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及事迹
历史名人有燕太子丹太傅鞠武、北宋官吏鞠咏、清河令鞠常、明代名人鞠钺、鞠部头鞠夫人等。
近现代名人有
鞠鸿佐 鞠永昌 鞠玉心 鞠曦 鞠敏敏 鞠大伟 鞠萍 鞠觉亮
事迹 :首先在先周时期甘肃庆阳的北豳起步逐渐向南迁徙进入关中,大约在东周和春秋时期又发展到山东一带,然后两支鞠姓合流。鞠姓的郡望由先周时期的北豳——战国时期燕国的辽东郡——两汉时期的汝南郡——魏晋时期的东莱郡一直发展到宋元时期的山阳郡。其中,上文提到的东晋初年的东莱太守鞠彭率众迁徙辽东的鞠姓与秦始皇灭燕后在辽东襄平的鞠姓土著再次合流又向北或向东迁徙进入三江平原和高句丽,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满族和朝鲜族的鞠姓。据统计,目前中国朝鲜族的鞠姓已经列入前80位。另据研究发现,隋唐时期在“黑水”(今黑龙江)流域一带出现了一个古部落叫“黑水鞠”,很多探源文章都称“黑水鞠”是满族的直系祖先(有争论,目前尚无定论—编者)。对此《新唐书》记载说:“有鞠,或曰祴(gai平声),居拔野古东北,邻于黠戛斯剑海之濒,有木无草,地多苔。无羊马,人豢鹿若牛马,惟食苔,俗以驾车。又以鹿皮为衣,聚木作屋,尊卑共居”。由此证明这个称为“鞠”的部落历史上确实存在。按照“在我国古代史中,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地处中原的民族和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相互的不间断的迁徙、分衍和融合;同时地处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中原民族的向心力”这一基本理论分析,很显然这个作为古代部落名称的“鞠”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鞠姓相吻合决不是偶然的。
在汝南郡,由于政权的更迭鞠武的直系后代便从躲避转入公开并且定居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休养生息,家族宗属枝系繁茂,汝南郡遂被确定为鞠氏早期的“郡望”一直流传至今。同时汝南郡在其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呈放射状的向全国各地发展,从西汉晚期鞠谭的入仕京城长安,转而因“东平王事件”的牵连又率其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鞠羡、鞠彭、鞠殷祖孙的任职东莱和稍后的鞠璋、鞠延增、鞠彦云祖孙三代在东莱活动的记录以及其他因生活所迫而进行的不见经史传略记载的迁徙都证明了这种分衍的过程。在各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任职导致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的多次人口大灭绝的洗礼中经验证具有强大的生存权和生命力,正是这种因职务升迁而造成的分衍和迁徙使得鞠氏在历次磨难中将仅存的一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得以延续,乃至发展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具有16万(数据来源系转载,不一定准确。笔者认为绝不止这个数字)人口规模的姓氏。
另据研究发现大约在清朝后期的咸丰年间(1860年)关东地区正式向流民开禁,山东百姓由于1855年黄河改道的水患造成大量土地的盐碱化以及农民起义战火的蔓延纷纷涌向开放的关东,大批鞠姓家庭正是在这一时期携妻带子扶老携幼,大多数都是乘小舢板跨越渤海湾从水路闯入关东,这就是东北的绝大部分鞠姓家庭祖籍都来源于山东半岛的原因之所在。笔者的祖上就来自一个叫做“登州府文登县小二甲莱明社”的地方,那时肯定是因为人多地少,无法生存,于是我的先祖便沿着他的先祖开辟的那条海上路线被迫北渡辽东在一个叫“大孤山”的地方第一次落脚,后来又挑着箩筐,一边装着的是一个或几个年幼的娃娃,一边是仅有的一点衣食行囊,几经辗转最后定居在松花江畔。对这渺茫的身世我曾利用过去方便的条件探询过,也曾以“ 祖居文登考无边;横渡辽东大孤山。车马济济阳关道;箩筐楚楚陌路间。老山头下风水地;树影倒挂水瓮前。安得钟馗斩魔刀;砍断喇庙雕翎箭”的诗句来寻根问祖,但是都一无所获。经查询,前面提到的“甲”为保甲,“社”为社仓;社仓是清代保甲制度中的基本单元,有“常则社仓易于醵资,变则团练易于合力”的作用。直到今天在山东东部地区以某某甲命名的村屯仍然很多。据统计,目前山东威海、江苏泰州、河南邓州、东北地区是中华鞠氏的四大集居地,江西和四川也有一定规模的分布。
鞠姓家庭的迁徙过程充满了痛苦与艰辛,他们或避难或躲灾或迫于生计或隐姓埋名。由此在鞠氏家族内部或民间盛传的“鞠麴一家 ”“鞠曲一家”“死鞠活曲”之说绝不是无稽之谈。这种不得已的隐姓埋名改换门庭的作法极大的限制了鞠姓家庭的发展,这应该是鞠姓到目前仍然是小姓的原因之一。但鞠姓先民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他们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终于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繁盛中国大地!
鞠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及事迹
本文2023-09-22 07:42: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