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序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1收藏

续修家谱序言,第1张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君不见古人云: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今新中国立之久矣,尔来六十又七年,公元二零一七,岁在丁酉,政清人和,国家富强有力,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虽有些许争端,亦是不足为患。国有力然后百姓安,百姓安然后知文化。君应见,国史方志日益充盈,各地各姓修谱之风逐渐盛行。

况且吾之赵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借此大势修订家乘。更可惜古来北方多战乱,先人流离失所,漂泊无定,族谱亦有失,每至清明中元,唯有孤坟可以祭拜,不知名姓,何其不幸,正如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故此更应重修家谱,故有此序。

天下诸多姓氏皆有来源并千年传承,此为中国之独有也。为恐后人不知赵家姓氏之源起,在此赘述一二,以望来者知之。吾之赵氏,本出于嬴姓,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为伯益,始祖当为造父。考之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帝赐以嬴姓,乃上古八姓之一。至于西周,造父于桃林得到八匹骏马,献于周穆王并为之驾车,可日行千里,于国有大功劳。周穆王为彰显造父之功,赐其赵城,其后则以赵氏称之。古之“赵”字,乃一人拜凤,盖以此为图腾,又为炎黄子孙,故赵氏实为龙凤之传人。

至于后来,不知几岁,历史变迁,沧海化桑田,赵姓由于各种原因迁徙各地,遍布天下,分支何其多也,不知凡几,各行各业皆有族人。每念吾之泱泱大族,历经数朝数代,繁衍迁徙,族谱虽不为少也。旅于南方,更是多见宗祠林立家谱无数,徒有羡慕之情。盖因吾家居北方历来争霸之地,故北方者多为飘零之家,呜呼哀哉,至今已经不知所来,何谈宗祠族谱,后辈不知家族谱系,何其可惜可叹又可哀。况且吾听闻: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而今吾家居于亳州蒙城,族谱有失,每当祭祖之时,心有遗憾,更愈建宗祠修族谱。至于今日,族中长者议之,于是重修族谱。族中长者不辞辛苦,领其后辈赴之远方以求续修家谱,如若修谱有所成,不失为一大功德。

修吾之家谱,可以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家训族规以教育后代,使其明德知理,勿犯国家法规,于过则可以为人,于家则可以为子。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修吾家乘,继传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文/王相刚

公元二千年,余父业已供销社退休、赋闲在家,常与族伯显富饮茶叙谈。时族兄相文初提续谱之议,父与族伯以此议甚好:“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中国素有“盛世修谱”之传统。“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家谱不仅是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且在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皆有研究价值,遂向本村王氏各支倡修谱之事、筹修谱之资。

时余而立之年,尚忙于事事,无暇及此。十六年后,偶与兄相虎谈及家谱之事、又垂询父亲,始知家谱始成三本:余父、显富、相文各执一本。

今阅家谱,感慨良多,始觉先辈修谱之切切,当为吾辈后世之楷模。揽十二世祖阶之《祖茔方向》与《祖茔地界》,始知先人陵寝之阔、守茔之责;读先祖幼新、君兴、淳撰《家谱序》,知家谱如江汉之有源、树木之有本,本立而道生之理。读先祖谨、信、庚龄之《家谱序》,知先祖续谱考究之严谨。读先祖居敬《家谱序》始知先祖“祖之名号失传、宗族之源莫遡”之忧和张公艺、陈冱洲九世同居之乐,先祖拳拳之心昭昭可鉴。读先祖德水《失谱序》始知家谱辗转流传之不易及先人负疚之心。读先祖宸阶之《修祖茔记》,始知祖茔乃世世发祥之地、祖宗之形魄所寄,修茔是为“礼”。以及谱牒不序,渐至少凌长、卑犯尊、视骨肉如途人之忧。先祖廷琛之《重修家谱序》引证考究、记述详尽,先祖之惮精竭虑修谱之责,跃然纸上。

一本家谱,即一部家族的发展史,沧海桑田、时世变迁可略见一斑;一本家谱,即一部家族发展的教育史,藉以了解文化礼仪、昭示后人遵照践行;一本家谱,即一部家族兴旺的文化史,可从中领略先祖之睿思哲语、精妙文笔、书法情趣。惜古时先祖之墨宝难以留存以供后世观瞻,此余观家谱之所憾事之一。加之古今语言差异、文字繁简演化不衔接、手工抄写有缪误和古今书写习惯差异,致使难以广泛流传。《新谱前言》由吾父廷极起草,采用白话文形式记修谱之事,策划人为二十一世孙显富、廷极;修谱组长显富、廷极;成员为相文、禄极、显昌、显其、元富、恭富六人。二十世孙允贵定居内蒙古,抗日战争期间立下不朽功勋,建国后任乌苏等三县县委书记、县长和第一副师长之职,闻修谱之事,率先捐寄三佰元;族伯显富捐壹佰五十元;吾父廷极捐壹佰元;相文捐伍拾元;显其捐拾伍元;元富捐拾元资金。吾父廷极草拟《新谱前言》后,吟于修谱小组成员,数次修改后定稿,由族兄相文书写。今日读来,仍感有不通顺之处及其中时间歧义,于是改为“抗日战争时期、建国前、建国后”三种称乎,初文中所记人物以十六年前所载为准,未行增补,只是个别用词稍改。特此记之,此为记一。

名讳中丰厚的文化气息,可为吾辈效仿。家谱所载二世祖名讳“思孔”,可见始祖对后人教育期盼之殷;三世祖兆鹏兆麟,其中一字为“好仁”,记载不详,吾以为为先祖兆鹏之字讳,《说文》解“鹏”,亦古文凤。“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见《庄子·逍遥游》。至五世为五祖,愚以为“天叙”为先祖“整”之字讳。先人名与字联系密不可分,“整”,有秩序,“敍”,次第也;清戴名世《恭纪睿赐慈额序》:“今东宫所赐,慈教二言,举凡天秩、天敍、人纲、人纪,先王之至德要道,皆包含囊括其中”。由此可见,先人名讳中沉积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吾辈后人取名不可草率,要学先祖;且不可冒犯先祖之名讳,此亦为叙谱之意义之一也。至六世亦有五祖,其一祖名为“辶”+“丸”字,遍查古今字典无果。吾疑为“迅”字久传误写,应取自《论语》中的“迅雷风烈”。十四世祖“垲”,音“慨”,查之不易,应取自《左传》中山垲垲以“赤页”兮,日萧条而无色。其中“赤页”是一字,今无见也,亦不知其读音,只能揣摩其义而知一二也。

先祖名讳之雅令后辈唏嘘不已。遍观家谱,对所载不详也有疑惑之处,今记之,以期他人相机比对而后校之。例如:十九世祖青田嗣子柏年和蓝田子柏年是否为一人?二十世又现柽年更名修年,柽年何出?家谱无记,吾疑为祖蓝田子柏年与柽年为一人也。观吾家谱,吾父尚有一疑,为:吾曾祖父贵麟谱记为贵田,而先祖环生子三,二子贵麟,与吾曾祖可为一人?续谱时族兄相文也有疑问?吾遍查家谱嗣子之事,多为亲兄弟过继,情同手足、同气连枝,吾曾祖贵麟与彼贵麟为两支且在五服上,相去甚远,是为其一。其二,吾十八世祖玘配氏育有四子,贵田为老大,何必嗣子?其三,曾祖曾以“三义成”之名号开过酒铺做生意,曾名振一方,讳字贵麟乃做生意所需而更名,应是家谱未补记而已。其四,先祖环生贵麟并无出嗣记载,仅重名耳。写至此吾释然,父亦释然。重名者家谱中并不鲜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嗣子与出嗣之风渐无,王家人丁兴旺,老死不相往来者不在少数。二十一世后,重名者如:相德、军、伟、磊……重名者很多,鲜见出嗣和嗣子之说,如有重名之惑,如谨慎辨之无不解。此为记二。今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之吾辈,因国家计生的政策调控,生男生女已无异样。吾以为家谱之传以子居住地固定便于记载只记丁男而已。从现代遗传学而言,男女结合,子代体貌性格来自父方母方的各占半,女子亦可传家,诚望后世之人在续家谱时详细记载丁女去向,以全家谱,消除重男轻女思想。出嗣与嗣子已成为历史,谱记丁男亦记丁女。此为记三。

修谱可以:明辨世系,尊祖敬宗;教化子孙,传承文明;凝聚族人,和谐社会;血肉联情,承前启后。家谱序言,前人之述备矣;谨记斯言,以备后人考也。

公元二零一六年夏月二十二世孙   相刚   谨撰

  摘 要:近三十年,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文章先回顾了家谱的历史演变,再分析了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并以家谱的“前言”、“后记”来例证。  关键词:家谱 重修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0-01

 家谱,也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书等,是记载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兴衰历史,褒扬家族功德人物的史实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这股编修新谱的热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可以从新修的家谱的“前言”、“序”、“后记”等中得到印证。

 1 家谱的演变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甲骨、青铜器上简单刻有父子兄弟世系,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家谱适应世家豪族的政治需要处于兴盛期,成为了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唐代,谱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官修谱牒巨大,私修家谱亦十分兴盛。宋代为家谱的转型期,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作为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和“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进入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并基本定型。明代修谱进一步发展以朱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清代及民国时期,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编撰家谱一度停止,大量的旧谱牒遭到了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很快遍及全国各地。

 2 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例证

 21 主观愿望——敬宗睦族,惟有修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即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日曾增多。各家族子孙迁居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而家谱,就是家族群体联系感情、亲情的纽带。族中老人希望通过修家谱,达到“敬宗睦族”的目的。浙江海宁《褚氏家谱》的“前言”中写到:“当大部分子孙汇集硖石参加迁葬时,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尤其是少、青、壮年一代对褚氏根从何来、对家史一无所知。所有健在老人都为自己重任深感不安和内疚。后经合计,一致认为,有续修家谱刻不容缓的急切愿望,因此开始筹编。”修谱可以使民族源流清晰,能得到族人相互提携帮助。……吾族之谱,自公元一九二四年第四届续修至今,屈指已八十有六载,由于年代久远,族内后裔或谋生外迁,或经商发迹,子孙繁衍,徙居各地,昭穆既远。当今后裔辈份不清,祖宗支派不明,犹如陌路之人,如何将族内之人团结起来,惟有修谱。”

 22 客观基础——盛世修谱,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盛世也为修谱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了“左”的思想牢笼,思想大解放使人们打破了精神枷锁,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生的政治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百姓日益富裕,为修谱的各项费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虞管溪徐氏宗谱》序:“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可以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赋予编史修志著谱的神圣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

 23 推动因素——“两个通知”的发布

 1984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为使这项涉及全国各图书、档案、文化部门的联合目录编撰顺利,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联名向大陆地区各文化厅、文管会、档案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为了增加大陆以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家谱目录,2000年国家决定编撰《中国家谱总目》。为了推动此项工作进展。文化部办公厅于2001年2月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函[2001]29号)。“两个通知”的发布对近三十年来的家谱编修意义十分重大,推动了家谱重修的盛行。

 首先,家谱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确认。在“”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不要说是修谱,连收藏的旧家谱也遭到了破坏。而在“两个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钱塘孔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凡例中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文献,曾经被作为维系宗法制度和祖先祭祀的工具而被奉为圣物。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的“”中被作为“旧时代”的遗物而惨遭毁灭。浩劫之后,家谱的性质和现实意义重新被人们所认识,被认为与国史和地方史志同为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第二,为农村修谱提供了契机,成为了修谱宗旨。需要敬宗睦族,修谱有了主观愿望。思想解放、物质丰富,修谱有基础。而家谱目录整理工作的开展,为修谱者重修家谱提供了契机。家谱目录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对各地家谱资源进行调查、征集和著录工作,深入城乡,宣传家谱的价值、家谱工作的意义,民间私藏家谱被公诸于世。在家谱目录整理工作开展之际,各族人认为有必要对自家的家谱进行重修,并把“两个通知”精神定为修谱的宗旨。广西北流《郑氏族谱》凡例第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等文件精神编好士球公宗支系族谱。并在书前附有“两个通知”的原文。《齐贤镇西徐巷村樊氏家谱》“谱例”第一条:遵循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国档会字[1984]第7号联合通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精神,作为编修本谱之宗旨。

 编修新谱是历史上续修家谱的继续与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求的一个文化现象。新修的家谱跟旧家谱相比,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赵小玲家谱征集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当代图书馆,2004(4)

前言:也称“前记”、“序”、“叙”、“绪”、“引”、“弁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字。书籍中的前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由著译、编选者自撰或他人撰写。文章中的前言,多用以说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也可以理解成所写的东西的精华版。

后记: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或书后。写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要有补充的或遗漏的问题,都可以用后记的形式。有些采访性的或新闻性的文章,在事后有了新的发展而又不便单独介绍的,都可以后记的形式加入文章。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不耽误出版,两全其美。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有题记不一定要有后记。后记只是对你的文章中心的升华。你可以在最后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中心,而不一定用后记。有时用了后记反而显得文章过于累赘。

在编修家谱时,我们需要考察很多资料,当编撰完成后,这些资料比起家谱显得多余,想扔舍不得,放在家谱里,不知哪里才能放。这个时候,附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附记是指家谱图书正文后面的有关文献,图表,资料,在新编家谱中,附记也是家谱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家谱正文的佐证性、补充性、说明性的资料的荟萃。是家谱篇目不便包含,但又值得保留后世的资料集辑。

附记一般有8种:

1、旧谱的谱序;

2、家族的有关重要文献资料

3、考评考证资料

4、编修家谱形成的简报

5、珍闻轶事;

6、族人捐资收支情况表;

7、家族成员通讯录;

8、编撰始末;

可以根据家谱的情况而选择, 切不可牵强补充附录。

后记,主要说明这次家谱编纂的经过、内容、有补充或遗漏的问题,还有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方面,哪些人的支持帮助,也可提出通过这次家谱编纂引人深思的看法, 让后人能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后记不宜过长,一般1000字以内,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次修谱过程的简单概括;

2对家谱重要性的强调;

3对修谱过程中的曲折、复杂及关键节点简单陈述,不宜过分渲染;

4对修谱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家庭、个人进行表扬;

5对工作中的疏漏和不完美处予以明说,比如有的支系没有统计到,有些历史文化信息没有考证清楚,等等;

6明确说明:编修过程中难免有不准确和疏漏之处,这些内容待后续补充、修正和完善;

7表达宗族亲情之爱;

8表达对家族、族人美好的祝福;

别忘了关注锦秋哦!

序文也称序言或序等。序是图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凡书皆有序。序,主要记载作者之意,作序者向读者表达著书的意图和宗旨。家谱同其他文籍一样也有序,一般多称序文,也有个别家谱把序文和凡例混合撰写,称序例,目前已不多见。序文的类型分三种:一是自序,即由作者或主编撰写;二是他序,即聘请他人撰写;三是代序,即用一篇文章代替。家谱的序文多以自序为主,他序次之,或二者兼序。

家谱序文是家谱的窗口和仪表,通过序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家谱编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意图和经过,而且还可以了解家谱的内容梗概,作用和价值等一些基础性谱牒学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家谱是向族人内部发行的出版物,因此,家谱编修必须有序文。一篇好的序文在家谱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续修家谱序言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君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