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氏来源,历史上的名人,人口数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1收藏

辛氏来源,历史上的名人,人口数量,族谱,第1张

基本介绍 才[才,读音作cái(ㄘㄞˊ)]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清原,内蒙古乌海,天津武清,河北乐亭、围场、辛集,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湖北老河口,安徽贵池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锡伯族、傈僳族有此姓。明代有才俊,昌黎人,宣德中任高邮州判;又有才宽,天顺进士,兵部尚书;清代有才瑞,任邯郸县教谕。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与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因方孝儒忠贞于建文帝,大怒而诛戮方孝儒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在当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写成“房”字缺一点(上尸下方,笔者的计算机字库里没有该字,读音为shī),意为方氏的尸体,这是出于明成祖对方孝儒等人不屈从自己的仇恨,因而对方氏族人大加贬嫌。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为免方宽被误杀,特改赐方宽姓“才”,方宽后来官至兵部尚书。 第三个渊源 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才氏家谱》记载,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谥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才姓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明朝时期,方希贤更名为“才隐士”时起。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最后字“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才氏始祖。 迁徙分布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帝三百二十六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江苏、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历史名人 才 宽 (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迁安人(今河北迁安)。著名明朝兵部尚书。才宽,明成化中期进士。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时惠民礼下,其治坦阔。遇事裁决如响,不较小过,民思慕之。明正德初年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闳阔,遇事裁答无滞。后以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后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才宽好野战,不拘阵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鞑靼亦思马之子小王子犯延绥,值火筛在套,才宽率师由兴武营击之,斩首数十级,乘胜深入时忽中流失,遂战死于花马池。明武宗朱厚燳闻知后,赐其子为百户,锦衣卫世袭。 才 俊 (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邮判官。 才树德 (公元1934~今),辽宁义县人。著名地方财会工作者。1953年于锦州会计学校毕业,以后通过自学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从事财会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纳员、会计员、核算员、副科长、科长,现任金城造纸总厂副总会计师兼财务处第一处长。1988年被评为高级会计师。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肯于勤奋学习,努力钻研财务会计、成本理论,不断探索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财务改革,并注意总结经验。曾多次拟定财务收支、成本计算和资金管理等规章制度,组建账目,设计凭证报表。推行全面经济核算效果明显。紧紧围绕本厂实际推广应用“目标成本”、“ABC管理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先后获省市二、三等成果奖,并撰写论文曾在《中国城市金融》、《财会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 军 (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谦人。著名地方公务员。青海省囊谦县文教局局长。他于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关心、爱护学生,长年为学生理发、晒被子、洗衣服,带领学生挖蕨麻补助伙食,学生断了口粮,他就拿出自己的粮食给学生吃。 1984年担任文教局局长以来,为办好囊谦县的教育事业,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入学,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国各地,从国家教委、山东平度、省各有关部门以及外籍藏胞处,利用各种机会、多种渠道争取资金建设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设点布局日趋合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全县中小学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发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2%提高到393%,为县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先后四次被省政府、省教委、州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8年5月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扫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才庆龙 (公元1979~今),黑龙江拜泉人,著名电机设计工程师。 才尚周 (公元1937~今),河北乐亭人。著名地质水文工作者。高级工程师,现任副处长。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别参加编写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最终报告》与《大庆炼油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最终报告》。 1965~1968年,在出国援越中主持编写了《越南XX号公路大型桥梁基础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1977~1981年,参加编写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质勘查中间性报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别主持编写了“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队各年度的工作总结”、“大津市地矿局各年度的地矿”、“会议报告”。曾撰写十一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华北地质经济管理通讯》和地矿部政法司主办的《地矿政策调研》。 才淑英 (公元1937~今),山东泰安人。著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高级工程师。 才居正 (公元1938~今),艺名昌乐山人;祖籍河北乐亭,后改为永乐山人。高级书法师。任职于河北省乐亭县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才起男 (公元1939~今),辽宁锦西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才鸿年 (公元1940~今),满族、锡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属材料专家。 才汝成 (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业工作者。胜利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才晓予 (公元1930~1997),吉林长春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经济学专家。 才仁那 (公元1954~今),藏族;西藏比如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立刚 (公元1954~今),吉林长春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利民 (公元1955~今),满族;河北宽城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才可夫 (公元1956~今),河南安阳人。著名石油工业专家。 才化冰 (公元1961~今),黑龙江宾县人。著名职业教育家。大庆职工大学基础部副教授。 才 华 (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师工作者。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主任。 才 卓 (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上海社科院法学硕士,上海著名律师 才为 (公元1981~今,)山东德州人。非著名房地产人士。 才君 (公元1982~今)吉林省长春市人,安全技术顾问。 才德昊 (公元1983年~ )祖籍辽宁省锦州市,太祖爷爷为张学良将军的一级武官。“全国青少年外语记者选拔活动”最佳评论员、 “高校外语教师研修基地优秀学员”,东北师范大学2006级“2+3”硕士研究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办公室秘书。

来源有四 

1、 出自莘姓,又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代。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封其支子于莘(今陕西合阳东南)建立莘国。居其地者,遂以地名取姓为莘氏,后因莘辛音相近,遂去艸头为辛姓(左丘明《国语》、王符《潜夫论》、皇甫谧(公元215— 282年)《帝王世纪》、《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上》、《元和姓纂》)。

2、 源于上古,出自有莘氏。莘氏是有莘国的后裔。相传,夏禹的母亲有莘氏女志(修己、女嬉)因梦食薏苡而生之(《汉书·古今人物表》、《大戴礼记·帝系》、《宋书》) ,商汤也娶有莘氏女得伊尹而有天下(《墨子·尚贤》、《尸子》、《孟子·万章章句上》、《楚辞·天问》、《吕氏春秋·本味》、《大戴礼记》、《史记》、《水经注·伊水》、《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绝书》、《说苑》),周文王因妻有莘氏女太姒(太姒生十男:长伯邑考、武王发、周公旦、管叔鲜、蔡叔度、 曹叔振铎、 霍叔武、成叔处、 康叔封、 聃季载)生武王开有周八百年(《诗经·大明》、《周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魏时期大同西晋皇族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之彩绘描漆屏风》)。莘,后改作辛(《广韵》)。东周太史辛有两子在晋国任史官,因董督典籍,遂改姓董氏。

3、 大禹后代计氏改为辛氏。《通志·氏族略》载:"辛氏改为计氏",后有改辛氏者,计姓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京兆(今陕西长安东)。

4、 项姓后周赐的辛姓。 

辛姓望族居陇西(今甘肃兰州、临洮、巩昌、秦州一带),陕西合阳,江西万载、上饶,山西孝义、长子,山东莱州、济南,湖南临澧、石门。

 二、 名胜遗迹: 

高辛氏帝喾墓、周武王母太姒墓、商代元圣伊尹墓:陕西合阳(合阳)。 

帝喾高辛墓:河南濮阳顿丘。 

帝喾高辛陵:河南商丘古城(亳)南五十里高辛镇西北。 

莘原:河南三门峡西峡石镇西15里(荣阳村),西虢地。 

莘城、莘昌亭:河南陈留县东五里,夏杞东楼公居陈留雍丘县(《括地志》)。 

莘冢集:山东曹县西北。 

大莘店:河南伊川平等乡平等村之伊尹祠、伊尹墓、尹台、伊尹故里、中华第一相碑,伊尹祠有对联曰:“伊尹耕野几度鸣鹤盘垣九皋去,汤王聘贤五番玉骑奔腾龙门来”。(《晋语》称'文王访于辛尹')

少康城: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北八华里之康城村。 

大禹陵:浙江绍兴市东南会稽山北麓,距城6公里。(《汉书·地理志》)

禹都安邑:山西夏县城西北75公里中条山麓,临涑水河。 

大禹庙: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 

禹穴:四川北川(古称石泉)禹里乡清泗沟九龙山下(古汶山郡),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六月六日生禹于石纽(或曰吉林集安禹山),另三禹穴:湖南宛委和浙江禹陵宛委山和安康旬阳县城东60公里的汉江北岸。(《帝王世纪》、《华阳国志·蜀本记》、《路史》、《三国志·秦宓传》、《水经注》)。

夏地:河南省禹州市。 

夏都: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和新密新寨遗址:夏启之居。 

伏羲庙、伏羲陵:邹城市微山县两城乡(《十三道图·图经》:单州鱼台县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背依凤凰山,面朝独山湖。庙后有“六合”、“圣母”等诸泉汇流。伏羲庙前有三圣阁,后有女娲殿。《路史·太昊纪》称:“按帝冢今在山阳高平之东”(陵在两城乡驻地之东10公里处)。又注:“太昊之国有庖国,姒姓,今庖水在山阳平乐,而帝墓又在山阳,则其迹无疑也”。庖水即泡水,历史上在沛县由西来,平乐城在单县东四十里。《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平乐有泡水,东北至济入泗”。这就是说,泡水入济水,济水入泗水,而泗水又从高平境内穿过,由北向南流去,注入淮水。伏羲庙:甘肃天水,一处在城区西关,一处在城区西北15公里三阳川的卦台山。

太昊伏羲陵:河南淮阳县城北3华里,古蔡河畔,城湖之滨。 

三、 家乘谱牒 

山西享县辛氏族谱四卷(民国)辛在勤纂修民国三十年(1941)享县泰来堂石印本四册吉林大学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二卷(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江西图书馆(二部)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十卷(清)辛廷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3、5、6、9)(又一部存卷首、9)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木活字本江西图(一部存卷1-5、8-12、14、19-3 ;另一部存卷首5、7、8、14-18、24-3;又一部存卷6-8、14-16、18-21、24-27、30;又一部存卷14)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十卷(清)辛介福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6、7、10)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七卷首一卷(清)辛守质等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1-9;又一部存卷1、9-10 )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辛际唐等纂修民国三年(1914)木活宇本江西图(存卷1-7、末2卷) 

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不分卷(清)辛锡庚等纂辑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四册江西图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二卷(清)辛景舒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江西图(一部存卷1-6;另一部存卷首、1-6、末) 

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卷(民国)辛观涛等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江西图(存末二卷) 

江西万载辛氏观房谱□□卷(清)辛景光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木活宇本江西图(存卷4) 

江西万载辛氏顺房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辛子敬等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2-4、末) 

江西万载辛氏达房谱不分卷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一册江西图《辛氏族谱》 <清>辛震纂修乾隆三十七年刻本六册403页16A 714 -3 

《辛氏族谱》山东蓬莱:守成公始:“守氏天纯业,世文本可长,懋修国延运,积善家余庆” 

《辛氏族谱》山东海阳市 

《辛氏族谱》湖南临澧县 

《辛氏族谱》江苏滨海县 

《辛氏族谱》福建罗源县 

《辛氏族谱》 河南陕县东凡村(85姓辛):“辛氏微育原淤以缘封莘遂据莘为族。” 

四、 郡望堂号

堂号: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永思堂":福建潮州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辛氏望出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五、 历史名人

辛甲,又名辛尹、辛公甲,商末“三仁人”,周开国太史,着今存《虞人之箴》、《辛甲二十九篇》。(《左传·襄公四年》、《国语》、《韩非子》、《史记》、《汉书·艺文志第十》)

大姒者,武王之母,禹后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及入,大姒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大姒号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大姒生十男: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周公旦、次管叔鲜、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霍叔武、次成叔处、次康叔封、次聃季载。大姒教诲十子,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及其长,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君子谓大姒仁明而有德。诗曰:“大邦有子, 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又曰:“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此之谓也。(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

辛銒,字文子,蔡丘濮上人,晋公子,学于老君,为范蠡师,号通玄真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知着,其志沉沉,不肯自显,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着有《文子》:道原、精诚、九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12篇。(《汉书·艺文志第十》、马亹的《意林·范子》、《北史·萧大圜》)

辛狐(董狐),晋国太史辛有的后代。晋灵公时,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左传》、《国语》)。

辛追,(~前236前--前186年)西汉长沙相利苍之妻,1972年发现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主人。 

辛延年,生于公元前220,秦汉著名诗人,作品存《羽林琅》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 

辛庆忌,字子真,西汉破羌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之子。建旄枕戈,威震边陲,饮节居俭,为匈奴所惧,封光禄大夫,右将军、左将军。(汉书·辛武贤列传)

辛宪英,三国魏侍中辛毗之女,羊耽之妻,才女,拒绝曹丕之秦晋之好。(《晋书·列传六十六》)

辛弃疾(1140528-1207910),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人。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治军有声,仕至龙图阁待制。性豪爽,尚气节。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有《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

是河南郑州吧

我也姓辛,云南的我不知道你的祖籍是哪里,但是可以给你介绍一点姓辛的来历

辛姓系承姒氏 发祥繁衍陇西

关于辛氏的古老渊源,《姓纂》一书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姒姓,夏后启别封支子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左传》:周太史辛甲、辛俞美,为昭王友,秦有将军辛腾,家中山苦陉,曾孙蒲,汉有辛武贤,陇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记载,属于夏启后裔的辛氏,是从最初的莘氏改过来的。不过,数千年来所孕育的不计其数姓氏之中,却另外还有一支血缘不同的莘氏,那就是《潜夫论》所记载的:“莘,祸融氏之后,分为八姓,已、秃、彭、嬗、曹、斯、莘”。换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众多后裔之中,也有以莘为氏的。反顾过去的历史,一直到1000年的宋朝之时,还有一位叫作莘融的名人出现,可见莘之为氏,的确是存在于芸芸众姓之中的。

那么,源自祝融氏的莘氏,跟源自夏启的莘氏,彼此间有没有什么牵连?对于这个问题,《广韵》一书回答得最清楚,指出:“莘,辛声近,遂为辛氏”,明白说明了后来莘氏改姓为辛氏的情形,也为今日莘氏的所以不甚多见,下了最合理的注脚。

从上段文献辛氏的来龙去脉,可以说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家族出现之后,一向以陇西一带为繁衍成长的温床,尤其现在的甘肃狄道地方,更是长久以来辛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历代人才辈出,声誉响亮无比。

发祥于陇西的辛氏家族,在历史上一向表现得出类拔萃。到了宋代,辛氏的表现有如日之中天,金碧辉煌令人不可逼视,这种情形,只要看辛弃疾个人表现,便足以说明一切了。

辛弃疾三个字,对于读书人而言,相信必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的文学才华,照耀古今,他的将略武功,更令人肃然起敬,堪称为允文允武的千古奇才。他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悱恻绮丽之思,所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辛弃疾可能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文弱书生。若有这种想法,可就大错而特错了。辛弃疾的作品,除了晚年所作的少数几首之外,绝大多数都悲壮激烈。流传了千百年的《稼轩集》,就满载着他的爱国情怀。

纵观辛弃疾一生的爱国事迹,的确千古足式。他于宋孝宗时,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安抚官,屡以平盗立功。他在湖南创立的“飞虎军”,更雄镇一方,为当时江上诸军之冠。后来,到了宋宁宗时,他又以一连串辉煌的功绩,出知绍兴、镇江等地,虽然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愿,但已备受千秋万世的景仰。立功、立言、立德,辛弃疾的确是后世辛氏家族之光。

唐朝官居宰相的辛渐也是辛姓翘楚

姓启幸臣;

阀阅南昌。

指幸姓源流和郡望

雁门世泽;

渤海家声。

全联指幸姓郡望

廷弹蠹相;

庙祀龙王。

上联:南宋幸元龙曾上书弹劾史弥远。 下联:唐幸南容,百姓称之为龙王,立庙祀之

松垣世德;

渤海家声。

江西南康幸氏祖厝联 高安家声远;

雁门世泽长。

江西瑞昌高丰乡幸氏祖厝联

兄弟八进士;

子孙三乡贤。

江西高安洪城村幸氏祖厝联 宋时行军司马;

唐代太子校书。

上联:宋幸寅逊,官至镇国军行军司马。 下联:唐学者幸轼,中和间为太子校书郎 雁飞万里传喜讯;

门对千山引祥云。

幸姓望族居住地“雁门”二字嵌字联

英气劲节钦震甫;

疗疾名医有灵公。

上联:幸元龙。 下联:晋幸灵,为人疗疾,赖济者甚多 烂贝灿珠,蜚词华于艺苑;

言规行矩,高气节于松垣。

上联:唐幸南容,仕至国子祭酒。 下联:幸元龙

洪者大也,大会三门子孙,源流渤海;

城其成乎,成为百代宗祖,派逆沧州。

江西高安洪城村幸氏祖厝联

由宁化而开基,本儒学而受恩荣,艺苑之芳声宛在;

自豫章而胥宇,采芹藻而探桂杏,兴朝之伟绩聿新。

幸姓宗祠“渤海堂”堂联

栋宇卜官田,门捍日月,座镇鼓旗,山岳钟灵长毓秀;

渊源承渤海,迹著尚书,名传御史,簪缨继起绍前徽。

江西南康幸氏祖厝联

赐姓自周朝,衍渤海,衍沧州,本本源源,万派千枝同一脉;

发迹由唐代,若名臣,若理学,彬彬秩秩,五常百行位三才。

应该是没有什么差别,从百科上看这两个姓氏之间并没有什么交集。

辛 姓

源流一

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源流三

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后裔。

源流四

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源流五

出自他族汉化改辛姓

幸 姓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赐其叔姬偃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周文王第四十七子、周武王之弟姬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周成王在壬戍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姬偃为“幸”姓,史称偃公,其后裔子孙世袭父职并传十三代。

源流二

源于古代帝王信任亲近的幸臣,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清朝学者张澍的《姓氏五书》记载,是幸臣的后代,以祖上为荣而取“幸”为姓或被帝王赐予“幸”姓而形成的。

幸臣,就是君主最宠信亲近的臣子。因此幸氏的家族理当兴盛,所以,历代幸氏的先人见诸史书记载的很多。在中国古代,幸氏的望族大多出于南昌郡

得姓始祖 偃公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被周成王赐为“幸”姓,史称偃公,为幸氏之始祖。

2迁徙分布编辑

辛氏来源,历史上的名人,人口数量,族谱

基本介绍 才[才,读音作cái(ㄘㄞˊ)]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清原,内蒙古乌海,天津武清,河北乐亭、围场、辛集,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