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当涂发现的东吴大墓,规格超过朱然墓,墓中埋葬哪位三国天子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安徽当涂发现的东吴大墓,规格超过朱然墓,墓中埋葬哪位三国天子呢?,第1张

安徽省马鞍山市,在三国时期属东吴,且是东吴的京畿之地。

因此,这里埋葬着许多显赫人物,也不断有东吴大墓被发现,如1984年发现的东吴名将朱然墓。

在朱然墓之外,马鞍山市当涂县长久以来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当地一处被称为“天子坟”的土丘埋葬着一位皇帝。

天子坟是距当涂县城12公里的洞阳村一处圆形土丘,它的传说由来已久,据说墓中藏有无数奇珍异宝,自然也引来盗墓贼光顾。据村中老人所言,历朝历代的盗洞每隔十来米远就有一个。幸而由于传说是皇帝墓,地方官府和村民都加以保护,建国后又于1988年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子坟才得以留存至今。

但对于墓中究竟埋葬着哪位皇帝,却没有人说得清楚,根据文献记载,较为接近的是孙权第六子——吴景帝孙休之陵墓。但这个说法也比较模糊,地方志等都记载为“旧志载在洞阳”;或称“疑为孙休墓”,但都称“无遗物可凭”、“地无考”。

随着地方经济不断发展,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矛盾,加上天子坟已被严重盗挖,如果不进行抢救性发掘,文物遗存会越来越少。因此,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马鞍山市及当涂县相关部门,于2015年11月开始对天子坟进行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开始不久,从出土墓砖及其纹饰看,大家就发现天子坟确实是一座三国时期的高等级东吴贵族墓葬。

它全长50余米,占地约200平方米,在全国已发现的东吴墓中,它的规模排在第二位,比著名的朱然墓还要大上不少。

历史上的多次盗挖,也让天子坟损失惨重,墓门已残破,墓道中还发现了唐朝盗墓贼遗落的灯盏,墓中随葬品大多已被盗走,墓主人尸骨也不知下落。

即使如此,经过清理,还是在墓中发现了181件幸存的随葬品,其中有大量做工精美的金器、瓷器、陶器,显示着墓主身份的尊贵与显赫。

正是随着这批随葬品的出土与修复,为世人逐渐揭开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出土的铜器里,有一组71件都是古代马车上的组件。古时王公贵族们下葬时,都有一定数量的车马陪葬品,车马是身份等级的体现,是墓主人生前拥有政治地位和拥有财富的象征。

在天子坟中出土的这些车马配件,都要远远小于实际车马配件的尺寸,也就是说,它们是为了陪葬而特制的明器。

中国丧葬制度,从西周到三国,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由于曹操在公元205年颁布法令,禁止厚葬,提倡薄葬,自此薄葬风气一直持续到晋朝,所以,在六朝墓里,车马器极少出现,出现这样特制的明器,是墓主人身份的又一证明。

这些文物里,还有不少龙形的装饰品,如掐丝金龙头、神人驭龙镏金银饰、蟾蜍戏龙金片等。以龙为造型的文物反复出现,再加上罕见的车马器零件,告诉我们这里确实可能是个帝王陵墓。

但除了皇帝本人,其他皇室成员也有可能使用龙形饰品,如何确定墓主人是皇帝而非宗室成员呢?

线索来自许多貌不惊人的陶器碎片,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些不值钱,盗墓贼不屑一顾的陶器,帮助专家们推断除了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信息。

考古人员将发现的陶器碎片拼合后,发现它们共有17件,其中九件是鼎、八件是簋。

这些看似平常的九鼎八簋,却蕴含着极为特殊的含义。

九鼎八簋是西周时期周天子的规制,在这座墓葬出土,说明这座墓葬墓主人身份,极有可能是帝王级别。

自西周以来,多用陶制礼器替代青铜礼器,九鼎八簋是最高级别,它们的出现,让专家们断定,墓主人就是帝王。

至此,已基本可以确定,墓主人生前身份是位天子。

剩下的问题是,到底是哪位天子呢?

天子坟所在的当涂县洞阳村,在三国时期是东吴的属地,它距离当时东吴的都城建业很近,是东吴的京畿之地,这里分布着许多东吴贵族的墓葬,根据明朝嘉靖十年的《太平府志》的记载,称吴景帝的陵墓在“县东”,名“洞阳”,因此天子坟有可能就是这位吴景帝的陵墓。

吴景帝孙休,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六个儿子,也是东吴第三位皇帝。

孙休原本是没资格即位的,孙权驾崩后,十岁的太子孙亮即位,但6年后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迎立琅琊王孙休为帝,是为吴景帝。

但仅凭模糊的文献记载是无法确定这就是孙休陵墓的,还是要从文物上找线索。

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在墓土剖面和封门上发现,两边的填土颜色完全不一样,封门砖的砌法、砖形也不一样。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说明天子峰中的封门和墓道都被打开过,然后又被填埋和修复。

这便是考古学中所说的:二次封门和二次墓道。

根据《三国志》记载,孙休死后一年,朱皇后在甘露元年被孙皓逼杀,与孙休合葬于定陵。

所以,定陵应该是孙休和朱夫人的合葬墓。

二次封门和二次墓道的发现,大大提高了天子坟和吴景帝夫妇合葬墓的相似程度,但仍不能直接证明这就是孙休的墓葬。

在专家们困惑时,另一组金饰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这是在天子坟中出土的一组掐丝金步摇金片。

步摇是古代女子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品,它一般垂有坠子和流苏,在人走动时摇曳生姿,故名“步摇”。

天子坟中出土的这组步摇金片,使用了掐丝、炸珠与焊珠的制作工艺,造型繁复,优雅华丽,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这套精美金步摇,用极细致的工艺做了人物造型,人物额头中间还有焊珠工艺勾勒出了佛教中所说的白毫相。

除了步摇金片以外,墓中还发现了另一件女性的头饰,这件头饰的做工与金步摇一样同样精湛,通体被金丝缠绕,表面用掐丝和炸珠工艺,做出了立体花纹,留有能镶嵌小型玉石的空间。

这是一枚金胜。

金胜是传说中西王母的头饰,古时为贵族妇女佩戴,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这些女性装饰品的发现,一方面说明这座墓葬是男女合葬墓,同时也与定陵特征相吻合。

到这里,线索越来越吻合,但还欠缺关键的文字信息。

文字信息来自一件看似普通的随葬品上,它并非华贵的金银饰品,也非奢侈的彩釉瓷器,而是一块漆器残片,

这块漆器残片,是出土文物中为数极少有文字的物品,这对墓主人身份的考证至关重要。

残片上有一段残缺不全的文字,其中有着明确的纪年:永安三年。此外,还记录着“七寸铁镜合八枚”等字样。

这是一个镜盒的残片。

永安是吴景帝孙休的年号,永安三年的文字,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这件陪葬品正是在孙休在位时被制造和使用的。

“七寸铁镜合八枚”,这和《魏书》记载的魏国皇后的规制完全一致,说明这座墓葬的墓主身份,和使用这件漆器的墓主身份,可能是皇后规格的。

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永安三年260年,这个镜盒被一位贵族妇女所使用,而当时与之身份相符的,只有一个人——孙休的夫人朱皇后。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录就这样一点点吻合起来,历史的真相渐渐被拼贴还原,考古就是如此,就像拼图一样把碎片复原成文物全貌,发掘补缺,来复活历史。

墓葬地理位置、年代、形制、规模、出土随葬品规格、墓葬埋藏的地理环境、二次墓道二次封门等特殊迹象的七个方面,综合判断,这座墓葬与吴景帝孙休和他的夫人朱夫人的合葬墓高度吻合。

专家们终于可以得出结论,当涂天子坟极有可能是吴景帝孙休和朱皇后合葬的陵墓——定陵。

2019年10月16日,这座被当地人称为“天子坟”的墓葬,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洞阳东吴墓”。

这座在传说中藏有无数珍宝的天子坟,在漫长岁月中几经盗掘,历尽沧桑,却仍然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丰富宝藏。2019年10月,洞阳东吴墓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这些沉睡了千年的遗珍,拂去泥土与尘埃,重回世间,将历史的波澜,王朝的兴衰,文化的变迁,向人们娓娓道来。

明朝的江南太平府是安徽当涂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设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属之。顺治十八年(1661年),分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太平府属之。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治江宁,太平府屑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移治安庆,府县均未变。

扩展资料:

当涂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 地处安徽东部、长江下游东岸。东临博望区和石臼湖,以湖中流河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隔江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及宣城市接壤;北与雨山区毗连。

当涂县有2200多年置县史,秦代设为丹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定名当涂。县城历史上曾为宋代太平州、明清太平府、清代长江水师、安徽学政署所在地。

自秦代以来,共吸引600多位诗人在这里留下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文。南朝大诗人谢朓称之“山水都”,诗仙李白七次游历当涂,写就《望天门山》等56首千古绝唱。

-当涂县

孙姓:

孙鲁山事迹见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伍其文略云:孙公讳晋,字明卿,号鲁山。始祖福一自扬州迁居桐城。〔左忠毅光斗〕以兄子妻之。天启五年成进士,授南楽令,调滑县,报最,擢工科给事中。以疎劾大学士温体仁任所私人典试事,乱祖制。被谪。体仁败,复起为给谏。纍迁大理寺卿,特疎出刘公宗周金公光宸於狱,荐史公可灋於吏部。总兵黄得功被逮,疎请释之,得出鎭鳯阳。其后江左一隅,竟赖史黄二公之力。时贤路阏塞,公在朝岳岳,诸君子咸倚赖之,推桐城左公后一人也。寻以兵部侍郞出督宣大。越二年以疾乞归,凡节饷十馀万,封识如初,卽日単车归金陵。亡何,京师陷。马士英拥立福籓,出史公可灋於外。逆党亦攀附骤用,兴大狱,目公为党魁。乃仓皇奉母,避仇仙居。筮得遯之咸,因自号馀菴,又曰遯翁。国朝擧旧臣,强起之,不可筑室龙眠山,率子弟读书其中。年六十八卒。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苍基孙氏聚居吕亭孙家大河,始祖福一为唐金吾将军新安休宁孙万登十四世,始祖墓在苍基墩。孙万登为孙武次子孙明(孙武有三子)后裔(

孙权也是孙明后裔)。元末避乱,福一与父友八由歙县迁江北泰兴县。至顺(1330-1333)末,福一自泰兴县(古属扬州)顺德乡迁桐城东廓之苍基。字辈(音):强开大本瑞吉正宗。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棠山孙姓始祖名永寿(1369-1430),眀初由瓦屑坝迁桐城棠山,亦为乐安孙氏。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 十九册

河南省兰考县一带、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丁」源出

丁(Dīng)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丁姓分布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丁姓人口由40万增加到了470多万,增长了近12倍,丁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丁姓人口增长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湖北、安徽、河南,这四省的丁姓人口大约占了丁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湖南、浙江、山东、江西,这六省的丁姓又集中了30%。江苏省的丁姓人口占丁姓总人口的'13%,为当今丁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江苏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丁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浙、安徽大部、山东东部:江西东北、福建西北、湖北东端和西南、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端、甘肃大部分、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49%的丁姓人群。在豫鄂大部、湘赣闽大部、广东东部、广西西北、云南中部、贵州东南和北端、四川北部和东段、陕渝、山西西南、青海东部、山东中部、河北东北部、京津、内蒙古东部、辽宁西端、吉林北部、黑龙江中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居住了大约37%的丁姓人群。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德兴:(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将丁德兴,威名四海。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

安徽当涂发现的东吴大墓,规格超过朱然墓,墓中埋葬哪位三国天子呢?

安徽省马鞍山市,在三国时期属东吴,且是东吴的京畿之地。因此,这里埋葬着许多显赫人物,也不断有东吴大墓被发现,如1984年发现的东吴名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