岗村迁居,碑记有宋子善名讳〗:

商丘市:长-学-崇。

睢阳区〖宋亨支系,自第65世起〗:元、亨、利、贞-贤宗、儒宗、瑞宗、朝宗-壮图-迎文-睛-芷-名敬-崇贤-若兰-和杨-孔训-衢-耀本-治平-国宾-义诚-兹、佩、健-于南-琨-文-广-连-云-汉-惠-信-忠-孝-谨-绪-延-仁-厚-绵-世-泽-书-声-振-坤-干-守-训-永-昭-宪-保-德-可-进-贤-礼-仪-徽-千

丁汝昌后代

9月14日上午,晚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重孙女、开国少将张铚秀将军的夫人——丁亚华及家人来到家乡石头镇石头社区丁坎村民组省亲。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陈郁、县直单位有关负责人及石头镇负责人 陪同丁亚华一行瞻仰了丁汝昌塑像 ,参观了刚修葺不久的丁氏祠宗,在参观丁氏宗祠时,丁亚华点头称赞道:“你们当地 为保护丁汝昌的遗迹做了不少工作,非常感谢你们!” ,并不时向赶来看望的丁氏后人挥手致意,最后在汝昌大酒店与大家进行座谈。

年已九旬的丁亚华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她细心地听取镇负责人的解说, 对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感到欣慰,并表示她的家人愿为家乡发展尽力。

丁昌盛听取了居巢区委、区文化局、镇党委有关丁汝昌故居情况的介绍,他表示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复丁氏故居。他说他只知道丁公出生在庐江丁家坎,生长在巢湖高林镇,但他从未到过这两个地方,此次是第一次。他表示回去以后将广泛筹资,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丁氏故居修复起来。他还对故居修复的资金缺口以及以后的资金运作状况作了详细的咨询。

丁昌盛此行还带了一个摄制组,对丁氏故居的房屋结构、遗物状况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做了细致的实录,打算回去制成光盘,做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他还走访了许多地方,对有关丁氏家庭的历史作了全面的了解。他表示回去以后,将尽快拟订一份丁氏故居的修复方案和设计图,待一切工作就绪,再回丁氏家乡,落实丁氏故居修复大业。

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字禹廷,安徽省庐江县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丁汝昌简介,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 丁汝昌坐姿照

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丁汝昌简介,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在中国的版图上,芮姓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芮姓历史悠久,有史记记载芮姓出自姬姓,芮姓起源于山西。最初是以国名为姓,后来因战败,芮姓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历史上芮姓的主要聚居地在陕西的咸阳和山东的平原县。今天,从南到北,芮姓随处可见。

芮正贤有解释,说望水而居就是芮,芮通于内,因此,到秦始皇时期,搞这个郡县制的时候,在陕西大荔的芮国,占据之地就建了一个内使郡,芮荔国大概是在夏,因为芮河这个地方,水草特别丰富,所以就加上草字头,为芮姓的芮,芮国从山西起源,跨过黄河,灭掉了大荔县当时的西侯国建立了一个跨河而居的这么一个大国,所以在夏商的时候,它都是西方之长。

千百年来,这古老的江河,印证着芮姓播迁的历史,就在这芮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芮姓在这里世代农耕,芮姓人家,以其尊师爱子,勤于农耕,崇尚文化,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至今仍为芮姓子孙所敬仰和推崇。

殷朝末年的时候,芮国为了扩张土地和禹国国君发生了冲突,两个人就到姬昌去评理,去到半路的时候,看到周国的人,都互相的礼让,周国的人都把礼让作为一种国风,而他们俩,都为争夺一个土地,来跑到国外请诉讼,因此,走到半路,觉得无脸去见西伯,于是他们就回到了各自的国家,两人相互礼让,彼此谦让这块土地,这块土地逐渐就变成闲田了,有四十多个国家都弃商而投奔了周,因此,周国就强大了,周武王借这个机会,就灭掉了殷朝,因为禹国和芮国跟殷朝有血缘关系,在灭亡了殷朝之后,随即也把芮国和禹国给灭掉了,把他们都改封为给姬姓。

从黄河岸边到龙虎山下,芮姓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宋朝时期的芮及言,曾写过少饮酒、饱吃饭,勤出厅,公事办,这四句简单的话语,激励过许多地方官为百姓做好事,芮及言以公正无私、勤于察访,为民办事,深得民心,其实早在周武王时期,芮姓就已经是名人辈出了。

周武王的时候,芮伯曾经做了一首旅巢命,周承王的时候,芮伯还是顾命大臣,因此可见,在周朝呢,芮伯始终做着相辅的位置,周厉王的时候,芮伯叫芮良夫,这个时候芮已经带有姓和名的存在了,叫芮良夫,他因为对周厉王有看法,劝周厉王改恶从善,曾经写过十六张桑柔,历史上也有这个记载,周厉王后来因为遭到国人的反对,就客死于异乡,到了秦穆公的时候呢,秦穆公就觉得枕边不能允许他人酣睡,于是就在出兵灭掉梁国的时候,也顺便把芮国给灭掉了,芮国亡掉以后,芮国的子孙,都以芮为姓,流散于四地,所以在全国各地都有芮姓的存在。

从古至今,历经岁月变迁,芮姓从芮良夫开始,历经唐宋明清,每一个朝代都出现过刚正不阿的清官,明代知府,芮麟以明于政体,吏民信服,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的清廉之风,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芮国被灭亡以后,芮国的子孙都改姓了芮氏和芮伯氏,在当时,周朝主管著作和简册,还有诸侯卿大夫爵位分封,这个官当时叫内使,内使的子孙,就以他祖先的官名为姓,叫内使,所以,内使氏,内氏还有芮伯氏,随着历史的演变,还有姓氏的简化,最后都改成了芮氏,所以芮氏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家族。

从山西的芮河岸边,到南国的龙虎山下,芮姓人家不断播迁,虽然芮姓在百家姓中不是一个大姓,然而,这古老的姓氏,悠远的历史,同样会带给人们许多有趣的故事。

■姓氏起源

芮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芮姓出自姬姓。上古时候周文王手下有个卿士叫作良夫。后来周武王打败殷商,建立了周朝,把良夫分封到芮(今陕西芮城一带)为伯,称为芮伯。芮伯的后代建立了芮国,时代在朝廷里面做官。后来,芮伯的后代都以国名为姓,世代如此。春秋时候,芮国被并入晋国,芮国的王族做了晋国的贵族,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姓氏,成为芮姓的起源。在古代,芮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扶风。

芮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咸阳东)、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

始迁祖:芮某,清初自长超山芮家田入赘吴兴丁氏,遂从丁姓。摘自《丁氏族谱》清。存二册。ST171-2。

芮姓出自姬姓,是以国名作为姓氏的。是周卿士芮伯之后。周武王时,封有同姓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芮伯在周成王时任司徒,子孙世袭周朝卿士。周厉王时芮良夫见周厉王和荣夷公千方百计搜刮民财,曾加以劝阻,还写了《桑柔》一诗来讽谏。芮国在春秋时被秦穆公攻灭,芮伯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称芮氏。

■迁徙分布

芮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咸阳东)、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

■郡望堂号

堂号:

“桑柔堂”:周厉王时,芮良夫为士卿,厉王无道,宠信奸臣荣夷公。芮良夫作《桑柔》诗讽刺厉王。大意是追究奸臣怂恿厉王做坏事,使国家危亡。这首诗载入《诗经大雅》。厉王恼了,竟把良夫流放到彘。结果厉王被直臣逼得逃亡,死到彘。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芮氏望出平原郡。《姓氏考略》中记载:芮氏望出扶风。

1、平原郡:西汉初年置郡。在今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2、扶风郡:汉代置右扶风,三国魏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历史名人

·芮良夫:周厉王时,曾作《桑柔》之诗刺王。

·芮挺章:唐代太学生,有《国秀集》。

·芮及言:宋代上高县知县,字子及。莅政精勤,尝书所坐屏后曰:“少饮酒,饱餐饭,勤出厅,公事办。”官三载,始终如一。

·芮麟:明代知府,字志文,宣城人。由国子生累官台州知府,明于政体,吏民信服。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以慈惠称。后起为严州知府。

·芮钊:明代甘肃巡抚,字宗远。在镇三年,边境寂然。卒于官,贫无以为敛。人服其清操。 宝坻芮氏第一人。

·芮城:清朝学者,江苏溧阳人。他博通经书,文章在当时风靡一时,后来隐居著书,40多年不进城市,著有《礼记通志》、《纲目分注补遗》等书。

·芮晔:宋代人,与芮晖兄弟二人,潜心于学,同科登第,雍容儒雅,时称二芮。

■芮姓楹联

源启芮国;望出扶风。

谠论忠言,诗伥桑柔之咏[1];

才高宿学,集成国秀之编[2]。

注释:[1]周厉王时卿士芮良夫,曾作《桑柔》之诗刺王。[2]唐代太学生芮挺章,有《国秀集》。

先贤盛赞屏后语[3];

世人犹思桑柔诗[4]。

注释:[3]宋代上高县知芮及言,字子及。莅政精勤,尝书所坐屏后曰:“少饮酒,饱餐饭,勤出厅,公事办。”莅官三载,始终如一。[4]见注[1]。

州民歌慈惠[5];

明吏颂清操[6]。

注释:[5]明代知府芮麟,字志文,宣城人。由国子生累官台州知府,明于政体,吏民信服。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以慈惠称。后起为严州知府。[6]明代甘肃巡抚芮钊,字宗远,宝圻人。在镇三年,边境寂然。卒于官,贫无以为敛。人服其清操。

地衔金作埒;

水抱玉为沙[7]。

注释:[7]唐代国子进士芮挺章《江南弄》诗联句。

■芮姓家谱

·天津宝坻芮氏族谱,分卷,不详,明刻本一册,人民大学

·江西溧水平原芮氏三宗大同谱,不详,(民国)芮逸夫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馀庆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渔歌乡

·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清)芮学之等修,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二十四册,人民大学

·不详芮氏族谱,不详,清光绪钞本八册,北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五年。

■芮姓字辈

宗钊诚元世,平洪栋嘉民,发讷语金绍,继斌庭玉头。 摘自《芮氏族谱》 。

■郡望堂号

堂号:

桑柔堂:周厉王时,芮良夫为士卿,厉王无道,宠信奸臣荣夷公芮良夫作《桑柔》诗讽刺厉王。大意是追究奸臣怂恿厉王做坏事,使国家危亡。这首诗载入《诗经。大雅》。厉王恼了,竟把良夫流放到彘。结果厉王被直臣逼得逃亡,死到彘。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芮氏望出平原郡。《姓氏考略》中

记载:芮氏望出扶风。

1、平原郡:西汉初年置郡。在今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2、扶风郡:汉代置右扶风,三国魏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宋氏家谱字辈顺序商丘市柘城县

南阳市:昌-忠-孝-仁-爱。南阳市:汉-毅-弘-达-兴-金-印-亮-广-慧-国-顺-民-昌-盛。南阳市〖始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