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电白爵山杨氏宗谱?
广东省电白区爵山杨氏始祖—仁寿公
(简介)
据电白爵山清朝谱载:爵山二世祖霆裕公于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从潮州将父母亲仁寿公的遗骸迁葬于电白爵山松柏岚。奉父母亲为爵山开基始祖。遂卜居于爵山,以方便四时奉祀。至今已有829年之久!据爵山杨氏族谱、国志等资料记载:智新公是仁福、仁禄、仁寿等三兄弟的父亲。同出自福建杨时(龟山公)之裔。从生卒年月考证:杨时(龟生公1053——1135);爵山二世祖是宋光宗绍熙间(1190——1194)进入电白爵山开基:1229年爵山三世祖应辰公出生;1256年应辰公登进士第;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科;霆裕公到爵山时,龟山公卒55年。这样智新公应该是杨时之孙辈!即:杨时——(杨迪、杨䢛、杨遹、杨适、杨造)——智新——(仁福、仁禄、仁寿)——霆裕——应辰(生于1229年、1256年登进士第)………
电白爵山,面临南海,爵山杨氏,系出姬姓,自晋伯侨受封于杨,以国为氏,郡属弘农。其裔孙蔓延海内外而播于闽,宋光宗绍兴年间,福建莆田人讳仁寿,乃智新公之三子,宋朝处士,满腹经伦,为避战祸,从福建莆田徙于潮州,其子霆裕奉先灵而再徙电白,卜居爵山,敬父仁寿为电阳爵山始祖。育有三子,均中进士,有“同胞一门连出三进士之美称”,名震电阳,经历宋、元、明、清、民国及共和国成立至今,已近九百年,裔孙发展至30多世,族众已将近二十万,遍布岭南及海内外,
始祖仁寿公及二世祖霆裕公等墓园因年久失修!触目惊心!今逢盛世,政善人和。族中有识、有德贤能之士,组建“爵山杨氏理事总会”,发起重修先祖墓园并隆重祭祀我爵山杨氏始祖仁寿公。各地裔孙,为重振家声,出钱出力,是日佳期已至,族裔万人之众,齐聚爵山祖乡,虔诚祭拜始祖,以慰先祖之英灵,祈先祖佑我爵山杨氏,枝派繁衍,瓜瓞绵绵、人才辈出,团结一致,再创辉煌!
附:(重修电白爵山杨氏大宗祠呼吁书)
重修电白爵山杨氏大宗祠呼吁书 (初稿)
杨锦山撰
杨氏乃中华十大姓氏之一,身出贵胄史载,杨氏源于周之姬氏。周成王封弟叔虞在唐,史称唐叔虞。周康王封唐叔虞次子伯侨为杨侯,地为今山西洪洞县之东南,始以杨氏为姓。
数千年来,杨氏忠心爱国,英才代出,青史留名。东汉震公50岁前穷究学典,设馆授徒,时称“关西孔子”,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为官刚正清廉,史称“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震公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人称为“东汉四世三公”。此后历朝历代,杨氏也是人才辈出,如魏晋时期分掌军国大权的“西晋三杨”;北魏政权中的公室大族杨播兄弟;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隋开国皇帝杨坚;李唐时“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等等,其由东汉震公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传家”和杨家将“忠烈报国”的家门遗风,对后世历代影响深远。 闽邦二世祖时公,北宋大儒、著名理学家、政治家、诗人,程朱理学之承先启后者。时公的道德人品被高度赞誉,朱熹云公: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宋高宗赠言: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李纲赞之: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驾长虹于寥廓,听鸣凤于高岗";文天祥誉其:维我先生,天立作傅。七岁能诗、八岁能赋。五星聚奎,鼻祖为祖。毁弃三经,和议排阻。邹鲁鸿传,道南有补。史留时公程门立雪佳话。时公道德文章,影响至今,其订立的杨氏家规,现被中纪委作为优秀“中国传统家规”向全国推介。
时公裔孙智新公之三子寿公,乃爵山杨氏始祖,其南宋绍兴间年从闽入粤居潮州,二世祖昌爵公再迁居电白爵山。始祖、二世祖二公,秉承杨氏世代清白家风,诗礼传承,耕读持家,父慈子孝,艰苦创业。二世祖教子有义方,育松菴、梅菴、竹菴三公,皆进士,声震朝野。松菴公官至翰林院修撰、湖广经略使,梅菴公官至海北道提举,竹菴公官至高州路教授,爵山杨氏一时为粤西望族。
自此,爵山杨氏立宗族、开枝叶,繁衍生息,瓜瓞绵绵,子孙数万,遍布海内外,开创爵山杨氏八百年宗邦,此诚祖德福荫也。 爵山杨氏源远流长、世系清楚、血脉连贯,可贵者也。自三世祖始,陆续修建始祖和二世祖祠堂,以供祖之牌位、祭祀祖之魂灵、议宗族之事、立宗族之规、倡学重教、化育子弟。经各代先贤苦心经营,始祖、二世祖、三世祖祠堂规模恢宏,祖尝数百石。祠堂香火常年经久不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宗族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所憾者,时代丕变,解放后,杨氏祖祠一时湮没。凝聚数十代祖宗心血、保存数百年之祖祠及文物,毁于一旦。祖宗牌位失供,子孙祭祀无门,祖宗在天之灵何安哉!
官媒《人民日报》刊文称:“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看今日之华厦,不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今欣逢盛世,承祖宗福荫,杨氏子孙为政者俊彦辈出,从商者巨子如云,其他百业者无不各领风骚。若万众一心,投鞭可断流、呼气可成云,重建杨氏祖祠,此其时也!亦盛事也!我辈不为,更待何时!祖祠旧址犹存,面貌还留族谱。我辈祈盼,杨氏子孙之承祖德且急公近义者,运筹帷幄,登高一呼,必响应者众,有钱出钱,有力用力,一番重建维新,祖祠重新落成之日,重新安奉祖宗牌位,重现列祖列宗贞祥,光宗耀祖!则祖宗善幸,子孙善幸。 祖为源头,我为支末。慎终追远,典祀有常。弘扬传统,赤子之情。为祷为祈,祖祠新成。载歌载舞,俎豆馨香。千秋万世,永蒙遗徽。护佑生灵,教化其昌。乐道好礼,同沐祯祥。族邦以昌,子孙以宁。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广西:昭平樟木林:始基贵鸟山,镇守叶联天,正自宗纪定,裔兴家万年,燕翼贻谋远,赞承亦世贤,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
安徽:金寨
安庆太湖县弥陀镇:三清尧舜禹,文茂庭良天,道德自高崇,允宜万善宗,祖章征士法,家学纪时同,宏志期当太,承隆日正中,敬修纯佑命,锡美永来从,发秀方生雅,时逢开泰运
浙江衢州定阳:乾元支派,泰元支派阳春布德泽万象尽皆新祥瑞均文汝时景永伯应凤自兆祯毓芳秀承绍先忠良傅奕工天必赐其昌泰阳咸受启君贤际会新时乐书田德孟以本尚文胜茂积良有余庆绍先奇芳原光万世惟天禄赐齐
新编字派:仁义傅家政谦恭耀祖声荣华时应懋守正福长春
湖北:十堰大应蓉蓬如玉君相光明正直克辅家邦智仁勇义信德昭彰愠恭敦厚道法贤良安全定治勋烈显扬诗书增辉兰桂腾芳文林学士国祚栋梁
(不详):文明兆瑞继世永昌天星顺正朝庭安邦光宗耀祖发传定章
恩施:正大光明远文章道德长本端忠永茂自立世炎方仪龙仁生显国兴振家邦广信招宏达思戌启元昌
武汉:一本周宗德泽恒芳自天之佑万世维昌聪敏英杰与祖争光经伦治国礼义兴邦继文绍武辉映南阳
随州:天亮意志枝启,正宗元尚文方;定成全忠家品,永传世代明扬。
河南:固始:体道微孝广照先宗阳花彩耀
江苏:江南:天亮意志枝启,正忠元尚文方;定成全宗家品,永传世代明扬。
四川-成都:仰湖逢春文奎陛藻树东庆桪启祜
资中:开秉元正大廷永有其光志道崇先绪守经继时芳
江津:亦昌文宗似思贤源本良祖德恩洪志富贵庆春长
泸县:荣海添本永孟廷文明世之启尚宗清凝祚兴修谱万年显光绪雨后颜
隆昌、雅安、大足、铜梁:维廷芳文大清忠美德伦全奕世同永振家声名上达熙朝锡爵普尊崇
开县:青龙景相道德全
浙江-永嘉:宏仲祖始伯孙汝名士承光尚道良立国明天启定元同萃嘉祥会计升懋德丕显荣贤哲可昌学修来晓鹏伟康胜建宁逢锦浩永强丰正欣恒博旭俊盛
台州:君子以明呈由式国
福建:南安:显克文子于君卿甫叔懋孝悌式光乃祖燕贻孙谋永昭迪古相国训典奕世弥遵忠炳日月德垂后昆金玉华胄阀阅明伦凤毛济美福禄长存商诸苗裔宜绍前勋
安徽:肥东:昌宗耀祖德和顺道清龙
扩展资料:
叶姓历史发展:姓氏源流:
出自芈姓,以封邑为氏:
史载,上古时代,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姬诵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荆州),立国为荆,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的曾孙尹戌,在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县令尹(今安徽临泉),又称沈尹戌,后出任楚国左司马。
-叶姓家谱
修谱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编辑本段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编辑本段内容体例
谱序
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
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世家
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诰敕
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像赞
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世系
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传志
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家训
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祠规
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祠堂
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编辑本段文献目录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玠《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宁都杨氏族谱》 《宏农杨氏宗谱》 《杨氏铜城族谱》 《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蓝山杨氏族谱》 《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靖州杨氏宗谱》 《杨凝式家谱》 《杨氏血脉谱》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杨氏支分谱》 《杨氏谱》 《杨愔家传》 《杨氏家乘》 《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编辑本段某支系杨姓字辈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2014-06-30
杨峻岭(右一)和叔叔杨摄万(中间者)、父亲杨技万(左一)在翻看家谱
英雄社区一角
几天前,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消息传出后,长江第二大岛—扬中有一群姓杨的中老年人兴奋不已,根据家谱记载,他们是隋炀帝杨广的部分传人。“我们是杨广的后人,杨广在位时三修运河沟通南北,今天申遗成功也有他的功劳。”看到现代快报《发现》周刊征集家谱的报道后,扬中市民杨峻岭给现代快报打来电话。杨峻岭说,去年,扬州发现隋炀帝墓的消息就已经牵动着他的心,他和父辈密切关注着有关新闻,家里还留存着相关报纸,“有朝一日,我们也要到扬州去参观。”
杨广的后人是如何来到扬中的?他们在这个岛上生活得怎么样?杨氏后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前往扬中一个叫英雄路的地方…… 现代快报记者 林清智 文/摄
寻根问祖
祖辈流传:“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
“英雄路这个地方原来叫纱帽圩,上世纪90年代,它还是三茅镇的一个村庄。”6月27日上午,杨峻岭指着脚下的水泥马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曾经是一派田园风光,现在的马路是曾经的河流,河上有小桥,河边有乡间小路,村里随处可见庄稼地、晒谷场,“小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晚上都是伴着蛙声入眠。”
如今,纱帽圩已经城镇化,并改名为英雄社区,属于三茅街道,这里聚集着40多户杨姓人家。
家乡面貌发生的巨变给杨峻岭带来了乡愁,他经常怀念起过去的人和事,进而想到和祖先有关的种种传说,有同感的还有他的亲戚邻居。
“英雄”这个名字是否和杨姓有关不得而知,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杨家人来说,有种历史的巧合,因为在他们看来,祖先隋炀帝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英雄。
“小时候,我们常听老一辈人讲,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杨广。”杨峻岭的叔叔、69岁的杨摄万说,尽管杨广的功过在历史中存在争议,但作为杨广的后人而言,他感到很自豪,他和身边的亲戚都认为,杨广功大于过。
出生于1970年的杨峻岭表示,他们是杨广后人这个说法他小时候也听过。不过一直以来尤其是“文革”期间,祖辈们只是轻描淡写地向他提过,不敢大肆宣扬。直到2004年,丹阳发现了《杨氏宗谱》后,他们介绍自己的祖先时才有了更足的底气。
杨广部分后裔明代迁居丹阳
近年来,杨摄万对《中华姓氏通史·杨姓》一书颇有研究。据他介绍,杨姓诞生于周朝,始祖叫杨伯侨,周代以来,杨姓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其中,自称汉太尉杨震后人的杨坚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他所创立的王朝到儿子杨广这里就戛然而止。杨广死后留下诸多血脉,扬中英雄路的杨氏是杨广后世子孙的一个分支。2004年,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发现了一套民国年间修订的《杨氏宗谱》,据该家谱记载,隋炀帝杨广的一支后裔就定居在丹阳。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广有四子,长子杨昭生三子:杨炎、杨侗、杨侑。明朝时期,杨侗后裔杨汉义因祖父、父亲先后任江浙提学,先是居住在南京附近的句容,后寄居苏州,最后定居现在的丹阳后巷镇杨家埭。
这套宗谱共印有十套。珍藏这套宗谱的杨学海老人称,因其父当年在本村祠堂内管理事务,所以他家共有两套。文革中,其中一套家谱被抄收,另一套被家人隐藏后精心保存至今。
续修家谱
1947年,用轿子抬着一箧家谱渡江到扬中
杨汉义定居杨家埭后,其后裔除留居本村外,还迁至丹阳的新桥、杨家木桥、界牌包港以及扬中、江阴等地。其中,扬中英雄路的杨氏就是200多年前从丹阳后巷迁居过来的。当时,扬中还是长江中的一个荒岛,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同样地处长江之滨,村民杨嘉朋(杨汉义的第13代孙)带着家属渡江来到扬中,定居于现在的英雄路,目前杨嘉朋的后人已经传至第10代。
杨摄万告诉记者,杨家对于修谱一事向来十分看重。据英雄社区杨家几位“学”字行辈的长者回忆,1947年春天,在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聚集了杨家各支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在那里续修宗谱,来自扬中纱帽圩的杨宏道曾参与此次修编。夏天,宗谱修订完成后,纱帽圩的杨学炳等人,曾用轿子从丹阳杨氏宗祠迎取一箧家谱,渡江来到扬中纱帽圩,放在杨芳家的阁楼上,学生时代的杨芳,时常在阁楼上整理古典书籍,也翻阅过1947年重修的宗谱。遗憾的是,这些家谱在文革中被抄收。
杨摄万说,杨芳就是他父亲,从丹阳抬回来的家谱应该是十套宗谱中的一部分。
1997年,凭回忆编写了“纱帽圩行辈简明表”
1997年,退休教师杨芬(杨峻岭的爷爷)、杨芳和杨芹兄弟三人,在没有宗谱参考的情况下,凭他们年轻时经常翻阅宗谱的记忆,靠手写油印,采用横式编排的方式,编写了纱帽圩近十代杨姓人的行辈简明表。这本手写的家谱在开头这样写道:“今天我们能看到子孙繁衍,是不简单的,应该追念先祖创业之艰难。”
这本家谱里记载的始祖并非杨伯侨,而是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名人杨震,杨摄万根据宗谱推算,杨震是杨伯侨的第25代孙。
2012年,为英雄路杨家修新谱
2004年,杨摄万看到丹阳发现《杨氏宗谱》的新闻后,驱车来到丹阳,见到宗谱后,他有了为英雄路杨氏编写新家谱的想法。2011年,杨摄万在1997年编写的“简明表”基础上,参考《杨氏宗谱》,于2012年编修完成了英雄路杨氏支谱。
通过这个家谱,记者看到,该家谱追溯到杨姓始祖杨伯侨,用脉络清晰的世系图,显示了杨伯侨如何一代代传至丹阳杨姓始祖杨汉义、杨汉义又是怎样一代代传至杨嘉朋,家谱中,汉代名士杨震,隋朝皇帝杨坚、杨广,初唐四杰杨炯等名人都在列,为了弘扬杨氏家族“厚德崇文”的优良传统,家谱中还为近代几位杰出人物撰写传记。
家谱修好后,杨氏家族在社区举办仪式,给每个家庭都发了一本。
家谱中的名人
杨震“四知辞金”
后人谨守“清白传家”传统
记者了解到,尽管在杨姓名人中,杨广的地位和名声无人能及,但在英雄社区的大部分杨姓居民看来,相比隋炀帝杨广,他们更在乎“四知先生”杨震。
谈到杨震,就不得不提一个有名的故事—四知辞金。
据《中华姓氏通史·杨姓》记载,杨震是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到50岁时才开始做官,当时的昌邑令王密,本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推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收,并责怪王密说:“故人之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才举荐你做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这是深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杨震反问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后,非常羞愧地谢罪走了。
有人见杨震家里清苦,就劝他整治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遗产,不是很丰厚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颂至今。
英雄路杨氏的现在
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
四知辞金的故事广为传颂,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以“清白传家”为额。此后,“四知堂”成为许多杨姓家族支派的堂号,英雄路杨氏家谱所用堂号即为“四知堂”。杨摄万介绍,宗谱显示,扬中杨氏也是杨震的后人,虽然杨姓历史上不乏王侯将相,光是唐代就有11个宰相,但没人能比杨震更让他们感到自豪,“我们是‘四知堂’的后裔,为四知堂始祖杨震‘勤政为民、清廉为官’,‘清白传家’而自豪。这次续修家谱的目的除了寻根问祖,还希望能让先人之德激励后人。”
据统计,今天扬中英雄路杨氏家族已有40余户,近年来这一家族可谓人才辈出:科、局级以上干部1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30多人,教育工作者20余人,知名企业家、公司总经理6人,建筑与工程设计师、总监5人。
在杨峻岭看来,扬中英雄路杨氏家族的繁荣和“厚德崇文”的家风不无关系,家族中有很多教师世家,他的父亲、74岁的杨技万就是一名退休教师。6月26日下午,记者第一次来到英雄社区时,杨技万正在创作中国山水画,地上铺满了等待风干的画作,“杨家人文化氛围非常浓,经常能看到大伙聚集在一起讨论诗词、创作书画。”
茂名电白爵山杨氏宗谱?
本文2023-11-08 06:44: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