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信州区青金山徐氏溯源探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上饶市信州区青金山徐氏溯源探索,第1张

        青金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朝阳乡(镇)境内,南临上饶市广丰县(区)洋口镇,北界信州区,西毗上饶县皂头镇。青金山三峰排列,主峰海拔461.6米,为朝阳乡的最高山峰,是朝阳乡与广丰县(区)洋口镇的天然分界线。山中有老虎洞,三杯洞,蝙蝠洞,金山寺等溶洞与寺庙。查百度:青金山在今江西广丰县(区)西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永丰县: 青金山在 “县西北二十里,接上饶县界。山下地名洋口,永丰溪汇诸山谷之水流经山下,长瀑大溪汹涌弥望,适远近者皆从此发棹,盖会要之地也。山纡徐昂伏,趋洋口水门,则三峰鼎立”。

        此地为何称“青金山”?经查资料,青金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青金为古时铅的别名。《周礼·考工记·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 孙诒让 正义引《说文·金部》:“铅,青金也。”《淮南子·墬形训》:“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但青金山无铅,故青金肯定不是依据此说法而来的。

        二是青金为青金石。青金石为一种玉石,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西方的雍州曾向中央王朝进贡璆琳,而璆琳就是青金石的波斯语音译。青金石是一种较为稀有的宝石, 由于青金石“色相如天”,所以中国古代通用青金石作为上天威严崇高的象征。在《石雅》上记载:“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成语中琳琅满目的“琳”指的就是青金石。青金山裸露的石头呈浅青色等,如高贵的青金石,“青金山”的山名应由此而来。

        青金山村在青金山脚下,村南背靠青金山,现叫“青金村”。实际上青金村历史上也一直称“青金山”,山与村同名。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颁发给我父亲的立功证书上登记的父亲籍贯也是“青金山”。大概只是到人民公社的时候叫“青金大队”,人民公社撤销以后称“青金村”。青金山解放前归上饶县蔡家乡管辖,解放后属上饶县灵溪区蔡家乡,成立人民公社改蔡家乡为朝阳公社,人民公社撤销后又改朝阳乡、朝阳镇。后划归信州区管辖。

        青金山村是个大村,青金山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传青金山庙(金山寺)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此时即有乡民居住,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年。汉高祖塑像建于公元223年,至今也有一千八百余年。如从公元923—935年青金山庙雕塑佛像开始算青金山村也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从青金山村往南翻过青金山(青金山人称“大岭”)就是广丰洋口地界。青金山村距洋口15华里,距广丰20华里,距上饶市区有30华里。广丰洋口当地人称青金山为“猫霊山”,猫霊山属广丰县洋口镇,也就是青金山山北称“青金山”,山南称“猫霊山”。青金山本地居民均说广丰方言,上饶方言倒没有广丰方言说得顺溜。青金山去广丰、洋口翻过“大岭”的这条路,是古代和近代从信州(今上饶)沙溪、灵溪等去广丰、福建浦城的交通要道。山路虽崎岖,但都是石板铺路,千百年来过往商贾、行人、军队均从此翻山越岭路过,是前往福建的古驿道之一,青金村的很多历史与传说都与这条古道有关。

        青金山姓氏不多,其中徐姓、郑姓、陈姓为村中大姓,其他杂姓较少,村中分为徐家、郑家和陈家,而徐姓又是村中首屈一指的大姓,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子孙散居全国各地,曾经有自己的祠堂。

        追祖溯源,即为姓氏起源或家族来源。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祖宗的灵魂,血脉里都流淌着祖先的DNA。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20年,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大陆人口2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6%。

        史料记载,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徐姓源出有三:一、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得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二、传说,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即上古时代,就已有徐氏。三、改姓为徐。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其后代亦称徐氏。

        徐氏家族堂号,东海郡尚德堂。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志,它能显示该姓氏发源的地理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亲关系的意义,也是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或者为纪念家族始祖或本姓名人而自创。 徐姓兴旺发达于东海之滨,即汉之东海郡地,故称东海郡望,并以“东海"名堂。虽然还有以“琅琊”、“东莞”、“濮阳”、“高平"等大名堂者,此乃徐氏支派为当地郡望之记载,溯其本源,皆为若木、偃王之后裔。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二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三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东海堂徐氏族谱」:「汉桓帝时,一世祖徐西樨,居江西南昌时,二世祖泊,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三世祖分居浙江绍兴、信安、江西南昌、苏州阳县、吴州郡等地。

        这些说的都是徐氏的历史来源,那么,上饶市信州区朝阳镇青金山这一支的徐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仅按我光元大哥提供的线索脉络探索青金山徐氏的溯源。 

        上饶徐氏姓氏研究学者徐祥先生研究结果是青金山徐氏为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

        徐祥先生《赵匡胤祖籍信州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首版)阐述了徐氏被析分八地之因。即青金山徐姓为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 

        “1、安通公支裔孙山根徐氏2、广丰大南岭头元杰五世宗连始祖3、广丰五都紫瑚元杰后裔4、广丰源流东塘安通六世,九歌次子子彦公5、广邑丰溪怀屏徐氏宗谱6、花厅古良徐氏谱摘7、古良山边光绪六年谱摘8、南麓徐氏家谱(金鸡山后)9、浦城紫瑚元杰裔谱录10、煌固沿坂横街头元杰裔支谱铅邑公果元杰公后裔贤六谱11、青金山,三官殿安国公裔12、煌固炉里思黙堂元杰裔(凤山徐始于孟嵩)13、广丰关头徐(九龄公)”  “徐安国亲弟安通于1192年从古良迁黄塘,其孙元杰又以襁褓来继古良安国三儿子伸公嫡。” 

        文中明确青金山、三官殿徐氏为古良徐氏安国公裔。且宋代状元徐元杰为徐氏安国公亲弟安通的嫡孙,并继古良安国三儿子伸公嫡。

        文中记述:古良徐氏后裔含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元高、元瑀、及其侄子辈邦宣等等支裔;天津桥八龙及其近亲徐氏族支;郭门支下及文清(包括错挂文清)公后裔等。“以上四大块,合计72分支徐氏,每一数字的背后均代表着一族徐氏谱牒与徐氏支脉,其均属于古良徐氏谱牒根系。以上大部分已经作了考证说明,少部分虽未作考证说明,但谱牒之中载之清晰,故暂不再作考补证。”所以文中概括:“上饶的徐氏,百分之八九十根在古良。”

        徐祥先生定义的古良在丰溪支流枧溪上游,它的东面,北面分别与广丰的少阳乡、横山镇、枧底乡相毗邻,南面则与广丰岭底乡以大山相连。“祖辈们留下的足迹,顺着通往江西广丰的古驿道,高山峻岭,弯弯曲曲,走向各地”。

        根据徐祥先生的描述,但我在百度地图搜索未找到“广丰古良”这个地名,只知大概的区域方位。

        徐祥先生对上饶等徐氏来源有相当的研究,其有关考证和研究结果已被国家姓氏研究机构所采纳,因此,他的结论应该有一定依据的。但他研究的也就是宋朝以后古良徐氏的析分,古良之前徐氏的来源又是哪里呢?目前未见研究结果。另外古良究竟在现在广丰的什么地方尚待考证。

      而根据我光元大哥掌握的情况和广丰靖安徐氏修谱来青金山联系的结果表明,青金山徐氏是从广丰靖安而来。

        父亲有四弟兄和两个妹妹,令人唏嘘的是除最小的妹妹(我小姑姑)还健在外其余都已作古。父亲排行老二,大伯的大儿子即我大哥徐光元,如今已有九十岁了,是村里徐姓的长老之一,能说清楚到我们的太爷爷辈以下的具体情况,再往前,也有比较清晰的梳理。前几年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和他在一起吃饭,酒过三巡,年迈的大哥借着酒劲,总会不经意间就说起已故亲人的点滴往事,情深意切,如数家珍。不曾想,大哥居然成了家族里最年长的徐家后人。他自幼聪慧,虽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乡,但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记忆力过人,而且宗祖观念,家族意识似乎随着年纪增长却越来越强了。前些年靖安徐家修谱曾派人到青金山找大哥进行过对接,基本情况比较清楚。

        大哥告诉我们:青金山徐家来源经多代历史传续,据说先祖从徽州转迁至今广丰靖安,再从广丰靖安迁至青金山。第一代始祖他有四个兄弟,长兄在广丰靖安家中,二兄迁到今广丰十一都,第三个就是我们青金山徐氏的老祖宗,他名叫徐慧辉,他排第三,老四迁到今广丰东街。而我们老祖宗到青金山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取名长清,一个取名季清,就此长清后裔叫里徐家,季清后裔叫外徐家。我们这一支是外徐家。我们青金山徐家族谱是民国元年从靖安接续整修的,族谱中的字派(字辈)是20代整修一次。民国元年这次是青金山徐家第二次排字派,其排号为:节义振纲(光)常、荣华富贵强、忠孝传家宝、诗书继世倡(长)。以上每个字代表一代。

        可惜青金山徐氏祠堂1942年被日本鬼子烧毁,徐氏族谱在1964年“四清”运动中也被毁,青金山徐氏已没有资料了,先世名讳无可考证,无法进行溯源排查。也不知道县市的档案馆或图书馆还有没有保留青金山徐氏族谱,上饶县志有无记载相关内容,此为唯一的寻找线索。青金山徐氏在靖安之前和靖安的历史就要到靖安去查靖安徐家族谱了。

        据大哥推测,我们老祖宗到青金山已有28代了,按平均25年一代计算,老祖宗到青金山可达700余年。以上数据没有100%准确,要了解详情就要到靖安老祖祠堂查看。如果按30年一代,则已有800多年了,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宋朝的南宋年间,与徐祥先生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从地图上看,靖安与徐祥先生描述的古良是一个区域的,它是否与古良为同一地方或有密切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有关资料,靖安村属广丰区桐畈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境,东是仙霞岭,西是武夷山,两山间河流曲折回绕, 南北相距500米有两个渡口 (北渡口在江西境内,南渡口在福建境内),二渡之间是个古关隘,叫二渡关。靖安村就坐落在二渡关南的临河山坳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曾经有那么一条古道,它是中原入闽的主要商旅通道。川流不息的客商和茶、烟叶等货物通过这条古道转运、集散。它起于洋口老街、五都码头,终于福建浦城县、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全程100多公里。从明代开始,无数的广丰人肩挑手提奔波在这条繁忙的古道上,它被广丰人通俗的称为 “挑浦城担”。而靖安的兴衰就与这条古商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浦城担造就了靖安昔日的荣光,也见证着如今靖安的萧条。

        这不与徐祥先生描述的古良基本一致吗? 

        广丰靖安徐氏家族有过千年的风华,“承宋代状元徐元杰之遗风,从这里走出去的有进士徐上达、徐悦鋘、徐际旦、徐昙等人,工部尚书郎徐鼐、云龙州知州徐学伊、潮州通判徐学颜等,还有数量可观的文武举人。”

        明清时期 “芬芳齿颊,焜燿耳目”的赣闽浙交界地广丰靖安小村,现在安祥地散发出阵阵余香。

        从字派来看,青金山徐氏也是从广丰靖安而来。 

        字派,也叫做字辈,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每一支姓氏字派基本是相同的,它一直延续到现代。同一姓氏 查辈分顺序最靠谱,同一个祖宗,辈分系谱表是一样的。 

        江西广丰双石靖安徐氏古字派: ……天生福善良,荣华富贵昌,文明开宇宙,节义正纲常,忠孝传家本,诗书继世长,相承绵德泽,积厚发流光……(天下徐氏字派大全1-212)

        对照我们大哥记下来的青金山徐氏字派:  节义振纲(光)常,荣华富贵强,忠孝传家宝,诗书继世倡(长), 

        虽然顺序有些不一样,但四句诗完全对得上,个别字可能是谐音关系有一点出入,可见靖安徐氏古字派与青金山徐氏字派高度一致。 

        前些年靖安徐家修谱曾派人到青金山找大哥联系所留下的信息也证明了青金山徐姓是从靖安而来。因为靖安徐家保留了以前的族谱,所以他们会到青金山来寻找靖安徐氏的分支。

        徽州-信州-信州青金山-广丰洋口-广丰靖安-福建浦城;广丰靖安-广丰十一都-广丰东街-信州青金山-信州;沿着这条古驿道,徐氏子孙辗转迁徙,散居各地,走向四方。   

        从天下徐氏字辈大全1中还查到,安徽灵壁徐氏一支家谱字派:明昌兴龙,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徐州北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龙兴,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江苏徐州铜山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都与靖安徐氏和青金山徐氏字派相同或相近,不知这几支徐氏是否与靖安徐氏和青金山徐氏有关。   

        综上所述,青金山徐氏来自广丰靖安是确定的,徐祥先生的研究可作为辅证。 

        历史并不如烟,触动曾经,青金山徐氏风华历历在目。 

        青金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好风水养育了大徐家。青金山徐氏根深叶茂,数百年风华延绵不断。旧时青金山徐氏就诞生了许多的文武秀才举人和仁人志士,而新中国更是涌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功臣徐仁(徐振乾)和抗美援朝烈士徐娜宜(小名,大名不详)等共和国功臣和英烈,走出了数量众多的学士、硕士、博士与各级领导干部,也走出了一批商贾能人与企业家,不断延续着青金山徐氏家族的风华与荣光。

        在岁月的长河中,时代在发展,家族在延续。我们探索家族的来源,得知祖先的荣光,找到今天的自信,才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徐福家世,至今未见正史记载。但起始汉代的谱录著作,唐宋时代引入方士的家谱资料,却为徐福家世研究提供了可资参阅的史料。

现代学者研究徐福家世者颇多。如中国台湾徐氏宗亲会徐子明、徐悦堂纂写《徐氏大宗谱》,徐州师范大学罗其湘撰《江西<草坪·徐氏宗谱>初考》,皆是在古人谱牒史料的基础上,考证了大量近现代家谱资料,对徐福家世作出了系统阐述。

台湾大学教授徐子明(1915年荣获美、德两国文学哲学博士。学成归国后,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他从1900年起研究徐氏历代谱牒,与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卫挺生互相切磋,对徐氏源流进行深入考证)与徐悦堂(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二十一世裔孙,清两广总督徐广缙玄孙。他从1958年起,追随徐子明教授研究史学和氏族学,独自筹款办《徐氏大宗谱》编纂馆)两代人前后考证80余年,编写3年,《徐氏大宗谱》才得以面世。

据徐悦堂先生考证,记载徐福家史的古代徐氏家谱、族谱有多部。如:

《南洲·徐谱》。三国(220—280)时徐庶(今河南禹县人)编《南洲·徐谱》曰:“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东海,于战国末年其祖先该公奉祖命隐南洲,永不仕,耕读传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又曰:“徐仲公,为徐偃王二十六裔孙。仲生二子,长讳长,次为延,延即尚也。长生猛,猛生咨与福(巿),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将反,遂令其曾孙隐居洪都(即南洲,今之南昌),该不及避,令其子坚隐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徐懋功家谱》。唐朝徐懋功编《徐懋功家谱》曰:“徐福者,又称徐巿或希,谱名徐议,字君房,其父讳猛,祖父讳长,从祖父讳延(即尚),曾祖父讳仲,高曾祖讳诜(即金文铣

)。福之长兄讳谱,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谘居琅邪,今山东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徐该与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东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来,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

徐懋功为徐稚十七世裔孙,为徐偃王五十三世裔孙,播迁山东曹州,为唐开国元勋,封英国公,妣薛氏,生二子,另讳敬业,次讳敬猷,享寿九十三岁,葬于长安太白山麓,建有徐懋功祠。

《徐氏大宗谱》对徐氏源流记述详尽:“徐氏,子爵,赢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传禹有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县三十里,泗州临淮有徐城(今安徽泗县北),自若木至偃王诞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周又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羽)鲁召公30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其族出于嬴氏十四姓之一也。”

《徐氏太宗谱》记述的徐国兴旺的历程,与卫挺生《日本神武开国新考》相吻合(前已述及)。据徐悦堂先生考证,徐氏总堂号之所以“东海堂”或东海郡。因为徐氏“来自东海,去之东海”。所谓“来自东海”,指天下(海内外)徐氏皆发源于东海之地,故曰“泽衍东海”(即今江苏东海、赣榆地方),所谓“去之东海”,意指徐诞失国后蹈浮舟沿泗水由黄河口(今江苏阜宁今称旧黄河口)出海东渡,至舟山群岛(古称翁州)隐居,自此徐国臣氏,每日思念徐王诞,故徐氏以东海为“堂号”。

罗其湘教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江西临川、南丰、南城、九江等地《草坪·徐氏宗谱》、《邱园·徐氏家谱》、《龙溪·徐氏宗谱》和《徐家垅·徐氏家谱》等进行考证,认为《草坪·徐氏宗谱》中,有两处有关徐福家世的记载尚属大陆首次发现。一是《徐氏历代源流》中记有“受姓祖,讳巿。因始皇游海上,上书。娶卞氏”;二是明初洪武戊辰年(1389年)魏敏洪撰写的《徐氏历代宗谱序》中,记有“自巿公受姓下传……”

江西各地徐氏宗谱对徐氏脉络亦有清晰的记载,“徐氏出于颛顼之后,嬴姓。唐虞时为伯益,其后封于徐。子孙遂居东海郡,因以徐为氏焉。(《草坪·徐氏历代宗谱序》)

“粤稽徐氏,始由颛顼,历五世至伯益。舜赐伯益赢姓。秦与赵皆其苗裔也。迨伯益生若木,夏封为徐候,其地即禹贡之徐州,子孙居此,遂以徐为姓焉”(《南丰邱园·徐氏续修家谱序》)。

罗氏考证了各种版本的“徐氏家族”之记载与卫挺生先生之考证对比分析,认为有诸多相吻合的共同之处:“一是徐氏出于颛顼之后;二是受赐赢姓;三是夏封于徐;四是子孙散居于‘东海郡’、‘禹贡徐州之城’或‘江、淮、泗、济’之间。”

中国谱牒记载徐福之事较早者,还有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谱官王僧儒(公元465—522年)撰《百家谱》。文曰:“议,字彦福,亦名巿。秦始皇使蓬莱,居东海。”王僧儒“东海郯人也”。郯在今山东郯城县北,是赣榆县近邻,东距徐福故里徐福村仅50多公里。(罗其湘《江西<草坪·徐氏宗谱>初考》)

卫挺生教授《徐福入日本建国考》,编入了根据清徐时栋《徐偃王志》、六朝唐宋以来的谱牒编制的《徐王诞以前世系表》和《徐王诞至徐福世系表》。 日本官撰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神皇正统记》等正史,对徐福家世未予记载。山梨县富士吉田市宫下义孝先生家藏《宫下富士古文书》(又名《徐福古问场》)却对徐福家世记之颇详。

2003年10月,笔者有幸于富士吉田市造访宫下义孝先生(74岁),并一览宫下族珍宝——《宫下富士古文书》。宫下义孝先生介绍:“传说《宫下富士古文书》是800年前完成的。原来的文章没有了,现存的为宫下祖先重写的。”该书20余万字,全以汉字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因为在日本是孤本,宫下家族视为珍宝,精心保管,秘不示人。笔者因是来自徐福故里的中国徐福会副会长,又是宫下会长的朋友,才得以一饱眼福。因没有时间细看(翻阅时要十分小心,不然书页会破碎),只拍摄了部分照片,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宫下义孝先生说,日本八店投入巨资,将《宫下富士古文书》复印出版300套,名曰《神传富士古文献》。每套7卷(每卷540页,大16K),定价14万日元(合人民币1万余元)。

这是一部记述包括“徐福渡来”在内的弥生时代历史的日本最古老的典籍。饭野孝宥据此考证了徐福在日本的家世。

据徐福七世裔孙秦福寿著文载,日本第七代孝灵天皇之时,徐福渡来日本列岛,先后抵筑紫(九州)、南岛(四国)、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长子姓福冈,次子姓福岛,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后把他们分别派往7个地方。从此,徐福的子孙遍及日本各地,逐渐繁衍起来。徐福则自称秦之徐福。

后代秦姓或者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与徐福的子孙或与徐福一起东渡的秦人子孙有关。

饭野先生称,上述资料为徐福的直系第七代嫡孙秦福寿所书并遗传于世。建久3年3月,为山宫二所大神宫司宫下源大夫义仁所抄写(《宫下富士古文书》的《人皇七代孝灵天皇证》)。

秦福寿还有其他宝贵资料遗传于世,后人将其整理成《徐福世系表》。徐福第七世之后,尚未发现有关记载。

徐氏家谱文献目录(地区不明)

(清)徐攀桂等编 清嘉庆十八年(1813)立本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书城增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稻香楼刻本八册 国图

徐氏族谱四卷首二卷

(清)徐万山等纂修 清乾隆间东海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注:书末领谱录记系乾隆二十六年壬辰月丁未日发

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徐新宇等撰 清道光七年(1827)东海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徐氏家谱一卷

(清)徐润立修 清咸丰二年(1852)稿本河北抚宁县城开镇白果树村棣雨

徐氏家乘十四卷

(清)徐金泰编辑 清咸丰二年(1852)家刻本 二册 国图

注:书口题《徐氏家乘》

徐氏重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徐兴骏等编辑 清光绪四年(1878)东海郡徐氏活字本 四册 国图

瀚渎徐氏宗谱八卷

(清)徐高林等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敬宗堂活字本八册 国图

注:初于明万历三十二年

瀚渎徐氏宗谱八卷 (民国)徐纪青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敬宗堂活字本八册 国图

注:初于明万历三十二年

圆塘徐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清)徐薇堂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继志堂活字本十二册 国图

卢庄徐氏八修宗谱十二卷

(清)徐福洪纂 徐 清源增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固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国图

卢庄徐氏家谱十六卷

(清)徐仕铭等九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固本堂活字本 十六册 国图

注:正德元年创修

徐氏续修家乘不分卷

(清)徐树楠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本堂活字本一册 国图

注:书口题《徐氏宗谱》

徐氏宗谱不分卷

(清)徐氏族人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徐敦瀚陕西省寓重刻本 国图

徐氏·自己新簿 清光绪十九年(1893)抄本 一册 台湾

东海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楚材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雪山堂活字本 三册 国图

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八龙堂木活字本 四川图(存一册)

八龙堂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八龙堂木活字本四川图(存一册)

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四川图(存一册)

徐氏家乘不分卷

(清)徐美虔 徐钟浩等纂修 清抄本六册 四川图

徐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徐景星等纂 民国三年(1914)昆山堂刻本 五册 国图

徐氏宗谱八卷 (民国)徐淼宝主修 民国四年(1915)世德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徐巷徐氏信谱十六卷首一卷 徐耀廷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名正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二部)

徐氏统宗世谱不分卷 (民国)徐呈洛纂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册 国图

东海徐氏宗谱四卷 (民国)徐瑞瑜等重修 民国十年(1921)诒燕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谭庄徐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徐仁茂 徐仁传修 民国十三年(1924)角杰堂活字本二十册 国图

徐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锡顺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风月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徐氏三修支谱四卷首二卷

(民国)徐煦春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东海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双锦徐氏宗谱十卷 (民国)徐尚印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十册 国图

东海徐氏老谱不分卷 (民国)宁陵徐氏辑校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河南图

东海家谱不分卷

(清)徐炳烈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本馆朱墨笔影钞徐氏家藏 清 同治十三年(1874)写本 二册 国图

徐氏宗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辽宁海城县计委 注:谱前有杨佩文、白永颍序

鉴汀徐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培柄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滋德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徐氏宗谱十卷 (民国)徐承庄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忠亮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双港徐氏宗谱四卷 (民国)祥瑞成等撰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诒燕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注:书口题《东海徐氏宗谱》

徐氏家乘八卷 (民国)徐正德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思堂活字本八册 国图

徐氏宗谱不分卷 敦本堂活字本 三册 国图

注:卷端题《萧(石乔)分池江庄世系》书签题《南州宗谱》。谱内附补钞叶子

梧塍徐氏宗谱□□卷写本 国图

(存卷首、1、29—34)徐氏家乘□□卷江苏档(存一卷)

百家姓之徐氏家谱大全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徐氏家谱大全,欢迎大家查看!

 徐氏简介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徐氏起源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子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于改姓而来:

 ①氐族改徐姓:东晋时期氐族,分布于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进入南北朝后,基本都同化为汉族徐姓了。

 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③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④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汉族。

 徐氏始祖

 得姓始祖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徐若木被封徐国(今安徽北部),徐国成为徐姓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后,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两汉直至隋唐,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

 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上杭、连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排在第17位。 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

 当代,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 、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

 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高平郡、高宛郡、琅邪郡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高宛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雪山堂:以望立堂。

 徐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徐姓历代名人685名,占总名人数的15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位;徐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7%,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15%,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22%,排在第九位。

 徐姓名望主要有:西汉时下邳太守徐光,哲学家徐斡;三国名士徐庶;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魏经学家徐遵明;唐朝名相徐商、徐彦若父子;五代宋文学家徐铉;明朝名将徐达,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家徐光启,文学家兼书画家徐渭;清朝医学家徐大椿;民国诗人徐志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教育家徐特立,大将徐海东,画家徐悲鸿,历史学家徐中舒,古植物学家徐仁,当代作家徐嗣兴等。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 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从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跃于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的江淮地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徐姓已经发展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时,徐姓始人福建和广东,明末人台湾。由于徐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徐姓的伤害相对较轻。尤其在宋、元、明时期,徐姓在赣浙苏闽四省繁衍最盛,尤其在江苏,形成了东海、高平、琅玡、濮阳、东莞五大望族,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大姓。

宋朝时期(960—1279年),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 11,排在第17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 235,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171)、山东(109)、江苏(106),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 62。其次分布于福建(83)、安徽(59)、四川(54)、湖北(53)、河南(5),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时期(1368—1644),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 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 351,占浙江省总人口的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202)、江西(92)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71)、福建(57)、山东(48)、湖北(42),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宋元明期间,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四川地区的徐姓主要向两湖地区和南方迁移。全国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的徐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徐姓人口由192万激增到2千余万,增长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 9300万,当今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1000年中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厂型的态势。徐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 (142)、广东(103)、浙江(89)、四川 (74)四省,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 (68)、江西 (66)、安徽 (58)、河南(57)、湖北(51),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在近600年中,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广东和东北的移民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

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 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

徐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并不均衡。徐姓在东部和东南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如在山西,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徐姓排第40位,人数为159789人,占全省总人数056;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在浙江衢州,徐姓为第一大姓,据1990年统计,市辖五县一区,有徐姓人口173万余人,其中龙游约9千人;江山境内有姓氏402个,人口3万至5万的有徐、王、姜、郑4个,徐姓人口46149人。在宁波的余姚市,全市共有徐姓人口35972人,以徐姓为村名的村庄有27个,慈溪市据1987年统计,共有姓氏554个,万人以上大姓22个,徐姓人数约在3—4万之间,位居陈、胡、王姓之后;奉化市1988年统计,万人以上大姓14个,徐姓人数10824人;象山县1985年调查,全县有姓氏411个,徐姓为第9,人[3 10041人;宁海县的徐姓为全县10个大姓之一;镇海县1985年统计,全县有万人以上大姓13个,徐姓为其中之一,全县以姓命名村名者143处,其中有37处以徐姓来命名,徐姓共有 14614人。在萧山市,据1982年调查,全市共506姓,徐姓为10大姓之一,人口近4万人;湖州安吉县1987年统计,全县共有姓氏550个,万人以上9个,徐姓为其中之一,人口10142人。金华的永康1995年统计,徐姓人1329万,是14个万人以上的姓氏之一;义乌据1985年统计,全境有姓氏350个,徐姓人口5353人。其他如普陀,1986年调查所得,共有人口29万多人,358个姓氏,徐姓9736人;苍梧徐姓人口 5500多人;淳安境内共有329个姓氏,徐姓人口在1万人以上,4万人以下;青田1985年统计,境内共有姓氏345个,徐姓人口20935人;缙云1996年统计,徐姓人口约6000多人,文成1980年统计,全县人13 31000余人,徐姓3959人。

江苏江阴市,1985年统计,全市共有姓氏666个,人口5—6万人的有张、徐、陈、王4姓,分布遍及全市;江宁县据1985年统计,境内共有473个姓氏,其中万人以上的14个,徐姓为其中之一;高淳县1982年统计,全县共有460个姓,人口8千至1万的有6个,徐姓即其一。上海的川沙县,1987年调查,境内有姓氏523个,其中 2万人以上者6个,徐姓为其中之一,人口24206人;嘉定县55 1987年底,徐姓人口共22086人。安徽桐城,1987年统计,境内有姓氏200余个,徐姓人121 5千人以上。湖南益阳,1986年统计,徐姓人 121 7797人。广东南雄,1986年统计,境内共有 63891户,姓氏142个,徐姓有864户。山东平邑,境内有姓氏290个,徐姓属万人以上大姓,莱西县 1987年统计,有姓氏220个,徐姓在千户以上。山西曲沃,1982年人口普查,徐姓人口1004人;襄汾1985年统计,人口在3千至4千人之间。河北吴桥,1982年统计,徐姓人E1 3千人左右;雄县 1986年统计,徐姓人口在2千至7千之间。河南许昌,有徐姓5399户,人口在万人以上。甘肃永昌,1986年统计,徐姓人口在2千至7千之间。云南昌宁,1982年统计,全县共48163户,279916人,徐姓有347户;呈贡县1986年统计,县内共有人口 89644人,390个姓,徐姓人 1282人。除此之外,永新、乐平、应山等地,徐姓也都是属于境内人口较多的姓氏。

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特征总的是:O型647万,占325;A型576万,占 289;B型584万,占293;AB型 185万,占93。徐姓总人El 1992万。

徐姓主要分布地区江苏、浙江、山东东部、安徽中部和东部、江西东北部、广东东部、黑龙江沿江地区,约占国土面积 66,徐姓487万,约占全国徐姓人口 243。0型165万,A型142万,B型 138万,AB型42万。

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等广大地区,约占国土面积408,徐姓1209万,约占全国徐姓人121 608,0型387万,A型352万,B型356万,AB型144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526,徐姓人口稀少,约296万,约占全国徐姓人口149。0型95万,A型82万,B型 90万,AB型29万。

少数民族徐姓分布:

在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畲族钟姓可能为徐姓一支外,北魏时,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赢姓还是后来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时陈的大臣徐世谱即是巴族人。

徐世谱 (509—563),巴族,字兴宗。巴东鱼复(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人。世居荆州,为主帅。勇敢有膂力,善水战。梁末时为员外散骑常侍,领水军,从司徒陆法和大败侯景,封鱼复县侯,任信武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后又以抗击西魏功,升侍中、镇南将军、护军将军。梁敬帝时,为左卫将军,负责水战器具,颇有战功。陈朝建立后,历任特进、护军将军、安西将军、盲城太守、右光禄大夫。陈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时著名画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画鱼。

辽金时土族有阻卜部,后以此为姓,并转音为徐,后世士族亦有徐姓,为徐胡氏所改,也有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为赐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乐初年归附明朝,为人机警,以翻译民族文字见长,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之事,大多参与,累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指挥同知。

清代高丽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据《八旗满洲氏族通志》介绍,有徐大勇,是清初归顺清朝的,为镶白旗包衣,其曾孙徐宗顺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为六品通事官。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为徐氏,纳西族。清朝人关后,有少数满族人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

到了当代,除汉族之外,满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苗族、朝鲜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祐族、景颇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温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维吾尔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东乡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徐姓,来源也不一样。如景颇族的徐姓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为“喇细”所改。在当今少数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满族居多,如徐劭、徐锋、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谦、徐宝亮、徐钦鸣、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维吾尔族有徐克尔汗、朝鲜族有徐麒锡,壮族有徐寒梅、徐学洪,回族有徐忠熹、徐万鹏、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当代分布情况

徐姓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近二千万之多,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台湾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两个地区。大陆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等省为多,上述七省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65。根据某些学者近年对北京、上海、陕西、四川、辽宁、广东、福建等七个省市 174900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473,在被调查的1133个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其具体情况是:

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243,在被调查的515个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21,在被调查的391个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调查的23795个陕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0878,在被调查的456个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调查25239个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38,在被调查的521个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调查25029个辽宁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06,在被调查的447个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调查25244个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634,在被调查的246个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调查25646个广东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581,在被调查的298个姓氏中居第37位。

郡望堂号

1、郡望

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省赣榆以南,山东省枣庄、江苏省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省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省晋城、高平等地。

高宛郡:秦始置郡,汉建安初分琅岈、齐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琅琊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省胶南县境内)。西汉的时候移到东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东南部。

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

2、堂号

东海堂:徐偃王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鲁南、苏北、与闽东,皖全部,而鲁南与苏北属东海郡。所以,徐姓以“东海”为堂号。

此外,徐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圣交堂”、“麦饭堂”、“敦睦堂”、“世德堂”、“存桂堂”、“垂裕堂”、“追远堂”、“崇雅堂”、“礼耕堂”、“惇王堂”、“怀德堂”、“雍肃堂”、“南陵堂”、“崇本堂”、“修吉堂”、“文敬堂”、“永恩堂”、“鸿绩堂”、“叙伦堂”等。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

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

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

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

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

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

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

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

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

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

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

秦始皇答应了。

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

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

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

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

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

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

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

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

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

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

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

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

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

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

明朝开国大将徐达。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

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

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

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

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

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

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

躬恪慎,莅事精勤。

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

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

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

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

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

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

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

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

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

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

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

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

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

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

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

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

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

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

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

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

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

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谱系信息:我现有一部自安真公开始的徐姓家谱。

我现有一部〈东海明恕堂〉的徐氏族谱。

本人系山东栖霞大庄头徐家村人,全村皆为徐氏居民。

徐吉泽:甘肃民勤人,民勤二中物理教研组组长。

徐哲:徐吉泽之子,红英小学学前班班长兼学习委员。

徐君颍:广东三水,全村皆为徐氏后人。

浙江金华下金山村徐氏是从浙江武义迁入,在这之前盼告!

本人现存宗谱序文如下:徐氏族谱序粤〔注:作语助,无义。

〕稽〔注:考证,考核。

〕伯益之子若木,受封徐土,历虞〔注:虞,古国名。

上古时代,舜所建。

〕夏商周之久,子孙以国为姓。

自晋宋以迄隋唐,东海琅邪〔注:邪,音牙。

东海,古治名,今郯城。

琅邪,今临沂。

〕之间,多有闻人〔注:闻人,有名声的人。

〕,古称望族〔注:望族,有声望的大家族。

〕焉。

予〔注:我。

〕此一枝,居小太平村者,不知始于何年。

因明末兵〔注:原文无“兵”。

〕燹〔注:音险,意为野火,特指战火。

〕,家谱毁灭,远祖字讳已不可考。

闻之故老来自沂城南乡后芦塘〔注:据族人徐敏生讲,后芦塘在今苍山。

〕,亦莫知所自出也。

今据所知,自始祖讳堂者至予六世,以下又有三辈来,晜礽〔杜靖注:晜即“昆”,兄弟们。

礽音仍,自身以下第八世孙,泛指子孙。

〕云〔注:语气助词,无意义。

〕族姓繁衍。

有分居于沙岭村、西张村者,又有散居于沂水县者。

其不读书之子孙,虽祖考字讳尚有不知,况远祖乎!若再数传,而后愈远愈疏,恐视同族如路人矣。

夫循流必溯其源,按本可数其支。

予蒙祖先德荫〔注:荫,音印,动词,庇荫。

〕,读书游泮〔注:泮,泮官,古代学官。

〕,稍知此义。

今年近半百,渐有衰颓,特纠合同族,从父兄率子孙,于一阳初复〔杜靖注:“一阳初复”相当于“一元复始”,指春节。

〕之时,行报本追远之礼〔杜靖注:“报本追远”指怀念祖先,追根溯源。

〕,按支派次,谱系井然,俾〔注:动词,使。

〕后世子孙见之,知一本则想亲睦,思创叶〔杜靖注:“叶”通“业”。

〕则戒*逸,务读力耕,期不坠〔注:动词,失。

〕家声云尔。

裔孙府学廪生〔杜靖注:指享受一定津贴在府学习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

〕秉恭顿首序于乾隆二十五年〔注:公元1760年。

〕十一月望〔注:望,阴历十五左右。

〕长至〔张国伟注:冬至。

〕节 徐氏族谱后序族之有谱旧〔注:旧,长久。

〕矣!原〔注:动词,推求,推究。

〕其义将以昭世系,志〔注:标记。

〕尊卑,惧其掩〔注:掩,遮盖,意为失没。

〕也,恐其紊也,固〔注:副词,本来,原来。

〕也,而不第〔注:第,副词,仅仅。

〕此也。

当〔注:应当。

〕见同室聚首,绕膝承颜〔注:幸得见面。

〕,盘〔注:游乐。

〕匜〔注:音沂,古代盛酒器具。

〕埙〔注:音熏,古代吹奏乐器。

〕篪〔注:音池,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

〕,蔼怡太和〔杜靖注:

上饶市信州区青金山徐氏溯源探索

        青金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朝阳乡(镇)境内,南临上饶市广丰县(区)洋口镇,北界信州区,西毗上饶县皂头镇。青金山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