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将吴玠的一生有何贡献?他是如何对抗金兵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1收藏

南宋名将吴玠的一生有何贡献?他是如何对抗金兵的?,第1张

吴阶,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人。南宋时期名将,性格沉稳,崇尚气节。晓畅军事且善于骑射。生平主要战绩如下:

靖康元年 西夏进攻怀德军 ,吴阶百骑劫营,获首级一百四十六级。宣和二年 镇压方腊起义 破其众,擒酋长一名。建炎二年 金人引大军进犯陕西,吴阶金溪岭之战大破之金军,追击三十里,俘斩万计,收复华郡。

建炎四年 金人完颜娄室,完颜离喝长驱入关,吴阶破前军,曲端援军放吴阶鸽子,吴阶寡不敌众,被击败。建炎四年 富平之战,宋军五路大军皆溃,唯独吴阶,刘琦身先士卒大破金军左翼。绍兴元年 金人领六万军进军和尚原,吴阶借助地利,大破金人数万大军。

同年完颜宗弼领精兵十万大军南下,声势浩大,吴阶鼓舞士气,占据险要设伏,并派吴璘截断金人归路,以弩阵围歼金国精锐十万,完颜宗弼身中流矢,效仿曹孟德割须断袍,支身逃跑。同时天下为之震动。

饶凤关之战:绍兴三年 完颜领十万重甲兵南下,两面夹击宋军,吴阶领轻军缴获金军辎重,后大破金军,追之大破,复得二郡。

仙人关之战:完颜兀术引兵十余万南下,与吴阶正面相遇,双方激战,1133年金军入侵,打到了1134年三月初二。吴阶把军事能力发挥打了极致。

三月吴阶突袭俘斩万计,射伤敌将韩常。初二,吴阶采用迂回战术痛击完颜兀术薄弱处,斩杀万余人。吴阶敏锐的推测了金人撤退路线,令王俊截断金军归路,大破之。吴阶趁金军大溃,挥师北上,夺取西蜀控制权,收复汉中等地。

此次吴阶出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杀到了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僵持的渭水,收复渭水以南数十城,金人以此为界,不敢南下。

总结吴阶杀金军数十余万,仙人关之战后金人精锐付之一炬,再无力南下,从此之后,金宋两国攻守易型了,吴阶在对金防守反击过程中把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擅长的军事领域:弩阵伏击,轻骑突进,迂回作战,诱敌深入,防守反击。

收复西蜀数郡,以及陇西两郡,又得甘肃四州城,大约城四十余座,将南宋疆土扩充到了渭水。

虽然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弱小无助的一个王朝,先后受到强大的辽国、金国和蒙古帝国侵犯,但南宋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只能被动的防守,无法采取有效的反击,故而有“弱宋”之名。但就算是“弱宋”,依然出现了不少名将,而且这些名将虽然不如汉唐名将那般战功赫赫,但却是更为可歌可泣,因为南宋的这些名将,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现在这里,就来盘点下南宋时期真正的六大名将,来看看都有谁吧。

TOP、6 吴玠

吴玠性格沉毅、崇尚气节,通晓兵法且善于骑射,在北宋末年时便投身了军营;因作战勇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富平之战时,吴玠、刘锜因两面被夹击、腹背受敌而败阵。富平之战,宋军遭遇惨败,史称“五路皆陷,巴蜀大震”。之后吴玠奉命收拢残兵,继续抵挡金兵南下,吴玠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而且这吴玠不仅用兵了得,而且还善于理政,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能是因为操劳过度,所以吴玠在四十七岁时便因病去世了,追赠少师,谥号“武安”。后又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

TOP、5 王坚

王坚是南宋中后期的名将,他早年加入忠顺军,并秘密潜入蒙古军造船之地,烧毁其船支二千余,自此崭露头角,成为南宋名将孟珙部下得力将领;而且王坚在抗蒙总指挥余玠的率领下,多次击败蒙古军,立下赫赫战功,因功升任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但没过多久,蒙哥汗便亲率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坚守钓鱼城,不仅多次击退蒙古大军的进攻,而且还阴差阳错的用旋风火炮炸伤蒙哥汗,没过多久,蒙哥汗便因天气原因和重伤的缘故去世了。蒙哥汗之死,对蒙古帝国影响极大,可以说,蒙古帝国的分裂,就是因为蒙哥汗的死导致的。可惜后因遭贾似道排斥,郁愤而终。

TOP、4 刘锜

刘锜是南宋初年的名将,出生于将门世家,他的父亲乃是泸川节度使刘仲武,而这刘锜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战场经验十分充足;南宋建立后被授为陇右都护,多次战胜西夏,颇著威名。但这刘锜的真正成名战是顺昌之战,在此战中,刘锜以弱胜强,大破金军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并使其损失过半,此战也被列入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而且在战后,刘锜还派兵协助岳飞北伐,并在不久后于柘皋之战再破金军,而且柘皋之战也是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中兴十三处战功”,刘锜就占了两个,可见刘锜的厉害,但不久后,因宋高宗一心求和,收缴兵权,而刘锜也因此被罢去兵权,去世后谥号“武穆”。

TOP、3 韩世忠

韩世忠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虽然出身贫寒,但身材魁梧,勇武过人;韩世忠在十八岁时应募从军,因他英勇善战,胸怀韬略,故而在与西夏和金国作战时,均立下赫赫战功;在北宋末年时,金兵南下,天下大乱,时任兵马大元帅的赵构被叛乱的苗傅、刘正彦所擒,是韩世忠带兵平定了苗刘之乱,解救了赵构,所以在赵构登基称帝后,韩世忠自然也被赵构格外优待。但韩世忠的真正成名之战还是“黄天荡之战”,此战,韩世忠将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困于黄天荡,要不是叛徒出卖,完颜宗弼可能就被困死在黄天荡了。后来在大仪镇之战中,韩世忠也是立下大功,在岳飞被杀后,韩世忠为岳飞鸣不平,但赵构依然没有把他怎么样。韩世忠去世后,追赠太师、通义郡王,这待遇可比岳飞高太多了。

TOP、2 孟珙

孟珙出生将门,其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岳飞门下担任将领,而他早年便跟随父亲活跃在抗金的一线,后接管忠顺军,并曾参与过联蒙灭金的战役。在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统领南宋川蜀、京湖两大战场,建立起一体化的防御体系,抵抗蒙古入侵,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确保南宋政权挺过了宋蒙战争的前十余年。因孟珙的能力卓绝,故而后世称孟珙为“机动防御大师”,论功绩和能力,孟珙丝毫不比岳飞差,这两位一人偏进攻,一人偏防御,各有所长,如果这两位处于同一时期,或许天下就不一样了。

TOP、1 岳飞

岳飞,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在历史上,岳飞不仅是南宋第一名将,而且还与战国时期的白起、汉初的韩信、唐初的李靖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军神”,由此可见岳飞的厉害。在岳飞从军的十余年中,历经大小战事不下百余场,未尝败绩;而岳飞真正的战绩,还当属四次北伐,最远打到了洛阳和开封,而岳家军也是实力庞大,人数多达三十余万。但由于岳飞后期参与立嗣,引起宋高宗赵构的反感,更由于岳飞的第四次北伐是矫诏出征,故而被宋高宗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并在大理寺狱中将岳飞杀害。

南宋真的是一个悲剧的王朝,可悲可恨,明明朝中有良将,却不懂得好好用,比如刘锜、韩世忠、岳飞、吴玠等人,如果宋高宗赵构能好好的用他们,收复北宋旧地是毫无悬念的,更进一步的说,开疆拓土也未尝没有机会。后期面对蒙古帝国时,王坚和孟珙的确做得很好,可惜已是积重难返,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多延续南宋的寿命而已。

北宋名将:

曹彬 崔彦进 狄青 范仲淹 高怀德 韩令坤 韩琦

韩令坤 韩琦 李重进 李纲 李继迁 刘昌祚 刘廷让

慕容延钊 潘美 曲珍 沈括 石守信 王禀 王全斌

王韶 王审琦 王彦超 杨文广 杨延昭 杨业

赵匡胤 赵普 折可适 宗泽 种谔 种师道 种世衡

南宋名将:

曹友闻 杜杲 韩世忠 扈再兴 姜才

李宝 李庭芝 李显忠 刘锜

孟珙 孟宗政 曲端 魏胜 吴玠 吴璘

王德 王坚 王彦 杨存中 杨幺 余玠 虞允文 岳飞

赵方 赵葵 张珏 张俊 张浚 张世杰 张威

高宗定都临安,与金军隔江对峙长达百年。

张浚,徽宗年间进士,主动请战,放出豪言,驻守西北。

张浚手下的大将首战便大败金军,避免有些轻敌。曲端和吴玠两员大将不和,吵得沸沸扬扬。

金军以骑兵为主,西北平原作战,对宋军不利。曲端建议加强城防,5城联手,攻一四援。张浚刚愎自用,不听曲端劝告,坚持出战。曲端恃才傲物,瞧不起书生出身的张浚,竟和张浚以脑袋打赌,赌这场战争能否胜利。

因为顶撞主帅,曲端被贬团练副使。

王彦,八字军统帅,南宋名将。也劝阻张浚不要出战,张浚看王彦是土匪出身,看不起他,更别说采纳他的建议了。

因为在皇帝面前夸下了海口,张浚急于立功,有没有计谋,大下战书,被金军作为笑谈。

他仗着有沼泽作为屏障,大摆列阵。没想到金兵用沙填草袋,铺出一条路,直直的杀了过来。张浚丢盔弃甲,部将拼死保护才得以生还。

张浚想召回曲端,被吴玠阻挠,提醒他脑袋打赌一事,后用谋反罪将曲端迫害致死。

一: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表达了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二:孟珙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祖父孟林亦是岳飞部属,随军至随州,定居于枣阳(今皆属湖北)。南宋优秀的军事家、统帅,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

南宋中期宋蒙战争爆发后,曾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13世纪初至中叶的中国大地上,南宋相继与衰亡的女真金国、新兴的蒙古汗国发生了激烈的民族战争。在这段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历史中,孟珙就是宋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通的下级军官做起,与父亲孟宗政凭借战功成为抗金名将,最后攻破金国都城,亲手俘获金国末代君主的遗骸。金国灭亡,蒙古又大举入侵,妄图消灭宋朝。孟珙再次担起重任,统领南宋两大战场(南宋四大战区:川蜀、荆襄(又称京湖)、淮西、淮东),率领宋军浴血奋战,全力抵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确保南宋挺过了宋蒙战争的前十余年。他作为南宋的擎天一柱,建立起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将后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保卫南宋政权、使南宋人民免遭蒙古军战火荼毒的宏伟事业中。无论战功还是品德上,他都是一位伟大英雄。

三: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初年将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担任主要将领。曹彬是郭威张贵妃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严于治军,尤重军纪。

乾德二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为东路军主将,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至岐沟关被契丹军击败,致宋军全线溃退,降右骁卫上将军。

四: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

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令,谥号武襄”。

南宋名将排名如下:岳飞、孟珙、韩世忠、刘琦、王坚、吴玠、毕再遇、魏胜、虞允文、余玠。

1、岳飞

岳飞出生于1103年,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军事家和战略家,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曾参与上百场战役,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是南宋杰出的统帅后来诬陷,被迫害。

2、孟珙

孟珙出生于1195年,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出生于名门将府,自幼就跟随其父在枣阳抗金,后在蔡州之战,一举攻灭了金国,还曾收复了襄阳等地。他不仅武力过人,在文学上也颇有见解,著有《警心易赞》《无庵法语》等名著。

3、韩世忠

韩世忠是南宋著名名将及词人,是中兴四将之一,凭借勇猛过人。英勇善战而著称,曾在抗击西夏,金朝的战争中获得过巨大的胜利,也为各地叛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宋朝立下了诸多赫赫战功,在文学上曾著有临江仙,南乡子等名著。

4、刘琦

刘琦是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名将,自少年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颇有名气,在后来的顺昌之战中打破金将将领,并协助岳飞北伐,对宋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王坚

王坚出生于1198年,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曾在宋嘉熙年间,凭借其英勇和谋略屡次击败蒙古军队,被调任为湖北安抚使,其主打的钓鱼城之战被誉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具有颇高的荣誉。

6、吴玠

吴玠出生于1093年,是南宋十大名将之一,和其弟弟吴璘都以英勇谋略而著称,曾多次击败金军,保全了蜀地,曾与胡世将创立了转船折运法,大大节约了粮食储备,于1139年病逝,加封为涪王。

7、毕再遇

毕再遇出生于1148年,作为南宋十大名将之一,凭借身材魁梧,武艺过人而被世人熟知,曾随军北伐,立下了诸多战功,凭借其善于驾驭兵将,才智过人而被众人褒奖。

8、魏胜

魏胜出生于1120年,凭借骁勇善战,具有过人的胆量和谋略,多次在战役中击退敌人,保卫国家,为宋朝的政权振兴立下了诸多汗马功劳,是历史上非常知名的忠义之士。

9、虞允文

虞允文是南宋初年著名名将之一,曾在采石之战打破金军,为宋朝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收复了陕西等多处根据地,在宋朝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被人称为南宋第一。

10、余玠

余玠出生于1199年,曾在诸多地区大败蒙古军,建造了著名的山城防御体系,在南宋危难之际,守卫巴蜀等地数十年,为南宋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深远的贡献。

张浚是南宋初年一位主战派大臣,几度执政,几次率大军与金决战,兼为将相,权倾一时,颇为显赫。然而八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褒之者誉之为抗战派英雄;贬之者斥之为害国之狗熊。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张浚(1097一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政和八年(1118),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历褒城令、太常寺主簿诸职建炎元年(1127),赴行在南京,除枢密院编修官,擢殿中侍御史。建炎三年(1129),杭州发生苗刘之变,张浚以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同节制诸路军马驻守平江,遂朕络吕颐浩、韩世忠诸路军马起兵勤王,一月后平叛,高宗复辟,有功而除知枢密院事,成为执政大臣。

张浚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以保东南,遂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建炎四年九月,合陕西五路兵马四十万人,与金兵会战于富平,诸路兵皆失利,关陕失陷。此后三年,退守四川,擢吴玠为大将,每战辄胜,赵开为转运使,善于理财,刘子羽为上宾,颇有才略。人谓张浚知人善任,得保全蜀。绍兴四年(1134),遭御史弹劾而罢职奉祠。九月,伪齐入寇,十一月,复除知枢密院事。绍兴五年,除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命岳飞进讨洞庭杨幺义军。绍兴六年,伪齐入寇,张浚督张俊、刘光世、杨沂中诸将击退之。绍兴七年,张浚“总中外之政”,部署淮西军不当,大将郦琼率四万人马叛降伪齐,张引咎辞职。

此后,秦桧执政,被排斥在外二十五年,或知州郡,或为贬黜因坚持抗金立场,不附和议其名愈高,“四方之士,莫不倾心,健将悍卒见之者必咨嗟太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一)。

绍兴三十一年(ll6l),金兵大举南侵,朝廷复召张浚,及浚至而敌兵已破。官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老当益壮。孝宗即位,有恢复志,除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封魏国公。隆兴元年(1163)擢张浚为枢密使,督师八万北伐。终因将领不和,符离之战失利。次年四月,张浚由是解职,朝廷遂作求和之议。八月,去世。

肯定褒扬者,如宋高宗曾将张浚誉之为东晋之王导,多次谈到“张浚爱君爱国,出于诚心”。宋孝宗对张浚也“倚之如长城”,曾说:“今朝廷所恃惟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朱熹评论张浚在平定苗、刘之乱诸事件中的表现时赞赏道:“自靖康后,纪纲不振,王室陵夷。公首倡大义,率诸将诛傅、正彦,乘舆返正,复论琼罪,而后国法立,人心服。自武夫悍卒,小儿灶妇,深山穷谷,裔夷绝域,皆闻公名,盎然归仰,忠义之感,实自此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五上)杨万里《诚斋文集》更是对张浚赞不绝口:“身兼文武全才,心传圣贤之绝学”,“出将入相,捐躯许国”,“忠义勋名,中兴第一”。

《宋史·张浚传》同样赞不绝口,认为富平之战虽败,但张浚知人善任,得保全蜀,以形势牵制东南,大大减轻了东线金军对南宋朝廷的压力,江淮得以平安。并载金将粘罕临终时话:“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后“浚去国几二十载,天下士无贤不肖,莫不倾心慕之……金人惮浚,每使至,必问浚安在,惟恐其复用”。绍兴末,“时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把张浚描绘为一个深得人望也颇有功绩的抗战派大臣。

现代一些学者的论著中,也时把张浚与岳飞并称为“抗金英雄”,或称为当时“朝野上下热烈拥护”的“抗战派的代表”等。

否定贬抑者,如当时太学生就说张浚“有中兴之心,无中兴之才”,“侈言诞计,专权误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在数次战败后,宋高宗也稍有醒悟道:“朕宁亡国,不用张浚。”隆兴北伐前夕,曾告诫孝宗:“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齐东野语》)后果不出其所料,元人揭徯斯甚至说:“宋之不能中兴,由张浚之逐李纲,杀曲端,引秦桧,杀岳飞也。”(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九《李忠定公》)史学家王鸣盛《蛾术篇》卷六十,说张浚“无分毫之功,有邱山之过”。那么这又如何理解呢

现代学者杨德泉指出,张浚于建炎中为御史时,亲附投降派宰臣汪伯彦、黄潜善,首劾抗战派宰臣李纲,纲在位七十五日被劾罢相,浚犹论劾不已。建炎初,李纲入朝,首正张邦昌僭逆之罪,斩宋齐愈等从逆之臣,中外鼓舞。汪、黄却百般阻挠,而张浚首劾李纲“以私意杀侍从,典刑不当有伤新政,不可居相位”,还论李纲“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十数事。于是李纲遂罢相奉祠。而张浚犹抨击不已,诬称靖康之祸,二帝被掳,皆李纲之罪,甚至直指为“国贼”(《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于是李纲落职,责鄂州居住。所以史学家王鸣盛不平道:“人知沮纲而逐之者汪、黄也,而浚实沮抑之。史以汪入奸臣传,而曲誉浚,乌得为公论乎!”(《蛾术编》卷六十)此后,汪、黄把持朝政,培植私党,国事日非,广大军民无不切齿痛愤,而身居言职的张浚,对汪、黄误国之罪却“缄口不言”。原来,其御史之官乃黄潜善所提拔,后张居相位,仍不忘其恩。

同时,张浚奏劾李纲时所论救者,多为伪臣叛党,所攻击者,如陈东、胡珵等抗战派人物,无一幸免。王鸣盛指出:“陈东力言汪、黄不可任,李纲不可去,东竟坐诛,东之死,浚有力焉。”(《蛾术编》)陈东既死,张浚又奏劾秘书省正字胡珵曾笔削东书,“意欲使布衣草莱之士,挟天子进退大臣之权”。于是胡珵罢官,编管梧州。

曲端是南宋初年一位文武双全的爱国将领,他长于兵略,治军严明,屡与敌角,威名远播,最后却被张浚以“谋反”罪处死,实为南宋初年仅次于岳飞的一大冤案,激起军民的纷纷叛变,致使陕西五路全部落人金人之手。张俊初入陕,曾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曲端反对张浚进攻战略,即被收缴兵柄。当曲端直言张浚此战必败时,又被怀疑有“反心”。后果如曲端所料,富平一战大败,此时参谋王庶提出曲端写有“反诗”指斥皇上:“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张浚便入其罪名,将曲端捕进监狱,随即用火刑迫害致死,年仅四十一岁。其后,张浚还不敢向朝廷报告处死曲端的实情,也编造不出其“谋反”的证据。明人马贯感慨道:张浚之杀曲端,“此何异于秦桧之死岳飞乎!岳飞之见杀,百世之下,虽妇人亦知怜其冤。若曲端之见杀,及浚之屡败,史册事俱难掩,而中不无掩饰。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仇复土,谬归以中兴之功。后世儒臣不加详察,误入帝王之祠,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与忠良之心必羞与之列矣!(《野获编补遗》卷二)

秦桧之投降倡和,千载唾骂,其奸谋之所以得逞,除与宋高宗之投降政策不谋而合外,与张浚之称赞引荐也不无关系。秦桧第一次罢相后,高宗曾将其罪状揭榜朝堂,表示永不复用。但绍兴六年(1136)时,张浚为了排挤赵鼎,乃引荐秦桧为行宫留守,权赴尚书、枢密院参决庶事而召至行在,后又授秦桧枢密使。“而桧为枢密使,无所建明,惟奉张浚而已。”于是赵鼎被挤出朝廷,张浚与秦桧共同执政,最后张浚因淮西军叛而罢相,秦桧遂得以重新执掌大权,南宋进入最为黑暗的历史时代。

绍兴七年(1737),张浚为相,部署江淮诸路兵马准备北伐,与诸将协商。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惟岳飞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三朝北盟会编》)后张浚又与岳飞讨论淮西军诸将问题,岳飞指出诸将都不合适,又引张浚恼恨。(后淮西军叛,说明岳飞有先见之明。)高宗先命岳飞尽统淮西诸军以图中原,后出尔反尔又收回成命,岳飞遂乞解兵权,奔丧归庐山。张浚勃然大怒,“累陈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宋史·高宗纪》)。所以,首先给岳飞加此“并兵”、“要君”数端罪名者,张浚也。而后秦桧诬陷岳飞诸罪,实操张浚故技而已。数年后,岳飞冤狱成,韩世忠之辈犹能责问秦桧,而张浚于岳飞之死却不置一词。

张浚一生主要指挥了宋金之间三次大战役:即富平、淮西、符离三次大溃败。富平之战前,许多将领与官员都反对此战,张浚却一意孤行,集陕西诸路四十万人马,与敌决战,激战只半日,诸军皆溃,致使关陕全失,而金人缴获堆积如山。此战是宋金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兵团决战,败得也最惨,说明张浚基本不懂军事,断送了关陕形势之地,中原永无恢复之期,而南宋偏安一隅之局基本形成。《南宋书·高宗纪》谓:“此后而议恢复,亦萎人之望起矣!倚秦桧以偷安,固势所必然。”所谓减轻东线金军压力以保全江淮之说,实微乎其微,东南抗金主要靠岳飞、韩世忠等军的积极抵敌。

淮西之役,宋军还没开战就已败北,大将郦琼率所部精兵四万余人叛降刘豫,创造宋金战争史上又一次可耻记录。初,张浚谋北伐,淮西军帅刘光世持守论,而兵部尚书吕祉每有平戎之志,张浚遂欲罢刘光世兵柄,而以吕祉节制淮西诸军,以刘的部将王德为都统制,郦琼副之,郦琼出身流寇,与王德有积隙。许多官员提出此人事安排非常危险,岳飞还明确告之;“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使揠之在上,势所必争。吕尚书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事,恐不足以服之。”(《齐东野语》)而张浚依然一意孤行,等看出事故端倪,密谋夺郦琼兵权并处其死刑,然而消息走漏,郦琼抢先叛变投敌,最终导致如此不堪之败局。

隆兴北伐,张浚为枢密使,集江淮兵八万,号称二十万,分两路挺进。以李显忠为淮东招抚使,率军出定远;邵宏渊为副使,率军出盱眙。李显忠是陕西骁将,全家遭金军杀害,抗敌坚定,五月先克灵壁,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还是显忠派灵壁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后李显忠率军又克宿州,进入巷战,邵军才投人战斗。攻下重镇宿州,孝宗闻报深受鼓舞,升李显忠为招讨使,邵宏渊副之。邵耻居李之下,向张浚表示拒绝接受李的节制,张浚居然迁就了邵的要求,使邵更有恃无恐。其后两将又在赏赐问题上发生矛盾,士兵一经挑唆,人心浮动。李显忠部很快遭到金军反击,邵宏渊却按兵不动,谓众曰:“当此盛夏,摇扇于清凉,且犹不堪,况烈日中披甲苦战乎”军心遂摇,无复斗志。“显忠、宏渊大军并丁夫等十三万众,一夕大溃,器甲资粮,委弃殆尽,士卒皆奋空拳掉臂南奔,蹂践饥困而死者,不可胜计,二将逃窜,莫知所在。”此战也使“国家平日所积兵财,扫地无余”。(《齐东野语》)

宿州旧郡名符离,故史称“符离之溃”。此战中张浚为帅,非但不知用将,且指挥部远离前线而不达军情,人或以为是情况不利时能率先奔逃。如清人昭梿在作了有关考证之后说:“今考其出师颠末,富平之败,魏公方在邠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离之溃,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间数百千里,安得使士卒奋勇而能保其不败哉”《啸亭杂录》)

南宋之不振,高宗秦桧一味屈膝投降,自然是罪魁祸首。但张浚三战三败,实从另一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朝人马贯说:“宋高宗之不能中兴者,岂特坏于秦桧之主和,张浚之为将,有累中兴者多矣!”(《野获编补遗》卷二)由此亦可推论,张浚一生倡言恢复,坚持抗战,实际无此能力,往往空言误国。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谓,张浚“平居好大言,以忠义自许,轻用大众,为侥幸之举,故苏云卿料其无成”。

所以一些持基本肯定论者,就常以张浚“才智不足”、“志广才疏”为辞,替张浚开脱。如朱熹说:“张魏公材力虽不逮,而忠义之心,虽妇人孺子亦皆知之。”后高宗问张浚:秦桧可否继任相位他答;“今与共事,始知其暗。”应该说对秦桧的本质似有所认识。现代学者虞云国的《细说宋朝》作如此评价:“张浚是南宋前期主战派重要代表,但从富平之战与隆兴北伐看来,他在军事上的全局决策是并不成功的,其中固然有当时当地宋军素质与双方力量对比等客观原因,但其志大才疏而急于求成的个人因素也是无可讳言的。王夫之批评他‘志大而量不弘,气胜而用不密’,可谓知人之论……总之,他一生坚持抗金,虽受秦桧迫害而不改初衷,终究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但持基本否定论者,却以为张浚的根本问题并非才智的长短,而是“心术”不正。即愚蠢固执而不纳善言,心胸狭窄而又刚愎自用。如确“有中兴之心”而“无中兴之才”,那也可大量荐用一些忠义才能之士,但张浚却是一个专权自恣、以高明自许,不仅不用人才,反而疑忌和扼杀人才的人。如“富平之役,李纲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举,岳飞在营,浚恶之听其归而不能留;符离之战,虞允文远在川陕,浚虽闻其贤而不能举以自副。”(《野获编补遗》卷二)这一点,连为张浚作《行状》的朱熹也不否认:“张魏公不与人共事,有自为之意。”自己没有才能,又不能用人,那其所谓抗战,无非“欺世盗名”而已。 从上述分析来看,张浚一生似乎过失累累,劣迹斑斑,恶果昭昭,在抗金斗争中实无功勋而为害甚大。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他赞赏肯定呢

吴玠之后由吴璘继任,然后是吴挺、吴曦,吴家三代镇守川陕。

吴玠三代建功西陲,屡次受奖,爵高王侯,其事迹在川陕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由于吴曦的叛国,吴家近百年所积累的荣耀功勋都付之东流。 1200年,吴挺之子南宋太尉吴曦投靠金主,公开叛国,趁机割据陕甘。事败后,被处死。

南宋吴家

从唐往后,历史上很少出现象陆家,慕容家族这样连续出现名将的情况了,唐代名将众多,但基本上都是一代而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唐朝太强大,和平的时间长,人们的精力主要放到呤诗上了。宋朝倒是不停打仗,不过宋朝的立国之本就是以文抑武,防止出现尾大不掉的危机,所以武将们地位极低,虽然有种家,杨家将,但传说的成分大于实际,尤其是杨家将,成就和能力比不上陆家和慕容,种家更显单薄。岳飞若是不死,岳云再能生个厉害家伙,还可能会创造历史。但在这种体制下,四川吴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国际局势的影响,遂成为南宋军事史上一道极为靓丽的风景。

父:吴玠

弟:吴璘

子:吴挺

各位可能会说这不是三代,而是二代人,不过我认为弟弟吴璘在吴玠死后,表现也很突出,再说吴家力保四川,为南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功劳极大,而且在宋的体制下能出现这样的家族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将吴家放到三国、两晋时期绝对不次于上述两家,孙子吴曦倒是叛宋,不过十几天而死未造成大的危害。而且南宋人们印象里就是岳飞、韩世忠,吴家很长时间被忽略了,所以我将吴家算成三代英雄,也并不为过。

在南宋军事史上,吴家将以其英勇善战而著称,在南宋人确定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就有吴氏兄弟合力取得的和尚原、饶风关、杀金平之战的重大胜利。除此之外,吴璘指挥进行的郯家湾、德顺军之战等,也有辉煌的战绩。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表现和战果得到南宋军民的一致肯定。

在吴玠由小兵到元帅的成长过程中,有几个人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是曲端,二是刘子羽,三是张浚,四是高宗赵构;进入南宋后,吴玠就在名将曲端手下当差,由第十二副将逐步升至右武大夫、忠州刺史,这个官应该不小了,估计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团长了。而这时他因为英勇善战,得到人们称赞,“是时,端与吴玠皆有重名,陕西人为之语曰:‘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在名气上已与师团副司令曲端平起平坐了。曲端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个缺点和优点极其突出的人,他是宗泽爱将,出身将门,因作战警敏,长于兵略在关陕极有名,而且极得军队的爱戴,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恃才傲物、不团结同志,与上级王庶不和也就罢了,竟然与下级吴玠也搞不好关系,而且我从史书看的资料,事情的原因是曲端派吴玠去彭原店与撒离喝作战,金兵来攻,玠击败之,撒离喝惧而泣,金军中目为“啼哭郎君”。(呵呵,当时撒离喝可是勇将,怎么这么怕吴玠呢?),可是吴玠人马太少,金人整军复战,玠军败绩。端退屯泾原,不去支援吴玠倒也罢了,还劾玠违节度,降官一级。而这之前,志大才疏的张浚已经来到川陕,宣抚陕西,就是中央派出的军事专员了,他的参议军事刘子羽知道吴玠才能出众,极力推荐于张浚。张浚面试了一下,也非常赞赏,就把吴玠提拔其为统制,又使其弟吴璘(1102—1167)掌帐前亲兵。那么我想在张浚提拨了吴玠后,吴玠还是在曲端手下,而这时曲端是不是由于这件事妒忌吴玠呢?史书上没有明载,但吴玠对此是非常不满的,平心而论是曲端的不对,就我们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曲端最起码没有领导的风度和水平,可以说不会领副手也不会与上级相处。朱熹对此曾描述到:“诸帅方互结仇怨,不肯相援,人心惶惶。”对此种局面难辞其咎的人物是时为节制司都统制的曲端。尽管曲端不失为一位颇具战略眼光的将领,但他一味保全实力,同时又不断企图夺取对西线指挥权,致使本来就处于不利局面的宋军愈加陷入混乱。金军在西线战事之初,受到的抵抗极为有限,金不久攻陷延安府,陕西北部沦陷。曲端由于和上级王庶闹的非常不愉快,甚至史书上记载将王庶变相软禁了起来,吓得王庶交出一部队军队才得以脱身,这件事情传到杭州,曲端要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张浚为了与金兵打一场决战,大举招揽英杰,听闻曲端在陕西屡挫敌军,欲仗其威声杀敌治军,遂入宫以百条理由辨明曲端不反,方了结此事。

让我们从使人讨厌的中国人事关系中脱身出来,现在吴玠开始了让他名满华夏的三大战役, 首先是和尚原之战,分为两个阶段,富平之战失败后,秦凤路经略使吴玠(又升官了)与其弟吴璘奉张浚之命,收集几千散兵退保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 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 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属川陕之首要门户,金对此是很清楚的,而且挟富平一役胜后之威,觉得宋军已是不堪一击,想一举拿下四川,于是兵分两路,由金将完颜没立率部攻和尚原正面,别将乌鲁、折合自后迂回,攻和尚原背面,作战目的就是两军会合拿下和尚原。乌鲁、折合先期到达原北,三日后,完颜没立发动攻击,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势,利用有利地形,依险据守,派兵轮番战斗,屡败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使两路金军无法会合。金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失去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大败金军。退到黄牛一带的金军,立足未稳,又恰遇上大风雨,金军士气不振,无力再战,只得后退。同时,完颜没立所率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进攻,亦为吴玠部将杨政所击退,从而打破了没立与乌鲁、折合两军会师和尚原的计划。金军初战和尚原失败, 金兵自入中原,还没有败过,对这次失败大为恼怒,

声明就打吴玠。于是金兀术亲自率军10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从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吴玠决战。而这时由于金兵势大,吴玠与兄弟吴璘手下只有数千士兵,与外界隔绝,竟然内部有人图谋劫持吴玠兄弟投敌,吴玠知道后并未穷究其人,而是召诸将歃血盟,勉以忠义。并对兄弟吴璘道:“今日是我兄弟报国的日子,万一兵败,宁我兄弟先死,决不使将士先亡。”将士皆感泣,愿为用。吴玠大喜,于是开始布置战术,命诸将选劲弓强弩,每弩三个弹药基数。

十月,金兀术下达了攻击命令,吴玠与吴璘挑选劲弩,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诸将分番迭射,连发不绝,势如雨注,号为驻队矢(可以称为古代的AK47),这一天竟然打退了金兵32次连营级的进攻,可见激烈程度,终于金兵稍微退却。吴玠便开始使坏招了,趁着金兵中场休息时候,分遣诸将,从间道绕出,断敌粮道,且令兄弟璘带弓弩手三千,往伏神岔沟,自己带队发挥我军善长夜战近战的特点,竟纵兵夜击,连破敌营十座,兀术仓皇败走,奔至神岔,一耳炮响,箭如飞蝗。兀术抱头前窜,身上还中了两箭,耳中且听得有人呼道:“兀术休走!”此时天色未明,不辨左右,兀术恐被敌认识,亟把须髯剃尽,飞马遁去。(呵呵,金兀术不少看三国,随身带着菲利浦剃须刀,效法曹操) 。

此战,吴玠在战前仔细研究,作好同志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然后在战斗中以已之长击敌之短,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巧妙安排,多路出击,是积极防御作战的经典战例,据说写入了南宋教科书中。呵呵。当然,战斗的胜利是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人民用小推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金兀术,史载:“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从这一点看来,吴玠比之曲端的人民基础是不差的,张浚这厮倒没走眼。

而在此役后,吴玠树立了自已的权威,成为西部战线上独当一面的大将,也成为了金朝的眼中钉,欲拨之而后快。

有趣的是,此役后金兀术很长时间不再打吴玠的主意,他手下的将官私下里都议论主帅怕吴玠,金兀术倒不以为然,不过我想他心里对吴玠是非常重视了。为什么不找吴玠作较量呢,原来中原吃紧,李横打得刘豫招架不住,连连发电报催兀术救援,兀术衡量了一下局势,觉得刘豫这个政权还很需要,于是带队赶去支持这个汪精卫去了,留下撒离喝与吴玠相持。吴玠听说只剩下一个撒离喝,便留弟璘守和尚原,自率军驻河池,一面檄熙河总管关师古收复熙、巩诸州。金将撤离喝得报大怒(这不是明着欺负人吗),不过他就是害怕吴玠,于是采取迂回进攻的战术。一军西入仙人关,牵制吴部;自领主力避开和尚原,由长安进攻商州击败宋将王彦部,继续沿汉水西进,兵锋直指饶风关。宋兴元知府刘子羽一面派部将据守饶风关,一面向吴求援。

吴玠就是刘子羽首先挖掘出来并大力向张浚推荐的,但在这次战役中吴玠对他的态度我感到不可理解,首先日奔300里救援恩师是正常的,但随后被撒离喝偷袭成功后,当时刘子羽约吴玠同守三泉,吴玠留很少一部分兵助守,自己又回仙人关去了,结果逼得刘子羽弄了个空城计蒙混过关。我查了史料,上面记载道:“初,饶风关破,子羽与吴玠谋守定军山。玠惮子羽,遂西;子羽亦退屯三泉县,从兵不及三百,与士卒同粗粝,至取草木芽蘖食之,遗玠书曰:“子羽誓死于此,与公诀矣。”时玠在兴州之仙人关为守备,得书而泣。其爱将杨政大呼军门曰:“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政辈亦舍节使去。”玠乃从麾下由间道与子羽会于三泉。金游骑甚迫,玠夜视子羽,方酣寝,傍无警呵者,曰:“此何时,而简易乃尔!”子羽慨然曰:“吾死命矣,夫何言!”玠泣下,复往守仙人关。子羽约玠共屯三泉,玠曰:“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金人所以不敢轻入者,恐玠议其后耳。若相与居下,敌必随入险,则吾势日蹙,大事去矣。今经略既下,玠当由兴州,河池绕出敌后褒斜山谷,如行鼠穴。敌见玠练出其后,谓将用奇设伏,邀其归路,势必狼顾。吾然后据险邀击,可使遁走,此所谓善败者不亡也。”子羽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凡十六日而成,其众稍集。既而统制官王俊又以五千人至,于是军势复振。”

这段话说吴玠的战略意图是很明白的,他认为仙人关的重要性是强于刘子羽据守的三泉,而且如果两人在一个地方守卫,害怕金兵从仙人关进攻,则大事去矣。而他在仙人关据守出奇兵迂回敌后,效果应该更好一点,这倒是一个将领正常的思维,不用多说。我只是看到“玠惮子羽”这句话非常不理解,为何吴玠面对精锐的10万金兵不怕,却怕自己的伯乐恩师,真是想破了脑袋也不明白。哪位网友帮我查查这方面的资料,能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来。

话休絮烦,这第二次战役没有金兀术的参与,撒离喝倒也打得中规中矩,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各有得失,不过毕竟金兵是无功而返,应该算南宋小胜。接着就是第三次战役,也应该是最惨烈的一场,即仙人关之战,也有称杀金坪战斗的,其实都对,具体情况听我慢慢道来。

饶风关战后,吴玠预感到撒离喝一定会向金兀术汇报情况,以金兀术之个性,必定要来一次大的决战。面对这种情况,再守和尚原就不明智了,一是战线过长,二是运输困难,不如放弃和尚原,全力经营仙人关防线。于是,下令吴璘从和尚原转军到仙人关右,修筑二道营垒,称“杀金坪”,作好迎敌的准备,金军于当年十一月占领和尚原。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完颜宗弼、撤离喝、韩常等金朝名将,统领金、齐联军10万人,杀奔仙人关。吴玠派1万宋军把守仙人关,担负正面阻击敌军;主要兵力在杀金坪筑起两道防线。这场战斗是非常惨烈的,战前计划吴玠守仙人关,即修的杀金坪的前线,吴璘守杀金坪。战斗打响了,吴璘率兵从七方关向杀金坪运动,非常近的距离竟然与金兵战了七次才得以与哥哥吴玠会合,吴玠率军首当其冲,金兵先对吴玠的阵地作试探性攻击,被玠击走。又以云梯攻垒壁,杨政以撞竿碎其梯,以长矛刺之。于是金兀术观察后以重兵主力开始向吴璘守的杀金坪猛攻,吴璘拔刀画地,谓诸将曰:“死则死此,退者斩!”金分军为二,兀术阵于东,韩常阵于西。璘率锐卒介其间,左萦右绕,左右逢源,随机而发。战久,璘军少惫,急忙撤到第二道防御阵地。金生力军随即杀到,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璘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敌践而登。这时候撒离喝驻马四视说道:“吾得之矣。(呵呵,老撒有幽默天赋)”第二天,金兵进攻西北楼,此楼占据位置极佳,士兵手持AK47向下扫射杀伤力极大,大将姚仲与金兵展开大楼保卫战,楼斜了,就用绳子系住拉正。金兵用火攻楼,以酒缶(酒缸也能救火?)扑灭之。战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吴玠看到时机到了,派勇将田晟率一军都拿着长刀大斧冲入敌阵,如同疯子一般,见人就砍,勇不可当,明炬四山,震鼓动地。晚上,吴玠看出金兵的进攻势头已经被成功遏制住了,于是果断改变战略,仍然发挥我军善长夜战近战的优良传统,主动出出,派统领王喜、王武率还未上阵厮杀的战略预备队,分紫、白旗入金营,金阵大乱。两队趁乱猛冲猛打,乱军之中名将韩常被流弹射中左眼,看来这主不如夏候敦,金兵开始溃退。这一退就又遇上吴玠的拿手好戏,被吴玠埋伏的兵马路上伏击二次,大败而还。这场战役开始前,金朝下了最大的决心取得四川,自元帅以下,都带着老婆孩子想胜后长住四川,此役一败,估计是带着老婆孩子又回去了。

在此战役中,吴玠与兄弟吴璘及手下将领仔细研究,提前动手,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在战斗相持阶段面对敌情灵活机动,抓住一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此金朝才发现短时期想占领四川是不现实的,史载金不敢窥蜀。而通过此战基本上确定了双方的防线,四川成为南宋极其稳定的大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直到金朝灭亡也没有能够进入四川。吴玠也凭此战确立了在川陕的绝对权威,开始了吴家的辉煌历史,战后高宗授吴玠川、陕宣抚副使,其实是全面主持工作了。

随后吴玠又剩胜收复了以前丢失的几个地区,但都是小的零星的战斗,不说了。这以后直到吴玠病死四川一线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斗,双方的攻防战基本结束了第一个大的回合。当然下一次的表现机会就留给弟弟吴璘了。

在军事上,吴玠的才能是无需怀疑的,在政治上吴玠也表现得非常成熟,他非常善于处理与朝廷的关系,避免卷入朝廷斗争,深得朝廷的信任。吴玠是由刘子羽推荐,经张浚一手提拔起来的。后来,绍兴四年,当张浚和刘子羽被贬官,受到迫害之时,吴玠正在西北掌握军权,谢绝朝廷给他新任的宣抚副使一职,希望以此争取朝廷对张浚、刘子羽的宽大处理。吴玠在奏辞新命之时,将自己和尚原、杀金平的胜利归功于刘子羽对自己的荐拔和合作,希望追还对张浚和刘子羽的成命而少宽典刑。宋高宗虽然说后来的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实际上是不得不采纳了吴玠的意见,他还因此告诫台谏官今后论事要审实、务大体。绍兴五年,吴玠主动请求到朝廷入对,朝廷没有答应。吴玠又奏遣其子来奏边事,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得宋高宗十分满意,对别的大臣说:“玠比尝请入觐,今又遣其子来奏事,可谓得事君之体。玠握兵在外累年,乃能周慎委曲如此,良可嘉也。

下面我们来看吴玠之弟吴璘的英雄事迹,其实吴玠的三大战役吴璘都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和计划者亲历其中,在这三次战役中,吴璘在作战时勇敢坚韧,在谋略上由于吴玠的言传身教逐渐成熟起来,到最后的仙人关一战,吴璘已经开始出谋画策了,正是他在战前给吴玠的信中提醒吴玠仙人关地势不利防守,必须自筑工事,而且一道不保险,最好筑成二道工事,而战斗很好地验证了他的预见是正确的。

吴玠死后,根据宋朝的祖宗家法,中央害怕吴氏在四川势力太大不好控制,没有让吴璘接他哥的班,而是另外派了一个文官叫胡世将的来全面主持川陕的工作。但是这位胡世将却是一位极有水平的人物,他来到四川上任第一天,大家都来接风洗尘,史书上记载:世将既除宣副,诸将皆贺,世将语之曰“世将不能骑射,不知敌情,不谙边事。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朝之故事,以文臣为制将尔。自今以往,军中事务,皆不改吴宣抚之规模。世将有所未达,诸公明以指示;或诸公有所未达者,亦当奏闻。各推诚心,勿相疑忌,共济国事可也。”诸将皆拜谢。

胡世将也知道对一班武将最好是有话直说,实话实说,而且全说到点子上了,他的意思很明白,说我不会骑马,不会射箭,不熟悉边防事务,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国家惯例,以文臣领武将(够坦白),反正我不懂,以后军事上的事全按吴玠在时的规矩办,我不懂的各位教我,各位有什么困难我一定尽自己能力上报中央,帮助解决。一班武将一齐大喜,大喝一顿,尽欢而散。以几句话打开局面,胡世将果然是当领导的才料,吴璘对这个新上级也是很敬服的,可以从以后几次战役中看出来。(胡世将对于川陕战争有很大感慨,写了一首词,词牌名我不记得了,写得很是慷慨激昂,各位有兴趣可以找来欣赏一下),在胡世将的主持下,川陕局势安定如常,胡世将将兵权一分为三,分别由吴璘,杨政,郭浩掌领,杨与郭都是吴玠培养出来的名将,这个安排也算不错。

同年吴璘也进京城一趟,见了皇帝,升了官,赐汉中田五十顷(赵构吸取吴玠的教训,不给钱了,改给地好让种地,锻炼身体好保卫他,呵呵,吴璘也算没白跑一趟)。这样平淡的日子一直过了二十年,吴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跟哥哥不同,他闲着着急好搞政绩工程,史载“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

吴璘来到城下,守城者闻呼“相公来”,争先观望,连箭都顾不上射了。老英雄来到一线,对将士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而吴璘的指挥艺术也更加成熟老练。战斗开始后,先以小股部队诱敌,敌人进攻,吴璘军队随即占领有利地形,无不一当十。打到晚上,不分胜负,吴璘派人到阵前大叫“某将战不力”,被呼的将士一听更加拼命,敌大败,凡八日而克。吴璘入城,市不改肆,父老拥马迎拜不绝。

此时高宗自觉丢人现眼,传皇帝于儿子孝宗,孝宗是南宋最有进取心的皇帝,他任命吴璘为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和吴玠一样了。吴璘预感到金人必再争德顺,急忙派兵驰赴城下,而完颜悉烈等兵十余万果来攻。万户豁豁复领精兵自凤翔继至。吴璘筑堡(吴家做工事的本事真是天下无双)东山以守,敌极力争之,杀伤太半,终不能克。时议者以为兵宿于外,去川口远,恐敌袭之,欲弃三路。遂诏璘退师。敌乘其后,璘将士死亡者甚众,三路复为敌有。

此战不及采石矶有名,但吴璘不顾年老有病,据史载当时每天要吃上百粒中药,仍然亲自上前线指挥一线战斗,取得全胜。可惜的是孝宗误听宰相史浩(孝宗老师)的馊主意,让吴璘撤兵,结果遭到十分大的损失,事后孝宗悔之无及。

乾道元年吴璘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入京见帝,这时赵构当太上皇,高宗见了吴璘,叹曰:“朕与卿,老君臣也,可数入见。”璘顿首谢。又命皇子入谒。拜太傅,封新安郡王。临别时,吴璘与赵构告辞于德寿宫,知道自己年岁已高,以后再也不会见到这位老皇帝了,吴璘流了眼泪。高宗亦为之怅然,解所佩刀赐之,曰:“异时思朕,视此可矣。”回到汉中,只过了三年,吴璘就病死在了家里,孝宗罢朝两日。临死之前吴璘留下遗表 :“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不及家事,人称其忠。

兄弟俩比起来,吴玠性格更随和一些,吴璘则更刚勇。在军事上二人各有所长,吴璘更喜欢琢磨阵法,不过在识人上两人比起来吴璘更胜一筹,他推荐了李显忠,在评刘錡时也有真知灼见。

最后我们来看看吴挺,吴挺(1138—1193),字仲烈,吴璘子,随父从军。由于吴家立下大功,在四川吴家已经是俨然第一望族,而这令很多人不安,唯恐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而吴玠吴璘都非常本份,从来只管打仗,别的不去掺合,倒也得到中央的信任,虽然如此,吴挺还是做为人质一样早早来到临安,史载:“绍兴二十八年正月,时任兴州驻札御前中军第一正将的吴挺,在宋高宗召见后,升任“两浙东路兵马都监兼御前祗应”①,留在首都“行在所”临安任职。”对于爱好玩乐的俗家子弟,能够在繁华风流的都城当个不错的差事,闲来泡泡美眉,呤二首歪词,真是梦中都想的事情,可是对于急着打仗的吴挺来说真是渡日如年。

终于,金主亮同志跑来了,在绍兴三十一年的抗金战争中,吴挺参与了收复西北三路的战斗,后任兴州御前诸军中军统制、熙河路经略安抚使。那么他一生打的仗不多,只有这几场仗,也不算大,并不显眼,而且父亲吴璘对他的功劳总是不报,怕招人议论,所以吴挺的军事才能经常被人们忘记。其实从这几场小型战役中也可以看到吴挺的军事水平是不低的,我仔细看了一下史料,关于吴挺参加过的战斗共有三处,都是在其父领导下的,分别是秦州之战、瓦亭之战、德顺之战。后两战是相连的,第一战和后两战只是今年明年之隔,先说第一战: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渝盟,吴璘做主帅出征,吴挺主动要求当前锋官,吴璘同意了。这时宋军已复了秦州,金将合喜派叛将张中彦以兵来争,挺破其治平砦。已而南市城贼亦掎角为援,转战竟日。形势处于胶着状态,吴挺命令手下梅彦麾众直出城门,大家都不理解,梅彦也害怕打不过。吴挺下了死命令,梅彦没奈何,出兵殊死战,吴挺率军从背后偷偷绕出敌后,从高处直冲而下。敌遂惊败。难得的是事后吴挺不自为功,推梅彦功劳第一,吴璘知道了这件事也不报儿子的功劳。

第二年,吴挺与姚仲率东西路兵攻德顺。金左都监空平凉之众以援合喜,又遣精兵数万自凤翔来会。吴挺自已带兵到瓦亭与金兵大战,跟父辈一样,身冒矢石,众从之。金兵也杀得性起,都纷纷下马操短兵奋斗,吴挺眼珠一转,出了个坏招,派手下把金兵的马偷偷全牵走了,金兵忙着找马,大败。挺勒兵追之,禽千户耶律九斤、孛堇等百三十七人,这一仗打得俏皮可爱。

金兵吃了个哑巴亏,急欲报仇,全体出动趋德顺。吴璘自秦州来督师,早一步筑好了临时工事。金兵直到,吴挺首当其冲,派小股人马诱敌,然后大兵压上,敌不能支,一夕遁去。围攻巩州久不下,参谋部开会议,诸将咸曰:“西北坡陀地易攻,若分兵各当一面,宜得利。”吴挺力排众议,说:“西北虽低但土质坚硬,东南是河,多沙砾易攻,且兵本来就不多,再分更无力。”于是命令全体攻东南,二日而取。

后来战斗很快结束,金主亮同志死于内讧,金朝退兵。孝宗乾道中,吴挺又回到首都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自吴玠、吴璘先后统率蜀兵达二十多年之久,绍兴末吴璘病重时,有人多次提出将吴璘之子、鄂州诸军都统制吴拱调回四川接替吴璘,由于许多人反对四川军权形成吴氏世袭的状况,而没有回四川任职。淳熙元年(1178),吴挺建节,领定江军节度使,并出任兴州诸军都统制,等于吴氏重又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权。淳熙五年,兼任利州西路安抚使、兴州知州。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吴挺作为继岳韩吴刘之后最优秀的第二代将领,其父吴璘死后,调离四川,川陕以文制武体制再次恢复。然而,淳熙元年,宣抚四川的虞允文病死,宋孝宗在恢复派大臣中找不出可以统辖川陕重兵的合适人选,矢志北伐的孝宗於是不顾群臣反对,派吴挺返回四川,重新执掌兴州都统司。但是吴挺终究不是吴玠、吴璘,没有他们那样显赫的战功和威望,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是吴玠、吴璘之时宋金殊死战的时代,所以虽然他的权势地位远逊乃伯乃父,他承受的士大夫的猜忌和攻击,却远比他们激烈频繁得多,这可以从陆游鲜为人知的一件小事上看得出来。我们知道,陆游是坚定的抗金志士,但就是这样一位抗金志士,在辅佐王炎宣抚四川的时候,却对吴挺这位当时最优秀的抗金将领统辖兴州大军的事实大为不满,甚至在王炎以“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这一中肯理由反驳的时候,陆游还强词夺理道“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并以“就令吴挺有功,愈不可驾驭”的诛心之论危言耸听。

光宗绍熙四年(1193)春,久病的吴挺请求致仕,但是,以太尉致仕的诏书还未到达,即已病死,终年56岁,后谥武穆。

最后说一下吴挺的儿子,后来的叛徒吴曦,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吴挺问他的志向,他立即口出狂言,说出一堆不忠的话,吴挺大怒,把他踢到炉火中。后来他长大果然叛变了。但是吴挺病死,宋廷猜忌太过,竟然不准吴曦返蜀吊丧!这也是中央的不对,太过分了。不过吴曦叛了十几天就被杀死,并未造成大的危害,不过就此以后吴家就衰落下去了。

南宋名将吴玠的一生有何贡献?他是如何对抗金兵的?

吴阶,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人。南宋时期名将,性格沉稳,崇尚气节。晓畅军事且善于骑射。生平主要战绩如下:靖康元年 西夏进攻怀德军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