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继世长是哪首诗?诗的内容是什么
出自苏轼的《三槐堂铭》
忠厚传家久: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或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
扩展资料:
《三槐堂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首先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然后记叙了王祜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祜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叙事议理,委婉多姿而又清丽顺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望隆三妙;学邃六爻:上联典指明朝涂瑞,字邦祥,广东番禺人。弘治年间,在朝曾赢得“翰林三妙”之誉。所谓三妙,乃才学、书法及仪表也。下联典引《中国人名大辞典》:“涂溍生,宋宜黄人,字自昭,邃于易学(精通《易经》六爻算卦之学)。三上春官不弟。授山长。有《四书断疑》、《易义矜式》行世。”
十州世弟;五桂家风:上联典指北宋·涂僓生九子皆任知州,女婿妙宝任抚州饶知州,世传“十州弟”。北宋·涂济生五子俱登进士,时曰“五桂堂”。
涂山启源;滁水流芳:全联典指涂氏的得姓源流。
爵封侯伯;学著易诗:福建省长汀县涂氏宗祠大门联。
乡贤世弟;御史家声:福建省长汀县涂氏宗祠联。
善承先志;裕启后昆: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善裕居”联。善裕居始建于1956年,乃涂善文公出洋在印尼发财后寄钱回来所建。“善”即为纪念涂善文。 翰林三妙品;奕叶四奇才:上联典指明朝番禺人涂瑞,字邦祥,少年时聪颖出众,仪表非凡,很早就以文学出名,尤其擅长书法。成化年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弘治年间升修撰。当时人称“翰林三妙(才学、书法、仪表)”。下联说明朝丰城人涂谦,字恒谦,正统年间进士,景泰年间官山东按察司副使。与他弟弟涂观,两个儿子涂异、涂旦并有才名。奕叶,即奕世,一代接一代。
家声宏五桂;祖德衍千传: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帽峰朝祖庙;银岭映宗祠: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石麓家声远;涂山世泽长:福建省长汀县涂氏宗祠联。 得道而居石室;贮钱以赏廉人:全联典指唐朝涂定辞,有道术,居石室,贮钱五十万,以赏廉者,卒不得一人。可见当时为官者之腐败,致定辞公不愿为官而宁居石室学道。
邦祥翰林三妙;俊生文学独魁:全联典指明朝涂俊生,敦行义而耽文学,与当时文学名人交往甚多,而以俊生文学称魁。 椒洒初浮千顷绿;梅岗时占一枝春: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祖德源流吴西是;宗功衍派在南昌: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文封石麓公侯府;武赐新吴将相家: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氏大祠堂联。“石麓”,地方名,即今江西宜黄。“新吴”,即新吴侯,涂氏始祖涂钦。
支分西蜀奇才四;派衍南昌妙品三: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氏大祠堂联。
系本涂山兴宋士;典修海国昭吴侯:涂氏宗祠“豫章堂”通用联。
裔源禹域家声远;姓肇涂山世泽长: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永昌堂”联。
十州世弟当接踵;五桂家风应弘扬: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永昌堂”联。
家学三贤五进士;世官一宰三尚书: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永昌堂”联。
善建雅居承先志;山房佳构庇后昆: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善裕居”联。“善裕居”右横屋门楣名“善建山房”,惜无对联,礼敦撰此联补之。
梅岭善居承祖德;园中小筑启新猷: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善裕居”联。1998年在“善裕居”右边加建二横屋,名曰“梅园”。 继承扫除恶魔传统;发扬团结进取精神:涂大郎公祖庙联。涂大郎公,元朝时人,江西涂氏系二十一世。公生平刚毅,中正诚信,性格耿直。时乡有邪魅,依草附木,藉社为害,每岁须童男童女祭奠,境内方获安宁,否则万家受害。公思曰:神明正直,主宰一方,血食兹土,宜奠民居而足民食,焉有反为民害,构民仇而享童男童女乎?此必邪魅无疑矣。乃邀姻翁赖八郎公商议曰:欲除此妖害,非术不能。赖公曰:然!遂与赖八郎公并偕龚六郎,前往茅山(一说骊山)学法。法主熊十四郎见公等来意之诚,乃将法术传授。公等学成返乡,翻社庙坛,伐其社树,投诸流水,民获安宁。至今遗迹尚存。公除此妖害,功德弥彰。后世子孙,恩戴涂、赖二公德泽,尊为神明,乃塑二公神像,立庙供养,每年打醮祭祀,香火鼎盛,代代灵威显赫。明末清初,有广东流寇侵扰县境乡民,二公竟显灵以神兵逐之,时汀洲府清军掌管县事官沈梦鲸,乃奏请准旌表,赠以金字匾,题曰:“笃佑显赫”。
英气快当年,撑天撼地;雄风披奕世,治社除氛:涂大郎公祖庙联。
大禹娶涂山,姻联王室;永嘉移江左,绩著帝廷: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氏大祠堂大门联。“永嘉”,纪年号,即西晋怀帝永嘉年间。
椒衍瓜绵,开东南之氏族;才高学博,撰古今之志书:上联典指晋代涂钦公,东晋初因护帝有功敕封新吴侯,镇守豫章,钦公为东南涂氏始祖。下联典指五代后唐·涂廙为刺史,曾撰写《豫章古今志》。
慷慨高怀,雅慕古人风节;祸福明谕,克令黄寇听从:全联典指明朝涂俊生,字友良,广东番禺人。黄寇反,诏许自新,求人贤,无敢应者,俊生毅然请行,至则谕以祸福,贼皆罗拜听命。
永怀先辈,艰辛始创家业;昌启后昆,努力再展宏图: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永昌堂”联。
金声玉色,廉能垂誉于江洲;雅什风篇,渊源受教于安国:上联典指涂晓,字复明,登唐睿宗景云间进士,任江洲刺史,授中散大夫,廉能可述,有“玉色金声”之誉。下联典指西汉时涂挥,仕汉,初为谏议大夫,与王璜同门友,受《周易》、《毛诗》于孔安国(为孔子十一世孙,西汉古文学大师)。
衍派四奇,自豫溯昌昭远脉;支分五桂,由闽徙粤发自枝:涂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联。
无富色、无贵色、无文章色,方成士品;有书声、有机声、有小儿声,才是人家:此联为涂征自题联。
五桂振家风,山高水长,百代声灵犹赫濯;十州昭世系,瓜绵椒衍,千秋俎豆亦馨香:涂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联。
家学溯渊源,涂水钟灵,共羡三贤五进士;世官膺爵秩,麓山毓秀,曾为五子十知州:涂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联。
世系由闽徙粤,迁居石赖,永守十州垂百代;室依龙山米斗,门朝天赐,还期五桂茂千秋: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梅西镇石赖村涂贵宁祖厝正殿联。
祠宇建梅岗,枕那岭,拱帽峰,赫赫规模,守成当思创业;云礽宜树德,和乡邻,睦宗族,煌煌圣训,敬祖即在尊王: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十一世创业开基,鸿图大启,燕翼诒谋,派衍青溪昌厥后;亿万年孔明祀事,豹变南山,鲲腾北海,英豪奋迹绍徽前: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涂月松 涂雪枝 涂松德 涂晓桐 涂万顷 涂懿轩 涂千枝
涂啸傲 涂忠义 涂乾元 涂志强 涂平野 涂彤德 涂益壮
涂言泉 涂致远 涂依昭 涂紫然 涂健峰 涂厉轩 涂叶秋
涂温文 涂江雨 涂仁雪 涂金波 涂若春 涂琅渐 涂豫志
涂承天 涂思波 涂振源 涂睿渊 涂城城 涂亦平 涂信青
涂晴日 涂鹤轩 涂秀杰 涂惟攻 涂推明 涂达奇 涂杉明
涂益弘 涂思兴 涂庸玉 涂雪君 涂达智 涂任菲 涂仁厚
涂循流 涂云流 涂擎宇 涂亦朋 涂田德 涂晓啸 涂弘文
涂巨澜 涂澄江 涂彤志 涂百枝 涂江林 涂弘昌 涂炎彬
涂安荣 涂如梭 涂轩举 涂仁毅 涂悟风 涂千林 涂紫安
涂菲朴 涂杉才 涂炎光 涂达夫 涂鑫磊 涂元良 涂浩南
涂德盛 涂城才 涂厉辉 涂逸振 涂坤厚 涂枝方 涂波峙
涂兼鸿 涂笃敬 涂恭肃 涂达随 涂锐锋
由于涂氏家族的祖先,世居在涂水之旁,故有“以水为姓”。涂氏的后代子孙,皆“以水为姓”,将这一“涂姓”传延下来,同时,也为中国的姓源,开创了“以水为姓”的先例。
源于涂水流域的涂氏,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而且,不几代就出现在江西的南昌一带,跃居于当地其他诸 姓之上,在南昌扎下稳固的基业。
两千多年来,涂姓和其它姓氏一样,从发源地的淮河中、下游一带,迁徙发展到全国各地。据了解,目前涂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台湾等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尤以江西省(原豫章郡)最为集中。江西邻近几省的涂姓大多是在宋、明、清三朝分迁过去的。江西(豫章郡)涂姓人口集中,成为郡望,源于东晋初年新吴侯涂钦。涂钦被涂姓后裔公认为“江南一世祖”。
江南涂姓始祖——涂 钦
涂钦,字敬祖、一字文思,号石麓,公元246年(即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一年)生于安徽淮南寿春(今寿县),卒于公元337年(即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享年九十有一,谥忠武。葬于现今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涂坊村西南,原丰城县南乡三十二图,后称“侯墓岗”的地方。
涂钦的生平事迹及家庭情况至今未见信史。而据各地的涂氏宗谱记载:涂钦是涂姓朴公以下的七十六代孙。出身于汉代士族,曾祖父涂恽。汉代经学家,曾任谏议大夫;祖父涂蒙,曾任荆州别驾;父亲涂朝玉,曾任济南府尹。涂钦出生在战乱的东汉末的三国时期,而钦公所在的淮南寿春,正是当年备受战乱、灾祸频仍的中原重灾区。他的幼年、青年时代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在近七十岁的那一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七月),被封为新吴侯(新吴西汉为海昏县地,属豫章郡,东汉置新吴县,五代南唐改奉新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奉新县)。是根据元帝司马睿颁布的封候敕书:“戳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勋存社稷”的功劳而被封为侯的。自钦公出镇豫章,受封新吴侯,家族子孙渡江南迁定居豫章后,钦公祖孙三代,显赫辉煌,涂姓成了当地的某名门望族,为世人所仰望。豫章遂成为涂姓郡望。
关注家谱族谱这类的可以看看百姓通谱网哦。帮助修缮电子家谱呢。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
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瑜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80、朋来堂:饶姓。饶鲁后代,今江西抚州、上饶一带
81、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82、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
83、俊逸堂;鲍姓。
84、惠风堂:饶姓,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85、临川堂:饶姓。
86、三沙堂:江西省修水县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黄沙。相传三兄弟鉴、锜、镇,避兵于分宁,各居一沙。原为“雍睦堂”。
87、双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饶氏为三沙后裔,堂号为双峰堂。 还有湖北江夏、咸宁、武昌、鄂州等三沙后裔原来也用此堂号,在2011年联合修谱时改为平阳堂。
88、汉里堂:刘姓。汉皇祖陵所在地的江苏丰县金刘寨刘氏裔孙乃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世代代为汉皇祖陵填坟祭祀,为表明自己是刘邦后裔又是在汉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汉里祠”,所以堂号是汉里堂。
89、名运堂:姓名、扬名、名利与开运合一,是人物、事业的价值延续。堂主兰名钧集成中华文化脉承民族精神,推行中华民族以国为荣、以家为荣、以名为荣彰扬有能量的人功业进行道德观升华与延续,而深得民心。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琊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80、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81、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带。
82、俊逸堂;鲍姓。
诗书继世长是哪首诗?诗的内容是什么
本文2023-11-08 02:15: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