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介休范氏的视角看,重走晋商衰败之路,晋商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站在介休范氏的视角看,重走晋商衰败之路,晋商衰落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这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越居世界第二位。在如今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商业作为第三产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商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商业的历史差不多与中国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为什么这样说呢?

中国的商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商朝时期,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物物交换为主的,并没有产生后世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对物品价值的判断。所以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者被称做商人,这种活动叫商业,这些和商朝是分不开的。

而在中国历史上,商业的发展起起伏伏。朝代更迭,商业也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商业从未消失过,最有名的商业群体之一就是晋商。晋商兴盛与明清时期,但为什么会衰落呢?

一 以介休范氏浅谈对晋商的认识

中国商业发展到繁荣时期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而晋商就是中国最早的商帮之一,商帮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商帮有十个,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的商人——晋商。晋商遍布的范围极广,有人曾说过:有麻雀飞到的地方,就有晋商人的足迹。由此可见晋商的厉害之处。

而后来晋商为什么会衰落呢这是我们接下来将要慢慢探究的一个问题。晋商自成立到繁盛到衰落经历了500多年的历程,这其中是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是分不开的,在笔者看来,这可能就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在晋商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代表,山西的介休范氏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兴亡也能多少折射出晋商的命运。介休范氏是以卖铜和铁的商人,在清康熙年间,由于国家严重缺少铜,便容许商人外出进行购买贩卖。

由此,介休范氏与官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介休范氏的兴起在明朝末期,清朝中期,到后来在乾隆时期衰落,对它的命运的探究我们可以大致对晋商的衰落有一定认识。

二 介休范氏的兴起,繁盛与衰落

作为“康乾盛世”时期的著名的皇商之一,介休范氏可谓名极一时啊!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皇商呢?是这样的,明朝时期,介休县的商贾之风盛行,许多人外出经商,在明末时期,范氏到明朝边疆做生意,在满蒙地区小有名气,深受满人的信任。

后来,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满族政权统治者为了新生政权的稳定,便任用范氏的范永斗为内务府皇商。范氏家族既任有官职,又经营商业,拥有皇家专赐的特权,在当时显赫一时。自此,介休范氏兴起。

范氏家族十分受清政府喜欢,家中多人任有官职,家中商业是为皇家服务,为国家购买缺少物品,曾自费为政府购买粮草支持军队攻打准噶尔。且自身经济实力十分雄厚,经得政府准许,独自经营山西的盐业。并每年上交高额盐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另一件事能更好的体现介休范氏的繁盛。康熙年间,国家铜币紧缺,铜产量低,不能满足供需。政府就打算到东边的日本的产铜量极高的长崎去购买铜。范氏看到机会,上书请奏,愿减低利润,但请为清政府到日本去购买铜。清政府准许,这也为介休范氏增加财富,加大对外贸易奠定基础。

其次,介休范氏在当时不只是经营贸易,也进行运输,如木材,粮食等。介休范氏在国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且赚取很少的利润,为自己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得到国家的认可,并有许多贸易活动,使介休范氏在康熙到乾隆初期繁盛一时。

从兴起到繁盛,介休范氏的道路可谓顺顺利利,没有障碍,一路高升,雄霸商界。但是,到乾隆初期,范氏家族到了清字辈时,家族开始出现衰落之象。当时的有利条件转化为不利条件,正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样,介休范氏因官而兴,也因官而衰。

后来,家族衰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生意经营利润越来越低,经营不利导致家中资金短缺,开销过大,入不敷出,拖欠政府官银,自家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如此明显的事情定是瞒不住政府和人们,于是,在介休范氏正在兜不住的时候,清政府出手,找了借口,撤销范氏兄弟的官职,没收财产,并让其入狱。至此,介休范氏衰落。

三 从介休范氏探析晋商衰落的原因

1对国家的利用价值不大。从介休范氏来看,前期的兴盛是因为政府需要,利用价值极高,刚入关的清政府正需要商人的帮助,便大力扶持商业发展。但是当介休范氏经营不下去的时候,政府就果断放弃,致使其灭亡。

2政府政策的打压。当国家稳定后,对领导者来说,不稳定的就是商业了,我们都知道晋商是需要劳动力来工作的,那么劳动力流向商业后,农业劳作该怎么办。所以这时候的以介休范氏为代表晋商就遭受打压,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业的发展,使其失去商业自由,利润越来越少,逐渐,晋商便衰落了。

3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古代自古以来便有士,农,工,商的阶级观念。商人是最没有地位的,这也就造成了晋商处处被压榨。为政府交纳重税,被官员敲诈勒索等等都加重了晋商的负担,使其压力过大,到最后难以维持生计。所以晋商衰落也并不难理解了。

总而言之,以介休范氏为代表的晋商的衰落是历史的选择,在当时封建制度为主要思想的古代社会,商业的发展十分困难,磨难重重,这也给现在的我们以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万全县志》

《范氏家谱》

  晋商旺族“八大家”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据史料统计,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切实称得上“富可敌国”牎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稳居全国商帮之首,称雄商界500余年。在晋商这个显赫群体中,都有哪些“财神”呢?

  白手起家通天下 诚信为本数乔家

  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乔家始祖乔贵发,祁县乔家堡人。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与一位秦姓结拜兄弟一起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些生意。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地粮食丰收,他们为给自己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备,趁粮低价时购存了一批黄豆。不料次年黄豆歉收,价钱高涨,于是把黄豆售出,获利颇丰。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兴隆,但一次经营“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亏得乔氏平日与当地“相与”诚信往来,信誉尚存,得到来往户支持,延缓了欠款归还日期。经多方筹措,又赖广盛公掌柜悉心经营,扭亏为盈,复兴了乔家基业,遂把“广盛公”改为“复盛公”。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而秦姓子弟疏于经营,坐享其成,逐渐抽走股份,最终复盛公几乎成为乔家独资。复盛公成为乔姓商号后,买卖兴隆,在包头先后增开复盛全、复盛西等19个门面,有职工四五百人,成为包头城开办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商号,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乔氏依托复字号,又向国内各大中商埠发展。光绪十年(1884年)又设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到清末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字号200多处,有流动资金700多万两,加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总资产达千万两以上。

  乔贵发一心经商,含辛茹苦,直到30多岁,才娶了一个寡妇,共育三子。长子全德是寡妇程氏带来的,名德星堂,因非乔贵发亲生,这一门没有什么起色。二门全义,堂名宁守堂,子弟多入仕途。三门全美,堂名“在中堂”,其次子乔致庸(1818—1907),是乔家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以儒道之尊,“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诚信为本,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为乔家的繁荣立下了大功。乔致庸活到89岁,生有六子,但在他心中各有不足,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他的孙子乔映霞。乔映霞深受家风祖规熏陶,主持乔家以来,事业心强,治家严谨。他针对兄弟与子弟特点,分别立书斋名,曰“不泥古斋”“知不足斋”“日新斋”“自强不息斋”“一日三省斋”等,以资互勉,并明订家规“五不准”: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在乔映霞努力下,乔家大业蒸蒸日上,达到了鼎盛。乔映霞思想比较开明,曾率先剪辫子,动员家族妇女解除缠足陋习,又任过区长、禁烟主任,到了事业的顶峰。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货通俄蒙领风骚 外贸世家是常家

  榆次的常家,在晋商中以外贸称著。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常氏家族经商的始祖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从家里出发时,身不带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常万达少年聪慧,长大后随父到张家口经商,十年如一日,生活俭仆,为人处事诚恳守信,为商界同行所器重。常家从开布铺,经营布匹、白布走俏、获得厚利,又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

  到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常万达向俄商出口茶叶,兼营绸缎,由俄方引进皮毛、银锭,有出有进,获利甚丰。常万达“满而不盈,视有若无”,不断倍厚资本,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庚子事变,常氏商业受到一些损失,转而创办近代家庭工业,开办了敦义和蚕桑局、敦睦和织布工厂,获利颇丰。常氏在山西还向近代工业火柴局、保晋矿务公司、晋华纺织公司投过资。常氏十四世常旭春还担任了保晋公司第四任总经理。常氏由商业起家,家境富裕后,便转而让子弟读书子儒。常氏八世常吉为县贡生,是家族中入贡第一人。此后学业有成者延绵不断。到1921年,常氏有4人赴日留学学成回国,有10人从省内外大学毕业,素称“世兼儒贾为业”是晋商中少有的“书香门第”。

  常氏商业清末、民国初年逐渐衰落,主要是俄商拖欠巨款,加之俄政府巨额征税,遭受浩劫。据记载,仅在莫斯科所赔累折银140余万两。辛亥革命后,内外货款不结,玉字号随之倒闭。

  太谷巨富“三多堂” 商铺规模数曹家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

  曹氏家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到道光、咸丰时期,曹家的商号已遍及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莫斯科。经营项目有银钱业、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酿酒、粮店等等,雇员达37000余人,总资本达1000余万两。曹家创造出总号辖分号、大小分号连锁管理办法,据说,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曹家的商号,连管家的也说不清楚。有钻营者,未通过曹家同意,擅自打着曹家旗号,借贷资金开设商号,只要在其钱庄、银号管辖之下,外贷不足2万两以下,曹家亦不问所以,可见曹家的财势之大。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分,给每个儿子各一分。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道光以后,各门逐渐衰落,惟独“三多堂”兴旺发达。“三多堂”为多福多寿多男子之意。在太谷城西北洗村,有三座并排高耸的四层旧式楼,是“三多堂”的标志。这三座楼,墙厚1.5米,高达15米多,三个穿堂大院,布局是“寿”字形,内套15个大院,房屋280间,共计6000多平方米,也是著名的晋商大院。曹氏商业在清末逐渐衰落,辛亥革命后,曹氏在东北各大城市的票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发行的“奉票”挤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曹氏在东北的票号归伪满政府所有。

  蔚字五联竞潇洒 票号世家是侯家

  介休侯氏人称“侯百万”,史料记载有资产七八百万两白银。侯氏发迹于清康熙年间,十世侯万瞻,专跑苏、杭州贩卖绸缎、家业发展很快,到他的孙子侯兴域时,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大财主了。

  侯兴域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祖业,用心经营,积累百万。他的三儿子侯庆来更是精明练达,颇有才干,一手掌家,野心勃勃,首先把在平遥开设的经营绸缎、茶叶、钱币的蔚盛长、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都改为蔚字号,后来又把蔚字号改为票号。但侯庆来只活了36岁,他的儿子侯荫昌接管了家业,在与平遥日升昌票号的竞争中,又把其它蔚字号也都改为票号,成为山西赫赫有名的“蔚宇五联号”。经过道光、咸丰到同治,大约三十年间,蔚字号声势日增,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大有后来居上气势。

  蔚字号的财东侯家,历次分红都获得了巨款利润,有钱有势,骄奢*逸。侯荫昌的姬孙侯奎,是介休有名的挥金如土的阔少年。当时介休有一句谚语,说“介休县有三不管,侯奎灵哥二大王”,这三个人整日声色犬马,竞相斗富,极尽挥霍之事。光绪末年,大清银行成立后,侯氏票号由盛而衰,渐渐走上了下坡路。

  声名卓著“长裕川” 祁县大户是渠家

  祁县商人云集,号称祁帮,是清代商界的一支劲旅。而渠家是祁帮中的大户。渠家的茶庄“长裕川”声名卓著,票号“三晋源”汇通天下。

  渠家发迹,始自元末明初渠敬信、渠于信、渠忠信三兄弟,从贩运小本生意做起,起先把潞麻和梨贩到祁县,再把祁县的粗布和枣运到上党,年长日久,不辞辛劳,渐渐积累了资金。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渠家的生意已涉足对俄、蒙的茶叶贸易。从渠氏十七代源字辈开始,进入了生意兴隆的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源字辈渠源桢先后与他人合资开设了“百川通”票号、“存义公”票号、“长盛川”票号,并独资开设了“三晋源”票号、“汇源通”票号,在开设票号的同时,渠家在各省设有茶庄、盐店、钱店、当铺、绸缎庄、药材庄等,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并获得了成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

  渠源桢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据说,渠本翘考取举人归乡省亲,渠源桢竞跪在门外迎接,弄得很难堪。渠本翘中进士后,曾被清政府派驻日本横滨领事。父子两人矛盾的缓和是在山西保矿运动。1898年,清政府从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消息传开,山西全省哗然,商民各界奔走呼号,展开长达数年的争回矿权、路权的斗争,渠本翘刚刚卸任山西大学堂监督,就投入保矿运动。在晋商保矿运动中,渠家父子配合默契,渠源桢主持渠家大票号协力相助。不但出巨资入股保晋公司,还帮助公司发行、募集股票。渠本翘在保晋公司担任了一年多总经理,就再次入京为官。渠本翘入京后,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明清两代聚千两 山西首富数亢家

  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的亢家,在明清时期聚财数千万两,堪称山西首富。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两的曹、乔、渠、常等诸姓人家。

  亢氏起家,传说源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后来,李自成牺牲,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但这只是传说,其实,亢氏致富也是经商之道。亢氏首先是大盐商,清代实行盐专卖制,由政府特许盐商凭盐引到指定地点运销。亢氏正是凭这种贩运特权,获取丰利,成为巨富。亢氏在盐商聚集的扬州修建了著名的亢园,显赫一时。其次,亢氏是大粮商。当时在北京,由于是京畿要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大,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在原籍平阳府,亢家“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再次;亢家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典当商。传说当年,亢家为了挤垮当地另一家当铺,连续三个月拿出90尊金罗汉到这家当铺去典当,每尊典银1000两。这家当铺人慌了,问典当人,何以有这么多金罗汉,来人说:“我家主人有金罗汉500尊,现在还410尊等着典当呢!”这家当铺只好让亢家将90尊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走他乡去了。此外,当时,亢氏在原籍平阳还拥有大量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甲第联辉名当世 “世袭皇商”是范家

  介休范氏经商始祖叫范永斗,明末时在张家口经商,经常出入辽东,是当时有名的八大商人之一。

  由于当时商人经常出入关内外,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满清入关称帝后,顺治皇帝为答谢八大商人,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尝赐朝服,编入“御用皇商”行列。范永斗被任命为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经济特权。范毓宾是范永斗的孙子,他具有聪颖卓越的经济头脑,继承祖业后不负众望,使范家商务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主政时,担当了“承办、采运军粮”的大官差。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由于运送军粮花费过大,“输米馈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作为皇商接受这项官差后,认为虽然返贩军粮艰苦,但依仗自己多年经商的经验,认为不仅有利可图,又可报效国家。他请求以每石米低于官价三分二的价格自费办售军粮,康熙闻奏大喜,遂即准请。范毓宾感受皇恩浩大,表现出令人感慨的忠诚。他凑足144万两白银,补运军粮计为百万余石,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余万两。《清史稿·列传》中说,范毓宾“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邻,克期必至,省国费亿万计”,忠诚换来了丰富的回报。范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被授予官爵,甲第联辉,显赫一时。朝廷还慷慨地把西北游牧民族的贸易权交给了范家,获得了巨大的商机。范氏由皇商兼获高官,在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实属罕见,范家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继续寻求发展机会。康熙时,国内铜斤(造铜钱用的原料)严重短缺,政府允许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范氏把握时机,奏请内务府,承担了贩运洋铜的大部分业务,获得巨大利益。

  范家因官商而兴,因官商而衰。随着清末满清政府的衰败,范氏商务日趋衰落。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以范氏铜业“亏折日深,以至上年误运误课,拖欠官项累累”、“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为由,革除范氏内务府、户部等衙门官职,着令严加审讯范清济兄弟,并查封家产,昔日堂堂皇皇的“世袭皇商”变成了阶下之囚。

  大名鼎鼎“财神爷” “最后风光”是孔家

  在晋商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财神爷”,就是太谷的孔祥熙,他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

  孔祥熙的父祖孔繁慈,年轻时,抽过大烟,把家产抽光了,这也是幼年的孔祥熙曾拣过煤渣的原因。后来孔繁慈在太谷城乡许多地方当过私塾教师,供孔祥熙在基督教会所办的新式学塾学习。1901年秋,孔祥熙赴美,考入耶鲁大学,主修理化,后来又修社会学。1905年进入本院研究院,获理化硕士学位,他的抱负是“提倡教育,振兴家业”。1907年孔祥熙回到北京;那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但他婉辞了邮政部、北洋大学等的聘请,决心回太谷办学,在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的基础上,增扩课程,创办了太谷第一所中学铭贤学堂。孔祥熙一方面提倡培养新式人才,但对“振兴家业”发财致富并未忘怀。1912年,他从生活中看到煤油已成为民间点灯照明的必需品的商机,便同五叔孔繁杏设立的祥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了一部保证金,从而取得了在山西经销火油(煤油)的总代理权,独家经营、获利丰厚。孔祥熙也因此成为山西第一位买办商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孔祥熙东渡日本,在横滨结识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宋赞孔为人谦和,“赚钱赚得很得法”“似乎天生有一种理财的本领”,而对孔“在在服佩”。由于双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与宋霭龄结为伉俪。婚后,宋霭龄向孙中山辞去秘书职务,推荐她的妹妹宋庆龄接替。1915年孔祥熙回国,利用欧战国外需要军工原料的商机,把阳泉的铁砂运往天津出口,在天津创办了“祥记”和“裕华”公司。1926年,国内政界发生剧烈变动,孔祥熙认为“做大官”的“时会机遇”来临,他从美国回到广州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和广东省财政厅长兼后方财政事务。由于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上,孔祥熙和宋霭龄说服了父母,孔氏家族则通过蒋介石政权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为家族财富增殖取得了可靠保证。1927年,孔祥熙做了南京政府工商部长,继又选为“国府委员”,从此,官运、财运十分亨通。1933年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孔家在借公营私、亦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况下,成为中国豪门首富。孔家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究竟聚敛了多少钱财,据说抗战初期宋霭龄在套取外汇的投机中,就“捞了800万英镑”。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茜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债案”,一时间在山城重庆舆论沸扬,孔祥熙被迫下台

  参考文献:晋商旺族“八大家”

1关于"九井十八庙 "的由来

历史由来

大明秦王墓,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为明代13代秦王家族墓地,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史载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

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还有另一种说法,因为高大的陵墓形状像“鼎”,所以当地人就以“鼎”称之,然而长安的方言中“鼎”读“井”音,所以,临近王陵的村落多以“井”命名。 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今以大府井为首(今长安区韦曲镇大府井村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村寨(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其历史跨越二百四十多年,而这些古老的地名,最早的距今都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

2九井十八厅

客居九井十八厅 介绍

九厅十八井位于陆河县河田镇宝山桐树下村,是该村彭氏十四世祖腾辉公于清道光年间修建,距今己有100余年的历史。大屋座北向南一字摆开,很有气势。房屋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当时为防护械斗,南端筑围墙,墙外水沟宽且深,并且围墙枪眼星罗密布,东边望棚的枪眼设置有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射枪口,并在每个天井中各打一口井,供饮水之用,房屋间相互打通,通道四通八达,便于防御、生活。据传,此屋自动工之日起,足足建造了二十余年之久,令人兴叹不止。此处秩事流传甚多,尤其是其兄弟间团结合作的秩事千古流传,是我们后人学习借鉴的典范。

现今的九厅十八井,只有中间的大房大厅保存的比较完整,现在修理为桐树下村的彭氏祠堂了。而其左边的三房五房以及右边的二房四房的几间房屋已经破破烂烂的了,基本上已经没有房顶,都可以看到屋外的青青的树木,许多房间都成堆积柴草的地方。厚实的土夯墙和西大门保存还算完好,但也有些一磨损,已不如惜日的风光了。

3九宫格的历史

九宫格”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种结构构造方案,欧阳洵将之引入书法练习,取其结构的平稳性和秩序感;诸葛 孔明综合八卦和九宫理念,演化成九宫八卦阵,取其结构间的依存性;中国玄学更是将之引入奇门遁甲之术,加以引 申利用。

"九宫格"三纵、三横,形成9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单位,内部规整又相互依存组合。设计师从"九宫格"的 结构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九?quot;的设计理念,对领行国际中心的平面进行了分隔设计。

中间格为电梯井、管井和楼 梯设计,8个面积大小不同的办公单位,依次排列在其周围。8个独立的小模块单位,内部平整、开放,户间相互组合, 形成更大的组合开放空间。

从而使整体空间结构布局更规整,为空间的自由组合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九宫格"的创始人是:欧阳洵。

4江西省德安县九井村有谈姓吗

谈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二位,人口约五十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谈氏起源于今河南商丘。宋国灭亡后,谈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

秦、汉事情,有一部分谈氏族人北迁到今河北鸡泽、永年、曲周等地落户,这个地区当时属广平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地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多以“广平”为其郡望堂号。另外,还有一部分谈氏族人西迁至今晋、陕、豫三省邻界处之河南灵宝落籍,此地古属弘农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郡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也有以“弘农”为其郡望堂号的。

而祖居地商丘一带,汉朝时期属梁国,故梁国作为谈氏之郡望堂号也就毋庸置疑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外族的入侵,加之天公不作美,谈氏族人以上述三郡为中心,除散布于北方大多数省份外,还南迁至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其他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国期间,谈氏族人南迁的情况有增无减,不但使谈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谈氏族人散布于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宋、元时期,谈氏族人有入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之地者。

据《无锡谈氏宗谱》记载,江苏省无锡谈氏从河南开封落籍无锡,居住于小娄巷已有八个多世纪了,属于谈氏族人定居最久远的一支。明朝初期,实行 政策,把地少人多之乡的人民移至地多人少之乡。

如移江西吉安一带人民于湖南新垦地区。如谈讳万亿公就是此时由江西吉安吉水迁至宁乡落籍的。

至清朝时期,谈氏族人分布之地愈广,东北、西北等地也都有了谈氏人家,连东南一隅的台湾省也有谈氏族人入居。大陆解放前夕,江浙之谈氏族人有人士随 败居台湾省。

如今,谈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以江苏最多,其一省之谈氏约占全国谈氏人口之45%以上。今北京市,上海市的南汇区、长宁区,广东省的肇庆市佛山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新建县、修水县,瑞昌市,湖南省的宁乡县、长沙市、津市市、湘潭市、湘乡市,益阳市、沅江市,武冈市、望城县,岳阳市,湘阴县,汨罗市,临湘县,茶陵县,常德市,安乡县,汉寿县,江苏省的常州市武进区、溧阳市、扬州市、吴县、无锡市、宜兴市、泰州市、高邮县、张家港市、海安市、江都、镇江市、阜宁县、建湖县,浙江省的海宁、杭州市、湖州市德清县、嘉兴市,陕西省的咸阳,甘肃省的兰州市榆中县,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湖北省的松滋市、孝昌县、武汉市武昌区、十堰市(郧西县)、鄂州市、黄石市、当阳市、花园县,四川省的威远县、梓潼县,安徽省的庐江县、舒城县、马鞍山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山东省的德州市、禹城市、青岛市、胶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辽宁省的大连市,河南省的息县、潢川县、光山县,甘肃省的兰州市,广东省的新会市、德庆县、江门市、四会市、开平市、肇庆市德庆县,美国的纽约州,英国的剑桥市等地,均有谈氏族人分布。

5九宫格的历史

九宫格数独

数独概述

数独顾名思义——每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数独是一种源自18世纪末的瑞士,后在美国发展、并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的数字谜题。数独盘面是个九宫,每一宫又 分为九个小格。在这八十一格中给出一定的已知数字和解题条件,利用逻辑和推理,在其他的空格上填入1-9的数字。使1-9每个数字在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 宫中都只出现一次。 这种游戏全面考验做题者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虽然玩法简单,但数字排列方式却千变万化,所以不少教育者认为数独是训练头脑的绝佳方式。

数独的历史

数独前身为“九宫格”,最早起源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洛书,其特点较之现在的数独更为复杂,要求纵向、横向、斜向上的三个数字之和等于 15,而非简单的九个数字不能重复。儒家典籍《易经》中的“九宫图”也源于此,故称“洛书九宫图”。而“九宫”之名也因《易经》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 地位而保存、沿用至今。

1783年,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发明了一种当时称作“拉丁方块”(Latin Square)的游戏,这个游戏是一个nn的数字方阵,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是由不重复的n个数字或者字母组成的。

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家数学逻辑游戏杂志《戴尔铅笔字谜和词语游戏》(Dell Puzzle Mαgαzines)开始刊登现在称为“数独”的这种游戏,当时人们称之为“数字拼图”(Number Place),在这个时候,99的81格数字游戏才开始成型。

1984年4月,在日本游戏杂志《字谜通讯Nikoil》(《パズル通信ニコリ》)上出现了“数独”游戏,提出了“独立的数字”的概念,意思就是“这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或者“这个数字必须是惟一的”,并将这个游戏命名为“数独”(sudoku)。

一位前任香港高等法院的新西兰籍法官高乐德(Wayne Gould)在1997年3月到日本东京旅游时,无意中发现了。他首先在英国的《泰晤士报》上发表,不久其他报纸也发表,很快便风靡全英国,之后他用了6 年时间编写了电脑程式,并将它放在网站上,使这个游戏很快在全世界流行。从此,这个游戏开始风靡全球。后来更因数独的流行衍生了许多类似的数学智力拼图游 戏,例如:数和、 手数独。

数独终盘的排列组合

数独中的数字排列千变万化,那么究竟有多少种终盘的数字组合呢?

6,670,903,752,021,072,936,960(约有66710的21次 方)种组合,2005年由Bertram Felgenhauer和Frazer Jarvis计算出该数字,如果将重复(如数字交换、对称等)不计算,那么有5,472,730,538个组合。数独终盘的组合数量都如此惊人,那么数独 题目数量就更加不计其数了,因为每个数独终盘都可以用挖数的 出很多个不同的数独题目。

数独的基本元素

数独基本元素示意图单元格:数独中最小的单元,标准数独 有81个;

行:横向9个单元格的 ;

列:纵向9个单元格的 ;

宫:粗黑线划分的区域,标准数独中为33的9个单元格的 ;

已知数:数独初始盘面给出的数字;

候选数:每个空单元格中可以填入的数字。

6炎帝故里会同连山历史依据

炎帝故里“会同新说”是湖南怀化学者阳国胜先生2005年提出来的(会同是一个县的地名,在湘西怀化市)。由于在此之前炎帝生卒地已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和湖南炎陵等多种说法,故阳国胜的炎帝故里在会同的说法称之为"会同新说"

近年来,阳国胜先生在《边城晚报》、《广州诗词报》、《船山学刊》等发表20多万字的文章。 科学院历史所王震中、宫长为等一批学界高层专家认为,“会同新说成立”,“会同新说是炎黄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阳国胜认为,“神农”是距今9000年左右起源于环洞庭湖地区的一个农耕氏族,而炎帝是这个氏族鼎盛时期的一个杰出 联盟制首领,距今6000年左右。他认为“炎帝故里”在会同连山,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证据。

——从春秋至西汉的所有史料记载,“炎帝(炎皇)”是出自“南方”、“南方之极”、“楚之南”的,直到晋代著名史学家习作齿还提到“神农炎帝生于黔中”。据怀化地方志记载,古代会同县正好处在“楚之南”、“南方之极”和“黔中”之地的中心区域。陕西宝鸡说、湖北随州说等所持的有效史料依据大多是晋代以后的,其说服力远不及会同说。

——炎帝因发明《连山易》又号称“连山氏”,与会同“连山”地名相同。会同连山还遗存有一批古庙古庵遗址,其中有八座古庙与炎帝首创的“连山八卦”方位和所代表的物象完全一致。近年贵州在水族民间发现失传两千年的《连山易》手抄本,手抄本所载的“连山八卦”又与会同连山八座古庙的方位及所处的地貌特征完全吻合,说明“连山八卦”是根据会同连山的地貌发明的。炎帝能够发明“连山八卦”,说明他对连山了如指掌,也证明炎帝出生于会同连山。

——史料载炎帝生于“常羊山”,陕西宝鸡有“常羊山”的说法但于史无据。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山海经》明确记载“常羊山”在“洞庭山首”的南方,并说“常羊山”、“有金山”、“大巫山”三座山是并存的。调查发现会同连山正好有座山叫作“常羊山”,与会同相距不远的城步县境内有座“大巫山”、隆回县境内有座“有金山”,此三山的坐落方位与史料一致。史载炎帝有“火神”和“太阳神”之称,连山境内又正好有“火神坡”和“太阳坪”古地名。会同境内尚有38处古地名具有炎帝文化特征。有这么多古地名与之相印证,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晋代以后有传记,“神农”炎帝生于古荆州境内的湖北随州厉山的“神农穴”,洞穴“长两百丈、高三十丈”,还有九个井,“吸一井而九井动”,炎帝出生时九井塌陷为一井即后来所称的“九龙泉”。实地调查,湖北“厉山”根本没有九井塌陷形成的“九龙泉”,也没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神农穴”。关键的是随州“厉山”属海洋沉积性砂砾岩地质,从科学角度讲不可能形成大型溶洞和“九井自穿”的地貌奇观。而会同连山属石灰岩地质、地下水丰富,又正好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天然溶洞,也有“九井塌陷”的地貌遗痕(现仍有九个出水眼),还有“九井出九龙”的传说。会同古代也属荆州,湖南历史上也有“历山国”的记载,这说明湖北“厉山”之说是因与“连山”读音相近张冠李戴造成的。

——沅水流域近二十年的考古为会同“炎帝故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会同连山境内,有距今1—1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6处、新石器至商代遗址4处。怀化境内发现1—3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113处,新石器遗址18处,且大多新石器遗址分布在连山周边直线距离50公里范围内。著名的洪江高庙遗址有距今6000年左右的贵族夫妻合葬墓和四人合葬墓、有距今7800年左右的“太阳纹”、“凤鸟纹”和具有易经八卦特征的“八角星纹”彩陶;在距今5000—5500之间怀化高坎垅遗址发现大量农耕工具和栽培稻遗存;在靖州斗篷坡遗址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竹制饭篓;等等。这些,为神农氏族的炎帝部落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进入父系社会建立 联盟制度、改进农耕“教民耕种”、发明历法八卦及崇拜火神、太阳神等提供了实物证据。而陕西宝鸡、湖北随州等地却没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阳国胜认为,晋代以后之所以真正的“炎帝故里”被历史尘封,是因为沅水流域是苗、瑶、侗少数民族的世居地,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以后中原 南侵,土著民族奋力抵抗,持续两千余年的战乱让世人误以为这里自古是“狼烟瘴雨”的不发达地区。中华一统,大多建都中原,歧视少数民族的文人政客追根寻祖时难免产生偏见,以致“炎帝故里”遍地开花,众说纷纭。

(以上文字是根据《怀化社科》杂志“炎帝故里会同专集”文章归纳总结的)

7炎帝故里会同连山历史依据

炎帝故里“会同新说”是湖南怀化学者阳国胜先生2005年提出来的(会同是一个县的地名,在湘西怀化市)。

由于在此之前炎帝生卒地已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和湖南炎陵等多种说法,故阳国胜的炎帝故里在会同的说法称之为"会同新说" 近年来,阳国胜先生在《边城晚报》、《广州诗词报》、《船山学刊》等发表20多万字的文章。 科学院历史所王震中、宫长为等一批学界高层专家认为,“会同新说成立”,“会同新说是炎黄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阳国胜认为,“神农”是距今9000年左右起源于环洞庭湖地区的一个农耕氏族,而炎帝是这个氏族鼎盛时期的一个杰出 联盟制首领,距今6000年左右。他认为“炎帝故里”在会同连山,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证据。

——从春秋至西汉的所有史料记载,“炎帝(炎皇)”是出自“南方”、“南方之极”、“楚之南”的,直到晋代著名史学家习作齿还提到“神农炎帝生于黔中”。据怀化地方志记载,古代会同县正好处在“楚之南”、“南方之极”和“黔中”之地的中心区域。

陕西宝鸡说、湖北随州说等所持的有效史料依据大多是晋代以后的,其说服力远不及会同说。 ——炎帝因发明《连山易》又号称“连山氏”,与会同“连山”地名相同。

会同连山还遗存有一批古庙古庵遗址,其中有八座古庙与炎帝首创的“连山八卦”方位和所代表的物象完全一致。近年贵州在水族民间发现失传两千年的《连山易》手抄本,手抄本所载的“连山八卦”又与会同连山八座古庙的方位及所处的地貌特征完全吻合,说明“连山八卦”是根据会同连山的地貌发明的。

炎帝能够发明“连山八卦”,说明他对连山了如指掌,也证明炎帝出生于会同连山。 ——史料载炎帝生于“常羊山”,陕西宝鸡有“常羊山”的说法但于史无据。

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山海经》明确记载“常羊山”在“洞庭山首”的南方,并说“常羊山”、“有金山”、“大巫山”三座山是并存的。调查发现会同连山正好有座山叫作“常羊山”,与会同相距不远的城步县境内有座“大巫山”、隆回县境内有座“有金山”,此三山的坐落方位与史料一致。

史载炎帝有“火神”和“太阳神”之称,连山境内又正好有“火神坡”和“太阳坪”古地名。会同境内尚有38处古地名具有炎帝文化特征。

有这么多古地名与之相印证,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晋代以后有传记,“神农”炎帝生于古荆州境内的湖北随州厉山的“神农穴”,洞穴“长两百丈、高三十丈”,还有九个井,“吸一井而九井动”,炎帝出生时九井塌陷为一井即后来所称的“九龙泉”。

实地调查,湖北“厉山”根本没有九井塌陷形成的“九龙泉”,也没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神农穴”。关键的是随州“厉山”属海洋沉积性砂砾岩地质,从科学角度讲不可能形成大型溶洞和“九井自穿”的地貌奇观。

而会同连山属石灰岩地质、地下水丰富,又正好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天然溶洞,也有“九井塌陷”的地貌遗痕(现仍有九个出水眼),还有“九井出九龙”的传说。会同古代也属荆州,湖南历史上也有“历山国”的记载,这说明湖北“厉山”之说是因与“连山”读音相近张冠李戴造成的。

——沅水流域近二十年的考古为会同“炎帝故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会同连山境内,有距今1—1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6处、新石器至商代遗址4处。

怀化境内发现1—3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113处,新石器遗址18处,且大多新石器遗址分布在连山周边直线距离50公里范围内。著名的洪江高庙遗址有距今6000年左右的贵族夫妻合葬墓和四人合葬墓、有距今7800年左右的“太阳纹”、“凤鸟纹”和具有易经八卦特征的“八角星纹”彩陶;在距今5000—5500之间怀化高坎垅遗址发现大量农耕工具和栽培稻遗存;在靖州斗篷坡遗址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竹制饭篓;等等。

这些,为神农氏族的炎帝部落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进入父系社会建立 联盟制度、改进农耕“教民耕种”、发明历法八卦及崇拜火神、太阳神等提供了实物证据。而陕西宝鸡、湖北随州等地却没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阳国胜认为,晋代以后之所以真正的“炎帝故里”被历史尘封,是因为沅水流域是苗、瑶、侗少数民族的世居地,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以后中原 南侵,土著民族奋力抵抗,持续两千余年的战乱让世人误以为这里自古是“狼烟瘴雨”的不发达地区。中华一统,大多建都中原,歧视少数民族的文人政客追根寻祖时难免产生偏见,以致“炎帝故里”遍地开花,众说纷纭。

(以上文字是根据《怀化社科》杂志“炎帝故里会同专集”文章归纳总结的)。

8求白虎队详细历史

江户时代末年。1868年打倒德川幕府的倒幕势力和维护幕府的旧幕府势力之间发生战争。历史上称之为「戊辰战争」。旧幕府势力在各地不断战败,「会津战争」时会津也成为了战场。会津藩势力尽全力抵抗。 其中由16~17岁的少年组成的军队被称为「白虎队」。若松城战役时退至饭盛山的「白虎队」20名队员站在饭盛山顶远望被战火包围的鹤城,以为城池已破,君主阵亡。于是全体在饭盛山顶自尽。只有一位生还,因此,「白虎队」的故事才广为人知。 至今饭盛山周边还流传著关于「白虎队」的武士道佳话。其他尚有玄武队、朱雀队、青龙队。

白虎队组织构成

9淅川县大石桥乡的历史

商圣范蠡是淅川县大石桥乡的人 淅川县城中心有一座小山,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07公里,西高东低,宛如一条牛尾,故曰牛尾山。

商圣范蠡曾携美女西施在此望月思乡,淅川人据此建范蠡公园。公园依山而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均有小路直达山顶。

范蠡公园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为纪念商圣范蠡而建的城中山景公园。 商圣祠前风景秀 范蠡南望忆旧主 商圣祠位于牛尾山顶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式建筑,两山出檐,四角挑檐突出丈余,飞脊挑梁,四周环廓排列有十二根红色大柱,柱高7米,整个建筑座落于汉白玉构建的台阶之上,四周有栏杆相依。

远观,雄伟壮丽。近看雍容典雅,古朴美观。

祠内,高约丈余的商圣范蠡端坐在中央,昂首挺胸,极目南望。脚下,是奔腾不息的淅水和新兴的工业园区。

远方,是他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吴越之地! “范蠡,楚三户人,字少伯”(出自东汉高诱《吕氏春秋》),而楚三户在淅川县大石桥乡柳家泉附近。按旧时水路计算,距此约30公里左右。

据范氏家谱记载,范氏为尧的儿子丹朱的后裔。随着封地或官位的变化,先后姓祁、韦、杜、士。

战国时,士会任晋中军主帅,执掌国政,得范邑封地。后世分士氏、范氏、随氏。

晋静公2年,范氏迁入南阳顺阳川(在现淅川县境内),开辟了顺阳范氏旺族。范蠡就是其中的娇娇者之一。

范蠡精通韬略,足智多谋。入越国,拜为大夫。

公元前494年,吴灭越,范蠡随勾践夫妇入关为奴。后用美人计打败吴国, 了吴王夫差。

灭吴后,范蠡牢记吴王夫差“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之言,急忙功成名退,携西施逃离越国。对此,史书多有异议。

一称,西施被勾践夫人用石磨沉于江中。一称,西施随范蠡“却笑轻生泛五湖”去了。

其实,大智大勇的范蠡,在功成名退之际,顺手捞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又有“载去西施本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出自《东周列国志》)之理由。范蠡弃官后,定居陶城,改名陶朱公。

他经商有道,19年间治资巨万。他的经商专著《致富奇书》被后人举为“经商法宝”。

范氏宗祠有一对联:“沼吴归隐,达汉成书”。上联说的就是范蠡灭吴归隐之事。

2001年7月,日本青森中央学院副院长、经济哲学博士酒井甫先生,亲自到淅川参观范蠡故里。2002年8月,淅川范蠡研究协会会长王耀杰先生,作为范蠡家乡的代表,应邀出席了上海举办的中日国际学交流会,就范蠡的经营管理观念进行研讨。

望月台上姑苏风 西施范蠡共婵娟 从商圣祠往东,有一山峰,比主峰稍低。山峰顶端有一广场,地势平坦,青石铺地,四周用汉白玉栏围成。

广场中央,有一高约10米的西施雕像。此雕像用汉白玉雕成,西施身着越裙,身材窈窕,面南背北,端坐一巨石上,极目远眺。

夏风阵阵,美女西施是在望月思乡,还是偎依在情郎怀里,越语侬侬,缠缠绵绵? 西施,施姓,名夷光。出生春秋末年越国诸暨萱萝浣纱村西,故名西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邻居美女郑旦一起,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迷恋其美貌,整日与西施在姑苏台寻欢作乐,无心国事。

后令王孙雄在灵岩山建馆娃宫。夫差常与西施鸣琴于山颠,泛舟于山下护城河,采莲于片片荷叶间。

吴国亡,西施随范蠡入陶,常与范蠡一起回三户故里。他们顺丹江,转灌河,泛舟而上,至牛尾山。

牛尾山好似天然的灵岩山馆娃宫,佳人才子蹬山望月,岂不乐哉? 西施之美,举世无双。当年范蠡觅得西施、郑旦,各以百金聘之。

国人慕美人之名,争欲识认,道路为之雍塞。范蠡在别馆设朱楼,欲见美人者,先交金钱一文。

设柜收钱,顷刻而满。悉辇于府库,以充国用。

夫差见西施,以为神仙下凡,魂魄俱醉。“馆娃宫中百花开,西施晓上姑苏台。

霞裙翠袂当空举,身轻似展凌风羽。”“隔岸行人莫倚盼,干将莫邪光粲粲。”

(出自张羽《苏台歌》)。夫差自得西施,以姑苏台为家,四时随意出游,弦管相逐,流连忘返。

西施先在国家危难当头,以身许国;后忠于爱情,随情郎范蠡“轻泛五湖”,确为有胆有识有情有意之美人,故被后人推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作为美女和美丽的化身。 大石桥乡全境处于南北气候交接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

小麦、玉米、红薯、水稻豆类、花生、芝麻、辣椒等农作物种类齐全。林果产品名目繁多,柑桔、柿子、大枣、苹果、油桐、葡萄花椒、柏籽等每到金秋季节,似百宝下山,琳琅满目。

矿藏有大理石、重晶石、石英石、耐火土、绿松石石灰石、长石、石膏、石煤等种类多、分布面广、品位高、储量大,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莲藕是大石桥特产,自明初就有种藕记载,盛于明末清初,这里产的藕因受山泉滋养色白如玉。

味道甘甜,质地脆嫩。藕其横断面的藕眼比其它产区的藕多一圆孔,成梅花状排列,得到历任皇帝青睐,圣名为“梅花莲藕”,列为上等贡品。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石桥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智慧 的大石桥人民在历届乡党委、 的领导下,团结拼搏,负重开拓,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乡镇企业。

你是哪里的 范氏呢?

收录范氏家谱12部

古虞金罍范氏宗谱 范 浙江 上虞 清光绪10年(1884) 14册

古虞金罍范氏宗谱 范 浙江 上虞 民国4年(1915) 14册

四明范氏家乘 范 浙江 鄞县 民国11年(1922) 4册

安吉范氏家谱 范 浙江 安吉 民国17年(1928) 12册

楚沩范氏族谱 范 湖南 宁乡 清 2册

楚沩范氏续修族谱 范 湖南 宁乡 民国 7册

范氏宗谱 范 浙江 鄞县 清道光5年(1825) 1册

范氏家乘 范 江苏 武进 清光绪19年(1893) 15册

范氏家乘 范 江苏 武进 清同治9年(1870) 10册

鄞西范氏双杏堂支谱 范 浙江 鄞县 清 1册

谱内详细内容点开链接

页面右边 自己搜索 “范”

就可以看了

你好!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站在介休范氏的视角看,重走晋商衰败之路,晋商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这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越居世界第二位。在如今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商业作为第三产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商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