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讨论下,明朝的武将排名。谁说得比较有理,100分奉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3收藏

大家讨论下,明朝的武将排名。谁说得比较有理,100分奉上。,第1张

1 徐达

朱元璋帐下第一将领。

元至正十五年(1355),俘元万户纳哈出。

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

二十年五月,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俘斩陈有亮军万余。又和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再次击败陈友谅。

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

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

二十六年,平淮东。

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

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

十月,徐达与常遇春占领山东全境。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平河南。

八月初二,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攻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 (今山西沁阳);攻下太原,占山西。

洪武二年,平陕西。

洪武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

洪武五年,与李文忠、冯胜北伐。因轻敌遭北元军伏击,败北。

洪武六年, 再次出征,在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击败元军。

这履历让人汗颜,真不知是元朝将领太面还是徐达太牛

2常遇春

朱元璋帐下第一猛将。

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

十七年,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

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二十八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

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

牛人就是牛人,明代唯一的“常十万”。

3汤和

元至正十五年,跟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

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随徐达攻镇江(今属江苏)。

二十四年,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

二十七年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

十月,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

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

八月,以偏将军随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

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

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

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俘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

十八年,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

因为徐达常遇春的光芒太耀眼,汤和只能做个副手了,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但他能在朱元璋手中得善终,我想就不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老乡这么简单了,会做人啊!

4李文忠

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

二十五年春,援救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歼张士诚军数万

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

洪武二年(1369),跟随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十万”病逝后,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

5邓愈

元至正十七年七月,攻取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江南重地徽州。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宁、严州,转战皖、浙、赣等地,。进攻江西时,陈友谅部将邓克明以省印及抚州、建昌、临川等23州印请降。

二十二年,邓愈率兵攻占陈友谅的南昌,

洪武元年开始,不到两年时间,攻破阳、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

洪武三年,协同徐达西征。邓愈率兵奋战元残军王保保部,斩首2000级,俘获王公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王保保啊,你太背了)

八月,进克河州、乌斯藏诸部,招降吐蕃,追击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

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辎重。邓愈任征西将军,兵分但路,深入吐蕃腹地,追杀至昆仑山,俘斩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

这个人名声没有其他人大,实力却不一般。可惜啊跟老常一个命,英年早逝。享年41岁!

6朱文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洪都保卫战打响。陈友谅以号称60万的大军攻打一个小小的洪都。而朱文正守城有多少兵呢,对不起,遍查史料,无载。

朱文正以他的实力,以少量的兵力,足足坚守了一个多月后才向朱元璋求救。只此一战,朱文正出名了!后因分工不均妄图背叛朱元璋,老朱察觉后将他软禁。

朱文正死后的第三年,朱元璋又想起了这位战功赫赫的侄子,大概心里觉得很对不起人家,于是把他的儿子封为靖江王,并传了14代,相袭280年,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

7冯胜

洪武五年,冯胜率傅友德等连战皆捷,六月十一日,攻下亦集乃路(今内蒙古 额济纳旗),至瓜州(今甘肃安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七战七胜,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此后,从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论功仅次常遇春。1367年,以右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北伐,下山东,取汴、洛、潼关,论功列第三。

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设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

对他知道的不多,不过有“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这话足以。

8傅友德

洪武元年(1368年)攻取山东诸地,从通州入大都,继下保定、真定,守定州。从攻山西,克太原,进军陕西。

三年从徐达攻定西,大破扩廓帖木儿军,移兵伐蜀,取汉中。

次年,充征虏前将军,与汤和分道伐蜀,拔汉州,下成都。

四年与冯胜征西凉,获全胜。

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率五千骑兵攻打西凉,击败元将失刺罕;

攻打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

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并杀敌五百余人;

六月三日,攻打甘州,元将上都驴迎降;

六月十一日,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卜颜帖木儿开城投降;

别笃山遇元岐王朵儿只班的元军主力,击溃元军上万人,抓获平章长加奴二十七人,马驼牛羊十余万。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

友德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

一个传奇人物,一个常胜将军。一生无败绩!令人汗颜!

9蓝玉

洪武十四年,与沐英一起跟随傅友德征云南,几年后云南悉平。

洪武二十年,与傅友德跟随冯胜率师二十万北征。杀元平章果来,生擒元平章果来子不兰奚,元将纳哈出降。

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

不愧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军事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10沐英

老朱的义子。由于经常战斗在中国西南地区,并且战功辉煌。因此攻下云南后,老朱让他守云南!具体战绩在此不列了。单出一个《沐英传》

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1、昭武将军:明代正一品武官。

2、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3、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4、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5、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6、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7、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8、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9、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10、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11、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12、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13、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14、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15、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16、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17、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18、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19、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20、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21、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22、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23、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24、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25、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文臣:徐阶(斗败严嵩)

海瑞(忠心耿耿,直言敢谏)

于谦(挽救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三杨!)

杨廷和、杨慎 (父子,杨廷和 作风不好,但为官还算可以。杨慎,杨廷和之子,明朝最有学问的人之一)

武将:戚继光(抗倭英雄)

袁崇焕(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

还有摩托罗辣,不要不懂装懂,徐有贞是个奸臣。 另外,在这里推崇个人挺敬佩的一个人——王阳明(王守仁)做过官,但不大。明朝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其弟子名气都很大。如黄宗羲、王艮、聂豹(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 王守仁编外弟子,心学忠实拥护者,后传授徐阶心学。 )

望楼主采纳。。这些都是我自己手打的。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

,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公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五画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六画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公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偏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

-- 作者:程征

-- 发布时间:2005-6-19 9:39:42

--

八画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罩明代从三品武。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民,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九画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远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从三品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十画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重力势能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同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画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十二画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为从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

十三画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十四画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十六画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画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大家讨论下,明朝的武将排名。谁说得比较有理,100分奉上。

1 徐达 朱元璋帐下第一将领。 元至正十五年(1355),俘元万户纳哈出。 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