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修谱实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1收藏

家谱的修谱实例,第1张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孔子家谱世系

50世祖华胥氏

49世祖伏羲(配女娲)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黄帝(姬轩辕)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嚣)

45世祖蟜极

44世祖帝喾(姬夋/姬夒/姬夔)

43世祖契(一作卨)

42世祖昭明

41世祖相土

40世祖昌若

39世祖曹圉

38世祖冥

37世祖振(又名王亥,王恒之兄)

36世祖上甲微(简称微)

35世祖报乙

34世祖报丙

33世祖报丁

32世祖主壬(一作示壬)

31世祖主癸(一作示癸)

30世祖商王成汤(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 商王太庚(子辩)

26世祖 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 商王仲丁(子庄)

24世祖 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 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 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 商王小乙(子敛)

20世祖 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 商王祖甲(子载)

18世祖 商王康丁(子嚣)

17世祖 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羡)

14世祖微仲(又称宋微仲,本名子衍,微子启之弟)

13世祖宋公稽(子稽)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 宋父周(子周)

8世祖 世子胜(子胜)

7世祖正考父(子正)

6世祖孔父嘉(子嘉)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称他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亲)叔梁纥(子纥,孔姓族人称之为“孔纥”)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他首改“子姓”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孔箕

6世孙孔穿

7世孙孔谦(又名孔慎、孔顺)

8世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9世孙孔忠(孔腾之子)

10世孙孔武(孔忠长子)、孔安国(孔忠次子)

11世孙孔延年(孔武之子)

12世孙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

13世孙孔福(孔霸长子,被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孔捷(孔霸之子)、孔喜(孔霸之子)、孔光(孔霸之子)

14世孙孔房(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永(孔捷之子)、孔放(孔光之子)

15世孙孔均(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孙孔志,褒成侯

17世孙孔损,褒亭侯

18世孙孔曜,奉圣亭侯

19世孙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

20世孙孔羡(孔赞之子),宗圣侯

21世孙孔震,奉圣亭侯

22世孙 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孙 孔抚,奉圣亭侯

24世孙 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孙 孔鲜,奉圣亭侯

26世孙 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孙 孔灵珍,崇圣侯

28世孙 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孙 孔渠,崇圣侯

30世孙 孔长孙,恭圣侯

31世孙孔嗣悊(孔长孙次子、孔英悊之弟),绍圣侯

32世孙 孔德伦,褒圣侯

33世孙 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35世孙 孔萱,文宣公

36世孙 孔齐卿,文宣公

37世孙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孙 孔策,文宣公

39世孙 孔振,文宣公

40世孙 孔昭俭,文宣公

41世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3世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44世孙孔延世(孔延泽之兄),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5世孙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无子

45世孙衍圣公孔宗愿(孔延泽之子、孔圣佑从弟)

46世孙衍圣公孔若虚(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宗愿长子)

47世孙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长子,南宗)

48世孙衍圣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孙 衍圣公 孔拂(孔琥之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拯(孔璠长子)

50世孙 衍圣公孔元用(孔拂长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远(孔搢之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长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孙 衍圣公 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之全(孔元用之子)、孔万春(孔文远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孙 衍圣公 孔浣(孔之厚之子)、孔治(孔之全之子)、孔浈(孔之固之子)、孔洙(孔万春之子,南宗)

53世孙 衍圣公孔思晦(孔浣之子)、孔思诚(孔治之子)、孔思许(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孙,孔仁玉的第11世孙,南宗)

54世孙 衍圣公孔克坚(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孙,南宗)

55世孙 衍圣公孔希学(孔克坚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孙 衍圣公孔讷(孔希学之子)、孔议(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孙 衍圣公 孔公鉴(孔讷之子)、孔公诚(孔议之子,南宗)

58世孙 衍圣公孔彦缙(孔公鉴之子)、孔彦绳(孔公诚之子,南宗)

59世孙 衍圣公孔承庆(孔彦缙之子)、孔承美(孔彦绳之子,南宗)

60世孙 衍圣公孔宏绪(孔承庆长子)、孔宏泰(孔承庆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孙 衍圣公孔闻韶(孔宏绪之子)、孔闻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孙 衍圣公孔贞干(孔闻韶长子)、孔贞宁(孔闻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贞运(孔闻音之子,南宗)

63世孙 衍圣公孔尚贤(孔贞干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无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贞运之子,南宗)

64世孙 衍圣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桢(孔尚乾之子,南宗)

65世孙 衍圣公孔兴燮(孔衍植之子)、孔兴燫(孔衍桢之子,南宗)

66世孙 衍圣公孔毓圻(孔兴燮之子)、孔毓垣(孔兴燫之子,南宗)

67世孙 衍圣公孔传铎(孔毓圻长子)、孔传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孙 衍圣公孔继濩(孔传铎之子)、孔继涛(孔传锦之子,南宗)

69世孙 衍圣公孔广棨(孔继濩之子)、孔广杓(孔继涛之子,南宗)

70世孙 衍圣公孔昭焕(孔广棨之子)、孔昭烜(孔广杓之子,南宗)

71世孙 衍圣公孔宪培(孔昭焕长子,孔宪增之兄,无子)、孔宪坤(孔昭烜之子,南宗)

72世孙 衍圣公孔庆镕(孔宪增之子,过继给孔宪培,1794年袭爵)、孔庆仪(孔宪型之子,孔传锦的第5世孙,南宗)

73世孙衍圣公孔繁灏(孔庆镕之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无子,南宗)

74世孙衍圣公孔祥珂(孔繁灏之子)、孔祥壮、孔祥楷(孔繁英长子,过继给孔繁豪,南宗、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75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孔祥珂之子,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76世孙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贻之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孔维益、孔维宁;长孙:孔垂长

77世孙孔维益:孔德成之子,早卒,未袭封

78世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孔维益之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袭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孙孔佑仁:孔垂长之子,2006年元旦,生于台湾

79世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胡庭栋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东峪村胡礼谦之后代,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连同儿媳、女婿15人。兹重点介绍如下:

第一代

胡礼谦(又名九绪):生于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教育,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子少亡)。

第二代

胡俊(又名正丙):胡礼谦长子,生于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教学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胡炬(又名正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骑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学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第三代

胡维洲:胡俊长子。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军政大学毕业。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干部,在1939-1949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行医务农)。

胡芳芝:胡俊女,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30余年,晚年从医。

第四代

胡庭栋:胡维洲之子,生于民国21年,山西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

第五代

胡效莲:胡庭栋女,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初任民办教师,后转正。1985年被评为地区级模范。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患白血病。卒于2003年。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1962年生,任民办教师,已经13年。

李丽花:胡庭栋儿媳在晋中市(原榆次市)中学任教。

第六代

罗汉鑫:胡效莲之子,忻州师专毕业,在安徽任教。

第七代

略(资料来源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家谱在古代和近代女孩是不上谱的。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尤其近段时间家谱热的情况下,大多数家族在续谱过程中,都将女孩续入谱中。

虽然女孩可以入谱了,但是女孩终归是外姓,其子女是不可以入谱的。

本人家族刚修谱完毕,参与了部分工作,我们家族这次修谱不但把女孩名字录入谱中,还把嫁入本族中的媳妇们名姓全部写入谱中,以前老谱中,只记载嫁入女人的姓氏,不见其名。也是续谱与时俱进的表现。

潘氏宗亲你会排辈分吗?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都在这里!不知道的赶紧看!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潘”,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潘氏网”,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潘氏大家庭。“搭建寻根平台、服务潘氏宗亲”,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潘氏文化,传播潘氏正能量。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

  父之父为祖,

  祖父之父为曾祖,

  曾祖之父为高祖,

  高祖之父为天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太祖之父为远祖,

  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

父之子为子,

  子之子为孙,

  孙之子为曾孙,

  曾孙之子为玄孙,

  玄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

  晜孙之子为仍孙,

  仍孙之子为云孙,

  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

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潘氏族,祖宗十八代的字辈子排名:家忠仁龙德高尚世正兴启秀旭贤才广志鸿。

 

 

直系亲属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旁系亲属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潘氏宗亲你会排辈分吗?

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

看完涨知识了!

辈分排行:

一、泌阳西关赵氏《泌阳西关赵氏辈序》:“维世永金,国广运清;”又续:“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二、河南省西平赵氏辈序为:

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三、自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始,各以十四字以别昭穆,篡修成谱,以不失其次序。

1、太祖派十四字: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2、太宗派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3、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4、《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四、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五、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六、《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七、《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八、民国年间的家谱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

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扩展资料: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

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

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参考资料:

:赵姓

1、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2、有姓随的。

3、随(Suí 随)姓源出有二:

出自姬姓,为周代时有诸侯随国,其后人以国名为氏。周代有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

出自祁姓,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士会,字季,辅佐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于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师攻灭赤狄,晋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修订法规。士会食邑于随(今山西省介休),后又食邑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其子孙以邑名为氏,是为随氏和范氏。随姓,在隋代时,去掉走之字,是为隋姓,从此又分为随姓和隋姓,随、隋两姓源流相同。

扩展资料: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却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丌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跋夹谷,宰父谷梁。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郈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爨懿曦读音是cuàn yì xī。

爨姓的介绍:

爨姓在全国姓氏排名中比较靠后,排在第2144位,是一个比较罕见的姓氏。爨姓在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安徽、湖北等省份都有分布,其中以云南地区的爨姓人口数量最多。

在云南地区,爨姓是当地的土著姓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云南的一些地方,爨姓人口数量可以达到当地总人口的1%-2%。在全国其他地区,爨姓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一般只有几百人到几千人。

根据近年的研究统计,爨姓在全国的人口数量可能在几千人左右。这一数字可能会有所变化,因为姓氏的分布和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历史、地理、文化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爨姓人口数量较少,而且分布较为分散,对于该姓氏的具体统计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同时,对于爨姓在全国人口中的具体数量和分布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综合来看,爨姓在全国的人口数量是一个难以精确统计的变量。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和调查得到一些信息,但具体的数字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爨姓在全国人口中的具体数量和分布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宝宝起名的讲究:

1、根据父母的名字、字、姓氏等选择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名字、字、姓氏等都有一定的含义和作用。因此,根据父母的名字、字、姓氏等,选择一个相应的名字,可以有助于传承家族文化和增加宝宝的吉祥之气。

2、根据名字的意义和寓意选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字的意义和寓意被认为很重要。根据名字的意义和寓意选择名字,可以为宝宝带来好运和吉祥。

家谱的修谱实例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