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作物种植结构
种植结构 各个县城分开说?
太难了吧 怪不得没人回答呢
下面我来说一下福建省的农业概况吧
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耕地面积1806万亩,仅占土地面积 10%,人均耕地057亩。全省耕地面积中,水田1459万亩,旱地3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05万亩,占耕地的 778%。我省虽然人均耕地少,但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山地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85%左右,利用山地发展农牧业生产潜力大,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9600万亩,有利于发展茶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草山草坡大约3000万亩,可垦荒山荒地450万亩,其中宜农作80多万亩,宜茶果的350万亩。
福建省海 岸线长,沿海滩涂大,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海岸曲线长达3324公里,沿海滩涂290多万亩,其中可围垦的约200万亩,大部分近海区除了发展水产业外,也是理想的养禽业饲养条件。内陆河流长达13569公里,年径流量1300亿方,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6万瓦,纵横交错的江河不但为农业灌溉提供也较充足的水力资源,也有利于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水上运输,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福建省具有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51-214℃,日照时数1067-2088小时,降水量1314-2582毫米。优越的气候,加上丰富的生物资源,十分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199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043万亩,油料1784万亩,糖料50万亩,蔬菜698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占70%,甘薯占19%。大田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蔬菜、烟叶、油菜、花生等。甘蔗是全国闻名的高产区,产量 全国第一。蔬菜近年发展很快,年“南菜北调”和加工出口60多万吨。水果90%上山,面积已发展到800多万亩,并建成一大批名果基地,如柑桔、龙眼、荔枝、香蕉、菠萝、枇杷等。优质水果比例达40%以上,出省出口水果占总量60%。茶叶190万亩,年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食用菌是福建一项新兴的大宗种植业。七十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八十年代蘑菇、香菇、木耳、金针菇等食用菌全面发展,现食用菌年鲜产量已达85万吨,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年出口创汇一亿美元以上。
二、行政区划与农业机构设置
福建省省会是福州。省直辖地市有福州、厦门、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宁德、龙岩九个地市,县(市、区)81个,乡(镇)969个,村民 委员会14960个;全省总人口3282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119282万人(农业劳动力人口78281万人,占农村 劳动力的656%);省政府下设的农业机构有:农委、农业厅、水产厅、乡镇企业局、农机局、林业厅、水利水电厅、气象局;农业科研单位及院校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农业干部管理学校等。各地市均有农业学校。各市县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学校及科研机构;全省共有乡镇干部9123人。
三、农业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大抓山海资源开发,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立足省情,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进行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突破传统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从1990年50∶40∶10调整到目前的24∶61∶15。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中,充分利用气候优势,有计划地发展烤烟、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尤其注重开发冬季农业,挖掘了耕地生产潜力。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比1990年增长285倍,农业总产值985亿元,比1990年增长一倍多。
——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由于福建人均耕地仅057亩,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确保人口增加而人均粮食不减少,福建十分注重抓好现有耕地的集约经营,抓好非耕地资源开发,广辟食物来源,大力增加非粮食作物。与1990年相比,1998年粮食总产95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增加78万吨;肉蛋奶总产1773万吨,增加86万吨,畜牧业连续20年稳定增产;水果总产3443万吨,增加2655万吨,人均占有量95公斤,居全国前列;茶叶11万吨,增加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906万吨,增加4768万吨。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改善。
就近就业补贴:为解决贫农村困农民的生计问题,国家给予就业性的扶持,帮助他们就近就业比如选聘他们在当地的种菌大棚工作。教育补贴: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贴。
一、农村扶贫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1扶贫有利于加强社会安定和社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2扶贫可正确处理和增进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精神;
3扶贫在构架和谐社会,增进城乡居民亲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二、申请扶贫需要的条件:
1有当地农业户口并在当地居住;
2前一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的;
3没有收入来源,没有劳动能力;
4身体或精神残疾无自理能力。
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二条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2018年农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2篇
农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1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X号)和《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X市办发〔201X〕X号)文件要求,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X州是农业大市,贫困村大多地处丘陵山区,发展农业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扶贫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通过3—5年的努力,进一步培植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使70%的贫困村加快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支持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发展,使70%的有产业发展愿望、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二、产业选择
(一)产业选择的原则
1、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围绕所在县域、乡域已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
2、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既注重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又要兼顾发展果树、茶叶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
3、坚持种养与经销相结合。在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因地因户制宜,支持有条件的家庭从事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电商等产业。
(二)产业发展的重点
1、高效经作产业。按照适销对路、品种优良的原则,引导贫困村合理确定主栽品种,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白莲、烟叶等特色经作种植,脐橙、油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另发,培植壮大一批产业专业村。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连片规模种植,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鼓励大户带动、加入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扶持贫困户直接发展高效经作产业。
2、优势畜禽产业。按照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三区”规划,确定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牛羊、家禽、生猪等优势畜禽产业。发挥各类农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农户”、封闭式委托养殖等模式,扶持贫困户从事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鼓励推广生猪土法低成本养殖技术,扶持贫困户养殖黑猪、藏香猪等特色生猪品种。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肉牛、山羊产业,注重扶持一些贫困户适度扩大黄母牛养殖。通过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
3、特色水产产业。大力发展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常规水产养殖,积极发展鳗鱼、鲟鱼、生态甲鱼、刺鲃、斑点叉尾鮰、棘胸蛙、泥鳅等特色水产养殖。对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贫困村,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家庭渔场。充分发挥X南气候、生态、水质等优势,培育种苗繁育大户,吸纳带动贫困户参与水产苗种养殖。
4、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挖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积极创办农家乐、QQ农场、美丽田园等休闲农业业态。鼓励城区附近、郊区、景区周边的贫困村、贫困户建设优质蔬菜等配套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发展农事体验园、采摘垂钓园。引导贫困户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实现游购娱吃住行多环节获利增收。
5、农产品流通业。引导有能力的贫困户直接从事农产品经销、电子商务和种养相关配套产业。支持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推动与种养基地、贫困户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
6、农业品产地加工业。引导贫困户发展分级分类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现优质优价。鼓励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发展规模农产品的烘干、储藏、包装,引导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
7、高效林业产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新造速生丰产林、短轮伐期用材林、珍贵树种以及毛竹丰产林。积极培育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果、林茶、林粮、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林禽、林驯繁、林蜂等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主要种植桂花、红豆杉、罗汉松、梅花、茶花等。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实施水源涵养林、乡村生态风景林、长珠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
(三)帮助选准产业
1、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结对帮扶单位及工作队深入调查研究,根据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意愿,帮助选择好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于6月底前制定出农业产业发展方案,明确具体产业以及产业布局、规模、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措施等。
2、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干部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选准产业项目;引导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收益。
三、政策措施
(一)扶持政策
1、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对开发扩大蔬菜、茶叶等基地,具有一定种养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较多的贫困村,倾斜安排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类型、规模等,在贷款、贴息、种苗补助、综合奖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
2、鼓励贫困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与其他农户组建合作社,按规定分红。在贫困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土地。对流转其它农户土地的贫困户和对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符合补助标准的,在享受流转一般农户土地补助的同时,增加50元/亩的补助。
3、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实现就业。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可优先享受“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对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并且按贷款金额3%的标准给予贴息,贴息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优先推荐申报省农业产业化项目;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对市级龙头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对带动辐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对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享受相关补助政策。
4、积极鼓励贫困农户以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各种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鼓励贫困农户以土地、林地、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农业企业。鼓励贫困农户组建、加入各种农民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创办家庭农(林)场。鼓励贫困户与其它农户合作,实行联户经营。引导支持贫困农户到农(林)企业就业。鼓励贫困农户与企业合作发展产业。
5、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市级以上涉农项目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安排。
(二)扶持措施
1、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分类别开展“联合”、“订单”、“定向”培训。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畜禽、渔业、水稻、经作、观光农业等市、县级产业专家库。创新技术服务方式,采取“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制度”、“结队帮扶”等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
2、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分层次建立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手机信息或QQ群服务平台,及时、精准推送农时农事、价格行情、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优先为贫困户在X州三农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推动贫困村参与农展会、网上销售、农超对接等各类平台,多种形式促进产销对接。
3、构建利益链接机制。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专业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合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产后环节,把农村生产领域更多地留给贫困户。让农户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或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形成购销关系稳固、利益联结紧密的联结机制。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探索对贫困村、贫困户技术帮扶的新模式,依托传统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借助社会性技术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技术帮扶。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扶贫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调度,积极协调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重大事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二)抓好政策落实。市扶贫领导小组制订产业扶贫的具体扶助政策和产业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政策实施公开公正,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严禁挪用、套用资金。市、县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
(三)营造浓厚氛围。加强宣传发动,利用标语、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宣传一批典型,营造齐力抓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绩效考核。县、乡两级分别将农业产业扶贫纳入对乡、村扶贫工作考评内容;把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情况纳入精准扶贫的工作内容,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农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2
为进一步落实好20xx年农牧业机械管理局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促进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加快贫困户的自力更生能力,根据《博州农机局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博州农机发〔20xx〕13号精神,结合博乐市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博乐市农机局根据本单位承担的职能,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为使全市更多农牧民收益,通过实施农机精准扶贫国家购置补贴政策,通过减免贫困农牧民拖拉机和收获机械50%驾驶培训费,减免贫困农牧民农业机械检审验费用,从而充分调动和保护贫困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推进贫困户思想认识的转变,促进农机装备进万家,切实保障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
二、资金分配
根据博乐市农牧业生产现状,本着向重点乡镇倾斜的原则,通过综合考虑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情况和各乡镇(场)的贫困户的数量、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农户购买实力等因素,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中设立扶贫购置补贴资金200万元,特将补贴资金分配如下:青得里乡50万元、小营盘镇35万元,乌图布拉格镇30万元、阿热勒托海牧场30万元、达勒特镇25万元,贝林哈日莫墩乡25万元。
三、组织保障
鉴于工作需要,成立博乐市农机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王建喜市农机局局长
副组长:杨少华市农机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
成员:韩用强市农机局副局长
艾克帕尔市农机局副局长
阿迪力•艾拜青得里乡副乡长
孟克布音小营盘镇党委委员
才•巴塔阿热勒托海牧场党委委员
魏松乌图布拉格镇副镇长
范浩中贝林哈日莫墩乡副乡长
丁宝军达勒特镇副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机局业务办、市财政局农财办,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审核监督、项目资金拨付。下设乡镇场项目具体实施操作人员:青得里乡努尔克孜,小营盘镇苏亚,阿热勒托海牧场库尔曼艾力,乌图布拉格镇苏优丽,贝林哈日莫墩乡阿热帕提,达勒特镇居萍、马溶。
四、精准扶贫农机购置补贴对象确定
一是购机户必须是民政局在册的贫困户,实施贫困户购买意向小型实用农机具的,优先安排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扶贫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做到应补尽补。二是乡镇(场)按精准扶贫国家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对贫困户购买小型实用先进农机具的资格审核等工作,补贴政策严格按照购置补贴工作流程,层层落实到责任人上,不得出现冒领、顶替、套取等情况,要加大监管力度。三是切实加大购机后技术培训服务,确保安全生产工作。
五、操作程序
全市精准扶贫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实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的'补贴操作办法。严格按照自治区农机局、财政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基本程序的通知》(新农机发〔20xx〕2号)的要求,做好贫困农民自主购机、补贴申请、补贴对象确定、公示、确认、机具核实、资金兑付等环节工作。特别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各乡镇场应安排农机站或组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受理上报的申请材料,对申请人资格、购机意向等情况进行认真核对核实(不是贫困户或者与其他人合伙购机的不予考虑),依照博乐市年度实施方案及分配下达的补贴资金额度,集体研究,等额等量确定补贴对象。
2精准扶贫对象在享受《博乐市20xx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补贴范围以外可放宽到小型农机具,除了对额度少、需求多的机械可采取摇号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确定补贴对象。对享受“应补尽补”机具类型可直接确定为补贴对象,补贴对象在购机后30日内,携带本人身份证、购机发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证、行车证)、农商行卡等资料在各乡镇场填写申请补贴《审批表》并注明贫困户说明。
3各乡镇场政府要在本级阳光农廉网设置“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将乡镇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咨询、投诉受理电话,确定的补贴对象和单机补贴额度等情况通过网络及在村委会张榜等形式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内容严禁对外公布购机户的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和银行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同时公布乡镇场农机、纪检办及市农机、财政、纪检等部门的监督举报电话。公示无异议后,汇总报送市农机局审核。
4市农机局对各乡镇场上报的贫困补贴对象名单、补贴机具及额度等情况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退回乡镇场重新确定。对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购置的实行牌证照管理的机具,其所有人要向当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办理牌证照后方可在乡镇场政府指定部门办理购置补贴信息采集和录入手续,最后报市农机局,市农机局会同市财政局填写审批意见后,将补贴款通过农商行发放至补贴对象农商行卡内。
六、机具购买
1补贴对象自主选择在国家和自治区公布的年度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内的产品。
2补贴对象一般应于30日内自主选择经销商,自主选择购机。所选择的经销商须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设定确定其经销该产品资格(可在新疆农机网上查询,网址:
3农机经销商需向补贴对象出具税务通用机打发票,发票上注明机具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发动机号及机架号、实际销售价格、购买人姓名、地址及身份证号等信息。
七、机具核实
各乡镇场农机站会同村委会、纪检办、财政所及市农机局市场监管办、财政局农财办组成联合市、乡两级核实组,分期分批现场逐台核实补贴对象所购机具情况,要做到“见人、见机、见票”,实际购机与系统申请机具相符,机具铭牌(发动机号和出厂编号)与系统上传机具信息相符,并将核实情况填入《审批表》机具核实栏中,填写核实结论,经核实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两人以上签字,做到“谁核实、谁签字、谁负责”。各乡镇场审核后,将购置机具核实情况在乡镇场及村委会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八、加强监管,严惩违规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和“八个不得”以及自治区“八个严禁”的要求,切实加强监管。市农机局、财政局要强化督导检查,明确进度要求,落实督查任务和责任。按照不低于购机农民10%的比例,对农民购机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抽查核实及处理情况报送州农机局、财政局。
市农机局要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企业的管理,规范其供货及售后服务行为,推行规范的农机供销合同文本;加强购置补贴产品供货价格监控,农机产品一律实行明码标价,杜绝借扩大农机购置补贴之机乱涨价行为。对发生违规行为的企业,要及时报告自治州农机局;对参与违法违规操作的生产企业,要按规定上报并取消补贴资格。要加强购置补贴产品质量的监控,建立质量监管责任机制,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和质量调查;对重大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案件,成立快速处理应急小组,确保重大质量投诉协调处理迅速到位,提高质量纠纷协调处理时效性。
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要拓宽投诉渠道,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形式受理投诉(博乐市人民政府纠风投诉举报电话:2277114,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受理电话:2267821)。对购置补贴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进行实名举报的问题和线索,做到凡报必查。对投诉集中、“三包”服务不到位、采取不正当竞争、价格虚高、出厂编号及铭牌不规范、虚假宣传、降低配置、以次充好、骗补套补等线索具体的投诉案件进行重点调查核实。对于违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相关规定的生产和经销企业,市农机局视调查情况可对违规企业采取约谈告诫、限期整改等措施,并将有关情况和进一步处理建议报州农机主管部门。
对农民联合购置补贴工作人员及经销、生产企业采取骗补套补国家补贴资金的违法行为,将进行调查核实,并报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九、总结及资料整理
各乡镇场要积极开展专项执行情况的总结,分别在6月10日和11月10日前,将上半年和全年农机购置补贴精准扶贫实施情况总结报送市农机局业务办。同时做好精准扶贫信息宣传及报送工作。乡镇场项目工作人员在项目工作结束后,认真做好相关工作档案资料的整理装订工作。
市农机局要做好农机局精准扶贫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做好实施情况统计审核把关,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向市政府和州农机局报送精准扶贫实施进度、工作总结及相关工作档案资料的整理装订工作。
十、住村工作组帮扶工作重点
根据《20xx年度自治州开展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要点》的要求,按照州、市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今年博乐市农机局进驻市青得里乡塔布勒村开展“访惠聚”的工作。首先,通过将住村人员编排分组,通过节庆期间开展对村内贫困人员的入户走访,为贫困群众送温暖,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其次,春耕期间积极协调配合村委帮助村民联系贷款及农用机械,对落后农业机械进行改装,保证村队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三,通过入户走访积极宣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引导年轻有能力的村民参加农机驾驶员的操作培训,通过学技能,开拓就业渠道,投身农机作业服务,为脱贫增收找路子,转变贫困户思想上的认识,为贫困户提供具体的办法,让贫困群众了解党的惠农政策,感受到党的温暖。第四,按照我局脱贫计划认真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明确帮扶人员工作责任,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确保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不断加强对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第五,通过成立青年服务队,解决群众的困难,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积极理顺群众情绪,以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前提,以提高村民的收入,搞好村上的经济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最大限度争取民心、凝聚人心,促进各族群众团结和谐、安居乐业。
人物简介
陈椽,又名陈愧三。1908年3月8日出身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时期,他父亲常常向他讲述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的故事,灌输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长大后要像这些民族英雄那样为国家干一番事业。1934年,26岁的陈椽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茶场、茶厂、茶叶检验和茶叶贸易机构工作。他既看到了茶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了当时中国茶叶科学的落后。于是下定决心献身茶业教育事业。在他任浙江茶叶检验处主任时,就开始着手收集茶叶科学的有关资料,建立了茶叶检验实施办法和一套完整的表格。1940年,他拒绝了堂兄弟为他谋得群商组织的如达公司董事长的聘请,毅然赴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专心致志地开始研究茶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到处狂轰滥炸,英士大学数迁校址,教学与生活都十分艰难。但在教学中,他照旧认真备课、讲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鼓励学生为发展祖国的茶叶科学而努力学习。没有教材,他就深入茶场、茶厂搜集资料,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校茶学教材《茶作学讲义》。这本教材包括茶业通论、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被晋升为副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继续为创立茶业教育体系而努力。先后编著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学》等4部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同时,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编辑本段生平
对茶叶锲而不舍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业教育和科研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从此更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自愿要求到工作、生活条件较艰苦而盛产茶叶的安徽工作,担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兼茶业系主任,亲自抓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该系的创办、教学科研逐步走上正轨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57年晋升为教授。这期间他还致力于提高《制茶学》的教学水平,两次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以及《茶叶检验学》,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和《炒青绿茶》等专著,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离开教学、科研岗位后,也从未中断过写作。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平时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了《制茶全书》,分“总论”、“绿茶”、“黄茶和黑茶”、“白茶和青茶(俗称乌龙茶)”、“红茶”等5个分册,共100多万字。 “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回到了教学、科研第一线,这时虽已年高体衰,但精神更加焕发,他说:“我好像严冬下的一棵‘老茶树’,春天来了,我这棵‘老茶树’又重新抽枝发芽了。”1977年,他虽然肌膜炎复发,不能走路,但还是忍着疼痛,夜以继日地在病榻上撰写了《茶业通史》、《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茶与医药》3部共100多万字的巨著,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同时,他还向国务院提出了茶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设想,1978年,建议并参与在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创办全国第一个机械制茶专业。1978年9月,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不畏路途遥远,带领9所院校茶叶专业的教师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茶区,历时1个多月,搜集有关茶叶生产的科研资料,以充实《制茶学》内容,按时完成了教育部、农业部交给的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的主编任务。之后,他又编著《制茶技术理论》,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的教材,主编《中国名茶选集》,作为制茶学的补充教材。正如他的学生们所说:“陈老师的一生是著书的一生,也是育人的一生。”在完成上述教材后,他又着手编写茶业经济专业的教材,主编了《茶叶商品学》,受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局委托编写了《茶业经营管理学》,还编写了《茶药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这些教材有的已经出版,有的即将出版。他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想完成茶业经济专业的最后一本教材《茶业经济学》,这样就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中国茶业教育体系和各专业的主要教材。”他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追求,废寝忘食地工作。他说:“毛主席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深刻:外国人有的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一生要为此奋斗,建设外国人没有的茶业教育体系。” 几十年来,陈椽在教学的同时从未间断过茶叶科学的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他就在制茶技术、茶叶化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特别是在茶叶“发酵”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论证了制茶变色的原理和色变的机制与实质。证明制茶过程的变化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氧化变化,从而形成了各类茶的品质,产生了茶叶的各种色泽。1951年,前苏联科学院院长奥巴林院士来我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特意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参观访问,向陈椽询问黄茶的制作方法,陈椽把他在茶叶化学研究方面的大部分内容提纲式地写在黑板上,这位院长看了之后发现自己的假说“茶叶发酵与呼吸有联系”是错误的。回国之后,即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陈椽在茶叶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文中写道:“谁说中国人不研究茶叶,复旦大学陈椽教授不是在卓有成效地研究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研究受到重视,条件也好多了,陈椽更集中全部精力潜心于茶业教学和科研,不断实验,不断总结,昼夜伏案地撰写专著和论文,到1990年8月止,共发表189(部)篇共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茶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或写信向陈椽求教。日本丰茗会理事长松下智专程来合肥拜会陈椽,向他求教制茶起源、饮茶起源等问题。1987年2月,日本研究黑茶专家将积祝子教授也从日本来到合肥参加庆贺陈椽80寿辰大会。她在祝词中说:“陈椽先生是我的导师,他像慈父一样,对我循循善诱,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我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研究者,研究还刚开始,主要从事日本黑茶的研究,今后还想继续在陈椽先生的指导下,从各个角度深入开展研究……。”1987年10月,英国皇家农业中心邀请陈椽参加皇家国际农业展览会,他虽然因年老不便远行,但他的几部著作在展览会上展出后,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此外,他又为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市政府、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烹饪协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北京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撰写了《茶树起源及其原种》和《十二论茶文化大观》两篇论文。所有这些活动均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茶叶文化和学术的交流。
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
陈椽自1940年登上大学讲坛至今,已经有50个春秋了,目前,他仍以80多岁的高龄风雨无阻的亲自到教室给学生讲课,在黑板前一站就是两个钟头,大家都为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火样般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几十年来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堂课,有时遇到出席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他总是及时地把课补上。他常把学生请到家中,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他说:“教学、科研是我们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为四化培养人才不提高教学质量是不行的。”《茶叶商品学》从原来的8章增加到14章,就是在接受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而增补改写的。 陈椽善于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启发式教育。他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预习3次,第一次阅读全章的内容;第二次找出全章的问题;第三次用红笔画出难题,然后思考问题自己解决,如有困难先在同学间切磋,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上课时请教老师。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和研究生班都是采取的这种教学方法。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要求大家写出读书报告。这样做不仅较全面地复习总结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大家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学提交的章节论文短的一二千字,长的1万多字,他都认真批阅。有的还当面和学生交换意见,或指出不足之处,或表扬学生的独立见解。他还常常亲自指导学生的制茶实习,言传身教,耐心细致地讲解制茶原理,亲自指导操作技术,有时为了制好一种茶,要连续操作到深夜,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在教书的同时还重视育人,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他说:“过去那种教书不教人的教育方法害死人,必须彻底改革,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教书就得教人。”由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学热情帮助,体贴关心,所以经常有不少学生登门求教。他从不以来访者、来函者身份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区别对待。有求必应,来者不拒,这是他待人的准则。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1989年获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椽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除了2年制的专科生和4年制的本科生外,1980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又先后招收了制茶、茶机、茶叶检验、茶史、茶叶贸易、茶叶市场学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3名。为了加速高校的师资培养,1986年开办了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亲自编写教材并讲授《制茶技术理论》课程。并多次配合农业部、商业部等单位举办全国性制茶技术训练班,以及通过下场、下乡举办短期学习班等方式,培训基层技术力量。通过上述多层次的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中级人才,他的学生中不乏教授、专家及茶叶部门的业务骨干。
论证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20世纪40年代,英、美、日、印度等国某些学者提出“茶树原产地是在印度阿萨姆,中国茶树是从那里传来的”,并说:“中国茶的起源据可靠史料,约在公元350年”,还说:“绿茶含有大量鞣酸,绿茶会把肠胃鞣坏”等等。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陈椽在长期分析研究我国茶业发展历史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方查阅国内外有关茶业发展的史料,经过周密考证,以大量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云南,1979年撰写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一文。该论文发表后,日本茶叶专业杂志很快转载了这篇论文,汉英法农业词典编辑委员会也以此为据,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一年之后,陈椽又撰写了《再论茶树原产地》一文,批评了二元论和“非中心”论者的观点。日本名城大学农学部研究茶树起源的专家桥本实来信表示支持陈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一元论。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
日本人古在油泽于1980年在研究制茶绿变红时提出“微生物发酵说”,认为茶叶变红是微生物作用,与工作上一般的发酵相同。之后,又由此演变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和不发酵茶的茶叶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以共性掩盖个性,氧化作用与呼吸作用混淆不清,是非科学的。陈椽积数十年教学和科研经验,1979年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这种新的分类法,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以上六类茶类的排列次序,实际上就是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类变化程度的顺序,因此也体现了茶叶主要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这一科学分类法的建立与应用,不仅对我国的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迅速传播到国外,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该论文由法国植物学研究中心梅塔耶(Georges Metailie)博士推荐给他的导师——英国剑桥大学世界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而李约瑟博士请东方历史科学图书馆馆长米开尔萨尔特(Michael Salt)翻译为英文,并发表在法国植物生物史专刊(Journal d' Agriculture Traditionnelle et de Botanique Appliquee)上,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来函邀请陈椽赴日参加《茶的起源》和《茶叶分类》讨论会及讲学,1984年和1986年,陈椽的名字和简历被英国伦敦皇家朗曼(Longman)集团名人出版中心分别列入《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录》和《世界科学家亚洲分册》;1988年被印度收编入《世界名人传记》一书中。
完成国内外第一部茶史专著《茶业通史》
中国茶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群书都有零星记载,但研究茶史,则茫无边际。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满足我国茶叶生产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把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业通史》的任务交给了他。为了写好这部著作,他谢绝了赴国外讲学的邀请,集中全力,伏案写作。这部44万字的巨著运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史料,阐明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制茶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茶与医药、茶与文化、茶叶经济政策、茶叶对外贸易、中国茶叶今昔等,共15章48个专题。该书的出版不仅获得了国内茶叶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日本茶叶团体丰茗会在每月聚会时,都要逐段逐句地学习这部著作;法国梅塔耶博士还把《茶业通史》节译为法文。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推动茶叶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茶叶科学文库中的重要文献。该书于2008年9月陈椽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由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修订再版。
为发展茶叶事业献计献策
陈椽身在茶业教育战线,心怀祖国茶叶事业,时时刻刻关心着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他经常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和其他各种渠道向国务院、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安徽省政府就如何发展我国和安徽的茶叶生产提建议,他还通过由他主编的《中国茶讯》、《茶业通报》等专业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为发展茶叶生产献计献策。如1958年发表了《解放后中国茶叶工业的成就及今后的发展方向》,1965年发表了《乘大好形势,努力发展茶叶生产》,1979年《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形势》,1980年《向茶业现代化进军——管理体制必须彻底改革》,1983年《茶叶商品产销脱节必须研究解决》,1984年《国际茶叶市场动态与华茶推销对策》、《世界茶叶市场预测》,1987年《开发名茶生产与茶业发展》、《走向农村,科技下乡是山区扶贫致富必由之路》等文章,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他始终强调茶叶科研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1972年他亲自到福州茶厂参加全国协作的国家课题《茉莉花茶隔离窨制新技术研究》,撰写了《茉莉花茶生产技术革新试验研究》和《茉莉花理化性质》等论文。1988年,他带领研究生到安徽军天湖茶厂试验研究茶叶揉捻机棱骨的特性及最佳设计组合。1981年以来,在他的主持下,组织了全国茶业教育、科研、生产等有关单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共64人,通过四年的调查研究、资料搜集、制作样品、测定成分和感观审评,于1985年撰写完成了《中国名茶选集》,这对推动我国名茶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他每年约有1/3的时间深入茶区山村,送科技下乡,指导茶叶生产,改进制茶技术,带头创制名茶。1984~1986年,曾3次冒着酷暑赴陕西省茶区指导、讲学、帮助创制“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等名茶,使陕西的茶叶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茶品质有明显提高,制茶技术大有进步。他多次到安徽省的宁国、潜山、太湖、金寨、霍山、宣城、芜湖、贵池、东至、含山、旌德、六安、青阳、九华山等茶区指导制茶,使许多失传的名茶,如天华谷尖(南阳谷尖)等得到再生,又创制了“天山真香”、“齐山翠眉”、“黄花云尖”等一批名茶,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使许多贫困地区走上致富之路,为此他曾两次获安徽省政府扶贫先进个人奖。 陈椽为茶叶事业呕心沥血50多载,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都先后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但他仍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我虽然年已耄耋,风烛残年,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表示决心将余热全部献给我国的茶叶事业。 1908年3月8日 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 11935年 任浙江省第四区农场技术员。 1936年 任浙江省鄞县农场技士兼代主任。 1937年 任福建省集美农业学校教员、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农场主任。 1938年 任浙江农业改进所茶叶检验处主任,兼浙江省油茶丝棉管理处宁波办事处主任。 1939年 任福建茶业管理局技正,福州办事处代主任兼福建省贸易公司茶叶部襄理。 1940年 任福建示范茶厂技师兼政和制茶厂主任。 1940—1945年 任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讲师、副教授。 1946—1952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副教授、科主任。 1952—1991年 历任安徽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茶叶专修科主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教授, 茶业系主任,安徽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1984年 任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1984年以后任该会名誉理事长。 1964—1984年 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4年后 任名誉理事。 1977—1984年 任中国农学会委员、理事,中国农学会安徽省分会常务理事,1984年后 任荣誉理事。 1999年仙逝。
编辑本段主要论著
1 陈椽.茶作学讲义.杭州:国立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1942. 2 陈椽.茶树栽培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48. 3 陈椽.茶叶制造学与制茶管理.上海:新农出版社,1949(第一、二册),1950(第三 册和制茶管理). 4 陈椽.茶叶检验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51. 5 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第一版),1984(补充再版). 6 陈椽主编.茶叶检验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7 陈椽主编.制茶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2版. 8 陈椽.制茶发酵的概念与实质.中国农业科学,1963(10). 9 陈椽.评茶始用于何时.茶叶科技(四川),1979(2). 10 陈椽.红茶在先青茶在后.茶叶通讯(贵州),1979(2). 11 陈椽.制茶变化的实质.茶叶通讯(湖南),1979(2),(3):29—34. 12 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茶叶通报,1979(1,2合刊),英国东方历史科学图书 馆馆长译为英文. 13 陈椽,陈震古.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中国农业科学,1979(1). 14陈椽主编.制茶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988(2版) 15 陈椽.制茶萎凋理论与实践.茶业通报,1981(2). 16 陈椽.红茶的变色原理.茶叶科技(四川),1982(3). 17 陈椽.神农本草研究.茶业通报,1982(6),1983(1). 18 陈椽.杨晓华.世界茶叶市场预测——产销两旺.茶业通报,1984(2). 19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0 陈椽.制茶技术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1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选集.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农学院科研处,1985. 22 陈椽.日本皋芦种似安溪佛手种.茶业通报,1985(1). 23 陈椽.茶业技术史与发展.中国发展,中国农业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1986. 24 陈椽.茶药学.芜湖:展望出版社,1987. 25 陈椽.陆羽研究会编,茶经论稿序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26 陈椽,岳鹏翔.制茶机械发展史.茶机设计与研究,1989(2). 27 陈椽.茶叶市场迫切需要管理.茶报(上海),1989(4). 28 陈椽.十讲茶与中国文化发展.茶业通报,1989(4). 29 陈椽主编.茶叶商品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30 陈椽.茶业经营体制要根本改革——组织乡镇联营股份公司.茶业通报,1991(1) 北京农业大学学友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会,学友通讯,1991(1). 31 陈椽.茶叶贸易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陈椽教授与王泽农教授分别是茶叶人文派和生化派主要代表,人文派讲究茶叶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而生化派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将茶叶仅仅当作一个植物去研究。事实证明生化派是导致茶叶在社会生活中饮料市场失去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在的安徽农业大学更加重视陈椽教授的一系列理论。
2019年国家对农业方面有哪些扶贫政策_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 工作计划 2018 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 为切实推进产业扶贫到户、到产业,增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 效性, 带动和扶持贫困户稳定增收, 结合全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际, 制定 2018 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县委 脱贫攻坚 决策部署,按照全 县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全面形成决战攻坚态势,确保如期脱贫摘帽的 工作部置。
发起农业产业扶贫强劲攻势,以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 路为目标,以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起的带起来为原则,扎实推进农 业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分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8 年全县如期整体全面脱贫,金竹畲族乡大通 村、谷岗乡水口村等 26 个贫困村退出十三五 69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9825 人脱贫,贫困发生率控制在 1 以内,全面实施产业全覆盖,着 力实现产业稳定增收。
三、 农业产业扶贫计划 1、 设施蔬菜全县新增设施蔬菜 1500 亩, 达 5000 亩,各乡镇均应打造 100 亩以上大棚蔬菜示范点,加快高山 蔬菜发展,年产高山反季节商品蔬菜 05 万吨,引导特色蔬菜种植, 戴坊淮山,金竹茅苔韭,南村山露菜要作为特色品牌扩大种植,新增 食用菌 1000 亩。
通过发展蔬菜产业,计划带动 400 户贫困户脱贫,年户均增收 15 万元。
2、烟叶产业全县烟叶种植面积 166 万亩,烟叶收购总量 465 万 担, 实现总产值 057 亿元, 创烟叶税 2160 万元, 通过发展烟叶产业, 计划带动 200 户贫困户脱贫,年户均增收 1 万元。
3、蚕桑产业全县规划发展桑园约 3000 亩,桑园面积 155 万亩, 养蚕 1 万张,产茧 8000 担,总产值达 1600 万元。
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计划带动 68 户养蚕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 14 万元。
4、油茶、毛竹产业全县油茶林总面积 189 万亩,2018 年计划油 茶新造林面积 4000 亩,带动贫困户 50 户,户均增收 3000 元。
全县现有竹林面积 35 万亩,毛竹总株数 3900 万株,主要分布在 南部山区五个乡镇,面积虽大,但大多是低质低效低产的竹林,2018 年进行毛竹低改尾欠 10000 亩,带动贫困户 50 户脱贫,户均年均增 收 3000 元。
5、绿色生态水稻推进 1 万亩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基地建设,进行 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创建绿色生态水稻知名品牌,提升大米市场竞争力。
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水稻产业,带动 500 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 4000 元。
6、稻田养鱼全县发展稻田养鱼 1 万亩,每亩投放 6-7 鱼苗 300 尾,平均 25 公斤亩,产值 500 万元,带动贫困户 500 户,户均增收 2000 元。
7、黄牛产业发展能繁母牛 08 万头,饲养母牛 50 头以上养殖户 12 户,新建 7 个规模养殖场,种植优质饲草 1 万亩,出栏肉牛 05 万 头,带动贫困户 500 户,户均增收 4000 元。
8、 特色种养业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 大力发展食用菌、 果树、 甲鱼、养蛇、竹鼠、泥鳅、花猪等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新的特色 养殖, 最大限度地拓宽贫困户选择面积增收渠道, 丰富产业扶贫业态。
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带动贫困户 1000 户脱贫,户均增 8000 元。
9、全面落实产业脱贫贷。
重点选择无能力发展产业又无力务工的贫中贫、 困中困未脱贫对 象,安排龙头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扶贫带动 经济体实施产业脱贫贷, 实现失能弱能失智弱智特困对象产业脱贫贷 全覆盖。
确保其产业扶贫收益不少于 3000 元。
10、扶贫基地。
以县财政专项产业基地建设奖补资金为引导,重点打造 10 个县 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带动每个乡镇 1-2 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发 展,推动每个行政村发展 1 个以上脱贫主导产业,力争覆盖带动贫困 户 1000 户以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顺利进行, 真正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振 兴乡村,开展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县富民工程来抓,成立县 农业局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具体负责农业产业扶贫工 作, 落实工作责任, 细化工作措施, 确保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到位, 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强化技术指导,成立技术服务小组。
由相关业务部门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 训,现场技术指导等,技术指导小组,实行分组分片包干,在关键农 时季节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专家巡回指导,督查验收等工 作,确保农业产业生产技术入户到田。
3、广泛宣传引导。
在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区树立标牌,在项目区的村组通过公告栏、 墙报、横幅等加强宣传,及时总结发展农业产业好经验、好做法、好 典型,大力宣传发展农业产业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成效,积极调动各方 参与发展农业产业,营造发展农业产业的浓厚舆论氛围,扩大社会影 响。
4、落实扶持政策。
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 将整合资金重点投向特色农业产业 形成合力,放大资金聚合效应,大幅度提升产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 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引领和杠杆作用。
在有关农业项目和专项资金安排上, 优先向贫困村、 贫困户倾斜。
把握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谋划扶持产业发展的项目和措施,加 大扶贫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5、加强督查验收。
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农业产业工作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 督促整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每月一检查,每季一督查,半 年一总结,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认真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有关资料, 包括物资采购手续, 发放凭证, 开展工作的照片等生产结束后,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生产现场进行 验收,并做好汇总考核评价上报等工作,在发展生产过程中,不按技 术要求,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由纪检监察部门予以查处, 确保 2018 年如期脱贫摘帽。
2019年国家对农业方面有哪些扶贫政策_农业部关于产业扶贫政策的解读
农业部关于产业扶贫政策的解读导语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我部认真贯彻中央 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立足贫困地区发展实际,采取超常规措施,努力促进贫困地 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一、关于大力培养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是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 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 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 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
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积极引导龙头企业 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行业、资 金、技术等方面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培植产业基础、注入稀 缺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拓宽增收门路。
2017 年 3 月,农业部在河北阜平召开环京津农业扶贫对接 会,会同北京、天津两市,组织 120 多家企业、经销商和批 发市场对接环京津 28 个贫困县, 签署各类合作协议 168 个, 有力促进了当地产业扶贫工作。
近两年,农业部还组织企业与西藏、南疆方面对接,在特色 品种保护开发、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品牌提升、市场销售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
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 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 业在产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直接投资建基地、联合兴 办加工、产销对接、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促进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
二、关于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产业扶贫优惠政策 2016 年 9 月,印发《农业部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 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 (农计发 〔2016〕 94 号) ,明确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 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项目 资金安排上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力度。
据初步统计,2016 年,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累计安排 14 个 片区各类农业资金约 270 亿元,主要用于种子工程、畜禽水 产良种工程、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 系、退牧还草、农村沼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棉油高产创 建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财政 专项,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农民 收入的增加。
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利用现有项目和资金渠道,积极 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倾斜支持力度,为当地产业扶贫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 关于促进“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 形成“一村一品” 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2016 年,农业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系统总结河北平泉食 用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带动脱贫的经验做法,形成《发 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精准脱贫的范例》报告,同时面向全国 再筛选一批优秀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范例。
2016 年 12 月开始,农业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系列产业 扶贫现场观摩活动,对全国贫困县党政负责同志开展培训, 现场观摩产业扶贫范例,通过集中讲授、经验交流、媒体宣 传等形式,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达到解惑、释疑、增信心、 强能力的目的,切实指导各地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助推 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此外, 开展新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 其中近 30% 的示范村镇位于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 服水土、接地气的产业扶贫案例,推进贫困地区“一村一品” 发展, 实行整村推进、 整体开发, 一村带多村、 多村连成片, 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四、关于拓宽贫困地区贫困户增收渠道,从被动“输血”向 主动“造血”转变一是通过总结推广宣传直接帮扶、订单帮扶、股权收益、信 贷收益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 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指导贫困地区贫困户、 村集体、 企业建立多方受益机制, 把带动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安排产业扶 贫项目的前置条件,通过项目牵引,把贫困户“粘”在产业链 上。
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会 同财政部重点面向种养大户、 家庭农场主、 农民合作社骨干、 农业社会
福建农作物种植结构
本文2023-11-08 10:10: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5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