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史记故事中晋国公子重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概括史记故事中晋国公子重耳,第1张

执政时期

重耳复国

重耳-晋文公复国图

主条目:晋重耳争位之战

前637年(晋惠公十四年)九月,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27]

晋怀公即位后害怕秦国讨伐,就下令跟随重耳逃亡的人都必须按期归晋,逾期者杀死整个家族,因为舅舅狐偃与狐毛都跟随着重耳没有回国,晋怀公杀死了重耳的外公狐突。[28]

十一月,晋安葬了晋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谷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怀公听说秦军来了就派出军队抵拒,可是民众知道了重耳要回来都不愿意抵抗,只有晋惠公的旧大臣吕省、郤芮不愿让重耳即位。[29]

前636年(晋文公元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面对重耳即将登上大位,狐偃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有太多的过错,我自己都知道,我请求现在离去吧。"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狐偃明誓。那时介子推也是随从,正在船中,就笑道:"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无耻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秦军包围了令狐,晋军驻扎在庐柳。二月辛丑日,狐偃与秦晋大夫在郇结盟。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是为晋文公。大臣们都前往曲沃朝拜。晋怀公逃到了高梁。戊申日,重耳派人杀死了晋怀公。[30]

己丑傍晚,吕省、郤芮意图放火烧死重耳,被勃鞮告密,吕省、郤芮逃到黄河边,被秦穆公诱杀。[31]

勤王周室

主条目:晋平周王子带之乱

前636年(晋文公元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周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诸侯。

前635年(晋文公二年)春,秦穆公收到了周天子的告急文书便屯兵于黄河岸边准备勤王。赵衰以一个政治家的嗅觉劝晋文公说:“争夺霸权最好是拥护周天子,周王室与晋国同为姬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国称霸的资本。”[32]

三月甲辰日,晋军到了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并包围了温(今河南温县西),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四月,杀死了王子带。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4]

图霸中原

晋文公

主条目:晋文公欲伐卫、晋文公伐曹、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

前633年(晋文公四年),楚成王和同盟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公孙固赶到晋国请求援助。先轸说:“报答恩人决定霸主,就在于今天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占有曹国,而且初次与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一定救援,那么宋国就得到解脱了。”晋文公编制三军讨伐楚国的同盟曹、卫。十二月,晋军攻下太行山以东,晋文公把原邑封给赵衰。[33]

前632年(晋文公五年)春,晋文公以荀林父为御戎、魏犨为车右,率领晋军800乘南下,讨伐曹国时向卫国借路,卫成公不答应。晋军只好迂回从南渡过黄河攻打曹国,讨伐卫国。正月,晋军攻下五鹿。二月,晋文公、齐孝公在敛盂结盟。卫成公见晋大军压境,晋、齐又结为盟好,请求参加结盟,晋文公不答应。卫成公想与楚国结盟,卫国人反对,结果卫赶出卫成公讨好晋国。卫成公住在襄牛,公子买在卫国防守,楚国救援卫国,未能取胜,晋军不战而得卫国。

三月,晋军南下攻曹,丙午日,晋军攻入曹都(今山东定陶),列举了曹共公的罪状,因为曹共公不听僖负羁的话,让三百个美女拉着自己华丽的车子。晋文公下令军队不许进入僖负羁同宗族的家内,以报答他的恩德。

晋军攻击曹、卫,本欲引诱楚军北上,坐收以逸待劳之功。但楚军并不上钩,而猛攻宋国,宋再次向晋军告急。晋文公想救援宋国就应攻打楚国,因为楚国曾对晋文公有恩,晋文公便不想攻打楚国,想放弃对宋国的救援,可宋国也对晋国有恩,也必会失掉宋国,陷于战略被动地位,晋文公为此举棋不定。先轸劝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为此肯定着急,那楚国势必要放弃攻打宋国了。”于是文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楚成王真的率军离开了宋国。[34]

楚将子玉骄傲自负,反对楚成王撤军,坚请与晋一战,楚成王说:“晋侯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时间太久了,终于返回晋国。他因尝尽了艰难险阻,就能正确对待百姓,上天为他开路,他不可阻挡。”子玉仍请兵说:“不敢一定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楚王很生气,只给了他很少的军队。[35]

此时秦穆公、齐昭公又心怀异志,与晋国消极合作,晋国面临着单独与楚决战的境地。晋文公用先轸建议,让宋用土地贿赂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并告诉楚国这件事,制造秦、齐与楚国的矛盾,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楚国不愿放弃曹、卫,齐、秦为得到宋国的土地便不愿与楚国结盟,最后就无可选择的与晋国结成同盟,兵锋直指楚国。[36]

城濮大战

城濮之战

主条目:楚子围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前632年(晋文公五年)夏,子玉派宛春与晋交涉:如果晋国答应让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此为子玉一石二鸟之策,如果晋国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对楚国感恩戴德。如果晋国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将会怨恨晋国。晋大夫狐偃即上了子玉的圈套,说:“子玉很没有礼,我的国君只得到一份,他们的臣子却得到两份,不能答应。”先轸则识破了子玉的机关,说:“安定人心叫做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您一句话灭亡了它们,我们才是无礼了。不答应楚国,这就是放弃宋国。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卫国以便引诱楚国,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视战争胜负的情况再来计谋。”晋文公采用先轸的建议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楚将子玉很生气,带军北上攻打晋军,进逼陶丘,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楚国军官问:“你们为什么退兵?”狐偃说:“过去我们在楚国时已立约说交战时退避三舍。”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诱敌深入,楚军也想撤退,子玉不同意。[37]

四月戊辰,晋文公与宋成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国小子慭率军驻扎于城濮(山东省范县南)。子玉率楚急进,依托郄陵险阻扎营,并有郑国、陈国、蔡国相助。[38]

子玉派斗勃向晋国请战,晋文公答应第二天早晨开战。[39]

接着晋文公在有莘检阅军队,晋军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又砍伐了当地的树木作为补充作战的器械。[40]

四月己巳,晋军在有莘北摆好阵势。楚将子玉带领六百兵卒作为中军,说:“今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西统率楚国左军,子上统率楚国右军。 胥臣带领晋国下军,用虎皮把战马蒙上攻击楚国的盟军陈、蔡联军,陈、蔡军队远远的看到晋军披着虎皮的战马顿时吓破了胆,士兵四处逃窜,楚国右军被击溃。狐毛带领晋国上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退,栾枝带领晋国下军让战车拖着树枝装作大军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原轸和郄溱率领晋军中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楚国的左军溃败,结果楚军失败,子玉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国内自杀[41-42]

。楚国的盟友郑文公向晋国求和, 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43]

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四月甲午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 座行宫。[44]

称霸诸侯

主条目:践土之盟

前632年(晋文公五年)五月丁未,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郑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礼。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晋文公,并劝晋文公进酒。周襄王命令王子虎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并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红弓一把,红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珪瓒以及勇士三百。晋侯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了。周襄王写了《晋文侯命》,于是晋文公称霸,癸亥日,王子虎在王宫与诸侯结盟。[45]

六月,晋文公恢复卫侯地位[46]

,诸侯围许时晋文公又恢复了曹伯地位。[47]

前632年(晋文公五年)冬,晋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5]

前631年(晋文公六年)夏,晋文公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用以巩固践土之盟,并谋划讨伐郑国。

晋国重耳争位之战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在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中,秦军护送晋公子重耳归国争位的作战。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出逃至白狄,后流亡齐、曹、宋、郑、楚等国。

重耳流亡国外期间,晋惠公因治国无方,使晋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国人怨声载道。

十六年秋,晋惠公亡,其子圉立,为怀公。

其时,重耳自楚国抵达秦国。晋大夫栾氏等人闻讯,暗中遣使赴秦,劝说重耳归国称君。

十七年春,秦穆公派兵助重耳返晋争位。秦军东渡黄河入晋。晋西南部的令狐、桑泉(均在今山西临荷境)、臼衰(今山西永济东北)三邑相继归降重耳。

怀公发兵西进迎击秦军,驻于庐柳(今山西临猗西北)。秦穆公遣使赴庐柳游说晋军,使其倒戈,退至郇邑(今山西临猗西南)。

跟随重耳流亡在外的晋大夫狐偃与秦、晋两国大夫在郇邑会盟,支持重耳称君。随后,重耳率秦军经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进入晋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继君位,为晋文公。

怀公逃奔晋北部的高梁邑(今山西临汾东北),后被文公派人杀死。

怀公近臣吕甥、邵芮曾反对文公归国。文公初立,吕,郁二人畏诛作乱,欲杀文公。文公向秦穆公求援。

穆公遂将二人诱杀于黄河岸边。夏,秦穆公派3000秦军入晋,助其加强防务。

至此,晋文公在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后,开始了在晋国的统治。

总算找出了源流:经过一代代上下推,查史料确定: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耳不是李氏先祖,西凉李重耳是李氏先祖。

        因为姬重耳与李重耳不是一个人;姬重耳之后,晋国被灭,后裔子孙改姓为晋。

重耳,即姬重耳,姬姓。就是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其在位期间,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重耳出生于现在山西曲沃。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晋静公。晋国灭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晋静公侧妃留下的两个儿改姓晋,他的胞弟也以晋为姓。

李重耳:又名李景顺,十六国时期西凉后主李歆第三子、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之孙,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太祖父(“高祖父”父亲称为“太祖父”)。其家族世系《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都有记载:李弇→李昶→西凉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西凉后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

李广后裔李暠建的李氏政权西凉(400年—421年),历三主,共二十二年。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查史料,李广祖籍槐里,古县名;即今陕西兴平东南。李广的先祖李信,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李信父亲李瑶,秦国南郡太守,封狄道侯;祖父李崇,秦国陇西太守,封南郑公;先祖李宗,魏国大夫。李宗,字尊祖,是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的长子,是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共同的直系远祖。

通过对春秋重耳世系、西凉李重耳世系考证,二人祖籍、先祖源流、后代承袭等,不是一人。

1、晋公子重耳之亡中重耳的形象变化。

2、晋公子重耳之亡中重耳的形象。

3、晋公子重耳之亡中重耳的形象是什么。

4、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特点。

1重耳和曹国,郑国的矛盾,曹共公在重耳洗澡时,偷看他的骈胁,重耳暗自要报复曹国。

2出逃郑国时,郑国没有礼遇他。

3他回国后果真攻打郑国,灭亡曹国。

4表现了他也有心胸狭窄的时候。

5重耳和楚王的矛盾,在重耳游离到楚国,他承诺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大战中,他的确退避三舍。

6表现了他知恩图报,遵守承诺的性格。

7重耳和秦穆公的矛盾,秦穆公要把已经嫁给晋怀公的怀赢作重耳的正室,重耳起初反对。

8但胥臣劝谏后,他才勉强接受。

9表现了他守义和能纳言。

10还有在两人相盟攻打郑国时,秦穆公主动退出,并且派兵保护郑国,重耳没有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睿智和知恩。

11重耳和周王的矛盾,周王因被弟弟政变,出逃叛国,重耳杀叔带,帮助周王回国,想要有墓道的王的葬礼,周王百般辞说,才放弃。

12表现了他志得意满,轻蔑周王的形象。

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人物。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简介

晋献公的去世后,秦穆公派子显慰问重耳:“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狐偃,狐偃说:“你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重耳便对秦国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

带你了解春秋

一、春秋概览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重要人物春秋五霸、春秋总结诸侯纷争。

著名事件:

平王东迁: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葵丘会盟:时长295年,历史都城今河南洛阳。

晋楚争霸:初始诸侯140多个,创立人周平王。

著名人物:齐桓公、晋文公、管仲、孔子。

二、春秋概览

东周开始: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王室权威不仅一落千丈,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也被外敌犬戎破坏,故在公元前770年,新继任的周平王决定迁都,把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由此东周开始,东周的前半部分又被称作春秋(后半部分称为战国),春期时期周王室已经逐渐衰落,统治权力名存实亡,而各地诸侯纷纷割据称雄,由此历史开启第一个大分裂时代。

春秋争霸: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春秋的话,从公元前770年,最早有40多个诸侯,先后诞生著名的春秋五霸问鼎中原,在经历295年纷争之后,最后在公元前476年,剩下7个大国,由此进入战国。

三、春秋五霸

1、齐桓公

齐国是春秋第一个崛起的诸侯,齐桓公继位后,在名相管仲的辅佐下,对齐国进行全面改革,重点发展农业和军事,让齐国国力不断增强。齐桓公在位期间推出“尊王接夷”的策略,尊王即是礼敬周王室,镶夷即是帮助各大诸侯抵抗外敌的侵犯,凭借这2项策略,齐桓公在各大诸侯间树立起“天下共主”般的威信,以下是关于齐桓公三大重要事件:

分沟礼燕:

春秋时期,燕国曾遭山戎侵犯,齐桓公亲率齐军帮助燕国打败外敌,燕庄公为表示感谢,在取得胜利后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走出燕国领地来到齐国领地,但当时周王室规定诸侯相送,不能跨出境地,为了尊重这条规定,齐桓公把燕庄公所至的五十里齐国领地全部割让给燕国,典故由此而来。

召陵之盟:

春秋早期,除北方戎狄之外,南边的楚国不断崛起,楚国早前并不是周王室的封国,被其他诸侯视为南夷,对中原虎视眈眈。在平定北狄之后,齐桓公率领众诸侯征讨楚国,楚国在齐国的压力下签订召陵之盟,缓解了楚国危机。

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国与鲁、宋、卫、郑、许、曹诸国在葵丘(今河南商丘)举行第一次多个诸侯会盟,此次会盟周襄王也派人参加,会盟不仅加强了中原各个诸侯国之间联系,而且也标志着齐桓公正式被认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2、宋襄公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联合四国人马帮助齐国平定内乱由此声名鹊起。关于宋襄公有名的典故来自于与楚国之间的泓水之战。

当时宋军与楚军在泓水(今河南省)相遇,宋国大臣目夷先后提醒宋襄公可以趁楚军渡河之时以及列兵布阵之时攻击楚军,但宋襄公以仁义之名,不能乘人之危为由拒绝了提议,最后导致宋军大败,宋襄公在战败后不久也便去世。

3、秦穆公

秦国在西周时期主要镇守西北,后来在周王室东迁时因护驾有功得到了更多西周遗留下来的封地,泰穆公继位后秦国快速崛起,并帮助晋国公子重耳成为之后的晋文公,与晋国有段蜜月期,俗称秦晋之好。当时秦国的势力主要还是在西北,先后使十多个戎国服于秦国,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开始走向衰弱,直到后来的商鞅让秦国重新崛起。

4、晋文公

晋文公又叫重耳,在晋国骊姬之乱期间流亡在外19年,后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国君,继位时晋文公已经62岁,他任人唯贤,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使国力不断上升。

晋文公与齐桓公一样,遵行尊王接夷策略,不仅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乱,而且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奠定威信,之后晋国召集八国诸侯召开践土之盟,晋文公成为齐桓公之后第二位被认可的共主。

5、楚庄王

楚国原先是被其他诸侯视为南夷的国家,自立为王(这也是为什么其他五霸都称作公,而楚国则称作王的原因),在齐桓公去世之后,中原的主旋律变成了晋楚争霸,之前楚国败于晋国,在楚庄王继位后,蛰伏三年,一鸣惊人,带领楚国成为中原外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在公元前597年,在邵之战中战胜晋国,正式成为中原一方霸主。

四、春秋五霸(另一版本2位)

1、吴王夫差

在春秋后期,地处江浙一带的吴国和越国发起纷争,又称吴越春秋。起初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战争中败于越国,阖间去世。

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为了给父亲报仇,带领吴军战胜越王勾践占领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但吴王夫差并未采纳大臣伍子胥的意见直接消灭越国,而是放虎归山,给自己埋下了隐患。后来夫差带领吴国到处征伐,造成国力空虚,最后败于勾践。

2、越王勾践

关于越王勾践最有名的典故即是“卧薪尝胆”,勾践在败于吴王夫差之后忍辱负重、在被关三年之后返回越国,重用范蠡、文种等大臣,发奋图强、卧薪尝胆,用10年的时间让越国的国力快速崛起,兵强马壮,后来勾践趁着吴王夫差参加黄池之会时候,抓住机会率领越军先后2次打败吴国,最后灭吴称霸,由此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五、春秋的成语故事

1、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齐国人,鲍叔牙非常赏识管仲,各种事情都非常照顾管仲,比如两人一起做生意,管仲总是获得更多收益,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贫苦。又比如管仲曾在战场中逃跑。

鲍叔牙解释道:管仲并非是贪生胆小之人,而是因为他家里有老人需要赡养,处处为管仲考虑!后来管仲做了公子纠的老师,而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未来的齐桓公)的老师,管仲曾为让公子纠当上齐国国君暗中射箭小白,小白饶幸逃过,最后在与公子纠斗争中胜出成为齐国的国君。

齐桓公曾想找管仲报一箭之仇,但被鲍叔牙拦下,力荐管仲是可用人才,最后齐桓公被说服,聘请管仲成为齐国丞相,由此成就了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管仲曾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鲍之交也被用来形容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2、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的故事也与齐国有关,但这次主角换成了鲁国的曹判。在公元684年,齐国攻打弱小的鲁国,两军在长勺交战,齐国率先击鼓,发起进攻,鲁庄公本想迎敌,但被曹判制止,曹刿说到“时机未到”,齐国见势,再次击鼓,鲁军还是按兵不动。

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时,曹刿还是坚守不出,齐军经历3次击鼓后情绪低落,放松警备,此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时机已到可以出军,就这样鲁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事后曹刿解释道:这是因为作战时士气很重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蝎我盈,故克之;这就是一鼓作气的典故,表示做事的决心和时机很重要。

3、退避三舍:

晋国的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在逃亡的时候曾受过楚成王的帮助,所以重耳曾向楚成王承诺,如若之后登上晋国王位,晋国与楚国交战的话,会主动退让三舍(古时一舍是三十里,三舍共九十里)。

四年后,重耳重回晋国执掌晋国成为晋文公,在与楚军交战的城濮之战中遵守诺言,主动退避三舍,退后九十里地,引诱楚军深入阵地,最后借助楚军骄兵轻敌的弱点,晋国集中军力,战胜楚军,成就春秋一场经典战役;退避三舍也反应出避其锋芒、懂得退后的大智慧。

4、竭泽而渔:

同样发生在晋楚争霸时期,晋文公在与楚国对阵时,他问谋臣如何应对楚国?大臣子犯提议用欺诈的方式来应对楚军,而大臣雍季则反对此意见,他向晋文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想在池塘中捕鱼,他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虽然这次能够捕到鱼,但之后就没鱼可捕了。

告诉晋文公欺诈的方式只能用一次,如果想持久取胜,需要从长计议。虽然最后晋文公靠着子犯的计谋在与楚军中获胜,但重奖了雍季,赞赏他目光长远。这就是竭泽而渔的典故,比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做事情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

5、一鸣惊人: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继位,在他刚继位时,楚国还处于内忧外患阶段,楚庄王为了看清形势,同时为了降低别人的警惕,楚庄王不理朝政,在荒诞了3年之后,楚国看似要进入衰退时期。

此时有一大臣实在看不下去,故上书楚庄王,向他出了一道谜语:在南方山上,有一只大鸟,虽然看似很神气,但他不飞也不叫,沉默了3年,不知道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听后回答道: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后来楚庄王带领楚国走出任谷,成为春秋一方霸主,而一鸣惊人不仅形容刹那间取得的光辉耀眼成绩,更是隐喻背后的长久付出。

6、卧薪尝胆:

春秋末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吴国关押3年后返回越国,为了让自己不忘之前受到的苦难,晚上睡在稻草上,还在房间了挂了一只苦胆,每日尝一口来提醒自己发奋图强,最后勾践经过10年努力,不断壮大越国,最终打败吴国。卧薪尝胆形容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醒自己不要轻易被磨难所打到或是被安逸所迷惑,不断努力,结果不会对努力撒谎。

六、春秋人物

1、孔子

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被后世尊为孔圣人。孔子出生贵族,但家族因躲避战乱来到鲁国,从小生活环境艰苦,这锻炼了孔子坚强品格和好学精神!

在东周礼崩乐坏情况下,孔子一生致力于重整礼乐秩序,但他的仕途非常坎坷,曾在55岁时带弟子周游列国,经历14年颠沛流离,后在68岁回到鲁国专心教学,一生培育出三千弟子,其中贤人七十二。

2、鲁班

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般,人称公输般。鲁班被誉为土木工匠的鼻祖,他出生于春秋未期,从小生活在工匠家庭,耳濡目染,后来发明了很多工匠们常用的工具,据传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等工具都是鲁班在实践生产中发明的,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匠们的效率,而且也为后世奠定了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

七、春秋著作

1、《春秋》

《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由鲁国的史官撰写,后经孔子修订而成,据传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其中不仅记录了鲁国的历史,也记录了东周前期发生在其他诸侯的事情。

《春秋》现存全文字数在一万六千字左右,有被删减,语言精炼,内涵深意,后世有很多对它补充或是注解作品,其中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全书十三篇,六千字左右,被奉为兵家经典,对后世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文化、哲学等领域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作者是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后来从齐国去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受到吴王阖闾重用,帮助吴国打败楚国。

八、春秋贡献

1、工业:

在春秋,治铁技术不断成熟,为之后取代青铜器打下了基础。青铜器在春秋,依然是重要工业部分,造型逐渐从西周前的古朴厚重,走向轻巧雅致,生活器具逐渐增多。而在陶艺、玉器、木雕、漆器、染织上,工艺进步也非常快速,各个诸侯都有不同的特长,比如齐国擅长丝织、楚国擅长漆器等,越来越多手工艺者以个体方式经营,商业的提升又促进工业的发展。

2、农业:

在春秋,已有生铁制品,比西方早了1900年,铁农具开始逐渐被应用,再搭配上牛耕辅助,以及水利技术的发展,农业水平大幅提高。尤其在楚国,建造了历史上最早灌溉工程之一,芍陂(今安徽寿县),为楚国崛起打下基础。

3、文化:

在春秋后期,随着周王室统治的衰弱,之前学在官府的条件被打破,学术思想开始在民间流行,进入诸子百家时期,诞生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多学派,学术百花争鸣,为后世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起到深远影响。

九、湖北博物馆

湖北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在那里有春秋著名文物-越王勾践剑,除此之外那里还有超过24万件文物,尤以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等为特色,可以更加直观了解秦汉之前的文化和历史发展。

概括史记故事中晋国公子重耳

执政时期重耳复国重耳-晋文公复国图主条目:晋重耳争位之战前637年(晋惠公十四年)九月,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27] 晋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