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赵”姓氏是怎么来的?家谱有没有
其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注:与造父同宗的恶来革一脉子孙也随着这一嬴姓宗主造父封于赵城,姓赵氏,即秦国与赵国为同祖同宗,同姓同氏。周孝王时,封造父的侄孙子赵非子于秦邑,其后建立秦国。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前207年,秦朝灭亡,秦国的诸赵子弟也随之降为平民。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赵令仲:谱称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孙,南宋乾道二年迁上虞县孝义乡,逝世后葬于西华里,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不抑:谱称汉王元佐之后,建成炎中扈南迁,寓居上虞等慈寺,生有五子,幼子赵善信,居邑城南门杨巷桥墩,官历车略院事。为杨巷赵氏始祖。
赵景发:赵不抑九世孙,元朝年间自上虞翦阳赘迁邑之镇压龙桥。
赵元佑:宋太宗长子,建炎南渡,裔孙占籍上虞等慈寺。赵元佐二十世孙赵天福,后改名赵淮,明朝中叶因遭牛山这变迁甑山。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际自台州宁海迁山阴华舍,为绍兴赵氏始祖。
赵元份:宋太宗第四子。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嵊县赵氏始祖。
赵永思,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越州赵氏始祖。
赵应麟:始祖赵志四,清康熙间自溧水石场村迁润州,为润州赵氏始祖。
赵 子:宋建炎南渡,先居镇压江,继迁丹徒大港镇洪溪,为丹徒赵氏始祖。
赵元份:谱称碧溪赵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孙扬自郑州迁于玉山,及孙蕃,再迁东里八都柳马屋后,为玉山赵氏始祖。
赵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迁常州武进县改成乡西盍村,为武进赵氏始祖。
赵天佑:明朝末年自武进殷村迁张桥郡城青山门。
赵成九:世居泰邑赵家坊,于明末清初始由赵家坊迁延令何家庄,为延令赵氏始祖。
赵万六:元季自诸暨银治迁桐庐肃绛孝泉,为桐庐赵氏始祖。
赵士伸:南宋建炎三年自中原南迁福州长府连江县东湖里,为连江赵氏始祖。
赵由镗:明季自临安入赘会稽廿汴都谢氏,为西谢赵氏始祖。
赵不玷:南宋时自睦州迁浦阳仁杏巷,为浦阳赵氏始祖。
赵类四:元末自益阳八都槎塘徙居邑之井头,为井头赵氏始祖。
赵子玉:元至正间自湖北松滋县仙楼乡迁益阳书堂古李塘,为益阳赵氏始祖。
赵崇赞:南宋自越州山阴迁旌德兴仁乡三溪,为旌德赵氏始祖。
赵 琳:明永乐间自山西洪洞县棋盘街迁齐河县桑园赵庄,为齐河赵氏始祖。
赵 圭:明洪武初自山阴迁兴化县城北郭,五传而开四房,为兴化赵氏始祖。
赵 普:族出北宋名相赵普后,普三世孙概自洛阳迁亳,为亳州始祖。五世孙赵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缙云之云塘,为云塘赵氏始祖。
赵九思:宋元之际人,世居台州黄岩,子浒始自黄岩县迁临海逆溪。为临海赵氏始祖。
赵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迁润城白马坊渌水桥,为洪溪赵氏始祖。 [编辑本段]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侄孙非子封于犬丘,建立秦国。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赵姓迁徙史
〖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徙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编辑本段]赵氏家谱 第1世 造父
第2世 叔观(宜父)
第3世 赵璋(仲父)
第4世 赵登(季父)
第5世 尔成(公仲)
第6世 赵高
第7世 奄父
第8世 叔带
第9世 赵麟(守仁)
第10世 子丰(知义)
第11世 赵射(慧明)
第12世 赵壮(公明)
第13世 赵夙
第14世 赵衰(?—前622年,赵成子)
第15世 赵盾(赵宣子)
第16世 赵朔(?—前597年,赵庄子)
第17世 赵武(?—前541年,赵文子)
第18世 赵成(赵景叔、赵景子)
第19世 赵鞅(?—前458年,赵简子)
第20世 赵毋恤(?—前425年,赵襄子)
第21世 伯鲁
第22世 赵周(代成君)
第23世 赵浣(?—前409年,赵献子,赵献侯)
第24世 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
第25世 赵章(?—前375年,赵敬侯)
第26世 赵种(?—前350年,赵成侯)
第27世 赵语(?—前326年,赵肃侯)
第28世 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
第29世 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宗族特征 ■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提问人的追问 2009-12-26 03:36 哇,看来赵姓是已经散落民间,我想知道自己是哪个派系的也很困难了,有没有当代的赵氏家谱啊,而且不是还有个故事是《赵氏孤儿》吗?! 团队的补充 2009-12-26 03:42 现在家谱各支都不同 而且现在大部分都不是按家谱来取名了 所以家谱很难找 一个姓没有统一的家谱赵氏孤儿
故事来源:《史记》《左传》
时间:春秋时期
地点:河北省邢台县赵孤庄
你看过《赵氏孤儿》这出脍炙人口的好戏吗?邢台县会宁镇的赵孤庄,就同这个故事有密切关联。据《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记裁:"赵孤庄在城西北二十五里,为程婴匿赵武处。"
春秋时代,晋国的大臣赵盾辅佐晋襄公,使国家越来越富强。襄公死后,其子晋灵公继位,荒*无道,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赵盾不得已而出逃。后来他的兄弟赵穿发动政变,杀了灵公,拥立襄公的弟弟即位,为晋成公。这时赵盾又被请回来,主持朝政。他的儿子赵朔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夫人。成公死后,儿子景公继位。大夫屠岸贾原是晋灵公的庞臣,一贯助纣为虐,对赵氏早就恨之入骨。他对景公说:"灵公遇难,祸首是赵盾,以臣弑君,应当灭族。"这时赵盾已死,景公就把赵朔一族全部杀死。赵朔的妻子因系公主身份,幸免于死。她回到王宫,生下遗腹子。屠岸贾听说后,到宫中搜索,想斩草除根。公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屠岸贾没有搜着。在这危难之时,赵氏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决心把赵氏孤儿救出来。于是二人定计,买了别人一个婴儿,由公孙杵臼抱去藏起来,然后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说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处。屠岸贾领兵抓到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当即处死。这时程婴却偷偷跑到王宫,抱出赵氏婴儿,逃到偏僻的山林里躲藏起来。孤儿长大,取名赵武,十五年后景公得了重病,让卜者占卜,卜者说生病的原因是错杀了功臣。大臣韩厥一向和赵氏关系亲密,此时便趁机向景公说:"赵氏世代有功,被错杀灭族,老百姓都为之不平,应当恢复名誉,给予重用。"于是景公听了韩厥的话,派人把赵武和程婴接进宫来,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原来的俸禄、封地。赵武又奉景公之命,杀死了屠岸贾。后来赵武的曾孙赵襄子和韩氏、魏氏三家分晋,建了赵国。
赵氏孤儿的故事,二千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元朝时被搬上了舞台,直到现在,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还在上演《赵氏孤儿》,经久不衰。
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
①由乳名改为学名的;
②在同一单位(学校)或者近亲属中名字相同的;
③未成年人因父母离异、再婚或收养关系要求变更姓名的;
④名字中含有不易识别的冷僻字、异体字、繁体字的;
⑤名字的谐音或者含义容易引人误解、歧视或伤及本人感情的;
⑥公民出家或僧尼还俗的;
⑦姓名粗俗不雅,有违社会公德的;
⑧妇女称氏改为姓名的;
⑨其他特殊原因。
苏轼佛印的故事有好多啊,不知道是哪个啊~~~
要不然我给你讲点苏轼佛印的故事吧~~~
1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2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3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4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5 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有时也对对联一次,佛印做了一盘鱼,正待要吃时,忽听有人进来,便忙把鱼藏在了案头的磐里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苏轼落座后,苏轼说:“今天来没别事,只是想跟你对几个对子”于是苏轼道出了一副常见春联的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其中有圈套,便顺口答出了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说:“既然你磐(庆)中有鱼(余),就拿出来待客吧”佛印这才知道上当原来苏轼一进门就闻到了鱼香,室内又没有别的地方可藏,便自然而然地想到那只大口朝天的铜磐
6 为了一饱眼福而做了和尚
一天,佛印邀东坡上樊楼品茗谈笑间,东坡悄悄告诉佛印:"最近,皇上因见天时亢旱,要在大相国寺设斋求雨,命愚兄写作《祈雨斋文》,充当主斋行礼官,协助操办一切"佛印听了很高兴,说:"请兄长设法带小弟进去观礼,一睹御驾龙颜,开开眼界,不知可否"东坡明知此事不好办,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难却,便耳语说:"足下想去,也未尝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样,在斋坛上执役,待圣驾临幸时,便可看个够"佛印为了一饱眼福,满口赞成,东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这大相国寺,殿宇宏大,气势雄伟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罗汉殿、藏经楼,一座座庄严壮丽的建筑,依次巍峙两边还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和16丈高的砖砌楼阁式琉璃塔当时,定为皇家寺院,共有禅院64座,铜铸罗汉五百尊,还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该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举行祈雨典礼那天,五鼓鸣钟聚众,各路高僧登坛诵经作法,祈求甘雨,以救万民其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幡幢五彩飘扬,乐器八音嘹亮忽传御驾已到,慌得佛印面热心跳过了好一会才心神稍定,来到大雄宝殿,杂于侍者当中,添香剪烛
再说那神宗皇帝,坐着龙凤轿子,在执宰大臣的簇拥下,出了宣德门,经过御道,来到大相国寺东坡和众僧列队跪接,迎入大殿礼毕,驾临藏经楼休憩,佛印献上香茶 原来佛印因大殿行礼之时,拥拥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当献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与众不同神宗接过香茶,因见佛印生得身材硕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气宇不凡,心中诧异,随口问道:"侍者,什么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几年了"佛印开始一怔,随后急中生智,叩头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觉老,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镇人,是新来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无量"神宗见他聪明伶俐,捋捋长髯说:"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晓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读书,素喜礼佛听禅佛学经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这样,朕赐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领,金钵一只,羊皮度牒一道古代僧道出家,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由政府颁发的凭证,就在御前披剃为僧吧"若是个真侍者,今日得了许多赏赐,岂不是千古奇逢,欢喜万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应试,他的才华和东坡不相上下,实指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怎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难违,怎么敢说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为僧即使心中万分不乐,不过一时之间,出于无奈,也只得假戏真做,叩头谢恩
当下住持引佛印重来正殿,拜过如来佛祖,再带到御前,给他剃去头发,披上袈裟顷刻间,佛印便由一名乡贡明清以后称作"举人"成为一个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颇后悔,不该为一饱眼福而出了家,功名无望东坡也完全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闲话,竟连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实在很不是滋味不过事已如此,后悔也没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劝慰一番
从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承天寺,庐山的开先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焦山寺出家经过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为润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时,又不忘刻意做诗,终于成为江南一代著名的诗僧
7 有一天,苏东坡穿着整齐的官服,过江来拜访佛印禅师他到归宗寺时,恰巧碰到佛印禅师正要上殿讲经,听众挤满了整个大讲堂;佛印禅师跟苏东坡是开惯玩笑的,这时,他环视讲堂,对苏东坡说:“苏居士!你来得真不巧,这里没有你的坐位了”苏东坡听了!知道这句话中是含着禅机的,也就笑着幽默地答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暂时借你的四大(指身体)来做坐位呢”
苏东坡的个性,本来就有点“狂恣”的,其实,他每次的坐监、贬谪,都是因为他的诗而惹祸的;诗,为什么会惹祸呢就是“狂恣”的性格在作怪但是他碰到佛印禅师,可就不同了,因为佛印禅师是有涵养的,而且他俩又是常常开玩笑的,佛印禅师毫不介意地对他说:
“也好,但是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如果回答得出,我就把身体给你当坐位;假如你回答不出,那你身上挂的那条玉带,就要解下留在这里做纪念”
“这个打赌很有意思,好!你尽管问吧!”苏东坡满怀高兴,他对这场打赌,好像是稳操胜券,蛮有把握似的
佛印禅师不慌不忙地问道:“刚和居士说要借我四大来做坐位,居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经上不是说:‘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居士到底要向那儿去坐呢”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竟然哑口无言,只好认输,解下身上的玉带,双手捧送给佛印禅师
8 苏东坡除了有个妻子以外,还有几个妾究竟是几个呢苏东坡自己只说“有妾数人”,有人说:苏东坡的妾,计有七人,其中一个名叫“朝云”的,是年轻最轻的;既漂亮,又聪明,苏东坡特别疼爱她朝云,这个名字多好听!
苏东坡离开黄川以后,有一个时期,因为住家离开佛印禅师遥远,来往也就没有在黄州时那么密切了
有一年寒冬的一天,佛印禅师到苏东坡的家里来,苏东坡欢喜极了,忙叫家里的人,烧了几味好斋来供养佛印禅师两个人好久没有相见,一谈就谈了好几个钟头,越谈越高兴!那天晚上,苏东坡对佛印禅师说:
“师父今天走了那么多路,一定很累了,还是早点休息好我想今晚叫朝云去服侍师父,给师父差使,你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她做:师父,你说好吗”
佛印禅师略加考虑一下,就点头回答他道:“也好!”
那天晚上,朝云真的推门进佛印禅师的房里来,她看见佛印禅师在床上打坐(坐禅定),就向他顶礼三拜;佛印禅师吩咐朝云道:
“朝云,你去拿一个茶壶,装满了水;一把葵扇,一篮火炭,七个火炉,一起搬到这里来”
“好!”朝云答应了一声,就开门出去了
一会儿,朝云把那些东西都搬来了,她就合掌问佛印禅师道:
“师父!那些东西,通通搬来了”
“好,现在你把七个火炉都下了炭,烧起火,然后用葵扇,扇着每个火炉,让炉中的火炭燃起来!”佛印禅师低声细语地吩咐她
“好!”朝云开始工作了
再过了一会儿,七个火炉的火炭都燃烧得热烘烘了;黄州的冬天是寒冷的,但这时整个房子里的空气,变得温暖起来
“师父!七个火炉的火炭,都燃烧起来了,要煮什么”朝云合掌问道
佛印禅师环视七个火炉,炉中的火,热烘烘地烧着!他又吩咐朝云道:
“朝云!现在你把茶壶放在第一个的火炉上煮,等到茶壶里的水煮开了,滚了一会儿!再放在第二个的火炉上;滚了一会儿,再放在第三个的火炉上;这样,依次一直到第七个的火炉,你懂得这样做吗”
“好!我会照师父的吩咐去做”朝云点头答道
朝云从头至尾,她照佛印禅师的吩咐去做,把这只茶壶轮流在七个火炉上煮,等到通通煮过了,她再问佛印禅师道:
“师父!茶壶已经在七个火炉上,顺着次序都煮过了,现在还要做什么”
佛印禅师说:“你做得对,朝云!现在还是跟刚才一样,再做第二遍,第二遍完了,再做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一直做到天亮”
“好,师父!”朝云完全照佛印禅师的话去做,周而复始地把茶壶放在七个火炉上煮
这时,佛印禅师好像深入禅定了,房子里寂静,只听到火在烧水,在滚的声音
各位想想看,一个茶壶的水有几多它在七个火炉上面轮流着煮,水一滚起来,就变成水蒸气冲出去,这样,就越来越少了;还没有煮到天亮,“卜”的一声,茶壶里水干了,壶底被热火烧到爆烈了
朝云看到这样,手忙脚乱起来!佛印禅师睁开眼睛一看,对朝云说:
“朝云,不必害怕,这是必然的结果,你的工作圆满,现在可以回房睡觉了”
朝云向佛印禅师合掌行一个礼,回房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佛印禅师一早就向苏东坡告别回去,苏东坡送走了佛印禅师,一回到家里,就问朝云道:“昨天晚上,师父跟你说些什么话叫你做些什么事”朝云便把昨晚经过的情形,一五一十说给苏东坡听
“火炉上的茶壶,水干必爆!师父明显地警戒我:五俗不断,一定堕落!”聪明的苏东坡觉悟了!他领会到一个茶壶在七个火炉上煮,终归爆裂,正是暗示他与七妾缠绵的结果
唐代画家:
韩滉(723~787)
中国唐代画家。字太冲 。长安(今陕 西西安)人。曾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博雅多才,工书法,善鼓琴。绘画师法陆探微,擅画人物、农村风俗及马、牛、羊、驴等,作品多反映唐代的文人生活及农村的生活习俗。今有《五牛图》传世
张萱,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张萱供奉于内廷,在集贤院中任画直,司宫廷画家之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
周昉,
中国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出身贵族。周昉见于记录的最早活动时间是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任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最后见于记载的活动时间是德宗贞元(785~804)奉诏画章敬寺壁画。
顾闳中(约公元910--980年)
活跃于南唐时期,是后主南唐画院翰林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是目识心记”的高手。画风沿承唐代仕女传统,并创立五代清秀娟美形象的造型特征他的作品传世只有《韩熙载夜宴图》,但却以“孤幅压五代”的气派存留于世。闪耀着永不熄灭的艺术之光。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
中国唐代画家。后改名道玄,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少孤,生活贫寒。早年为民间画工,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神龙年间(705~707)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景龙年间(707~710)任兖州瑕丘(今山东省滋阳县)县尉,不久坚辞而去。以后,他浪迹东都洛阳,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后专工画,并在寺观从事壁画制作。开元年间(713~741)他被唐玄宗召入禁中为宫廷作画,先后任供奉、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他奉诏绘制了一些历史画或政治性肖像画(如《金桥图》),同时常在长安、洛阳作壁画,观者如堵,名声广播。天宝年间(742~756),他奉诏游蜀归来,在大同殿画出嘉陵江三百余里旖旎风光。玄宗因之称羡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758年以后,其事迹不详。
阎立本
阎立本:(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曾画《步辇图》等,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是古典绘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画宫女,曲眉丰颊,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设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用笔也较顾恺之细密精致,富有表现力。
宋代画家
张择端
宋代著名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诚)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任职。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梓州(今四川盐亭)人。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是当时日益兴起的“文人画”风潮的代表。他好画水、石、松、竹,尤长于墨竹,主张画竹者头脑里要先形成一个完整、生动的竹的形象,然后挥笔图写,一气呵成,汉语成语中的“胸有成竹”一语便是苏轼对他这一绘画理论的概括。他创造了以浓墨画叶面,以淡墨画叶背的竹叶画法,在后世影响较大。其传世画作有《墨竹图》,现藏台湾台北市故宫博物院。文同是苏轼的从表兄,两人关系很亲密,经常一起讨论切磋诗文书画的技艺。在绘画方面,苏轼还是文同的学生。苏轼艺术理论上的一些重要见解,不少受到了来自文同绘画成就的启发。
范宽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画家。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与李成为北方画派之代表。范宽的作品以关陕一带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他强调师法自然的同时,突出独创,而不是拘于师承某家。他常往来于终南山、太华山一带,对关陕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绘。记载中说他长于表现四季景色、行旅和“风月阴霁难状之景”、“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画法上的特点是“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爱用“点子皴”法。与关仝、李成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
黄庭坚(1045~1105)
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在创作上,黄庭坚奉行“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冷斋夜话》载黄庭坚“夺胎换骨”之法,被江西诗派效法,在宋代影响颇大。所谓取古人陈言点石成金,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推陈出新,“以腐朽为神奇”。但“夺胎换骨”说不见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他有“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他矢志在诗歌上“独立门户”,终于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卓然自立。其存诗一千五、六百首,内容丰富,风格奇拗,如表现百姓疾苦、关心时政的代表诗作有《流民叹》、《次韵寅庵》、《次韵游景叔闻洮河捷报》、《次韵子由绩溪病起》等。另如写景、寄识、遣怀、赠答、题画等抒情诗,集中体现了黄诗的独特个性。古体诗《题竹石牧牛》、《次韵子瞻寄眉山王宣义》, 命意新颖,笔力奇崛。七言律绝诗《登快阁》洒脱坦荡,《寄黄几复》情思缠绵,《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摹写江南胜景,《清明》寄托世事人生的感慨等,诗风思致幽远,情趣深浓,确为佳作。其独树一帜的诗之个性,还体现在其诗立意深曲,章法细密,起结无端,出人意表,精炼句法,点石化金,下语奇警上。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等。黄庭坚发展了韩愈、杜甫偶一为之的拗句、拗律,以音调反常,句法变更强化诗的拗峭挺拔 ,如“酒船渔网归来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真可谓“奇健之气,拂拂意表”。山谷这些避熟就生,翻新出奇的诗法,矫正了晚唐、西昆的熟滑丽靡,形成瘦硬峭�、老朴沉雄的诗之主调。方东树称之为“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但因过分追求奇拗,也难免有晦涩生硬之弊。
巨然
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郭熙
中国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神宗时期。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擅山水,初自学,后师法李成,颇受启发,笔法大进。以绘画供奉宫廷,颇得宋神宗赵顼赏识,被授以书院艺学,后升迁待诏。负责考试画工,鉴定宫中藏画等。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郭熙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鱽醒的细致季节变化。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子郭思,亦善画,长于鞍马,山水。
姜夔(约1155~约1221)
中国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终身布衣。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姜夔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其词内容丰富,有咏叹时事,感念旧游,描写旅况,眷怀恋人,咏物寄情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探春慢〕“衰草愁烟”、〔长亭怨慢〕“渐吹尽 ”以及传世名作〔暗香〕、〔疏影〕两首咏梅词。姜词风神潇洒,格调高旷,素淡幽远,简洁醇雅,以清冷刚健的笔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亦有影响。他有17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研究宋代词乐的珍贵资料。琴曲《古怨》注明指法,可弹奏,是词和乐的合集。
李公麟(1040~1106)
中国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曾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朝奉郎。后因病辞官,隐居桐城龙眠山庄。李公麟博学多才,富文辞,有建安风格;工书法,得晋宋人韵致;家富收藏书画古器,精于鉴赏,为修养全面的文人画家。擅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等,亦精于临摹。其画初学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后广泛师法历代名家。他师古能化,以为己有。他将过去的线描粉本(草稿),加以发展提高,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高度概括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白描。他重视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体验,所画人物能成功地表现其不同地区、民族、阶层的特点,且各具神态形貌,性格突出。画道释人物,将观音、维摩诘描绘成人间少女和现实中的文人士大夫,使宗教绘画进一步世俗化。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像》(传)、《免胄图》(传)等传世。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常熟大义人。本姓陆,名坚,因幼时父母双亡,被寓居常熟小山之永嘉黄氏收为养子,遂改姓名。自幼聪颖,后精书法绘画,善散曲。曾做过浙西廉访使徐琰及中书省平章政事张闾书吏,一度被诬入狱。旋入"全真教",往来于杭州、松江、苏州等地卖卜。晚年徜徉虞山及富春间致力于山水画写生,创浅绛设色之法,自成一家,画作为世所推崇。后人将其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位列其首。著有画论《写山水诀》等。
元代画家:
王蒙(~1385)
中国元代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外孙,曾任小官,元末弃官避乱隐居黄鹤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入狱,后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尤善画,精山水。早年师法赵孟頫,后又与黄公望、倪瓒往来,对董源、巨然用功尤深,并能师法造化,形成个人风貌。以隶书行草笔法入画,所画山水善用枯笔干墨,画山石创牛毛皴,兼用解索皴和小斧劈皴;构图繁密饱满,山石多至十余层,树木不下几十种,但繁而不塞,多而不乱,层次丰富,空间感强,成功地表现了江南山水的湿润感。意境蓊郁深秀,画面深厚华滋。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葛稚川移居图》等传世。
吴镇(1280~1354)
中国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浙江嘉兴人。博通经史,旁涉佛道,一生不仕,以诗文书画自娱。长于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秋江渔隐图》宛转遒丽,自成一家。擅山水、墨竹。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有变化,作品多画渔父和隐逸题材 ,画山石用长披麻皴,水墨渲染,浓墨点苔,墨色浓淡湿润,富有变化,意境幽邃,风格沉雄郁茂。墨竹取法文同、高克恭,浓墨秃笔,劲利沉着,气势浑厚豪迈,风格独特。吴镇的山水画对明清绘画有很大影响,被画史列为元四家。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秋江渔隐图》、《竹谱》册等传世。其诗文被后人辑为《梅道人遗墨》、《梅花庵稿》。
倪瓒(1301~1374)
中国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常州无锡梅里只陀村(今江苏无锡梅里镇)人。出身江南富豪,信奉道教,元末为避战乱,散尽家资,遁隐五湖三泖间,寄兴书画。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洁癖,世人称之为倪迂。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墨竹萧爽清丽。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
王绎(约1333~)
中国元代画家。字思善,号痴绝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后居杭州。多才艺,善画,尤工肖像,师法顾逵。所画人物肖像 ,形神兼备,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著《写像秘诀》,分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用九宫格法等篇,总结个人创作经验,主张画肖像时应在对象的叫啸谈笑间,察形观色,默记于心,后闭目追忆,被画对象的相貌性情才能表现无遗。有《杨竹西小像》(倪瓒补松石背景)传世。
王冕(1287~1359)
£
中国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农家,幼时曾牧牛,劳动之余读书习画,年轻时曾热衷功名,屡次名落孙山,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游历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师法仲仁和尚、扬无咎,加以发展,其梅枝干遒劲,花或疏或密,蕊萼错落分布,花《南枝早春图》朵或圈或点,皆以水墨为之,得梅花之韵致风骨。有《墨梅图》、《南枝早春图》传世,著《梅谱》,阐述画梅理论。亦善诗,多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揭露权贵的腐化与骄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时俗等。著《竹斋诗集》4卷,附1卷。
唐棣(1296~1364)
中国元代画家 。字子华,晚号遁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画供奉宫廷,任嘉兴路照磨、休宁县尹、吴江州知州等职。擅山水,随赵孟�学画,并师法李成、郭熙,有所变化。作品以农夫、渔夫等活动场景为题材,有生活气息。所画窠石霜林,峰峦起伏,笔墨苍劲简洁,细润清淡,画中人物描绘细致,形态生动。有《霜浦归渔图》、《雪岗捕鱼图》、《浮岚暖翠图》、《林荫聚饮图》等传世。
曹知白(1272~1355)
中国元代画家。字又玄,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昆山教谕,后辞官隐居,读经书,好道教。为江南富族,庄园宽敞豪华而清幽,喜交结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师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细,少渲染,笔墨早年秀润,晚年苍秀简逸,风格清疏简淡。有《寒林图》、《疏林幽岫图》、《群峰雪霁图》等传世。
明代画家:
蓝瑛(1585~ )
中国明代画家。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又自号东郭老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以画为生。擅山水,初师黄公望,后又师法郭熙、李唐、马远、夏圭、沈周以及米芾等,功力深厚。曾游历大江南北。其画或作浅绛,笔墨爽劲疏宕,气势博大,画风苍秀;或为青绿,作没骨法,以石色写山石树木,而不勾勒,色彩浓丽夺目。亦能画花卉,兼工带写,颇富生趣。蓝瑛在明末影响很大,师承者甚众,为武林派之创始人,亦有人称其为浙派殿军。有《秋山红树图》、《江皋话古图》、《白云红树图》等传世。子蓝孟、蓝深亦善画。
戴进(1388~1462)
中国明代画家。浙派创始人。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画工家庭,少年时当过金银首饰学徒,后改学绘画,刻苦用功,画艺大进,宣德年间供奉宫廷,因画艺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后浪迹江湖,卖画为生。擅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宋元,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发展了马远、夏圭传统。人物画师法唐宋传统,兼长工笔、写意。工笔用铁线描和兰叶描,写意从马远变化而来,笔墨简括。花鸟画工笔、写意、没骨兼长。戴进的绘画在当时影响极大,追随者甚众,人称浙派,成为明代前期画坛主流。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归田祝寿图》、《葵石蛱蝶图》、《三鹭图》等传世。子戴泉、女戴氏、婿王世祥等皆善画,能传其法。
陈洪绶(1599~1652)
中国明代画家。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今浙江诸暨
)人。性情孤傲倔强,崇祯时为监生,召为内廷供奉,不就;明亡后,清兵入浙东,出家为僧,号悔迟、老迟。善诗,工书法,长于绘画。擅人物、山水、花鸟、竹石等,以工笔人物著称。其人物初师蓝瑛、李公麟,而又能变化发展。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北方的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有《荷花鸳鸯图》、《升庵簪花图》、《婴戏图》及《九歌图》、《水浒叶子》、《西厢记》、《博古叶子》等木刻插图传世。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筮仪象解》等。
文徵明(1470~1559)
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初名璧,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事吴宽、李应祯、沈周,中年后以岁贡生荐吏部考试,授翰林院待诏,4年后辞归故里,以诗文书画自娱。擅画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尤以山水著称。其山水师法沈周、董源、赵孟�、王蒙、吴镇,多画吴中山水,主要表现文人生活题材。作品早年以工细为主,中年后粗细兼具,但细笔是其主要面貌。其画景致平和恬静,构图层叠而上,笔墨清秀含蓄,苍劲秀润,天真生拙,富有书卷气,反映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人物师法李公麟,笔致细秀,风格清雅高古。花鸟兰竹,笔墨劲健而秀逸。其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尤精行、楷,取法晋唐宋诸名家,笔致遒劲,书风清俊秀逸。与祝允明、王宠合称吴中三家。文徵明绘画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湘君湘夫人图》、《林榭煎茶图》、《惠山茶会图》、《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 、《真赏斋图》、《溪桥策杖图》、《古木疏篁图》、《春深高树图》等传世,书法有墨迹《上吴愈尺牍》、《真赏斋铭并序》、《南窗记》、《诗稿五种》册、《西苑诗》等传世。
唐寅(1470~1523)
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 ,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贩家庭,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沈周(1427~1509)
中国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未仕,为人宽厚,工诗文、书法、绘画,享誉极高。出身书香门第,曾祖与王蒙友善,父、伯皆为文人画家,他自幼学画,擅山水、花鸟、人物,以山水最有名。山水早年得杜琼、刘珏亲授,主要师法王蒙,所作多盈尺小幅,笔法细密。中年后转师黄公望及宋代诸家,作品也始拓为大幅,用笔劲健,颇具骨力。晚年又醉心吴镇,笔墨粗简,苍劲浑厚,秀润雄逸,意境清幽淡远,同时讲求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文人画的笔情墨趣。作品多画江南山水,注重师法造化。其花鸟,形象写实,笔墨简括厚润,画风质朴。沈周的绘画在明清时影响很大,创绘画中的吴门派,并被后世列为明四家之一。有《庐山高图》、《仿董巨山水》、《东庄图》册、《沧洲趣图》等传世。著《客座新闻》(已佚)、《石田集》等。
仇英
中国明代画家 。江苏太仓人。一说生于弘治七年(1494),卒于嘉靖四十年(1561)或嘉靖三十一年腊月前;一说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居苏州。出身低微,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初从师周臣,结交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文人画家,对其提高文艺修养和画艺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还曾在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遍观项氏所藏历代法书名画,并加以临摹,潜心钻研,终成一代名家。仇英擅人物、山水、走兽、界画,亦精于临摹,均技艺精湛。其山水师法赵伯驹、赵伯骕,作青绿山水,山石勾勒,皴染细密,色彩浓丽明雅,境界宏大繁复。人物画分细、粗两种面貌,前者取法唐宋,线条流畅、圆劲、细秀,造型准确,色彩清艳而具文雅之致;后者师承马远、杜堇、吴伟,笔法劲健,造型简洁,画风豪放洒脱。仇英以画工身分步入画《吹箫引凤图》坛,经过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其画既有职业画家技艺精湛, 造型准确的长处,又具文人画家的清逸秀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后人将他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称明四家,被视为吴门派的代表人物。有《桃源仙境图》、《剑阁图》、《莲溪渔隐图》、《摹萧照中兴瑞应图》、《人物故事图》、《秋原猎骑图》、《右军书扇图》、《柳下眠琴图》、《吹箫引凤图》等传世。
在古代“赵”姓氏是怎么来的?家谱有没有
本文2023-11-07 20:53: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1598.html