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生平事迹
弗洛伊德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
(1895)、
《梦的解释》
(1900)、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1、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3、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3、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后期(8月-1岁) ——吞咽咀嚼吞食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扩展资料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可和批评:
1、优势
弗洛伊德的观察为后来的人格理论和研究确立了方向。在他之后的多数人格理论家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借用了重要的精神分析的概念和假设,建立了自己的理论。
弗洛伊德被公认为建立心理治疗体系的第一人。没有弗洛伊德,心理治疗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这样。诸如自由联想、催眠和释梦之类的方法,已经成为许多治疗师的标准工具。
调查发现,为数众多的年轻的或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认为自己的取向是“精神分析的”。人们认为弗洛伊德推广了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和概念并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心理学者今天研究的许多课题都源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尽管它们不再具有弗洛伊德风味。
2、批评
弗洛伊德可能见过其他人的著作。在弗洛伊德的工作之前,许多“弗洛伊德”思想就曾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弗洛伊德捍卫者认为,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许多零散观点组织成一套人类行为理论的人。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提出的许多假设是不可能验证的,支持者认为不能指责他不努力寻找证据支持其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他的理论的很多部分都是“发现”是他在精神分析的各个阶段仔细考察患者的陈述后得出的结果。一些批评针对弗洛伊德理论强调的重点和他的理论色调。他们认为弗洛伊德忽视或低估了人格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
另一些人不同意弗洛伊德只强调本能,而不考虑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重要影响。还有人认为,弗洛伊德倾向于关注人格障碍,而不是日常的心理机能和人格的积极面。
弗洛依德终生都在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1856~1939),早年是癔病的研究,并提出催眠疗法来宣泄压抑的情绪,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关于发病机制,有两种较有影响力的猜测,一种是原始的应激现象,表现在极度兴奋,比如大喊大叫,捶胸顿足;一种是极度的压抑,比如木僵、瘫痪。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弗洛伊德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其后在阐述自恋现象时,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两种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观点,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理论的阶段学说,也就是力比多的发展阶段,此前先解释两个名词;一个是力多比,弗洛伊德称之为性原欲,性力,即性本能的一种内在的、原发的动能、力量;另个一次词是后续将会提到的“固着”,是指力比多在人生发展阶段的停顿,即某一个阶段力比多受到某种原因的阻碍而没有得到合理释放而潜伏卷曲于某一方面,因此造成身心的一系列问题和障碍等。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第一个阶段---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后所作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寻求快乐。吸吮行为是最使幼儿感到快乐的行为,满足了口唇性感区的要求,婴儿儿得到一种愉快体验,这个阶段婴儿通过吮吸、咬和吞咽等来满足需要,分为两个亚阶段,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得到满足,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就会表现出酗酒、暴饮暴食等行为。
第二个阶段---肛门期,这一阶段力比多与肛门联系起来,性感区由唇和舌发展到肛门和大肠,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种快乐,因为在排泄时会有一种紧张消除的快乐之感,也叫肛门受虐狂性阶段。在肛门阶段产生固着,就会形成肛门性格,一类是肛门保护型,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另一类是肛门驱逐型,表现为不整洁、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第三个阶段---性器期,在这个阶段,力比多指向了生殖器区域。由于此时男女的生理特征不同,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即“恋母情节”也叫俄狄浦斯情节,一种“恋父情节”,也叫厄勒克特拉情结,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会对父亲的发型、打扮模仿以寻求母亲的关注;女孩儿把妈妈的化妆品、口红、高跟鞋、裙子等往自己身上套弄吸引父亲的注意。这个阶段父母要对孩子的性别意识进行引导,防止以后出现“同性恋”“双性恋”等(不存在歧视)。
第四个阶段---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把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如学校里的功课学习上,良好的习惯形成上,他们把自己局限于全部是女性或全部是男性的群体里,正是如此,弗洛伊德才把它称为”潜伏期“。
第五个阶段---生殖阶段,弗洛伊德把口唇、肛门、性器三个阶段称为前性阶段,在此阶段的性活动是由自发性欲所引起的,孩子们追求的是身体的愉快。潜伏期之后称为青春期,产生第二次性欲的冲动,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器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以上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学的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所以父母一定要注重这三个阶段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贯耳的重量级人物,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人物,有着突破性的贡献。弗洛伊德有一位真正的传人,就是弗洛姆。二人都姓弗,都是弗家班。弗洛姆是国际知名的美籍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弗洛伊德的著作有:
1、《歇斯底里症研究》,与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2、《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3、《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4、《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5、《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6、《论自恋》(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7、《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8、《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9、《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10、《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11、《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12、《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至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弗洛伊德的生平事迹
本文2023-11-08 10:05: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