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家谱的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据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墓志铭:“升龙之族,有熊之胤”,明证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罗氏即奉黄帝为始祖。
罗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认同原则,可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一一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罗 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如今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罗文华、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注: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见著典籍的、唯一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笔者注:有资料称“伯嘉姓郭”)。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一起共同创建伟大的中华文明。 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十届代表大会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史上不同时期,曾有过其他姓氏溶入罗氏的记载,尤其北魏孝文帝时,曾有过大规模的官方改姓,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解瑟罗、武罗等改为罗姓,其中北魏时,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带方公罗斤、罗敢、罗伊利、济南王罗拨家族、南阳郡公罗协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罗洪(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为罗姓名好心,功至封新平郡王,但笔者至今未见有奉其为先祖的《罗氏族谱》。明朝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为罗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有罗姓,这些优秀人才赐姓改姓后,为罗氏带进新鲜血液,添加新的遗传基因,其中杰出人才、特别杰出者,如鲜卑族、山西代州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为罗氏的声誉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先迁枝江,再徙长沙。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名的县。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便是明证。《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见传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其兄弟“罗孝子”同期见《湖南省志》,可见长沙罗县罗氏在湖南的影响。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汉高祖刘邦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据《江西通志》)。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笔者注:其具体官职有数说:大司农或治粟内史、大将、大臣等,查灌婴传,其部下五人共斩项羽,官封列侯,罗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氏活动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将罗泽南便以“罗山”自号。湖南湘阴罗县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到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城市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并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罗”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1、后来有的罗氏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
2、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
3、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4、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至今有罗氏。
历史上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长沙、襄阳、齐郡(济南)、河东(太原)。
罗姓家谱辈分;
英元永应,正大名扬。克勤有志,绍启刚常。崇儒重道,世代荣昌 文才时尚,著书传进。 向君钦前 ,月岁赞龙。活伦家勇,生份高成。建红林得,接力山孝。持慧光觉,颂度豫堂。丰富发忠,贵知招宝。奉仁吉祥,万春福禄。盛强壮利,乾坤照烈。太厚规章,古朝千秋。俊循奔旺,川怀河东,长燕寿金。
2 罗贯中
1·1 罗贯中
罗贯中,是一位生平事迹资料极少的大作家。明朝人贾仲名在《录鬼簿
续编》中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
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这里说,他的籍贯是“太原”,但有人指出,应该是“东原”(山东东平县),
亦有钱塘(杭州)、庐陵(吉安)等说法。贾仲名《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
二十年(1422),时年80 岁,则生于1342 年。按一般习惯,“忘年交”者
年龄相差当在二三十岁,或者更多,那么,按此推算,罗贯中约生于1310
年。至正甲辰(1364)相会时,贾仲名22 岁,罗贯中已是50 岁左右了。如
果他活了70 岁,当卒于1380 年左右。当然,这都是大体的推算。元朝亡于
1368 年,所以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
明人王圻《稗文汇编》(卷一百三)中说,罗贯中、葛可久“皆有志图
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这里说罗贯中还是一位颇有政治
抱负的人。另外,清人顾苓的《塔影园集》,徐谓仁为徐炳所绘“水浒”一
百单八将图所写的题跋中,都提到罗贯中作过元末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
的幕僚。如果这些记载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他创作的戏曲小说多是敷演政
治军事斗争的作品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三国演义》恰恰是完整表现作者政
治思想的巨著。
据《录鬼簿续编》著录,罗贯中创作了三种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现仅存《风云会》一种。他
的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还是在小说创作方面。《西湖游览余志》等都说他“编
撰小说数十种”。现存罗贯中署名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
义》、《三遂平妖传》和最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另外,他也参与了
《水浒传》的创作。这些作品,大都以历史上改朝换代,争夺天下的政治军
事斗争为题材。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王朝盛衰的原因和过程,帝王将相
的思想和行为,农民起义的发展和结局,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和计谋,都非
常熟悉而且颇有研究。因此,他的作品在普及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等方
面也都是有价值的。这或者都与他是个“有志图王者”密切相关,至少说明,
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军事知识和历史见解的有思想的伟大作家。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当然只能说是在元末明初,而无法确指。我
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1522)刻印本,书名是《三
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有弘治
甲寅庸愚子(即金华蒋大器)的《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即关西张尚德)
的《引》,这两篇文字,对我们理解《三国演义》有一定的帮助;全书二十
四卷,二百四十则。
在嘉靖本以后,明代还有几十种刻本,或改易书名,或增加评点,或改
二百四十则为一百二十回。
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岗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加工润色。不仅把
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而且把回目都调整为对仗工整的七言或八言的
对子;对书中的情节,特别是细节,作了一些修改,使之更加畅达;文字也
更为简练;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引征。同时,又加写了带有评论性的《读法》
和批语。从总体上来看,这部经过毛宗岗修改润色并加评语的《三国志演义》,
比旧本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更便于阅读,因此成为流行最广的通行本。解
放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亦以此本为底本。
1·2 三国演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腐败,老百姓非常穷苦,饿死病死了不少人,有个
名叫张角的人,就领着老百姓起来造反。这些起义的农民有四五十万人,头
上都包着黄头巾,所以叫“黄巾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皇帝见黄巾军人多,又很厉害,特别害怕,就命令各地发兵去攻打
黄巾军。
当时幽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一带)有个当官的,叫刘焉,
他觉得自己兵少,怕打不过黄巾军,就贴出文告招兵。
幽州地区的涿县也贴了招兵的文告,围着看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人叫
刘备,字玄德。刘备长的方脸大耳,为人也和气。他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
穷,好交朋友。那年他已经二十八岁了。
刘备看着文告,不知为什么叹了一口气。忽然背后有人大声说:“大丈
夫不为国家出力,叹什么气呀!”
刘备回头一看,那人大高个儿,黑脸膛,络腮胡子,眼睛像牛眼那么大,
说话粗声粗气的。刘备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说:“我叫张飞,字叫翼德。
刚才你为什么叹气呀?”
刘备说:“我叫刘备。现在黄巾军造反,我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是我一
个人怎么行啊!”
张飞说:“那咱们回去多找些人,一起干吧。”
刘备就和张飞一起到一个小酒馆里去喝酒。忽然又进来一个人。那人进
门就喊:“快给拿酒来,我急着要进城当兵去呢!”
刘备一看,那个人长得粗眉大眼,膀大腰圆,红红的脸,胡子二尺来长。
刘备叫他一起喝酒,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说:“我叫关羽,字叫云长。我
杀了一个坏蛋,跑出来五六年啦。听说城里招兵,我是来当兵的。”
刘备和张飞就约他一块儿干,他也挺高兴。
第二天,刘备、张飞、关羽三个人来到张飞住的村子,在张飞家房后的
一座桃园里摆下酒,一同跪在地上,对天发誓说:“我们三个人愿意结为兄
弟,同心为国家出力,为百姓办好事,死也要死在一起⋯⋯”说完,论了年
纪:刘备年龄最大,是大哥,关羽是二弟,张飞最小,是三弟。
过了一天,张飞请来匠人,给每个人都打了一种兵器。刘备的是宝剑,
关羽的是大刀,张飞的是长矛。一切准备好了,就在村子里召集有武艺的人,
一共召了四五百人,一起去投奔了那幽州大官刘焉。
从这以后,刘备、关羽、张飞领兵和黄巾军打过好多次仗,立了不少次
战功,还救过河东太守董卓的命。黄巾军失败以后,刘备就当了定州安喜县
的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
四个月以后,郡里派来一名督邮到安喜县巡察。刘备听说以后,急忙出
城迎接,并恭恭敬敬地行了礼。那督邮却坐在马上,理也不理,神气十足。
关羽和张飞在一边看了,心中十分生气。
刘备把督邮请进馆舍。督邮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斜瞅了刘备一眼,问:
“你是什么官?”
刘备说:“我带兵打过三十多次仗,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被任命为县
尉。”
督邮听了,大喝一声:“好大胆!你敢虚报战功,我撤了你!”
刘备连连点头,退了出来。
回到县里,刘备说起这事,县吏们说:“他无缘无故就发脾气,大概是
想要钱吧。”
刘备冷笑了一声,说:“我又不随便要老百姓的钱,哪里有钱给他!”
第二天,督邮把一个县吏找去,逼他告发刘备残害百姓。刘备亲自到馆
舍去过几次,请求把县吏放回来,但是都被看门的给拦住了,不准进去。
张飞知道了这事,心里很不高兴,自己喝了几杯闷酒,到街上去溜达,
正好经过馆舍。他见馆舍门前有不少老人在痛哭,觉得奇怪,就上前去问为
什么哭。有个老人说:“督邮说刘县尉祸害老百姓,我们看不公,想进去说
句公道话。那看门的不但不让进,还打了我们。”
张飞一听,气炸了肺,瞪起大眼睛就往里闯。看门的上前去拦,让他一
脚踢了个筋斗。张飞闯进馆舍,见了督邮便大喝一声:“坏东西,你认识我
吗?”那督邮还没来得及说话,早就被张飞揪着头发,拖出门外,绑在一个
栓马桩上。张飞不由分说,从树上折下一根柳条,朝着督邮身上就抽。柳条
抽断了,另换一根再抽。直抽得督邮喊爹叫娘。
刘备听见大街上吵吵嚷嚷,就出来看。一见是张飞在抽打督邮,就叫他
住手。张飞气哼哼地说:“这狗东西,留他干什么!”
这时关羽也来了,对刘备说:“大哥,你立了那么多功劳,才当了这么
个小官,还受这督邮气,不如杀了他,另到别的地方去吧。”
刘备觉得关羽说得有理,就回到县里把大印取来,挂在督邮的脖子上,
指着他的鼻子说:“冲你这坏劲儿,本该杀了你。今天我先饶了你一条命。
把这颗印拿着滚吧!”
刘备、关羽和张飞回到县里,收拾了行李,当天就骑马离开了安喜县。
后来,刘备他们来到了平原县。刘备当了县令(相当于县长),在平原县招
兵买马,积存钱粮,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公元189 年夏,汉灵帝病死,大将军何进立太子刘辩做了皇帝。过了几
个月,何进被宦官骗进宫去杀死了。河东太守董卓就领着二十万大军,借口
杀宦官,冲进首都洛阳,废掉刘辩,让刘协当了皇帝,就是汉献帝。那时,
献帝刘协才九岁,什么事都不懂,实际上是董卓掌握了大权。
董卓掌权后,十分残暴。他整天吃喝玩乐,乱杀老百姓。有一次,他在
城外遇上老百姓集会纪念土地神,就命令士兵把老百姓包围起来,一下子就
杀了一千多人。董卓的暴行,激起了一些大臣的愤慨。有一天司徒王允把一
些大臣请到家里,痛哭流涕地说:“董卓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横行霸道。汉
朝的天下简直就成了他一个人的了,怎么办呀!”大家都没有主意,只是伤
心叹气。
这时,忽然有一个人哈哈大笑一声,说:“你们这些人啊,光知道叹气
有什么用?”
王允抬头一看,原来是武官曹操。曹操字孟德,高个子,细小眼,白净
脸。他原来姓夏侯,后来做了曹家的干儿子,才改姓曹。曹操的小名叫阿瞒,
从小聪明伶俐,满肚子主意,武艺也不错。
王允见他大笑,生气地问:“大家都愁得没法儿,你笑什么?”
曹操说:“我笑你们这么多人竟想不出一个办法儿来。我曹操虽然没有
大本事,但是我愿意去砍下董卓的脑袋,让全城的人都高兴。”
王允听了,赶紧起身,恭恭敬敬地问:“你有什么办法儿?”
曹操说:“我现在在董卓手下当官,有机会接近他。听说王大人有一口
宝刀,请你借给我吧。我一定杀了他。”
王允高兴地把宝刀交给了曹操,又给他敬了酒。
第二天,董卓在家里休息。他的干儿子吕布站在一旁保护着。吕布字奉
先,长得身材魁梧,力大过人。曹操带着宝刀进了董卓的家,一看见吕布在
一边儿,心就凉了半截。
董卓见了曹操,问:“孟德,你今天怎么来晚了?”
曹操说:“我的马太瘦了,跑不快。”
董卓让吕布会给曹操牵一匹好马来。曹操一见吕布走了,心里挺高兴,
趁着董卓在床上翻身的工夫,急忙抽刀要杀董卓。可是,没想到董卓从镜子
里看见了曹操抽刀的动作,忙翻过身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正巧,
这时吕布也回来了。
曹操慌忙跪在地上,双手举起宝刀,说:“我有一口宝刀,想献给您。”
董卓接过刀来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就叫吕布收下了。
曹操知道自己要杀董卓的事已经露了馅儿,就骑上吕布牵来的快马,一
溜烟地跑了。
董卓见曹操慌里慌张,想起刚才从镜子里看见他抽刀的事,断定曹操是
想要杀他,就传下命令,要捉拿曹操。
曹操一直跑到一个叫陈留的地方,决心要和董卓大干一场,就在这里招
兵买马,并写信给各地领兵的武官,约会好要联合攻打董卓。没过几天,就
有很多人来投奔他。其中有武艺高强的乐进、李典;有文武双全的夏侯敦和
夏侯渊兄弟;还有曹操的两个弟弟曹仁和曹洪。
各地武官接到他的信后,也都纷纷响应。很快就有袁绍、袁术、马腾、
公孙瓒、孙坚等人带领十七路兵马前来会合。刘备、关羽和张飞也领着兵加
入了公孙瓒的队伍。
各路兵马都到齐了。曹操杀猪宰牛,请大家喝酒。酒席上,大家一致推
选袁绍为盟主,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
孙坚首先带领自己的兵马,杀到离洛阳不远的汜水关。董卓派大将华雄
把守着汜水关。这华雄可不一般,他高高的个子,宽肩膀,力大无比。华雄
乘黑夜偷偷杀进了孙坚的大营,把孙坚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袁绍听说孙坚被打败了,连忙招集武官们商议办法。可是大家都害怕华
雄,谁也不说话。这时,又有一个探子进来报告,说:“华雄在外面叫骂,
说我们不敢出战,是狗熊。”
袁绍看看大将们都心惊胆战,就伤心地说:“哎,可惜我的上将颜良、
文丑没来。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还怕什么华雄!”
袁绍的话音刚落,只听阶下有一个高声喊:“我愿意去杀华雄!”
大家一看,只见这个人身高个大、黑眉圆眼,紫红脸膛,颏下留着二尺
长的胡须,很是威武。袁绍问他是什么人,公孙瓒说:“他是刘备的结拜兄
弟,名叫关羽。现在刘备手下当弓手。”
袁绍一听是个小小的弓手,便大声呵斥说:“一个小小的弓手也敢随便
说话!”
曹操急忙拦住说:“这人长得威武,又有勇气,想必是很有能耐,就让
他去吧。”
关羽上前一步,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叫人给关羽倒上一杯酒。关羽却说;“这酒先放下,等我回来再喝。”
说完,出了大帐,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出去不多时,就听见外边鼓声震天,喊杀声响成一片,刀枪碰撞得
乒乓直响。约摸有半个钟头,就听见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一会儿,关羽回
到帐内,把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扔在地上。大家一看,正是华雄的脑袋。这时,
曹操给他倒的那杯酒还没凉呢!
董卓听说华雄被杀,就急忙和吕布带领十五万兵马来把守洛阳城外的虎
牢关。袁绍也派了公孙瓒等八路兵马前去攻打。吕布连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
越战越猛。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一齐围上来,把吕布包围在里面,杀得
难分难解。战了一阵,吕布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了,就朝刘备虚刺一戟,乘着
刘备往旁边躲闪的工夫,一拍赤兔马冲出了包围圈儿。刘备、关羽、张飞拍
马就追;后面的八路兵马也跟着追杀过来。吕布在前边拚命逃跑,一直逃进
了虎牢关。
美人计吕布杀董卓
董卓见吕布吃了败仗,知道打不过袁绍的联军,就回到洛阳,抢夺了几
千车的金银财宝,带着汉献帝和朝廷大臣,把都城迁往长安。临走前去城内
放了一把大火,把老百姓的房屋和宫殿全都烧成了灰。
袁绍和各路武官占领洛阳以后,洛阳城已经是一片废墟了。曹操主张继
续向西追杀董卓,袁绍却不同意。这些武官们吵吵嚷嚷,互相闹矛盾,最后,
都退出洛阳,又各回各地去了。
董卓到了长安,比在洛阳更加荒*残暴。他强迫二十多万民工为他修华
丽的宫殿,还抢了八百多美女,整天吃喝玩乐,比皇帝还厉害。
朝廷中的大臣对董卓又恨又怕,都想除掉他,可又都想不出办法来。有
一天夜里,司徒王允想到董卓的残暴,睡不着觉,就一个人到后花园里去散
步。他刚走到牡丹亭边儿,忽然听见花丛后面有人在唉声叹气。王允轻轻拨
开花丛,偷偷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府中的歌女貂蝉。貂蝉当时十六岁,长
得如花似玉,十分漂亮,又能歌善舞,所以王允很喜欢她,待她就像亲女儿
一样。
王允走到貂蝉跟前问:“你有什么心事?深更半夜还不睡觉。”
貂蝉抬头一看,见是王大人站在面前,便慌忙跪下,说:“您从小把我
养大,您的恩情我至死也报答不完。可是您最近总是愁眉不展,大概是为国
家大事操心,我也不敢问。今晚见大人坐立不安,我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才
在这里叹气。如果您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万死不辞。”
王允一听,心中十分高兴,就把貂蝉领进屋里,小声说:“如今董卓是
想当皇帝,全国不论是官是民,都在危难之中。董卓有个干儿子叫吕布,特
别勇武,谁也打不过他。我想先把你许给吕布,然后再献给董卓。你在中间
挑拨他们俩的关系,叫他们互相残杀。这个连环计要是成功了,国家也就得
救了。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
貂蝉说:“我愿意为国家效劳。”她怕王允不放心,又跪在地上对天起
了誓。
第二天,王允把吕布请到府中,当面把貂蝉许配给他。过了几天,王允
又偷着把貂蝉送给了董卓。吕布知道了,就去问王允:“你早已把貂蝉许给
了我,为什么又给了董卓?”
王允装作非常为难的样子说:“董太师亲自来到我家,说是接貂蝉和你
成亲,我怎么敢阻拦?”
吕布回到相府,才知道董卓已经娶了貂蝉,心里无比愤怒。貂蝉为了挑
拨他们的关系,约吕布在后花园的凤仪亭中偷偷相会,说了不少董卓的坏话。
董卓回来没见到貂蝉,一直找到后花园,正碰上他俩。这可把董卓气坏了,
气狠狠地过去就要杀吕布。吕布一看不好,从花园后门逃跑了。
王允知道吕布与董卓有了仇,就和吕布商量好要杀董卓。几天以后,王
允把董卓从离长安一百多里的宫殿里骗出来,说是要请他当皇帝。董卓到了
长安,正在得意洋洋的时候,吕布瞅准机会,从旁边一戟刺进董卓的咽喉,
结果了他的性命。
董卓被杀死以后,他手下的人起来替他报仇,杀死了王允一家老小。正
要杀吕布的时候,吕布跑出了长安城。董卓手下的人在长安城乱烧乱杀,闹
得人心惶惶。汉献帝待不下去了,又跑回了洛阳。他听说曹操在山东兵多将
广,手下有很多能人,就写信请他来洛阳帮助他。
曹操接到汉献帝的信以后,便带领二十万大军要进洛阳。曹操一看,洛
阳城早已被董卓烧得墙倒屋塌,破烂不堪,就带着皇上和大臣们迁到了许昌。
再说袁绍。他听说曹操把汉献帝弄到了许昌,掌握了朝政大权,就要带
兵去攻打许昌。
曹操得到消息,就召集众将商议对付袁绍的办法。曹操手下的参谋郭嘉
说:“吕布已经逃到徐州,离我们很近,要是我们和袁绍打起来,他一定会
乘虚而入。要想打袁绍,必须先打吕布。”
曹操的另一个参谋荀■说:“吕布的力量不小,我们应该先和刘备联系
好,共同去打吕布。”
曹操听了他们俩的话,就写信给刘备,约好一起出兵去攻打吕布。经过
几场激烈的战斗,曹操和刘备攻占了徐州,吕布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省)。
下邳紧靠着一条大河,叫泗水。曹操叫士兵把泗水挖开两个大口子,放水淹
了下邳。吕布被困在城里,不敢出来。可是吕布并不害怕,因为城墙很高,
敌人攻不进来,他又准备了充足的粮食,所以还是整天吃喝玩乐。他手下的
部将害怕了。有一天吕布正在睡觉,他手下的部将便用绳子把他捆绑起来,
投降了曹操。
曹操杀了吕布以后,就要杀吕布手下的大将张辽。刘备过来拦住说:“张
辽是有名的大将,应该留着他。”关羽也说:“张辽不但武艺出众,而且还
最重义气。我愿意用性命保他。”
曹操很重视人才,从此就收留了张辽,并封他当了官。
回到许昌,曹操奖赏了战斗有功的将士,又领着刘备去见汉献帝。汉献
帝一查家谱,原来他还得叫刘备叔叔。汉献帝心里高兴,又封刘备当了左将
军。从此以后,人们又叫刘备为刘皇叔。
曹操回到相府,荀■对他说:“刘备是皇上的叔叔,又当了左将军,这
恐怕对丞相不利吧。”
曹操说:“皇上都听我的,还怕他吗?”
刘备也担心曹操,怕被他谋害了。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就整天在菜
园子里种菜,装得窝窝囊囊的样子,好像是没有什么大志向。
有一天曹操正在请刘备喝酒,忽然有一个小官来报告,说:“公孙瓒被
袁绍打败自杀了。袁术在淮南当了土皇帝,非常残暴,军民纷纷起来造反。
袁术正打算去河北投奔袁绍呢!”
刘备一听,心中暗想:这可是个离开曹操的好机会,就对曹操说:“丞
相,如果让他们兄弟俩兵合一处,可就难对付了。袁术去河北必定要经过徐
州。你给我一支人马,我到半路上去截住他,一定能成功。”
第二天,刘备带着曹操给他的五万人马,和关羽、张飞一起出发了。
刘备走后,郭嘉才从外地回到许昌。听说刘备已经带兵走了,就对曹操
说:“你怎么把刘备放走了,这不是放虎归山嘛!以后你可就管不了他啦!”
曹操一听,很是后悔,就急忙派人去追。可是刘备哪里还能回来呢?不
久,刘备打败了袁术,就在徐州驻下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刘备投袁绍关羽降曹操
曹操一手掌握着朝政大权,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汉献帝不甘心当傀
儡,便暗中联络了几个人,要找机会杀死曹操。这其中就有刘备一个。可是
这事叫曹操知道了,曹操杀了其他几个人之后,便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攻打刘
备。
经过几天战斗,刘备大败,又和张飞失散了。刘备没法儿,慌忙逃跑,
去投奔了冀州的袁绍。张飞找不到刘备,就领着一些士兵逃进了芒砀山。
曹操得胜以后,听说关羽在下邳保护着刘备的家属,就要去攻打关羽。
他忽然想起关羽是武艺超群的大将,就告诉部下不要杀死关羽,而要劝他投
降。曹操调动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关羽,直把关羽逼上了一个小山包。然
后就派张辽去劝关羽投降。张辽过去和关羽是好朋友。关羽见了张辽,就问:
“你是来劝我投降的吗?”
张辽说:“不是。”
“那你是来救我的吗?”
“也不是。”
“那你来干什么?”
张辽说:“刘备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张飞死活不明。昨天曹操攻进下
邳,专门派人保护刘备的家属,也没有伤害下邳的老百姓。我就是来告诉你
这个消息的。”
关羽一听,生气地说:“你这不是想劝我投降吗?你死了这份儿心吧,
我就是死了也决不投降!”
张辽大笑着说:“你和刘备是兄弟,他把家属托付给你,你还没完成任
务就死了,能对得起他吗?”
关羽低头寻思了一会儿,为难地说:“那我该怎么办呀!”
张辽说:“现在曹操大军包围了你,你若不投降,他们一定会杀了你。
依我看,还不如先投降了曹操,等找着了刘备再回去,这样不是更好吗?”
关羽想了想,说:“那曹操必须依我三个条件。”
张辽问:“哪三个条件?”
关羽说:“第一,我只投降汉朝,不投降曹操;第二,要好好地保护着
刘备的家属;第三,一旦找到了刘皇叔,我立刻就回去。”
张辽把关羽这话对曹操说了,曹操说:“前两个条件我都答应,可是他
要回刘备那里去,我要他投降有什么用?”
张辽说:“他要回去找刘备,是因为刘备对他好,你要是比刘备对他还
好,他还能回去吗?”
曹操一想,可也是这个理,就答应了。从此,曹操对关羽非常好,给关
羽和刘备的家属好房子住,给他们好衣服穿,天天送去好酒好菜,还给了他
们不少的金银财宝。
有一天曹操见关羽的衣服破了,就派人按照关羽的身材,给他另做了一
件崭新的战袍送去。可是关羽把新衣服穿在里边,外面仍然穿着那件旧的。
曹操问他:“你为什么还穿这件破衣服呀?”
关羽说:“这件旧衣服虽然破,可它是刘皇叔送给我的。穿上它就像是
见到了刘皇叔。我怎么能有了新的就忘了旧的呢!”
曹操听了,心中十分敬佩关羽。
又有一天,曹操见关羽的马很瘦,就把吕布那快如飞的赤兔马送给了关
羽。关羽一见这好马,立刻高兴地给曹操行礼,并说:“这赤兔马能日行千
里,要是打听到刘皇叔在哪里,我骑着这马,当天就能见到他。”
曹操听了,心里很后悔。
再说刘备投了袁绍以后,日夜愁闷。袁绍问他:“玄德,你怎么老是愁
眉苦脸的?”
刘备说:“关羽和张飞都下落不明,妻子又落在曹操手里,怎么能不愁
呢?”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
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
贤子贤孙,镟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祐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 一师同学,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 !”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
“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 的老师罗元鲲,与 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罗姓家谱的罗氏族谱源流
本文2023-11-08 06:24: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