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家谱字辈顺序是怎么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2收藏

于氏家谱字辈顺序是怎么样的?,第1张

辈份由于分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排序结果。

1、克、恒、永<世>、文<万>、吉<延>、京、本、宗、正、直。

2、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

3、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4、峰、东、显(心)、世(志)、传。

5、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6、星、玉、际、法、祥、迷。

7、维、世、家、克、勤、宝、大、国、治、远、守、信、经、方、荣、安、常、汝、善、显。

8、柳、绍、川、元、甫。

9、正大冠明胜慧恩庆昌荣(河南郾城)10、正、大、观、敏、慎、慧、得(河南西平于文君)。

11、树、兴。

12、仕、兆、志。

13、天、德、永、长、海、振。

14、九、家、守、训。

15、明、文、孔、顺、天、德、振、业、登、先。

16、文、宗、清(孝、庆)。

17、惠、洪、咯志、海。

18、晓、正、元、仓。

19、以、起、承、先、荣、贤、能、继、祖、德(浙江省金华地区浦江于立鹏)。

20、化、振、魁、兆、吉、风、廷、长(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21、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祖籍潍坊于刻铭)。

22、为、百、世、吉、孝、礼、忠、义。

23、大、朝、登、彦、世、基、业、永、远、昌、诚、进、思、先、泽、家、道、启、周、邦。

24、兆、占、东、金。

25、春、宝、海、天、长、万、水、一、江、新(辽宁于天军)。

26、长、万、善、召、文、振、武、丹、桂、飘、香。

27、仁、和、万、里。

28、普、泉、成、龙。

29、有、元、天、方、兴、衍、先、德、继、承、兆、宗、昌。

30、开、占、庆、维。

31、清、文、宗、永、树。

32、文、星、代、金、光、魏、惠、齐、明、亮。

33、长、思、连、忠、孝、振、东、永、万、安、传、家、恩、广、大、继、世、德、宏、宽。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扩展资料: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家谱

商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240个姓氏,尤其在河北、河南、山东、黑龙江等地。当代商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25%,总人口约32万。

商的名称和图腾

甲骨卜辞中早期的商字,上半部为辛字初文,下半部为丙字初文,甲骨卜辞中后期的商字,下半部有咬文。金的商字继承了甲骨文,但下面加了“北”字,以突出富贵之意。商字的图形看起来像一个高脚的坛子放在案上,是财富的馈赠,以此来祭祀天降甘霖的意思。这种古老的求财仪式应该属于商人的发明。商人以商人为宗族崇拜图腾。因为商人的族名和族徽,商人居住的地方叫商人,城堡叫商业城,发展成国家,最后出现商人的姓氏。

商姓的起源与演变

商姓的起源主要有两个分支:子姓和姬姓。

第一个来自儿子的姓。帝喾的儿子,黄帝的后代,被封在商朝。他的家乡在现在陕西省商县的东部。后来,他搬到了河南商丘,14代之后,他去了商汤。夏建立奴隶制商朝,建都于此,又称商汤。都城多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殷,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也就是商朝。它在纣王传了17代,后被周武王所灭,其后人以国为氏。商姓的历史大约有3100年了。

第二笔支出出自姬姓。战国时期,魏国公孙阳被封在商朝。他被封为商鞅,变法的强国,他的后代以商为氏。李姓姬商: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外来基因的流入

商姓自形成以来就比较单一,很少有其他民族的血液流入。北宋时,金国女真人乌古谈东为商。清朝初期,满清八旗有尚家师、乌库力等姓氏。后统称为商,成为东北地区商姓的组成部分。

商商姓氏的分布与图谱

宋代的商姓约有4万人,中国的商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甘肃、浙江、福建等地。山东是商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商姓人口的41%。

明代商姓约有52万人,浙江是商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商姓的33%。其次,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山西、福建等地。

当代商姓分布及图谱

商姓当代人口约32万,为第240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025%。目前商姓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黑龙江、河南、山东、北京、陕西、辽宁、江苏等地。这八个省市约占商姓总人口的74%,其次是湖北、安徽、浙江、重庆、天津。

商姓在人口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在内蒙古东部的黑吉辽、河北大部、京津、山东、河南东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重庆东南部和贵州北部,商姓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部地区可达02%以上。这些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1%,分布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和陕西、宁夏东北部、河南大部、湖北和重庆、四川东部、湖南西北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中部、安徽南部以及江苏、浙江和上海、江西北部

家谱:目前全国各单位图书馆共有7本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到79000,有24位名人有商姓,占名人总数的005%,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239位;商姓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06%,排名第188位;商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3%,排名第280位;商姓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05%,排名第198位。

商朝的重要人物有:商朝后期的圣贤掌管商业;春秋末期,孔子弟子商屈、商泽;战国时,秦国左妾商鞅;北宋时,我们都知道兵马使商贾被引;晋临察御史尚衡;惜春南宋进士,尚飞卿,工部郎中;元朝参与朝政,安西王与朝政,郭子司与朝政。鲁尚,正统进士,明朝前兵士兼吏部尚书,嘉靖进士,尤宜都是御史商人,画家尚;清代雍正进士,沅江知府上盘;河南省政府主席、第六战区司令员尚震;当代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尚承祚。

商姓血型

商姓人群的血型总分布为:O型占321%,A型占283%,B型占302%,AB型占94%。

…………定下后十四辈的字派,即“百、世、声、传、芹、藻、香,子、孙、繁、衍、邦、家、光。”为方便传之于后人,他还续了两句诗:“满庭玉竹宏光绪,之朝宗祝永长祥。”…………

很难找到确切的~

你可以上崔氏族谱站上询问崔氏族人,

http://wwwcszpcom/ 崔氏族谱

崔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后来,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二、少数民族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崔姓迁徒史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迁台及移居海外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国民党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崔姓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汉-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尹氏家谱字辈顺序如下:

1、通用尹氏字辈:楚尚廷振学,国传承祖德,万代启辉煌。庆誉章文彩,茂林兆桂芳。

2、江苏泰兴尹氏字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3、湖北天门彭市尹氏字辈:正大光先业,作述本常经。

4、四川冕宁尹氏字辈谱:鼎南苏州地,恩光映华堂,尧舜汤衡民,瑞云兴荡世;素文朝国学,大显洪开山,智远通德性,仁义礼奉先。

5、湖南邵东第四次修家谱尹氏字辈:太再添源伸,世代兴文武,安乐国名道,显荣庆国祚。续班:德修纪寿传,功燃宗周辅,芳矩遇隆朝,江勋承盛祖;再续:忠孝家必炽,诗书没孔长,群伦咸惇叙,百叶履平康。

6、山东平邑班辈尹氏字辈:文宏昭士续,家启佑开祥,智中方毓俊,乃庆寿尔昌。

7、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尹氏字辈:正大光明德,万占承相朝。

8、河南新郑尹氏字辈:致元学万宗,诗从中清太。永正大光明,剑立维邦本。敬尊乃可行,喜培开英秀。纯金天锡成,兆体基文景。燃修秉道鸿,国世少自良。保定家庭乐,登宪时则兴。

9、河南邓州尹氏字辈:智化自宗惠,志培铭清树,炳增金延田,学业继远廷,盈尚荣金榜,题明三民维,宗万世永兴。

10、山西洪洞尹氏字辈:文鸿肇式序,祚承燕逊贻。魅履源宸拱,嘉孚迪景琪。毓兴法绍光,志学基恒昌。道明声不振,嗣令庆增祥。

11、四川岳池尹氏字辈:民文志世仕,德重定三元,国正徽时顺,庭修乐绍先。

12、湖北某支尹氏字辈:中兴文宪本维章,传家礼义守大刚;常怀作述着前芳,肇祥兰桂自生香。

13、四川安县尹氏字辈:鼎南才应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帮业,宏开正徽先。端厚培吉庆,兆隆世德延。

14、湖北江汉平原尹氏的辈分:应宾良季士,人文一显成。正大光先业,作述本常经。道原传可远,休嘉兆定兴。学以开继起,秀发立端廷。

15、云南罗平他谷字派:国崇文士,家兆凤祥。燃培大德,锡庆自长。怀宗启瑞,载福毓汝。维学尚世,如沛之溥。

16、四川蓬溪县鼎南才应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邦业宏开正徽先;端厚培吉庆兆隆世德延。兴盛万年光,仁慧玉贤良,发富真荣茂,嗣礼振家常,会际英明起,拾逢随非长,忠侯照太运,平安定被祥。

17、湖南龙山县尹氏字辈:赢国善忠良,光发细子长。

18、湖南临遭官亭尹氏字辈:全派次少圣发经纬,玄思启伯仲;崇昭延宗仕,俊公绪良嗣;惟绍再胜祖,世上太正儒;忠相达治道,大德开化天;茉耀恢先烈,华祚振家声;富有配元厚,贵显远隆昌。

19、山东肥城县文鸿肇式序,祚承燕逊贻。懋履源宸拱,嘉孚迪景琪。毓兴法绍光,志学基恒昌。道明声不振,嗣令庆增祥。

20、山东胶州尹氏字辈:堂隆清修广,继怀增法治。礼贵顺春和,端孝传昭圣。建邦承秀科,德信兴昌世。

21、江苏徐州地区尹氏字辈:克建鸿基,修明守敬,以正培家,世延永庆;忠孝仁义,玉洁冰清,立业丰华万代兴盛。

22、江苏南京市漂水县尹氏字辈:正、修、治、宣,光、照、茂、力,来、素、有、长,万、代、德、全。

23、湖南宁乡县尹氏字辈:“仕知汤民莘,一仁光世运,炳蔚启宏规,继嗣文华盛,周翰佐中兴,生甫延馀庆,蕃昌应治隆,孝友为家政。

肖氏家谱字辈的排序:朝、有、献、典、礼、学、必、昌、家、传、仁、厚、本、文、记、章;京、玉、端、安、长、法、贵、凤。

一般认为,肖姓是萧姓的简化,萧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2019年公安部发表的全国姓名报告中,肖姓在百家姓中的排位变为第三十三位。

肖姓的发展: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

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

-肖姓

向氏各支派字辈:

1、向正路之派:“九必福明开正阳光晖天地人忠英信世代兴为国政礼义新尚宽裕广见闻”;

2、向天荣之派:“世万崇贞这开洪选弟德昌荣历代宗英永锡康平”;

3、向正常之派:“大志必有成明德绍廷声诗书启良左才学镇乾坤永远怀忠泽精心思传心茂昭垂道焕万世受昌荣”;

4、岳池迁利川派:“马原有祖永朝秀士永朝秀士学明胜大德兴宗征恩光茂天平地国钧”;

云阳迁利川派,“大宁朝龙列祖忠厚世泽孔长昭穆肖永笃禅人文日碧永新正道应若天兴极成贻谋善承”;

5、新河迁利川派:“天伦朝元修德立明安帮定国文武长城福禄维述百代昌荣忠廉孝友万载贵人金榜取选项明顺华堂政臣安乐新河南阳”。

向氏名人录

1、向传远。宋 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传远为始祖(1世)。(宋)向传远,字长源,号碧泉。

2、向此安。明 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此安为士衡公派下房祖(14世)。(明)向此安,字振邦。

3、向此春。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此春为士衡公派下房祖(14世)。向此春,字长善,号熙亭。

4、向此金。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此金为士衡公派下房祖(14世)。向此金。

5、向此芳。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此芳为士衡公派下房祖(14世)。向此芳,字伦就。

于氏家谱字辈顺序是怎么样的?

辈份由于分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排序结果。1、克、恒、永<世>、文<万>、吉<延>、京、本、宗、正、直。2、承、永、祥、熙、铭、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