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故居的个人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松龄性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第子员”。但自此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授例成为“岁贡生”。他一生秉性耿直,愤世嫉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腐败现象进行谐谑,其文章诡诙块垒,自成一家。主要著作,除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三部、杂著5种。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其亲笔题字。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陈列室,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斋正房后为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李桦、戴敦邦等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100余幅。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他考试时,一时不好写开头,就乱写:"自二柳夹泉以来,"其实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两旁有两棵柳,考官不知道,以为他写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这个称号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清朝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远祖曾为元代总管;明万历以来,蒲氏家族“科甲相继”,虽不显贵,也算是诗书门第。可是到了蒲松龄的父辈,已家势衰微,他的父亲蒲盘(pán)不得不弃读经商。蒲盘有子四人,“为寡食众,家以日落”,乃为儿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亩。蒲松龄从此独立生活,“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为蒲作。)薄产不足自给,蒲松龄一生,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
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聊斋丈集·自序》)。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学使施闰章的赏识,说他下笔有神,文有异香。科举以时艺试士,视诗为魔道。蒲松龄少年意气,入泮之次年却与同邑友朋结“郢中诗社”,把盏吟诗,寄兴风雅。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就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因乡试受挫,应同邑进士、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协办文案,充当幕宾,远离家乡,出游江淮。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以及人民的苦难。“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见《聊斋偶存草》)蒲松龄往往把现实所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淮南水乡虽与齐鲁山色异趣,但难以消除蒲松龄的内心惆怅:“独上长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计全非。”(《堤上作》)岁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归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龄毅然摆脱作幕生涯,回到了家乡。
南游归来,蒲松龄屡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才归老家居。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之子,清代顺治乙酉(1645)拔贡,曾任扬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于康熙十八年归田。毕家有石隐固、绰然堂、效樊堂诸胜,更有一座藏书甚富的“万卷楼”,为蒲松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授徒之余,蒲松龄继续撰写《聊斋志异》,还曾编过《庄列选略》,“惟与弟子辈闭门叹赏,而又不敢出以示人”(《〈庄列选略〉小引》)。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加执着和勤奋。毕际有似乎也能够理解蒲松龄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羁。他们两个诗酒论文,相处甚得。蒲松龄《哭毕刺史》诗有云:“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看来他是把毕际有当作穷途知己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暮,蒲松龄撒帐回家,从此结束了塾师生活。虽然“聊斋有屋仅容膝”,不能与毕家的绰然、效樊诸堂相比,但毕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归来,“心境闲暇梦亦适”(《斗室》),感到无比快慰。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七十一岁高龄,才补了个岁贡生,他不免啼笑皆非。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人刘氏去世,蒲松龄悲痛欲绝,亲撰《述刘氏行实》,寄托哀思。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对酒无欢只欲愁”(《哭毕刺史》)。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也辞世而去,享年七十六岁。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其代表作,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另有《聊斋诗集》《文集》等。
蒲姓来源有三脉,蒲姓不是一个共同祖先。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蒲草名。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家中有一个池子,池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甚为好奇,于是就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就以蒲为姓。
3、来源于蒲草名。东晋时期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家中有一个水池子,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其家人得到蒲姓。
蒲松龄号什么
蒲松龄是诞生于清朝的一位著名小说家和文学家,按照古代文人的称谓习惯,蒲松龄分别有字和号两种别称。那么蒲松龄号什么字什么呢?蒲松龄字留仙,另外还有一个字是剑臣,而他的号也叫做柳泉居士。
蒲松龄画像
蒲松龄号什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按照历史的说法,蒲松龄之所以有了柳泉居士这一个号是因为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候蒲松龄正在考场上答题,虽然拿到题目有了一些想法和构思,但是蒲松龄一时间脑子里却难以想出一个合适的开头,于是他便随便写了个二柳夹泉的开头,实际上他所写的二柳夹泉不过就是他曾经在路上看到过的两棵柳树之间夹着一汪泉水的景象在脑中的闪现。蒲松龄这种不拘一格的行为并没有被考官看出破绽,甚至让考官觉得自己才疏学浅而没有听过蒲松龄说的这个典故,虽然一场误会,但也是从此,蒲松龄就被考官称为柳泉居士而得到了这个称号。
蒲松龄之所以能够让考官产生误会,和他在考卷中显现出来的渊博的知识和老练的文笔是分不开的。蒲松龄从小的家庭环境就非常优越而且在当时也算是书香门第,这也让蒲松龄从小就饱读诗书而且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并长期保持下来。所以说蒲松龄号什么和他本身的知识素养和文章的充实是联系紧密的。虽然蒲松龄一生的科举之路并没有一路顺风,但是由于他在志怪小说上的成就也让他的雅号和轶事传颂至今。
蒲松龄字什么蒲松龄生于中国古代的清朝,按照古代文人称谓的惯例,每个人不仅要有姓名,还应该取字和号的称谓,这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可能是以名或者字来立世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字和号也并非可有可无的。蒲松龄就是以名立世的所以后人熟知的也都是他的姓名,那么蒲松龄字什么号什么呢?
蒲松龄画照
根据史书的记载,蒲松龄一生共有两字,其中一字叫做留仙,另一字则是剑臣,另外蒲松龄还有一个雅号叫做柳泉居士。蒲松龄的祖籍并不是在他的出生地山东淄博,而出生在这里的蒲松龄虽然已经面临着逐渐败落的家庭状况,但是蒲松龄从小的成长环境仍然是比较安逸的,再加上蒲松龄的家庭出身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家庭,这就让蒲松龄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其间阅读了大量的典籍,这也为他19岁时的一夜成名和之后许多年的科考之路以及聊斋等作品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另外,蒲松龄的两个字留仙和剑臣从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蒲松龄这个知识分子的志趣和追求。相传在蒲松龄参加地区范围的科考时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八股文进行写作,而是打破常规的模式进行答题,这也让当时不拘一格的考官非常欣赏,于是蒲松龄竟然连续三场考试都拿到了第一名并成为一名秀才。但这种自由的风格并没有在之后考取举人的科考中得以延续,蒲松龄直到离开人世都没有成功。
蒲松龄思想蒲松龄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聊斋志异》现在还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对于蒲松龄先生的研究有很多,人们在对蒲松龄先生小说进行研究的同时,对蒲松龄的思想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实际上蒲松龄一生都在热衷于科举考试,但是因为当时科举考试腐败盛行,再加上蒲松龄本身五十几年都未曾考取功名,所以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是腐败对科举造成了损害,使自己不能在科场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他对腐败极为痛恨,这就是他小说中的重要思想。
蒲松龄的思想受到他的父亲影响比较深,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得志的秀才,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能中榜,所以在他教导自己儿子的时候,就将科举才是正途的思想传播给了自己的儿子蒲松龄,因此蒲松龄这一生都在为科举奋斗。
但是蒲松龄注定是悲剧的,因为在他五十几年的时间中,都没有中榜。蒲松龄同时对于腐败是非常痛恨的,因为这和他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他在思想中就有对腐败深刻讽刺意味。
这主要在他的小说和作品中表现出来,蒲松龄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小说,实际上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比如诗和骈文等,他都是高手,同时在这些作品中他也表现出了对于腐败的痛恨。
蒲松龄是哪里人蒲松龄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古代小说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深的影响。
蒲松龄剧照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至今还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诸多的影视剧作品中,经常会根据《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其中有很多故事我们到现在还耳熟能详,比如最为出名的《画皮》,就是在《聊斋志异》中的。
蒲松龄先生是哪里人?他出生在淄川城外蒲家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之中,他家以前的条件很好,但是从父亲开始家道中落,到了蒲松龄时期,家里已经非常贫穷。
在蒲松龄的老家山东淄博,现在建有蒲松龄纪念馆,是人们为了纪念我国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而设立的,就在现在的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这里也是蒲松龄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整个纪念馆是清朝民间建筑样式。
蒲松龄纪念馆现在已经有六个小院和七个展室,总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因为《聊斋志异》最为出名,所以在整个纪念馆中,体现的也是聊斋特色。现在的山东淄博也主打名人发展策略,蒲松龄就是当地的代表,现在蒲松龄还对家乡的发展起到很到的作用。
蒲松龄民族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他的小说成就极高,一部《聊斋志异》流传至今,影响巨大。而关于蒲松龄的研究到现在还在继续,其中一项研究就是蒲松龄的民族问题。蒲松龄到底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蒲松龄画
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蒲松龄是汉族,所以他是一个汉族作家。但是有研究表明,蒲松龄先生并不是汉族人,因为他的远祖不是汉族,而是蒙古族人。
在蒲松龄所作的《族谱序》中,蒲松龄对自己的民族有一个说法,他的远祖叫蒲鲁浑,还有一个叫蒲居仁,他们都是元代的总管。从中就可以分析出浦东领的民族,因为首先是名字不像 ,其次是路大荒研究认定蒲松龄是蒙古族。
而在《蒙古族简史》中标注就更明确了,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是蒙古文学家,说的非常肯定。但是在一些人考证以后认为,蒲松龄是蒙古族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蒲松龄有可能是色目人。
因为有人考证了元代官制后发现,在元代担任路口总管的人并不是蒙古族人,一般都是由色目人担任,也就是女真人或者 人,因此推断出蒲松龄并不是蒙古族人,而可能是色目人。
但是现在不管那个是蒲松龄民族,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现在的研究还在继续,蒲松龄到底是那个民族,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蒲松龄的故事蒲松龄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二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多次奔赴科举考场。而流传于世的蒲松龄的故事也都和发生在蒲松龄身上的这两件大事分不开。
蒲松龄画照
蒲松龄的故事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曾经在通过秀才考试时拿到的连续三次的第一名。当时的蒲松龄正值19岁,为了通过秀才的科考已经参加了两次考试,在之前的两次考试中,蒲松龄都凭借自己的答卷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的这场考试就是他能否考中秀才的最后一场。按照清朝科考的惯例,考生答卷时必须采用八股文的文体,这种文体其实是很难发挥出考生真正的学识的,凑巧的是,这次开始的主考官是一名诗人,出的考题也不同于一般考官而加入了一些文学色彩,于是蒲松龄就下决心不用八股文攥写,在简单构思之后,蒲松龄决定用一种文学的手法来写一篇抨击社会现象的文章,果然,这篇文章得到了当时主考官的大力赞赏,蒲松龄也又一次拿到的第一名并成为一名秀才。
另外一件比较出名的蒲松龄的故事就是他为了自己的创作在街边摆茶摊的事。当时蒲松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谋求生机的他不得已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做了一名教书先生。尽管如此,蒲松龄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写故事。但是要满足自己不断扩大的创作需求,蒲松龄想尽办法终于想出了在村口摆茶摊的方法。蒲松龄摆茶摊非常特别,过往的行人不论是抽烟还是喝茶都不收一文钱,蒲松龄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故事的客人能够讲出一些给自己听。这件事的坚持也让蒲松龄获得不少的创作素材,感人的《促织》一作就是在摆茶摊搜集到的灵感。
蒲松龄故居的个人简介
本文2023-11-07 21:35: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