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陈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姓陈的来历?,第1张

陈氏来历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陈氏起源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继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以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 33世传至胡公满,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建国第二年),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封地在陈(伏羲在宛丘建都,炎帝继而在其原址建都,故称为陈,后称陈州),建都宛丘(中间低,四周高的土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妫满根据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 陈满(生于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谥胡公,史称陈胡公。王莽称帝建新朝,追封为陈胡王。葬在今河南淮阳县柳湖旁(现称龙湖),因湖水侵蚀,以铁锢之,故俗称铁墓。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阳县)。颛顼国有“陈州之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这“陈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声虽大,其实不过是一座高不过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宛丘,经过数千年黄河与淮河的泛滥淤积,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现今残存的宛丘,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今陈胡公妫满的墓在河南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 陈国的国都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 《陈风》曾谈到东门有榆树,榆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车门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想来那景致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毛氏曰:东门宛丘,国之交会。戴氏曰: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择高之地而荒乐焉。”宛丘东门应是城内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许有画卦台。“相传伏羲于蔡水得龟,始画八卦之处。”城西北三里许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约五顷有余,俗称人主庙。墓周产蓍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号“伏羲墓”。当然,这里有一些建 筑是历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与画卦台存在,且为陈国君民游乐之地。如在这里登高望远,二十里内景色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带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墙的夯土层。 虞舜子孙在舜时处于极盛时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转,自周文王将长女嫁给妫满并受封于陈后,地位开始显赫起来。作为周王朝的血亲、和封国的陈国,备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宠。  东周初年,陈国原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陈国的国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陈国全部领土位于豫东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分布在东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条大支流颍水,和颍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当然这些河流的名,大多都是因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是二三千年以来的老名称,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陈国在周武王初封时不过周围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诸侯,有近八百个诸侯,据周朝封建制度规定: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州方圆千里。每州建有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九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这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带,是古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优越地域,且相传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见其地位形势的重要了。 陈国的领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沟渠纵横,有灌溉之利,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因此,陈国靠着天时、地利发展很快,到了东周初年,同蔡国、郑国等国都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来的陈国国君不能励精图治,臣子也不能赤胆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败,国势很快便衰落下来。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杀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闵公,陈国灭亡,在陈国故地置县。自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Z0世、26代君王,历时568年。 二、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妫满根据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陈国被楚并后,陈闵公之长子陈衍迁居阳武户牖,其后裔再迁颍川。其二居固始者,出自陈闵公次子温之后陈琏。 再有陈完奔齐国改称田氏,建田氏齐国,齐末王田建之三子迁颍川,恢复陈姓。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 三、少数民族陈姓 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 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四、他姓改姓冒姓 曹姓改为陈姓: 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高姓改为陈姓: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陈姓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姓成了海宁望族。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姓了。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猗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 白姓改为陈姓:隋朝还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陈姓改为其他姓: 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初又恢复了陈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称为郭金台。 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史称万年之陈氏。 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人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 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陈氏族谱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於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台湾国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的超过7人。 陈氏历史名人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戌渔阳,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此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意义深远。 陈平(?一公元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西汉名相。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此人为官耿直,颇硬项。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陈实(104年—187年),字仲弓,颍昌许昌人。生于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卒于灵帝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岁。(《续疑年录》作卒于中平三年,年八十三。此依《后汉书》本传)少为志好学,县令邓邵听其受业太学。司空黄琼辟选闻喜长,再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及党锢事起,事连实,余人均逃避,实自请囚。后遇赦出。汉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辟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父死归葬,名士无吊者,让以为耻。实独往吊。及后复诛党人,让多所庇宥,故独得全。归乡后屡徵不起。卒,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制哀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陈琳(约153-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陈群,字长文,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祖父陈寔为太丘长。父亲陈纪历任平原相、侍中、大鸿胪,叔父陈谌为司空掾,早卒。陈群早年被刘备辟为别驾,后举茂(秀)才,除柘(今河南柘城县)令。陈群不受,随父避难徐州。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后又任萧(今安徽萧县)、赞(今河南永城)、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令。因父丧辞归。后又授以司徒掾、治书侍御史,又转参丞相军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御史中丞,后又任尚书,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汉,陈群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并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次年,曹丕崩,陈群受遗诏辅政。魏明帝即位,晋封群颍阴侯,增邑五百。公元236年病逝,谥靖侯。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中国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 陈霸先 (503-559)字兴国,汉族,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初仕梁,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败北齐,排僧辩馀党,受百姓所拥戴,后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建康,在位三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 陈后主(553~604年),即陈叔宝,字元秀,南北朝之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后在洛阳病死,追封长城县公。陈后主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是他在辞赋上有很高的造诣,创作出了很多辞情并茂的好作品。 陈姓现代名人 陈天华:(公元1875~1905年),字星台,号思黄,又号过庭;湖南新化人。著名清朝末期民主革命先驱者。陈树藩-袁世凯的亲信 陕西督军 陈宦-袁世凯的亲信 四川督军 陈夔龙:(公元1857~今),字筱石(一作小石、韶石),号庸庵、庸叟、花近楼主;原籍江西抚州,先世迁入贵州。著名近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陈锦涛:(公元1870~1939年),字澜生;广东南海槎头人(今广东广州)。著名近代银行家。  陈蝶仙:(公元1879~1940年),原名寿嵩,字昆叔,后改名栩,字栩园,号蝶仙,别署天虚我生;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近代爱国报业家、实业家。 陈璧君:(公元1891~今),女;马来西亚槟城华侨。著名汪精卫夫人、亲日大汉奸。陈少白:(公元1859~1934年),新会外海乡南华里人(今广东江门外海镇)。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陈友仁:(公元1878~1944年),祖籍广东顺德。著名爱国华侨。陈伯平:(公元1885~1907年),浙江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陈之藩 陈大齐  陈炯明- 民国期间广东军政*** 陈其美 - 民国初年政治人物 陈果夫 - 国民党政治人物 陈立夫 - 国民党政治人物 陈联寿 陈乃光 陈云-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纪委书记、中顾委主任。  陈布雷-被称为蒋介石之文胆。 陈独秀-中国***创党人之一,首任中国***总书记,五四运动精神领袖。 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 陈绍禹(王明) 陈丕显: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伟达:江苏灌云人,原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陈卓凡 - 政治人物 陈云林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陈良宇 -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陈至立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陈奎元 -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 陈建国 -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陈挺 陈廷骅 陈延祚 陈嘉庚- 爱国商人文化科学界 陈衡哲- 中国女作家。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原名陈雁鸟,字乙睇。笔名“莎菲”。  陈琳 - 已故中国大陆女歌手。 陈丹青 - 著名画家。 陈佳洱:(公元1934~今),上海人。著名量子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建生:(公元1938~今),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公元1940~今),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著名地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慰峰:(公元1935~今),上海市人。著名免疫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去病:(公元1874~1933年),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署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著名近代诗人。 陈三立:(公元1858~1937年),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人(今修水县)。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 衍:(公元1856~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著名近代诗人。陈光甫:(公元1881~1976年),江苏镇江人,著名上海银行创建人。陈希孺-中国科学院数理统计学院士 陈白尘- 戏剧家 陈炳兆- 物理冶金和金属材料学家 陈忠实-中国小说家 陈中凡-古典文学家 陈之佛-中国画家 陈王廷-太极拳创始人陈景润-数学家 陈衡恪-中国画家  陈寅恪-中国历史学家姓陈的来历?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陈。我常常想:难道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宗是一家。但读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以后,我便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陈姓的来源和陈姓的历史名人。

2访问有关人士,收集陈姓的名人故事。

3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陈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况。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陈姓的来源 陈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内分布极广,按人口统计为第五大姓。

上网 陈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陈姓人口总数有800万以上。

上网 陈姓族谱 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都还保存着陈姓族谱。

同学的告诉 历史上陈姓名人 陈胜、陈琳、陈子昂、陈寿、陈毅、陈名夏、陈贞慧、陈确……

四. 结论

1我国的陈姓源远流长,传说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满。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河南淮阳)候,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氏后,谥号陈胡公,陈氏是他的后代,历代视为正宗。这也是后来陈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长河中陈姓人才辈出。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汉末文学家陈琳,唐代文学家陈子昂,西晋史学家陈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陈毅,清臣陈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陈贞慧,明清之际思想家陈确……我们为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陈姓是当代中国第五大姓。据统计,陈姓人口总数超过8000万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陈。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一千年前是一家噢!”这个星期刚好有让我们研究姓氏。于是,我和我的家人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百家姓的书籍,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了解陈姓的来源和陈姓名人。

2问老一辈人,了解陈姓族谱。

3通过教科书与因特网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网络

陈姓的来源

传说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找到顺后人胡公沟,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

书籍、教科书、报刊

历史上的陈姓名人

陈元、陈胜、陈寿、陈亮、陈子昂、陈玄奘、陈毅、陈景润……

上网

陈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陈姓人口总数已超过8000万以上

爷爷的讲述

陈姓的族谱

在湖南韶山,有一米多厚的陈氏族谱。足足50卷之长

四:结论

1我国陈姓历史源远流长,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第五大姓。陈姓最要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从资料中发现,北魏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2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向下了辉煌的一笔。春秋时有孔子弟子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唐朝高僧陈玄奘, 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陈友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还有近代数学家陈景润……我为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

望采纳,谢谢

其他回答者抄袭可耻

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长葛)。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处于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岛与台湾岛之间,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 (1970年)。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明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 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系家谱·陈氏家谱》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郡望

颍川郡:秦时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颍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一带。

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

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庐江郡: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庐江)。辖境相当于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夏禹之后封于杞,商汤之后封于宋,虞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此外,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渑武堂”、“颍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个郡望均可为陈姓的堂号。

江州义门陈氏世系表,详细记载了陈朝灭亡之后,陈叔明随其兄陈后主(叔宝)一起迁往长安,其后世陈伯宣迁往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始祖,繁衍生息了十九代的大致情况。

陈氏兆祥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

陈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聚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书名据版心题。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河北阜平陈氏宗谱,(清)陈嘉谟修,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阜平陈氏宗谱不分卷,(民国)陈继瑄、陈继秸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象山陈氏眷房谱一卷,(清)马渭滨纂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下沈陈氏房谱一卷,(清)史雨轩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陈氏来历:

1、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2、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扩展资料:

陈姓的来源与演变:

1、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放勋继位后称尧。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州镇南的妫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

2、公元前2070年,禹继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后称虞国。现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是商均的墓地。而居于妫水旁虞乡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远封于遂,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

3、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古城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为帝尧的母亲氏族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冈而称为陈妫姓陈国诞生于商朝。

4、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东周之后国势急剧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终灭了陈国。

5、陈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仍冠有“老陈户”的别称。陈姓得姓由商朝的陈国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

6、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灭亡。公元前221军秦始皇灭田姓齐国,统一中国。

7、齐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亡国之前投奔了楚国,出任楚相令尹,封为颖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长葛市北,并恢复陈姓,陈轸是颍川陈姓的始祖。这支陈姓成为当代陈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颖川派后裔东汉名臣陈宸的故居在河南长葛东古桥乡陈故村。2000年来没改过村名。

-陈姓家谱

陈氏对联 精选八十三副

一、名宦题赠

1、天下第一家

编者按:这是秘阁内监裴愈所题。宋至道三年(996),内侍裴愈赍散御书到义门,见村舍古朴,服饰古野,书声朗朗,耕织繁忙之景象,不由畅然发出“天下第一家”之赞叹,遂泼墨题赠。见湖北黄梅蔡山(遵义堂)《义门陈氏宗谱》。

2、江州奕世

编者按:宋庆历四年(1044),东佳书院学子应举者四百有三,在朝者琛、逊而下有二十九员,且多人与欧阳修友善。欧回故乡庐陵(今江西吉安),一日途经江州至东佳,见陈氏累世簪缨,车马盈门,遂题词赠之。

3、陈氏遗谱,子孙葆之

编者按:遗,赠与。葆,保护、保存。嘉祐七年分庄,不因骨肉异地而世远人涣,熙宁二年(1069)陈知柏等人议定以欧苏谱式编修《义门世谱》,敬宗收族。元丰二年(1079),苏试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陈知柏拜访苏轼,赠其家谱。苏轼一见,甚喜,在赠谱首页上题下此词,嘱咐子孙“葆之”。

4、义门流芳

编者按:题词时间说法有二。一说熙宁二年(1069),陈晞为江州助教,授课东佳,黄庭坚游学至此所题。二说是黄庭坚任楚地太和县令时,为当地陈氏修族谱所题词。

5、德星永著

编者按:明嘉庆六年(1527)丁亥,九江近地(黄梅、宿松、广济、瑞昌、星子)陈氏于三凤坊义门祠纂修宗谱。九江知府陈天栋因同出一源,欣然应请题词,且撰谱序一篇。见九江德星堂《义门陈氏宗谱》。

6、义门世泽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明世宗(朱厚漗)为激扬民风,表彰历代旌表遗迹,在德化县甘泉乡齐集里(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敕建“义门坊”。近地各县义门后裔欢欣雀跃,集资修乘,以纪念此一盛举。九江知府(义门祥符庄后裔)陈谦题词,且撰谱序一篇。

7、义韵千秋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建“义门坊”,九江近地各县重修(德星堂)谱。九江教谕(义门裔孙)为宗谱留迹。

8、义笃纲常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建“义门坊”,九江近地各县义门后裔欢聚一堂,重修宗谱。进士劳堪欣然应请题赠,且撰谱序一篇。

二、义门楹联

1、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编者按:唐中和四年(884),僖宗首次旌表江州陈氏,并赐此联予以褒扬。此联谱志有异,对于“旌书贵”,有曰“书声旧”,还有说“书声贵”。三种说法相比较,以“旌书贵”为妥。此处“旌书”非赐书,应理解为“皇上的旌书(御笔亲题)是至高的荣誉,特为人间德义世家所题赠”。

2、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

编者按:至道二年(996),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此联。此时义门人口二千余,同居时间265年。此联同居“四百年”,是从叔明受封宜都王时计起逾四百多年,联中皆取整数(下同)。同时还赐义门陈氏“希公汝,知守宗,承延继,才思彦”十二字作世派取名用。可是后来义门分庄时却用作各分庄主名号,作为“义门人”的标志。

3、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

编者按: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赵恒赐陈旭将仕郎守江州助教,亦赐此联。

4、治家弗可无近虑,处世须当有远谋。

5、清修逸乐虚中之实,禄位权势实中之虚。

6、奇服异器莫思玩好,钱财货利勿视泥沙。

7、富不忘贫可常葆其富,贵不践贱方屡居其贵。

编者按:以上四联为广堂楹联。四、五联乃伯宣生前家训之语;六、七联为陈崇生前教诲之语。

8、孝谨著前徽,温诏时从天上至;光灵流后叶,文孙今自日边来。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家长陈泰所撰。

注释:1、温诏,指旌表或嘉奖陈氏的诏书。2、文孙,谓能不失祖先之政的子孙。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后用为对他人孙子的美称。这里是指在京城为官的义门子孙。3、日边,指圣上或皇城。

9、义居山麓耕畲,尽应卿相子;良家院内临寝,半是帝王臣。

编者按:此联为宋太子中舍陈度所撰。

注释:1、义居山,原名镇场山。后因封“义居人”,故称义门故居为“义居”,山为“义居山”。2、卿相子,指长辈对晚辈的爱称。3、良家院,因御封“真良家”而得名。

10、门尚敦睦之义,乡闾因之悉率化;家崇孝悌之风,州邑由是偕效行。

编者按:此联为胡旦所撰,由陕西山阳陈道久提供。

11、三十七婴争妍除夕,陈氏又添栋梁;十八朝官显荣升元,义门更增光辉。

编者按:此联为宋太常博士陈延芝所撰。据德安笃义堂义门谱载:“十八朝官俱葬东佳书院坂”。

12、室无私财方能三千九百口同居义聚,荣称义门一语;

厨无异爨遂使四百八十年共济睦族,誉满海内四遐。

编者按:此联由宋代盐铁使陈恕所撰。

13、义著四海,僖宗御封玉音犹在;门振五洲,真宗诰敕金字常存。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书院联,系宋职方员外郎陈延赏所撰。玉音,指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金字,指宋真宗书“义居人”三字。

14、敦儒术以修身,笃义风以睦族。

编者按:此联为宋同平章事陈尧叟所撰。

15、莫道栋梁欢聚二十有九,且看蛟龙跃起四百有三。

编者按:“二十有九,”指义门陈氏有二十九人做京官。“四百有三”,指宋庆历四年(1044),东佳书院有四百零三人应举考试,登科者有四十五人。此联为宋制诏总裁杨亿所作。

16、潜心东佳阅周礼玩羲文,一字必求其解,宁可一日仅解一个字;

致力西舒尊儒术游书山,万卷何愁其破,但愿一年能破万卷书。

编者按:羲文,指易经。西舒,指寄咏舒,在东佳书院西侧,故称西舒。此联是宋光禄少卿陈执中为义门别墅所题。

17、八方学子求学由是,造诣由是,功成名就亦由是;

五洲志士笃志于斯,肄业于斯,登第致仕亦于斯。

编者按:肄业于斯,指肄业于东佳书院。据陆游《南唐书》载:“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此联见湖北黄梅《义门陈氏宗谱》。

18、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编者按:此联为德安廨宇接官厅柱联,由宋江州知府李原颖所撰。

19、一母踏青,扶仆抬夫竟是所惦三大臣;

三子舞彩,荷椅负轿岂非因悦一太君。

编者按:此联为三孝堂联。由南唐彭泽令陈岳撰。一母、一太君,同指陈恕妻王夫人。三子、三大臣,同指陈执淳(诏)、陈执中(显)、陈执古(颁),俱登进士为京官,时称“三孝子”。

20、玉昆二难撑宇宙;德星一颗照乾坤。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翰林院编修陈用撰。二难,指陈元方和陈季方。德星,指太丘长陈实。

21、盐官令逢乱世避难泉州仙游,著作郎忌宦海隐居庐山龙潭。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盐官令,即陈褒,官至盐官令。著作郎,指陈伯宣,为戒宦海争斗,隐居庐山,故征召不起。此联是宋岳州军事推官陈逊所撰。

22、神农尝百草择五谷始由耕耘济世,烈山伐千木造两轮方以轩辕定邦。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徽州军事推官陈逊撰。神农,神农氏,即炎帝,传说他尝百草择五谷,让人播种,便有了粮食。烈山,烈山氏,即黄帝,史称轩辕氏,传说他成千次砍伐树木试制了两轮车,即轩辕,并以此战胜其他部落,统一了中原。

23、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庄院联,尚存今德安爱民乡岩泉桂村。源泉,指紫岩泉,泉水从岩中汩汩而出,经寄咏舒跌崖而瀑,飞流直下,溪绕东佳庄,形成水阁山斋之胜概。

24、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

编者按:此联为刑杖厅联,由宋太子中舍陈度撰。三尺法,指《家法三十三条》。

25、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

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编者按:此联为百犬牢联,是南唐兵部尚书陈觉撰。牢,百犬牢,位于义门故居左侧小山坡上。《十国春秋》载:“畜犬百余,共一船贮食饲之,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同治《九江府志》亦载:“牢长数丈,尚存”。据义门乡人说,上世纪60年代因修水库,折断犬槽垫基坝底。

26、德安常乐里原遵祖训同居合爨延续世代一十八,

义居太平乡今奉圣旨分庄析烟迁赴州郡七十二。

编者按:此联由南宋进士陈文龙撰。义门分家时,以十五代作阄参分,然其对义门长房长孙十八、十九代已相继出生,故联云“一十八”。

27、义聚三千九百口世间第一,庄分七十二州郡天下无双。

编者按:以上两联为分庄碑联,此联是谢景初在《分庄复旨回文》中的一骈句。宋嘉祐七年七月初三,时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奉旨率官临门监护析庄,至次年三月始按御赐“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同另“先迁成,升仁悦,大通琉”九字相应取名分庄,首分一百零八庄,此谓大庄,阄迁七十二州郡。后又分一百八十三庄,此谓小庄(亦称小宗,待考),但取名时只能用御赐十二字,而不能用后九字。这就是宋仁宗诗“庄上分庄岁月长”的由来。清光绪吏部主事陈三立在撰修《义门陈氏宗谱》时亦撰联:“颍水溯真源二千年积善累基文范至今光史籍,江州缅遗迹百八庄同宗别派义门螽古衍家传”。也点到一百零八庄。

28、远有元钦近有文伟以世继世义风激于闾里,

前有太丘后有伯宣以代绳代儒业传于世家。

编者按:此联由广西钦州陈帮彦提供。元钦,即陈衮,南唐文渊殿大学士,字元钦。文伟,即陈兢,南唐入仕,至宋不起,字文伟。

29、人无殊志室无私财厨无异爨,义之至也,

犬亦同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义之感耶!

编者按:《南唐书》载:“江州陈氏,家族七百口,每日设广席,长幼以次坐而共食。畜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诸犬为之不食”。

30、三十七娇婴争妍除夕陈氏又添梁栋,

一十八朝官显荣升元义门更增光辉!

编者按:此联原载陕西洛南绍义堂《义门陈氏宗谱》。乾化二年(912)腊月三十日除夕,陈昉(家长)买黄忠辅之田,长三千八百步。当晚,诸房产男三十七,后同榜登第,仕宦显荣,遂名其田为“公婆丘”。南唐升元年间,义门陈氏有十八人在朝为官,十八朝官俱葬东佳书院坂。

31、室无私财方能三千九百口同居义聚荣称义门一语,

厨无异爨遂使四百八十年共济睦族誉满海内四遐。

编者按:义门陈氏合族同居,人口最多时达三千九百余口。从义门始祖陈叔明封宜都王时算起至义门分庄,历时四百八十余年。

32、门以义称溯先人行由义路教由义方遂启无双门祚,

家因良著望后裔出为良臣处为良士方承第一家声。

编者按:此联由宋江州助教陈蕴撰。

33、天书屡降叠见太室之祥,玉牒新颁何止尧门之瑞。

编者按:此联是宋江州助教陈旭撰,见陈旭《谢恩表》。天书,指帝赐御书一百零四卷。玉牒,指宋太宗《赐陈旭诰敕一道》,特授将士郎,守江州助教。

34、学仙学禅出尘之妙事,拜将拜相处世之荣名。

编者按:此联为得胜楼联,由宋太常寺卿陈荣先所撰,见各地《义门陈氏宗谱》。

35、八文龙同登进士第簪缨符符重光秘监先志,

九才子齐擢中宏科词章灿灿俨然著作遗风。

编者按:此联由宋秘书省正字陈策所撰。八文龙,指义门陈逊、陈俨、陈度、陈渐、陈泳、陈岳、陈续、陈延年,皆胸罗书史腹饱典坟,时称八文龙。九才子,指陈乔、陈省、陈象、陈诰、陈策、陈碧、陈位、陈念、陈延芝,皆词赋敏捷挥笔万言,时称义门九才子。秘监,指陈京,秘书少监。著作,指陈伯宣,著作郎。

36、东汉蔡邕刊铭垂歌颍川文范,北宋胡旦撰碑仰颂江州义风。

编者按:此联为义碑联,由宋朝散大夫陈贻所撰。蔡邕,东汉文学家,曾撰写《汉太丘陈实庙碑铭》。文范,指陈实。胡旦,北宋兵部尚书,制诰总裁,曾撰写《义门记》。江州义风,指江州义门陈的崇高风尚。

37、贷粟赈饥乃救荒之政惟济德义之族,旌门功善为治世之策谨褒真良之家。

编者按:此联为义仓联。由宋江州知州康戬所撰。贷粟,即从国仓里把粮食借给民家。据《宋史陈兢传》载:“淳化元年(990),知州康戬上言:陈兢家常苦不足,诏本州每岁贷粟三千石”。

38、独食赐梨合族品味悟公意,同啖御鸽满门欣尝知天恩。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馈食堂联,由内侍裴愈所撰。天,指宋太宗。公,指陈兢。据光绪《江西通志》载:淳化四年(993),宣陈兢入朝,赐一御鸽。兢持归,碎鸽,和醍酒一壶,合门三千余口共尝其味。裴愈目睹此景,回朝复奏曰:“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帝深赏之,曰:“诚哉,义门也”。宋太宗复试之,又赐一梨,而兢一人食,众深思乃大悟:“永不分离(梨)”。

39、缨襦之同袭堂前架上衣无主,饮膳之同味厅内席中馔有情。

编者按:此联由宋右直言陈佑所撰。据《武邑太君夏夫人墓志》载:“是时,陈氏族大于九江且十世矣,衣襦之同袭,饮膳之同味,长幼聚居已数千口”。

40、迎百贤延千隽育才于院可谓义门义天下,聚千卷藏万轴储书于楼敢称东佳佳宇中。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书院院门联,由宋中书舍人徐锴所撰。据《湘山野录》载:“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又据徐锴《陈氏书堂记》载:“陈衮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置田二十顷,以为游学者之资”。

41、三公知新竟忘岁耋龄茂,百子求学更争年少风华。

编者按:此联曾作东佳书院楼联,由宋靖州通判章谷所撰。三公,指陈谦、陈诱、陈范。李昉诗有“三公老且病,无暇访山居”句。徐锴《东佳书院记》载:“如谦与诱、范诸公虽大耋之年尚受知新之学”。

42、东佳院内藏书楼萦紫崖水,西舒阁中洗砚池连白石岩。

编者按:此联见章谷缺题残篇,为寄咏舒曾用对联。东佳院,即东佳书院,在今江西德安爱民岩前桂村。藏书楼,东佳书院一建筑,称东佳书楼,内三层:下为文范堂,中为百科书斋,上为御书阁。紫崖水,即紫崖泉,源出东佳山紫岩。西舒阁,即寄咏舒,为一阁楼式建筑,专门接待文人墨客。白石岩与紫崖相近,皆为东佳山一崮。

43、朝夕勤笃克歧克疑矢志出类拔萃,夙夜匪懈破书破典负愿耀祖光宗。

编者按:此联由宋咸宁令陈恭撰。据《东佳书院记》载:“子弟之克歧克疑负出类拔萃之资者,有不夙夜匪懈者哉?”

44、良家子思愤激穷日究习嫌昶短,义门裔期陶铸彻霄研读恋卷长。

编者按:此联由宋殿中丞陈瑞卿撰,曾作集贤院联。

45、文之以诗书为承著作之遗训,固之以礼乐因袭秘监之累功。

编者按:此联由宋秘书省正字陈道祥撰,台北陈仕宜提供。著作,指陈伯宣,唐为著作佐郎。秘监,指陈京,唐为秘书少监。

46、风流东佳捧蕴藉经典视若越世至宝,匍匐西舒至纷华盛丽指为过眼飞霞。

编者按:此联曾作义门别墅寄咏舒之联,由宋徐州教授陈师道撰。

47、慕东佳之名求焉斯至道犹江海,追义门之誉仰遂即来院若岳麓。

编者按:此联由宋东佳教授陈倜撰。徐锴《陈氏书堂记》载:“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者益有之,于戏文,如菽粟,求焉斯至,道犹江海”。

48、五马拜高士之风名香下榻,八龙迭太邱之后史卜聚星。

编者按:此联为衮公亭联,由宋奉训大夫陈锡撰。五马,指陈珪(兵部侍郎)、陈璹(刑部尚书)、陈让(衙前兵马使)、陈谦(管驿使)、陈玞(都督兵马司),时称“五马”。八龙,指义门八文龙。太邱、聚星,指陈实。

49、欢洽慈帏簪缨三枝频频交晖被化日,喜阅孝幛桑榆一萼微微含笑向暖风。

编者按:此联为三孝堂联,由宋枢密使夏竦撰。三枝,指三孝子。一萼,指王夫人。

50、国为楚并衍避户牖新辟业,功被汉忌考隐瑕丘再展图。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知舞阳县事陈密撰。衍,即陈衍,周代陈国末代国君陈闵公越之子。楚灭陈,杀闵,其子衍避难户牖(今河南原阳县户牖乡)。考,即陈考,陈与京之子。与京仕汉为员外郎,曾诛贵族。与京故,贵族复仇,考避难瑕丘。

51、揭竿宰肉千古风流人物亡秦兴汉,吞日擎天一代英明帝主辅梁定陈。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内侍给事中陈衍撰。揭竿宰肉,指陈胜,因秦暴政,揭竿而起,称大楚,推翻秦王朝。吞日擎天,指陈霸先,曾作梦吞日,醒后,肚子还热乎乎的,后辅梁帝、灭侯景、诛王僧辨,梁帝自逊别宫,遂立陈朝,三十三年故。

52、一使矫制斩单于灭郅支英雄威风振中外,六出奇计佐高祖诛诸吕丞相智慧著古今。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进士陈范撰。一使矫制,指陈汤。汉时,郅支单于扰乱边陲,汤受命出使矫制,灭单于及王以下一千五百余人,遂赐爵关内侯。郅支,汉边境小诸侯国。六出奇计,指陈平,仕汉高祖,初为都尉,旋升员外郎,凡六出奇计,诛诸吕,官至丞相。

53、原遵先祖训十五世同居肇自开元辛未,今承天子命三百庄分爨始于嘉祐壬寅。

编者按:此联为分庄碑联,由宋进士陈知柏撰。开元辛未,指唐开元十九年(731),陈旺建庄义门。天子,指宋仁宗。嘉祐壬寅,指宋嘉祐七年(1062),义门奉旨分庄。

54、允矣在天之灵一神两化,格于有庙之典万载千秋。

编者按:此联为太平宫陈仙真君祠联,由明进士王允撰。庐山太平宫曾建陈仙真君祠,崇祀陈伯宣。

55、三千门内同居第,五百年来再造家。

编者按:此联为齐集里义门陈氏先祠一门联。

56、一脉相承敢附太丘之后,九源不泯复还遗址之隅。

编者按:此联曾为先祠二门联,由明左副都御使劳堪撰。

57、远自胡公三千载明德相承木本居然一人苗裔应同江汉广永,

近传陈氏十二朝宗烟望重春秋俨若九代门栏曾此庐岳高巍。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陈氏先祠联,由明吏部侍郎文德翼撰。胡公,指妫满,为周代陈国君主,陈氏得姓始祖。

58、我来日边过九江至于敷浅源凭吊遗址思祖德,

舜有天下富四海不如宗庙飧瞻言盛世见家传。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陈氏先祠联,由明进士陈继泰撰,此联是步陈泰“文孙今自日边来”而作。敷浅源是江西德安博阳河上游一支流,与永泰源汇合,形成博阳河。义门故址正在汇合之中,故借敷浅源指义门故址。

59、唐颂真良世第,宋旌大义名家。

编者按:此联引用朱熹诗句,曾为九江德星堂联。

60、唐世优恤荣先第,宋代旌封重义家。

编者按:此联见九江德星堂《义门陈氏宗谱》。

61、义著鸾章承帝

姓陈的来历?

陈氏来历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