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的教育
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泉县改石城书院(又名银屏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初小学制5年,高小学制4年,春季始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县内原来7所义学为初等小学堂,新建了武昌、黄州、山陕和河南4所会馆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创办女子初级小学1所。民国元年(1912),石泉县共有13所高、初等小学堂。
民国十二年(1923),原前池文昌宫初等小学堂改为两级小学,为石泉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校。十七年(1928)改石泉县私塾为公办初级小学校。初级小学校(简称初小)共计44所。石泉县有高级小学校2所:即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设县城内)和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校(设东区前池河)。
1949年底,石泉县各校瘫痪。1950年复课的学校有22所,在校学生1756名,教职工77人。
1952年土地改革后,农民子女入学率大大提高。石泉县小学恢复到108所,在校学生急剧增加到7652名,教职工增加到260人。从1953年贯彻中央关于文教工作“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16字方针以后,石泉小学逐年增加。1958年“大跃进”时,石泉县小学猛增到214所,在校学生15110名,教职工498名。石泉、汉阴、宁陕3县合并时期,小学602所,在校学生43215名。
1961年精减教师,并校、停办,清理超龄学生,到1962年石泉县小学下降到134所,在校学生减少到7926名,教职工只剩348人。1965年,小学增至207所,在校学生15239名,教职工425名(公办301名、民办124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石泉县教育处于半瘫痪状态。“停课闹革命”,中学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1968年起,各公社小学开始戴帽子开办初中班,“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制缩短为5年,改为春季始业。到1971年,有27个公社33所小学办成七年制学校。取消文化考试,实行推荐入学。学校猛增到583所,在校学生20706名,教职工1085人,教育质量下降。
1980年,石泉县小学337所,在校学生26039名。后又贯彻党中央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8字方针,全部摘掉七年制学校的帽子,恢复为中心小学。1985年,石泉县小学先后改五年一贯制为六年学制。1988年,有全日制小学308所,村村有小学,在校学生19384名,教职工1114人(其中公办教师664人,民办教师450人)。
2012年,石泉县拥有小学45所,在校学生10111人,小学专任教师84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辍学率为0。 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创办县立初级中学。翌年秋,始招收初中新生。三十一年(1942),石泉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1个。从三十五年(1946)开始,每年招收1个班。1956年,后柳中学创立。1958年,池河中学创立。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后柳、池河两个初中停办。石泉县在校学生由1961年的901名减少到451名。1963年2月,后柳中学复校。1964年秋,池河中学复校,改为农业中学。
1956年,在喜河乡建立1所中学,招收初中新生,1957年校址迁至后柳。
1958年,在池河区建立1所初级中学,校址设在蚂蟥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中连续4年停止招收新生。
1968年,有11所完全小学,1969年有15所完全小学“戴帽子”招收初中新生,改为七年制学校。高、初中学制各为2年。实行新生推荐入学开卷考试。自此以后,一哄而起,大办中学。1972年,石泉县两镇、26个公社的33所完全小学,都改为七年制学校;后柳中学、池河中学和两河七年制学校招收了高中新生。
1976年,在迎丰区的红卫公社、熨斗区的佛坪岭,分别创办“五七”中学(高中)。1977年初撤销。学生分别转入迎丰、熨斗新开设的高级中学。古堰七年制学校转为完全中学。至此,石泉县高级中学增至8所(包括地质七队子校),七年制学校24所。
1978年,改中学学制为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1981,县城中学招收三年制高中新生。1981~1982年,先后撤销12所初中,改两河、迎丰和熨斗3所完全中学为初级中学。
1983年,撤销初中3所,改古堰完全中学为柳城区初级中学。城关镇初级中学建立。至此,石泉县有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11所。1985年,改后柳完全中学为初级中学。至1988年底,石泉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2所,在校学生6472名,教职工为505人。
2012年,高考成绩在2011年首次突破400人大关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高考报考人数1178人,二本上线人数471人,同比净增37人,二本上线率40%。其中文科考生453名,二本上线人数181人,上线率40%;理科考生501名,二本上线人244人,上线率487%;艺术体育考生224人,二本上线人数46人,上线率205%。文、理科600分以上共46人。全县拥有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9198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205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97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34%。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88%。
石泉地处子午道南口,置县较早,人口聚居较为稠密。但因战乱频繁,民无定居,户口统计亦乏资料,故明代以前人口状况不详。明天顺、嘉靖、隆庆时,石泉县有110户,1170人。
明代中、后期,石泉稍安。过往商客、逃荒人口不断涌进,人口渐繁。崇祯九年(1636),有15000户,43000人。明末清初,石泉“七经兵燹,叠经杀掳”。52年间,亡、逃人口4万人有余。康熙二十六年(1687),仅存551户,2098人。
战乱平息后,康、雍、乾、嘉4朝,统治者为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强迫移民”等措施,于乾隆三十七、八年间(1772~1773),川、鄂、赣、皖、豫等省穷民就食来陕,使石泉县人口骤增数倍。虽屡遭严重旱涝灾害,如道光十二年(1832),“阴雨伤稼,大凶,人相食”(民国《石泉县志》),人口仍增长较快。乾隆四十八年(1783),石泉疆界改动,分出五郎关置宁陕厅。据乾隆五十二年(1787)统计,城内尚有5295户,29794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达11657户、74103人。
民国前期,军阀混战,民无宁日。十七年(1928),国民党张维玺师移防陕南,设“租石捐”及“四倍加征”诸名称,征科盛极一时。苛政猛于虎,民众外逃不计其数。十九年(1930),川军为抢地盘,数次围困石泉城,城内损失惨重,民穷财尽。后来连年旱灾,所存人口,土著寥寥。“四方商旅聚而成族”,共计12566户、70060人。二十八年(1939)统计,石泉县有人口11864户,82244人。二十九年(1940),石泉县霍乱流行甚速,由陕南防疫专员派巡回卫生队、防疫队驻石泉,实行防疫及传染病管理。据统计,患者2140人,死亡621人。
1949年底统计,石泉县人口共20107户,94700人。建国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出生率逐年上升,出现了1954年、1962~1974年两次生育高峰。1952年人口超过10万。1955年起过11万。1959年加上水电工程队迁进人员,达129万。1968年超过14万。1970年超过15万。1971年受大量工程人员迁进的影响,人口总数超过17万。
2012年,石泉县出生人口1656人,死亡1535人。年末户籍总人口181417人,其中:男97935人,女83482人,性比例为11731;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9583人,农业人口151834人(公安年报数)。2012年常住人口171448人,出生率1154‰,死亡率1332‰,自然增长率178‰。 石泉县人口分布,受高山、河谷不同地形及水源、农田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经济等社会因素影响,形成川道河谷串珠式和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由于历史上战争频发、苛捐繁重造成的大量迁徙人口,还形成了以省籍联片居住,呈区城分布的特点。
长安坝、马岭坝古村落遗址,证明在秦汉时期,人们已沿河谷地带聚居。汉江早在西周就通航。湖北等地商旅沿江而行,早期定居石泉,多居于今县城及饶峰河交通干线一带。乾隆年间,外省穷民就食来陕,四川籍翻越巴山,就近在石泉熨斗、后柳一带定居;赣湘籍顺汉江入石泉,沿马池河一带定居。迁进较晚的穷民,则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迨至道光年间,人口分布基本形成省籍联片、同族聚居和单丁独户分布的局面。民国时期,农民郑克斗在后柳率众起义,惨遭镇压。南区人口有所减少,北区有所增加。民国二十五年(1936),汉白公路通车后,沿线人口密度加大。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的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石泉县是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之称。该县的旅游景点有:
1、石泉县千年禹王宫:禹王宫位于石泉县城中部,旁边是禹王宫辅助建筑江西会馆、关帝庙,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禹王宫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年间扩建,清道光年间重修,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
2、石泉县烟波湖:烟波湖位于石泉县城西南二公里的汉水上游库区。沿途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碧绿宽阔的江面上网箱养鱼一字排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
石泉县旅游景点有:汉江石泉古城景区、汉江燕翔洞生态旅游景区等。
1、汉江石泉古城景区
石泉古城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境内,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巴汉水之间。
2、汉江燕翔洞生态旅游景区
汉江燕翔洞生态旅游景区,近150个景点珠玉相缀巧妙搭配,凸显出秦巴腹地、汉江两岸特有的原生态美,并与悠久的汉水文化相结合。
旅游必备物品
1、行李,行李是旅行中最重要的物品,要准备好行李,确保行李的安全。
2、服装,旅行中应该准备足够的服装,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
3、旅行文具,旅行中应该准备好旅行文具,包括笔、本子、地图等,以便记录旅行的点点滴滴。
4、药品,在旅行中应该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以防身体不适。
5、充电器,旅行中应该准备好充电器,以便随时充电,以免手机没电。
6、防晒用品,旅行中应该准备好防晒用品,以防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7、摄影器材,旅行中应该准备好摄影器材,以便记录旅行中的美好瞬间。
-石泉县
安康的十大特产送人:炕炕馍、石泉鼓气馍、汉阴豆腐干、安康蒸面、安康窝窝面、白河豆渣饼、岚皋苦荞饼、平利绞股蓝茶香饺、紫阳炸油磁。
安康特产还有:平利女娲茶、岚皋魔芋、紫阳毛尖、宁陕香菇、紫阳蓝黑板石、安康米酒等。安康市被称为中国十大宜居小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它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市场繁荣。
安康的旅游景点:
1、石泉古县城
石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石泉古属梁州、庸国,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县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主要活动在汉江沿岸,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
2、筒车湾景区
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汶水河中游,宁陕县筒车湾镇,距宁陕县城约19公里,走西汉高速距西安126公里,年平均气温14℃,降雨量900~1100毫米之间,景区水资源丰富,并具有河、溪、瀑、泉、潭等多种水体景观。
石泉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间饮食独具特色。早在五千年前,便有先民在秦巴山间、汉江两岸繁衍生息。汉水文化、鬼谷子文化、移民文化、古子午道、川楚、秦川古商道文化与秦巴边缘交汇于石泉。
民歌
石泉民歌,小调曲调优美,蕴藏量巨大,民歌分有山歌、小调、花鼓子、八岔、船公号子、过山号子、劳动号子、孝歌、新民歌等。且腔调多,有高腔、平腔、撒花调、花鼓调等,韵律优美、动听,极富情趣,耐人寻味。
民舞
在石泉县的民舞有舞狮子、舞龙灯、彩莲船、踩高跷、打连响等。其中火狮表演集舞蹈、杂技于一体,聚勇气、智慧于一身。
民间美术
石泉的传统民间美术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根雕、纸扎、印染、古陶制作等。其中石泉的根雕在陕西省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不仅注重外部造形,更注重内在神韵。其种类大到人物、飞天、菩萨、桌椅、花架,小到花、鸟、鱼、虫都神形兼备,颇具玩味。
我的家乡石泉县
我的家乡——石泉地处陕南中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历史悠久,交通发达,景色迷人。
因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造就了这里奇山异水,风光旖旎。
凤凰山高大雄壮,云雾山迤逦俊秀,灵鹊山风姿迷人。
汉江水碧波荡漾悠然东流,把纯天然山泉输送北京,成就了08奥会的辉煌。
俊秀的群山环绕了层层梯田。
堰塘星罗棋布,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渔人放歌,牧童浅唱。
因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各种动植物在这里竞相生长;珍奇树木,药材和花草要有尽有;鲜嫩可口的野蘑菇和木耳随处可见,任你采摘。
石泉水甘甜无比,汉江奇石天下闻名。
子午银滩让你忘返,中坝峡谷令你惊叹。
后柳水乡让你留恋,清明老街叫你垂涎。
燕翔洞天别开生面,鬼谷公园世外洞天。
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春天,菜花金黄,蝶飞鸟语,蜜蜂采蜜,树木吐绿,野鸡乱飞呼朋引伴;麂子膘肥肉满,迈着健壮的双腿在田间飞驰,时而俯身喝水,现出美丽的鹿角。
夏天树木葱郁,山谷紫雾升腾,田间青蛙浅唱,庄家清秀,十里荷开。
秋天枫叶似火,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毛乎乎的野猕猴桃等人去采,野生板栗随风而落,各种干果应有尽有;山林里随处可见野天麻,野灵芝;山药又肥又壮,山芋又肥又胖,野猪在山岩搭窝,狗熊在竹林嬉戏。
冬天白雪皑皑,原野和大地银装素裹,山川晶莹剔透,别有一番风景,飞虎因为找不到吃的从洞中飞出来,展开巨大的翅膀,偶尔从你头上呼闪而过,吓人一大跳。
丰富的矿产资源造就了石泉的水甘甜无比,健康保健,90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姑娘貌美灵秀,小伙子帅气聪明。
据县志记载,石泉在新石器时代属“仰韶文化”区域。
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
跨越的时代久远形成了其独特历史文化历史上文人雅士层出不穷。
先后出过白圭,李芳华,任大仰,彭懋谦,陈雨皋,台儿庄敢死队队长王范堂等名人;大禹治水曾路过石泉城,留下了今天的禹王宫遗址。
由于近代史上遭受任向午等反动统治,石泉人们奋起反抗,先后爆发杜字义起义,郑克斗起义,熨斗镇大暴动等,后来这些起义暴动的部分人员在 的领导下成为陕南游击队的一部分。
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红四方面军、红军巴山游击队曾在石泉坚持了长达四年的游击战争,创建了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
因长期战乱,石泉人很少有祖籍就是本地人的。
长期漂泊流浪,造成了石泉人热情好客的风俗。
无论哪个地方的人走进石泉老百姓家,主人都会热情款待,杀鸡宰鹅,让你一饱口福。
石泉人喜欢诚实对人,讲求公平交易,干良心事,做良心活,所谓“秤凭星,斗凭量”,“人在做,天在看”,“白天没做亏心事,夜晚不怕鬼敲门”。
凭着这种信念,石泉人讲求善道,强调“一心向善”,主张多做好事,救济贫弱,所谓“走红不捧,背时不推”。
同时在与人交往中也奉行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准则,时时告诫和勉励自己。
石泉人大多吃苦耐劳,讲义气,外地老板都喜欢和石泉人交往。
石泉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子午道通过石泉,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古有越岭关,马岭关,饶锋关等重要关口,加之又是陕南革命苏区,故而山寨众多,几乎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山头都有寨子。
历史典故,各种传说更是层出不穷。
各个地名据说都与传说有关,迎丰弓箭沟的盔甲崖,将军坟据说就是宋代杨八姐的杰作。
还有娘娘洞,池河的仙鱼洞,菩萨洞,斩龙垭,黄龙寨,土拔寨,闸口石,莲花石等自然景观更是不可胜数。
战乱造就了石泉人对平安和幸福的向往,常把信念寄托在神灵身上,寺庙文化成了石泉的一大特色。
龙王庙,土地庙几步一个。
大庙十分众多,像池河的文昌庙,三官庙,岳王庙,灵官庙等,几乎凡是现在修建学校的地方都有大庙的遗址。
据我在云雾山了解:除香火鼎盛的云雾山天台寺,九台山祖师殿,观音岩庙外,云雾山小学对面手机塔所在地原为观音庙庙址,南沟村脑上有杨泗庙,半边街学校:山王庙遗址。
小张家沟老龙寨脚下有太阳庙,银洞岩里面玉皇庙,水田坪中部大田:锺把庙,云阳村的铁牛庙,云阳大岩上湘子庙,村顶上的悬师庙。
珍珠河:上官庙,原官田小学:尼姑庙,马皇陵出口:百神庙等,而随着云雾山镇府打造旅游生态重镇,位于水田坪村的莲花寺庙宇已经恢复,规模宏大,必将是天下游客休闲游乐之所。
单单一个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就有这么多的庙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紧紧围绕“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和省级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以“秦巴水乡,石泉十美”为品牌形象,推进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
游客越来越乐于到石泉一游,光2013年,石泉旅游就接待游客突破了250万人次。
由于地处阳安铁路和210、316国道交汇,十天高速、西汉高速横贯,石泉已成为东接襄渝、西连宝成、南通巴蜀、北抵关中的重要交通枢纽,与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大都市形成了半日经济圈。
加之地形落差较大,水资源丰富,石泉先后建成了除石泉水电站外的喜河水电站,两河的胡家湾水电站,为百姓创业及生活提供了电力保障。
石泉县 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造。
先后修建并拓宽了一条条乡村公路,实现了水泥公路村村通,组级道路户户通。
完成了移民搬迁和旧房改造。
如今那幢幢崭新亮丽的楼房把石泉装点得焕然一新。
公交线路已在饶丰,池河,银龙等地开通,同时天然气管道已贯通汉江南北。
家家户户用上放心安全的自来水。
人民的生活便捷,幸福又健康。
便利的交通和资源以及温馨的社会环境为石泉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就拿池河镇来说,先后建成了武元缫丝厂,陕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明星万吨有机肥,池河食用菌厂,池河果醋厂等企业,一部分能人志士纷纷回家创业,如今万头规模以上现代化养猪,养鸡场到处都是。
大规模的特色养殖如鸵鸟养殖场,鹿养殖场等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起,为石泉的的就业提供了便利。
石泉县 也为创业投资大开方便之门。
积极为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提供贷款支持,简化投资审批程序,为激发创业,实行 贴息补偿,在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等多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
积极畅通信息渠道,为投资创业提 供销一体化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的投资创业热情。
注重生态保护, 实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植树,种树森林覆盖率达722%以上,并坚决打击一些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的行为,禁止村民焚烧秸秆,每条国道,村组公路上都有专人管护,形成了一个民风淳朴,村路布局井然有序,村容整洁的新石泉。
已办成现代化养鳖养鱼场的池河镇大阳村二组村民邓红国还在自家养殖场附近建起了一座豪华别墅。
他的养殖场的鱼鳖不喂饲料,而专靠灯光吸引各种附近的害虫,实行自然生长。
人走进养殖场,立马爽心悦目。
我想,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持续推进,石泉必将成为西部又一重要的产业大县,全世界旅游,休闲,观光的圣地,石泉人民将会过上更加和谐幸福,美满的生活。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三、郡望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四、家乘谱牒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五、历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桂林全州县才湾镇岩泉村的唐氏家族,是760年前来到全州为县令,其真实原因不知2005年7月13日 重庆合川三汇老寨(原响水乡老寨二匹山)唐氏,于康熙元年从湖南永洲澧陵迁入,始为两弟兄,二人打猎到华莹山下一小山——杉树林处以二匹布从一许姓老太处换来此山,在此安居生息,此山故称二匹山。本族唐姓目前主要分布于二匹山周边、四川华莹、遂宁,邻水等处,少量徙于成都、昆明等地。从湖南带来的字辈为:维虞兴国 正德洪开 望与原产地——永州唐姓能对上号。族谱上记载始祖为不知年代的——讳称唐朝相
石泉县的教育
本文2023-11-08 11:21: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6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