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姓,贺姓是同一祖先吗?
基本上天下各姓的同姓都不是一家子,贺姓也不例外分会稽贺氏,鲜卑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会稽贺氏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姬姓,为吴王僚之子庆忌之后。《会稽先贤传》记载,唐中期以前官谱所载,不少贺氏家谱如北宋词人贺铸家谱也如此记载;二是源于姜姓,为齐相国庆封之后。唐中期后姓氏书籍如《元和姓纂》所载,部分贺氏家谱所载。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此乃鲜卑贺氏之起源。鲜卑贺氏现在也已经汉化为汉族。另外还有其它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姓贺的。
公元962年(建隆三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第三年,根据《宋史》卷一百七十·志第一百二十三·职官十等·赠官记载,赵匡胤颁布了一条规定:
这条规定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赵匡胤已故妻子贺氏的父亲,随后贺氏父亲贺景思被封广平王,赐第开封隆和里。
纵观整个宋朝,享受封王赐第这一殊荣的仅有宋高宗吴皇后、宋度宗的全皇后。而这两位都是生前册立的皇后,贺氏只是死后追封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
可赵匡胤却坚持赏赐贺氏父亲这个无上的殊荣,归根到底,赵匡胤心中始终放不下早逝的贺氏。
贺氏是赵匡胤的结发妻子,他与赵匡胤青梅竹马,两人感情深厚。可惜贺氏体弱多病,在赵匡胤登基前两年就病逝了,赵匡胤登基后,追封其为孝惠皇后。
贺氏出身于江东大族会稽贺氏,这是个文武双全的世家大族,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的后人。
汉安帝时,贺氏先祖庆纯为避安帝父亲(清河王刘庆)名讳,改姓贺。
贺氏家族汉代从中土迁至会稽,具有深厚的儒学修养、坚守儒学世族的立场,家风严正,诗礼传家,其父贺景思乃贺知章十世孙。 千年家学,造就了贺氏名门闺秀的气质。
贺氏相貌出众,温良恭顺。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非一般大家闺秀可比。
贺氏的父亲贺景思曾经和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僚,一起担任过后晋皇帝的护卫武官。
贺赵两家都住在护圣营官舍,交情非常好,来往亲密,赵匡胤与贺氏青梅竹马,经常在一处玩耍。
贺氏十六岁时,嫁给了比她大两岁的赵匡胤。贺氏知书识礼,时常以礼法规劝丈夫应有大丈夫之志。
赵匡胤结婚前是个争强好胜、吊儿郎当的纨绔公子哥儿,和贺氏结婚以后,在贺氏的影响下,一改往日逢场作戏、好勇斗狠的本性,变成了一个喜爱读书的好学青年。
赵匡胤听说哪里有好书奇书,就会不惜重金买回来认真学习研读。贺氏也非常支持丈夫的做法,她总是尽可能的料理好府中诸事,侍奉好公婆,使赵匡胤能一心专注事业,没有后顾之忧。
有一次,赵匡胤外出游历,行至襄阳寄居在一座寺庙里,有个会看相的老和尚指导赵匡胤向北出发。赵匡胤听从老和尚的建议一路向北寻找新的事业机会,没想到果真如老和尚所言,他的事业从此青云之上。
公元948年,赵匡胤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随郭威东征西讨屡立战功,逐渐成为郭威团队中的核心人物。
郭威登基称帝后,赵匡胤的官职从东西班行首到滑州副指挥使,再到开封府马直军使。在郭威养子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开始执掌禁军,成为保护皇城安全的最高负责人。
短短六年时间,赵匡胤从军中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升迁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贺氏也妻凭夫贵,被封会稽郡夫人。
贺氏与赵匡胤伉俪情深,如果说他们的婚姻非要吹毛求疵的挑点问题出来,那可能就是贺氏体弱,子嗣缘薄。
贺氏与赵匡胤婚后生有三子两女,可惜其中两子早夭,仅剩下一子两女,这给了体弱的贺氏沉重的打击。可即便如此,赵匡胤仍独宠贺氏,在这期间,并没有和其他女子生育。
自古情深不寿,贺氏最终还是未能与赵匡胤白头到老。在赵匡胤登基前两年,二十九岁的贺氏病逝。
贺氏带着赵匡胤对她无尽的宠爱的离开了人世,她终未能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一天。
爱妻的早逝,是赵匡胤的内心中最大的遗憾,也许在他面对臣民高呼万岁那一刻,他最想的是身边能有她。
公元962年,天下稍定,赵匡胤就下令:“发开封浚仪民城皇城东北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
浚仪的护圣营是他们小时候一起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承载了他们太多美好的回忆,从青梅竹马到结发夫妻,浚仪见证了他对她的爱、见证了他为她的转变。所以,天下稍定,他便有此令。
赵匡胤想为发妻做的太多太多,他追封贺氏为皇后,给贺氏的父亲封王赐第。
他的三个女儿都以“庆”为号,昭庆、延永、永庆,而“庆”字正是贺氏的本姓。
甚至他选的第三个皇后宋氏,完全就是贺氏的翻版。他对宋氏宠爱至极,每次下朝,宋氏就像平常女子等待下班归来的丈夫一样,俩人手牵手一起回到寝宫。
也许赵匡胤把在亡妻贺氏那里未能实现的愿望都实现在了宋氏身上。
赵匡胤一点都不想委屈亡妻,他要让他和正式册立的皇后一样,享有一切该享的哀荣,因为追册皇后是没有谥册的,而有谥册才能告庙。为此他不惜逾越礼制,命人补上谥册,让贺氏告庙。
其实赵匡胤也知道,他做得再多,也只是让生者心里安慰而已,贺氏什么都看不到了。
贺氏在世时,经常酿一种酒给赵匡胤喝,赵匡胤登基后,下旨向贺家索要这种酒,贺氏族人将酒和酿法一起献了给他,他给酒赐名“鉴湖春”。
每每思念爱妻,忆及往昔,赵匡胤都会独饮一壶清酒,伤心佳人已去,唯有一声叹息。
《易》始乾坤而生,六子相生至六十四卦,而变易无穷;乐以律吕而沦,五音相济至八十一数,而咏间不息。占《易》者,得其一爻,亦足以观,而不知阴阳之合德;作乐者,理属一音,亦足以娱,而不知声永之克谐。夫人本天祖而生,一姓相传,云礽无极,考厥所始,一脉如源。倘不纪诸谱系,则立世久远,繁衍涣散,势必尊者知其为尊,而不知敬;亲者知其为亲,而不知爱。各支属支,忘其本宗骨肉而秦越,不犹占一词而眛乾坤之大义,聆一音而不识大成之声振也哉?故谱牒之作,上溯由来,下分支派,鳞次胫列,挈领提纲。纵观之,由身而父而祖,以溯于曾高太始,少一气之流传;横视之,由亲而一从再从,以逮夫曾玄疏远,皆一脉之流贯。犹之八八分爻,无非乾坤健顺之所施;九九定数,无非律吕阴阳之所泻。源远者,属流长;本固者,属枝茂。祖宗万年,绵绵绳绳;子孙千亿,林林总总。敬所尊,爱所亲,仁孝之思,曷有其极!
源流一
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念ní,不简作“儿”),再后又以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汉初有御史倪宽,其先即为公子肥后裔。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倪字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十六公里)等地名。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封颛顼帝的后代曹安(陆终第五子)之后人于邾(拥有今山东费县、邹县、滕县、济宁县、金乡县等地),并且挟为附庸,建立起邾国。邾国弱小,依附于周王朝,后又依附于强大的鲁国。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到了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西汉大臣、水利家倪宽,他是千乘郡人(今山东广饶县),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倪宽在任期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朝廷上下的赞扬和人民的拥戴。倪氏到底始以于谁,在姓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后裔倪宽则明见史册,且名声显赫,故而后世倪氏族人大多尊奉倪宽为得姓始祖。
因此,曹氏、倪氏、朱氏三姓实际上同宗同源,这三氏加起来人口已经超过三千万,位在21世纪排名第八位的赵氏之前。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牧童鲜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
贺郳氏,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其多改成汉字单姓,一部分人称贺氏,亦有一部分人称郳氏,后随着融入汉族的历史过程,改称倪氏,且人数远远多于邾侯后裔,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商诸侯儿伯,商诸侯有儿伯,子孙为倪姓。[1]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倪马查氏,亦称尼玛察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始祖为额合偏武,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倪马查氏,多冠汉姓为倪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鱼氏、和氏、障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倪沙氏,亦称尼沙氏、尼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吉林龙潭山下一带)、乌苏里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倪氏。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倪氏,世代相传至今。
“镜湖”,地在今天浙江绍兴
绍兴古称会稽,是贺氏的主要聚居区,祖先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
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守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
关于“镜湖堂”,我只听说江西永新的支系,祖先是贺凭,他是唐朝会昌年间从会稽迁出的,当时是到永新一带做官,就在当地定居了。另外,湖南一些地区的“镜湖堂”则是明代从江西迁过来的,始迁祖叫贺礼,是嘉靖年间的人,他带着弟弟贺智从永新垅田徙湘潭。
粤稽:是考证查证的意思。这里的粤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个助词,稽是查证的意思。所以放在一起也是查证考核的意思
近期在中华贺氏网络平台发现号称源自“广东三水”的一支南阳镇平贺氏家谱,根据当地碑文考证,始迁祖自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兄弟三人,族谱记载:“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始迁祖名讳无考,据碑文记载,迁来之前在粤稽已历五世,故始迁祖为第六世。镇平贺庄贺氏第七世名讳亦无考,第八世有国京、国生、国甫三祖名。
宗派序:心仲仁远旺启明国文昌武盛永恒兆长桂兰邦天承慈孝乐学世杰生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自此文发布后,由陆续接到南阳当地宗亲贺少辉发来的一些补充资料: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张是这里:(贺氏二世祖碑文)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根据这个碑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谱记载的“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应为对碑文内“粤稽”的误读,将“粤稽”理解为“粤籍”了!
——楚风 2018-04-20
细看碑文如下: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我们对涉及源流相关文字进行了重新断句:“耦维万物之生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本水源,孰可忘其所自来乎?粤稽贺氏始祖讳 心典,邑庠升,明代迁居贺坡迄今约十七世矣!”
这里的“粤稽”意思是“经过稽考、经考证”的含义,而不是“广东籍贯”之意思!所以原谱所书的“源自广东三水”一说存在很多问题,需引起大家重视,应对谱内相关描述进行全面复核!
为此特对原发文进行留言提醒: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这碑文里写着“始祖讳 心典”,然而家谱写成“贺二世祖墓碑文”,推理应该这个碑是始祖儿子的一块碑,但世系内二世祖名讳无考,只能说明该碑的正面可能已经被破坏或风化,无法看清字迹了!
——楚风 2018-04-20
此外,根据宗亲反馈,宗派序需要修正: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近期在中华贺氏网络平台发现号称源自“广东三水”的一支南阳镇平贺氏家谱,根据当地碑文考证,始迁祖自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兄弟三人,族谱记载:“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始迁祖名讳无考,据碑文记载,迁来之前在粤稽已历五世,故始迁祖为第六世。镇平贺庄贺氏第七世名讳亦无考,第八世有国京、国生、国甫三祖名。
宗派序:心仲仁远旺启明国文昌武盛永恒兆长桂兰邦天承慈孝乐学世杰生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自此文发布后,由陆续接到南阳当地宗亲贺少辉发来的一些补充资料: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张是这里:(贺氏二世祖碑文)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根据这个碑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谱记载的“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应为对碑文内“粤稽”的误读,将“粤稽”理解为“粤籍”了!
——楚风 2018-04-20
细看碑文如下: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我们对涉及源流相关文字进行了重新断句:“耦维万物之生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本水源,孰可忘其所自来乎?粤稽贺氏始祖讳 心典,邑庠升,明代迁居贺坡迄今约十七世矣!”
这里的“粤稽”意思是“经过稽考、经考证”的含义,而不是“广东籍贯”之意思!所以原谱所书的“源自广东三水”一说存在很多问题,需引起大家重视,应对谱内相关描述进行全面复核!
为此特对原发文进行留言提醒: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这碑文里写着“始祖讳 心典”,然而家谱写成“贺二世祖墓碑文”,推理应该这个碑是始祖儿子的一块碑,但世系内二世祖名讳无考,只能说明该碑的正面可能已经被破坏或风化,无法看清字迹了!
——楚风 2018-04-20
此外,根据宗亲反馈,宗派序需要修正: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近期在中华贺氏网络平台发现号称源自“广东三水”的一支南阳镇平贺氏家谱,根据当地碑文考证,始迁祖自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兄弟三人,族谱记载:“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始迁祖名讳无考,据碑文记载,迁来之前在粤稽已历五世,故始迁祖为第六世。镇平贺庄贺氏第七世名讳亦无考,第八世有国京、国生、国甫三祖名。
宗派序:心仲仁远旺启明国文昌武盛永恒兆长桂兰邦天承慈孝乐学世杰生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自此文发布后,由陆续接到南阳当地宗亲贺少辉发来的一些补充资料: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张是这里:(贺氏二世祖碑文)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根据这个碑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谱记载的“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应为对碑文内“粤稽”的误读,将“粤稽”理解为“粤籍”了!
——楚风 2018-04-20
细看碑文如下: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我们对涉及源流相关文字进行了重新断句:“耦维万物之生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本水源,孰可忘其所自来乎?粤稽贺氏始祖讳 心典,邑庠升,明代迁居贺坡迄今约十七世矣!”
这里的“粤稽”意思是“经过稽考、经考证”的含义,而不是“广东籍贯”之意思!所以原谱所书的“源自广东三水”一说存在很多问题,需引起大家重视,应对谱内相关描述进行全面复核!
为此特对原发文进行留言提醒: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这碑文里写着“始祖讳 心典”,然而家谱写成“贺二世祖墓碑文”,推理应该这个碑是始祖儿子的一块碑,但世系内二世祖名讳无考,只能说明该碑的正面可能已经被破坏或风化,无法看清字迹了!
——楚风 2018-04-20
此外,根据宗亲反馈,宗派序需要修正: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侯姓,贺姓是同一祖先吗?
本文2023-11-07 23:44: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