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族渊源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8浏览:2收藏

刘氏家族渊源史,第1张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 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 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 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 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 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 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 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 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 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 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 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 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 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 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 战斧——刘字的本义 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 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 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 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 说:“刘,钺属”。 二、动词,诛杀、杀戮。《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 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 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 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 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七、形容词,通“ 忄刘 ”,“女刘 ”,美好貌。 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 览,回观也”。 九、与“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 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 州附近。 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 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 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 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 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 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 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 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 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 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 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 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 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 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 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 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 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 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 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 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 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 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久而久之 “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 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 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 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 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 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 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 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 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 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 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 要的来源。 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 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 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 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 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 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 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 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 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 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 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 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 基始祖又是谁呢? 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 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 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 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 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 ,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 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 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 ,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 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 、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 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 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 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 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 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 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 的刘累。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 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 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 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 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 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 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 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 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 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 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 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 。 《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 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 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 水出焉 , 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 之鲁山也”。 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 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 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 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 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 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 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 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 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 的回忆。 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 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 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 》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 建尧帝庙, 《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 ,因名”。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 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 ,城即刘累之故邑也”。( 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 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 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 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 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 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 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 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 韦之。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 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 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 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 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 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 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 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 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 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 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 姓 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 ,由刘氏改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 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 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 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 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 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 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 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 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 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 祖先。

杜伯的故事 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 周朝任大夫 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 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 豕韦者国名也。叔假 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 ”。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 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其祠叫杜伯祠, 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 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 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 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 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 。其中 《 左传》称之为士 ,字子舆 , 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 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 的功绩,特将隋地(今 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 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 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 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 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 )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 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 氏。

士 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 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 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 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 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 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 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 。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 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 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 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 氏、司空 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 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 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 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 氏时期。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 会之最盛也”。 士会与刘氏的复兴 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 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 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 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 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 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 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 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 和公子雍回国。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 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 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 威胁。 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 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 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 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 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 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 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 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 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 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 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载:“士会当鲁文公世,出奔秦,

tiebabaidu/fkz=69353847

《钟氏族谱》所载钟姓名人

此册《钟氏族谱》为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由四川中江县钟氏后裔修撰,原谱不知现在何处,1987年春,家住中江县小西街九十五号杰兴乡觉慧坝的钟氏后人钟翔德先生,恐后人数典忘祖,自行抄印数十份,以传后世子孙。

关于钟氏起源,据《钟氏族谱》记载:春秋时,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派遣他的弟弟子敖出使晋国。

子敖在晋国为官,生子改姓伯名扈,伯扈的儿子伯宗为晋国大夫。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伯宗,晋之贤者也,为郤氏所谮被杀,子州犁奔楚,邑于钟离,今之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

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

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将。

”;宋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

”。

钟离郡在后齐时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582)改称濠州。

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部。

钟离黎(即州黎)被多数钟姓人奉为得姓始祖。

钟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

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

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

钟姓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在此册《钟氏族谱》记载有:

钟离乃钟千之六代孙,为东汉金吾左卫大将军,后封兴邦荣国公,食邑三千,在东汉即为上八洞神仙,即道教八仙之一,人称“汉钟离”。

元代为道教全真派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

其说始于五代、宋初。

相传姓钟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三国时封东武亭候,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

“舞鹤飞鸿”典出钟繇。

钟会乃 钟繇之孙。

伐蜀其间,钟会为严军法,处死名将许禇的儿子许仪,又攻下阳安关,姜维时与邓艾交恶。

灭蜀后,钟会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姜维用一计害死三贤,包括邓艾父子和钟会三人。

钟会有一子名钟元。

钟子期乃钟元之子,钟会之孙,洞悉音律,“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

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钟馗乃是钟子期第十七代孙,据族谱记臷他考上状元,皇帝因他长得丑陋为终南进士,分发到湖广酃县当县令,后封他为奉直大夫。

而《钟馗传》里讲他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

到阎王那里被封为斩妖除魔大将军,斩杀世间一切鬼怪。

从此“钟馗打鬼”的故事几乎人人熟知。

钟馗像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

钟 林 重工业部副部长 湖南双峰人

钟增亚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国画家 湖南衡阳人

钟纬剑 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烈士 湖南醴陵人

钟期光 上将 湖南平江人

钟赤兵 中将 湖南平江人

钟 伟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明彪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发平 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湖南桃源人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 掘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设计与理论专家

钟训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武冈人

钟渭贤 联勤部政委 湖南桃江人

钟向群 中国银行科技部总工

钟耀辉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监管司办公室副主任

钟期荣 香港树仁学院院长、法学专家 湖南长沙人

钟理明 贵州省军区司令员。

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 湖南邵阳人

钟宜淳 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

钟生林 湖南武陵集团董事长

钟存仁 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时益 台湾省财政厅长和 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 湖南桃源人

hnmrw/Html/qtxs/qtx r/9966

钟姓名人

中华钟氏网 2008年11月5日 中华万家姓

1 钟兴: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文昌、文荣。

2 钟皓: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

配刘氏, 子一: 繇。

3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

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

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

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 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配吴氏,子二: 毓、会。

4 钟毓: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车骑将军。

配荀氏,子一:司顗。

5 钟会,生于公元二二五年,死于公元二 年,魏国儒将。

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 东)人,曹魏大臣钟繇的第二子。

少年时博览群书,有才艺,志向远大,是司马昭的重要谋 士、儒将,通晓兵法,机谋深远,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与邓艾分兵灭蜀。

谋做西川王时,事发败漏,为司马昭所害。

6 钟司顗: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

配王氏,子三:熹,焘,照。

7 钟熹: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

配晏氏,子一: 颖。

8 钟焘: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

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9 钟照: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

配陶氏,子二: 颜 项。

10 钟颖: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

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1 钟颜: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

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2 钟项: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配谢氏,子一: 晟。

13 钟昭: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配刘氏,子一: 雅。

14 钟晖: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配司马氏,子一: 稚。

迁居江夏。

15 钟雅: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

配刘氏,封夫人。

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青州。

16 钟隆英: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

配董氏。

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17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

配徐氏。

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8 钟志学: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

19 钟志淳: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

配张氏。

子一: 辅。

20 钟朝: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

配宋氏,子一: 辐。

21 钟辐: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

配梁氏。

子一: 嵘。

22 钟嵘: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

配齐氏子一: 宿宗。

23 钟宿宗: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

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4 钟世翰: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

配汤氏,子五: 国珍、国宝、国器、国栋、国翰。

25 钟世藩: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

配杨氏,子一: 国桢。

26 钟国珍: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

配宇文氏,子二: 开、泰。

后开秦迁居柳州。

27 钟国器: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

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8 钟国翰: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29 钟士廉: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

配高氏,子一:侗。

30 钟侗:字思愿。

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

配张氏,子二:嘉谟 嘉猷。

31 钟嘉谟:字对扬。

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

配周氏,子一: 绍京。

32 钟绍京:字可大。

号静轩。

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

唐开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

配裴氏,封越国夫人。

子一:羡。

33 钟羡: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

配李氏。

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4 钟文柄:字慧然。

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

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5 钟文灿:字焕采。

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

配许氏。

子一: 雱。

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6 钟文耀: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

子二: 雯 垅。

37 钟霖: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

配裴氏。

子一: 秉联。

38 钟雰: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

配刘氏。

子一: 秉达。

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39 钟茂松:字长青。

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

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

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0 钟一鸣:字翔飞。

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

配秦氏。

子一: 绅。

41 钟传:字继先。

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

后裔散居四邑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

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

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通志。

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

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

荃迁居叙州府兴文县。

42 钟英:字奇彦。

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

配刘氏。

43 钟名儒:字匡昭。

号博齐。

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

配伍氏。

子三:金声、金亮、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4 钟名俊:字匡时。

号承动。

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封洪都侯。

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

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5 钟名杰。

:字匡雄。

袭父爵仍镇江西。

配陆氏。

46 钟名宁:字安行。

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

配江氏,子二: 金凤、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7 钟金怡:字干谋。

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48 钟金情:字上友。

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49 钟金博:字能文。

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

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0 钟艺古:字多才。

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

配石氏,子一: 建。

51 钟振纶:字经初。

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

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

配谢氏,子二:流、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2 钟清:字濂溪。

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

配文氏,子一: 鏐。

53 钟澄:字莹川。

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

配苏氏。

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4 钟流:字文明。

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

配鲁氏。

子一: 镗。

55 钟奭:字周良。

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

配程氏,子一:玮。

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6 钟铉:字弘量。

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

配欧阳氏,子一: 峦。

随父任家于吉州。

57 钟鏐:字良玉。

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

配贾氏,子一: 峰。

58 钟镗:字声远。

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义门钟氏。

配田氏。

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

当时称之曰贤。

子三: 秀芝、廷芝、瑞芝。

59 钟峰:字九我。

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江西钟氏始祖。

配朱氏,子五: 友忠、友仁、友义、友智、友信。

60 钟友仁: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

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1 钟友信:字敦实。

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

配江氏。

子一:受。

62 钟鼎:字名器。

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

配张氏。

子一: 日贞。

63 钟希和:字永叔。

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

子一:存敬。

64 钟日贞:字德耀。

号阳明。

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

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维恭。

65 钟日新:字汤明。

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

配欧氏,子二: 维清、维祺。

66 钟存敬:字惟直。

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

配罗氏。

子二: 杰、俊。

二人仍居西山。

67 钟伯琮:字巷璧。

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

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

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

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

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杰?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

配袁氏,子二: 大海、大用。

68 钟大海: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

配严氏,子三: 悫、慧、恕。

69 钟大用: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

配卢氏。

子二: 思、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山下。

70 钟恕: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

配袁氏。

子二: 明德、明善。

71 钟道: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

配郑氏,子二: 日尧、日舜。

72 钟明善: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

配梁氏,子二: 日文、日武。

73 钟明经: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

配林氏。

子七: 日诰、日诏、日咏 日诗、日谆、日志、日询。

74 钟日禹: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

配林氏,子二: 芳型、芳升。

75 钟芳杶: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

配黄氏,子一: 颢。

76 钟世杰: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

配严氏,子二: 箕范、丹书。

77 钟丹书: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

配梁氏,封夫人。

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78 钟伯琰:字肇盛 号发基。

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

生宋宣和丙午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

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

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79 钟华:字华兴,号松轩。

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牟村。

子二: 禧 受。

80 钟宪鼎: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

配彭喜香,胥秋兰。

子三: 栋 楷 相。

81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

配宋氏。

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2 钟梧 号白崖。

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

配周安英,龙戴贞。

子一: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

文公世系。

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万代久兴,树焕增锦。

善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在明末以后万载钟氏就很少做官的族人了,实为可惜,也许各位在这里能找到过去祖先的名字,本人水平有限,在列出族谱一些历史名人,难免有错字。

见凉! 此次修谱是1993年冬续修。

83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

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

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84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

清光绪进士。

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

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 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

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85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

一说原名芳球。

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

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86 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

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

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

数年后回川。

87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

精音律。

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

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88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

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

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89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90 钟人杰: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 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 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 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 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 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 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 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 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 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 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 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 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 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 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 战斧——刘字的本义 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 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 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 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 说:“刘,钺属”。 二、动词,诛杀、杀戮。《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 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 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 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 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七、形容词,通“ 忄刘 ”,“女刘 ”,美好貌。 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 览,回观也”。 九、与“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 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 州附近。 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 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 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 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 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 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 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 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 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 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 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 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 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 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 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 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 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 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 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 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 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 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久而久之 “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 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 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 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 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 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 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 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 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 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 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 要的来源。 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 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 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 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 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 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 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 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 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 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 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 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 基始祖又是谁呢? 关于帝尧

刘氏家族渊源史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