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胡十六国纪元年表吗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第一时期五胡乱华(304-319)
第二时期两赵相争(320-329)
第三时期后赵独霸北方(330-352)
第四时期燕秦相争(352-370)
第五时期前秦统一北方(370-376)
第六时期淝水之战(376-383)
第七时期北方分崩离析(384-394)
第八时期凉州混战(395-410)
第九时期东晋刘裕北伐(410-420)
第十时期北魏统一北方(422-439)
第一时期五胡乱华(304-319)
304年
益州氐族难民领袖李雄,于成都称成都王,建立成汉帝国。
匈奴左贤王刘渊于山西离石称大单于,后称汉王,建立汉赵帝国。
306年
成汉李雄自称皇帝,国号「成」。
晋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司马衷,立怀帝司马炽。八王之乱结束。
307年
鲜卑慕容嵬自称大单于(前燕帝国前身)
石勒投效汉赵帝国
308年
汉赵刘渊正式称帝。
309年
汉赵帝刘渊迁都平阳,领有山西中部地区。
八月,汉赵刘聪第一次进攻洛阳,战败。
十月,汉赵刘聪第二次进攻洛阳,战败
310年
汉赵帝刘渊死,子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篡位。
311年
六月,汉赵刘聪、刘曜等攻陷晋王朝首都洛阳,掳晋怀帝司马炽。史称「永嘉之祸」。洛阳陷落后,晋帝国建立五个行台(临时政府)。
312年
石勒进军河南新蔡葛陂,准备攻击晋帝国琅邪王司马睿,不利,率军北返,攻陷河北襄国、邺城,吞并冀州(河北中部)
313年
二月,汉赵刘聪杀晋怀帝司马炽,四月,晋帝国秦王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 祖逖击楫渡江北伐。(东晋第一次北伐)收复河南地区。
314年
石勒攻杀晋幽州刺史王浚,吞并幽州。(河北北部、北京) 汉赵刘曜第一次进攻长安,失败。
315年
汉赵将领曹嶷占领青州(山东半岛)
316年
十一月,汉赵刘曜第二次进攻长安,攻陷。掳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结束。吞并关中地区(陕西省)
十二月,石勒击败并州刺史刘琨,吞并并州(山西省)。刘琨投奔辽西鲜卑段氏,后被杀。
317年
三月,琅邪王司马睿称晋王,是为晋元帝,东晋开始。 十二月,汉赵帝刘聪杀晋愍帝司马邺。
318年
晋王司马睿正式称帝。
七月,汉赵刘聪死,子刘粲继位。大将军靳准发动政变,杀刘粲及所
有匈奴刘姓皇族,自立为天王。大将刘曜、石勒攻陷平阳,杀靳准。
319年
刘曜称帝,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前赵)。石勒在襄国称赵王,原汉赵帝国分裂为二,两赵并立,后赵帝国建立。(建国三)晋平州刺史崔毖攻鲜卑慕容嵬,失败。慕容嵬吞并平州(辽东地区)
第二时期两赵相争(320-329)
320年
晋凉州刺史张寔被杀,弟张茂继位,前凉王国建立。
东晋豫州刺史祖逖与后赵赵王石勒隔黄河对峙。
321年
后赵石虎击败辽西段氏,河北、山西尽入后赵版图。
东晋北伐大将祖逖逝世。
东晋封慕容嵬为辽东公。
322年
东晋大将军王敦叛变,攻陷首都建康。
七月,后赵石虎攻陷兖州。(山东西部)
东晋元帝司马睿死,子明帝司马绍继位。
323年
成汉帝国完全控制四川地区。
后赵石虎攻陷广固,杀曹嶷,吞并青州。
324年
后赵军攻汉赵洛阳,从此两赵相攻不绝。
五月,前凉凉王张茂死,侄张骏继位。
东晋王敦病死,苏峻等平定王敦之乱。
325年
六月,汉赵刘曜攻击后赵洛阳,被石虎击败。
晋帝国河南淮北地区(祖逖收复区)落入后赵帝国之手。
东晋明帝司马绍死,子成帝司马衍继位。
327年
汉赵帝国攻击前凉王国,取黄河以南地(甘肃东部)。 东晋将领苏峻叛变,明年攻陷首都建康。
328年
东晋温峤、陶侃起兵勤王,攻击苏峻。
后赵石虎攻河东,汉赵帝刘曜击败之。刘曜乘胜率军包围洛阳城。
十二月,后赵石勒与汉赵刘曜决战于洛阳,汉赵军大败,刘曜被擒,后被杀。
329年
汉赵太子刘熙、刘胤等,放弃长安,西迁上邽(甘肃天水)。
东晋温峤、陶侃平定苏峻之乱。
汉赵刘胤反攻长安,后赵石虎大破汉赵军。石虎追击,攻陷上邽,斩刘熙,灭汉赵帝国。后赵吞并关中,统一华北大部分地区。(凉州汉人张氏、辽东鲜卑慕容氏除外)
第三时期后赵独霸北方(330-352)
330年
后赵石勒正式称帝。
333年
成汉大将军李寿攻陷宁州(云南),吞并云贵地区,疆域如三国蜀汉。
七月,后赵帝石勒死,太子石弘继位。
晋辽东公慕容嵬逝世,子慕容皝继位。
334年
成汉帝李雄死,太子李班继位。十月,李期杀李班,篡位。
后赵石虎杀石弘,篡位,称天王。
335年
后赵尊高僧佛图澄。
前凉王张骏并吞西域地区。
337年
十月,慕容皝称燕王,前燕帝国建立。
338年
三月,后赵天王石虎与前燕联军灭辽西段氏。
成汉李寿废皇帝李期,自立为帝,国号改称「汉」。
五月,后赵大军攻击前燕,包围首都棘城(辽宁锦州),后赵军大败。
339年
东晋军攻击成汉,收复宁州(云南省)。
后赵石闵攻东晋邾城(湖北黄冈),晋军大败。
342年
前燕迁都龙城(辽宁朝阳),攻打高句丽王国,攻陷首都国内城。
后赵天王石虎在邺城、长安、洛阳大建宫殿,暴虐奢侈,人民苦不堪言。
东晋成帝司马衍死,弟康帝司马岳继位。
343年
成汉帝李寿死,太子李势继位。
344年
前燕慕容皝消灭鲜卑宇文部落,统一东北地区。
东晋康帝司马岳死,子穆帝司马聃继位。
345年
十二月,前凉王国击败焉耆,疆域包括甘肃大部、西域。
346年
前燕军攻破夫余王国。
前凉王张骏逝世,子张重华继位。
后赵军攻击前凉,被前凉击败。
成汉帝国内乱,东晋桓温西征,攻击成汉帝国。
347年
东晋大将桓温攻陷成都,俘李势,灭成汉帝国。
后赵帝国再度攻击前凉王国,后赵军大败。
348年
后赵太子石宣杀兄弟石韬,石虎酷刑杀石宣。
前燕王慕容皝死,子慕容隽继位。
349年
后赵天王石虎正式称皇帝。四月,石虎死,太子石世继位。皇子石遵
杀石世,篡位。诸子内争,后赵帝国开始大乱。
东晋褚裒北伐失败。
十一月,后赵石鉴杀石遵,篡位。
后赵石闵(冉闵,汉人)屠杀胡人二十余万。
350年
一月,冉闵杀石鉴,即位,在邺城建立冉魏帝国(建国六)。
羌族姚义仲、氐族苻洪争入关中,苻洪击败姚义仲。苻洪死,子苻健进入关中。
二月,前燕帝国南下,吞并幽州等地(北京地区)。
后赵石祗称帝于襄国,攻冉魏帝国,大败。
九月,前燕军攻陷冀州中部。
十一月,冉魏帝冉闵攻后赵。
351年
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前秦帝国建立。(建国七)
后赵帝石祗被杀,后赵帝国灭亡(亡国三)。
五月,兖州、青州复归晋帝国。
八月,冉魏帝国黄河以南诸州郡,归附晋帝国。晋帝国二度收复河南淮北之地。
352年
前秦苻健正式称帝。
四月,冉魏冉闵与前燕慕容恪决战于常山(河北正定),冉闵兵败被杀。
八月,前燕军攻陷邺城,冉魏帝国灭亡。(亡国四)
十一月,前燕慕容隽于蓟城称帝。
353年
东晋殷浩北伐失败。
十一月,前凉王张重华死,子张曜灵继位,张祚废之,自立为凉王。
354年
二月,东晋桓温第一次北伐,进攻前秦帝国。王猛与桓温会谈。
六月,前秦东晋长安白鹿原会战,晋军战败,撤退。北伐失败。
355年
六月,前秦帝苻健死,太子苻生继位。
前凉王国政变,凉王张祚被杀,张玄靓继位。
356年
东晋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
前燕慕容恪攻陷青州广固,吞并青州。
357年
苻生暴虐好杀。六月,苻坚杀苻生,自立为天王。
并州地方首领张平,归降晋帝国,晋帝国名义收复并州(山西省)。
358年
苻坚击败并州张平。张平降前燕帝国。
苻坚开始重用王猛。
359年
东晋谢万北伐前燕帝国失败。河南淮北诸州郡落入前燕帝国之手。
360年
前燕帝慕容隽死,太子慕容玮继位。
河套匈奴刘卫辰归降前秦帝国。
东晋谢安出仕。
361年
穆帝司马聃死,司马衍子哀帝司马丕继位。
362年
前燕军攻晋帝国洛阳。
363年
前凉张天锡杀张玄靓自立。
364年
前燕军攻陷晋帝国洛阳。
365年
哀帝司马丕死,司马衍子废帝司马奕继位。
367年
十月,前秦五位公爵联合起兵叛变。
368年
王猛平定五公爵叛变。
前燕贵族将人民大量纳入「荫户」,以致财政困难,前燕帝国开始衰败。
369年
桓温第三次北伐,军抵枋头。前燕慕容垂迎击,晋军大败。桓温撤退。 十一月,前燕慕容垂遭忌,投奔前秦帝国。
370年
前秦宰相王猛率军攻击前燕帝国,十月,前秦、前燕决战壶关。前燕军大败,被杀被俘十五万余人。 前秦统一北方示意图
十一月,王猛攻陷邺城,俘慕容伟,前燕帝国灭亡。
第五时期前秦统一北方(370-376)
371年
东晋大司马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立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逝世,孝武帝司马曜(昌明)继位。
373年
东晋大司马桓温逝世。谢安执政。
冬季,前秦军攻占晋帝国梁、益二州,吞并四川、汉中地区。
375年
前秦宰相王猛逝世。
376年
八月,前秦军攻陷姑臧,俘张天锡,前凉王国灭亡。
前秦三路大军攻陷代国(北魏前身)盛乐,俘代王拓拔什翼犍,代国灭亡。前秦统一华北,与晋帝国南北对峙。
第六时期淝水之战(376-383)
378年
前秦苻丕攻陷晋帝国襄阳。
379年
前秦军攻彭城,东晋谢玄北府兵团击败之。前秦并淮北。
382年
前秦苻坚派大将吕光征讨西域。
383年
五月,东晋桓冲北伐,反击前秦军。
八月,前秦苻坚总攻东晋。东晋谢玄、谢石北府兵团抵御。十月,肥水之战,前秦军不战而溃,苻坚负伤率残兵抵洛阳。
十二月,慕容垂起兵,至邺城。
第七时期北方分崩离析(384-394)
384年
正月,慕容垂称燕王,后燕帝国建立。
本年以后,北方再度大分裂。
东晋反攻前秦,收复汉水流域、河南淮北诸州郡。
慕容泓自称济北王,叛前秦,西燕帝国建立。
羌族姚苌自称万年秦王,后秦帝国建立。
慕容泓被杀,慕容冲继位,率军进攻长安。
吕光击败龟兹国,平定西域。
九月,东晋北府兵收复兖州、徐州、青州。
385年
五月,苻坚撤出长安,西燕军攻陷长安。苻坚至五将山,被姚苌俘虏,不久被杀。苻丕撤出邺城,于晋阳继位,后燕军陷邺城。
乞伏国仁叛变独立,建西秦王国。
后燕帝国定都中山(河北定县)。
晋帝国收复益州。
吕光进入凉州。
386年
拓拔珪称代王,北魏帝国建立。(北朝开始)后燕王慕容垂称帝。
西燕帝慕容冲被杀,段随继任燕王。段随后为慕容永所杀,立慕容顗,放弃长安,率四十万鲜卑人东迁。慕容顗被杀,慕容瑶继位称帝。慕容永杀慕容瑶,立慕容忠为帝。西燕帝国东迁至长子。(山西长子)
后秦王姚苌入长安。
吕光建立后凉王国。
西燕帝慕容忠被杀,慕容永继位。
西燕军与前秦苻丕大战,前秦军大败,并州全属西燕。苻丕逃亡,被晋军所杀。
前秦苻登于陇县称帝,此后与后秦帝国攻占不休。
东晋收复黄河以南、山东半岛失土。
387年
后燕帝慕容垂吞并山东半岛地区。
388年
西秦乞伏国仁死,子乞伏乾归继位。
389年
东晋帝司马昌明之弟司马道子专政,政治开始衰败。
390年
西燕慕容永攻洛阳,被晋军朱序击退。
391年
西燕慕容永再攻洛阳,被晋军击退。
392年
后凉王吕光派军攻西秦,被西秦军击败。
393年
十一月,后燕帝慕容垂率军攻西燕帝国。
后秦帝姚苌死,太子姚兴继位。
394年
四月,前秦帝苻登与后秦军大战,前秦大败,苻登退入马毛山。
五月,后燕军进入太行山,与西燕军大战,西燕军大败,占领晋阳。
七月,前秦帝苻登与后秦帝姚兴战于马毛山,斩苻登。
前秦太子苻崇于湟中(青海西宁)继位。
八月,后燕攻陷长子,斩慕容永,灭西燕帝国。取得并州,为后燕帝国疆域最大时期。
十月,前秦帝苻崇攻西秦王国,兵败被杀,前秦帝国灭亡。
第八时期凉州混战(395-410)
395年
十一月,后燕北魏参合坡之役,后燕军战败,四、五万士卒被拓拔珪坑杀。
396年
三月,后燕再攻北魏,后燕帝慕容垂病逝,太子慕容宝继位。后燕帝国开始衰退。
北魏王拓拔珪攻陷晋阳,吞并并州。
后燕内斗越演越烈。
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被妃子闷死。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
拓拔珪率大军进攻后燕帝国河北地区,河北仅余中山(河北定州)、邺城(河南临漳)、信都(河北冀县)仍属后燕。
397年
一月,北魏攻陷信都。
后凉军攻西秦,大败。
秃发乌孤叛后凉独立,建南凉王国。(建国十三)凉州开始大乱。
卢水胡匈奴沮渠家族叛后凉王国。
三月,后燕帝慕容宝撤出中山。七月慕容详、慕容麟先后于中山称帝。
沮渠蒙逊、沮渠男成推段业为首领,建立北凉王国。(建国十四)
十月,拓拔珪击败慕容麟,占领中山。
398年
一月,后燕慕容德放弃邺城,南下滑台,称燕王,南燕帝国建立(建国十五)。北魏帝国完全占领河北地区。
四月,龙城乙连兵变,后燕帝慕容宝被杀。
十月,后燕慕容盛继位称帝,后燕帝国退居东北地区。
东晋内乱,殷仲堪、桓玄等叛变。
十二月,北魏拓拔珪正式称帝。
东晋变民孙恩起兵。
399年
南凉秃发乌孤由金城(兰州)迁都乐都(青海乐都)。
南燕王慕容德占领青州、兖州地区。
南凉秃发乌孤死,弟秃发利鹿孤继位。
后秦军攻陷洛阳,后秦帝国吞并河南诸郡。
东晋桓玄击败殷仲堪,独霸荆、江、雍三州。
后凉王吕光死,太子吕绍继位。吕纂政变,吕绍自杀,吕纂自立为王。
400年
后秦军攻西秦王国,西秦军溃散,西秦王国灭亡。
敦煌李暠叛北凉,建立西凉王国。
南燕慕容德于青州广固称帝。
401年
后凉王吕纂被杀,吕隆继位。
三月,东晋刘裕击败孙恩变民。
五月,北凉王国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凉王。
后秦对后凉发动总攻击。包围首都姑臧(甘肃武威)。
八月,后燕天王慕容盛被杀,慕容熙继位。
402年
东晋司马元显讨伐桓玄,桓玄杀司马元显,进入建康。
南凉秃发利鹿孤死,秃发褥檀继位。
高句丽王国攻击后燕帝国,吞并辽东半岛。(此后266年,辽东半岛为高句丽领土。直到668年,唐高宗李治灭高句丽王国,才收回辽东。)
北魏帝拓拔珪攻后秦河东,后秦军大败。
东晋变民孙恩死,卢循继立。
403年
南凉、北凉、后秦联军包围后凉姑臧,后凉王吕隆投降后秦,后凉王国灭亡。后秦帝国最盛期。
十一月,桓玄叛变,篡东晋帝位,称楚皇帝。
404年
二月,刘裕等于京口起兵,讨伐桓玄。进攻首都建康
三月,桓玄退出建康。五月,桓玄死。
十月,东晋变民卢循攻陷南海郡(广州)。
405年
一月,北府兵团攻陷江陵,平桓玄之乱。
后秦天王姚兴尊高僧鸠摩罗什为国师。
益州兵变,刺史毛璩被杀,谯纵自称成都王,西蜀王国建立。(建国十七),全中国九国并立。
九月,南燕帝慕容德死,慕容超继位。
406年
南凉吞并后秦凉州姑臧。
南燕帝国爆发内斗。
十一月,南凉王国迁都姑臧。
407年
河套匈奴刘勃勃叛后秦独立,称天王,胡夏帝国建立。(建国十八),全中国十国并立。后秦仅剩关中、河南地区。
七月,慕容云杀慕容熙,自立为天王。北燕帝国取代后燕帝国,慕容云复姓高(原为高句丽人)。(后燕亡国十)(北燕建国十九)
南凉攻北凉,北凉军击败南凉军。
刘勃勃攻后秦,十一月攻南凉。后秦、南凉军惨败。
408年
七月,后秦军讨伐胡夏、南凉失败。
东晋讨伐西蜀王国失败。
南凉秃发褥檀称王。
409年
二月,南燕军攻东晋徐州。
四月,刘裕第一次北伐,攻击南燕帝国。
乞伏乾归叛后秦复国,西秦王国重建。(亡国八年)此时全中国十一国并立,为最乱之时期。
北燕天王高云被杀,冯跋继立为天王。(此时北燕帝国仅领有辽西地区) 十月,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被其子拓拔绍所杀,太子拓拔嗣杀拓拔绍,继位。是为明元帝。
第九时期东晋刘裕北伐(410-420)
410年
二月,东晋刘裕攻陷广固,杀慕容超,灭南燕帝国。东晋收复山东半岛地区。
五月,南凉秃发褥檀三攻北凉,失败。退出姑臧。北凉攻姑臧。
五月,东晋广州变民卢循、徐道覆北攻建康。七月,刘裕追击变民军。
九月,东晋刘裕大军讨伐徐道覆。十一月,晋军包围广州。
411年
二月,晋军攻陷始兴,杀徐道覆。三月,平卢循之乱。
北凉沮渠蒙逊攻陷南凉姑臧。北凉攻西凉,失败。
412年
六月,西秦政变,乞伏乾归被杀。八月,乞伏炽盘平乱,继位。
十月,东晋刘裕攻杀刘毅。
十二月,东晋朱龄石军攻西蜀王国。
413年
胡夏天王刘勃勃建统万城(陕西横山),改姓赫连。
南凉攻北凉,大败。
七月,东晋朱龄石攻陷成都,杀谯纵,灭西蜀王国。东晋收复四川地区。
414年
南凉秃发褥檀出军戡乱,西秦军袭击南凉首都乐都,攻陷。秃发褥檀投降西秦,一年后被杀。南凉王国灭亡。
415年
四月,刘裕击败司马休之,攻克江陵。司马休之败逃。
胡夏赫连勃勃攻后秦,坑杀后秦军二万人。
西秦、北凉相攻不绝。
416年
二月,西秦、北凉和解。
后秦天王姚兴死,太子姚泓继位,皇族相争,后秦国内大乱。
后秦、胡夏、仇池氐王互相混战。
八月,东晋太尉刘裕第二次北伐,收复河南地区,攻克洛阳。
417年
二月,西凉公李暠死,子李歆继位。
三月,晋军进潼关,击败后秦军。
北凉三万大军攻西凉,战败。
八月,晋军攻克长安,姚泓出降,后秦帝国灭亡。晋帝国收复沦陷近百年的关中地区。十一月,留守刘穆之死,刘裕返建康,其子刘义符等留守。
418年
胡夏大军南下,进逼渭水。十一月,晋军诸将内讧,关中大乱。胡夏军攻陷长安。吞并关中地区。
北凉再攻西凉,不成。
胡夏天王赫连勃勃称帝于长安。
十二月,东晋刘裕杀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立恭帝司马德文。
419年
东晋太尉刘裕进封宋王。
420年
六月,刘裕篡位称帝,是为宋武帝,建立南宋帝国,晋帝国灭亡。(南朝开始)东晋恭帝司马德文退位。
沮渠蒙逊攻西凉,杀李歆。攻陷酒泉。李恂继位。
421年
北凉攻陷敦煌,李恂自杀,西凉王国灭亡。
北凉王国统一凉州。
南宋帝刘裕派人闷死晋恭帝司马德文。
第十时期北魏统一北方(422-439)
422年
南宋武帝刘裕死,少帝刘义符继位。
十一月,北魏帝拓拔嗣攻南宋帝国,第一次南北大战爆发。
423年
北魏开始在首都平城北方修建长城。四月,虎牢战役,北魏猛攻,攻克。北魏攻陷南宋司、兖、豫三州。
十一月,北魏帝拓拔嗣死,太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尊崇道士寇谦之。
425年
五月,南宋政变,废杀皇帝刘义符。八月,改立刘义隆,是为宋文帝。
七月,胡夏帝赫连勃勃死,子赫连昌继位。
八月,柔然大举进攻北魏,被魏国国主击退
十月,北魏分兵五路兵伐柔然,从此,拉开了北魏对柔然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
426年
二月,谢晦反抗中央失败,被杀。
西秦、北凉、胡夏互相混战。
十月,北魏帝拓拔焘亲征胡夏帝国。
十二月,北魏攻陷胡夏长安,取得关中地区。
427年
五月,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穿越黄河,指挥了北魏攻夏统万城之战。七月,攻陷统万城。胡夏帝赫连昌走上邽。
428年
三月,北魏军攻陷上邽,俘赫连昌。赫连定继位。迁都平凉。
五月,西秦王乞伏炽盘死,子乞伏暮末继位。
429年
北凉、西秦相攻。北魏太武帝重击柔然汗国,参见北魏破柔然之战。
430年
南宋北伐,第二次南北大战爆发。
北燕政变,冯跋死,冯弘逼太子冯翼自杀,杀冯跋儿子一百余人,冯弘自立为天王。 九月,北魏攻胡夏首都平凉。十二月,攻陷平凉。
西秦东迁。
十一月,北魏军开始反击刘宋北伐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领军击溃了刘宋军队主力到彦之所部。
431年
胡夏帝赫连定攻西秦南安城,乞伏暮末出降,西秦王国灭亡。(亡国十六)赫连定屠杀乞伏家族。
南宋北伐大将檀道济粮尽撤退。
北朝完全夺取了黄河四重镇:洛阳,金镛,滑台,虎牢。
胡夏帝赫连定西迁,被吐谷浑汗国突击,赫连定被擒,胡夏帝国灭亡。
432年
七月,北魏攻北燕,北燕战败。
吐谷浑献赫连定与北魏,北魏杀之。
433年
北凉王沮渠蒙逊死,子沮渠牧犍(茂虔)继位。
434年
二月,北魏、南宋汉中争夺战,参见古弼的百科
435年
七月,北魏军攻北燕,兵临城下。
436年
南宋帝刘义隆诬杀檀道济。
五月,北燕冯弘弃龙城投奔高句丽王国,北燕帝国灭亡。
438年
高句丽长寿王高琏杀冯弘。
439年
九月,北魏帝拓拔焘率军包围姑臧,凉王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王国灭亡。北魏帝国统一华北,五胡十六国结束,南北朝时期正式开始。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三任),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三任),南北对峙。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源流详介: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
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
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曹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随着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成公七年 (前584年)条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出使上国,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
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金+瑞-王),向楚国输诚。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
徐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虽遭灭国之祸,然此心不改,直到数百年后的秦汉时期,又以氏为姓。
灭国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吴,其中著名的如徐承还当上了吴国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师从每上袭齐。一部分西迁和北迁,入今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其余相当部分南迁。开始时迁至余长,古名涂水,《读史方舆纪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过长江,进入苏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内。这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与徐姓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区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县,余与徐相通,前文已说过。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长兴有余干山,绍兴市南有会稽山,古称(涂土)山。湖北咸宁县有涂水,入江之处叫涂口,均可以为证。此外,在江浙一带还出土过若干青铜器,其中有几件可以明确考定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县也曾出土过三件青铜器,可以认定为(余+都-者)器。
二、 迁徙分布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 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少数民族徐姓分布:
在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畲族钟姓可能为徐姓一支外,北魏时,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赢姓还是后来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时陈的大臣徐世谱即是巴族人。
徐世谱 (509—563),巴族,字兴宗。巴东鱼复(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人。世居荆州,为主帅。勇敢有膂力,善水战。梁末时为员外散骑常侍,领水军,从司徒陆法和大败侯景,封鱼复县侯,任信武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后又以抗击西魏功,升侍中、镇南将军、护军将军。梁敬帝时,为左卫将军,负责水战器具,颇有战功。陈朝建立后,历任特进、护军将军、安西将军、盲城太守、右光禄大夫。陈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时著名画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画鱼。
辽金时土族有阻卜部,后以此为姓,并转音为徐,后世士族亦有徐姓,为徐胡氏所改,也有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为赐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乐初年归附明朝,为人机警,以翻译民族文字见长,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之事,大多参与,累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指挥同知。
清代高丽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据《八旗满洲氏族通志》介绍,有徐大勇,是清初归顺清朝的,为镶白旗包衣,其曾孙徐宗顺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为六品通事官。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为徐氏,纳西族。清朝人关后,有少数满族人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
到了当代,除汉族之外,满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苗族、朝鲜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颇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温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维吾尔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东乡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徐姓,来源也不一样。如景颇族的徐姓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为“喇细”所改。在当今少数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满族居多,如徐劭、徐锋、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谦、徐宝亮、徐钦鸣、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维吾尔族有徐克尔汗、朝鲜族有徐麒锡,壮族有徐寒梅、徐学洪,回族有徐忠熹、徐万鹏、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当代分布情况
徐姓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近二千万之多,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台湾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两个地区。大陆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等省为多,上述七省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65。根据某些学者近年对北京、上海、陕西、四川、辽宁、广东、福建等七个省市 174900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473,在被调查的1133个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其具体情况是:
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243,在被调查的515个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21,在被调查的391个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调查的23795个陕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0878,在被调查的456个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调查25239个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38,在被调查的521个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调查25029个辽宁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06,在被调查的447个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调查25244个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634,在被调查的246个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调查25646个广东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581,在被调查的298个姓氏中居第37位。
参考资料:
一、姓氏源流
墨(Mò)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夏禹的老师墨如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潜夫论》载:“禹师墨如。”传说炎帝神农的后裔墨如见多识广,是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来拜他为师。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后就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胎初就以父名为姓,人称墨胎初,世代相传姓墨,称墨氏。
2、出自墨胎氏(拟为墨氏所改,见上款),为商代孤竹君后代,后省为墨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夏禹封炎帝的后代于台(今辽宁省朝阳市),时称为墨台氏,而后来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国君是墨胎,墨胎有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
得姓始祖:墨如。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夏禹离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请一位名叫墨如的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为禹推荐高人西王国先生。故墨氏后人奉墨如为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来源有二:一个是如《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即早在夏禹时,禹的老师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后世子孙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说法是由他姓改过来的,从《通志·氏族略》记载上推断,墨氏是从墨台氏改过来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后墨台氏,改为墨氏。”的记载。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国(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面,卢龙县至朝阳县一带地方)的国君,它一直作为夏、商、周王朝的附属国,公元前256年随着周王朝的解体而消退。周朝初年耻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伯夷、叔齐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齐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们的后代有以墨为姓的,亦称墨氏。几千年来,墨胎氏的后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这就是墨台氏祖先名字的头一个字成为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多不于此地,因此应改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转迁。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三、历史名人
墨 子:姓墨,名翟(约公元前479-公元前381年),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 麟:明朝初年的有名人物,在朝廷当兵部侍郎的高官,原籍是陕西省高陵,来自墨姓的名门望族。历官北平府的通判、按察司副使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梁 郡:汉建梁国,治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省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2、堂号(缺)
============================================================
墨姓宗祠通用对联
〖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首阳高节;
兼爱遗风。
——佚名撰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代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伯夷(墨胎允)、次子叔齐(墨胎智)。孤竹君原定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后来,二人听说周文王能养老人,便入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曾去劝谏;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自以为是商代遗民,以吃周人粮食为耻,终于饿死。下联典指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说派的创始人墨子,名翟,相传原是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有《墨子》五十三篇。
============================================================
附录:墨姓典故、趣事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手工业主是小私有生产者的上层阶层。从其当时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在当时的社会大转变中,他们要乘机表示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的态度,提出他们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要求。墨翟执行了这个任务。但是,手工业主这个阶层也是一个对于别人有少量剥削的阶层,同时也是软弱的,不稳定的。他们很想自己发财,爬上去,挤进上层社会,参加到地主阶级行列之中。他们经常处在分化之中,其中有的破产流亡,有的升为商人和地主。他们在这个转变中,并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墨翟的思想,一方面有对于当时奴隶主贵族的社会的批判和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是墨翟思想的主流。另一方面又不能提出对于奴隶社会作根本改革的建议,反而反对改革社会的暴力,主张阶级调和。他把希望寄托于用“兼爱”改善当时社会上的情况,“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但是怎么样实行“兼爱”呢?他又把这种希望寄托于最高统治者,希望依靠统治上的当权派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也知道这些依靠是不够的,因此,他又把这些希望最后寄托于传统宗教中的有意志的“天”上。所有这些都是墨翟的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充分反映了这一阶层的保守的一面、落后的一面,是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墨家思想的这种两重性必然要发生分化。
到了战国中期以后,由于手工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新兴工商业势力进一步的壮大,有一部分手工业主转变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在受别人剥削而不剥削别人的手工业者阶层,也有一部分人涌现出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墨家起了分化。在墨家后期的作品《经》和《经说》等六篇中,就没有关于“天志”、“明鬼”的问题了。后期墨家思想是向唯物主义的方向发展的。他们是手工业者的代表。后期墨家坚持前期墨家的进步方向,抛弃了墨翟思想中的难心主义成分,而将其中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成分,大加发挥,以成为比较完全的唯物主义体系。
-----------------------------------------------------------------
〖墨子为什么反对音乐?〗
墨子(约前468-前376),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其著作包含深刻的哲理。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非常活跃,学术争鸣空前繁荣。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他是大力提倡音乐的。而墨家的代表墨子则是反对音乐的。他有一篇文章,题目叫《非乐》,中心主题就是直接否定音乐。墨子反对音乐的道理是什么呢他有如下几点理由:第一,他认为往上考察,音乐不符合圣王的事业,向下考虑,音乐不符合万民的利益;第二,统治者爱好音乐,就会置办贵重的乐器,添置华丽的衣服,要花费很多钱财,就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第三,如果百姓爱好音乐,就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耽误了正当的工作;第四,他认为音乐根本没有什么用,“难道敲敲巨钟,打打大鼓,弹弹琴瑟,吹吹竽笙,天下之乱就可以安宁了吗?”总之,他认为音乐有害而无益。因此他猛烈地攻击儒家提倡音乐的观点,他说这“足以丧天下”,是会亡国的。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的小生产者和老百姓的利益,矛头主要是指向劳民伤财、贪图音乐享乐的高层统治阶级。但是他不管青红皂白地反对一切音乐,这种观点就显得太片面了。
-----------------------------------------------------------------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源于《孟子·尽心上》。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
有五胡十六国纪元年表吗
本文2023-11-08 00:16: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