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下我家族的问题,懂历史的哥哥姐姐回答下,小女子重谢!
纳兰姓起源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 满洲叶赫地区的纳兰氏,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来,灭了女真的纳兰部,占其领地,遂以纳兰为姓。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后举族迁至叶赫河岸,号"叶赫国",地处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镇一带,后人称此支纳兰氏为叶赫那拉氏。 明初时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叶赫部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领金台什,继兄之后成为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生子皇太极,即其后的清太宗。因而,纳兰氏族与清皇室有姻戚关系。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攻伐叶赫,金台什战败后自焚未成,被绞杀,其子降,后授三等副将,其族世袭佐领,为后金及清王朝屡立战功,为满洲八大贵族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进士,时年二十二岁,后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武官正三品。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患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葬于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清词三大家"。
在短暂的三十一载生涯中,纳兰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而今流传最广的是其词。24岁时,纳兰性德将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再后世将逸散在其友人著作中的纳兰作品汇整,纳兰词现存世349首。
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伉俪情深,不期婚后三年妻子亡故,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继娶官氏,赐淑人。其有妾颜氏,后又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纳兰明珠:
个人魅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满汉文化,做事干练,对人热情,能言善辩、正直不阿(早年),不惟权贵而又忠贞不虞,所以才能在康熙如此一代名君下仍有如此作为,历任刑部、兵部、吏部、礼部尚书,而后在“相位”二十载。
纳兰明珠,是满洲正黄旗人,家族虽为清之望族叶赫氏,却几乎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叶赫氏在康熙年间益以没落,明珠也仅仅从其父继承到侍卫名而以,从此靠其双手打下一片天地。明珠之岳父乃多尔衮亲弟英亲王阿济格,此人战功无数,但狂妄自大,自多尔衮死后继续无法无天,顺治为除此大患,将其与已得亲王爵的三子赐死,得公爵位的二子削爵,其余人一律扁为庶民。明珠与其女的婚姻,非但没有给他丝毫好处,还给他的前途带来了那么一些黑暗。但纳兰明珠始终是个璀璨的明珠,黑暗终究是掩盖不住光芒的。
明珠之罪名虽为朋党,但其的忠心却是可鉴的,他对清王朝付出了几乎一切,但在位及人臣之时,却为了家族复兴留下了永久的骂名,也成为了他永久的痛。他在三藩做大,毫不顾及自身,毅然上书议撤三藩,为收复台湾更以身入虎口,为抗击外敌,深入敌区,做为一位文官,是不易的,做为臣子,是尽忠的。而其能力还不仅仅在此。
纳兰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而后更赐三眼花翎,在“相位”二十载,其能力可见一斑。
纳兰世家
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 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其子尼雅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在满洲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 录章京(骑都尉)。尼雅韩妻墨尔齐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卫,従銮仪卫治仪 正迁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 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 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 女。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17岁入太学读 书,18岁中举,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三等侍卫,以后升二等侍卫,再升为一 等侍卫。他作为乾清宫侍卫,于皇帝左右,随侍扈従,由于才华出众,为皇上看重,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纳兰性德17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关氏。纳兰性德有三子,长子富格为侧室颜氏所出,次子富尔敦为卢氏所出,三子富森为沈宛出。其孙名瞻岱。
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复。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生耿氏。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従“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 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纳兰
永寿于十六岁任佐领、侍卫,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寿娶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来做了乾隆弘历的舒妃。
纳兰永福与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内务府总管。他因与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亲缘关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谋取皇位,结怨于皇四子胤祯,成为雍正的政敌,为其所恶,被革职。后任盛京户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纳兰瞻岱为纳兰性德之孙,官至乾隆朝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提督直隶总兵都督同 知。并追赠其父福格为光禄大夫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又晋赠光禄大夫提督直隶总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卢氏,生母颜氏也“并诰赠一品夫人”。
纳兰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 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 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丹东宽甸的满族杨姓有两个家族。
一家是尼玛察 氏在哪一旗我不清楚。
另一家是叶赫那拉 氏丹东附近的多数在正白旗,也有在正蓝的。
两家都取杨姓。现在你给的线索无法区分你是哪个家族的。
你家家谱这东西在网上找不到,你必须回老家问老一代长辈,比如你爷爷啊,你爷爷的兄弟啊,或者你姑奶奶啊,或者远房的叔伯爷爷。这些人也许知道你家家谱存放在哪个远亲家。
《叶赫那拉杨姓家谱》目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有一份,在南京另一族人家里有副本,但都与丹东的叶赫那拉杨姓是很远的远亲。北京曹雪芹博物馆有另一份《叶赫那拉那姓家谱》与丹东的叶赫那拉杨姓则是更远的远亲(从康熙年间就分支了)。再就是在吉林长春市图书馆收藏有《叶赫那拉家程》一份。
慈禧是中国少数几个对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女性之一。她的人生走向似乎验证了祖先的诅咒。叶赫那拉什和爱新觉罗仕之间存在怎样的深仇大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家族诅咒?
明朝末年,爱新觉罗氏族逐渐壮大,但草原上首领部落太多,稍有不慎就会被其他部落取代。这个时候努尔哈赤用的是历代皇帝采用的方法,通过婚姻来确保自己的强势地位。叶那拉族足够强大,婚姻关系源远流长,是爱新觉罗氏的首选。两家永远和睦相处,整个大草原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正如努尔哈赤所料,叶赫那拉尽全力帮助爱新觉罗氏族,无论是对北方民族的统治,还是对明军的打击,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叶赫那拉对爱新觉罗氏的帮助,就没有后来的大清国。然而,戚宗政的新书网刚刚结束与明军的战斗,硝烟依然弥漫。爱新觉罗一族把火对准了叶赫那拉一族,着实让叶赫部措手不及。
努尔哈赤没有进一步围攻叶氏家族,而是跪在城门口,请求叶氏部落首领金太吉让他们主动投降。努尔哈赤认为,只有统一了女真,才能彻底打败明朝,建立统一的政权。
然而,金泰吉拒绝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意被统治,更不愿意被像艾辛吉奥罗这样的人统治,于是双方打了起来。雅赫部落失守后,被努尔哈赤杀害的人不计其数。金太吉气愤地说,叶赫那拉和艾辛吉欧罗不和,哪怕家里只有一个女孩,艾辛吉欧罗也会被灭。而这种诅咒般的遗言,恰好在慈禧身上实现了。
一、矛盾:
1两个家族的恩怨
叶赫纳拉氏因诞育了皇太极,成为清朝最为尊贵的开国皇后。但是不知何时,谣言渐起,传说清朝祖制,宫中后妃不选叶赫。还附会说当年慈禧进宫的时候没有被选为皇后,只是选为地位很低的嫔,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果真如此,那将是怎样的一种世仇呀?这两个家族真有这样深的冤仇吗?
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女真也在其中。到明朝时,女真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分。
明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在绥芬河流域设置建州卫,后来又任命努尔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两卫辗转迁徙,都迁到了以今新宾老城为中心的地方,后又分出了建州右卫,这样就形成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叶赫是海西四部之一,与其它几部一起生活在今辽宁开原以北至松花江大曲折处。叶赫先世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后来灭掉扈伦纳拉部,改姓纳拉氏。纳拉是太阳的意思。明朝,叶赫的两个后裔清佳努和扬吉努为首领,他们依险筑城,称雄于海西女真。
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叶赫与建州在语言、服饰等方面基本相同。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攻下了叶赫城,叶赫首领金台石被捉。据说,金台石临死时大喊:我生前不能存叶赫,死后有知,一定不使叶赫绝种,即使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雪恨!也许以这个传说为蓝本,传出了清廷宫中后妃不选叶赫的祖制。
2世仇
两部成仇
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右卫的王杲和儿子阿台反叛明朝,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围剿古勒寨,把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父子给误杀了。努尔哈赤异常愤怒。虽然明朝给了他30匹马,30道敕书,并让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一职。但是,这些终难平复他心中的怒火,努尔哈赤用他祖父留下的十三副兵甲,拉起了一支队伍,在赫图阿拉起兵。
一天,努尔哈赤经过叶赫寨,叶赫的首领扬吉努提出,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努尔哈赤答应了。不久,扬吉努兄弟因触犯明朝,被朝廷设计诱杀。他们的儿子布斋和纳林布禄分别继为贝勒。万历十六年(1588),扬吉努的儿子纳林布禄实践其父生前许下的婚约,把14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为妻。扬吉努的小女儿就是叶赫纳拉氏,名孟古姐姐。据说,孟古姐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庄敬聪惠,词气婉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言,耳无妄听,口无妄言,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侍奉努尔哈赤。这可能有溢美之辞,但是至少说明孟古姐姐确实端庄、贤惠,要不然她也不可能得到努尔哈赤那样多的宠爱。她生下了皇太极,皇太极继位后被追谥为孝慈高皇后。
叶赫与建州联姻时,尽管可能有些私心,但至少表明那个时候两个部落、两个家族的关系还是融洽的。
努尔哈赤起兵以后,一路胜利进军,势力逐渐壮大。叶赫感到自己的优势受到了威胁。再者,明代与女真的贸易往来频繁,以开原为贸易基地,女真各部的马匹、貂皮、参、松、榛、蘑菇等重要物产,关内各省的手工业产品都在这里交易,沿途的乌拉、辉发等部就可以凭借地理优势从中取利。尤其是叶赫、哈达两部,叶赫市在镇北关,称北关,哈达市在开原的广顺关,称为南关,一北一南,稳享开原贸易之利。努尔哈赤起兵以后,掐断开原与北方各部的通道,这给南北两关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两地萧条了下去。
但是此时在叶赫首领看来,努尔哈赤还羽翼未丰,势力不够强大,扼制其势头还是可以做到的。于是派了两个使者去跟努尔哈赤说,你的地多,我的地少,你把额尔敏、扎库木两个地方任选一处分给我们吧。一路凯歌高唱的努尔哈赤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待遇,火冒三丈,下令驱逐了两个使者。
叶赫觉得凭借自己一部的力量太单薄,不能压服努尔哈赤,于是联合哈达和辉发,共同遣使去向努尔哈赤施加压力。尽管叶赫是努尔哈赤妻子的娘家,但是努尔哈赤丝毫没有屈从,不屑地说,我的父祖被明朝杀了,他们不但将我父祖的遗体还给我,还给我敕书、马匹,又授予我左卫都督,不久又授予我龙虎将军,每年给我金币。你们的父亲也被明朝杀了,可是你们收了他的遗骸吗?努尔哈赤说得慷慨激昂,并将这个意思写成书信,派人去当着纳林布禄兄弟的面宣读。这下,叶赫知道劝说是根本没有用的。
于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派兵袭击建州的村寨。但努尔哈赤没有退缩,他率军进攻了哈达部的富尔佳齐寨,并且大获全胜。同年九月,叶赫又纠结了哈达、乌拉、辉发、朱舍里、纳殷、科尔沁、锡伯、封尔察,一共九部,兵力多达三万,兵分三路,向建州的古勒寨挺进。行军到达古勒山,努尔哈赤用计诱敌,击败了叶赫九部联军,大获全胜。叶赫首领之一的布斋被杀。纳林布禄见其兄被杀,吓得跌下马来,被手下救了回去。有人说,后来纳林布禄向努尔哈赤要布斋的尸体,努尔哈赤仇恨已极,亲自将布斋的尸体割下一半,给了纳林布禄。纳林布禄受了这等侮辱,日夜啼哭,不久就抑郁而死了。从此,叶赫与建州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经过这次战争,努尔哈赤杀敌4000人,缴获战马3000匹,铠甲1000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叶赫部的布斋和纳林布禄死后,布斋的儿子布扬古、纳林布禄的弟弟金台石继为贝勒。
万历二十五年(1597),布扬古表示愿意将他的妹妹嫁给努尔哈赤为妻,金台石也表示愿意将女儿嫁给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为妻。叶赫想通过再次结为姻亲,改善与建州的关系。但是,仇恨实在太深了,以至于连表面上的妥协都很难做到。金台石回想起两个哥哥的惨死,就没有办法打开心中的结,最后将许给代善的女儿嫁给了蒙古喀尔喀部贝勒介寨,违背了盟约。
万历三十一年(1603)九月,因心爱的妻子孟古姐姐,也就是皇太极的母亲病危,想见自己的母亲,努尔哈赤特遣使到叶赫迎接岳母。金台石不允许,只派了孟古姐姐乳母的丈夫南太前往探视。努尔哈赤非常气愤,斥责叶赫:无故抢掠属于我的布察寨,又率九姓之国,合兵进攻我。兵败之后你们自认伏输,杀牛马祭天地,欲结为婚姻。但是却背弃盟约,将许给我国的女儿嫁给了蒙古。现在我的大妃生了病,想和自己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你们竟然不许!连这么一点点关系也要断绝吗?并宣布从此我们两国又是仇国了,他将向叶赫兴师问罪,抢夺城池。孟古姐姐不久去世,努尔哈赤极度悲伤,三年之后才下葬,葬于尼雅山岗。建州与叶赫的仇恨又增加了一层。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孟古姐姐去世后的第二年,努尔哈赤出兵攻打叶赫,拿下了两个城池、七个村寨,俘获了2000多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努尔哈赤消灭了乌拉,乌拉贝勒布占泰逃往叶赫。努尔哈赤多次索取,叶赫置之不理。九月,努尔哈赤率军四万进攻叶赫,攻下了大小城池、村寨19处,全胜而归。
满族人大多数改姓了,而且你问的也有问题,没有“姓”纳兰德,满族人没有“姓”只有“氏”,所以他们“称名不举姓”,而且“氏”也不管在名前。就像明珠,他就叫明珠,而不叫“纳兰明珠”,和绅,他就叫和绅,你听说过有人叫他“钮钴禄·和绅”吗?纳兰性德单说,他只说称呼氏,是因为“性德”是他老爹给他取的汉名,所以他“纳兰性德”实际是个汉名,自然要称呼姓氏。
你问的纳兰氏,就是前清八大氏族之一的叶赫那拉氏,但是现在满族人都改姓了,一种是“以名为姓”,就是把名字的第一个字当姓,你可以想像成明珠改姓“明”,但是这就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他的后代还姓明,一种就是他的后代还是“以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为姓”,就出现了儿子与老子姓氏不同的现象。就像我的一个蒙古族同学,他爸姓韩,他姓那。第二种是“以氏为姓”,即以氏的第一个字或相近字为姓,这也占大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叶赫那拉氏的人都改姓“叶”,就像富察氏改姓“富”,乌拉那拉氏改姓“乌”等。
所以,就算是统计局和档案处也统计不出有多少人姓纳兰,除非那些人一一说出自己的满族老姓氏,所以,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得出结果的答案。
至于分布,除非你找到了叶赫那拉氏那支的各族族谱,或者查阅相关档案,但这都是不切实际的事,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叶赫那拉当时和努尔哈赤打仗时活下来的人只占极少数,所以通过查活下来的有数的几个人去了哪里再去查他们的后代可能会知道,但是这工程浩大,恕我能力有限。
那拉氏就是准确的姓氏,而叶赫等等是部族族名。叶赫那拉氏、乌拉呐喇氏、还有辉发那拉氏都是一个姓氏,都姓那拉,而叶赫,乌拉,辉发都是他们来自的部族。
比如介绍慈禧时完全的介绍应该是叶赫部那拉氏。至于不同的家族, 这些后妃名册上为什么不写明某某是叶赫那拉氏,某某是乌拉那拉。
就像汉语,假设你姓李,来自山西的一个李姓家族。我们在族谱上会写李氏,但不会写山西李氏还是山东李氏。
纳喇氏,亦作那拉氏、纳兰氏、纳拉氏,是满族先世最早的著姓之一,源出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即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那懒氏。辽、金时期,称作拿懒氏、拿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母亲就是拿懒氏。
在蒙古语中的“纳喇”是“太阳”的意思,俄国学者史禄国说满语“纳喇”是“耙子”的意思,显然是错误的。老满语是满族著名学者纳喇·额尔德尼按蒙文满语创建的,其字义仍是“太阳”。
在明朝末年,纳喇氏家族非常强盛,分为五个较大的支脉:
1叶赫纳喇氏:
叶赫那拉氏是明朝末期叶赫国主之族,下辖十五部。其先世本为蒙古族土默特氏,后灭扈伦纳拉部,占据其地,遂改姓纳喇,自号叶赫那拉氏。其族世居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包括四平市的广大地区。
当时有叶赫城(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张城(今吉林叶赫河流域)、阿气兰(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苏(今吉林伊通)、吉当阿(今吉林伊通)、雅哈(今吉林四平)、黑尔苏(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阿敦(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喀布齐赉(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东北一百五十公里处)、俄吉岱(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东一百五十公里处)、扎济里城(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侧)、彝巴丹(今吉林伊通河流域)等地区。
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叶赫纳喇氏族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姓那氏、叶氏,额驸苏纳之族则冠苏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孝慈高皇后、侧妃,金太宗继妃、侧妃,乾隆大帝贵妃,咸丰皇帝孝钦显皇后,光绪皇帝孝定景皇后。
2乌喇纳喇氏:
乌喇纳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乌喇部遗族,与哈达纳喇同祖,即纳齐布禄之裔、乌喇部长之后。世居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松花江流域、拉发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双阳县境,其时辖境还包括乌喇乌喇(今吉林永吉)、宜罕和林(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金州(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孙扎泰(今吉林市南部)、鄂漠(今吉林市东北部)、优哈尔(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等城寨。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613年),清太祖亲征,乌喇部被彻底兼并。其后多冠汉姓赵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大妃,金太宗继妃,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乾隆大帝皇后。
3哈达纳喇氏:
哈达纳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龙虎将军王台(万)之后裔,世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哈达(今辽宁开原)一带。当时还拥有哈达城(今辽宁西丰)、绥哈(今吉林市西二十五公里处)、柴河寨、富家儿齐(皆在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城寨。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继妃,哈达国汗,明龙虎将军王台。
4辉发纳喇氏:
辉发纳喇氏本来是黑龙江流域女真尼马察部的一支,原姓为益克德里氏。后迁徙定居于辉发河,其始祖昂古里、星古里曾得到当地扈伦部纳喇氏噶扬噶图墨土的帮助,因此宰七牛祭天,改姓为纳喇氏,世居今吉林省的柳河、辉发河及沙河下游地区,当时还拥有辉发(今吉林辉南)、多璧等城寨。后多冠汉姓为施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辉发部酋长旺吉努,扎尔固齐三檀,十六大臣之一的副都统议政大臣萨翰,议政大臣费扬武,因沽名钓誉被革职的山西巡抚诺岷,热河都统才子麒庆。
5其他纳喇氏:
高丽那氏是清乾隆大帝赐姓为纳喇氏的。还有蒙古族纳喇氏,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朝蒙古籍者,世居阿尔巴噶,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吉林省西部一带)等地区。
纳喇氏的各支派之间绝大部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可以通婚。其所冠汉字姓氏主要有那氏、纳氏、南氏、叶氏、白氏、姚氏、张氏、赵氏、苏氏、安氏、罗氏、何氏、陈氏、黄氏、施氏等。
扩展资料:
那拉氏,又译纳喇氏、纳兰氏,满族人的姓氏之一,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
至明末,那拉氏分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乌拉那拉氏和同祖的哈达那拉氏被称为“同姓那拉”,原姓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氏和原姓益克得里氏的辉发那拉氏被称为“异姓那拉”。
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也说明那拉氏并非同源。
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
历史名人:
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清朝康熙时期重臣。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清代词作家,纳兰明珠之子。
叶赫那拉东哥(叶赫那拉氏):叶赫老女,满族第一美女。
清朝帝王的后宫中,有许多后妃都出自那拉氏一族:
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叶赫那喇氏)、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
清太宗:太宗继妃(乌喇那喇氏)、太宗侧妃(叶赫那喇氏)
清世祖:世祖庶妃克里纳喇福晋(克里纳喇氏)
清圣祖:惠妃(叶赫那喇氏)、通嫔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喇那那喇氏)
清高宗:纯帝继皇后(辉发那喇氏)、舒妃(叶赫那喇氏)
清宣宗:和妃(辉发那喇氏)
清文宗:孝钦显皇后(叶赫那喇氏)、璷妃、璹嫔
清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喇氏)
参考资料:
那拉氏-
我们都知道,清朝灭亡之后,那些满清贵族就隐姓埋名生存了下来。如今在娱乐圈,有些明星就是他们的后裔。因为民族很多,所以大家知道我国的各种文化都是不同的。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以及大家不一样的美食。而明星里面出身在少数民族的也很多了。
叶赫那拉氏——那英首先要说的就是唱歌界的大姐大那英。一直稳坐实力派歌手和导师等名号了的她,不仅在娱乐圈中受到很多明星艺人的尊重和喜爱,同时也拥有一大批数不清的歌迷。她的人气与热度都非常高。而那英其实是有叶赫那拉氏这一贵族血脉。
这个是很早的清朝的一些贵族的姓氏了。而最熟悉的就是慈溪,她也是这个姓氏的,因此说那英流着当年的皇族后代的血,也是肯定的了。
那英是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满族,“那”是典型的满族姓。那英的父亲叫那红生,她是叶赫那拉氏,父亲那红生是位著名的满族医生,据说,他们祖上三代均为宫廷御医。
瓜尔佳尔氏——关晓彤关晓彤是童星出道,从小火到大。她不仅人长得漂亮,演技也十分了得。这些年来,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今天的地位。另外,关晓彤拍戏也不耽误学习,考入了北京**学院。其实关晓彤出生于一个文艺世家,他的父亲也是演员。
作为娱乐圈里的当红小花,关晓彤拥有很高的热度和名气。而且在出道以来也参演了很多的影视作品,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了解关晓彤的人都知道,她是满族人也是瓜尔佳氏后人。
关晓彤姓瓜尔佳尔氏,大概是因为瓜尔佳氏的子孙都比较才华横溢,在满清的二百六十年间,爱新觉罗王族经常与瓜尔佳氏通婚,这个姓氏在古代也是很有名的!
乌拉那拉氏——吴京吴京在娱乐圈一直是一个铁血男人的形象,很多人只认为他是一个武术明星而已,其实他的性格跟**里的差别不大,此前吴京参加一些综艺真人秀也能看出,吴京就这样。
有人说,关晓彤是贵族,那英是大贵族,而吴京的姓氏一出来,这两个贵族都俯首称臣了,因为吴京是乌拉那拉氏!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这个姓氏,近年来一些清宫剧里也无数次提及过这个姓氏。
没错,这是一个皇族的姓氏,当初爱新觉罗氏能成为满族人的首领,也是乌拉那拉氏帮的忙,乌拉那拉氏都有哪些人呢?皇后啊!青樱啊!如懿啊!而吴京是这个姓氏,也真的是让人相当意外啊!
瓜尔佳尔氏——关之琳早期的她凭借“十三姨”一角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让观众记住了这个富有魅力的女明星。虽然关之琳出生在香港,但她是祖籍是辽宁沈阳,算是娱乐圈少有的贵族后人了。那就是关之琳的姓氏。
其实,关之琳的全名应该叫“瓜尔佳·之琳”。她是满族贵族后裔,是流着贵族血液的一代女神,也是标准的东北格格。
关之琳的祖父叫关世栋,字绍武,是东北讲武堂第九期步兵科毕业的学生,关家的家谱全称是《镶蓝旗瓜尔佳氏谱单》,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关之琳的谱系!
佟佳氏——佟大为虽然佟大为现在的家境是平平无奇,但是祖上的门楣却是无人不知,要知道佟大为可是皇族后裔。佟大为是佟佳氏的后代,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元后,康熙爷的生母康熙帝妃子悫惠皇贵妃,道光皇帝第一个皇后孝慎成皇后,咸丰帝妃嫔端恪皇贵妃,这些都是佟佳氏。
不过在现如今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之下,家庭背景不过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之物罢了,要想在人才辈出的娱乐圈扎稳脚跟,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与生俱来的天赋,佟大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家境平凡其貌不扬,但是却是公认的实力派演员。
不过真正令人意外的还得是吴京,别看他平时在**中挥洒男子汉本色,便以为他只是个功夫高强的武打明星。乌拉那拉氏!这个姓在《甄嬛传》中已经有了,反正如果是古代的话,吴京称得上是皇亲国戚!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
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扩展资料: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
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 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
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䜣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
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制度确立: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
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
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
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
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
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
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慈禧
想问下我家族的问题,懂历史的哥哥姐姐回答下,小女子重谢!
本文2023-11-08 09:22: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