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这个村庄,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村”?
芒果旅行日记:当我路过江西抚州时,有网友推荐我到流坑村走走,说那里被誉为“千古第一村”,这个霸道的称号着实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决定前往看看这个村庄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村”?是否名副其实。
千古第一村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距离县城38公里,客运站有班车直达。路上会经过一个牌坊,上书“千古第一村”,牌坊旁边停着一辆下灰车,等了好一会儿不见移动迹象,只能将就着拍照了。
进村前有个游客服务中心,门口一个大爷在和保安聊天,里面空无一人,我进去里面等了好一会儿门口那个大爷才进来,问我有什么事?我说买门票。买好门票继续往村里走,后来才知道其实不用买门票也可以进去。
小妹,要不要导游?
村口有一株大树,据说是枯木又逢春,旁边有小卖部有餐厅,我正拍照时旁边一个声音响起:小妹,你是来 旅游 的吧,要不要请导游?我转头一看,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我笑了笑说不用。
她又说,那要不要先到我店里吃个饭?说时指着旁边一间餐馆,我又摇了摇头说还不饿。她又说,那这样吧,我给你当导游,免费的,逛完后你到我店里吃饭就可以了。我依然摇了摇头,说不用,我想自己逛,我要拍照,逛得慢。她说那你慢慢逛,从这里下去,我挥了挥手就往前走了。
有点失望
离开村口大树往前走,有一座圆形的石墩,走近一看,是一座坟,上书董氏X世祖,后来又见过几座类似的坟。绕过坟地继续往前走不远,看见一个牌坊,上书双寿坊,旁边有块指引牌写着高坪别墅,据说为当地士绅董蕃昌(号高坪)所建,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现存建筑为其后代于清道光年间重建,如今是祭祀董番昌的家祠,大门紧闭着。
高坪别墅旁边有一座石桥,通往对面,对面亦是一些建筑,看起来无甚特别。如果流坑村只是这样,倒是让我有点失望了。
过了桥继续往前走,找了一条铺满青石的小巷子走进去,越往里走建筑越来越古朴,只是路面满是泥巴,堆满石头砖头,似乎在重建道路,头上吊满了五彩色的油纸伞,在这寂静的古巷里显得有点突兀,路上几乎看不见一个行人。
打开了一扇 历史 的大门
穿过古巷,只见眼前一片断壁残垣,在这寒冷的阴雨天里,簸箕里晒的杨梅却被遗忘了。越往里走越古朴,仿佛打开了一扇 历史 的大门,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
路过几座祠堂,看起来有一定年代也甚是气派,但却无介绍,据旁边一个小卖铺老板娘说,这些都是小祠堂,所以没有维修也没有介绍,继续往前走有很多大祠堂,旁边都有贴着介绍词。说实话,这无名小祠堂都比我见过的很多祠堂气派且有年代感,门上雕塑也非常精致。
怀德堂
跟着 旅游 指引牌,终于来到了怀德堂,门上写着尚仪门,里面大堂上写着怀德堂。怀德堂是流坑村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建于明万历初,主人为流坑儒商董国举,曾师从罗汝芳,“怀德堂”三字即为罗汝芳所题。
怀德堂最有看点的是其堂前照壁上的砖雕壁画,左中右三幅,画着“雀(爵)鹿(禄)蜂(封)猴(侯)”,正中一幅上方写着“正大光明”,亦为罗汝芳所书。
从怀德堂出来继续往前,两旁建筑越发古朴了。这里的民居外面简朴,但是装饰讲究,集砖、木、石雕(刻)及墨绘、彩绘、书法于一体,木刻、木雕、雀替、斜撑、门窗、格扇这些构件都经过精雕细琢。拍照时偶尔路过一两个村民,好奇地看了我一眼,笑了笑又继续路过。
偶遇村民
路过一栋建筑,大门敞开着,听见里面有说话场,伸头进去看了一眼,只见里面有两个村民在聊天,一个在打水,一个在另一边站着,我打了场招呼笑了笑,他们也笑了笑,让我进去坐坐。
这是一栋围屋式的建筑,中间是大院子,周围一圈住着几户人家,旁边一户门口坐着一个老奶奶,看见我亦是笑了笑,咿咿呀呀说着我听不懂的话语,我猜测是让我留下来吃个午饭,我笑了笑,挥挥手说再见,出来继续漫游着。
七拐八拐终于到了翰林楼,只见一位老奶奶撑着伞从门楼里出来。翰林楼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既是一个关启防御的望楼,也是一座纪念明初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董琰的建筑。
翰林楼正面上方刻着“翰林”两字,下方横匾写着“少司成第”,为明代宰辅杨士奇所题书。两侧是“数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的砖刻联。背面上书“恩荣”砖刻,下书“盛世经纶”, 为江西学政邹学柱所题。
最美雨巷
穿过翰林楼,往左拐来到四牌楼遗址,旁边有一座高大醒目的建筑,青砖黛瓦白墙,四柱三间三楼,上方嵌有红石“圣旨”竖匾,中间刻着“旌表节孝国学董朝杰之妻张氏偕媳儒士金鳌之妻陈氏”,下方是“节孝坊”三字。
四牌楼遗址这一块是我个人觉得流坑村最美的地方,原本尖尖的青石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斑驳的墙面散发着沧桑的气息,幽深幽深的雨巷仿佛通向时光的尽头,时光有尽头仿佛有个人提着红灯笼在等待。
雨巷的尽头是理学名家董燧祠堂,大门两旁是两只威严的明朝石狮,用玻璃罩着。转了一圈有点饿了,周边找不到餐馆,于是一路问人又回到村口处那个姐姐家的餐厅,点了两个菜。姐姐问我逛得怎么样了,一聊才知我这还没逛到一半,还有很多巷子很多建筑我都没逛到。
但是这一圈下来,我已然对流坑村改观了,这“千古第一村”确实名副其实,首先 历史 悠久,始建于五代南唐年间,距今千年 历史 ,其次建筑保存完好,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余处,第三族谱家谱保存完整,建筑的匾联保存完整,使得村中绝大多数古建筑都有准确的建造年代。
我最为喜欢的是,这里商业化不重,非常安静,游客很少,几乎没遇到游客,相比宏村,我更喜欢流坑村,虽然风景不如宏村,但是这里有着古村最初的淳朴模样。
作者简介:芒果,女,广东人,喜欢独自旅行(不是富二代,旅行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努力工作挣的),自由行去过泰国、马来西亚仙本那、尼泊尔、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山西、天津、北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陕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方。
四川陈氏家谱字辈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四川省永川县陈氏家谱字辈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四川达州市陈氏家谱字辈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陈氏家谱字辈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四川营山县陈氏家谱字辈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四川大竹陈氏家谱字辈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四川省平昌县陈氏家谱字辈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四川省遂宁陈氏家谱字辈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陈氏家谱字辈: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四川省荥经县。族人所用字辈:
朝应尔恩,俸仕文仁;
席尚光大,家秉昌荣;
先祖来居,荥河经江;
聿修厥德,启迪胤臧;
前创后守,作为有方;
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四川大竹县,在清代乾隆年间祖上有湖南郴州(郴之东门)来川东之梁竹(梁平,大竹),辈分有"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辈份大至是:
奉尚梁必仕,朝庭四代兴。
永远林中贵,吉地寿年长,登科正名扬。
四川金堂 原祖籍福建长乐县陈氏家谱字辈,近几辈的辈序是:自多福积善
|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置,后魏郡治迁今山西省代县县城,金时废;大营,明万历二十九(1601)年时属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九甲,清雍正六(1728)年改隶贵州省。大营文氏,起源雁门郡,先祖文应斗,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卢陵县,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徙居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 (今汇川区高坪镇金塘村)领照为业,以农为主,建业兴家。文应斗第三代“大”字辈枝繁叶茂,下衍文应斗四代孙弟兄18人。迄今,大营文氏繁衍已达第十五世,第三世文大亨徙迁黄平、干子坝;第五世文光宗,中武举,为守垦祖业迁居永安里 甲(今汇川区板桥镇);第六世文肇周举家徙云南。开阳、贵阳也有大营文氏分支。
大营文氏世系字辈:“天、星、常、应、单名、大,龙、光、肇、单名、国、昌,宗、德、荣、远,祖、泽、绵、长,圣、朝、学、彦,永、振、贤、良,承、先、启、后,家、道、蔚、祥。”
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三月《文氏族谱•序》(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萧岳峰撰)载:“余按文氏谱系,宗元之始,出自雁门郡。一郎至五世炳然,居成都。”《大营文氏族谱》,由大营第十一世孙文德令依据文氏九世孙龙川文天祥在南宋咸淳元(1265)年十月作《叙》的《文氏族谱》,尊文应斗为由江西吉安卢陵徙迁四川遵义县北乡永安里九甲杨寨窝定居落业始祖。
1963年,文德令依据旧谱,请其父回忆,亲自查考文氏祖墓碑记,撰成《雁门郡正气堂大营文氏族谱》初稿交付族中传审补正,在传审中谱稿不知去向。1984年至1988年,时任《遵义县志》总编文德政陪同从台湾返遵义探亲的文德魁前往文德令家中,细读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道光《文氏族谱》(残缺不全);1989年春,文德魁将残谱带回台湾细读后撰《文氏族谱浅析》寄返文德令,再次激起文德令续修《大营文氏族谱》理念。
江津道光《文氏族谱》成书时,距文天祥作《序》的《文氏族谱》成书已571年,自文天祥代起至文应斗徙迁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落业止,有近20世世系传承记述中断。大营文氏第十世孙文宗发在1990年春节过后,遍访大营文氏宗支族内,终觅回文德令1963年撰成的《大营文氏族谱》初稿。文德令偕文德长“不畏雨雪风寒,遍走郑家林、杨家寨、米田水、四面坡、黄坪等地,考查祖墓碑记,访父老,查验‘经单簿’”,历三个月谱成。
《大营文氏族谱》,收录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刑部尚书萧岳峰、清乾隆三十(1765)年九江府德安县知县文钟、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文远德为《雁门郡文氏族谱》作的《序》;南宗咸淳元年文天祥为《文氏族谱》作的《序》言简意赅:“凤冈,文氏宗派也。以一家亲一族,则一家亲;以一族亲四海,则一族亲。溥而亲四海皆同胞之亲也。龙川有文氏久矣,长者传诵,以为派凤冈。今览此图,信无二本。愿至一家之亲以亲一族之亲,以亲四海之亲,邦乡其相与勉之。”
文德令撰《大营文氏源流及发展概述》,详尽记载文应斗后裔传衍分布。《谱》置《典绩记实》,收录《文天祥史略》、《文天祥史略》、《文天祥诗文》;置《诗文碑刻》,收录《祀源引言(原名《文氏清明会小引》)》、《文氏清明会序》、《文氏清明扫墓祭文》、《毕七祭母文》、《文肇典生平》,《钊国公墓志铭》、清光绪兵部侍郎兵临贵州巡抚部院曾黎为光绪一(1875)年恩科举人文芝立的《文魁》匾、清待赠征仕郎(清代文官,征仕郎为正七品)文光堂墓碑正面碑文和文光堂夫人刘儒人墓碑正面刻文,《文氏佳城》碑文;置《宗支百世》,收录雁门郡正气堂文氏世系:文——郎——文炳燃——文正中——文利民——文安世——文仪——文天祥——文韶七——文论二——文启能——文旺才——文德高——文志广——文景贤——文昊——文元——文穆——文守志——文可万——文孔慈——文宗桑——文泽炳——文悠洪——文远胥——文万琅;自二十六世起没有记载。
明崇祯年间,文应斗携家从四川遵义军民府真安州思宁里大麦溪(今正安县)徙迁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为大营文氏第一世。自文应斗始,以字派为序:文应斗——文源——文大亨——文龙灿——文光祖——文肇邦——文斌——文新国——文富昌——文宗伦——文德学——文荣国——文远波……
大营文氏第七世文芝,清同治九(1870)年乡进士,光绪——(1875)年中举人(谱原文如此);第十一世文德政官至遵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受聘编纂《遵义县志》,出任《遵义县志》总编;2005年,受县人民政府聘担任《遵义县志(1978~2007年)》顾问。
江西抚州这个村庄,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村”?
本文2023-11-07 23:43: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