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中四姑娘山和巴乃的张家古楼机关有什么关联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盗墓笔记中四姑娘山和巴乃的张家古楼机关有什么关联,第1张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张作霖打算把坐落在海城境内的张家坟茔迁到外地,便委托姐夫吴永恩择地建坟。吴永恩带着著名的风水先生在锦县(今凌海市)驿马坊村西觅得此地后,由张作霖出资买下了周围土地40垧,建起张家坟地。民国二年,张作霖把其母遗骨由黑山县移葬此地,立为主坟,后其妻 赵氏(张学良生母)也移葬于此。坟茔占地约15亩,坟茔外有五六垧果树,周围是耕地。

民国之初,张作霖刚刚发迹,对茔地未能大兴土木,只是稍具轮廓。当张作霖由师长而升任督军再兼省长时,官位显赫,自以为是茔地之灵,于是大兴土木,美化茔地,以壮观瞻。在茔地四周砌成花墙,墓门前边立了牌坊及凉亭。茔地门前,立有两根粗大的石柱,石柱顶上镌有石狮子。茔地坟前立了两甬巨型座碑,碑文清晰隽永,意在纪事颂德。

后来张作霖发迹,由“东北王”一跃封为全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后,旨意在抚顺章党附近,选有傍山依水、风景优美、地形出众之处,按照过去皇帝登基就位始修陵墓之例,也大兴土木,兴修元帅林。以北陵为模式,从北平西郊石景山隆恩寺以及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太等人的墓地运来一些石马、石狮子以及翁仲等62件,建筑非常雄伟壮观,想以此作为葬身之处。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迫由北平退回奉天,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灵柩停放在沈阳东关珠林寺内暂厝,待抚顺元帅林修成后再行安葬。“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入沈阳,元帅林被迫停工,张作霖安葬元帅林一事搁浅。

在西安事变前夕,吴永恩之子吴廷奎随张学良在西安,张学良告诉他回沈阳尽快将大帅的灵柩葬于驿马坊茔地,并嘱托其照管好张家坟墓。吴廷奎回来后,会同张氏旧部多方托人与日伪当局及伪满协和会交涉。1937年吴廷奎和张作霖妹妹的儿子重孝护灵,将张作霖的灵柩由沈阳用火车运到羊圈子车站,再由人抬到驿马坊茔地与其妻赵氏合葬。当时张作霖的姐夫吴永恩在驿马坊主持迎灵安葬仪式。迎灵安葬仪式非常隆重,当时的伪报纸报道了这一移灵事件。此后吴廷奎也给张氏看管坟墓。

以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同时经过大自然的风剥雨蚀,茔地杂草丛生,一片荒凉,除两甬座碑外,其他建筑均倒塌毁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作霖墓园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8月,锦州市人民政府将张作霖茔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雕作一花岗岩标牌立于园中,阴刻魏碑体“张作霖墓园”。 1985年后,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府3次拨款,责成锦县县委统战部会同有关部门主持维修。经过3次修缮,张氏墓园愈发显得肃穆森严。 张作霖墓园业经地方政府大力修缮的消息很快传到海内外,并吸引了张氏旧部及海外张家后人。1986年7月,张学良将军旧部荆有岩、胡震、惠德安、郑殿起4位老人,专程来到石山镇驿马坊村,祭扫张氏墓园。1986年10月2日,张学良将军的侄女张闾衡女士、侄子张同光先生及夫人,分别从香港、巴西前来祭祖。1987年5月,张学良将军的堂弟张学文,偕夫人王文瑞及子女,在张学思夫人、全国政协委员谢雪萍的陪同下也来祭扫墓园。张氏后人深深感谢地方政府对张家墓园的修缮。据有关人士透露,上个世纪90年代少帅张学良也曾打算回国扫墓,但因故未能成行。如今少帅已然仙逝,扫墓便成终生憾事了。

千百年来,沅州张家,金城一脉,名门望族,万石家声。今天,探秘沅州张家过去千年,就张家置物业祭田、学田分布,细细为你道来。敬请宗亲你,分享华夏神州:

古人云:“士无田不祭。”张家,历代先贤,敬畏祖先,广积田土,富甲一方,人才辈出。仅始祖金城公,选葬桃溪,七百多年,张氏庄屋,南宋至明初,桃溪置业,不完全统计,共田百零四丘。芷江建祠总负责人、宗长张明权及张宝林、张良淼,他们回忆说:“六朝祭田,逐年添置,到民国中期,桃溪有上千亩水田及周边山岗。张家在桃溪,具体置业多少?张家族谱,也只是阶段性的修谱时,简单记了一下。解放初期,详细情况,也搞不清楚了。”

为迁沅始祖金城公守陵墓的宋家,过去称“宋庄主”,现代庄主宋纪和老人,口述:“张家,时常买田买地,增加庄田、祭田、物业,才形成了千百年来的桃溪——‘张氏庄屋'霸业,交给我们宋家管理,长达七百多年的岁月矣。”

谱书总发行人兼秘书长张成建,他介绍:“金城公生前,曾亲口封宋家,辈辈有人。也就是说,每一辈一个男丁。千百年来,宋家历代单传至今。宋家一代一代居住在张家的庄屋,管理张家的庄屋田地、山林和物业。每年,清明前,宋家人为金城公墓,清理坟上杂草,管理陵墓及周边山林,守墓七百多年如一日,坚守到今天。”

芷江宗祠施工主要负责人宗长良淼、宝林,他俩说:“过去,张家先祖,去世葬在哪里,就在哪里购置祭田,成为后人自觉的一项祭祀行为习俗。”宗长张云、成宝、学海、良其、明均、坤林、张伟、建华,说道:“柳树坪一带,都是宗祠的祭田。”又说道:“窑湾塘月亮山小溪以东,一条湾八九里路长,一小坝子,数百亩水田,为存翁公和三甲三世祖启贤、启聪、启俊、启敏的祭田。”

河南光山南向店、河南罗山定远、南京句容、湖北黄陂张家桥,张氏族谱考证:

1、先祖本是皇帝第五孙子张挥(弓箭发明者),封地河北清河。后繁衍至汉代留侯张良(张子房),张良请大力士刺杀秦始皇未成,辅助汉刘邦夺天下。张良第九代是(重庆)江州令张道陵,之后弃官来江西鹰潭龙虎山创立道教,被尊为张天师。汉留侯第40代孙南京九江道(官名)张铿,忠勇之士。1282年文天祥抗元失败后,就义于北京,当时无人敢收尸,先祖张铿挺身而出,负天祥遗骨,南下天祥家乡吉安安葬,之后,张铿在江西落业。张铿有任道、任远二子,任远九代后,世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元朝时期,繁荣的江西省是中国人口

最多的省。

2、元末,武昌陈友谅与朱元璋及元朝作战争天下,湖北变成中国主战场,社会动荡,湖北人口锐减。朱元璋称帝后,下令强迫人口最多的江西人移民湖北,是中国最大的移民运动。有十三姓130万江西人填湖北,史称“洪武开坎”。官兵捆绑江西人从南昌府出发,经鄱阳湖登船,先到达湖北移民中转站集散地麻城。

3、我们张氏先祖张本卿,随众人被官兵捆绑从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出发,经鄱阳湖登船,先到达湖北中转站麻城。继而迁黄陂(陂东)15里张家桥,黄陂王家河高顶山一带繁衍,在黄陂县城15里附近做木匠。

4、明末李自成起义部队“三杀河南,九洗光州”,战祸与天灾造成当地人烟稀少。顺治十六年(1659年)罗山县仅剩2858人,清廷号召:湖北移民集散地麻城及黄州民众,又开始就近移民至豫南光州(包括光山、罗山、黄川、固始、息县、新县),清廷号召并不强迫迁移。张氏后人在元字辈开始修谱,有张氏兄弟九人,部分在黄陂继续繁衍谋生。其余带着干粮、铁锅和食盐(移民必备三件宝),通过唯一的路经——光黄古道到达豫南,其中问元、楷元张氏二兄弟北迁河南光山南向店做木匠,部分迁河南罗山定远高冲村、碾盘岗一带住居。

5、大约在1920年代,河南光山南向店部分张氏与罗山定远高冲村张氏迁往江南(今南京溧水区、句容等地)。目前湖北黄陂张氏较多、河南光山南向店张氏几百人、河南罗山定远几千人、南京溧水及句容张氏继续开枝散叶。

在元字辈修的家谱:受道治本,弼万一勋,元年文圣,树德维新,克承先绪,远振家声,文炳山斗,士用式尊,念慈天赐,汝亦其亲,同斯倡诈,光耀长明!

张氏光山宗亲2019-8

  檴村砚,是以苏州灵岩山西的村石雕制的砚台。檴村砚质地温润,色泽柔和,滋润胜水,益毫发墨,石性糯而砚锋健,刚柔兼济。  檴村砚在其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别称,诸如吴县澄泥砚、太湖石砚、灵岩石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而2007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却为“藏书澄泥石刻”。其实,将“檴村砚”称作“澄泥石刻”是有悖于史实的。

村之名最早见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清顾震涛《吴门表隐》根据史书记载,对其得名原委作了说明:“村在灵岩山西,即砚石山,又名石城山(《吴越春秋》),有石城(《越绝书》),汉高寓居,卒于此(章怀太子注),石城人思之,共为立嗣(《后汉书》)。本名村,后讹为(见陈其弟《吴中小志丛刊》)。“村”被当地人读如“挖皴”(见陈其弟《吴中小志丛刊》)。又,王子若《摹刻砚史手牍》乙亥年新正十日札云:“……吴中产村研材已久,市人呼为挖皴……”

据史籍记载,村石制砚最早出现于东汉初年。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均引用《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按:虽然《越绝书》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归属向来颇多争议,然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此书原作者为战国时人,至东汉初年又经会稽人袁康、吴平整理,撰写外传,重新编定。)汉代之后,又见于东晋王子年《拾遗记》:“吴郡有砚石山。”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暂未见著录。可见村石在汉代已被用于制砚。(按:“砚”字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砚,石滑也。刘熙《释名》: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至宋代,檴村砚的制作得到较大发展,檴村砚之名频繁见录于宋人著作。宋代米芾《砚史》中便有记载。

元代虽然未见檴村砚记载,但却流传了较多的实物,如双履砚、如意池砚等,说明檴村砚当时有一定的产量。

明代有大量檴村砚流传至今,说明其开采量很大。晚明及清初,檴村砚佳材因大量开采而开始濒临衰竭。及清中期,村石佳材逐渐稀少。

至清末民国初年,村石古坑已取尽,故赵汝珍《古玩指南》云:“江苏苏州灵岩村,最佳者有淡青、鳝鱼黄两种。今者石已取竭,并无新产,而附近之民尚有取他石以制砚,以惑世者,惟伪者多粗糙,且不发墨,以此可分真伪也。”

民国时期因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书写工具也逐渐更新,受新文化影响的市民及学生开始大量使用钢笔等新型文具。但檴村砚销量却不减反增。这种现象看似反常,其实有其合理的原因,一是当时新型书写工具价格不菲,而当时村常石却价格低廉;二是苏州地理位置特殊,它水路既靠大运河又傍大海,陆路紧邻大都市上海,水陆交通便利;三是吴派砚雕艺术经清初顾氏及民国陈端友等人的发扬光大而享誉海内外。

据地质考察,村石是一种太湖地区特有的泥岩,所制砚台有发墨快、不渗水、久贮不涸的优点。地质报告称:“早在一千七百年前,人们就在善人桥一带发现了龙潭组海相段泥岩,于是因材施艺,采石作砚。”( 江苏省第四地质队编写《1/5万区域地质矿产 调查报告 》)泥岩(Mudstone)是一种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可能含有化石。具吸水、粘结、耐火等性能,可用于制砖瓦、制陶等工业。其组成的矿物成分与澄泥砚原料相似,故在质地、性能、外观上看,村石都与人工澄泥有许多共同点。

从石材颜色看,村石基本有青、黄、红、灰四种。人们把前三种分别命名为蟹壳青、鳝鱼黄、虾头红,其中**村石经“煨”的工艺,其外层变成紫色。或许是墨锈遮盖的缘故,或因煨烧工艺所致,在存世的宋、明檴村砚中,常见呈褐**,致使历代流传之檴村砚色彩丰富。但从色相上说村石的纯度不够鲜明,有时颜色之间还有交叉,然而也因此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优质的檴村砚,性若澄泥,柔和细腻,糯而不软,刚而不脆,可塑性很强。其制砚历史虽然悠久,然目前所见,最早仅存宋砚,考其形制,早期以时代风格为主,有抄手、太史、只履、双履等式。明代开始,随形砚逐渐增多,并有一定数量的仿宋式砚。清初顾二娘始创细腻隽永、典雅圆润的“苏派砚雕”风格。晚清王子若利用村石,惟妙惟肖地缩摹了百二十汉碑砚,并摹刻高氏《砚史》,发展了檴村砚的雕刻技巧和表现题材。民国时,吴人陈端友一变为精雕细琢、仿生毕肖的写实风格,此种风格不但直接影响了后世檴村砚雕艺术,流风所及也间接影响了近现代的端砚雕刻艺术。

檴村砚无论从色泽还是石性等方面皆与人工古澄泥相似,故易与人工澄泥混淆,要区别二者是很困难的。但仔细对比,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檴村砚自宋代始为文人称道,目前未发现宋以前檴村砚。故从形制上说檴村砚与澄泥砚的混淆主要发生在唐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二代。

从制作工艺上说,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人工澄泥砚的制作是以湿泥坯用模压、拼接、捏塑等方法成型,再辅以竹刀挖削修整,一般多有“涨泥”现象和竹刀痕,而檴村砚则无;其次,从明清人工澄泥砚看,制作后期大多表面以“压光”技术加工,故外观有一种类似塑料薄膜的亚光(陶砚则无),而檴村砚则有明显的沙砾感;其三,人工澄泥砚在配料中大体均掺入云母粉,一般分布粗细不匀,而檴村砚则大多细而均匀;其四,檴村砚常有异色斑点,砚侧面有与整体不同的异色夹层,一般呈直线形态,新坑还常见石结核体,这种现象在人工澄泥中很少见;其五,檴村砚与人工澄泥相比,手感相对较重;其六,檴村砚如米芾所云古法“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故古砚表面往往有一层“皮壳”,这种表层烧结物经年历岁容易脱落,其脱落处边缘细小而不规则。

由此可见,檴村砚与陶制澄泥砚是不难鉴别的,但为什么会将檴村砚说成是“澄泥砚”呢?

陶制澄泥砚产地主要在绛州(山西新绛)、泽州(山西晋城)、虢州(河南灵宝)、柘沟(山东泗水)等地。由于宋后澄泥的衰落,后人对这名砚的了解日渐匮乏,因此对澄泥砚充满了谜团与误解。清代早期起,就常常有人将苏州檴村砚说成澄泥砚,并将檴村砚细腻、发墨、做工精湛大方的特点安在澄泥砚身上,例如鳝鱼黄、虾头红、蟹壳青等色彩,本是村石的特征,也被说成了澄泥砚的典型色彩,是很大的谬误——澄泥的色彩,其实大多为灰白色,亦有红色,但不典型。村石无论工艺 (苏工雕刻技艺)还是材质,都比大多数澄泥漂亮,只是由于有着类泥的特点而被当成澄泥砚。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檴村砚是苏州特有的石砚,而不是澄泥砚,村石也不能称作澄泥石。应予以正名。作为苏州村石的雕刻艺人,更应尊重历史,绝不能人云亦云。我们有责任将具有悠久历史的檴村砚雕技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期望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让苏州的檴村砚名正言顺地代代相传。

1,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水口张氏:朝鹤忠龙秀,辅遂臣泌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元,家声绵祖泽,懿德复仙元

2,湖南省宁乡县: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贵州省:荣诗承奇,仁能洪道,国均先进世,奇忠赵王姖,天远开绵秀,普打郑昌依

4,江西省赣州市: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

5,江西省武宁县:挥公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监图。必昌崇有

6,四川省:世卫国步元昌茂兴龙吉

7,重庆市:鸿才启世,智胜绍欣;传扬天道,信步乾坤。苍鹰展翅,高远超群;翱翔霄汉,啸傲风云。雄狮过岗,迅猛驰奔;横行原野,威震丛林。狂龙涌浪,广阔无垠;蒸腾甘雨,泽惠黎民

8,江苏省如皋县: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余

9,江苏省丰县:国泰民安,田广文光,敬传祖,继中恒

10,河南省邓州市:明喷文鳯,荣先可绍,一本清传,福泽永继,学定万全

-张姓

收藏手记·文房杂项篇·“袖石”和“山子”

雕有松石人物的寿山石山子 (清) 作者收藏

明代的古董鉴赏活动,在修身悟道理念的导向之下,具有鲜明的博雅清玩的格调。文人们推崇典雅,讲究在赏玩高品位器物中寻求古趣、雅趣和乐趣。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玩石与赏石上。

明代文人喜玩一种“大如拳”的石头,“袍袖所积,惟石而已”,被称之为“袖石”,平日里握在手中摩挲盘玩,朝夕相伴,颐养天和,此风一直延续到清代。明清时代还有一种体量不大、陈列于案头的“石山子”,亦是文人藏家的宠物。“袖石”和“山子”与重器大件相比似乎微不足道,然而这种小玩意却凝结着文人的高雅情调,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在我的藏石中就有这类属于“袖石”、“山子”的古石。

一石为蕉叶绿色,绿中含有暗蓝色条脉,分布有淡**石皮。底座非为原配,但也是红木旧作。石高 11 厘米,长 11 厘米,下宽上窄,山形不突兀,但层次丰富。正面浮雕书屋茅宇、苍松、瀑布,峰岭起伏,深远重叠。侧面石皮处雕篆书铭文“云岫”,背面较平处镌以行书:“白云深处是吾庐,万历辛丑,眉公陈继儒。”陈继儒为有明一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著有《皇明书画史》、《眉公秘笈》、《书画金汤》、《陈眉公全集》等。此人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卒于崇祯十三年(1639 年),“万历辛丑”即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陈眉公 43 岁。眉公初为诸生,寻焚弃儒冠,隐居昆山。亲亡,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白云深处是吾庐”正与他生平经历相符,也道出了他的人生追求。眉公书法苏(东坡)、黄(山谷),石上所镌文字遒劲而又飘逸,与眉公书风并无二致。凡古石玩家都知道,古石上留存的名家款字石铭,即使是只言片字亦胜金玉珠玑。旧时商周青铜器上著铭文一字可值黄金一条,小小“袖石”镌铭如此之多,虽不可与青铜器铭文等量齐观,也是非常难得的。尤其让人喜爱的是此石的形态和色彩。远望端挺如拳,有高士之风,近看包浆光润,色如古玉,撩人心扉。至于石种,我初以为绿端,又有人说它是寿山艾叶绿,也有人说它是青田石中的兰花青田,几位专家各执一词,至今尚无定论。

作者藏带有陈继儒铭文的石山子

此石是本世纪初我在一位姓钱(人称“大钱”)的古玩商那里“淘”来的。大钱专卖古石,因此类藏品奇缺,平日仅摆放几块,孤零零地,还经常断档。据说他的古石大都“淘”之于齐鲁故地,收价不低,卖价就更高了。在他小店最显眼的地方稳坐着一只近 1 米高的崂山绿古石,上有金石家刘喜海的铭文。崂山绿石也叫海底玉,产于山东青岛市崂山,石色如青黛,有淡绿、艳翠之分,属于名贵石玩之清供品。此崂山绿石形态峥嵘,石色墨绿,包浆苍古,确为古石中之上品。大钱对我说“有个美国人已递价 10 万美金”,这就意味着这块石头你不出 10 万美元他是不会出手的。我虽钟情于它,然我无此财力,自知与这宝物无缘。那天我经过大钱的小店只是为了一饱眼福,再欣赏一下这硕大供石,没有想到在他小店的另一头却亮出一只古旧且带有铭文的“袖石”,我立马觉出它的珍稀。此时大钱正在店外与几个同行玩扑克,见我拿起“袖石”观看,便跟了过来,说:“新进的,岫玉的,上面还有字呢!”看来主家对它并没看得太重,铭文上的“陈继儒”因与今人写法有异,他也许没看明白,或者看清了却对陈继儒其人一无所知。也碰巧我带着数千元现款,仅用几分钟的时间便成交了。

我收藏的另一古石高 16 厘米,最宽处11厘米,两面浮雕山水亭舍,远处峰峦叠起,山下山上,栏栅亭屋,山石嶙峋,溪水沦涟,正可谓是“景色秀逸之地,文士隐读之所”。虽为浮雕,但从构图立意上,与明朝画风特别是吴门山水画(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相仿,带有鲜明的明代艺术特征。此石凸起处刻有铭文“嘉靖乙卯小阳日作”,阳作“ ”,为古写。“嘉靖乙卯”为明嘉靖三十四年,即 1555 年。石之通体黑黝如墨,古色莹然,唯无底座。观其石质,似叶腊石范畴,透过外皮包浆有如灯光冻石,给几位玩石的行家看,他们均未能确切地说出其为何等石种,都一致认为此乃明代古石无疑。说来也巧,这块古石的价位和购买经过竟与前者相似,相隔时间也很近,大约是在一个月之内,是我在文化街一个姓张的贩子手里得到的,此人不以卖此为业,看来也是小瞧了此石的身价。

实际上,古代“袖石”和“山子”的价值不在于石头本身,而在于石上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内蕴。尤其是带有名家款字铭的古石,因“石以人为贵”,更有其特殊的文化含量。记得中央电视台 2005 年 3 月的一期《鉴宝》节目,一位持宝人拿出一块带有“允明藏石”印章的明代鸡形灵壁石,石不大,敲有玉声,是持宝人花 5000 美元买的,专家估价40 万元人民币。北京翰海 2006 年春拍中推出一块长 12 厘米的灵壁石山子,雕有铭文,成交价 363 万元。说句实在话,如果让我在大型拍卖会上花大价钱“硬碰硬”地去和别人争抢此类藏品,我还真没那个财力和勇气,但我却在不经意中得到了它们,这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玩收藏,最美之事莫过于“淘”到自己心仪的宝贝了。但“淘”宝是需要文化素养和眼力的。文化素养是在读书学习中逐渐积累的,眼力是一点点熏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玩收藏就是“玩文化”、“玩眼力”,所谓“文眼识古董”说的就是这个理。

盗墓笔记中四姑娘山和巴乃的张家古楼机关有什么关联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张作霖打算把坐落在海城境内的张家坟茔迁到外地,便委托姐夫吴永恩择地建坟。吴永恩带着著名的风水先生在锦县(今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