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号的历年大事记
一、洪武之治: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
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二、万历新政: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三、永乐北伐:明成祖北伐又称明成祖北征、永乐北伐,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五次亲征,北伐蒙古。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
明太祖北伐之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即位的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决定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
四、弘治中兴:弘治中兴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现了的短暂而辉煌的“治世”。明孝宗明代中期的一位仁君,由于他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使得弘治一朝出现了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
五、隆庆开关:隆庆开关或称隆庆开禁、隆庆开海、隆庆开港、隆庆开放等。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隆庆开关
-永乐北伐
-弘治中兴
-洪武之治
-万历新政
这是大冶的家谱,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本地的家谱,需要有人专门去搜集整理。基本情况--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基本信息
杜志刚 2012-8-23 杜如晦 2012-8-23 杜正伦 2012-8-23 杜预 2012-8-23 杜夔 2012-8-23 杜预 2012-8-23 杜鸿渐 2012-8-23 杜审言 2012-8-23 杜易简 2012-8-23 杜淹 2012-8-23 杜荀鹤 2012-8-23杜頠 2012-8-23 杜之松 2012-8-23 杜 亚 2012-8-23 杜兼 2012-8-23 杜黄裳 2012-8-23 杜牧 2012-8-23 杜甫 2012-8-23 杜汝濂 2012-8-22 杜姓古代名人,杜氏古代名人2008-11-1
家谱序言--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家谱序言
“才晓得自己原来有杜甫那么牛的祖先” 素有“金汉口、银保安”美誉的大冶市保安镇拥有12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三元阁、沼山大寺、荆王坟,如今却被这里的一个小村庄——竹林杜湾抢了风头。一部《杜氏宗谱》显示,这里的人是“诗圣”杜甫的后裔。 据杜甫第48代孙、现年86岁的杜大铭老人介绍,这套《杜氏宗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现存有60余卷,其中有20卷破损不堪
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的话,那么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则明显地是南方刘姓胜过北方刘姓。(补数据)而在南方刘姓中,又明显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的刘姓最为兴盛,如湖南的刘少奇家族,四川的刘湘家族、刘伯承家族,湖北的刘华清家族,江苏的刘海粟家族、刘淇家族
虽然现代刘姓大都属于"汉室之后",但具体来说,又分为几大宗派,而且各个宗支所占比例也不一样。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现代刘姓主要有以下几个较大的支系:一是楚元王刘交后裔彭城刘氏派,该支刘氏分布范围较广,南北东西都有,但以北方较多。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以闽粤台地区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两湖、广西、海南、港澳、云贵川,另外在东南亚南洋的刘姓,也以源出中山的客家刘姓居多。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刘氏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并辐射到邻近的鄂、川、江浙、两广、云贵等省区;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中、华北、华东地区,另外还辐射到朝鲜、日本等国。四派为梁王刘武后裔刘氏,这一支刘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山西、陕西和山东、江苏一带,人数较少,如今刘邦故乡汉里堂刘氏就是梁王后裔。五为代王刘参后裔刘氏,该支刘氏也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江苏、山东一带,人数较少。六是淮南王刘安后裔刘氏,这支刘氏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再辐射到邻近省区,人数也较少。此外,还有属于荆王刘贾后裔和代王刘仲后裔等派的刘姓。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分封儿子们为王,朱元璋的本意是不想让子孙后代在像他一样吃苦。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后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到了明朝末年,这些人达到了好几十万,甚至有说法认为超过了100万。那么这么多的明朝皇族,在明朝的统治崩溃以后,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一、发疯似的增长速度,几乎压垮了明朝的经济
明朝弘治皇帝在位时期,山西地区的官员向皇帝汇报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消息:分封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请求朝廷审查他的子孙数目,因为他实在是记不清楚了。弘治皇帝感到很奇怪,自己有多少子孙都分不清,这人也太低能了。不过等他看了数字以后他发展自己错了。原来截止这一年,这位王爷已经有了94个子女,163个孙子,510个曾孙子。再加上他们的正式妻子,庆成王府中的正式皇族就有1000多位,这样庞大的数字,也难怪他记不住。
庆成王一家的问题,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的一个缩影。朱元璋在位时期,封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到山西为王,但是到了嘉靖时期,有封爵在身的皇族成员已经高达1800多人。河南开封的周王一家,到了万历时期,已经发展到了5000多人。查询明朝玉牒档案上正式收录的人数发现:洪武时期58人,永乐时期127人,嘉靖时期增至19611人,到了万历时期已经发展到8万多人。这些人不用工作就有固定的收入,为了防止他们造反,朝廷也不会让他们工作。这些人整天无事可干,哪能干嘛
由于皇族人数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而皇族们的俸禄直接来自各地的财政收入,各地的财政要倒霉了。山西地区每年的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地区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皇室的是192万石。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由于财政已经无力负担这些“大爷们”的俸禄,一些血脉疏远的皇室开始自食其力,已经和平常人家没有什么区别。而那些亲王、郡王们仍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丝毫没有发觉好日子快到头了。
二、农民起义几乎使北方的皇室被屠杀殆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各地区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些皇族们优厚的生活结束了,结束他们生活的就是李自成。1643年年底,李自成的军队占领了山西平阳,将西河王家族300多位高级贵族全部斩杀。第二年年初,农民军攻入了山西省会太原,晋王一家正在于此。拿下太原后,李自成斩杀了晋王一脉中高等爵位者400多人,随后为防止这些人给明军通风报信,再次杀了1000余人。被封在大同的代王一家更惨,先后有4000多人被杀。
张献忠也不比李自成强多少,此人流窜明朝的中部和西南部,襄王、荣王、蜀王等被他杀了一个干干净净。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的威胁之下,一些皇族开始逃难,逃亡江南地区,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而一些家大业大的皇族选择了坚守。例如李自成围攻河南省会开封时,坐镇开封的周王拿出了自己的家底,宣布“击伤一人赏银二十,斩杀一人赏银五十”的条件,和李自成死磕了4个多月。
三、清军入关以后,南方皇族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1644年,清军击败了李自成逐步占领了中原地区,但是南方地区还在明朝的手里。清军在消灭了李自成以后,开始南下对付南明。在清军入关初期的五年里,一共擒杀了明朝的亲王、郡王50多人,对于他们的家眷和奴仆,也是一个也不留。在这一段时间,被杀者应该在1万人以上。至于那些血脉偏远者,隐姓埋名得以存活。对于那些已经投降的皇族,清朝一样不放过,荆王、衡王、周王、晋王、德王、潞王等已经投降的诸王先后被杀。
剩下的那些宗室要么逃亡了西南,要么流落到了东南沿海。不过此时的清朝认为自己已经坐稳了江山,在后期对这些皇族的情况稍好。首先那些王爵还是不能留,但是王爵一下的宗室得以保留,不过出于清朝的严密监控之下。到了清朝的中期,这些人已经和普通的人家没有什么区别,至于反清复明的大业他们已经不敢再有奢望。还有一些宗室跟随郑成功退往了台湾,成为最后一批坚守者。
明太祖定鼎中原建立制度,希望以皇帝为主干,以藩王宗室为枝叶藩屏,共同卫护他的大明王朝万万年。不想,他刚刚驾崩,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枝叶打垮了主干,重新定章建制,对藩王宗室添加了重重限制,不再继续掌兵,也不许参政,让他们只能天天饱食终日、开枝散叶。
所谓开枝散叶绝非虚言,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非常之讲究,设宗爵八等,即:
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皇帝之子除太子外,封亲王,亲王之子除世子外,封郡王,即嫡长袭爵,余子减等册封,当然,越到明朝后期请封制度愈发繁琐,甚至需要行贿才能赐名列籍,有些不受重视的明朝宗室子弟甚至胡子都白了,还没有名字……
电视剧中的朱棣靖难
明人王世贞所著《皇明盛事述》中就详细记录了万历年间大明藩王宗室的“盛况”:
(“藩国之盛”条下)今天下存者,大国凡二十四(编者注:即亲王),盛哉!无论唐以后不世胙土,即汉中叶所余无几,宁能媲美于我明也。
(“宗室之盛”条下)共郡王二百五十一位,镇、辅、奉国将军七千一百位,镇、辅、奉国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共七千七十三位,庶人六百二十名。而未封未名者,与齐府之庶高墙之庶皆不与焉。更二十年,而其丽当不亿矣,固千古所未有也。于乎盛哉!
其中的未封未名者,就是上面说到的,白了胡子还没有名字,只能以“某某郡王第二十八子”的代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朱明贵胄”,不算他们,也有2万多男女了。
看起来多不多?要知道,这可是由洪武年间58位藩王宗室繁衍出来的,具体数字见下表:
表格摘自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
尽管王世贞在《皇明盛事述》里把藩国、宗室的巨大规模当做“盛事”来感叹,也保留了一些有趣的记录:
庆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长,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
生儿子生到这个份上,真是奇葩中的战斗机了。
不过请放心,宗室自己认不全,朝廷不承认,都没关系,到了明朝将亡之际,有人帮着辨认。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罗汝才部破襄阳,明襄王朱翊铭被活捉,殒命襄阳西城楼,张献忠发襄王府银五十万赈济饥民。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捕获善财难舍的明福王朱常洵,将其枭首,至于所谓将其尸身肢解与鹿肉同煮,结合南明弘光帝后来为父所撰写的“大明福忠王圹志”,也就是墓志和《明史》的记述,福王被杀后尸身被允许薄棺入葬,“福禄酒”应该是某些势力为了丑化李自成所编造的故事。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兵逼武昌,湖广文武官员苦求楚王朱华奎借银子充军饷,朱华奎也绝,搬出一把明太祖所赐的包金交椅,称:
此可佐军,他无有!
等到城破,朱华奎被沉江,张献忠从楚王府里抄出金银百万两,辇载数百车不尽。
**《大明劫》中抵抗李自成的孙传庭部明军
以上是舍命不舍财的几位模范王爷,也有靠谱的王爷,比如唐王朱聿键,崇祯九年清军入关,朱聿键散财募兵千人从南阳封地起兵勤王,还没等碰上清军,就被崇祯皇帝勒令回军,之后更是废朱聿键为庶人,圈禁在凤阳高墙之中。
另有周王,出府银五十万两助守开封,最终还是因为黄河灌城而逃离藩地,避居彰德。
当然,这是不降的部分,虽然是凤子龙孙,也一样怕死,也会向“流寇”投降。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罗汝才克汝宁,明崇王朱由樻及弟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投降,朱由樻受封为襄阳伯,不久,连同家属一起被处死于河南泌阳,结果还是死。
当然,以上都是李自成还没有席卷天下建立新朝的时候,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从山陕进兵北京,发起对明朝最后一击的时候,他的策略有所变化,比如明秦王朱存极就在崇祯十六年投降,没有被杀,晋王也在太原投降,得以免死,他们是标杆人物,主要是妆点新朝用的,至于普通的宗室诸王就没那么幸运了。
吴伟业《鹿樵纪闻》记录:
而其后贼臣韩文铨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叛将陈永福在太原,恐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
在大同是代王封地,代王朱传齌出家财助守城,城破不降,与世子朱贻埄一同被杀。大同总兵姜镶写道:
云(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约计肆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
也就是杀了代王以下的4000多宗室子弟,至于平阳、汾阳的郡王子弟,更是破城即杀,其中汾阳城中就有上文中说到的“生百子”的庆成王一系。
对于崇祯的儿子,李自成反倒没有杀害,而是和秦王、晋王一样带在军中。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将死的崇祯皇帝
其实,以明代藩王在经济上攫取特权和对财富的贪婪,像李自成这样的起义军报复性地屠杀,尚算可以理解,毕竟有民愤,有军愤,还能劫财。而清朝,号称“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对待明朝的宗室却屡屡食言而肥,恨不能赶尽杀绝,实在算得上缺德。
据白新良、赵秉忠《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一文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先后擒斩的明朝宗室、其名号可稽者,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对他们的家属,无论少长尽诛之,以此计算,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对反抗者的镇压,因为这五十多人属于曾经建号反清的“刺头”,“顺民”待遇又当如何呢?
顺治元年的《登极诏》中有如下宣示:
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仅仅一个月后,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误以为真,潜回外祖父嘉定伯周奎家,两天后即遭至亲告发。
清廷先是以内侍十人辨认,结果“十人一见齐跪曰,此真太子。”至此,太子真伪应以无疑,不料,清廷竟拉出在李自成入京时早已自杀的“袁贵妃”来辨认太子,结果就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刑部主事钱凤览、河南道御史赵开心等文官先后上疏指斥清廷无耻,反与真太子一同被下狱处死。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先来投顺”的朱明亲藩,清廷也毫不吝惜用莫须有的手法肆行杀戮,如顺治三年五月,以“私匿印信”为借口,将潞王、荆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处死;顺治五年,被俘的福王(弘光帝)和早已投降的周王、晋王、德王又一起被杀。(见《清实录·世祖实录》)
北京杀降人,地方也加紧搜捕,顺治四年四月,山西副使管按察使事娄惺伯就以“疏纵故明藩王”之罪弃市……
自此之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
直到康熙四年,政权相对稳固后,方才晓谕全国:
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
不过,对于崇祯的“朱三太子”、“朱四太子”,仍旧是有杀错无放过。
如康熙四十七年,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在山东汶上县被捕,时年七十五岁。
电视剧里的朱慈焕,当然,历史上他是在杭州受审,不可能见到康熙问案了
朱慈焕逃离北京后,为一前明王姓给事中收养,改名王士元,后来辗转浙江、山东以教授私塾为生。
被捕受审时,朱慈焕坦承身份,又说: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清廷审结案件,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将朱慈焕与三子一孙一同处斩,家乡妻女六人闻讯自杀。
再看“圣君”康熙的理由:“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注意,他也认可此人是朱某,不是王某。
当然,清廷对明朝宗室的处断,在不少今人眼中并不奇怪,民间自有“斩草要除根”的说法,并诬以传统文化之名,却是自以为是了。
中国古代一直有“三恪二王后”的礼法,属于“宾礼”之一,即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称“三恪”。
这些前朝后裔,多数被特许服前朝服色、奉前朝宗庙祭祀,这条政治传统,自西汉至于南宋、金朝一直延续,就连五代的乱世都未抛弃。
河南许昌的受禅台遗址,传曹丕在此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
如曹魏代汉后,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立都城于浊鹿(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不称臣,受诏不拜,可以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汉朝正朔。山阳国传汉献帝之孙刘康,之后跨曹魏、西晋两代,直到永嘉之乱才告断绝。
更奇葩的是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被晋武帝封为陈留王,58岁死后仍被谥为“元皇帝”,其封国曹姓后裔一直传承到南朝齐,传国214年。
跨越朝代最多的,则是隋朝的后裔,唐初废隋炀帝之孙杨侑为酅国公,行隋正朔,车骑服色,一依旧章,此后跨越唐代、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等六朝,一直身居“三恪二王后”之列。
就连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金熙宗也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齐刘豫合称三恪。
这个规矩,坏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宋恭帝为“瀛国公”,使居于大都、上都。后徙乌思藏萨迦寺(今西藏萨迦县)为僧,翻译了佛经《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后死于甘州(甘肃张掖)。
如果仅以“宾礼”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似乎也没什么错误,就连对前朝皇室的那点礼仪优容,胸怀气度都不见了,只剩下小家子气的“斩草除根”,又岂是真正的华夏?
对于李时珍先生,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根据百度介绍,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这么厉害的人物,我们肯定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今天要说的主角不是李时珍,而是楚王,那么您了解明朝的楚王吗?了解李时珍当时的生活环境吗?嘉靖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551年,楚恭王朱英㷿的一个儿子患了病,一发病就两眼翻白然后晕倒,楚王遍寻名医无救,非常着急。正在大家觉得这孩子活过来的希望渺小时,王府长史告诉王爷说:“王爷,我听说富顺王爷的孙子以前得过怪病,被当地一位姓李的郎中给治好了,您可以跟富顺王爷书信一封,请他帮忙!”于是楚王爷赶紧书信一封,派长史星夜前往蕲州找到富顺王。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富顺王这个人物。朱厚焜富顺王(1498—1576)是荆王的一个支系,共传五王。朱厚焜为第一代富顺王,有“贤王”之美誉。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荆王祐橺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留下三个年幼的儿子:嫡长子厚烇(1493—1553),即厚焜的长兄,年仅十二岁;厚焜,年仅七岁;庶三子厚熿(1503—1558),即厚焜的三弟,年仅二岁。厚烇于正德二年(1507)袭封荆王,是为第五代荆王。厚焜于正德九年(1514)被册封为富顺王(郡王)。厚烇身体不好,正德十年(1515),上书请求辞去荆王爵位,未获批准,母妃刘氏就奏请朝廷,让富顺王厚焜代行礼仪。一等到侄儿、厚烇的庶长子、永定王载墭(1517—1550)年满二十,长大成人,厚焜立马辞去“代理”,对名位毫不留恋。他贤良的品德,博得朝野上下一片赞声。从正德十年到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厚焜帮兄长代行礼仪,长达二十余年。需要注意的是荆王原就藩建昌府,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代荆王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六子荆宪王朱瞻堈因"宫内有巨蛇,自梁垂地,或凭王座,瞻堈大惧,请徙"。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荆宪王迁建王府于蕲州麒麟山南。现在到处可见破砖碎瓦和残碑断碣。这就是为什么荆王府会在湖北蕲州的原因。
楚王从富顺王那里打听到了李时珍的消息,于是聘请李时珍做王府的医官。此时的李时珍已经有了编纂医书的愿望,他已经从当地豪绅以及荆王府里找到了很多资料。李时珍跟着楚王的人一起来到了武昌,当然他不是为了拿赏钱,而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医学资料。李时珍经过仔细的医学观察与诊断,采用了别的医生不敢用的方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将王子的重疾给治好了。自此李时珍名气大振。
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卒于1593年,这七十五的时间,经历了正德朝后三年、嘉靖朝四十五年、隆庆朝六年,万历朝二十一年。这七十五年的时间,经历了楚端王(1512年—1534年在位)、楚愍王(1536年—1545年在位)、朱显槐六年代管(1545年—1551年)、楚恭王(1551年—1571年在位)、楚府宗理朱显槐(1571年—1574年代管)、楚府宗理朱显椀(1574年—1580年代管)、楚定王(1580年—1643年续封在位)。那么为什么楚王府会出现除国和代管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楚端王朱荣㳦比较有才华,正德十四年出版了诗集《正心诗集九卷》。曾于嘉靖二年遭承奉潘朝诽谤,险些被革除王爵,卒于嘉靖十三年,在位二十三年,享年五十八岁。他的儿子朱显榕(1506—1545)在嘉靖六年被封为长乐王,嘉靖十五年继位楚王,亦曾遭仪宾沈宝诬陷。沈宝"使人诬奏显榕左右呼显榕万岁,且诱显榕设水戏以习水军"。幸好明世宗皇帝明察秋毫,识破了沈宝的阴谋,朱显榕这才保住了王位。
据明朝焦竑的《国朝献征录》称,楚藩世子朱英耀为朱显榕王妃吴氏所生嫡子,"性*恶","狎比群小徐景荣、刘金、杨惠等*纵不法",娶陈氏,居于楚王府缉熙堂。朱显榕的宫人方三儿有殊色,朱英耀让其手下亲信樊鸾、吴么儿、通知内使(宦官职名)张鉴、陶元儿、门婆姚氏等人将方三儿诱至缉熙堂烝(子与母辈*乱曰烝)之。此事被朱英耀母亲吴妃得知,告诉朱显榕。朱显榕得知此事后大怒,杖杀陶元儿、吴么儿,将方三儿幽禁于北院,樊鸾杖四十,幽禁于王府马厩。朱英耀得知此事,惧而生怨。意思也就是朱英燿其人自幼便性格凶残并多有恶行,伙同徐景荣、刘金、杨惠等人为非作歹。他曾看上了宫人方三儿,并伙同心腹与他人串通“匿奸宫人方三儿”。朱显榕得知此事后,将陶元儿和吴幺儿杖杀,并处理了朱英燿的亲随。由于这次事件,朱英燿也就对朱显榕心生怨恨。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五月五日端午节,朱显榕按照旧例,与楚藩宗室在武昌墩子湖观看龙舟竞渡,席间令"乐妇宋幺儿侑觞"。在座的朱英耀于人群中见宋幺儿貌美,遂起非分之想,与其饮座于别亭。后吴妃父亲吴鉴生病,吴妃偕朱英耀探视。王府吏刘金曾获咎于楚王,听闻世子出王府探视外祖,于是提前将宋么儿安置于自宅,然后邀请朱英耀来与之*乐。朱英耀将宋么儿接入王宫,安置于缉熙堂,"令刘金潜纳之别馆"。不料,朱显榕得知此事后,"复欲杖杀金"。刘金闻讯后,如坐针垫,"乃密与景荣、惠等乘间白英耀曰:'王怒甚,且欲废主,不如先发'"。朱英耀竟信以为真,遂与徐景荣、刘金等人歃血为盟,预备在翌年上元节观灯时,在王府内举事,杀掉朱显榕。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正月十八日,朱英耀在缉熙堂中张灯设酒宴,"集其党田尧、谢六儿、张贵等饮血而盟,分执铜瓜、木梃,蒙以面具伏缉熙堂后,约举炮为号",然后邀请父亲前来。当时朱显榕之弟武冈王朱显槐(楚端王宫人田氏所生)未出阁,遂与楚王一同前往。朱英耀等人为便于行事,将朱显槐另行安排在西室,朱显榕的随从朱恩、周廷瑞等五人则被安排在雪洞(花园假山洞)饮酒吃饭。随后刘金等人将王府后宫诸所往来之门落闩上锁。酒宴过半时,朱英耀示意厨子呈上投放毒药的菜肴,试图鸩杀其父,但朱显榕未被毒死,反而说膳羞不佳,命令传唤缉熙堂的厨子王喜保来责问。传唤之人方走出缉熙堂,朱英耀即举手示意张贵发号炮为信号,张贵、刘金、田尧、周瘦儿等人从后屋扑出,撤去朱显榕的座位,将其簇拥而出,架至院中。谢六儿用铜瓜砸碎了朱显榕的头部,田尧、曹景昂、李林、官保、周瘦儿、曹良辅、夏腊儿等人手拿大棒,齐力乱打,使其毙命。
此时楚王随从夏廷凤等人大声呼变,正在雪洞中饮酒的朱恩等惊起,急来救护。在西室喝酒的武冈王朱显槐也闻声过来奔救,被孙保儿用杖击伤左肋。其随从彭汉扶朱显槐奔出门外,逃往贵全堂躲避,朱恩等人亦夺门而出,登上王府假山,呼号守门内官将各宫门紧闭,然后从广智门(王府北门)缒城而下,赴武昌巡抚府内告变。楚王被打死后,朱英耀怒尤未消,又命令谢六儿拿鞭子抽父亲的尸体数十下,方命人将其尸体更换衣冠,扛入王宫内寝,准备装敛。王妃吴氏闻讯赶来,见众人将丈夫的尸体扛进来,大哭曰"哥哥吃穿不少,如何干这等事!"。
翌日天亮后,朱显榕的尸首装殓完毕,朱英耀下令释放被囚禁的方三儿、樊鸾等人,又命令王府长史孙立,承奉张庆、王宪等人以"中风"报告朝廷,"而紧武冈王于别室,令毋得出"。
武昌巡抚和按察使得到朱恩告变后,不敢隐瞒,忙将此事上报朝廷。朱英耀派人截击信使,没有追到,于是急忙上疏奏辩,命令指挥甘玉海、王府仪宾李瑞、王府书办官李仁等人为其作伪证,并逼崇阳王朱显休、江夏王朱荣漠、永安王朱显梧、东安王朱荣淑等宗亲为保人,又向王府承奉副太监王宪馈赠金钱,让其以"中风"上报朝廷。但是不久之后通山王朱英炊再次上奏,直书朱英耀弑逆形状。
明世宗(嘉靖帝)见通山王上奏,大怒,遂遣司礼监太监温祥及驸马都尉邬景和、刑部左侍郎喻茂坚、锦衣卫都指挥袁天章等人赴武昌,会同湖广巡按车纯、巡抚伊敏生等官员侦讯此事。武冈王朱显槐得知温祥等人来到武昌,趁机逃出朱英耀的软禁,证实了通山王所说的情况。最终查明朱英耀弑父真相。
当年九月,朱英耀被押送至京师,祭告太庙之后,在西市(今北京西四)伏诛,焚尸扬灰。刘金、谢六儿、孙保儿、徐景荣、田尧等三十四人凌迟,家产籍没,妻子入官为奴。王府右长史孙立、承奉正太监张庆、承奉副太监王宪等人斩首弃市。王府左长史马天佑当时外出为王府办事,不在武昌,捕治革职。宫人方三儿、乐妇宋幺儿两人各杖责一百。崇阳王朱显休、江夏王朱荣漠、永安王朱显梧、东安王朱荣淑等人革禄十分之三,奖慰武冈王朱显槐和通山王朱英炊各银五十两、玄黄彩币(彩色绸缎)四表里。明代宗室"虽谋反大逆,亦止赐自尽,焚其尸"。朱英耀被斩首焚尸,足见朝廷严于治罪的决心。
朱显榕的次子朱英㷿(一作朱英䈷)当时只有四岁,也就是我们的楚恭王,因此由叔父朱显槐暂时摄理楚王府诸事,直到六年后才嗣位。1551年,楚恭王正式即位,三叔父朱显槐退居二线。隆庆五年,楚恭王去世,在位二十一年,寿三十一。楚恭王生前没有儿子,死后留有遗腹子,王宫宫女胡氏生下了两个孪生子——朱华奎(1568年-1643年)、朱华壁。由于孩子还小,朱显槐又开始代管楚府事。万历二年,朱显槐对六岁的侄子朱华奎充满了怨气,趁机“制缚宗仪,剥削宫眷寝园,置之绝地,凌逼加于太妃,受贿杀人,罪恶暴著。”楚王府中的人担心这种丑闻传出去,会惹来朝廷震怒,只好听之任之,忍气吞声,任由朱显槐“尽取先世所藏珍异宝货以去。”万历二年(1574年),湖广巡抚赵显上表朝廷,称朱显槐私吞王府宅院及所藏财宝不计其数,侵吞朝廷发放给宗室的禄米,把朝廷发给宗室的俸禄私自放高利贷。与此同时,朱显槐还剥削王府女眷生活费用,“逼凌太妃、受贿杀人,罪恶无数。”万历皇帝龙颜震怒,下旨罢黜朱显槐,削去三分之一的俸禄。改由东安王朱显梡任宗理,处理王府事宜。朱显槐在做了三年的代理后,“光荣”下台。
万历六年朱华奎被封为世子,这就意味着朱显梡马上要走了。朱显梡在楚王府做了六年的宗理后,世子朱华奎到达了执政年龄,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钧册封朱华奎为王,继承楚王的爵位。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楚王府一位宗人朱华趆,指朱华奎及其弟弟宣化王朱华壁不是楚恭王的儿子。朱华奎是恭王妃王氏兄长王如言之子,而朱华壁是王如言家人王玉的儿子。朱华趆从其妻即王如言女儿口中得知,令楚王府阖家哗然,是为伪楚王案。朝廷大学士沈一贯将事情压下,并乘机打击东林党人士。朱华趆夫妇被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
同年,朱华奎指使手下将与自己结怨的湖广巡抚赵可怀殴打致死。朱华奎在位六十三年,府内钱财堆积如山。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时张献忠进攻武昌,湖广地方大员齐聚楚王府,跪求朱华奎捐资助饷,朱华奎指着洪武朝所赐之裹金交椅,说道:"此可佐军,他无有!" ,令楚中大员失望至极。武昌被攻陷后,"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张献忠笑曰:"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随后把朱华奎掷入长江溺死。接着,张献忠下令驱赶武昌城内的朱姓宗室全部驱赶到江边,令其投水。一时长江岸边哭声震天,浮尸顺流而下。有位叫朱盛浗的宗室顺流漂下三十余里而幸免,逃入梁子山中,改名谢世仁。其子朱容栋通医术,清朝时被举荐为太医,不受,享年九十岁。
李时珍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正是小商品业发展的好时代。只可惜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可贵的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能够流传于世,给予了我们宝贵的财富。纵观李时珍所处的朝代和楚王府的兴衰,可见封建王朝的落后与愚昧。临别想吟诗一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全文共4810字,2020年5月25日1时作于黄冈儒国公府。
作者介绍 何晓畅, 90后新生代作家,中国**导演家协会会员,明代文化研究学者,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电视栏目主持人,喜马拉雅文化创意IP主。目前文字作品已达800万字,部分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编剧作品有院线**《嘉靖归来》、《法门》、《滚你的爱情》,电视剧《大明王朝1542》、《李彩凤》等。
注:文中部分来源于网络,倾删!
封底社会收录于2020年5月25日0:40,收录师:周泰汗轩,编审:林林。
刘邦后代关系图有:
西汉:
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废帝刘贺,
宣帝刘病已,元帝刘奭,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东汉:
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婴帝刘懿,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史记 高祖本纪》中说: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刘邦死后,孝惠帝刘盈即位。 所以,刘邦是有后代的。现在姓刘的人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应该是刘邦的后代。 可以粗略统计一下,汉朝皇族生育后代很多,以至于汉末大部分刘姓出自皇族,而刘姓大规模改姓不是很厉害,所以现在应该大部分刘姓是其后代。
而且如果算上母系遗传的话,许多李姓也是刘邦之后,因为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是刘邦后代独孤信,所以刘邦后代非常多,甚至可以这么说,谁家祖上没个姓刘姓李的祖先。
扩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第1任 汉高祖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
第2任 汉惠帝 刘盈(前211年-前188年)。
第3任 汉少帝 刘恭(--前184年)。
第4任汉少帝 刘弘(--前180年)。
第5任 汉文帝 刘恒(前202--前157)。
第6任 汉景帝 刘启(公元前188-公元前141)。
第7任 汉武帝 刘彻(前157年-前87年)。
第8任 汉昭帝 刘弗陵(前94-前74年)。
第9任 汉少帝 刘贺(-前59年)。
第10任 汉宣帝 刘询(公元前91--前49年)。
第11任 汉元帝 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
第12任 汉成帝 刘骜(公元前51--前7年)。
第13任 汉哀帝 刘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从一界草民,成就乱世基业,开创了一统天下的西汉皇朝,而他之后,都是其子孙也。但是王莽政变之后,西汉就已衰落,而东汉的皇帝刘秀,也是西汉皇朝的皇孙,打着匡扶汉皇的名义,建立了东汉政权。基至包抱后蜀的刘备,都是是东汉皇孙自居,建立蜀国,自立为帝的。所以这些其实都算是刘邦的后代。
参考资料:
分类: 地区 >> 江西 >> 南昌市
问题描述:
想知道朱宸濠的资料,越多越好。
1、他的准确生卒年代?我看到大多数记载是1479-1521,也有写他卒于1520年的。有没有他生辰的具体日期及天干地支?
2、他的家庭情况?我知道他的妃子是贤惠的娄妃^^,可没查到他有几个孩子(有几个是娄妃生的?^^)、兄弟几人。
3、他有字或者号吗?我好像很少看到古代帝王的字,是不是帝王的字号不能随便用的?
4、他被锉骨扬灰后,有什么衣冠冢一类的吗?哪里有他的碑或者祭奠的地方吗?
5、有没有和他有关的民间故事或传说什么的?
6、有他的画像或者他的笔迹吗?
7、想知道其他任何与他相关的内容^_^
----------
实在不好意思,问题很多,本来应该多设点悬赏分感谢帮助我的人,可惜我只有25分,叹气。
很想知道朱宸濠的情况,先谢谢各位了!
解析:
朱宸濠像经过这样几次宗室相残的血的教训,皇帝也开始逐渐削弱藩王的势力,以求彻底改变这种兄弟叔侄相残的局面。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便继续建文帝时期削藩的政策。如永乐元年革去代王的三护卫和官属;永乐四年削去齐王的官属和护卫,后又把他废为庶人;永乐十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贬谷王为庶人等,基本上把当时握有兵权的亲王,或削其护卫,或废为庶人。但永乐皇帝削藩并没有削到自己的儿子头上,这才酿成后来朱高煦的叛乱。宣德皇帝平叛后,进一步推行这种削藩政策,从此王府不再
设立护卫。藩王再想反叛,无异于赤手搏虎,即使这只老虎再凶猛,仍然是九死一生。但冒险本是野心家们的天性,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朱宸濠面对的是明代最荒唐最胡闹的正德皇帝,他能不能取而代之呢?
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孝宗婚后多年才生下朱厚照,对朱厚照十分宠爱。后来朱厚照的弟弟又早夭,朱厚照便成为他唯一的儿子,也是理所当然的明帝国皇位继承人。因此孝宗对朱厚照的宠爱达到了溺爱的地步,甚至带着朱厚照微服出宫游玩。在弘治十八年,孝宗皇帝突然驾崩,把一个庞大的王朝留给了年仅十五岁、不读书、好逸乐的朱厚照——正德皇帝。没有了父皇的管束,正德皇帝更是无法无天了,把政务抛在一边,整天跟自己亲信的八个太监,号为“八虎”,游戏取乐,不知今夕是何年。
朱元璋的儿子宁王朱权的封地原来是在大宁一带,是北边非常有实力的塞王,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永乐皇帝一登基,便把势力最大,对自己威胁也最大的宁王改封到江西南昌,削弱宁王的势力。后来宁王也被削除了护卫,朱宸濠是宁王朱权的五世孙,到了他继承爵位时,宁王府已经今非昔比。相比正德皇帝的荒唐无行,朱宸濠也是一个轻佻的宗室子弟,但如果比做皇帝,相信朱宸濠也比正德皇帝强。在几个术士的蛊惑下,相信自己是龙姿凤表,有天子之相,因此生出了非分之想。但当时的宁王府已经没有半点武装力量,因此朱宸濠当然是先谋求恢复宁王府的护卫。
当时正德皇帝不理政,“八虎”之一的太监刘瑾欺上瞒下,权倾朝野,人称“立皇帝”,意思就是朝会时,刘瑾是站在正德皇帝身边的另一个皇帝。朱宸濠用金银二万,贿通刘瑾,终于把明王朝南昌左卫改为宁王府的护卫,之所以是南昌左卫,而不是江西的其他驻军,是有原因的,天顺年间宁王府因罪被削去护卫,宁王府的护卫改为南昌左卫,南昌左卫就是原来的宁王府护卫。但是好景不长,刘瑾不久便下台,宁王府的护卫又被革去。不过这并没有使朱宸濠心灰意冷,他恢复护卫的心反而更加急切了。朱宸濠这一次更是不惜巨金,收买好了当时的兵部尚书,并把财宝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让正德皇帝宠爱的一个伶人臧贤代他四处游说王公大臣,并得到了他们的默许。可惜这时又出了一个老顽固费宏,费宏是大学士,在内阁办事。朱宸濠要恢复护卫,必须经过内阁的同意。而费宏也是江西人,对朱宸濠知根知底,经常对人说:“朱宸濠现在谋求恢复护卫不是安什么好心,以后会连累到很多江西人,我绝对不能同意。”朱宸濠便利用进士廷试那天,内阁大臣要到东阁阅卷,费宏不在内阁办事时,递上请求恢复护卫的奏疏,其他大臣已经被朱宸濠买通,因此竟然得到批准。恐怕费宏会反对,又叫人在正德皇帝面前进谗,陷害费宏,费宏被迫辞职。朱宸濠对费宏阻挠恢复护卫一事怨恨不已,在费宏辞官回乡的路上,派人假装强盗来打劫,还放火焚烧费宏乘坐的船只,费宏和家眷侥幸逃脱。
恢复护卫终于得偿心愿,朱宸濠同时又千方百计讨好正德皇帝,进献了很多奇珍异宝,导正德皇帝游乐,削弱正德皇帝对自己的提防之心。一次元宵节,朱宸濠又进献了很多奇巧的彩灯,灯上画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把这些彩灯在宫中依檐附壁悬挂,把整个宫中装饰得色彩斑斓、五光十色。正德皇帝一见大喜,大加赞赏。
朱宸濠恢复了护卫之后,又仗着自己在朝中收买了很多王公大臣,在南昌是无恶不作。他擅自杀戮地方官吏,霸占百姓田宅,强夺良家妇女,搞得地方上鸡犬不宁。地方官屡屡向朝廷申告朱宸濠的各种不法行为,但正德皇帝并不放在心上。皇帝不急,但地方官急了,当时的汀赣巡抚副都御史王守仁已是暗自留心。王守仁文武全才,既是个大学问家,同时兵法韬略无一不娴熟。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带着自己蓄养的强盗响马们终于正式叛乱。这一天他以庆祝自己生日为由,把地方官请到王府,声称自己奉了皇太后的密旨要起兵入朝。他把不顺从的地方官全部杀掉,率领军队去攻打安庆。王守仁知道朱宸濠叛乱并攻打安庆的消息后,集结兵力直捣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而正德皇帝收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后,不忧反而大喜,原来正德皇帝有两个嗜好,一个是玩乐,一个就是打仗。玩乐不用说,正德对打仗更是痴迷,只不过他是万尊之躯,不能轻易涉险。正德皇帝多次巡游北方边防重镇,也曾率领军队小胜过鞑靼兵,还自己封自己做“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他不做皇帝,却更喜欢做将军。正德皇帝听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时,简直有点喜出望外,决定御驾亲征,趁机还可以到江南游玩。可惜,正德刚到达涿州,王守仁报捷的奏疏已经送到了。原来朱宸濠围攻安庆不下,又听到老巢也已被王守仁攻下,急忙回身去救,在黄家渡与王守仁军遭遇,朱宸濠大败,被王守仁俘虏,只有一个多月,叛乱就被平定了。正德皇帝收到捷报后,却装作不知道这个消息,继续南下,当然这次他只是为了游玩。正德皇帝一路游玩到南京,举行了献俘仪式,这才班师回朝。朱宸濠在路上被处死,并挫骨扬灰。
朱宸濠叛乱之所以这么快就被平定,除了朱宸濠在地方上胡作非为、不得民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宗室藩王的势力几经削弱,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问鼎九五之尊了,再加上朝廷上有识之士对此小心警惕,藩王更是没有什么机会。所以,虽然荒唐胡闹如正德皇帝者,也能轻易平息这种叛乱。宁王朱宸濠靠纠结一群草寇就想举兵造反,无异于赤手搏虎,最终的下场只能是葬身虎口。
明朝年号的历年大事记
本文2023-11-08 03:27: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