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姓 浮氏家谱 浮姓起源 浮姓名人 浮姓的来源 浮姓简介
浮[浮,读音作fú(ㄈㄨ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神农氏后裔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典籍《古文琐语》记载:“浮氏出自共工氏,其臣有浮游”。
据史籍《左传》记载,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姓只有一个,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姜”姓。共工、申、吕、齐、许、纪、向、州皆姓姜。后在周朝初期,因被周武王所封居地名称而各得了“氏”,形成了著名的姜姓八氏即共工氏、申氏、吕氏、齐氏、许氏、纪氏、向氏、州氏。
典籍《国语·鲁语上》记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亦霸九州。”这实际上就是说,共工氏曾下辖有九个伯爵,也就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姜姓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相互连接的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一级研究员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和活动地在今河南省辉县一带。而著名国学大师郭沫若则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那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族部落。从二水流域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共工氏属下有一个能干的臣子浮游,传说他能截风断雨、召唤各种异兽灵怪,曾协助共工氏治理水患和与颛顼征战,但最后都失败了。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后,浮游避祸隐匿起来,他的后裔以先祖为傲,遂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浮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莱朱,即莱朱,是商朝初期非常著名的重臣——左相。
莱朱,亦名仲虺,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他在二十四岁继薛国国君之位。后辅佐成汤征灭夏王朝,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莱朱的后裔中分衍有浮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朝时期的古莱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姜姓莱国,莱共工浮柔出奔棠国,其后有浮莱氏,简为浮氏。”
这里的“莱国”是春秋时期周朝诸侯国名,姜姓,子爵。战国初期,齐灵公率军灭东莱国。失国后,原莱国的共工(管理水利的大臣)浮柔出奔棠国,其后裔怀念先祖,以“浮莱”为姓氏,称浮莱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浮氏、莱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颛顼裔孙陆终之子彭祖支孙孚,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钱氏,颛顼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
孚,做过西周掌管国库的上大夫,官职称钱,许多子孙以“钱”为姓氏,称钱氏。也有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孚氏。孚氏后代子孙因避仇难,口含菏叶杆躲入池塘,逃过一场劫难,此后在“孚”字一边添上了“水(氵)”偏旁,成为浮氏,后另有一支衍派则以藕氏为念。
该支浮氏的世系为:太昊伏羲氏→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称→卷章→重黎→吴回→陆终→彭祖→孚→钱、孚……浮氏。
二迁徙分布:
今江苏南京凤凰西街有浮冰女士,该支浮氏出自河南省获嘉县的徐营镇,祖上浮秀是从湖南长沙迁入,后分衍出浮氏、夏氏两支姓氏。
浮冰的父亲是个老红军,长期在部队工作。浮冰说,为了找到一个本家,父亲当年曾经常翻看士兵的花名册,有一次,终于发现一个姓“浮”的战士,父亲高兴极了,还请那个浮姓小战士来吃饭,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士兵和自己是同宗。
由于“浮”这个姓氏冷僻,浮冰每认识一个新朋友,总会被问:“你这个名字是笔名吧,你是文艺工作者吧,要不就是一个作家?”遇到这种情况,浮冰总要不厌其烦地解释:“我姓‘浮’,是‘谁主沉浮’的‘浮’,‘浮冰’是我的真名,不是化名!”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莱 国:又称东莱国。莱国是古老的诸侯国,始封于商朝以前,其时统治中心在今山东昌乐、临朐等县一带,东部边界直到黄县的沿海地区。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齐国,他建都在营丘(今山东昌乐),离另一个莱国的都城十分近。莱国候十分不满,曾多次率兵众争夺营丘地区。直到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逐渐强大,最终打败了莱国,占有了今平度县以西的大部分领士,莱国当时已为公爵,但莱公已无力与强大的齐国抗衡,被迫迁都到黄(今山东黄县莱子城),史称其为东莱国。到了战国初期的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东莱国最终被齐国所吞并,其地成为齐国的黄县。
长沙郡:周朝时期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国灭楚国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西汉改郡为长沙国,并筑城。东汉仍改回为郡。隋朝初期废黜,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明、清两朝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时期,长沙历经了国、郡、州、府、厅治。
八历史名人:
浮 游:(生卒年待考),传说为共工氏大臣,浮氏鼻祖之一。
浮 莱:(生卒年待考),亦名莱朱、仲虺,又名中垒,奚仲第十二世孙,著名商朝初期薛国国君,浮氏鼻祖之一。
浮 柔:(生卒年待考),亦称浮莱;东莱国人(今山东黄县)。著名战国初期东莱国大夫,浮氏鼻祖之一。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姜姓莱国,莱共工浮柔出奔棠国,其后有浮莱氏,简为浮氏。”这里的“莱国”是诸侯国名,姜姓,子爵。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齐国,他建都在营丘(今山东昌乐),离莱国的都城十分近。莱国候十分不满,曾多次与姜太公争夺营丘地区。
直到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逐渐强大,最终打败了莱国,齐国占有了今山东省平度县以西的大部分领士,莱国衰败,君主莱公已无力与强大的齐国抗衡,被迫迁都到黄(今山东黄县莱子城),史称其为东莱国。
到了战国初期的东周灵王五年(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姜环在位,在位期间由名相晏弱、晏婴父子相继辅政,使齐国又强盛起来。齐灵公亲率大军攻伐东莱国,东莱国终被齐国所灭,其地被吞并成为齐国的黄县,齐国的领土扩大到今整个山东半岛。
失国后,原莱国的共工(管理水利的大臣)浮柔逃亡到棠国,其后裔怀念先祖,以“浮莱”为姓氏,称浮莱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浮氏、莱氏。
浮光宁:(生卒年待考),
浮庆云:(生卒年待考),
浮秀英:(公元1947~今),女,河南新乡张巨乡蒋村人。著名乡村基督教神职人员。
现任蒋村基督教堂的保管员,为教堂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浮秀英说,她信教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受洗也有十八年了。
在信仰基督教之前信,浮秀英信仰佛教。后来得了食道癌,久治不愈,只待等死。后听别人介绍说,信仰主耶稣能治病,就抱着试试看的目的参加了基督教的聚会,“在第一次聚会主就抓住了我:能死后永生,不下地狱!所以,从第一次我就坚定了信主的信念,没想到,食道癌真的被治好了!”所以,浮秀英便积极主动要求受洗,皈依基督教,并与其他宗教彻底诀别。
浮秀芳:(生卒年待考),上海银都艺校第二十六期影视初一班小学员。
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客家人”这个称呼的,但其实,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并没有客家人,换句话说,客家并非指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客家人其实是一个汉族民系,用简单的少数民族的概念并不能概括客家人的概念。而客家人的分布又是非常的广泛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个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客家人的人数也是众多,很多人也都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客家人这个群体出现客家这个称呼的含义很显然,是说他们原本并不是这里的人,只是后来到这里定居了,因此是“客”,那客家人的祖先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如今遍布世界,他们最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有很多客家人的家谱当中记载他们来自江西
1客家人简介
客家(英文:Hakka,客家语白话字:Hak-kâ或Khak-kâ,客家语拼音:Hag1-ga2或Kag1-ga2)。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今分属龙岩和三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2500万)、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500万)、香港、澳门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约1500万人散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印尼、大马、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牙买加、荷兰、缅甸、法国、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旺等,其中印尼、沙巴州、英国、牙买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塔希提岛等华人社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语成为苏里南法定语言。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至2017年,设有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
2客家人的起源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客家人是正宗的汉族人,也即客家人自称的“老汉人”。汉民族最早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的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黄帝之后有大禹,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夏商两代的人都称自己为“有夏”、“华夏”,华夏族便是最早的汉族主体。
后又历经千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后,华夏族的称谓被汉族取代,汉族称谓从此流传天下。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争的影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开始南迁。最初的汉人从山西、陕西南下,经过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阳后,沿着汉水进入今天安徽、江苏一带,也有少部分迁移到了江西、湖南等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又开始南迁。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起义,黄巢20多万大军直指长安。唐王朝此时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在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的手上,唐僖宗命令高骈率领7万精锐阻截黄巢,高骈非但不听圣旨,反而起兵谋反,割据江淮。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派大将秦彦降服了高骈。高骈虽然被灭,但江淮各地的军阀趁机起兵作乱,杨行密、朱温、孙儒等人长期在江淮之地割据厮杀,来回反复践踏。最后,朱温击败其他势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这一场大混战,史书上称之为“唐末江淮大混战”。
唐末江淮大混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从秦汉以来迁居到江淮等地的汉人继续被迫南迁。从渭河平原迁来的汉人,在江淮之地繁衍生息数百年,人口兴旺。安史之乱时,人口的大量南迁,主要迁在河南、江淮一地。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唐末江淮大混战之后,迁居在江淮之地的大量汉人继续南迁,进入江西避难。
3为何客家人家谱上记载起源于江西如此一来,作为距离江淮最近的江西省,成为了承接大量人口涌入的地区。当时江西节度使危全讽管理江西,由于防守严密,兵灾和战火很少波及江西。古籍《谭全播传》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两地突然之间人口暴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陈本的兵马大多是江西本地的土人,但是战争打到第三年时,陈本的人马越打越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两淮之地的汉人。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有“淮汉入汀”、“掳淮汉为前驱”等记载。可见,当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人口数来看,唐朝末年,赣南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明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的户数是120985户,淳熙年间(1174—1189)赣州户数增加到193339户。在汀州,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在虔州,崇宁年间人口从172432人,迅速暴增到272400人,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人口暴增了10万人。
北宋中期之后,赣南之地聚集的人口达到100多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区。由于赣南之地不产盐,百万人口逐渐向南方的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当时地处蛮荒的两广和福建也渐渐有了汉人迁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说:“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拿,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湖、循、海、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岁月浸霪滋多。”
《资治通鉴》这段话,证明了大量汉人从赣南迁到两广一带掳掠钱财和盐巴,最后甚至结成一个团体对抗官府的事实。南宋之后,随着战火蔓延,汉人继续从赣南迁出。《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汀、赣侨寓者是谁当然就是唐末迁移到江西的汉人,因为从南宋时起这些人就被称之为“侨寓者”,所以人们都通俗地称呼他们为“客家人”。
这就是客家人的祖辈为何大多来自江西的缘故,翻开客家人的家谱追溯到唐末时期,大多数客家人的先祖均来自汀州、赣州等地,再往前推则是江淮之地和河南,这符合客家人迁移的路线,也符合历史事实。
经过对南方客家人姓氏及家谱的研究,发现南方的揭、曾、赖、廖、刘、蔡、钟、练、卢、谭、黎、罗为主的客家人姓氏家谱,都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最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从南方客家姓氏的族谱来看,其迁移路线和祖辈溯源符合客家人迁移路线图,符合唐末江淮大混战和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的规律。
由此可见,唐末江淮大混战后,迁居到江淮、河南等地的客家人纷纷进入江西,江西人口在短时间内暴增至百万,从唐末在宋末的数百年之间,客家人在江西繁衍生息,并有人因为盐、土地等不足向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南宋末年之后,大量客家人继续迁移南下,进入到当时还是蛮荒的两广、福建等地。
由于客家人是迁入者,因此被两广和福建一地的人称之为“侨寓者”,也就是后来通俗话说的客家人。当然,客家人从南宋迁移两广和福建等地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乾隆中期后,大量客家人进入两广。清末时,土客矛盾激化,因为土地、水源、婚姻等爆发大规模土客械斗,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一般来说,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历经了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五次大迁徙,客家人一路南下,并经过近千年的繁衍,这才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分布格局。
截止目前,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的客家人在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在历史上,客家人出过很多豪杰英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这就是客家人的来源,这就是客家人家谱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的原因。
一、姓氏源流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所改。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谥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氏。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或涿郡。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简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据《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
三、历史名人
简 雍:字宪和,三国时蜀国人。他自少年时就与刘备交好,后来刘备围攻成都,他入城劝刘璋归顺,于是被刘备拜为昭德将军。
简 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简正理:宋代御史。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简而廉:明代孝子。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临利训导,著有《孝经解》。
简文会:南汉尚书右丞。南汉是五代十国时的政权,君主叫刘龑。简文会自幼聪颖,勤奋读书,精通经史,善于作诗。刘龑初开进士科,简文会参考中了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简大狮:清朝末年台湾抗日民军首领,台湾省台北人。他对日军侵占台湾十分愤慨,并在台北聚众起义,多次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日本 勾结清朝官吏将他杀害。
简朝亮:字季纪(1851-1933),号竹居,清末顺德人。1875年求学于广东名儒朱九江。研习经史、性理、词章之学。后以讲学著述为主。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见《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民国人物小传》)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涿 郡: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涿邑。秦代属于上谷郡。汉代时置涿郡,即今河北省涿县。
2、堂号
德感堂:宋朝时有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范大成请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县。他在做县官的时候,不设科条,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后被升为贺州知州。
此外,简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范阳堂”、“溯源堂”、“恩孝堂”、“追来堂”、“显清堂”、“惠宗堂”等。
============================================================
简姓宗祠通用对联
〖简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简伯;
望出范阳。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简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猷赞蜀幕;
德重明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字宪和,少年时与刘备友好,跟从刘备到荆州,任从事中郎。刘备人川,他曾打前站进成都先见刘璋,官昭德将军。能言善辩,多有讽谏,为刘备所器重。下联典指明代上高人简芳,字德馨,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赞猷蜀幕;
流废晋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事典(见上)。下联典指春秋晋·简伯事典。
受书裕学;
从事参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简卿,博学多才,受《尚书》于卫宽。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事刘备为从事中郎。
-----------------------------------------------------------------
〖简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殷商鼻祖源起;
中国状元第一。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有娥氏之女简秋,帝喾之妃。尧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得而含之。误吞之。娠而生契,后为殷商之祖。下联典指南汉尚书右丞简文会,南海人。幼颖异,工诗,性耿直。高祖天皇大帝刘龑(五代十国时南汉建立者,937-943年在位)初开进士科,文会中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受尚书之峻业;
建定国之鸿谟。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简卿事典。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少与先主善,先主围成都,雍入城说刘璋归命,拜昭德将军。
-----------------------------------------------------------------
〖简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竹报平安多吉兆;
门迎瑞日显祥和。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镶嵌简姓“简”字的析字联。
贯通五经称孝子;
历令三县守清廉。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简而廉,邵阳人。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监利训导,有《孝经解》。下联典指宋代御史简正理,字西碧,新喻人。历永兴、桃源、新野令。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
〖简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从倪宽受尚书,渊源克绍;
师南轩讲性理,道学相传。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简卿事典。“尚书”,即指《书经》。下联典指宋代学者简克己,南海人。少师事张栻(著有《南轩集》),得其传。退归杜门,以真知实践为事功,务启迪后进,人称简先生。
浮姓 浮氏家谱 浮姓起源 浮姓名人 浮姓的来源 浮姓简介
本文2023-11-08 03:30: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