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谱及家族常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5收藏

有关家谱及家族常识,第1张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中国家谱知识简介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

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

祭毕合族会食。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

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4家谱国际:修家谱需要必备什么知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5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家谱 (人文资料)。

6家谱都记载些什么内容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

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

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

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

7百家姓各家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

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 《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

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 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

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

”(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

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

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

《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

《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

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

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

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 ”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

“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

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 ”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

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下的每一个行动都在不经意间烙刻了人生的轨迹,那些奸佞之臣用片刻的欢愉换取了万世的唾弃,而那些曾在历史车轮下瑀瑀独行的勇者自然也应该受到后世的敬仰。

有一个不败战神就用行动创造了傲人的成绩,他死后有七十余家贵族陪葬,为了纪念这个传奇的人物,如今还有一县以他的名字命名。

一:曲折的生活经历

这个在历史上名垂不朽的不败战神名叫吴起。吴起出生于战国时期的卫国的一个富贵家庭里,一出生,吴起就过上了令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生活,他不用为了明天而担忧,也不用为了未来而发愁,那时的吴起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他要像身边优秀的人一样,走上仕途的道路。

然而,大众的选择并非适合吴起,为了谋得一官半职,吴起到处托人打点关系,直到家财散尽,这个少年在官场上依旧是处于最低一级。繁重的工作和连日的奔波让吴起感到身心俱疲,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这个才子总会陷入绝望的深渊,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未来的人生。

正当吴起孤寂悲伤之时,同乡的三十几个人公然的发出了嘲笑吴起的言论。这些刺耳的言论彻底激怒了吴起,他把所有的怨恨都倾泻了出来,吴起拿起武器杀死了这些嘲笑自己的人。这个仕途不顺的才子要用武力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杀人偿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查,吴起不得不选择离开家乡。看着年迈的母亲和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即将启程的吴起难过极了,他向母亲承诺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吴起踏上了通往异乡的路。

在外漂泊辗转了一段时间后,吴起来到了曾申的门下学习儒术。稳定下来没多久,吴起就得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悲痛欲绝的吴起多么希望能回到家乡为母亲送终,可他还未完成对母亲的承诺,只要回去就必定会被捉拿归案,吴起不能把自己的后半生葬送进去,他选择不回家乡为母亲送终。

吴起的这个行为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忠不孝的表现,他的老师也因此把他逐出了师门,短短的几个月,吴起就经历了人世间的诸多苦难,这曲折的生活经历让吴起一下子成长起来,从苦难中崛起的他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楚的规划。

曾申

二:逆战成神

知识有着无形的力量,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也为了排解悲苦的情绪,吴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他找来了大量的书籍,又四处求学奔波。

苦心人,天不负,在不断的阅读和求学中,吴起的眼光和心境也逐渐开阔起来,他不再沉湎于过去的悲伤中了,此时的吴起正如睡醒的雄狮般,他用洞察世事的双眼凝望着各国的纷争变化。

当齐军来临时,吴起主动向鲁君请缨上阵杀敌,随着齐军的大败奔散,吴起在鲁君的心中也逐渐有了一席之地,鲁君十分赞叹吴起的军事谋略和胆识。

君王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君王常常要慎重的做着每一个决定,当抗齐的计划被提上日程时,鲁君迟迟不敢让吴起担任本次作战的首领,鲁君知道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害怕吴起会因为妻子的身份而和齐人串通。

聪明绝顶的吴起自然猜到了鲁君的想法,为了打消鲁君的顾忌,吴起毫不犹豫的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家庭和爱情在事业面前都不值一提,吴起要一往无前的朝着目标前行。

让吴起没想到的是,当他扛着胜利的旗子归来时,鲁君和满城的百姓皆用鄙弃和狐疑的眼光看着他。没有人敢再相信一个杀妻求官的人了,无奈之下,吴起只好再次启程,投奔到了魏文侯的门下。

在跟随魏文侯征战的那段时间里,吴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他带兵攻克了秦国河西地区的多个城池,一年后,吴起又带兵讨伐秦国,他凭借着高超的军事谋略,勇猛的作战方式和精妙的管理手段大胜了秦国。

在吴起的紧逼下,秦兵只好退兵洛水,这个悲愤的才子完成了华丽的逆袭,此时的他已然成为了让人敬仰的战神。

魏文侯

三:英名永存,万世敬仰

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吴起停下奔波的脚步,当公孙痤担任相国,吴起就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自保,吴起又来到了楚国。一到楚国,吴起就得到了楚公的重用,君主的慧眼识珠让吴起备受感动。

这是第一次有人愿意主动相信自己,为了报答楚公的恩情,吴起拿出了毕生绝学来为楚国的治理出谋划策,在吴起艰苦卓绝的奋斗下,楚国也表现出了稳定祥和局面,兵马强健,国库丰盈,百姓安都安居乐业,解决了内忧之后,吴起又把目光放在了外患上。

公孙痤

他用行动书写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无不患楚之强”的历史。在这一系列的“伐外”行动中,吴起几乎是战无不胜,随着战绩的不断积累,吴起也成了人们心中的不败战神。

在施行改革的过程中,吴起的行为也触犯了一些贵族的利益,这些只把个人利益放在面前的贵族们一直在想办法除去吴起,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刚去世,贵族们就联合制定了刺杀吴起的计划。

看着不远处的弓箭手,吴起知道自己注定无法逃过一死了,深谙楚国法律的他知道,法律记载了任何人都不能伤害君王的身体,如有违者,就要受到诛灭三族的处罚。

为了让这些贵族们为自己陪葬,吴起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体上,那乱箭射穿了吴起和楚悼王的身体,这个戎马一生的不败战神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吴起死后,七十余家贵族遭受了灭门的惩罚。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先锋,1942年,我国在原有的历史遗迹的基础上设立了一个吴起县,这个县的广场上立有吴起的雕像,这个不败战神离开了人世,可他的精神和才学却被万世的子孙敬仰和学习着。

一个人的成绩是无法被磨灭的,吴起用无数个日夜的学习和无数次的出生入死换来了不败战神的称号,无论在任何时期,他都有着坚定的目标。当遭受奸人围攻时,这个天才又表现出了让人震惊的冷静,他让那些贵族成为自己的陪葬品。

清朝十大贵族分别是完颜,马佳,佟佳,富察,费莫,纳喇,乌雅,爱新觉罗,瓜尔佳,钮祜禄。

1、马佳氏

世居东北一带,历史上马佳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后另拨出一支形成的,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以后一部分被封为正黄旗。马佳氏包括了一些被满族同化了的马姓汉人,入关以后该氏族少部分人为官,大部分都去经商了。清朝灭亡后,马佳氏改汉姓为马姓。

2、佟佳氏

以地为氏,原本汉姓佟氏入满洲旗帜后,为了加以区分,于是改为佟佳氏,不过在编审册内仍编入汉军镶黄旗,因为只享受名誉上的满洲旗人待遇。佟佳氏出了很多的皇后,如顺治孝康庄皇后、康熙孝懿仁皇后、道光孝慎成皇后等。后改汉姓为佟氏。

3、完颜氏

女真族姓,大部分是金朝贵族,也有一些是金国赐姓。北宋时期完颜氏的完颜阿骨打曾建立金国,清朝建立后,完颜氏有部分属镶黄旗。

4、富察氏

又作“傅察”、“富尔察”,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属女真旧部,曾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势力强大,且与皇室世代联姻。金元时曾冠姓李,后改汉姓为富、傅。

5、纳喇

又作那拉,主要指的是叶赫那拉氏,这一氏族在清朝权力显赫,最有代表的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等氏。

6、瓜尔佳氏

明代之前,满族关姓就是由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氏演变为瓜尔佳氏的,这一氏族著名的人物即清初大臣鳌拜。

7、爱新觉罗氏

这个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是清朝皇室的姓氏,地位尊贵,满洲语中爱新一词的意思为金,觉罗二字为赵,后改汉姓为金、赵、罗等氏。

8、钮钴禄氏

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满语的意思为“狼”,狼是女真部落的图腾之一,出于对狼的图腾崇拜而以其为姓氏。清朝时期,钮钴禄氏的人大部分都做官,地位较高。

9、乌雅氏

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满洲正黄旗。费莫氏: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10、索绰罗氏

与其他满洲姓氏不同,钮钴禄氏从金代开始在汉语中就被译为郎姓,后来也是改汉姓为郎、钮等。

-清朝十大贵族

吴三桂因引军入关,击溃了大顺军,又奉命追剿李自成,后李自成被杀,吴三桂率领部队抵达汉中,接着进入四川,最后南下贵州、广西、云南,杀了南明皇帝,公园内1662年,吴三桂因战功赫赫,晋升为平西亲王。

吴三桂画像

康熙十二年,清政府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然不同意,遂起兵反抗,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而后又因不得人心,节节败退,被康熙击败,公元1678年,吴三桂病逝。孙子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昆明被攻破,康熙下令清军入城,屠杀了吴三桂全家几百口人,并搜寻吴三桂墓,最后得知吴三桂是火葬,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康熙命人将骨灰匣送往北京,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

在康熙将吴三桂全家满门抄斩之时,因为疏漏,跑了一人,这个人就是吴应麒,据说吴三桂去世之后,还是陈圆圆毅然决定携带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离开云南,潜入岑巩县的密林山洞,在这里隐居了数年,等清军撤退之后,陈圆圆和吴应麒才搬迁至马家寨定居,公元1689年,陈圆圆病逝,享年67岁。

康熙灭吴三桂时,漏掉的是吴应麒,现那么这个吴应麒之后又怎么样了?

吴应麒是吴三桂的次子,吴三桂在世的时候,吴应麒就与大将马宝等人在贵州、广西、四川一带,吴三桂去世之后,吴应麒和自己的侄子吴世璠坚守昆明,自此关于吴应麒的记载就没有了,这些都是《东华录》与《清史稿》所记载的。很多人都有疑问,康熙杀了吴三桂整个家族,还下令通缉全国,但凡吴三桂家有头有脸的人物基本上都被残杀,而且还有记载,为何吴应麒逃跑之后就销声匿迹?

吴应麒剧照

现如今的马家寨人说吴应麒逃跑之后,就改名换姓“吴启华”,然后进入思州龙鳌里隐居度日,大势已去,当时的陈圆圆怕吴三桂最后的香火断去,为了保住吴氏血脉,每日都小心翼翼,生怕他人发现。

吴应麒改名吴启华之后一直生活在马家寨,而且他还娶妻生子,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吴仕杰、吴仕龙,众所周知,吴三桂孙子辈都带“世”字,而吴启华给儿子取名时将“世”改成了“仕”。后来吴启华去世,后人还发现了吴启华和大将马宝的墓,皆为隐姓埋名,墓碑上刻有“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

就连吴启华的两个儿子去世时都是隐姓埋名,可见他们对于此事的看重程度,他们怕清政府一旦搜查到此,随即而来的又是一场屠杀,要知道清朝历史记载,吴三桂家族遭到了清朝两次灭门,清政府将吴三桂祖、孙“锉其尸骨、传示各省”。

不仅如此,吴氏家族还设立“秘传人”,秘传人到了吴永鹏已经是第十代,他说吴三桂就是马家寨人(仅指吴氏)的直系祖先,吴氏家族在吴应麒的遗训,一直坚持口头传述,因为他们为了吴氏血脉,不得向外界透露半字,就连家谱也不能撰写,为了家族史不被遗忘,所以每一代人都会选一个优秀的传人,让上一代的人口述吴氏家族史,直到记住为止,而这个吴永鹏作为第十代,当他说起吴三桂之后的家族史时,很多专家都自愧不如。

而清朝当时所漏掉的这个“吴应麒”,在马家寨繁衍生息,现如今马家寨已有200多户,1300多人皆为吴三桂后裔,也不知康熙知道后作何感想?

唐朝贵族姓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

普通贵族姓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或称世族政治、贵族政治、门阀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

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

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

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

隋唐时期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富家在社会上享有高贵的威信和位置。

在一切高贵的世家富家中有五支最为高贵。

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专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戴)、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本王氏。

个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二个郡望。

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者五姓七家。

参考资料:

_姓氏

有关家谱及家族常识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