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家谱横批的排序
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遵造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家神牌位的组成部分家神牌位由堂号,神位,堂联,神龛,报条五个部分组成。堂号”的书写要求,必须是毛笔正楷体,不得用行书、草书。横排自右向左写读。“堂号”须依据主家的家族谱记载世传下来的堂号,不得随意取名。书写“堂号”须用红底黑字或黑底黄字,不得用白、蓝、绿等色的底、字。纸或牌匾的规格为宽二尺四寸,长四尺五寸。
“神位”的书写要求更加具体、规范、严格,有五大禁忌和五要五不得。五大禁忌是:写“天”,要求“一不压大”,禁忌撇连二横;写“地”,要求“土不离也”,禁忌土也分开;写“君”,要求“君不闭口”禁忌尹下的口字封严和随意改写为“主”或“国”字,以防产生歧义。
“供奉吾祖师太上老君之神位”(此为地师供奉太上老君牌位的写法)。
神位对联:
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
千年香火乾坤久,万代明烟日月长。
天高地厚国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扩展资料
写法格式
第一种以本族堂号郡望书写牌位,多见于台湾、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浙江。 [2] 其中在中间的中幅一般主要以“本族堂号+历代高曾祖(祖先)之神位”,而在其的两侧以“左昭右穆”制书写这四字。另外有些在中幅两侧,会书写对联与横幅的。
第二种则写着“天地国亲师”牌位,古时写作“天地君亲师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敬天、法地、爱国、孝亲、尊师”的综合内容。多见于四川、湖北、湖南西北部、贵州、云南、广西西北部等地区。无论哪种写法,一般都会在牌位两边并书孔子先师,司命灶王真君,观世音菩萨,财神爷共同拜祭,意为众神和谐,共保家庭平安吉祥。
参考资料:
■姓氏源流
伏(F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风姓,世上古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伏姓也是宓姓,宓姓也是伏姓,古代伏、宓两姓通用。
2、赐为伏姓。北周时,有个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来侯伏氏从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孝文帝建都洛阳后,两支皆改为伏姓,贺屯氏改为贺姓。
■迁徙分布
伏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天下人都听他的,不想别的主意,就将读书人活埋了,将书都烧了,就是焚书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将一部上古典藉《尚书》臧在墙壁里。汉朝建立后,又重用知识分子,伏生取出墙内的书,除损坏的部分,还剩二十多篇。那时有学问的人剩下没几个了,汉文帝就赶快派了人来向伏生求学,学习尚书,并传抄这部经典。伏姓迁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后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广泛的,理出个头绪来,无疑是对伏姓子孙寻根有益的。同时,从其后裔的分布状况中,亦可反转过来省视其悠久的传说史,从而进一步佐证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从伏姓(宓姓)的形成情况看,故里天水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长期处在戎族居地,经济、文化不如黄河中下游,导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区形成,出现伏姓由东向西播迁的走向。这是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符合的。
■历史名人
伏羲:即太昊,本姓风。出身于甘肃省天水市,现天水市有伏羲庙,朝圣的游人极多。他率各部落沿黄河南下到河南淮阳。传说他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结网、打猎、饲养畜禽以充靤厨,故又称包 。他始画八卦,造书契、建都于陈州古称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115年。正姓氏,制嫁娶。取各部落的特色:鳄之头,蛇之身,鹰之爪,鱼之鳞,虎之眼,组成新的图腾——龙。自封为龙师,定龙宫,现留龙湖。龙成为中华民簇大团结的簇徽,龙成为华夏民簇新的图腾。华夏子孙称之为——龙的传人由此而来!。淮阳县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伏羲陵。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朝祖祭陵的人络绎不绝,多时达十万多人次。2004年10月17-19,淮阳县举行首届姓氏文化节。
伏妃:上古时期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相传为洛水之神。
伏胜:字子。汉朝时济南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南部的济南)。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其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韩店苏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邹平原有伏生书院,曾设伏生乡。伏生墓位于邹平县魏桥镇口子村西南,为汉代墓葬,原有石牌坊大门有“尚书在造”的金子匾额。几经破坏,现墓封土直径45米,残高2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两通。历代文人墨客都赋诗称颂,如宋吴澄明张远登清蒲松龄王仕祯等。唐王维画“伏生授经图”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明朝崔子忠画“伏生授经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伏允:唐朝吐谷浑吕夸子。惰开皇末国乱,国人杀其兄而立之。炀帝即位,令铁勒击破之。允东保西平境而复破之,遁客党项,大业末始复其故地。高祖即位,与之通和。贞观年间拘留唐使为由,诏李靖等往讨破之,其子顺举国降,允遂自尽而死。
伏恭:字叔齐,朗邪东武人(今山东诸城人)东汉明帝宰相。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任剧县令常山太守等职,为官公正廉洁并以施惠政办学校闻名。明帝永平二年(59年)迁任太仆。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辞相。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终年90岁。 伏无忌博学多识,继承家学,传习儒业。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与仪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年》元嘉年间(公元151-152年)无忌受诏与黄景共撰《汉纪》。此时,无忌利用校书便利,广为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删削,编成《伏侯注》一书。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山东诸城)东汉光武帝宰相。建武六年(30年)封不其侯,世袭。济南伏生后代,父为当世名儒,他少传父业教授门生数百人。初仕西汉成帝朝,后仕王莽朝为后队属正。更始刘玄立,任平原太守。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以名儒旧臣被征拜为尚书,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光武帝以其才任宰相而拜他为司直,行大司徒事,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拜相,任大司徒,封阳都侯。任相秉节持重,颇有风范。建武五年以不能奏大臣过失而被免相。后改封不其侯迁归原籍。建武十三年复被起用,未及就职而病卒。 伏湛高祖父年孺,父理字君游。受诗于匡衡,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伏湛九世祖伏胜,伏湛子伏隆字佰文或佰明,另子伏翕承爵位,伏翕子伏光,伏光子伏晨,伏晨女伏孙为汉顺帝贵人,伏晨子伏无忌,伏无忌子伏质,伏质子伏完,伏完娶恒帝女尚阳安长公主为妻,生五子一女。伏完长子伏德,次子伏雅,三女伏寿为汉献帝刘协的皇后,四子伏均,五子伏尊,六子伏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废后伏寿及两个皇子杀伏完伏德等伏氏宗亲100余人。四百多年的名门望族自此凋敝!
伏滔:子玄度,东晋官员学者。平昌安丘(现安丘西南)人。少有才学,远近闻名。任参军,封闻嘉县侯,任永世县令。后任参军,并领华容县令,任著作郎,专掌国史,并任本州大王。后迁官游击将军,仍兼著作郎,死于任。
伏恒:南朝齐、梁官僚。子玄耀。平昌安丘人。幼传父业,能言玄理。知名于世。任齐太学士博士,东阳郡丞,卫军记室参军等。任中书侍郎,任永阳内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尽职守,郡民为其立祠歌功。
伏龙:原名维景,改名龙,字云程。江苏埠宁县人。幼年入安徽武备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赞助熊成基举,避疑改名龙,转入第九镇三十三标,充上士。辛亥革命时策谋响应,参加雨花台之役,失败后退镇江,民军攻南京时任营长。旋率军攻克彭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隶节九师,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民国2年春,二次革命后,赴南京任第六师师长,失败后退居上海。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奉命图长江,派人至江阴,说服军队独立自任赴通州运动独立,密泄被捕,后就义于通州。时年32岁。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追正其为陆军中将。
伏曼容:南朝宋齐大臣。著名儒仕。字公仪。平昌安丘人。初以讲学为业。任宋官到辅国长史南海(今广州市)太守。仕宋官到武昌太守。中散大夫临海太守等。尤喜《老子》《周易》。撰《丧服仪》《周易集解》《毛诗集解》《丧服集解》《老子义》《庄子义》《论语义》。父伏胤西晋司马都护,宋司空主薄。伏曼容子伏恒。伏恒长子伏挺,次子伏捶。伏挺子伏知命。
伏不齐: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也称伏子。是孔子的学生 。曾当任过单父宰,当时他鸣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样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孔子称他为君子,后来被追封为单父侯。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当于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
高阳郡:本是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平昌郡:南朝的宋代将顿邱郡改为徐州平昌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治所在顿邱。平昌安丘(今山西省安丘县西南)。
2、堂号
鸣琴堂: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齐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治单父表现得勤劳。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所以叫作“鸣琴堂”,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
藏授堂:伏胜,字子,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以后,伏生扒开墙头,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21卷。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汉文帝时,他已90 多岁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错跟伏生学《尚书》,由伏生的女儿口授, 错记录下来。就是今文《尚书》。
■伏姓宗祠通用对联
〖伏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源自风姓;
望出太原。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伏姓的源流和郡望。
太原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伏胜,故为秦博士,世称伏生。治《尚书》,得二十九篇,即今古文《尚书》。
高风亮节;
阳春白雪。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伏姓名门望族居住地“高阳”嵌字联。
书传博士;
系出羲皇。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济南人伏胜(即伏生),字子,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曾在秦任博士,汉初在齐、鲁间教授《尚书》。文帝曾派晁错专门向他学《尚书》,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今本《尚书》二十八篇,就是由他的传授而得以保存的。相传他还作有《尚书大传》。下联典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错畜牧业。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
羲娥授学;
无忌著书。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伏胜的女儿羲娥,能传家学。伏胜向晁错传授《尚书》时,已九十多岁,多依赖羲娥。下联典指东汉东武人伏无忌,袭侯爵,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遵诏与议郎黄景共同校订五经及诸子百家。又采集古今,著《伏侯古今注》。
嘉谋习礼;
绩学传书。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伏生。下联典指汉·伏湛从父受《齐诗》,教授数百人。
〖伏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玄曜五经博士;
安丘二论将军。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经学家伏日恒,字玄曜,仕齐为鄞令,武帝时为五经博士,出为永阳内史。下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伏滔,安丘人。有才学,桓温引为参军,从温伐袁颠倒对寿阳,以淮南屡叛,著论二篇,名曰“正淮”。寿阳平。太元中迁游击将军。
诗得匡衡传授;
姿比颜子聪明。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傅伏理,从匡衡受济诗学。官至高密王太傅。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下联典指梁代侍御史伏挺。博学有才思。任昉见之曰:“此子日下无双。”有《迩说》文集等。
〖伏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口传尚书恩泽厚;
校正汉史名望高。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才女伏女,名羲娥。秦代博士伏胜之女。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汉立,伏生得遗书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文帝派晁错从其学。胜时年九十余,老不能行,由伏胜女诵传口授,《今文尚书》得以流传。下联典指后汉史学家伏俨,有《前汉书纠谬》。
〖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一画开天,三才参化;
百王为统,五帝肇基。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伏姓远祖伏羲庙联。
fu
伏
bend over;hot seasons ;subide ;pronate;
起;
伏
fú
〈动〉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lie prostrate]
伏,司也。――《说文》
伏瘗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ambush]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蛊。――《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surrender;yield;knuckle under;admit]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have respect for ;completely accept;be convinced]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go down]。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subdue]。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be take up with]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remain;hold]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伏
fú
〈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dog days;hot season]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volt]
(4)
居处 [dwelling]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伏安
fú ān
[volt-ampere] 电气测量的一种单位,等于一伏特和一安培的乘积,在直流电中作为功率的量度,在交流电中作为表现功率的量度
伏案
fú àn
[bend over one's desk] 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伏笔
fúbǐ
[a hint foreshadowing later developments in a story, essay, etc;foreshadowing] 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兵
fúbīng
[(troops in) ambush] 战前潜伏的军队
伏尔加河
fú ěrjiā hé
[the Volga River] 欧洲最大河流。位于前苏联境内。长约 3690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上建有多座水利枢纽工程,有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经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莫斯科运河、伏尔加-顿河通航运河,已把伏尔加河与前苏联欧洲地区水系相沟通,交通便捷
伏虎
fúhú
[yield tiger] 降服猛虎,比喻战胜邪恶势力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蝶恋花·答李淑一》
伏击
fújī
(1)
[ambuscade;ambush]∶用伏兵突然袭击敌人
(2)
[still-hunt]∶偷袭猎物,静悄悄地追逐猎物,尤指不用猎狗
伏流
fúliú
[ground stream] 在地面下的洞穴中或岩层裂缝中流动的水,潜伏地下的水流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伏牛山
fúniú shān
[the Funiu Mountians] 河南省西部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北―东南走向,长400公里,为淮河、汉水分水岭。主峰老君山高2192米
伏特
fútè
[volt] 米-千克-秒实用制中电位差和电动势的单位,等于当一安培恒定电流通过一根导线,在这线两点间耗散功率为一瓦时的电位差,亦即相当于一安培电流通过一欧电阻跨接于电阻之间的电位差
伏特计
fútèjì
[voltmeter] 用以测量在电路不同点之间以伏计的电位差的仪表(如检流计)
伏天
fútiān
[dog days;hot summer days] 指三伏天,时间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伏惟
fúwéi
[lie prostrate on the ground]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伏卧
fúwò
(1)
[take a prone]∶趴着;卧倒
(2)
[charge] [指狗]∶头伏在前爪上躺下
伏羲
fúxī
[one of the earliest legendary rulers] (2852―2738 BC)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伏诛
fúzhū
[be executed] 被处死刑
伏罪
fúzuì
[admit one's guilty] 原指受到应有的惩罚;现指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
伏
fú ㄈㄨ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
(2)
低下去:此起彼~。
(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
使屈服:降~。降龙~虎。
(5)
隐藏:~兵。埋~。
(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
(7)
姓。
过年的时候不仅仅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更是需要多次祭拜祖先的时候,而很多地方在祭拜祖先的时候都会拿出家谱轴子或者是家谱,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对此也不是很理解,所以今天大家带着疑问,本栏目就给大家科普一下家谱轴子和家谱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家谱轴子和家谱区别
首先大家得知道这两者分别是什么意思,所谓的家谱轴子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的幅面较大,一般宽146米左右,高185米(来丁尺寓意添丁进口)。而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因此家谱是家谱轴子的组成部分,多个家谱组合起来变成了一个家谱轴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
过年家谱供奉讲究
讲究一:准备供品
供奉家谱需要准备好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就是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
讲究二:注意时间
一般都会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还要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
讲究三:贴对联
撤掉了家谱后,需要在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直到正月十四的时候,再把家谱供上去,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
家谱放在家里哪里好
作为先祖的传承家族家谱放在家里面,对家庭的风水非常好,所以切记不能随意放置,不能把这样一本沉重的族谱放在卧室,特别是床头,过多的书本堆放在卧室,也会影响空气流通,不宜凝神聚气,时间久了会影响家庭和睦。一般放在书房和客房(当然有阁楼和祠堂更好),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把家谱放在祠堂是相当吉利。
奇点星座网,很多人都会关注的星座知识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邝姓宗祠通用对联〖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同一脉;
衍以三宗。
——佚名撰雷、方、邝三姓宗祠“溯源堂”通用联
全联典指邝氏之先,始自方姓,方氏始自雷姓,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开平市水口镇中山东路的溯源家塾的这副门,肯定了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关系。三姓上溯源自神农氏(即炎帝)是上古时代姜姓部族的首领,居陕西岐山一带,后发展到中原一带,取莽水氏生子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帝榆罔,帝榆罔生雷(雷氏始祖)。雷,相黄帝有功,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遂以地为姓取方氏,方氏始于此,延至江南方氏始祖方纮。方纮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王莽之乱举家迁到江左,为江南方氏始祖。
宗祠七言通用联
海雪堂遗臣死节;
土木堡兵部殉忠。
——佚名撰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南海人邝露,字湛若,工诗善书,慷慨而自负,曾游历粤西及吴越。李自成灭明后,郑芝龙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召邝露为中书舍人。永历帝时,他奉使回广州,清兵破城,他在所住海雪堂自杀。下联典指明代宜章人邝埜(同“野”),字孟质,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英宗正统年间,蒙古族瓦剌部也先南犯,太监王振极力怂恿英宗率兵亲征,邝埜力谏阻止,但未被采纳。至土木堡,英宗被俘,邝埜战死。
三忠堂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
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
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邝氏,是中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一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二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迁入三户12 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三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
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 年)远徙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县浪头村搬取兄嫂。
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汉阴县蒲溪铺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
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 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安康市的汉阴、汉滨、紫阳三县区的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观音河、沈坝、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
四
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客家文化承传。
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 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邝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传说邝氏尊奉的“朝王爷”三弟兄,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轿一顶轮流供奉,每年春节,邝氏家族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铳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祠堂前的广场上,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北京全景视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一直热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休息,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然后各自归家。
清明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祠堂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 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 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 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 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 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 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 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 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 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 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 和尚的房子----------庙。(妙)。 ●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 万岁爷流鼻血--------正红。(朕红)。 ● 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 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 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 耗子掉到水缸裏------时髦。(湿毛)。 ●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 屁股吃人参----------候补。(后补)。 ●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 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 屁股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 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钉鞋不用锥子——真好(针) 王八的屁股——规定(龟腚)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 瞎子进学堂——不认输(书) 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洗脸——失(湿)面子瞎子进烟馆----------摩登。(摸灯)。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供家谱横批的排序
本文2023-11-08 13:15: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